❶ 朱德曾经在哪国留学学习的是什么
朱德留学德国哥廷根大学,进修社会学和哲学。
大概经历:曾在德国格丁根市一所大学里留学。1925年年内返回柏林,当选为中国国民党驻德支部执行委员,因积极从事革命活动两次被德国政府逮捕,并被驱逐出境。1925年7月到苏联学习军事。1926年夏回国,受中共中央派遣到四川军队中进行革命工作。1927年初到江西南昌创办国民革命军第三军军官教育团,培训革命军事干部。
详细情况:1922年春,唐继尧不听孙中山的劝阻,拉拢在两广的滇军从桂林出发打回云南。在云南的滇军总司令顾品珍,率兵抵抗,不幸中弹身亡。3月中问,唐继尧下令追捕云南宪兵司令兼云南警察厅长朱德等人。朱德已十分厌恶军阀混战,决心脱离军阀混战的泥潭,同金铸九、唐沸川、谭佑斋、刘晓岚一行五人离开昆明。朱德回到四川南溪与孙炳文相约决定出国留学,寻找新的救国之路。 朱德留学德国哥廷根大学,进修社会学和哲学,在那里留下了革命足迹。 初到德国,语言成了朱德遇到的最大困难,既无法同德国人会话,又无法阅读德文书报,而马克思等人的着作又多是德文版的。于是,他花了半年的时间呆在柏林,潜心学习德文。他买了柏林的地图,开始在柏林市区旅行,沿途参观博物馆、学校、画廊、啤酒馆、餐馆或是工厂甚至教堂,也访问当地的议会,游览公园,走访普通人的家庭。他还看被邓演达称为是“一个叫贝多芬的人发明的噪音”的歌剧,听音乐会。几个月后,他不仅能进行日常的交流,还能借助德文字典阅读书籍。
1923年5月,朱德从柏林迁居到哥廷根。朱德和孙炳文受到哥廷根中国留德学生会的欢迎。留德学生会的会长魏嗣銮与朱德、孙炳文是同乡,所以格外亲切、热情。以后,朱德就在魏嗣銮的帮助下,继续学习德文。
在这时期,他总是带着一种军事的眼光看问题,一到了陌生的环境总是想这里要是打起仗来应该怎样布置,然后就在脑海中开始布置起来。
在哥廷根朱德住在文德路88号。房子的主人是一位男爵,也是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德国将军。朱德为了深入了解世界近代战争,买了许多德文的军事书籍,其中有一套有关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史的报纸汇编。朱德在文德路男爵家里住了五个月,生平第一次以小时计费的方式请那位男爵为他辅导,并请他讲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典型战例,研究其战略战术。
这年夏天,朱德参观了有20万人参加的红色前线战士同盟检阅式、野营训练和巷战演习,他说:这是一人民武装的一次演习,一量革命需要他们拿起武器,这就是一支强大的工人阶级军队。看来,革命要取得成功,要有人民的军队,还要有人民的支持。
在一战曾经的战场,朱德潜心研究了世界近代战争的军事史,从中吸取精华,这是他的军事才华迅速集聚的一个时期,为他今后作为人民军队的最高统帅指挥全军作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❷ 二战期间国民党在什么背景下派学员到德国留学
中国属盟国,德国属轴心国 是敌对集团。但德国急需中国的稀土,中国则急需德国的武器,所以我们之间还有那么一点默契。
❸ 急需一篇文章
精明的浙江人吃“鲁迅饭”10多年前就开始了。有商业眼光的人敏感地意识到鲁迅小说《孔乙己》中“咸亨酒店”这4个字的含金量,便依照小说描写的格局在鲁迅路上修建咸亨酒店,还在酒店门口放置孔乙己塑像。游览绍兴的国内外游客慕名而来,咸亨酒店俨然成了绍兴具有代表性的景点,吸引力远超一旁的鲁迅纪念馆,财源滚滚。如今“咸亨”两字作为商标,评估价值为1.5亿人民币。
任颐(1840~1895),初名润,字次远,号小楼,后改字伯年。清绍兴山阴人。父鹤声,善工丹青。幼年就得到其父指授。咸丰三年(1853)赴上海扇庄学徒,后得任熊、任薰教授,初显画名。十一年,太平军入浙东,攻克绍兴,则参加太平军,充旗手。太平军败后,移居宁波,隐于民间,重操画笔,结识画家任渭长。中年以后定居上海,以卖画为生。1884年,小刀会在上海起义,为小刀会“点春堂”作“观刀图”,颇具影响。先后结交当时书画名家吴昌硕、蒲华、王秋年、蒋石鹤、吴友如等。画法师承陈洪绶、华岩,又受八大山人朱耷影响,擅画花鸟山水、人物。重写生,钩勒、点簇、泼墨交互施用,别具一格;赋色鲜活明丽,笔墨不多而形象生动活泼;精肖像画,喜用中锋,浅描淡染,寥寥数笔而神情逼真,执法独到,画风在江南一带影响极大,与任熊、任薰、任预并称画坛任门“四杰”。现存作品颇丰:《野塘两石》、《芭蕉绣球》、《紫藤鸳鸯》、《池塘睡鸭》、《黄花红叶》、《鸡》、《秋雨梧桐》、《落花飞燕》、《讥看天图》、《沙馥小像》、《五谷丰登》、《钟馗》、《倒骑驴图》、《牧牛图》等。其女任霞,子任堇,均工诗文、书画。光绪二十一年(1895)卒,年五十六。《中国人名大辞典》等有录。
王羲之(321~379),字逸少,原籍山东琅琊(今山东临沂),定居会稽山阴。出身贵族,父王旷曾任淮南太守,伯王导,晋元帝时丞相。其幼时言语迟钝,及长始显才华。性坦率,不拘礼节,有“坦腹东床”佳话。初仕为秘书郎,累官至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世称“王右军”。当时,东土饥荒,羲之辄开仓赈贷。朝廷赋役繁重,吴会更甚,每上疏争之,多被听纳。羲之淡泊名利,雅好养性,初渡浙江,便有终仕之志。朝廷爱其才,频召为侍中、吏部尚书,皆不就。后称病去官,“与东土人士尽山水之游,弋钓为娱”。善作文、工书法。原师事钟繇,但博采众家之长,一变汉魏以来波挑用笔,独创妍美流畅之风格。
羲之七子:献之、凝之、徽之均善书,尤以第七子献子成就最着。相传现存兰亭“鹅池”碑,“鹅”字为羲之所书,“池”字为献之所续,世称“父子碑”。着有《王羲之集》10卷,已散佚。明人辑有《王右军集》传世。因其书法而得名之遗迹,尚存兰亭、笔飞弄、笔架桥、题扇桥、躲婆弄等。羲之舍宅为寺之戒珠寺,现辟为纪念馆。《晋书》有传。
汤绍恩字汝承,号笃斋,四川安岳人。嘉靖五年(1526)进士,十四年由户部郎中迁德安知府,寻移绍兴知府,累官至山东右布政使。后致仕归,年九十七卒。汤为人宽厚俭朴,内服疏布,外以父所遗旧袍袭之。为政持大体,不事苛细,不以廉自炫。知绍兴后,新修学宫,广设社学,缓刑罚,恤贫弱,旌节孝,济灾荒,深得绍兴人民爱戴。
文种名会,字伯禽、子禽,春秋楚之邹人。公元前494年,句践败于夫椒,使文种议和,成。句践入质吴国,命种守越。种焦思竭力,恢复生产,治理国政。“外守疆土之界,内修耕战之备,无遗荒土,百姓亲附”。句践归国,问政于种,种曰“爱民而已”。“利之无害,成之无败,生之无杀,与之无夺。”“无夺民所好,则利也。民不失其时,则成之。省刑去罚,则生之。薄其赋敛,则与之。”“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其子,如兄之爱其弟,闻有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越王乃缓刑薄罚,省其赋敛。于是人民殷富,皆有带甲之勇。种又献伐吴“九术”(《史记》作“七术”):一曰尊天地,事鬼神;二曰重财币,以遗其君;三曰贵籴粟槁,以空其邦;四曰遗之好美,以为劳其志;五曰遗之巧匠,使起宫室高台,尽其财,疲其力;六曰遗其谀臣,使之易伐;七曰强其谏臣,使之自杀;八曰邦家富而备器;九曰坚厉甲兵,以承其弊。句践仅用三术而灭吴。
灭吴后,范蠡功成身退,曾致书种,劝其应识“高鸟散,良弓藏;狡兔尽,走狗烹”之大势,早日离越。种不忍而称病不朝。人诬其作乱,越王赐种剑曰:“子教寡人伐吴七术,寡人用其三而败吴,其四在子,子为我从先王试之”。种遂伏剑自杀。赐葬卧龙山,故名种山。现府山公园越王殿中有刻石像,府山望海亭东侧有文种墓。《史记-越王句践世家》、《越绝书》、《吴越春秋》等均有载。
秋瑾(1875~1907),女,原名闺瑾,字玉贞,小字玉姑,后易名瑾,字璇卿,号竞雄、鉴湖女侠,别号汉侠女儿,另署秋千。祖籍绍兴山阴漓渚(福全)人,出生于福建闽候县。自幼喜好诗文,尤慕剑侠,豪爽奔放。稍长,随四表兄习棍棒拳术、骑马击剑,性格倔强。
秋瑾目睹清廷腐败和民族危难,遂荫生“置生死于不顾”,献身救国之志。三十年,冲破家庭束缚自筹旅费去日本留学,入东京实践女学校学习,积极参加留日学生革命活动。七月再赴日本,经黄兴介绍,在日本会见孙中山,加入同盟会,并被推为同盟评议部评议员和同盟会浙江主盟人。因反对日本“取缔留学生规则”,年底回国。三十三年初,接任绍兴大通体育师范学堂督办。“大通”名义上是培养小学体育师资,实际上是培养革命军事人才干校。l~6月间,一面与教员王金发、竺酌先等在和畅堂秋瑾制定秘密计划;一面派亲信去诸暨、嵊县、新昌、义乌、金华、丽水等地联络会党。多次往来于上海、杭州,在浙江新军和杭州武备学堂、弁目学堂中发展同盟会组织,吸收光复会员,曾亲拟《光复军军制稿》,在杭州白云庵召集浙江各地会党,正式组织光复军,推徐锡麟为首领,自任协领,商定五月下旬浙、皖联合起义会攻南京。因叛徒告密,7月6日,徐锡麟在安庆仓促起义,失败。7月13日(六月初四),清政府派兵包围大通学堂,秋瑾被捕入狱。于初六日(7月15日)在绍兴轩亭口从容就义,年仅33岁。次年,好友吴芝瑛、徐自华按照烈士生前愿望,几经周折,遂将其遗骨葬于杭州西冷桥畔。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亲笔为秋瑾题写“巾帼英雄”四个大字,并书楹联一副:“江沪矢丹忱,感君首赞同盟会;轩亭洒碧血,愧我今招侠女魂”。民国十九年(1930)在古轩亭口建“秋瑾烈士纪念碑”,府山之巅建“风雨亭”以志纪念。建国后,辟秋瑾故居为“秋瑾纪念馆”,定“秋瑾故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秋瑾烈士纪念碑”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鲁迅 (188l~1936),原名周树人,幼名樟寿,字豫才,鲁迅为其主要笔名。绍兴城区都昌坊人。祖父周介孚,清翰林院庶吉士;父周伯宜,秀才,屡试不中;母鲁瑞,绍兴县孙端镇安桥头村人。兄弟3人,鲁迅兄长,次作人,幼建人。
鲁迅7岁上本家私塾读《鉴略》,12岁进“三味书屋”,师寿镜吾读《四书》、《五经》。光绪十九年(1893)秋,祖父周介孚因科场案下狱,鲁迅先后到绍兴县皇甫庄和小皋端口舅家避难。二十年(1894)父病不起,常常出入当铺和药店,为医治父病而到处奔波,家道渐由小康坠入困顿而受人白眼。期间鲁迅和农民及农民子弟有较多接触,因而激起对“上流社会的堕落”之憎恨和对“下层社会的不幸”之同情。
光绪二十四年5月,鲁迅母尽家中所有为其凑足18元盘川,去南京江南水师学堂。次年考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铁路矿务学堂,二十七年毕业。二十八年2月以官费留学日本。先在东京弘文学院学习日文和普通科,课余积极参加孙中山领导之革命活动。三十年9月进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后因痛感学医并不能改变国民精神,于是弃医从文。三十二年至东京,开始从事文学活动,翻译介绍俄国、东欧等国文学作品。三十四年加入光复会。宣统元年(1909)夏回国,任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教职。二年7月,回绍兴,任绍兴府中学堂(今绍兴一中)监学兼博物教员。辛亥革命成功后出任山会初级师范学堂监督(校长)。民国元年(1-912)2月,应蔡元培之邀,去南京教育部任部员,5月,随教育部迁往北京,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8月任教育部佥事。六年因张勋复辟辞职。七年1月,参加《新青年》杂志编辑工作,同年4月,始以“鲁迅”笔名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九年,先后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女子师范大学等校任教,积极组织和支持《语丝社》、《未名社》等进步社团,培养青年作家,促进新文化发展。在女师大“风潮”、“五卅”事件、“三.一八”惨案等重大政治斗争中,冒着生命危险,写下许多如“匕首”、“投枪”之杂文。十五年因支持学生爱国运动被通缉。9月南下厦门,任厦门大学教授。十六年1月被广州中山大学聘为文学系主任,后兼教务主任。4月,为营救被捕学生无效愤而辞职。“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对鲁迅触动很大,思想由进化论发展到阶级论。10月抵上海,与许广平同居,从此定居于上海。
鲁迅在上海10年,认真研究马列主义理论,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十九年起先后发起成立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进步组织,团结左翼文艺工作者,并以杂文为武器,抨击国民党政府统治,写下《二心集》、《南腔北调》等10余本杂文集和《朝花夕拾》、《野草》等散文集。
夏禹《史记-夏本纪》载:禹为黄帝轩辕氏之玄孙,姓姒,名文命。禹为人“敏给克勤;其悳不违,其仁可亲,其言可信;声为律,身为度,称以出,亹亹穆穆,为纲为纪。”禹治水有功,初被封为夏伯,故称“伯禹”。后受舜禅,禹制贡法,根据各地出产确定应纳贡品,名曰“定贡”。为志禹功,《尚书》以《禹贡》名篇。主张“德惟善政,政在养民”,曾向帝舜献“九功惟叙,九叙惟歌”之谋,舜善其言,赞禹功为“地平天成,万世永赖”。其子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
竺可桢 (1890~1974),又名绍荣、烈祖、兆熊,字藕舫,绍兴会稽东关(今属上虞市)人。光绪二十年(1894)入东关镇敬义小学。三十一年5月,进绍兴东湖通艺学堂,半年后考入上海澄衷学堂,三十三年转入复旦公学。宣统元年(1909)考入河北唐山路矿学校,二年毕业。后考取第二次“庚子赔款”赴美国留学公费生,入伊利诺斯大学农学院,民国二年(1913)毕业,转入哈佛大学地学系学习气象。五年,在美国加入任鸿隽、杨杏佛等发起之“中国科学社”,任《科学月刊》编辑。七年秋,获博士学位后回国,应聘在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教授地理学和气象学。九年,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前身)地理系主任。十四年,应上海商务印书馆之聘,任该馆编辑。十五年,到天津南开大学教地理学和气象学。十六年,应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之聘筹建气象研究所,次年,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建立南京气象台,开展气象研究,奠定我国现代气象事业基础。十九年起彻底结束中国领土和海域之天气预报由外国人发布之历史。二十二年4月,委任为中国出席第五届太平洋科学会议代表。二十五年4月起任浙江大学校长直至解放。学校几度搬迁,在十分艰难条件下,始终依靠师生,坚持“求是”校训,并亲自撰写《求是精神和牺牲精神》一文,提倡追求真理,不怕牺牲之精神,聚集一批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使学校发展成为全国着名大学。抗日战争期间,率领浙江大学师生西迁,转辗赣、湘、两广到达遵义,被誉为“文军的长征”。三十五年,迁回杭州。在反内战、反饥饿斗争中,积极支持于子三等进步学生的爱国行动,公开揭露反动派杀害于子三真相。次年7月,当选为党团合并后国民党第六届中央执行委员。三十七年3月,当选为国立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
竺可桢
解放前夕,断然置国民党要其赴台湾之种种威胁利诱于不顾,奔赴上海。1949年7月,赴北京参加全国科学工作者代表大会筹备会;9月,出席第一届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担任中央人民政府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气象学会会长、中国地理学会会长、中国科学院生物学、地学学部主任、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常务理事、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委员、国际地球物理年国家委员会主席、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常务委员会委员。1962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竺可桢学识渊博,治学严谨,致力于许多学科研究,是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奠基人,在气候变迁、物候、农业气候、自然区划和科学史等方面皆有卓越见解和杰出贡献,曾发表论文240余篇。从1936年1月1日起到1974年2月6日逝世前一天止,气象日记无一日间断,共计800万字。1955年至1960年间,虽年事已高,仍经常到西北黄土高原、新疆、内蒙古等地考察。主要论着有《台风中心的若干新事实》、《远东台风的新分类》、《中国气流之运行》、《东南季风与中国雨量》、《气候与人生及其他生物的关系》、《论我国气候的若干特点及其与粮食作物生产的关系》、《物候学》、《我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中国的亚热带》、《东亚天气类型的初步研究》等,已辑有《竺可桢文集》。《中国近现代人名大辞典》等有录。
王冕 (1310—1359),宇元章,浙江诸暨人。他是元末文坛有影响的诗人,又是画坛上以画墨梅开创写意新风的花鸟画家。他的诗常流露出对元朝统治的愤懑情绪,而他的墨梅也借物抒怀,自认喜写“野梅”,不作“官梅”,以蔑视当时那些“峨冠腐儒”。晚年他避居会稽九里山,自筑“梅花屋”,种粟养鱼,以清贫生活了其馀生。
范蠡字少伯,又称范伯,春秋末楚国宛三户(今河南南阳一带)人。出身贫寒,微时“佯狂、倜傥、负俗。”文种任宛令时,与之交。后同至越国出仕,俱为着名大夫。
公元前494年,句践伐吴,范蠡谏阻,不听,遂遭失败。退保会稽山后,献卑身厚赂,乞成于吴之计,订城下之盟。范蠡随句践质吴三年,夫差劝其弃越投吴,委以重任,范不为动。含垢忍辱,卑辞厚赂,终于使句践化险为夷,平安返越。及归国,与文种鼎力辅佐越王。句践奋发图强,筑城立廓,发展生产,以俟时机。蠡倡“道”、“气”,主“恒”、“常”,重“持盈”、“定倾”、“节事”,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在变化,时势必有盛衰,顺其自然,待机而动,才能取胜。经“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兴越灭吴,完成句践称霸大业,使越国成为强国。
灭吴后,范蠡功成身退,乘舟浮海,离越适齐,化名“鸱夷子皮”,经商治产,获利千万,受任齐相。后弃官散财,间行至陶(今山东定陶西北),逐什一之利,复赀累千万,自号陶朱公。范蠡着作甚丰,惜大多散佚,仅存《养鱼经》,为我国最早内塘养鱼专着。府山公园越王殿中有刻石像供世人瞻仰。《史记-越王句践世家》有专记、《史记-货殖列传》有载,《越绝书》、《吴越春秋》述其详。
蔡元培 (1868~1940),字鹤卿、孑民,号孑农,绍兴山阴(今越城区)人。光绪十五年(1889)举人,十六年会试贡士,未殿试。十八年补殿试,为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二十年补翰林院编修。甲午战争后,开始接触西学,同情维新。二十四年九月返绍兴,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提倡新学。二十七年七月奔赴上海,出任南洋公学教习。二十八年与蒋观云等组织中国教育会,任事务长。夏,游历日本,同年秋回国,在上海创设爱国女校及爱国学社,任总理。并以《晨报》为阵地,提倡民权,宣传排满革命。三十年冬与陶成章、龚宝铨等在上海建立光复会,被推为会长,次年加入同盟会。三十年赴德国留学。
民国元年(1912)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主张采用西方教育制度,废止祀孔读经,实行男女同校等改革措施,确立起我国资产阶级民主教育体制。二次革命失败后,携眷赴法,与李石曾等创办留法勤工俭学会。五年冬回国任北京大学校长,支持新文化运动,提倡学术研究,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实行教授治校。“五四”运动中支持学生爱国行动,多方营救被捕学生。
“九·一八”事变后,主张抗日,拥护国共合作。民国二十一年(1932)与宋庆龄、鲁迅等发起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积极开展抗日爱国运动。曾电救杨开慧烈士,援救许德珩等爱国民主人士,营救丁玲、朱宜权等共产党员。二十九年3月5日在香港病逝。葬香港仔山巅华人公墓。
句践 (约前520~前465),其先禹之苗裔,夏后帝少康之庶子封于会稽,以奉守禹之祀。句践元年(前496),吴王阖闾兴师伐越。句践“使死士挑战三行至吴阵呼而自刭”,一举打败吴军,射伤吴王。吴王阖闾临终告诫儿子夫差:“必毋忘越”。夫差接位后,遵照遗训,日夜勤兵,矢以报越。句践得悉,主张“先吴未发往伐之”,范蠡谏告,勿听,被夫差“悉发精兵击越,败之夫椒(今吴县椒山)。”句践率残兵五千,退守会稽山上。夫差追而围之。句践以“卑辞厚礼以遗”之计,派文种向吴求和。初,吴王夫差纳伍子胥之谏,勿许。句践“欲杀妻子,燔宝器,触战以死。”文种谏而献“以美女宝器厚赂吴太宰嚭”之策,终于使夫差同意赦越,罢兵而归。
句践五年(前492)五月,句践夫妇偕范蠡入质于吴,囚于石室。“服犊鼻、着樵头;夫人衣无缘之裳、施左关之襦。”句践斫养马,夫人给水、除粪、洒扫。三年不愠怒,无恨色。“问疾尝粪”,博得夫差欢心,得赦归国。
句践七年(前490)归越,卧薪尝胆,誓复吴仇。身自耕作,与百姓同其劳;自奉极微,出不敢奢,入不敢侈;内修其德,外布其道;充实府库,垦其田畴;缓刑薄罚,省其赋敛;奖励生育,训练士兵。纳相国范蠡建议,选四达之地筑城立廓,以图霸王之业。先建小城,后建大城。于是人民殷富,社会安定,士民皆欲与报吴耻。
句践十五年(前482),吴王夫差北会诸侯于黄池,太子留守,国内空虚。句践发兵四万,亲率君子(亲兵)六千伐吴。败吴师,获太子友,破吴都,焚姑胥台。夫差请和,句践自度未能灭吴,许之。句践十九年,再度伐吴,战于笠泽,三战三胜。二十一年再次伐吴,围攻三年,夫差求和不成自杀,终于句践二十四年(前473)灭吴雪耻。
葛云飞(1789~1841),字鹏起,又字凌台,号雨田,清绍兴山阴天乐乡(今属萧山市)人。生于行伍之家,幼好读书,颖悟过人,后从父习武。读《宋史-岳飞传》至“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怕死”时,谓人曰:“此举其大者而言耳,非谓武将可以爱钱也。”读《明史-周遇吉传》曰:“谅为烈士当如此矣!”
嘉庆二十四年(1819)武举人,道光三年(1823)武进士,七年署黄岩镇水师中营守备。巡洋遇盗艇,以灭灯诈为商船诱盗近舟,力擒剧盗陈兆龙等9人。二十一年(1841)正月,伊利布令定海镇总兵交涉归还定海,释安突得事。葛坚持先归地后释俘,迫使英军就范,撤离定海。八月,英将朴鼎查再犯定海,葛约寿春镇总兵王锡朋,处州镇总兵郑国鸿分守晓峰岭、竹山门,而自以主将据冲要挡敌。十二日英船29只闯入竹山门,葛在土城亲燃大炮击断其头桅,英军遁出。又令游击张绍廷迎头截击,英军退走,得旨嘉奖,赏提督衔。适夜英军复大至,虽力战,然敌军仍盛,飞书大营请援,弗许。云飞秘不发,加意抚慰士卒。天雨,霪潦中屡战挫败,激战6昼夜,仅啖饼数枚,战士亦然。最后敌攻破竹山门,薄土城,葛率部卒200余人持刀步战2里许,格杀无算。身受40余创,炮洞胸背,仍挥刀杀敌。终因多次中弹,依崖而殒,壮烈殉国。义勇徐保夜负葛尸,以小舟渡抵镇海。宣宗挥泪下诏,颁金治丧,以提督例恤,谥壮节,葬于今萧山所前乡三泉王村黄湾寺北。
葛云飞文武双全,着军事着作多种,有《名将录》、《制械要言》、《制药要言》、《水师缉捕管见》、《全浙沿海险要图说》及诗词若干卷存世。事母孝,母亦知大义,丧归,一恸而止,曰:“吾有子矣!”《清史稿》有传
❹ 熊雄的赴德国留学
德国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故乡。熊雄为了更深刻地研究马克思主义,在1922年3月离开法国,转赴德国留学。不久,在柏林加入了共产党。当时,旅德的同学经常集中在康德大街中共驻柏林通讯员张申府家中学习和商讨工作,主要是研究组织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前身)的问题。参加活动的有周恩来、刘清扬、张伯简、谢寿康、熊雄等。6月,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在巴黎成立,成员有三十余人,每人均有代号,熊雄的代号叫“其光”。8月,中共旅欧支部成立,周恩来代表在柏林的中共党员到巴黎出席成立大会。旅欧支部当时设有共产主义研究会,系统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并通过旅欧少共成员在留学生和华工中进行革命活动。
1923年3月,熊雄与赵世炎、王若飞、陈延年、陈乔年等人受中共旅欧支部派遣,到苏联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中国班学习。熊雄除了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和苏联革命经验之外,还有机会到苏联红军中学习军队的政治工作经验。几年来,丰富多彩的留学生活和生活实践,使他大大地提高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奠定了无产阶级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基础,并且积累了一定的斗争经验。
1924年,孙中山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帮助下改组国民党,实现国共两党合作,并于广州创办了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熊雄于1925年从莫斯科奉调回国,在黄埔军校担任政治大队副队长。10月,广东革命政府第二次出师东征,讨伐陈炯明。熊雄任东征军总指挥部政治部秘书长,协助军校政治部主任周恩来进行工作。黄埔学生军在东征中英勇善战,使军阀部队闻风丧胆,这种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是同出色的政治工作分不开的。
❺ 国民党将领中有哪些在国外军校学习过
程 潜: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六期炮兵科
何应钦: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二十六期步兵科
阎锡山: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六期
陈绍宽:南洋水师学堂,1916年赴美国学习飞机和潜水艇操作
王叔铭:黄埔军校第一期,后到广东军事航空学校和苏联空军第二军事航空学校学习飞行。
朱绍良: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十一期
何成浚:就读于日本东京振武学校
李烈钧:日本士官学校第六期炮兵科
陈 仪:日本东京振武学校第五期炮兵科,炮兵射击学校第四期
孔 庚:日本士官学校第六期步兵科
孙立人: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后赴美留学,就读于印第安纳州普渡大学土木工程系,获理学士学位。后就读于美国弗吉尼亚军事学院毕业(另一说结业),并非网上流传是西点军校的学生。多说几句:有四个中国人曾经毕业于西点军校——曹霖生,王赓,温应星,陈廷甲。其中陈廷甲因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获得战功,被授予英王乔治颁发的银十字勋章,比孙立人还早十多年呐,可惜此人未参加抗日战争。
黄仁霖:东吴大学毕业,哥伦比亚大学硕士
何世礼:英国胡烈芝军事学院、勒希尔炮兵学校、法国方丁布鲁炮兵专门学校
马纪壮:青岛海军军官学校,曾赴美国学习
蒋经国: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列宁格勒托玛卡红军军政大学深造
徐焕升:中央军官学校第六期,后派往德国航空学校、意大利空军专科学校深造。是“轰炸”日本本土第一人
许崇智:日本士官学校第二期
熊克武:日本东斌学堂
何柱国: 日本士官学校毕业
但懋辛:日本东斌学堂
曹浩森:日本东京振武学校
黄慕松: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和炮工学校
蒋方震:日本士官学校第三期步兵科,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明治天皇特赠指挥刀,打那以后日本士官学校里的中日学生分班学习.
吴光新: 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
蒋作宾: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步兵科
井勿幕:东京大成中学
王树常: 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八期步兵科
贺耀祖: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十期辎重科
钱大均: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十二期炮兵科
邹作华:日本士官学校第十二期炮兵科
盛世才:上海吴淞中国公学专门部攻读政治经济学,后留学日本东京明治大学攻读政治经济学
❻ 同是黄埔毕业,为何楚云飞是见习排长,周卫国从营长做起
《亮剑》《雪豹》作为一部经典的抗战题材电视剧,塑造了李云龙、楚云飞、周卫国等经典形象,广受观众喜爱。楚云飞有一句经典台词:“就算是五万多头猪,共军抓三天也抓不完!”剧情中,同样是黄埔毕业生,楚云飞从见习排长干起,而周卫国直接从营长干起,为什么差距这么大?说起两人的军事才华可谓不相上下,都是军事上的奇才,各有谋略。但这两个平分秋色的人,参军时职位却截然不同,甚至相差甚远,其中的原因就有以下几点:
❼ 金树仁的人物简介
金树仁,光绪十八年(1892年),以十二岁幼龄考中秀才,时人目之为神童 。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清政府任云南蒙自人杨增新为河州知州。上任伊始,整顿吏治,兴利除弊;修办书院,培养人才。先后复兴创办凤林、龙泉、爱莲等书院,“聚士之秀而文者于三书院,月课而旬考之,于是士知响学,人文蔚起”。并拔其“邑人士之翘楚者数辈,招入署斋,躬自课之,均有成就……”金树仁备受杨增新器重,亲自教读,学业猛进。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杨增新调任甘肃学政兼高等学堂监督,金树仁便负笈省城,从杨公游,留心经世之学。旋入甘肃文高等学堂,尽师硕儒,尽友群雅,由是见闻骤广,记览骤博。毕业后,又进法政学堂钻研数年,遍览经史,精研西学。卒业后,先后任龙泉书院、凤林书院校长。
宣统元年(1909年)参加科考,举为孝廉方正,同年又应己酉科试,考取拔贡。
1911年辛亥革命后,全国议会选举,金树仁高票当选议会议员、众议院议员,时论荣之。诗人马恕吟出“久仰仁山最特奇,而今晤对更相宜”,“器度推君最是贤”的诗句,誉其怀抱高远,气度不凡。
杨增新主政新疆之后,急需人才,金树仁便应杨之召,于1915年西出阳关,投其麾下,任书记官兼科员。未几,政治研究所招考,金树仁名列第一。翌年六月,又参加新疆全省县长考试,以甲等成绩分发任阿克苏县长。其后或疏附、或迪化、或库车,皆在基层历练,凡十余年。
1926年,因政绩显着,升任省公署政务厅厅长。 民国8年(1919年),俄国革命,沙俄中亚细亚总司令阿年科夫,因溃败窜入新疆,以此为基地,图谋反攻苏俄。在新俄人纷纷聚其麾下。阿山道尹周务学被逼自杀。边局吃紧,省垣告危,一时众皆束手。金树仁沉着应对,计诱阿年科夫于省城拘押,将其军队分化瓦解,将一场危机消弭于无形,深得杨增新赏识。
1928年,新疆发生“七七事变”,军务厅长兼外交署长樊耀南刺杀省长杨增新于宴会。事变乍起,金树仁闻变不惊,临危不惧,一边命其部属把守要隘,固守城防;一边集结部队包围现场,樊耀南弹尽被捕。次日,樊全部余党一并擒获,磔刑处死。事后,各级军政要员会议,一致推举金树仁为省主席。地方南北将领、各族王公通电拥护。南京政府亦以平乱有功,任其为新疆省主席兼总司令。
金树仁刚一履任,既绍杨增新既定方略,又开创新局:扩充师范,新建工业、无线电等学校;各县均设初等中学,凡住50户以上村寨,均设小学一所;曾多次派人到德国和日本留学,还送大批学生到内地求学。
民国18年(1929年)底,从德国购置压路机6部,并拨其工兵修通迪化至古长城473公里车路;继而又修通迪塔、迪伊、迪阿、迪哈等线,使省内各区公路互相联结。同时在新疆发展畜牧,畜牧业在新疆向来发达,尤其马、羊。为改良马、羊品种,曾派专家到苏联购来纯种马、良种卷毛羊,在迪化、伊犁、马里坤设立牧场,专饲繁殖。
为发展工业经济,先披露方针政策于报端,吁请国内外资本家来新投资,兴办实业、建设边疆。如与德国合作,在新疆开采石油;与西门子公司接洽,商请派工程师建立大型发电厂;从英国购买机器,并要求苏联提供机械设备和技术人才等。还采用官办、官督民办等形式着手开采阿山金矿和于阗金矿。如民国22年(1933年),塔城一带投入的淘金机就已有20余部。另外力施新政,改土归流,安置难民;整顿军队,新办军官学校,购枪炮、置飞机,以巩固国防。民国18年(1929年)甘肃大旱,饥民塞途,金树仁三次拨款,赈济灾民,恩被全陇,尤其对家乡临夏、永靖特捐急赈。 然当时的新疆孤悬塞外,强俄逼视,英人窥伺;中央政府鞭长莫及;邻援无望,协饷不来;地方民族,矛盾频生;加之内部所用非人,奸宄生心,盘踞要津,可谓内忧外患纷至沓来。
1933年4月12日,省府参谋处长陈中、迪化县长陶明樾、航空学校校长李笑天等辈,取得义勇军首领郑润成和“归化军”首领巴品古特支持,率众包围省府,发动了新疆“四·一二政变”。金树仁奋力抵抗,但终因众寡悬殊,力不能支,不及携带印信,被迫出走。当时,盛世才率部进至乌鲁木齐城东,按兵观望,伺机渔利。
4月13日,金树仁携眷去昌吉,后至塔城。时有俄国领使迎到绥来,表示无条件支持他恢复地方。金树仁以内部事务婉言谢绝。24日在塔城通电下野。各地将领发来电报,劝其留在塔城,与邻邦协商,以便取得帮助,反攻省城,金树仁以内部矛盾,不让外人渔利为由,皆以婉拒。并向全疆各地将领及行政长官发出“我不能图一时之快,遗万世之讥。诸君应以地方为重,勿以我为念,黄台之瓜,不堪再摘,望各严束队伍,和衷共济,以固边防,而维地方”的通电后,义无反顾,潇然离去。后假道苏境,转赴内地。
是年10月,金树仁至南昌晋谒蒋介石,继而赴南京民国政府述职。时汪精卫党羽诸民谊任行政院秘书长,恨金树仁在新疆时未以礼待,唆人控告下狱,并以金擅自与苏联订立通商协定判罪。甘宁青军政要员及士绅喇世俊、鲁大昌、邓隆、邓宝珊、裴建准、水梓、马鸿宾、马步青、马步芳、张建等20余人屡向中央政府进言为其辩护。甘宁青新各地官绅及河州各县民众,得悉金树仁被羁,亦均为其表示援解。青海省主席马麟面见蒋介石,请求释放。当时江宁法院虽要顾及行政院长汪精卫的面子,不能判金无罪,又迫于各方舆论,不敢贸然判刑。同年10月10日,国民党主席林森宣布:“金树仁与苏联政府订立临时通商协定,是为维护地方,因以获罪,应予特赦。” 获释后,金树仁先寓居南京,后举家迁至兰州,民国30年(1941年)秋9月12日卒,终年62岁,灵骨归葬永靖先茔。
❽ 德国对中国近代历史的推动作用
中国近代,即晚清城府和民国政府,真正敢用,用得起,用的放心的就两个国家,一个是美国,一个是德国。你看清朝政府被逼贷款,不论自愿与否,都喜欢美国银行,美国对我国近代金融,教育两块影响非常大,当初退还庚子赔款,兴建大学教育就是由美国发起的,这些好的客观的事情你不能否认。
德国提的少主要是因为一些不光彩的背景,德国对华援助主要体现在军事武器上,军火贸易在哪个时代都不是见得了光的。清朝建海军,英国态度蛮横,漫天要价,此时德国正在试验新型海军,准备与英国一较高低,所以不但价格合理,还邀请清国海军军官学习,监造,可谓把售后服务做到了家。当时德美都是后发国家,对他国领土内政的要求小或者根本要求不了,因此就以各种特派员的形式为各国政府服务。朝鲜宫廷里德国顾问还负责货币新政,不过搞砸了就是了。所以说清代时期,德国为我们输送了武器,培养陆海军军官出力不可谓不大,后来北洋军阀留德的有多少,官位有多高,不言自明。这也为何一战时,日本打青岛,北洋军阀好几人都要支援德国呢,换句话说一战我们参加协约国而不是同盟国,实在是个奇迹,当时政府的压力多大啊!府院之争等等,可别忘了当时可是武夫当国,很多人都爱死德国了,要不是美国支持协约国,咱们外交当时可就危险了。
民国时期,希特勒上台,民主国家很反感,但是纳粹德国要复兴军事就的积累经验,所以可以理解为第三世界的国家们与其一拍即合,中国更是远东最大的合作伙伴。德国军火,指挥官源源不断进入我国。我们建立起了德械师,大家可不要忘记,蒋经国留学德国,参加过对波战争,德国第一批新式头盔,我们第一个拿到货,比国防军还早。德国军事专家团规格越来越高,虽然是私人性质,但是从围剿到抗日,几乎都有参加,军事计划更是全权负责。最大手笔就是第五次围剿,堡垒困死战术,符合当时国军战备,效果空前,红军被迫长征。淞沪会战,德国团几乎全员参与,甚至一些下级军官亲自上阵,虽然也犯了一些战术错误,德械师也打残了,但是战役意义重大,不可小视。这些德军军官顶住国内压力与我们合作,而没有照着三国集团的条约临阵脱逃,或是留一手,这是该肯定的。他们的一些回国后遭到审查,或是在政治清洗中蒙难,我们应该予以悼念,毕竟这个世界上没有天生的慈善家,有贡献还是该表扬。希望对楼主有用
❾ 近代史人物以及有关他的一些资料,人物介绍或历史事件拜托了各位 谢谢
朱德 1886年12月1日生,字玉阶。四川仪陇人。1909年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堂,同年加入中国同盟会。参加了辛亥革命。1913年后在滇军任营长、副团长、团长、旅长。曾参加护国、护法战争。1922年赴德国留学,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到苏联学习军事,次年回国。1927年在南昌创办国民革命军第三军军官教育团,参加领导八一南昌起义,任起义军第九军副军长。1928年参与领导湘南起义,建立工农民主政权,同年4月,率起义军上井冈山,同毛泽东领导的部队会师,成立了中国工农革命军(后改称红军)第四军。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军长。1930年起,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团军团长,第一方面军总司令,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和毛泽东一起指挥红军取得了第一、二、三次反“围剿”的胜利。1933年春和周恩来一起指挥红军取得了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1934年10月参加长征。1935年1月,在党中央召开的遵义会议上,严正批判了“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坚决拥护和支持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在长征途中,对张国焘的分裂红军和叛党活动,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八路军总指挥(后改称第十八集团军,任总司令)。转战晋察冀鲁豫等省,建立和扩大抗日根据地。1940年冬,提出“南泥湾政策”,对发展大生产运动,粉碎国民党反动派对陕甘宁边区的封锁,作出了重大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协助毛泽东组织指挥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随后又和毛泽东一起发出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指挥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为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夺取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建国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国防委员会副主席。1949年11月至1955年5月兼任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 是中共第六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七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第八届中央副主席,第九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十届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1959年4月起任第二、三、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第一届国防委员会副主席。 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曾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76年7月6日在北京逝世,终年90岁。
❿ 中国第一批到德国柏林军事学院学习的成员名单
第一批留德学生为李鸿章所派。共有7人,即卞长胜、朱耀彩、王得胜、杨德明、查连标、袁雨春、刘芳圃 ,均属天津海防各营内年力少壮之游击,即下级军官 。
中国历史上第一批远赴德国的留学生要追述到光绪初年,选择德国作为军事留学生的目的地源自清朝对德国军事的推崇 ,中国对德国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则是逐步形成的。1861年第一个《中普条约》签订,19世纪70年代中德双方互派外交使节,1873年随着王韬《普法战纪》的出版,中国对突然崛起于欧洲的德国越发产生了浓厚兴趣 。从ZZ地位来看,李鸿章认为“德国发奋为雄,其军政修明,船械精利,实与英 、俄各邦并峙”。而从地理因素上分析 ,“该国距华较远,并无边界比连”,在两国关系上“亦无传教与贩卖洋药等事”,且“该国素敦友谊”, 因此,“亟应及时联络,师彼长技以助我军谋” 。洋务派人士最初对德国的军械制造和军事教育颇为青睐 。左宗棠在1874年3月22日的《与沈葆桢书》中便认为 :“愚见布乐斯(普鲁士)近出后膛螺丝开花大炮 , 精妙绝伦,最为利器。……实为洋中所罕见 , 似可乘遣赴各国使,亦到布乐斯讲习制炮造子弹之法。”李鸿章则对德国的军事学院盛赞有加 , 称其“为发展德国作战技术发挥了巨大作用,为德国海陆军培养了一代代杰出军官和军事领袖” 。当然, 除了军事知识,德国的普通教育也受到有识之士的推崇 。
除此之外,清朝看好德国还有另一层原即希望抵消留学生在日本学习期间所产生的那种对清朝的不利影响 。1896年后,中国留日学生急速增加,1902年人数甚至超过留学欧美学生的总和。1902年,中国驻日公使和留日学生之间发生摩擦 。特别是留学生在学习之余谈论时事政治 ,秘密支持和展开反清活动 。清朝越来越担心这些学生回国之后传播GM思想 最终会危及其统治的安全。在这种情况下,清朝中的一些亲欧派人士开始转向欧洲 ,欧洲逐渐代替日本成为各地派遣留学生的主要对象国 。其中以湖广总督端方为最 。在德国人眼里 ,他并不盲目尊崇日本 ,而是崇尚德国的军事、科学和技术,主张发展德国在湖广的影响。
早期留德学生主要“学习水陆武备,此外专意语言文字,其余各种学问均未能涉及”。光绪二十五年“同文馆原奏”提出应注重学习西洋的农、工、商、矿等实业。然而就赴德学生而言,学科分布状况并无根本改变 。坚甲利兵思想仍充斥于大员的头脑之中 , 加之德国以军事尤其陆军见长 ,因此留学生派遣仍以军事学员为主 。根据驻德大使杨晟的奏报 , 光绪二十二至三十二年70名登记在册的留德学生中,在军校学习的学生为38名,学习制造技术的17名,其余的分别学习矿学 、 法律学 、 电学和德语语言文学 。由湖北选派的留学生清一色地学习“马队、步队、炮队和工程队”, 以及军械制造技术 。而21名江南学生也皆“习陆军” 。而在荫昌所奏报的77名留学生中, 所攻科目也以军事和理工为主 ,但也有学美学的,进柏林文科大学的有7名。
洋务运动时期送往德国的第一批学生7名 , 查连标、袁雨春、刘芳圃三人学有所成,1879年回国后经李鸿章面试,认为“所习步队、技艺、纪律尚为娴熟”,又据李凤苞鉴定,“该弁等在洋均各谨守礼法 , 见重于外人,营哨教习均具考语信凭 , 是其材器颇堪造就”。因此授予查、连二人五品蓝翎,“以千总尽先补用”。而袁雨春则“以守备尽先补用”,并赏换花翎军功。三人均留于直隶 , 仿照德国之制, 训练新军。
清朝留德学生归国后作为群体所做的贡献不如留日学生,后者为反清提供了骨干力量; 其贡献亦不如在科学技术领域独占鳌头的留美学生 。清朝留德学生中卓有成效者并不多。1903年派往德国的湖北学生马德润在柏林大学获得了政治学博士头衔,而宾步程曾担任过湖南专门学校校长。朱和中1912年归国,任南京陆军参谋部第二局局长,曾翻译过《 德国宪法 》一书。胡均1911年前回国, 1912年担任北京大总统府秘书。在早期留德生中段祺瑞是其中的佼佼者,是中国叱咤风云的人物,成为北洋三杰中的"北洋之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