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有谁了解巴塞尔这个城市的人文风俗、特点、地理等等情况吗
巴塞尔位于莱茵河湾与德法两国交界处,是连接法国、德国和瑞士的最重要交通枢纽,三个国家的高速公路在此交汇。巴塞尔市内有三个火车站,分别属于法、德、瑞三国;一个跨越瑞法两国国界的国际机场(Basel-Mulhouse airport);和一个莱茵河工业内河港口。
每年在这里举行瑞士最大的国际样品展示会,这里还有在国际金融方面举足轻重的国际结算银行(BIS/BIZ)。巴塞尔是个和日内瓦一样的国际性城市。
巴塞尔市人口约有16万,是全国第二大城市,地处瑞士东北边境莱茵河畔,又是全国主要的航运口岸。巴塞尔还是一个烟囱指天、吊车鹤立的工业城市,但又不失其妩媚之处:公园棋布,绿地片片,加以古建风姿独特,莱茵河穿流市区,更是增色不少。
她被莱茵河分割开,左岸称为大巴塞尔(Grossbasel),是经济商业及消闲购物中心;右岸称为小巴塞尔(Kleinbasel),主要是花店、画室、工艺坊、以及以精致木台供应奶酪小食和饮品的咖啡厅。早期的巴塞尔从传统的纺织业和印染场起步,带动了化学工业的发展,目前已成为瑞士的化学工业中心。瑞士的三大化工集团都集中在巴塞尔。
由于巴塞尔位于莱茵河谷,地中海空气穿过罗纳河谷(Rhonetal)越过勃艮第之门,为这里带来了温和的气候。
因此巴塞尔被称为中欧“天气最好”的城市,统计也表明巴塞尔的日照比提切诺更多。
经济文化
巴塞尔是瑞士最具经济活力的地区,也是世界最具生产力和创新力的城市之一。巴塞尔为约30万瑞士及外国居民提供了工作机会。巴塞尔的成功首先来自以科学为基础的工业世界创造力,其次来自化学医药工业。
瑞士生命科学的中心
医药和化学工业的大企业构成了巴塞尔经济的支柱。借助他们出色的市场适应能力和创造力,使得这些总部位于巴塞尔的公司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来在国际上取得了巨大成功。由于众多的企业和新建企业,巴塞尔如今是一个有国际影响力的生物技术基地、瑞士最重要的生命科学基地,也是从巴塞尔延伸至斯特拉斯堡的跨国“生物谷”与瑞士之间的连接枢纽。此外,从事基础研究和实用研究的众多公立和私立科研机构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活力与成功
巴塞尔如今是瑞士最发达的经济区。据瑞士调查公司(BAK)(一个由巴塞尔大学和Prognos AG调查公司合资成立的独立股份有线公司)估计,从1995到2002年,巴塞尔城市州和巴塞尔乡村州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每年增长了2.5%,达到大约4万美元。这样,巴塞尔不仅在绝对水平,也在动态发展上是世界领先的。
在经济如此快速增长的同时,90年代在这个地区仍净减少了大约3万个工作岗位。尽管生产效率提高了,1998到2002年工作岗位的数量重新有所增加,但是在2002年年末以来,这个地区的就业人口再次出现下降。
文化艺术之城
巴塞尔工业的发达和她自古以来学术研究的繁荣不无关系。这是一个和伊拉斯漠(Erasmus)、荷尔拜因(Hans Holbein)有关的文化都市,设有瑞士最古老的大学,自古以来印刷业和出版业就很发达。它对艺术的影响也非常大,很多人到这里来只是为了到美术馆看一幅自己喜欢的画。另外,这里的音乐学院也相当闻名。
历史回顾
引人注目的城市同时拥有引人注目的历史。在史前时期,巴塞尔曾被Kelten占据,之后吸引了罗马人。继罗马人之后,定居巴塞尔的是阿尔曼人和法兰克人。历史上,巴塞尔原属勃艮第王朝,1033年被德意志皇帝康拉德二世占领,其后约300年一直是德国属地。1501年加入瑞士联邦,是联邦的第十一州。
巴塞尔长期以宗教及文化名城着称于西方。从7世纪初便设有主教府。15世纪中叶,天主教内部发生严重分歧,一度出了两个“教皇”。这出“双包案”的舞台之一便是巴塞尔。
1460年,巴塞尔建立了全瑞士第一所大学。着名人文学者伊拉斯莫(Erasmus)从鹿特丹(Rotterdam)曾在此执教,当时,巴塞尔成为人文主义及造纸印刷中心。
300年前,巴塞尔商人以丝织业起家,逐渐致富。18世纪是城市建设的黄金时代,今天见到的辉煌古建多半是那一时期的产物。后来巴塞尔城乡之间,因宗教、经济等原因一分为二;1833年,正式分为城乡两个“半州”。
今天,巴塞尔市以化工及医药工业为其经济命脉。每年还举行一次瑞士工业博览会,来自世界各地前来参观者每次均达百万人。巴塞尔市有一家证卷交易所,规模之大在瑞士仅次于苏黎世。巴塞尔还设有国际结算银行,行址是座19层的圆筒形现代大楼,是巴塞尔的一景。西方国家中央银行的巨头每月要来此联欢一次,届时连“苏黎世的看财土地”也要侧耳倾听来自巴塞尔的信息。
基本数据
德文、英文名:Basel
法文名:Bâle
所在州: 巴塞尔城市半州
面积: 37平方公里
人口:16.6万(2003年)
海拔: 224米
邮编: CH-4000(有些地区的后面两位数会有所不同)
区号: 061
年平均气温:9°C
年降水量:791mm
语言:德文(被使用最多的巴塞尔方言-巴塞尔德文),法文和英文也被广泛使用。
国际性组织:国际清算银行(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
主要公司:巴塞尔主要经济支柱是医药学和化工工业,具有代表性的公司企业有:诺华集团(Novartis)、罗氏(Roche)、CIBA,其它还有各类金融银行(如UBS)、贸易、展览会(巴塞尔博览会)和各类会议场所。
㈡ 谁有二战中德国的齐格菲防线的资料
齐格菲防线(长630千米)的投资是35亿帝国马克,相当于当时的14亿美元。 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在其西部边境地区构筑的一永备防御工程,以其民间传说中的英雄姓氏命名。德国人通常称之为“西部壁垒”,世界着名四大防线之一。1936年开始构筑,1939年8月基本建成、投入总计55万人。防线自德国靠近荷兰边境的克莱沃起,沿着与比利时、卢森堡、法国接壤的边境延伸至瑞士巴塞尔地域,全长630千米。全防线共构筑有各 类永备工事1.4万个。有火炮、装甲机枪、指挥所、隐蔽部和弹药库等。防线内设有完善的道路网。便于部队实施机动。防御工事构筑的特点是数量多、容量小、结构简单。防线由保障地带、主要防御地带和后方阵地组成,纵深35~75 千米 工事构筑的特点是工事小 ,数量多 ,结构较简单。总共构筑永备筑城工事约14000 个 。包括钢筋混凝土和装甲的机枪、火炮工事及指挥所、观察所、人员掩蔽部、弹药库等 。主要的障碍物有“ 龙牙 ”(多列角锥形钢筋混凝土桩砦)、防坦克壕及有刺铁丝网 。地雷爆炸 性障 碍物设置也较广泛。 1945年2月,西线盟军进逼齐格菲防线,东线苏军进至奥得河,对柏林构成严重威胁。在此情况下,德军不得不把西线半数以上的装甲兵和大批坦克、火炮调到苏德战场。在西线则企图以剩下的大约59个师的兵力,依托沿莱茵河西岸构筑的齐格菲防线,阻止盟军的推进。盟军统帅艾森豪威尔将军当时预言,如果再发动一次大规模进攻,就可使法西斯德国受到致命的打击。为此,盟军制定的军事行动计划是:首先歼灭莱茵河以西的德军,尔后强渡莱茵河攻占鲁尔区,继而发动最后进攻,进抵易北河与苏军会师。2月8日,加拿大第一集团军在进行了5个半小时的炮火准备后发起进攻,2月13日突破德军主要防御地带后向东南推进。2月22日,美军第九集团军和第一集团军开始强渡鲁尔河,至3月2日,美军抵达靠近杜塞多尔夫的莱茵河,次日与加军会合,使德军15个师陷入被包围歼灭的威胁之中。德军在遭到损失后慌忙撤到了莱茵河东岸。美军第三集团军一部于2月23日发起进攻后,在特里尔附近首先突入齐格菲防线。3月初,该集团军发动进攻,于3月9日-10日抵达莱茵河。3月15日,盟军第六集团军从齐格菲防线南面、第十二集团军一部从北面同时实施强大的向心攻击,于3月25日全部肃清了萨尔盆地的敌人。3月23日,盟军开始强渡莱茵河,并对河东鲁尔工业区进行突击。在鲁尔工业区防守的是西线德军最强大的“B”集团军群。3月23日夜,第二十一集团军群发起进攻,一夜之间,英第二集团军和美第九集团军强渡了莱茵河,在河东岸夺取了登陆场。第十二集团军群在辅助方向上进攻的也很顺利,于4月1日与第二十一集团军群的部队在利普施塔特地域会合,从而对鲁尔工业区的德军18个师,共32、5万人完成了合围。德军抵抗18天后投降,“B”集团军群总司令莫德尔自杀。鲁尔合围后,盟军统帅部决定立即在全线发起最后的进攻。第十二集团军群于4月16日进抵易北河,19日攻占莱比锡,而后进入捷克斯洛伐克境内。4月25日,美第一集团军的部队在托尔高地域的易北河上与苏军乌克兰第一方面军会师。从此,反法西斯战线在欧洲的东西两个战场联结起来。此时,法西斯德国灭亡的日子已经屈指可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将以反法西斯各国取得胜利而告结束的前景已经确定无疑。在这重要时刻,苏、美、英三国首脑于1945年2月4日至11日在苏联的克里米亚的雅尔塔举行了会议,雅尔塔会议是继德黑兰会议之后,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举行的又一次重要会议。会议讨论了铲除NC主义,分区占领德国、苏联参加对日作战以及战后安排等问题,签订了《雅尔塔协议》,并发表了《克里米亚宣言》2003年德国政府决定在这个冬季拆毁6个大碉堡,这些碉堡是当年希特勒建筑的“西墙”的部分建筑,“西墙”原本由总 长630公里的碉堡、战壕以及坦克防空壕组成,具有历史纪念意义,因此这次拆除引起了一些争论。德国的“西墙”,是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建来防止联军从德国西部边境进攻的。德国政府的一个委员会,鉴于建筑本身不安全,而且也成为新纳粹分子的聚集场所,因此决定拆除这些建筑。但是,一些历史学家和二战时期的老兵却认为这些在1936年至1940年在德国和瑞士及法国接壤边境附近建成的碉堡,是历史的见证,应当保存。 西墙原本具有2万个地堡,但许多地堡在联军于1944至1945年攻入时已经摧毁,当年在此阵亡的德国兵士数以万计。回顾历史,当年希特勒很重视西部防卫,因此曾动员50万工人,拨用全国20%的建筑材料来兴建这道西墙,原本规模是相当宏伟的。
㈢ 巴塞尔、苏黎世附近有哪些着名的旅游城市包括法国、德国境内
1. 那附近的大城市,法国有斯特拉斯堡,德国有弗莱堡(黑森林那边)。
2. 机场肯定有英语。火车站难说,大的火车站有些是有英语的,如果你去小城市就不好说了。一般说来,德国人英语说的比法国人好。
3. 九月初瑞士已经挺冷的了,也就十几二十度吧。巴塞尔消费很高,跟苏黎世差不多。以吃的举例,法国比瑞士便宜,德国比法国便宜。
4. 瑞士买表便宜不了多少,但至少没有假货,还可以退税。如果在打折季会有特价表,但是九月初已经不是打折季了。如果有关系的话,其实打个七折八折还是没问题的。
㈣ 巴塞尔的介绍
巴塞尔:
巴塞尔(又称为巴泽尔,德:Basel,法:Bâle,意:Basilea)是瑞士的第四大城市(仅次于苏黎世、日内瓦和伯尔尼),为巴塞尔城市州(德Basel-Stadt,法Bâle-Ville)的首府,坐落于瑞士西北的三国交角,西北邻法国阿尔萨斯,东北与德国南北走向的黑森林山脉接壤;而莱茵河在此东注北涌穿城而去,将巴塞尔一分为二,版图较大者位于西岸称为大巴塞尔区,小巴塞尔区则位于东岸。巴塞尔市中心是围绕着市政大厅及14世纪建成的巴塞尔大学附近形成的。狭窄的街道及小路,因为被莱茵河隔断而建立的桥梁都是巴塞尔的特色之处。进入市中心部分则因为保护关系除了搭载游客的电车外,是没有任何机动交通工具的。巴塞尔是化工和制药工业发达的地区,尤其以知名药业公司诺华和霍夫曼·罗氏集团为首的瑞士最大的药品公司总部都设在巴塞尔。位于巴塞尔附近的穆滕茨是全欧洲最大的铁路调路及分路车站。
巴塞尔位于莱茵河湾与德法两国交界处,是连接法国、德国和瑞士的最重要交通枢纽,三个国家的高速公路在此交汇。巴塞尔市内有三个火车站,分别属于法、德、瑞三国;一个跨越瑞法两国国界的国际机场(Basel-Mulhouse airport);和一个莱茵河工业内河港口。
每年在这里举行瑞士最大的国际样品展示会,这里还有在国际金融方面举足轻重的国际结算银行(BIS/BIZ)。巴塞尔是个和日内瓦一样的国际性城市。
巴塞尔市人口约有16万,是瑞士第三大城市,地处瑞士东北边境莱茵河畔,又是全国主要的航运口岸。巴塞尔还是一个烟囱指天、吊车鹤立的工业城市,但又不失其妩媚之处:公园棋布,绿地片片,加以古建风姿独特,莱茵河穿流市区,更是增色不少。
巴塞尔她被莱茵河分割开,左岸称为大巴塞尔(Grossbasel),是经济商业及消闲购物中心;右岸称为小巴塞尔(Kleinbasel),主要是花店、画室、工艺坊、以及以精致木台供应奶酪小食和饮品的咖啡厅。
因此巴塞尔被称为中欧“天气最好”的城市,统计也表明巴塞尔的日照比提切诺更多。
巴塞尔是化工和制药工业发达的地区,早期的巴塞尔从传统的纺织业和印染场起步,带动了化学工业的发展,目前已成为瑞士的化学工业中心。瑞士的三大化工集团都集中在巴塞尔。尤其以知名药业公司诺华药业(Novartis)和霍夫曼·罗氏集团(Hoffmann - La Roche)为首的瑞士最大的药品公司总部都设在巴塞尔。
巴塞尔有时被冠以Romandie的德文名称,因为巴塞尔的官方语系是德语,法文和英文也被广泛使用。其准确的官方称呼是巴塞尔-德语。巴塞尔是一个相当自由主义的社会,相对于德国他们大多算是欧洲友好主义,而相对其他地方时则显得相对保守。由此巴塞尔旅游业的口号是“不同的巴塞尔”。
㈤ 巴塞尔,阿拉斯加
瑞士巴塞尔 / Basel
巴塞尔(Basel)是瑞士第二大城市,市区现有人口约18万,位于瑞士、法国、德国的三国交界处,莱茵河穿城流过,在城区转了一个近乎直角的大弯。莱茵河左岸称为大巴塞尔,是经济、商业及休闲购物中心,右岸称为小巴塞尔,主要是花店、画室、工艺坊,及咖啡厅等。(下图为莱茵河转弯处和小巴塞尔)
巴塞尔城有2000多年的历史。公元前500年,凯尔特人在此定居。罗马帝国时期,罗马人在此建有殖民城邑和要塞。374年,巴塞尔(Basilea)首次出现在文献中。5世纪末成为法兰克王国属地,912年属于勃艮第(Burgundy)王国,1033年成为德国属地。1501年加入瑞士联邦,是联邦的第十一州。1833年正式分裂为城乡两个半州。
巴塞尔长期以宗教及文化名城着称于西方。从7世纪初便设有主教府邸。15世纪中叶,天主教廷发生分裂,一度出了两个教皇。有一个教皇把府邸设在巴塞尔。1460年巴塞尔建立了全瑞士第一所大学,从此欧洲的学者、学生云集于此。
巴塞尔历来是一个交通重镇,现有三个火车站(分别属于法、德、瑞三国的国家铁路),和一个建在法国的领土上的国际机场,一个莱茵河内河港口,也是瑞士唯一的通海航运口岸。
300 年前,巴塞尔从传统的纺织业和染场起步,带动了化学工业的发展,目前已成为瑞士的化学工业和医药工业中心,瑞士的三大化工集团都集中在这里。制药业在国际上处于领先的地位。此外,巴塞尔有在国际金融方面举足轻重的国际结算银行,经济方面是个和日内瓦相当的国际性城市。
巴塞尔被称为瑞士的佛罗伦萨(Florence),是一座充满文化气息的城市,每年举行的法斯纳兹(Fasnacht)嘉年华会保留了中世纪的军事传统。瑞士最大的国际展会,其中尤为着名的是每年4月召开的珠宝、手表博览会,均在巴塞尔举行。巴塞尔城内的最高建筑便是现代化的展览大厦。
有三十多个独特的美术馆及博物馆的巴塞尔,正逐渐成为瑞士的博物馆之都。这里拥有价值连城的世界一流收藏品。巴塞尔美术馆(Kunstmusum)是欧洲最大的美术馆之一,建于 1662年,历史上是全欧第一家向公众开放的美术馆。历史悠久,藏品丰富,除古代名作外,还有近代和现代大师的作品,包括不少毕加索的晚期作品。这些藏品足以构成一部欧洲美术史。在正面入口处,是罗丹(Rodin)的雕塑:加莱的市民。
三国纪念碑(Dreilaendereck)位于城市北部,是一座火箭形的雕塑,上面刻有瑞士、法国、德国3个国家的国旗。不过,这里不是三国国境的交界点,交界点在附近的莱茵河的下游河道中心。
巴塞尔大教堂(Munster)是一座天主教堂。11世纪开始动工,1356年因地震毁坏,其后重建并多次改建。教堂为红色砂岩建筑,这在欧洲的教堂中并不多见。教堂的建筑风格为哥特式和罗马式的混合。在教堂中,有埋葬在巴塞尔的伊拉斯谟(Erasmus)的墓碑,伊拉斯谟是文艺复兴时期重要的人文主义思想家和作家,死于1536年。在教堂中可将整个巴塞尔风景尽收眼底,可眺望德国境内的黑林山和法国境内的沃杰山(Vosges)。
马克特广场(Marktplatz)位于市中心,是巴塞尔主广场,因为一直用于集市,故而德文名称的意思是集市广场。巴塞尔市政厅(Rathaus)位于马克特广场旁边,是16世纪后期哥特式的红色砂岩建筑,于19世纪进行过改建,建筑内部有丰富多彩的壁画,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
巴塞尔大学是瑞士最古老的大学,1460年建立,不久后伊拉斯谟从鹿特丹来此执教,巴塞尔日渐发展成为阿尔卑斯山北的人文主义中心。19世纪,哲学家尼采在此执教达十年,在此完成了许多伟大着作。巴塞尔大学现有近万名在校学生,生化及计算机学科居世界领先地位。
巴塞尔动物园是瑞士的两大动物园之一。1874年建立,现占地约11公顷,约有600多种6000多只动物,许多为珍稀种类,每年接待将近百万游客。
奥古斯塔·劳里卡(Augusta Raurica)在巴塞尔城外,是建于公元前44年的罗马城市遗迹,是瑞士最大的,也是莱茵河流域最古老的罗马遗迹。残存的露天剧场可容纳800人,还有罗马博物馆,陈列有出土文物和城市复原模型。在露天剧场会有各种活动举行。
阿拉斯加州是美国的第49州,也是美国第一大州,比第二大德州的两倍还大,人却不到60万。在阿拉斯加,人们称其它48州为The Lower 48s。国际航线所达的安克拉治不是首府,首府朱诺(Juneau)是一个没有铁公路可达的美丽宁静小城。
阿拉斯加约有大小300万个湖泊,其中94个湖面广达10平方英哩以上;在北美20座高山中,17座位于阿拉斯加境内。自然环境造就了阿拉斯加的国家公园,也为此地赢得最后处女地(The Last Frontier)的封号。除了石油外,天然气、金、银、铅、锌、煤矿,以及林业蕴藏量均属世界级,加以位于亚洲与北美大陆航线上,航空的开放天空政策,使阿拉斯加成为亚洲国家最理想的资源来源。
公元1867年,美国自帝俄手中以720万美元价格买下阿拉斯加,当时除了淘金客外,没有人会想到“阿拉斯加”这个名字;也因为淘金客与其家人的冒险犯难,阿拉斯加的壮丽美景才有机会展现于世人面前。
在这个最后处女地上,有些令人称道的人工建设支撑全州的经济架构,最醒目的就是闻名于世的“穿越阿拉斯加输油管”。这个人造奇景全长达800英哩(约1,200公里),20多年来屹立于冻原上,抵挡温差70度造成的热胀冷缩而无恙,每日持续运输原油1,800万桶,为美国带来源源不尽的财富。
跨越在北极圈上的阿拉斯加是美国最大州,初从苏联手中以低价买来的美国人,绝对想不到阿拉斯加蕴藏的丰富油藏会为他们带来庞大财富,那条从北到南纵贯阿拉斯加的油管更是观光客必造访的景点。
因为地处北极圈上;一般人对阿拉斯加的印象多半是冰天雪地的白色大地景象。殊不知,夏天的阿拉斯加依然极为翠绿、生机盎然,自然环境景观不亚于世上其它任何国家公园;终年白雪覆盖的群山,冰河峡湾的壮丽,以及多样的生态环境,再加上宜人的气候,都是吸引观光客在夏天走访阿拉斯加的原因。
进入冬天,白天气温经常降至摄氏零度以下的阿拉斯加,是否就会让观光客却步呢?的确,酷寒的气候让大多数观光客裹足不前,看到的都是白茫茫一片,似乎每个人只能待在室内;然而,冬天的阿拉斯加呈现的是生活在亚热带的我们很难想象、甚至完全未曾接触的生活形态。
靠近北极圈的费尔班克斯,气温低是必然的。记得有天晚上开车出去夜游,看到路边钟塔显示的居然是“- 30℃”,对生活在台湾的我们来说很难想象吧!在这种严寒气候下生活的阿拉斯加人当然有其特有的户外活动,最常见的就是狗拉雪橇。
从每年10月到隔年3月,正是阿拉斯加狗拉雪橇比赛的旺季,几乎每个城镇在周末假日都举行地区性比赛,从小孩到大人依年龄分成数级,举行不等公里数的越野计时赛;3月底则进行全阿拉斯加地区总决赛,而安克拉治更举行国际赛,吸引全世界好手来此参加比赛。狗拉雪橇在冬天的阿拉斯加是一种常见户外活动,有时更是一种代步工具。要驾驭狗拉雪橇必须具备相当技巧,当然不是观光客可在短时间内现学现卖,不过,一般人还是可于观光景点付些许费用,让狗拉雪橇载着你奔驰在结冰小溪流上,迎着冷冽寒风,刺骨滋味绝对令人难忘。
费尔班克斯郊外有一段沿着公路旁兴建的纵贯阿拉斯加油管,虽然解说站冬季不开放,你仍可以走到油管正下方,想象来自北方海底、超过摄氏100度的原油,流经孤独地穿越阿拉斯加广阔荒野的油管,走完长达数公里旅程来到南方的瓦迪兹港。跨越塔那那河上方的油管以两支桥墩撑起来,远望它有如旧金山金门大桥的气势。观光客也能按图寻找冰河流入湖泊的景观,只是此时湖水已结冰,湖面上更积满厚厚白雪,早已分不清冰河与湖水的界限在哪里。
地球可说是一块巨大的磁铁,磁力线从南北两极地区延伸出来,包围住地球形成一个保护层,让居住在地球上各种生物,避免受到来自太空的有害辐射线侵袭。来自太阳的太阳风是一种携带多种带电粒子的电浆流,吹过地球时,大部分电浆流被地球磁场阻挡在外,少部份则由两极地区渗透进来。当这些带电粒子与大气层的分子相互碰撞,数量足够时即产生所谓的极光。由于组成大气层的分子种类很多,因此极光也有绿、黄、蓝、白、红等多种颜色,其中以绿色居多。一位当地女孩告诉笔者,她从未看过也最想看到的就是粉红色的极光。
极光只发生在80公里以上的高空,与产生于低空的云层完全不同,因此只有出现繁星点点的晴朗夜空才看得到极光。在幽黑星空背景下,像一条大布幔般的极光可从远方快速逼近,通过头顶上方再消失于地平线的另一侧;也可能在你前方上演,变化万千的造型秀,令人目不暇给;甚至有人说在极光发生期间,可以听到伴随产生的声音,若真如此,那绝对是自然界最美丽的声光大秀。
㈥ 德国队为何要乘坐飞机从斯图加特前往巴塞尔呢
虽然斯图加特距离瑞士巴塞尔并不是多远的距离,但是如果坐球队大巴的话,可能要在球队的大巴上坐三个多小时。这其实对于球队的队员的伤病恢复并不会有太大的作用,反而也会造成巨大的伤害。因为我们都非常清楚球队大巴的活动空间非常的狭小,所以众多的球员如果坐一辆大巴的话,其实可活动范围将会变得更加的狭小。然而我们看到球员如果想要恢复伤病的话,其实要经常性的进行锻炼,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选择坐飞机要比坐球队大巴更合适一些。
当然坐飞机确实可以让球员更快的到达比赛场地,这样也可以使球队的球员更快的进行恢复训练。这其实对于球员找好比赛状态也有着巨大的帮助。
㈦ 二战德国有什么防线
1.齐格菲防线(纳粹德国)
齐格菲防线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前,在其西部边境地区构筑的对抗法国马其诺防线的筑垒体系。该项目由德国着名的建筑工程组织——托德机构负责,德国人称之为“西墙”或“齐格菲阵地”,其他国家多称之为“齐格菲防线”。构筑齐格菲防线的目的是为了掩护德国西线,并作为向西进攻的屯兵场以及支援进攻的重炮阵地。防线工程是1936
年德国占领莱茵兰之后开始构筑的,至1939 年基本建成。防线从德国靠近荷兰边境的克莱沃起,沿着与比利时、卢森堡、法国接壤的边境延伸至瑞士巴塞尔,全长达630千米。
防线由障碍地带、主防御地带和后方阵地三部分组成,纵深35~75千米。障碍地带主要是地雷场、刺铁丝网、防坦克壕以及着名的“龙牙”(多列角锥形钢筋混凝土桩砦)系统。主防御地带的最前缘位于障碍地带后方数十至数百米处,配备钢筋混凝土和钢铁装甲的机枪、火炮工事以及指挥所、观察所、人员掩蔽部、车辆洞库、弹药库、物资库等。后方阵地位于主防御地带后方数千米至数十千米处,主要是预备队人员掩蔽部、预备队车辆洞库以及战备物资库,在法德交界地段还配属有170-305mm要塞化远程重炮群(但1940年6月以后被撤出,用于英吉利海峡群岛的要塞)。
与马其诺防线相比,齐格菲防线的特点是大部分工事较小,结构较简单,但数量多达11860个,远超马其诺防线。该防线使用混凝土931万吨,是马其诺防线的2.4倍;使用钢铁35万吨,是马其诺防线的2.3倍。
该防线的缺陷中,很多工事只有混凝土而缺乏用于防御重型炮弹的装甲钢板,这主要是由于德国当时钢的紧缺造成的。同时,很多战争后期的大型火炮无法安装在较小的炮座上(只能适应战争初期的小口径火炮),无疑进一步削弱了该防线的防御作用。
1939年9月德军在东面闪击波兰时,共有46个步兵师(包含预备队)依托该防线防御法军,但法军没有进攻。该防线与对面的马其诺防线,共同促成了德法双方开战后长达8个月时间的着名“静坐战”。
1940年西线战役获胜后,齐格菲防线上的许多火炮和可移动武器被拉到了大西洋堡垒上,使这条防线变得有些有名无实,到了1944年,才由部队充实起来。1944年8月24日希特勒曾下达了改造防线的命令,以便应对更强的火力打击,主要工程预计由德国国家劳工组织(RAD)的14到16岁的孩子进行,一些当地人也被拉来参加改建,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挖掘反坦克壕,但是由于盟军巨大的空军优势,这些努力都失败了。
齐格菲防线的宣传意义几乎和它的战略意义一样大,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它都被宣称为一条坚固的防线,一直影响到了1944年,但到了真的面对它的时候,无论是德国人还是盟军,都发现这条防线的大部分设计已经不符合当时的战场形势了,尽管它起到了阻滞盟军的作用,但显然不像德国人声称的那样坚不可摧。
2.大西洋壁垒:(纳粹德国)
大西洋壁垒(德语:Atlantikwall)又称大西洋铁壁或大西洋长城,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纳粹德国用来防御西线的军事设施,该防线自挪威沿海岸北部至法国和西班牙的边界,长达2700公里,主要用来防止盟军登陆欧洲大陆,由托特组织、弗里兹·托特和阿尔伯特·斯佩尔建造,之后由隆美尔所强化,希特勒和宣传部长戈培尔曾大力提倡,称之为不倒防线。
此防线的前身自1940年7月开始建造,当时德国并未想过建设规模如此巨大的防御工事,仅在法国沿海的加莱—滨海布洛涅一带制造4座重型海军炮台,该建设工程由托特组织负责。在法国战役打败盟军后,为防止英国突击队的骚扰和登陆,逐第建造。巴巴罗萨作战开始后,为将更多兵力投入苏德战争中,必须降低西线守军兵力,而有了后来的大西洋壁垒。在1942年3月23日40号元首指令正式要求建立大西洋壁垒,周围的防御工事原集中在港口。1943年11月,陆军元帅隆美尔受命负责监督大西洋壁垒的建造,隆美尔便加紧建造进度和提高防御工事的灵活性,将其防御力大幅提升。
一开始时有不错表现,数次打败自由法国的轰炸和英军入侵等小型登陆行动,但后来由美国、英国、自由法国、加拿大和荷兰流亡政府联合策划的大型登陆行动—诺曼地登陆时却失败,间接令纳粹德国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败。现在各地多处仍保留当年的德军反登陆障碍物。
德国在大西洋长城中的防御设施有数种碉堡、火炮阵地(还有许多伪装成海边别墅的炮台)、数百万枚不同种类的地雷交叉分布配置(如着名的人员杀伤雷S型地雷与反坦克的T型地雷)、延缓登陆速度的障碍物:如铁丝网、由钢条焊接而成的捷克刺猬、空心三角锥的恶魔方块、以及专对装甲车辆的反坦克壕、“龙牙”型障碍物,滩上的木桩上有些具备地雷和能划破登陆艇的刀片,隆美尔认为盟军在进行登陆作战时会以大量伞兵空降辅助,因此在海岸滩头距离稍远的林地与草地垂直插上木桩与铁轨,此工事被称为“隆美尔芦荀”,其他还有将低洼地区引进水以形成人工沼泽,用以溺毙敌军。除了基本的反登陆外,大西洋壁垒也要为邓尼兹的潜艇港口提供防御力量。
㈧ 我想去德国,我男朋友是德国人,他要回国读书,我今年硕士毕业。我怎么样才能去德国请哪位人士指点下
用他的护照在中国跟你结婚咯,然后再去德国咯,结婚后以探家亲直接去德国了,还可以申请绿卡了,至于德语,以后慢慢学咯!你探亲和旅游出国不会限制你的言语! 这些事你外国的男朋友应该是很清楚的,因为他从德国过来就了解一些事情;为什么还要在这里问啊,除非他不想要你了!建议不要对他一厢情愿,这样的结果并不好,孤身的在国外,发生的什么事了,你很难的!人要靠自己,不要依靠别人,今天他在中国可能是因为缺少寂寞空虚才找了你填补,并不意味对你怎么样,德国本身是性开放的国家!不多说了,我只是过路而已!对于此事一定谨慎。
㈨ 关于巴塞尔协议
巴塞尔委员会是1974年由十国集团中央银行行长倡议建立的,其成员包括十国集团中央银行和银行监管部门的代表。自成立以来,巴塞尔委员会制定了一系列重要的银行监管规定,如1983年的银行国外机构的监管原则(又称巴塞尔协定,Basel Concordat)和1988年的巴塞尔资本协议(Basel Accord)。这些规定不具法律约束力,但十国集团监管部门一致同意在规定时间内在十国集团实施。经过一段时间的检验,鉴于其合理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许多非十国集团监管部门也自愿地遵守了巴塞尔协定和资本协议,特别是那些国际金融参与度高的国家。1997年,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的问世是巴塞尔委员会历史上又一项重大事件。核心原则是由巴塞尔委员会与一些非十国集团国家联合起草,得到世界各国监管机构的普遍赞同,并已构成国际社会普遍认可的银行监管国际标准。至此,虽然巴塞尔委员会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银行监管国际组织,但事实上已成为银行监管国际标准的制定者。
2002年10月1日,巴塞尔委员会发布了修改资本协议建议的最新版,同时开始新一轮调查(第三次定量影响测算,QIS3),评估该建议对全世界银行最低资本要求的可能影响。从 1975年9月第一个巴塞尔协议到1999年6月《新巴塞尔资本协议》(或称“新巴塞尔协议”)第一个征求意见稿的出台,再到2006年新协议的正式实施,时间跨度长达30年。几十年来,巴塞尔协议的内容不断丰富,所体现的监管思想也不断深化。
1 早期的巴塞尔协议
巴塞尔协议的出台源于前联邦德国Herstatt银行和美国富兰克林国民银行(Franklin National Bank)的倒闭。这是两家着名的国际性银行。它们的倒闭使监管机构在惊愕之余开始全面审视拥有广泛国际业务的银行监管问题。
20世纪70年代开始,经济学家将管制理论运用到银行领域,并逐步取得了共识。他们认为,在追逐论、社会利益论及管制新论三种最有影响的管制理论当中, “捕获论”(The Capture Theory)将管制者与被管制者视为博弈中的猫与鼠,最终是管制对被管制者有利,因而主张放弃管制。这种理论显然忽视了社会公众能从管制中受益的事实; “管制新论”(The New Economic Theory of Regulation)则将管制视为管制集团与被管制集团间锱铢必较的政治程序,是被管制集团提出要求、管制集团满足这种要求并从中获利的一种商品。由于管制这一商品供求双方的数量函数难以确定,因而降低了这一理论的实践价值;只有“社会利益论”(The Public Interest Theory)最具理论和实践意义。该理论将管制视为消除或减少市场破产成本进而保护公众利益的手段,市场破产成本根源于自然垄断、外部效应及信息的不对称。与前两种理论明显不同的是,这种理论既找到了管制的依据,也明确了管制的意义和努力方向。
有必要对银行引入管制的原因在其外部效应和信息的不对称。尽管Benton和Gilligen等人在80年代初都论证过,银行业可能存在某种程度的规模经济,但多数金融学家都否认银行的自然垄断性质。从外部效应和信息的不对称来看,银行业务的特性决定了银行是一个高风险行业。其外部负效应不仅体现为债权债务链条的断裂,从而给工商企业和社会公众带来巨大损失。而且这些又反过来造成银行体系的混乱,并殃及社会的稳定;信息的不对称对银行而言则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掩盖银行储备不足和资产质量低下的窘迫,也可能因公信力的丧失而破产倒闭。银行困境的解脱取决于清偿能力尤其是流动性的大小。解决这一问题的传统做法一是资产变现,二是市场介入,但是这两种做法的劣势非常明显。除了要损失大量的交易费用之外,还要受到市场资金可供量的严格制约,从而产生巨大的市场风险。因此,各国中央银行一方面充当最终贷款人,在商业银行面临流动性危机时对其施以援手,另一方面则推出存款保险制度,对受损公众进行补偿。这类亡羊补牢式的举措都是立足于银行的外围,没有对银行的经营过程提出根本性要求,因而不仅未能有效地遏止银行的倒闭,反而可能增大了银行破产的风险,故而遭到经济学家的批评。由于最终贷款人的存在(最终贷款人通常以低于市场的利率放贷)以及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商业银行一方面有通过增加高风险投资转嫁保险成本、获取高额利润的欲望。另一方面也有扩大债务依存度的冲动和便利,破产风险因此不断累积。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达国家以及由发达国家组成的巴塞尔委员会才逐步将银行的监管从外围修补转到内部调控,并对影响银行风险的主要因素进行详细的剖析。
Herstatt银行和富兰克林银行倒闭的第二年,即1975年9月,第一个巴塞尔协议出台。这个协议极为简单,核心内容就是针对国际性银行监管主体缺位的现实,突出强调了两点:1、任何银行的国外机构都不能逃避监管;2、母国和东道国应共同承担的职责。1983年5月,修改后的《巴塞尔协议》推出。这个协议基本上是前一个协议的具体化和明细化。比如明确了母国和东道国的监管责任和监督权力,分行、子行和合资银行的清偿能力、流动性、外汇活动及其头寸各由哪方负责等,由此体现“监督必须充分”的监管原则。两个巴塞尔协议因此也就没有实质性差异:总体思路都是“股权原则为主,市场原则为辅;母国综合监督为主,东道国个别监督为辅”。但是两者对清偿能力等监管内容都只提出了抽象的监管原则和职责分配,未能提出具体可行的监管标准。各国对国际银行业的监管都是各自为战、自成体系,充分监管的原则也就无从体现。
巴塞尔协议的实质性进步体现在 1988年7月通过的《关于统一国际银行的资本计算和资本标准的报告》(简称《巴塞尔报告》)。该报告主要有四部分内容:1、资本的分类;2、风险权重的计算标准;3、1992年资本与资产的标准比例和过渡期的实施安排;4、各国监管当局自由决定的范围。体现协议核心思想的是前两项。首先是资本的分类,也就是将银行的资本划分为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两类,对各类资本按照各自不同的特点进行明确地界定。其次是风险权重的计算标准,报告根据资产类别、性质以及债务主体的不同,将银行资产负债表的表内和表外项目划分为0%、20%、50%和100%四个风险档次。风险权重划分的目的是为衡量资本标准服务。有了风险权重,报告所确定的资本对风险资产8%(其中核心资本对风险资产的比重不低于4%)的标准目标比率才具有实实在在的意义。可见,《巴塞尔报告》的核心内容是资本的分类。也正因为如此,许多人直接就将《巴塞尔报告》称为规定资本充足率的报告。
《巴塞尔报告》反映出报告制定者监管思想的根本转变。首先是监管视角从银行体外转向银行体内。此前的协议都注重如何为银行的稳定经营创造良好的国内、国际环境,强调政府的督促作用以及政府间的分工协作,对银行体本身尤其是对银行防范风险屏障的资本没有作出任何有实际意义和可行标准的要求。而《巴塞尔报告》则直指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从资本标准及资产风险两个方面对银行提出明确要求,从而解脱了监管当局劳而无获或收获甚微的尴尬;其次,监管重心从母国与东道国监管责权的分配转移到对银行资本充足性的监控。《巴塞尔报告》规定银行必须同时满足总资本和核心资本两个比例要求,总资本和核心资本都必须按明确给定的标准计量和补充。这既是对以往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也表明报告真正抓住了事物的本质。报告出台以前,各国虽然也对资本金规定了规模要求,但并没有对资本的内涵和外延做出明确规定,这使银行可以轻易地通过会计处理增加银行帐面资本金,并实际加大资产与负债的落差,进而加大银行的经营风险;此外,由于资本金的管理还处在原始的静态管理状态,无法形成根据资产和负债的性质及其变动相应调整的机制,因而使这种资本金管理形同虚设,发挥的作用也极其有限。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此前协议的监管重心只能简单地放在监管责权的分配之上。第三,注重资本金监管机制的建设。资本金监管的生命力在于它突破了单纯追求资本金数量规模的限制,建立了资本与风险两位一体的资本充足率监管机制。这表明报告的制定者真正认识到资本是防范风险、弥补风险损失的防线,因而必须将其与风险的载体(即资产)有机相联。而资产的风险程度又与资产的性质相关。报告以不同的风险权重将不同风险的资产加以区分,使得同样规模的资产可以对应不同的资本量,或者说同样的资本量可以保障不同规模的资产。资本的保障能力随资产风险权重的不同而异,体现出报告的动态监管思想。针对以往银行通常以金融创新方式扩大表外业务以逃避资本监管的现象,报告认识到监管表外资产的必要,因而首次将表外资产纳入监管。由于当时表外业务的种类、规模及其破坏力有限,报告只能简单地将期限种类各异的表外资产套用表内资产的风险权数来确定其风险权重,并相应提出了资本充足性的要求。第四,过渡期及各国当局自由度的安排表明,报告真正认识到国际银行体系健全和稳定的重要,各国银行的监管标准必须统一。而这种安排则充分考虑到了银行的国别差异,以防止国际银行间的不公平竞争。
《巴塞尔报告》的推出意味着资产负债管理时代向风险管理时代过渡。由于监管思想的深刻、监管理念的新颖、考虑范围的全面以及制定手段和方法的科学合理,这个报告成了影响最大、最具代表性的监管准则。此后围绕银行监管产生的核心原则或补充规定等,都是在报告总体框架下对报告的补充和完善。尽管巴塞尔委员会并不是一个超越成员国政府的监管机构,发布的文件也不具备法律效力,但各国的监管当局都愿意以报告的原则来约束本国的商业银行。
2 协议的补充完善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金融国际化浪潮的涌动,金融领域的竞争尤其是跨国银行间的竞争日趋激烈,金融创新日新月异使银行业务趋于多样化和复杂化,银行经营的国内、国际环境及经营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银行规避管制的水平和能力也大为提高。这使1988年制定的《巴塞尔报告》难以解决银行实践中出现的诸多新情况、新问题。为应对这些挑战,巴塞尔委员会对报告进行了长时期、大面积的修改与补充。
第一,1991年11月,在认识到准备金对银行经营的重要性及其在不同条件下的性质差异后,重新详细定义了可计入银行资本用以计算资本充足率的普通准备金与坏帐准备金,以确保用于弥补未来不确定损失的准备金计入附属资本,而将那些用于弥补已确认损失的准备金排除在外。
第二,初步认识到除OECD成员国与非成员国之间存在国别风险之外,OECD成员国之间同样也存在国别风险,因而一改《巴塞尔报告》中对所有经合组织成员国均确定零主权风险权重这一极其简单化的衡量方法,于1994年6月重新规定对OECD成员国资产的风险权重,并调低了墨西哥、土耳其、韩国等国家的信用等级。
第三,作为金融快速国际化的反映,开始提升对市场风险的认识。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金融市场自由化速度的加快和国际银行业的迅速扩张,加上新技术的广泛运用,使得国际金融市场间的联系空前紧密,世界金融形势错综复杂;随着衍生金融品种及其交易规模的迅猛增长,银行业越来越深地介入了衍生品种的交易,或是以资产证券化和控股公司的形式来逃避资本金管制,并将信用风险转化为市场风险或操作风险,银行与金融市场的交互影响也越发显着。这使巴塞尔委员会认识到,尽管《巴塞尔报告》的执行已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银行的信用风险,但以金融衍生工具为主的市场风险却经常发生。这说明仅靠资本充足率已不足以充分防范金融风险。最典型的案例是巴林银行。这家银行的资本充足率1993年底时远远超过8%,1995年1月还被认为是安全的,但到2月末,这家老牌银行便宣告破产。
鉴于这些情况,巴塞尔委员会在1995年4月对银行某些表外业务的风险权重进行了调整,并在1996年1月推出《资本协议关于市场风险的补充规定》。该规定认识到,市场风险是因市场价格波动而导致表内外头寸损失的风险,包括交易帐户中受到利率影响的各类工具及股票所涉及的风险、银行的外汇风险和商品(如贵金属等)风险,它们同样需要计提资本金来进行约束。值得注意的是,《补充规定》已经改变了《巴塞尔报告》中将表外业务比照表内资产确定风险权重并相应计提资本金的简单做法,提出了两种计量风险的办法:标准计量法和内部模型计量法。标准计量法是将市场风险分解为利率风险、股票风险、外汇风险、商品风险和期权的价格风险,然后对各类风险分别进行计算并加总;内部模型法也就是基于银行内部VaR(Value-at- Risk)模型的计量方法,这是将借款人分为政府、银行、公司等多个类型,分别按照银行内部风险管理的计量模型来计算市场风险,然后根据风险权重的大小确定资本金的数量要求。内部模型法的推出是一大创新,引起了银行界的广泛关注。但鉴于当时条件的限制,所提出的计算方法又不够具体和完善,因而并未得到广泛运用,以至于银行对此法的运用还需满足诸如要有足够的高水平模型运用人员、要认真执行风险管理等等条件并得到监管当局的批准。
1997年7月全面爆发的东南亚金融风暴更是引发了巴塞尔委员会对金融风险的全面而深入的思考。从巴林银行、大和银行的倒闭到东南亚的金融危机,人们看到,金融业存在的问题不仅仅是信用风险或市场风险等单一风险的问题,而是由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外加操作风险互相交织、共同作用造成的。1997年9月推出的《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表明巴塞尔委员会已经确立了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该文件共提出涉及到银行监管7个方面的25条核心原则。尽管这个文件主要解决监管原则问题,未能提出更具操作性的监管办法和完整的计量模型,但它为此后巴塞尔协议的完善提供了一个具有实质性意义的监管框架,为新协议的全面深化留下了宽广的空间。新协议所重头推出并具有开创性内容的三大支柱:最低资本要求、监管部门的监督检查及市场约束,都在《核心原则》中形成了雏形。
3 对旧巴塞尔协议的反思
从发展历程来看,巴塞尔协议经历了一个内容不断更新、方法不断改进、思想不断成熟的深化过程。该协议实际上没有一个明确的新旧分界点。学术界一般将1988 年的《巴塞尔报告》称为旧巴塞尔协议,将1999年6月公布的《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征求意见稿(第一稿)称为新巴塞尔协议。其实,1988年的旧巴塞尔协议经过多次修改补充后,已将新巴塞尔协议的基本框架搭建就绪,因此才有了新巴塞尔协议第一稿。而2001年推出的两个新巴塞尔协议征求意见稿更直接就是对第一稿的充实与完善。因此本报告以《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征求意见稿(第一稿)为分水岭,此前的所谓旧巴塞尔协议实际上包括1988年的《巴塞尔报告》及其后的补充规定和核心原则;而新巴塞尔协议则统指三个征求意见稿。
尽管1988年的《巴塞尔报告》历经修改与补充,但学术界和银行界还是对其中的许多原则以及旧协议的市场适应性提出了批评和质疑。
首先是国家风险问题。旧巴塞尔协议只是重新确定了经合组织成员国的资产风险权重,但对非OECD成员国的风险权重歧视仍未解除。这一方面造成国与国之间巨大的风险权重差距(多为100%),这种差距不仅在成员国与非成员国之间存在,而且在成员国与成员国之间也存在,致使信用分析评判中的信用标准扭曲为国别标准;另一方面则容易对银行产生误导,使其对OECD成员国的不良资产放松警惕,而对非OECD成员国的优质资产畏葸不前,从而减少银行的潜在收益,相应扩大银行的经营风险。此外,这一规定仍然因循静态管理理念,未能用动态的观点看待成员国和非成员国的信用变化。
其次是风险权重的灵活度问题。这实际上是一个企业风险权重歧视问题,且与国家风险权重歧视交织在一起。对于非OECD成员国对银行、政府超过一年的债权,对非公共部门的企业债权,无论其信用程度如何,风险权重均为100%;而由OECD成员国对金融机构担保的债权,则一律为20%。此外是风险权重的级次过于简单且不合理,仅有 0%、20%、50%、及100%等四个档次,没有充分考虑同类资产的信用差别,也就难以准确反映银行面临的真实风险。美国经济学家俄特曼(2001)根据美国非金融机构所发债券的数据,运用蒙特卡洛模拟实证研究后得出的结论也证实了这一点。
再次是对金融形势的适应性问题。旧协议从一开始就注意到了表外业务的潜在风险,也提出了对照表内项目确定表外资产风险权重的做法,但随着金融新业务的推出和银行组织形式的更新,旧协议的涵盖范围和监管效果都难以让人满意。最典型的是银行资产证券化和银行持有债券,金融控股公司的广泛建立以及银行全能化等,由此不仅引发逃避或绕开资本金管束的问题,而且引发了信用风险以外的市场风险。
最后是全面风险管理问题。旧协议已经在1997年形成了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和基本框架,但并未对其内容作详尽的阐释,更未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法,因而对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分析的全面管理还停留在理论上论证、方法上探索的阶段,至于这三类风险的计量应建立哪些模型、模型中应选择哪些参数,以及相应的资本金要求又如何设计等问题,几乎都没有涉及。此外,在旧协议中,银行始终处于被动地位,银行危机的产生主要由借款人的风险引起,银行风险的规避取决于监管当局对其资本金计提方法和计提数量的监督,并不注重当事人主体能动作用的发挥,也没有对银行提出如何适应市场以及如何主动接受市场约束的问题。
4 新巴塞尔协议
巴塞尔委员会彻底修改资本协议的工作是从1998年开始的。1999年6月,巴塞尔委员会提出了以三大支柱——资本充足率、监管部门监督检查和市场纪律为主要特点的新资本监管框架草案第一稿,并广泛征求有关方面的意见。
新协议将对国际银行监管和许多银行的经营方式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首先要指出,以三大要素(资本充足率、监管部门监督检查和市场纪律)为主要特点的新协议代表了资本监管的发展趋势和方向。实践证明,单靠资本充足率无法保证单个银行乃至整个银行体系的稳定性。自从1988年资本协议问世以来,一些国家的监管部门就已在不同程度上,同时使用这三项手段强化资本监管,以实现银行稳健经营的目标。然而,将三大要素有机结合在一起,并以监管规定的形式固定下来,要求监管部门认真实施,这无疑是对成功监管经验的肯定,也是资本监管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
与1988年资本协议所不同的是,从一开始巴塞尔委员会希望新协议的适用范围不仅局限于十国集团国家,尽管其侧重面仍是国家的“国际活跃银行”(internationally active banks)。巴塞尔委员会提出,新资本协议的各项基本原则普遍适用于全世界的所有银行,并预计非十集团国家的许多银行都将使用标准法计算最低资本要求。此外,巴塞尔委员会还希望,经过一段时间,全世界所有的大银行都能遵守新协议。客观上看,新协议一旦问世,国际金融市场的参与者很可能会采用新协议来分析各国银行的资本状况,而有关国际组织也会把新协议视为新的银行监管的国际标准,协助巴塞尔委员会在全球范围内推广新协议,并检查其实施情况。因此,发展中国家需要认真研究新协议的影响。
与1988年资本协议相比,新资本协议的内容更广、更复杂。这是因为新协议力求把资本充足率与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力求反映银行风险管理、监管实践的最新变化,并为尽量为发展水平不同的银行业和银行监管体系提供多项选择办法。应该说,银行监管制度的复杂程度,完全是由银行体系本身的复杂程度所决定的。十国集团国家的银行将在规定时间内实施新协议。为确保其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非十国集团国家也会力争在规定时间内全面实施新协议。同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发育程度和监管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实施新协议的难度不可低估。在此,还必须提出,就目前的方案来说,新协议首先是十国集团国家之间的协议,还没有充足考虑发展中国家的国情。
新资本协议提出了两种处理信用风险办法:标准法和内部评级法。标准法以1988年资本协议为基础,采用外部评级机构确定风险权重,使用对象是复杂程度不高的银行。采用外部评级机构,应该说比原来以经合组织国家为界限的分类办法更客观、更能反映实际风险水平。但对包括中国在内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使用该法的客观条件并不存在。发展中国家国内的评级公司数量很少,也难以达到国际认可的标准;已获得评级的银行和企业数量有限;评级的成本较高,评出的结果也不一定客观可靠。若硬套标准法的规定,绝大多数企业的评级将低于BBB,风险权重为100%,甚至是150%(BB-以下的企业)。企业不会有参加评级的积极性,因为未评级企业的风险权重也不过是100%。此外,由于风险权重的提高和引入了操作风险的资本要求,采用这种方法自然会普遍提高银行的资本水平。
将内部评级法用于资本监管是新资本协议的核心内容。该方法继承了1996年市场风险补充协议的创新之处,允许使用自己内部的计量数据确定资本要求。内部评级法有两种形式,初级法和高级法。初级法仅要求银行计算出借款人的违约概率,其它风险要素值由监管部门确定。高级法则允许银行使用多项自己计算的风险要素值。为推广使用内部评级法,巴塞尔委员会为采用该法的银行从2004年起安排了3年的过渡期。
㈩ 巴塞尔在哪个国家有什么特点吗
巴塞尔在瑞士。特点:巴塞尔是瑞士最具经济活力的地区,也是世界最具生产力和创新力的城市之一。巴塞尔是化工和制药工业发达的地区,尤其以知名药业公司诺华和霍夫曼·罗氏集团为首的瑞士最大药品公司总部都设在巴塞尔。位于巴塞尔附近的穆滕茨是全欧洲最大的铁路调路及分路车站。
(10)德国人怎么去巴塞尔扩展阅读
坐落于巴塞尔的企业
一、诺华(Novartis),即全球医药健康行业的跨国企业诺华集团,世界三大药企之一, 总部设在瑞士巴塞尔,业务遍及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138,000名员工。诺华中国总部于1997年成立。诺华集团拥有多元化的业务组合,涵盖创新专利药、眼科保健、非专利药、消费者保健和疫苗及诊断等多个领域,并在所有领域处于世界领先位置。
二、瑞士航空公司(Swiss International Air Lines))是星空联盟成员之一,是瑞士航空运输企业,总公司设立在苏黎世,多年被评鉴为世界上最佳的航空公司之一。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巴塞尔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诺华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瑞士航空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