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德国人养花什么像中国人那样养在屋里什么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的窗户的外面
你的问题看起来不是很清晰,我猜你要问的是,什么样的花德国人养在室内?什么样的花养在室外对吧?
这个你要大概了解一下你要养的花都是什么习性。来自热带的花和绿植一般都经受不住寒冬,所以只能养在室内,如蝴蝶兰,棕榈之类。反之,能耐住零下的温度的植物就可以长在外面,养在室内反而缩短花期。至于德国习惯种在窗口和阳台上的那些色彩鲜艳的花,一般也是经不住寒冷,那些花都是一年一种的,每年春夏都要重新撒种或者购买。
2. 关于德国人爱鲜花的资料
德国人爱花,可与丹麦人媲美。
不仅仅是德国人,几乎所有的欧洲人都喜欢在窗外种种花、或是放一些观叶盆景。窗上挂着白色的蕾丝窗帘,你可以透过蕾丝看到屋内的风景:修剪很好的观叶植物和各种应季盆花。这对路人来说,是很养眼的。
很多人喜欢在户外开辟出一块小地,种种花,或是摆上几盆盆栽,也是非常惬意的一种享受。
我也想让路人路过我家时有同样的感觉,于是在三楼的阳台上放了个大的木制花盆,里面种的是红艳艳的天竺葵。
玄关前的阳台也并排放了三个木制盆栽,同样种了鲜艳的天竺葵,还有常春藤。
天竺葵非常抗寒,只需要定期修剪一下,或是浇浇水就可以了。不费事,不娇气,非常适合种植在户外,但却能给您带来一年的好心情。
屋内的窗边放盆开着小白花的植物,与窗外的天竺葵交相辉映,非常具有立体的美感。
3. 德国人养花风格
喜欢把花种在阳台上,给别人看
4. 德国人养花与中国人养花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德国人养花养在临街的窗户外面是为了让别人看到而中国人养花就是养在屋里
5. 德国风情民俗(关于花的)
德国人更喜欢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几乎家家都有盆花,有的家庭还有室内花坛,栽种着木本和草本的各种花卉,阳台、宅边也被充分利用种上了花草。酷爱大自然,传统式的二三层小楼散落在山坡、田野、林间或河边,楼前房后都配有别致的小花园。
德国家家户户的窗前门外都栽种着各种花草(尤其是小城市),到春夏季节花团锦簇、姹紫嫣红,仿佛进入汇成了一片花的海洋。
但鲜花店的生意却丝毫不受影响,德国每年消费的鲜花数量,在欧洲排名第一。城市、乡村、小镇、弄堂、小巷都会随时发现花店,鲜花常年盛开。在书店也有许多介绍花草种类的图书。
在春夏之季,蓝天、白云、绿草地,鲜花到处盛开,自然环境非常优美,但德国人仍然在自己的院落种花种草,把自己的小家和周围大环境绿化、美化起来。
养花已经成为德国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习俗,爱花源于他们对美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德国人对于名贵的花卉并不是很狂热。也许就是简单的一些小花,但当全城的窗台上都种上了同一种小花时,那种别样的魅力毫不逊于那些世界闻名的名贵花卉。
(5)德国人怎么养花扩展阅读
德国人养花的特点,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德国战后民生凋敝,城市满目疮痍。人们只能用大片的植物掩盖城市创伤,也借此来抚慰心灵的创伤。
战后重建,经济冲上快速道后,各种社会问题接踵而来。很多人心灵苦闷,无处派遣,于是养花种草就更进一步的传播开来了。
这种奇特的现象,造就了德国无论大小城市都有连片的绿茵草地,家家都花草繁盛的景象。初来乍到的外国人看后都惊叹并赞赏不已,但老一辈的德国人都知道,这满目繁盛背后的辛酸与无奈。说到底,深层次讲,是一个倔强民族的社会心理问题。
6. 读了短文,你知道德国人有什么独特的养花方式
守纪律讲整洁德国人非常注重规则和纪律,干什么都十分认真。凡是有明文规定的,德国人都会自觉遵守;凡是明确禁止的,德国人绝不会去碰它。在一些人的眼中,许多情况下,德国人近乎呆板,缺乏灵活性,甚至有点儿不通人情。但细细想来,这种"不灵活"甚为有益。没有纪律,何来秩序?没有规矩,何有认真?德国人很讲究清洁和整齐,不仅注意保持自己生活的小环境的清洁和整齐,而且也十分重视大环境的清洁和整齐。在德国,无论是公园、街道,还是影剧院或者其它公共场合,到处都收拾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德国人也很重视服装穿戴。工作时就穿工作服,下班回到家里虽可以穿得随便些,但只要有客来访或外出活动,就一定会穿戴得整洁。看戏、听歌剧时,女士要穿长裙,男士要穿礼服,至少要穿深色的服装。参加社会活动或正式宴会更是如此。守时间喜清静德国人非常守时,约定好的时间,无特殊情况,绝不轻易变动。德国人应邀到别人家做客或者是外出拜访朋友,都会按点到达,不会让主人浪费时间干等或者不得不提前招待客人。否则的话,就是不礼貌,如有特殊原因无法准时赴约时,都会向朋友表示歉意,并请求原谅。德国人多喜欢清静的生活,除特殊场合外,不大喜欢喧闹。比方说,许多人虽在城里上班,但却把家安在乡村或者城市附近的小镇,图的就是一个清静。就是那些住在城里的人,也十分注意住宅周围的无噪音。例如,晚上8时至第二天早晨8时不可以演奏乐器、大声喧哗。如果晚上要搞聚会活动,事先要向邻居讲明情况,请求他们谅解,并尽可能安排在周末,尽可能不大声喧闹。否则,受干扰的邻居会十分恼怒,可能会当面提出抗议,个别人甚至会请警察出面干预。待人诚恳注重礼仪通常来讲,同德国人打交道没有太多的麻烦。多数情况下,他们都比较干脆。凡是他们能的,他们都会马上告诉你"可以"。凡是他们不到的,他们也会明确告诉你"不行",很少摆架子,或者给人以模棱两可的答复。当然,人际关系和努力的程度对事也绝非没有影响。和西方许多国家相似,德国人比较注意礼仪。两人相遇时,不管认识不认识,也不管在路上,或者公室、宾馆、电梯等地方,都相互打招呼,问声"您好"。餐馆吃饭时,也要向已就坐的顾客点头问候,真的是"斯文对斯文,礼多人不怪"。朋友见面以握手为礼,告别时亦如此。十分要好的、长时间未见的朋友相见或长期分开时可以相互拥抱。正式场合,仍有男子对女子行吻手礼,但多做个吻手的样子,不必非要吻到手背上。
7. 德国人为什么养花
在德国的市政建设中,环境保护被列为重中之重。为了尽快造就城市高标准的生态环境,德国在旧废料场的清理、垃圾处理以及扩建和新建净化设备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投资。环保已成为人们的习惯,并且融入了日常生活。
漫步大街小巷,花花绿绿的垃圾桶映入眼帘。每户德国居民的住宅前面一般都有黄、蓝、黑、绿4只色彩鲜明的垃圾桶,上面贴有简明易懂的垃圾分类图案。其中“黄桶”专门用来装废弃金属、商品包装盒和塑料,“蓝桶”“吞食”废纸,“黑桶”装普通垃圾,“绿桶”则收集从普通垃圾中新分类出来的茶叶、蛋皮和残羹剩饭等生态垃圾。至于废旧的破玻璃瓶,则要求送往指定的地点,然后认真地按不同的颜色分类投入规定的箱子里。有些大件的旧家电必须送到专收处,再做处理,如此等等。大多数德国人都能一丝不苟地按照规定去做。由于实施多年的垃圾分类回收制度,德国城市的垃圾都能得到及时的科学处理,垃圾污染显着降低。
德国很重视对青少年一代进行环境保护的教育,使他们从小就开始树立环境意识。现在,许多中小学生自愿地走上街头,种树栽花植草,清理杂物。全国森林覆盖面积已经占了1/3,其中有11个受到特别保护的“国家公园”。
时至今日,德国已经形成了一个拥有70万人直接或间接就业的环保产业,为全球之冠。
在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方面,德国有关部门做了大量的工作。城市街道上的环保广告随处可见,呼吁人们减少使用私人汽车,多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电视节目中,经常出现这样的公益广告:“为了我们的环境,请您改乘公交车!”在交通路口竖着的大牌子上,写着“当红灯亮起时,请您关掉汽车发动机”的标语。德国城市近10年来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大幅度下降,莱茵河水日渐变清。
德国国土面积37万平方公里,有8000万居民,人口高度密集。德国大部分地区属典型的海洋性气候,类似上海。德国是有名的“绿色国度”,境内湖光山色,非常迷人,其环境保护着称于世。南部是阿尔卑斯山和森林。有西门子公司,奔驰汽车公司,宝马汽车公司等世界大公司。着名的啤酒节每年在慕尼黑举行。中部丘陵,有着名的鲁尔区,法兰克福机场是欧州大陆最大的机场,北部平原,有汉堡港和大众汽车公司等。 从德国北部到南部,从工矿到乡村,所经之处景色迷人,空气清新。连绵不断的森林,开阔的草地,无污染的风力发电大风车以及清澈流淌的河流,无不体现着由环境保护所带来的祥和与恬静。
以前的莱茵河污染严重
德国最大的环保非政府组织“自然保护联盟”主席契普克告诉记者,德国 人的环保意识是通过惨痛教训而逐渐形成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德国急于改变战后落后面貌,积极发展经济,忽视了环境保护。莱茵河沿岸企业把工业废水直接排入河中,致使河流污染严重。有人形象地比喻,把照片底版扔到莱茵河里都能显影。柏林技术大学环保专家曲希勒教授谈到,那时,在德国工业重地鲁尔区,人们看不到蔚蓝的天空,早晨穿的白汗衫到晚上就脏了。
到上世纪70年代初,德国发生了一连串环境污染的灾难,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大幅增加,水域中的生物急剧减少,垃圾堆放场周围的土壤和地下水受到污染,自然环境受到破坏,民众深 受其害。环境灾难使政府和民众都认识到,人们赖以生存的土地、湖泊和河流不可能无限度地向人类提供资源。因此,人们更多地关注生活质量,而不是生活水平。环境保护成了最紧迫的问题。这一切促使联邦政府不得不耗费巨资治理环境。当时流行的一句话就是:我们为环境付出代价的时候到了。
德国现在拥有世界上最完备、最详细的环保法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当时的西德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环 境保护方面的法律和法规。《垃圾处理法》是德国的第一部环境保护法。90年代初,德国议会将保护环境的内容写入修改后的《基本法》。在《基本法》20条A款中这样写道:“国家应该本着对后代负责的精神保护自然的生存基础条件。”这一条款对德国整个政治领域产生了很大影响。目前,全德国联邦和各州的环境法律、法规有8000部,除此之外,还实施欧盟的约400个相关法规。从1972年通过的第一部环保法至今,德国已拥有世界上最完备、最详细的环境保护法。
德国政府、16个州和各个县政府都设有官方的环保机构,另外,德国还 有很多跨地区的环保研究机构。德国政府重视环保并且作了大量的工作。联邦政府每年的环保贷款达到近百亿欧元(1欧元约合人民币10.8元),企业每年的环保投资在30亿至40亿欧元之间,德国因此已形成一个有近百万人就业的环保产业,每年环保产品的出口居世界前列。
德国还设立了环保警察。记者采访了一位环保警察,他谈到,德国环保警察隶属联邦内政部。每名环保警察都要经过一年半的专业训练。环保警察的任务是:发现环境污染时,立即采取补救行动。从化学毒素外泄到不卫生食品的销售,都在他们的管辖范围之内。环保警察行动迅 速,他们通过巡逻和使用遥测工具检查环境的污染情况,一旦发现环境污染的现象,立即采取有效的手段,把污染控制在最小范围内。任何一条小溪泛起泡沫,环保警察都会前往取样;凡是已经立法的环保事项,警察在其辖区内一概严格执法,比如鱼类死亡、垃圾箱冒烟、废油渗漏或废气聚集成雾等,都属于禁令之列。
德国人把保护环境视为仅次于就业的国内第二大问题
据最近联邦环保部公布的民意 调查显示,85%的人把环保问题视为仅次于就业的国内第二大问题,75%的人希望德国应该在环境政策上继续维持在欧盟的领先地位。
2002年德国大选期间,社民党在过去执政的几年里没有搞好经济,使德国经济陷入困境。当时的民调显示,社民党再次执政的希望渺茫。这时,一场洪水袭击了德国好几座城市,总理施罗德抓住时机,大讲环境保护的重要,并采取了很多环保措施,颇得民心,因此得以顺利连任。近年来,以环境保护为纲领的德国绿党人气上升,在地方选举中连连获胜。绿党领袖、外长菲舍尔被德国人视为最受喜爱的政治家,原因之 一就是菲舍尔长期骑自行车上下班、不吃肉食的环保形象赢得人们的好感
8. 德国人一般养什么种类的花
矢车菊(学名:Centaurea cyanus )是德国国花,它象征着德国人民处世虚心、谨慎,谦和之风。它原是一种野生花卉,经过人们多年的培育,它的“野”性少了,花变大了,色泽变多了,有紫、蓝、浅红、白色等品种,其中紫、蓝色最为名贵。在德国的山坡、田野、水畔、路边、房前屋后到处都有它的踪迹。它以清丽的色彩、美丽的花形,芬芳的气息、顽强的生命力博得了德国人民的赞美和喜爱,因此被奉为国花。
9. 德国人养花的风俗,泰国人和象的风俗,威尼斯的小艇和非洲人与彩色
德国人养花的特点,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
泰国是产象大国,一向被称为“象之国”。在泰国的密林间,经常有象群出没。泰国人与象关系密切,相处和谐。大象受到人们的尊重和关爱,而象也给人们多种帮助,尤其是在重体力劳动方面。
在泰国,白象被视为象征国运昌盛的国宝。泰国政府规定,白象是王室财产,任何人发现白象,必须献给王室(可获报酬)。白象生活在皇宫中,被当作神兽,受到极佳的待遇。公元15世纪时,暹缅两国曾为两头白象而发生战争,白象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泰国民间有一种传说,认为人从象腹下穿过可走好运;孕妇走过象腹,会生产顺利。因而,有人专门将饲养的象带到街上,供人们穿过象腹,以获取收入。
在泰国素辇府,每年11月下旬举行富有特色的传统宗教节日——象节。节日活动由检阅战象开始。人们给挑选出来的最美丽最威风最矫健的大象披上盖布、彩带,挂上小铃铛,然后装扮一新的大象,傲然阔步行进在会场上。最后是表演节目。有“跑象拾物”:在跑道每隔10米处放一些小物件,如香蕉、瓶子、火柴盒等,最远处放一面小旗。参赛的象在起点站好,一声令下,个个向前奔跑,用长鼻子将小物件一个一个依次检回到起点,最后先将小旗捡回的就是优胜者;“象步跨入”:自告奋勇者成排卧在草地上,中间留一定距离,象要从一个一个人的身上跨过去,而卧地者则安然无损;“大象足球赛”:开场后,大象在驯象师的指挥下,用脚和鼻子截球、传球,动作灵活有趣,常常引起观众的热烈掌声和笑声;“人象拔河赛”:一只块头最大的象可和多达百名的人进行拔河比赛。还有一个节目是古代象阵表演。
在泰国北部南邦以北大约54公里的邦拉村,有一座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驯象学校。“学生”是从幼龄开始,4-5岁的小象入学接受训练,大约10岁左右“毕业”,开始终生的艰苦劳作。16—42岁年龄段是最有工作能力的年富力强时期,到60岁“退休”,有的象可活到100岁。
象校“学生”从开始就有两个终生陪伴的驯象师:脖上驯象师和脚旁驯象师。学习生活第一阶段,是让小象认识驯象师,熟悉他们发出的各种号令、指挥动作。先驯练走(循迹前进)、停、抬前腿、跪前腿、起立、四脚放平、卧倒,教它们帮助脖上驯象师上下。经过一段驯练和一起生活,“学生”们熟悉了驯象师的声音、命令指挥动作及他们的身体气味后,如果有陌生人去牵时,它们就会大声吼叫,不跟生人走。接着是“捡拾物品课”、“方向课”。前者是驯练“学生”用鼻子拾取物品,后者是驯练它们按脖上驯象师的指挥,找准各种不同的方向及转身。
最主要的课程是劳动技能驯练,包括拖拉和搬运木材。驯象师首先将钢链的一端系在象身上的勒具上,另一端系在一截树段上,让它们拖着走。接下来是驯练象用鼻子和牙搬运和码放木材。与此同时,还驯练它们脚下躲避的工夫,以防万一树段从堆上滚下时被打伤。
最后的课程最轻松,“学生”们不干活,只听“音乐”,就是驯象师敲打物件,拨弄弦子,用各种声音刺激它们敏锐的耳鼓。还让它们熟悉汽车以及森林交通工具的声音,目的是使在寂静山林中生活惯了的象,听到各种声音时不致受惊吓。
“学员”的来源,一是驯养象生的小象,二是捕捉野象。每年旱季末,开始捕捉野象。这也要借助驯象。象夫骑驯象到野象经常出没的地方,缓缓地走着,野象把驯象当成领袖,跟着走进早已设好的栅门,当聪明的野象发觉“上当”要退回来时,为时已晚,结果被逼到院子里。捕到的野象经过挑选,将不合格的放回山林,将合格的小象圈养几年,去掉野性,变得温顺后,就可教它们工作了。
象的出生率很低,母象怀孕期长达21—23个月,而且每胎只产一只。所以,人们在开发利用象的智慧和劳力的同时,必须确保野象的生存空间和环境,切实保护它们免遭偷猎及其他残害。泰国政府早在1921年就颁布了《野象保护法》,至今认识到这个问题重要性的人越来越多。
威尼斯的小艇叫贡都拉(音译),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最早的贡都拉漆成五颜六色。从1562年起,贡都拉改漆黑色,直到现在。小艇的外形像新月,又像一张弓、一种乐器,给人以美好的联想。划船的船夫穿着统一的制服,戴着黄色的帽子,上面有一根红色的飘带,十分引人注目。
非洲人和彩色是因为非洲太热了,脸又是黑的,很容易烤糊了,所以弄点彩色防止脸晒坏了.
10. 德国人种花有哪些特别之处
德国人都把花养在临街的窗台上,德国人养花是给别人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