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德国资讯 > 什么是德国式思维

什么是德国式思维

发布时间:2022-06-01 05:14:38

㈠ 请系统梳理近代德国古典哲学的思维与存在关系

1、试论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的哲学意义
答:“我思故我在”是近代哲学的创始人、法国哲学家笛卡尔的哲学命题。笛卡尔认为,在所有知识真假难辩的情况下,我们可以采取的唯一妥当的方法就是来一次普遍的和彻的怀疑,将一切稍有疑窦的意见暂且放在一边,寻找清楚明白、无可置疑的知识作为哲学的基础和出发点。笛卡尔通过怀疑方法对感觉经验、形体、宇宙万物、数学乃至上帝统统加以审查,认为它们都是可疑的。然而,当我们发现所有一切都是可疑的时候,这个怀疑本身却表明了一条无可置疑的真理,即“我在怀疑”本身是无可置疑的。显然,我在怀疑,我在思想,必然有一个在怀疑在思想的“我”存在。换言之,怀疑必然有一个怀疑者在怀疑,思维必然有一个思维者在思维。因此,“我思故我在”乃是一条真实可靠、连怀疑派的任何一种最狂妄的假定都不能使之动摇的真理。在笛卡尔看来,“我思”是一个心灵体,它的本质是“思想”。于是,笛卡尔便通过普遍怀疑的方法确立了形而上学的第一理:“我思故我在”。为了维护这一命题作为第一原理的自明性,笛卡尔强调“我思故我在”并不是推论而是一个直观到的真理。笛卡尔通过怀疑方法将思想的形式与思想的内容(对象)分开,由此而确立了主体的独立地位,并且以之为一切思想或认识的基础,从而确立了近代哲学之主体性的原则,通常被称之为“主体性的觉醒”,笛卡尔也因此而成为近代哲学当仁不让的创始人。然而,他把这一认识论的反思转化成为本体论的结果,将“我”看作思想的实体却是不合法的。不仅如此,当他为近代哲学确立主体性原则的同时也留下了一道二元论的难题,使后来的哲学家们在解决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时始终难以摆脱困境。

2、试述海德格尔对此在的生存论分析。
存在作为哲学本体论问题为历代西方哲学家所关注。在古希腊的哲学家中,巴门尼德坚持事物是无变化的,认为真实的存在惟有“一”,并且是无限和不可分的;赫拉克利特虽然坚持事物是变化的(他最着名的论断是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认为事物有正反两个对立面的斗争和统一,但他依然认为有某种东西是持久的。[④]这两位前苏格拉底哲学家虽然在形式上表现得有极大的差异,但在本质上还是对存在永恒观念怀着特殊的偏好。及至柏拉图,他已区分了实体和现象;在他的理念中,现象可以表现出多样性,但其实体的本质是没有时间性的,是永恒的,因此必然是神所创造的。亚里士多德则认为在存在着的东西中,有一些永远如此,而有一些出于偶性而经常如此。[⑤]很显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两位先哲的存在学说对其后二千多年的西方产生了巨大的影响。[⑥]于是直至康德仍然认为存在者是由于构成概念之理性使用,与先天的直观相关而无须借助于经验。[⑦]循着这一脉络,西方思维构建性地寻求目的的方式成为了主流,并走向一条以自我为中心的道路。首先应该明确存在者之存在的视角。西方一直以第一人称存在的方式体察世界,强调主体和理性,直接反映出价值判断和目的。现已有学者提出第三人称存在的概念,其涵义是“由存在者自己去构成的存在按其本意来说不可能是任何一种被给予、被描述的存在状态,只能是去做、去实行的存在行为,在此存在行为中,存在者亲历其事地与其他存在者相与共同到场。”① 这种存在状态实质上是与中国哲学相吻合的。另一种最重要的存在,关涉到存在者之存在之间的交往、相与、互变的动态存在,姑且称之为“场存在”。在场存在的作用下,或一存在者改变另一存在者,或同时改变,或变化出新的存在者,因此场存在具有创造性。其次,在考察存在、时间、虚无三者关系时,不能将三者单独隔离开来。由虚无的否定性确立了存在者的多样性,由存在的否定性复归于虚无,其中时间的不间断性将过去和未来归结到现在这一点上,时间将虚无与存在联结在一起。再次,既以人本体视角出发体悟意义,又从自然客体出发体悟规律,简而言之,即从两者关系的视角体悟脉动。由此从自然规律中找到切合人类意志的规则体系,将在现实生活中更具导向作用。
辨析黑格尔的思维与存在同一

摘 要: “思维与存在同一性”问题作为近代哲学的最高问题,经历了由康德的二元对立进入抽象的同一,再过到黑格尔绝对唯心论基础上思辩的对立统一。黑格尔在驳斥康德不可知论的基础上,继承并发发展了谢林的哲学思想,从而创立了其思维与存在同一于“绝对理念”的学说。在他看来,思维是存在的本质,一个事物的存在只有符合思维才具有实在性;思维不断在存在中实现自己,使存在同自己相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应批判地吸收其合理的思想,科学地解决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以期取得新的进展。
关键词: 黑格尔; 绝对理念;思维与存在;同一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特别是其中的“思维与存在同一”问题,在西方哲学上经历了漫长的思索、争论,逐渐从模糊到明确,从抽象从具体,到了近代则采取了自觉的形式突显出来,发展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最高问题。它经历了由康德的二元对立进入抽象的同一,再过到黑格尔绝对唯心论基础上思辩的对立统一。
思维与存在的辩证同一,是黑格尔整个思辨哲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他的全部哲学基本的和首要的命题。从社会政治根源上说,他之所以研究这个问题并形成其内容丰富的理论,一方面,在于近代资产阶级的政治革命和工业革命揭示了思想可以构筑起存在,思维能够实现自身的道理,是黑格尔站在德国资产阶级立场上对法国革命所作的新的哲学概括;另一方面,在于德国资产阶级的日益成熟和变革现实的信心不断增强,相对于康德时代有着将近质的飞跃。从理论上说,则是从康德的“理念”学说出发,是自康德古典哲学革命深入发展的必然结果。本文主要从理论上来论述黑格尔的思维与存在同一论。
一、黑格尔前的德国古典哲学家论思维与存在的同一
在近代哲学中,思维与存在的对立在一开始就被明显的亮出,两者在斗争的过程中逐渐趋向于同一。
康德原则上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否认思维把握客观存在本来面目的可能性。他一方面肯定在我们之外存在着刺激我们感官的客体,即“自在之物”;另一方面,他又断言客观存在的事物——“自在之物”是不可认识的,是超验的、彼岸的东西,认识所能达到的只是“自在之物”刺激我们感官而产生的感觉表象,即所谓“现象”。这样一来,在康德面前就存在两个世界:一个是可以认识的此岸的“现象”世界,另一个是不可认识的彼岸的“自在之物”世界。可见,康德本质上是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否认思维能够把握客观存在的本来面目,否认世界的可知性。但在这里,他第一个把主体能动性思想等一系列辩证法因素引入到解决思维与存在的问题中来,为以后德国古典哲学家特别是黑格尔在解决思维与存在同一问题上提供了启发。
由于康德把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以二元对立的形式典型地表现出来,使他之后的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家一下子就可以抓住中心问题。继康德之后的费希特,认识到康德哲学导致思维与存在分裂的关键在于肯定一个不可知的“自在之物”的存在,于是他取消了康德的“自在之物”,竭力发挥了康德的主观唯心主义中的“主观感觉”,构造出一个“自我”,作为本体,认为康德的“自在之物”是“自我”的产物,他称之为“非我”,并构造了以下三个命题:1、自我设定自身(正题);2、自我设定非我(反题);3、自我设定自身和非我(合题)。“自我”就是作为这样一种能动的活动,按照正、反、合的规律,实现了他的思维与存在同一。就这样,他把认识和实践同一为个别思维主体,即“自我”的能动的设定行动,思维与存在在自我意识内部达到了同一,比起康德哲学则进了一层。
谢林反对费希特把“自我”看成是至高无上的,认为要使“自我”和“非我”的同一,就必须有一个凌驾于二者之上,既非主体又非客体的东西,他称之为“绝对”。“绝对”是产生一切有限事物(物质和精神)的本原,并且是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必然同一的根据。“自我”和“非我”都产生于“绝对”。“绝对”是思维与存在的“无差别的同一”,是一种不自觉的精神力量。他站在客观唯心主义的立场上,认为只要肯定有一个在思维之外独立存在着的客观的东西,我们就不能对它有所认识,而要认识客观存在,就必须把思维与存在看成是“无差别的同一”,即单纯的等同,思维与存在溶合为一,没有差别。谢林就这样试图在客观唯心主义的基础上来构建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
二、黑格尔论证思维与存在的同一
黑格尔驳斥了康德的不可知论,继承了谢林在“绝对”的基础上实现了思维与存在统一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但是不同意谢林所谓的“无差别的同一”。他在吸收谢林的客观唯心主义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把辩证法用于思维与存在同一论,论证了“绝对”是对立的统一,是矛盾发展的过程,从而在客观唯心主义的范围内系统地论证了思维与存在的同一。
黑格尔强调:哲学不应只作为“应当”哲学,它更重要的是要作为一种“应为”哲学。所以他极力反对康德在认识之外确立一个“自在之物”。他认为,康德哲学里的知识只是对于“现象”的知识,而关于“物自体”的知识是不可知的,这就割裂了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的同一,其实质是一种不可知论。而对于谢林的“无差别同一”,则认为忽略了思维的主体的能动性,没有了解到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是一个矛盾发展的过程,而不是一次就可达到的无差别的同一。于是,他在“绝对理念”的基础上,肯定地回答了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在黑格尔哲学里,“绝对理念”是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是“实体”,同时又是一个富有生命力的能动的创造性的认识主体。他从其唯心论的人本主义出发,坚信人类理性的力量,主张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但要强调的是,黑格尔所说的“思维”, 不仅指的是人们头脑中的思想,而且主要指的是存在于人们头脑之外的某种“客观思想”,亦即“绝对理念”,人脑中的思想不过是“绝对理念”发展的高级阶段而已。 至于黑格尔所说的“存在”,也并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存在”,而是“客观思想”。黑格尔是根本不承认物质的存在的。按黑格尔的的看法,一切事物(存在)都不过是“绝对理念”(思维)的异化物,是“绝对理念”的外壳或皮囊,而“绝对理念”则是万物的内在根据和核心。
总的说来,黑格尔的“思维与存在同一”学说,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①存在即思维,没有思维以外的客观存在。
②思维是存在的本质、灵魂;存在是思维的外化、躯壳,二者可以相互转化,并把实践引入到解决思维与存在同一问题中来。
③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是一个矛盾发展的辩证的过程。
下面就从这三个方面来具体阐述黑格尔的思维与存在同一于“绝对理念”的学说。
⑴存在即思维,没有思维以外的客观存在。这是黑格尔的思维与存在之所以能达到同一的一个基本前提。
黑格尔吸收了谢林关于思维与存在等同的思想,把它作为自己哲学的一个成分,认为存在即思维,客体即主体,没有思维以外的客观存在。黑格尔说:“照我看来,一切问题的关键在于:不仅把真实的东西或真理理解和表述为实体,而且同样理解和表述为主体。”①他明确否认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从根本上否认事物的客观存在。他说:“唯物论认为物质的本身是真实的客观的东西。但物质本身是一个抽象的东西,物质之为物质是无法知觉的。所以我们可以说,没有物质这个东西。”②
在黑格尔看来,关于事物是否可知的问题,只能有两种看法:要么主张事物在思维之外独立存在,而这就是不可知论;要么主张事物的可知性,而这就意味着存在即思维。此外的看法是不可想象的。正据于此,黑格尔就取消了康德哲学里“自在之物”的独立存在,认为一切事物(存在)都不过是“绝对理念”(思维)的异化物,是“绝对理念”的外壳或皮囊,而“绝对理念”则是万物的内在根据和核心。这样,存在就是思维了。
⑵思维是存在的本质、灵魂;存在是思维的外化、躯壳,二者可以相互转化。而要把握一个对象,就是意识着这个对象的概念。并把实践引入到解决思维与存在同一问题中来。
黑格尔在肯定了一切事物都是思维的根本前提下,又将事物区分为思维与存在两个方面。他一方面主张存在即思维,没有思维以外的客观存在的同时;另一方面又明确反对把思维与存在的“同一”看成是无差别的同一、单纯的等同。黑格尔认为,谢林所认为的“绝对”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这话诚然不错,但是承认思维与存在的绝对同一,那就不免于片面。其实在“绝对”里,主观与客观、思维与存在不仅是同一的,而且又是有区别的。
黑格尔认为,一切事物都是思维与存在两个方面的统一:思维是存在的本质,存在是思维的内容。黑格尔说:“一切真实的事物,就它们之为真理而言,即是理念。”③而理念是“概念和客观性的绝对统一”。而这两方面又不是平等并列的:思维是存在的创造主,存在是思维的外在化。黑格尔说:在思维与存在的同一里,“思维统摄了存在,主观性统摄了客观性。”④由于思维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所以思维与存在二者不是僵硬地对立着的:思维一方面可以通过“外在化”的作用产生自己的对象——存在;另一方面又可以通过克服自己和对象间的对立,使之成为己有,即“同化”,也就是使存在或对象为自己所占有。就这样,由“外在化”和“同化”这两个方面的作用,构成了思维与存在同一的发展过程。
在这里,黑格尔把实践引入到认识论中来论证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在黑格尔看来,康德哲学老是停留在“应当”上,未免太软弱了,理念必然不会停留在主观性里,而是要扬弃它的主观性并表现自身为客观的东西。而理念要使客观世界同自己相符合、相一致,需要一个中介,那就是“实践”。他指出:“活动和劳动,这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中介”⑤,“每一个行为都要扬弃一个观念(主观的东西)而把它转变为客观的东西”⑥。只有实践、行动是沟通主体和客体的桥梁,是使思维转化为存在,使存在符合思维,实现思维和存在的同一的一个必要环节。
⑶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是一个矛盾发展的辩证的过程。
黑格尔思维与存在的同一不是谢林无差别的“绝对同一”,也不是一次就可以达到的同一。在他看来,任何一个具体事物的存在总是暂时的、相对的,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是一个矛盾发展、相互转化的过程,是思维在存在中不断实现自己,使存在不断符合自己的过程,是由“自在”到“自为”,由有限到无限,由相对到绝对,由直观的多样性到多样性的统一,由表面的现象到深刻的实质的过程。总之,是思维把握存在、占有存在的过程,是“绝对理念”在思维与存在的这种矛盾进展中,在事物新陈代谢的发展中不断实现自己,使事物逐步同它的概念相符合,达到了思维与存在的同一的过程。黑格尔与其他近代哲学家相比较,在对解决思维与存在问题颇具特色之处就是把其系统的辩证法作为方法论应用于解决“思维与存在同一”问题当中。
黑格尔的思维与存在的同一过程,大体上是一个由存在到思维、由客观到主观的纯概念转化、发展的过程。思维与存在并不是两个根本不同、截然分开的东西,而是同一个东西的不同发展阶段:由存在到思维是一个由低级阶段到高级阶段、“自在”阶段到“自为”阶段的发展。黑格尔写道:“它(指世界)的是如此与它的应如此是相符合的。但这种存在与应当的符合,却并不是死板的、没有发展过程的。”⑦按照黑格尔的观点,既然思维是存在的本质,那么一个事物只有符合蕴藏在其中的思维才具有真实性。然而,由“绝对理念”派生出来的各个具体事物,都是受一定的条件限制的“有限事物”,它们只是“绝对理念”发展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或阶段。因此,对于任何一个具体事物来说,它们都不可能完全同它的概念相符合,就是说其中必定存在着既符合但又不完全符合的矛盾。任何一个具体事物都由于其内在的思维和存在的矛盾而运动、变化和发展,并最终归于灭亡,为另一个更符合于概念、理念发展要求的具体事物所代替。任何一个事物的存在总是暂时的、相对的,而“绝对理念”则在思维和存在的这种矛盾进展中,在事物的新陈代谢的发展中不断实现自己,使事物逐步同它的概念相符合,使思维与存在同一。
在黑格尔的思维与存在同一论里,最基本的一个内容是他引以为荣的一个命题:“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由于在黑格尔看来,世界上的各种具体事物都不过是“绝对理念”的“外壳”或“皮囊”,是“绝对理念”发展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或阶段,所以他认为:一切曾经是现实的东西的东西,都必定要转化为不现实的东西;而一切符合“绝对理念”发展要求的东西,不管它同现存的一切怎样抵触,也必将变成为现实的。唯有“绝对理念”是永恒的生命,一切有限事物皆不免于毁灭。可见,在黑格尔的思维与存在同一论里,思维与存在就似空间里两条渐近线,彼此不断无限接近,但又永不相交。
总之,黑格尔的思维与存在同一,概括起来就是:思维是存在的本质,一个事物的存在只有符合思维才具有实在性;思维不断在存在中实现自己,使存在同自己相符合;思维与存在同一于“绝对理念”当中。
三、评价
黑格尔在论证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这个基本观点的过程中,构造了一个“绝对理念”自己认识自己,自己实现自己、不断走向思维与存在同一的哲学体系。黑格尔的哲学体系是一个客观唯心主义体系,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人的认识的发展完全被归结为“绝对理念”神秘地自行实现、自己认识的过程。黑格尔的思维与存在同一论,既有其积极合理的一面,又有它非科学的一面。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应批判地吸收其合理的思想,科学地解决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取得新的进展。
⑴黑格尔的“思维与存在同一”论,一方面走出了在他以前的西方哲学家的思存对立和割断现象与本质、各走极端或绝对同一,走向了思维与存在的辩证同一,有利于我们科学地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对象及其思维方式;另一方面,黑格尔反对唯物主义,抵制外在的世界受限制认识的自由,规定思维能够认识的内容,一开始就是思想内容,思维得到了自由。思维不但不受制于实在,而且还能创造实在。黑格尔在事物是否可知的问题上的第二种看法,即主张“存在即思维”的观点,是十分荒谬的。马克思对此尖锐地指出:“黑格尔陷入了幻觉,把实在理解为自我综合、自我深化和自我运动的思维的结果。”⑧并且,黑格尔的“思维”、“存在”并不就是辩证唯物主义里的“思维”、“存在”。 这样,黑格尔的本体论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本体论,它没有承认现实的感性事物对思维的制约作用,只听任思维凌驾一切;它认识论里思维与存在的同一,从根本上看,只呈现一种现象,只是在精神中消解思维与存在自身的对立,映射出了思维(意识)与存在的一体,并没有真正达到思维与存在的辩证同一。他的“思存同一论”是置于客观唯心主义的基础之上的,虽进一步发展了可知论,驳斥了不可知论, 但终决定了他的同一论并非科学的同一论。
⑵黑格尔的“思维与存在同一”论强调理性活动的积极性、能动性,批判了旧形而上学认识论、反映论的被动、消极、直观性,揭示了认识发展的过程性、发展性、辩证性,并企图去揭露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对人类认识发展史作出了重在的贡献;但他把人类作为有限的认识主体,这个主体是由“绝对理念”分化出来的主体理念,是“绝对理念”借以实现自我认识的一个工具,人类的思维也不过是“绝对理念”的高级发展形式,只有“绝对理念”作为唯一的实体是一直存在着的,并在人类历史活动进程中,以人类自觉思维为起点,一步步认识并达到这一精神实体,且使其更为成熟。黑格尔的错误在于,他只是透过了存在(实体),看到了存在的存在(绝对理念),于是一味赞美存在的存在而忘却了存在。于是,当黑格尔在强调理性作用的同时,就错误地贬损了人类在认识中的主体地位,以理念主体湮灭了人类主体, 理性吞噬了人性,使人类的能动性在理性面前显得苍白无力。这是极端的的错误,乃至后来的一些哲学家如叔本华,尼采,在批判黑格尔这种理性压抑人性的错误时,走上了另一个极端——非理性、反理性主义的哲学道路。
此外,黑格尔在论证思维与存在二者可以相互转化时,做了一件哲学上划时代的大事:把“实践”作为思维与存在转化的必要中介引入到认识论中来论证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这一思想无疑是深刻的,启发了马克思在辩证唯物主义基础上论证了思维与存在同一于实践。
综上所述, 黑格尔的“思维与存在同一”论,虽然有其不合理的一面,但也存在很多思想的闪光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应批判地吸收其合理的思想,科学地解决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以期在新的历史时期下取得新的进展。

㈡ 什么是比德式思维模式

先说说生活美学吧。德国人的生活有繁华和富足,也有平凡和朴素。物质上当然没有绝对的贫穷,只有相对的。繁华也有相当精致的一面。更多的却是平凡和朴素。家务活一般要自己动手。比如,刷墙,铺地板,安装家庭用具零部件。很少雇人。德国人好像对财富不张扬。除了气质和行为举止上有高雅和平凡的区别外,外表上很难看出一个人的在中国的所谓阶级和社会地位的区别。我是说一般的情况下。在德国举止不雅的人,也是有的。生活中精致的东西有很多。比如,葡萄酒。再比如,德国人的宠物。最爱养的动物要数狗和猫。花样繁多,打扮精致。而且小猫和小狗的模样绝对精神可爱。可见是受了很好的照顾。如果有机会看德国人的私人花园,也是很美好的事情。一年四季有不同的植物,造型,颜色,开花,结果,装点着人们的生活。我常感叹,如果一个地方的人民把居住的地方打扮得这么美丽,这个地方的居民会多爱护这里的家园啊。可是他们都不把爱家乡的话放在嘴边,好像没有这回事似的。
德国最出名的要数科技。我不是理工科的人,可是我还是在这里体会了技术之美:技术的深厚又精巧,结实又实用的地方。德国人的动手能力很强。遍布在生活的细节里的每一个技术发明,透着德国式的美学。简洁实用。最重要的是,德国人劳动时很认真。比如,街道里的公共绿化带要修剪,他们会开着车,带着工具,穿着园艺劳动时的工作服。车用来装剪下的枝叶。认认真真,剪完就走,极有效率。在中国时,长辈常会对我们说,干活时要像个样子。我常常不以为意。现在回想起来,自己太懒散,比起这里的人们的劳动态度,觉得会有一些区别。我常见这里的人们修剪参天的大树。本来树是自由生长的,可是德国人也要照顾大树。病的枝丫,太茂密的枝叶都会剪去。剪的那个口一定整齐,决不有半点突出。而我曾经有随手弄断枝丫的经历,可令的小树就留下一个参差不齐的断痕,很是怪异。那个时候,我看着也不以为不美。
在看德国的民居和建筑物时,也有一些感受。欧洲的很多城市其实都很有特色。可是在德国的小镇,你也会发现一些很有美感的建筑。这里的建筑普遍不高,小而精致。和地面接触显得深沉而厚重。从不见取巧的地方。民国时曾有中国的作家在青岛,他看了德国的建筑后说,这就是一个民族,深深的扎根在天地之间,厚重又不失精巧。青年建筑派的建筑很多,也常见洛可可样式的花园别墅。那些花园别墅藏在高大的林木之后,常让我发出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感叹。德国并不是没有富贵阶级。住在别墅里的人并不是一般的人。可是这种富贵带着点含蓄和低调。它让你感到富足,也让你感到距离。这些都是透过园艺来表现。就像中国以前的大院前有门庭和石狮子的布置一样。

㈢ 德国人的思维方式

我不只巴萨

㈣ 德国式管理的意思是什么

德国企业管理的主要特色:(1)实行职工参与企业管理的管理模式。德国可以说是西方国家中实行职工参与企业管理制度最好的一个国家,这也是战后德国经济发展较快的一个主要原因。德国的职工参与企业管理效果十分明显:一是劳资双方关系融洽。二是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三是可以从职工中汲取许多改进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建议。(2)生产没有竞争对手的独家产品。据美国《幸福》杂志报道,德国大约30%的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是没有竞争对手的独家产品,其价格由德国的出口商说了算。(3)坚持走市场营销国际化之路。善于在国外市场上建立自己的分支机构(一般是销售和服务机构),是德国企业经营管理的又一大特色。(4)以产品为基础的顾客导向作风。美国式管理的顾客至上原则往往着重积极的行销研究和策划,同时有效处理顾客的抱怨。而对德国人来说,产品质量好而耐用,以及加强售后服务,才是吸引顾客的秘决。

㈤ 中国传统思维是儒家,德国人传统思维是什么

多人传统的思想,可能更遵照于那种法家的学派,类似于这种

㈥ 德国人思维和法国人思维有什么不同

有一则笑话说:一只德国公鸡在山坡上碰到一只法国公鸡,正要打起来时,发现山坡下面来了一群母鸡。两只鸡便开始商量起来,法国公鸡建议说:“我们俩现在就冲下去,一人分一只最漂亮的母鸡,如何?”不料,德国公鸡断然拒绝:“不,我们先制定一个方案,把她们包围起来,一网打尽!”

㈦ 如何培养德语思维

学德语最怕说出来的句子不地道,没办法让对方听懂你的意思。中国人学外语有个共同的难关,就是要想办法克服中式思维。学了那么多年德语张嘴还是一口标准的中式德语,德国佬不懂,中国人理解起来也费力的凄惨状况,相信也困恼大家很久了。其实德语思维是可以培养的,不同学习阶段,不同德语水平适合不同的培养方法。

㈧ 德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主要的特点是德国传播的是开放的思想思维,和国内的一些思维模式不一样。

㈨ 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上有什么区别可以复制的

四种国人的“思维方式” 一、"坏人推论"思维方式 国人的"坏人推论"思维方式:遇到一个陌生人,首先假设他是一个坏人,假设他有犯罪的动机,假设他对自己怀有恶意,所以我们要采取谨慎的对策和周密的防范,严防自己吃亏或受害。有人把中华思维方式中的"坏人推论"总结为一句格言:"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我们从小就被父母谆谆教导,千万不可太相信别人;好朋友也往往会给我们忠告和提醒:"你对某某人要提防一点"。 与此相对的就是"好人推论"思维方式。 国人独特的"坏人推论"中华思维方式,导致了国人之间很难相处。国人在内心中处处提防,使人和人之间在心理上树起一道高墙,划出一条鸿沟,拉开一段距离。很多人批评中国人不团结,"窝里斗",这其实就是坏人推论的心理在作祟。试想:一个把别人都假设成坏人的人群,自然要相互设防,相互猜忌,怎么会团结一致呢?还有很多人批评中国人在处理人际关系上花费时间精力太多,可是有了"坏人推论"的中华思维,中国人假设周围的人都在谋划着算计自己,不得不花大量时间精力来分析判断自己周围之人的一言一行,生怕自己被他们"算计"了。 中华思维的"坏人推论",还影响到中国的法律制定。西方国家的司法精神是"好人推论"或"无罪推论":一个人不能证明其有罪,该人就是好人。宁可放过一千个坏人,也不能错杀一个好人。而中国的司法精神是"坏人推论"或"有罪推论":一个人不能证明其无罪,该人就是坏人。宁可错杀一千个好人,也不能放过一个坏人。 二、"把恨当爱"的思维方式。 鲁迅认为国人不爱国的根源在于民族的劣根性,中华民族的情感中缺少"爱"的成分。 鲁迅塑造了"阿Q "的典型形象,阿Q 就是个"恨多爱少"的人。 国人对公共财产似乎还怀有一种"敌意",鲁迅称之为"奴才式的破坏"。 由于中国人"爱少恨多"的感情特征,在中国很容易发起一场仇外的群众运动,可是却很难发起一场真正的爱国群众运动。 在中国,以仇恨为主题的运动,总能召集起大量的民众。义和团、五四运动等中国近代史上的各次民众运动,均以"仇外"为基础。 儒家学说侧重教育个人的品德,或者说重视培养人们的私德,却不重视培养人们的公德。 目前在中国,爱国主义教育最应该做的不是去参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而是培养起人人爱护国家公物的公德,培养起人人对自己周围莫不相识之人的爱心,把中华民族改造成为一个有公德和爱心的民族。 三、"迷信圣贤"的思维方式。 民主精神就是民主的思想方法,思维方式。 西方文化的根本并不是民主体制,而是民主思想和民主的思维方式。 民主的思维方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的原始期。一个原始部落随着人口的增长,周围的动物捕杀光了,植物摘采光了,人们为了活下去,不得不进行迁移。可是往哪里迁移呢?有人提出往东方迁,有人提出往西方迁,有人提出往山上迁,有人提出往海边迁,在众人意见纷纭的情况下,这个部落怎样做出最后的决定呢?这时人们的思维方式就决定了他们的行动。 第一种想法是大家意见不一致就干脆"散伙",愿意到东方的人就到东方去,愿意上山的人就到山上去,各走各的路。这种思维方式后来被称为"无政府主义"思想,非洲大陆的原始居民多半持"无政府主义"思想。由于"无政府思想"的人群难于统一行动,无法发展成为巨大的国家,现在山野丛林中散布的原始部落,大多是"无政府主义"者的后裔。 第二种想法是尊重大多数人的意见,愿意到西方去的人多就往西方迁移,愿意到海边去的人多就往海边迁移,少数服从多数。这种思维方式后来被称为"民主主义"思想,欧洲大陆的原始居民多半持"民主主义 "思想。古希腊城邦就是尊重大多数人意见的民主国家的原型,现代的民主国家主要集中在欧洲,这与这里的居民长期以来具有民主思想的传统,习惯采用民主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有密切关系。 第三种想法是采用部落中最有智慧、最有见识的智者的意见,智者说往东方走大家就往东方迁移,智者说上山大家就往山上迁移。他们认为智者具有常人没有的"天才",智者的看法最正确,所以多数的庸才应该服从少数的天才。这种思维方式后来被称为"独裁"思想, 亚洲大陆的原始居民多半持"独裁"思想,古代中国传说中的"尧、舜、禹"就是部落中天才的圣人。现代亚洲国家以独裁政权居多,这同样与这里的居民长期以来的独裁思想传统有密切关系。 无政府主义、民主主义和独裁都是从原始人类中诞生出来的不同思维方式。 民主和独裁的最根本区别反映在人们的思维方式上:我们应该服从多数?还是应该服从精英?民主的思维方式赞成服从多数,民主思想认为人与人的智力差别有限,每个人都有独立判断事物的能力,所以应该采用"少数服从多数"的方针。民主投票时人人平等,不管博士还是文盲,都是一人一票。独裁思想则认为人与人的智力差别很大,不是所有的人都有独立判断事物的能力,一个天才和一个蠢才作出的判断有完全不同的价值。独裁思想认为大部分人都是愚人和庸才,他们无法自己领导自己,所以需要智者为愚者做主,需要圣贤和精英对普通民众进行家长式的独裁领导。中华思想就是典型的独裁思想,因此中华思想本身就是反民主的。 中华思想的一个很大特点就是"愚民论",中国人不相信西方思想中人人智慧接近的"公民论"。 中国有一个对老百姓的歧视性口号:"为人民服务"。那些说"为人民服务"的人,首先就意味着自己是"人民"以外的特殊人,所以才有"为人民服务"的概念。 然而"为人民服务"的歧视性口号,竟然大受中国老百姓的欢迎,这就是因为中国的老百姓"迷信圣贤"的思想。他们毫不怀疑圣贤伟人具有超人的智慧,深信圣贤伟人的话都是真理,也不认为中华思想中的"愚民论"有什么问题。中国老百姓自认自己确实就是"愚民论"中所说的愚民,不相信自己有管理国家的智慧与才能。当国家出现问题时,他们只是企盼出现一位青天大老爷赶走贪官污吏,期望出现一位救世明君来为百姓作主,为人民服务。 中国老百姓对"打倒贪官换清官"有深切的盼望,而对"百姓自己当家作主"根本没有想过。 美国人选总统的心情是为了挑选一位自己的政治代言人,选民投票的原则是看哪位候选人更符合自己的政治主张,更能代表自己的利益。而中国搞总统选举的话,老百姓选总统的心情却是挑选一位为自己作主的青天大老爷,选民投票的原则是看哪位候选人品德最好,最有才能。在美国人看来,更聪明更能干的候选人如果不符合自己的政治主张,不代表自己的利益,照样不会选他。中国人看来,当然是选一位更聪明更能干的人当总统,才能把国家搞得更好。至于该人是否能代表自己的利益,倒是不在思考之列 中国民主化的最大障碍并不是政治体制,而是中国老百姓"迷信圣贤"的思维方式。其实中国老百姓根本不想要什么民主,即使强加给中国老百姓一个民主,在中国搞总统选举,最多不过是选举出一个能干的独裁者。目前中国百姓没有自觉参政议政觉悟的情况下,搞民主体制只能搞成一种形式,并没有实质性的意义。 日本的民主化之所以能搞成功,与日本人没有"愚民论"思想,重视百姓的思想启蒙,重视一般民众的文化教育有密切关系。日本明治维新(1868年)的基本精神就是"开发民智",明治维新的纲领性文件《政体书》中,提出普及全民的"义务免费教育"和推广西方思想的"文明开化"。明治维新后不久,日本政府规定了全国普及4年小学免费义务教育的《学制令》,到1875年日本已在全国建立了25000所小学校。尽管当时日本经济还很贫困,政府还是把普及小学教育放到最优先的位置,力争做到"村无不学之户,户无不学之人"。据说日本得到中国的甲午战争赔款后,明治天皇建议这笔钱全部用来办小学,要让最偏僻的农村也有一所像样的小学。日本义务教育法颁布30年后的1902年,日本小学文化普及率达到90% 以上,这在当时的欧美各国也是相当高的水平。日本后来的富国强兵,经济腾飞,都是建立在高素质国民的基础上。 在愚民论思想的影响下,中国人认为办教育主要是培养一批精英人才,一般百姓都是"学而不知"的愚民,不值得花那么多钱教育他们。日本办教育是从办小学入手,教育的对象是一般大众;中国办教育却是从办大学入手,教育的对象是少数精英。 除了政府狠抓大众教育外,更重要的还是中国的老百姓应该改变"迷信圣贤"的思维方式。不要迷信领导、迷信权威,不要期盼大救星,要树立自己有能力拯救自己的自信。同时精英们也应该放弃对老百姓的轻视和蔑视,不再说什么"为人民服务"、"为群众办实事"、"为老百姓作主"等把自己放在民众之上的歧视性语言。 四、"内外有别"的思维方式。 中国有句成语"内外有别",其含义是:对自己人和对外人给予不同的待遇,要给自己人特别的优待和关照。 中国人把人际关系称为"圈子",是一个非常贴切的称呼。中国人以自己为圆心,把自己周围的人按照亲疏远近来画"圈子":最里面一圈是父母兄弟姐妹等亲人,稍外一圈是亲朋好友等友人,再外一圈是邻居同事等熟人,最外一圈就是素不相识的外人。我们处理人际关系的时候,要遵循"先里后外"的顺序,按照远近亲疏的不同关系,给予不同分量的砝码。西方人崇尚人权,人权也就是人们相互平等对待。可是西方的人权观念到了中国就变了滋味,中国人并不主张人人绝对平等,而是主张相对平等,比如对亲人给予九分关照,好友给予七分关照,一般朋友给予五分关照,熟人给予三分关照,这样就"摆平关系"了。如果一个中国人违背了"内外有别"的原则,对亲朋好友与陌生人一视同仁对待,没有"摆平"人际关系,就要遭到众叛亲离的悲惨下场。 中国有一句座右铭:"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 多一个朋友就多一条路子的好处; 多一个朋友也可能会增添一份烦恼。 鲁迅说:"无端的浪费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 西方人遇到问题,首先想到的是找政府,靠法律解决问题;中国人遇到问题,首先想到的是找亲友,靠朋友解决问题。(走后门)中国历史上总是克服不了政府官员以权谋私的现象,其深层的文化背景也牵涉到"内外有别"的思维方式。如果说以权谋私现象是因为中国人特别贪图物质利益,这倒也未必。很多情况下,以权谋私并不是在受贿或贪污等物质利益的驱使下发生的,而单纯是为了朋友,为了人情而徇私。 《水浒传》里有一个典型"人情枉法"故事:宋江的情人阎婆惜发现宋江与晁盖等江湖大盗有来往时,宋江为了灭口杀了阎婆惜,而卖糟腌的唐牛儿误被当作犯人绑到县衙。浑城县知县与宋江私交甚好,他明知唐牛儿是冤枉的,但为了开脱宋江,就拿唐牛儿为宋江顶罪,刺配五百里外。书中的浑城县知县并不是贪官,宋江也没有对他进行贿赂。该知县之所以在宋江案件上不公正执法,不是出于贪赃枉法的物质贪欲,而是出于"救朋友"的人情义气。 人们常说中国是"人治"而不是"法制",这也体现出中国人"内外有别"的中式思维。 中国人首先考虑的是人情,其次才考虑法律的公正,"人情"高于"法律",当然就会出现"人治"高于"法制"的现象。 国的朋友还有一个问题:朋友很容易骤然转变成仇人。 西方人不仅在政治上法律上有人人平等的原则,在经济上也有"在金钱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西方人做买卖是生人熟人一个价,谁出的钱多,就给谁更好的服务。而中国在经济上也讲究人情第一,中国人做买卖时生人和熟人价格就不一样,往往是熟人比生人付出的钱少,却能得到更好的服务。在西方是纯粹的市场经济,到了中国就加入了很多"人情"色彩:既讲金钱,又讲人情;既依靠市场,又依靠关系;既提倡顾客第一,又不忘朋友至上......。 西方人在社会上寻找公平,追求平等。我们看到西方人提出的要求多半与平等有关:妇女争平等选举权,残废人争平等工作权,爱滋病人争平等入境权,同性恋者争平等结婚权......。中国人则是在社会上寻找关系,追求特殊待遇。博士生要求优先解决户口的特殊待遇,海外归来的留学生要求优先解决职称的特殊待遇,本地人要求优先被雇佣的特殊待遇......。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发生过争取平等的运动,中国人非常习惯对每个人分别给予不同的区别待遇。 今天不少人提出在中国推广"人权",却较少有人提出在中国推广平等。其实人权的前提就是平等,人人平等的社会自然就会尊重人权,而在人人不平等的社会中只能产生特权,不可能产生人权。然而要想在中国推广"平等",第一个难关就是中国人"内外有别"的中式思维方式。因此我认为应该在中国提出一个口号:"生人和熟人一视同仁,朋友和陌路一律平等。"

㈩ 什么叫德国模式

中国经济发展不能选择第三产业为主的“美国模式”,而要选择高端制造业为主的“德国模式”——这是时下颇为流行的一种论调。出现这说法和近年来中国经济政策调整有关。

房地产、互联网产业、教培等产业纷纷遭到政策调整,进而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而这些都属于服务业即第三产业,遂有了上述“美国模式”、“德国模式”的说法。

高端制造业为主的“德国模式”出于想象:

美国经济以服务业为主,是有依据的,服务业产值占美国GDP的80%左右。那么德国呢?服务业占GDP的70%以上,也就是说农业和工业在GDP中占比小于30%,更不用说二产中的高端制造业了。

“高端制造业为主的德国模式”是没有依据的,美、德的服务业在经济中的比重相差远没有想象中那么大。而且,德国的工业在GDP中的占比近年来呈波动下降趋势。最低点是2009年的19.7%,2019年出现了次低的21.5%,比上一年度下降了将近1个点,比美国的19%并没有明显优势。

实际上,英法日德的服务业占比都在70%上下,不分轩轾。欧盟整体的服务业占GDP比重也要达到66%以上,内部差距不大,德国的排名也不低。德国的高端制造业发达,只是相对而言。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在高端制造业的底子都很厚,连金融立国的瑞士在高端制造业上也是很能拿得出手的。

哪里有什么“高端制造业为主的德国模式”?只有第三产业占比高的发达国家模式,各国之间区别无非是产业结构的细部差异,有的服务业占比更高些,有的工业部门更强一点,共性远大于差异。

阅读全文

与什么是德国式思维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华义乌国际商贸城雨伞在哪个区 浏览:776
俄罗斯如何打通飞地立陶宛 浏览:1151
韩国如何应对流感 浏览:934
在德国爱他美白金版卖多少钱 浏览:972
澳大利亚养羊业为什么发达 浏览:1413
如何进入法国高等学府 浏览:1488
巴西龟喂火腿吃什么 浏览:1420
巴西土地面积多少万平方千米 浏览:1280
巴西龟中耳炎初期要用什么药 浏览:1243
国际为什么锌片如此短缺 浏览:1647
巴西是用什么规格的电源 浏览:1470
在中国卖的法国名牌有什么 浏览:1371
在菲律宾投资可用什么样的居留条件 浏览:1283
德国被分裂为哪些国家 浏览:892
澳大利亚跟团签证要什么材料 浏览:1226
德国大鹅节多少钱 浏览:887
去菲律宾过关时会盘问什么 浏览:1212
澳大利亚女王为什么是元首 浏览:1041
有什么免费的韩国小说软件 浏览:770
申请德国学校如何找中介 浏览: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