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德国资讯 > 德国人如何决定大清王朝的继承人

德国人如何决定大清王朝的继承人

发布时间:2022-06-01 10:11:48

1. 想了解关于大清帝国的外交历史进程

清朝外交简史外交,清朝称“洋务”或“夷务”。下面分三个时期介绍清朝外交方面的发展情况。 关 外 时 期 政治是目的,外交是手段。努尔哈赤在不同时期因政治目的不同,使用的外交手段也不同。统一女真部落的过程中首先使用了“远交近攻”策略。他从苏克素护河部开始由近及远地攻打各部。统一女真族时,与蒙古和朝鲜保持友好关系,与明朝保持君臣关系,向明朝进贡,与明朝保持贸易往来。在统一海西四部过程中,努尔哈赤运用了联姻手段,与叶赫和乌拉两部都建立了婚姻关系。努尔哈赤与弟舒尔哈齐娶乌拉首领布占泰的侄女和妹妹为妻,又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布占泰。努尔哈赤还娶了叶赫部首领杨吉砮的女儿为妻。杨古砮死后,努尔哈赤没有因姻亲关系给杨吉砮的儿子纳林布禄任何让步。最后他们还是兵戎相见。 万历四十七年努尔哈赤赢得萨尔浒战争胜利,接着攻占沈阳、辽阳及辽河地区70多个城堡后,天启元年(1621)后金成立后,他又有了夺取中原的企图。为了争取时间做准备,这时努尔哈赤又要与明朝和谈。闰四月二十二日,他让释放而归的张儒绅、张栋、杨希舜、卢国仕四人进关对明朝廷说,明朝应承认后金,并要求派人到后金进贡谈判罢兵。 明朝决心围剿后金,乃东联朝鲜,西结蒙古,对后金构成包围圈。努尔哈赤利用外交打破这种包围。他多次派遣使者赍书朝鲜,希望朝鲜“不事南朝,子子孙孙,永结盟约。”然而朝鲜没听他的。 皇太极即位后充分利用外交为其扩张的政治服务。他的目标与其父一样是占领中原,统一中国。天聪四年上谕,表示要实现“打开山海(关),通我后路,迁都内地,作长久计”的计划。要实现这个目标,他首先征服漠南蒙古和朝鲜,断明朝羽翼。努尔哈赤死后,明辽东巡抚袁祟焕派李喇嘛和都司傅有爵为窥视后金前去吊丧,皇太极利用这个机会遣使者回访。袁祟焕表示愿意讲和,让使者告诉皇太极。因为朝鲜拒绝努尔哈赤提出的双方结盟的建议,皇太极下决心攻打朝鲜。为绝明朝从后牵制之患,便利用这个机会派遣方吉纳、温塔石到宁远表示愿意讲和,并给袁崇焕开出一张礼单,要求明朝“以黄金十万两,白银百万两,缎匹百万,毛青细蓝布千万匹馈送之后,以为和好之礼。”礼成之后,后金“以东珠十颗,貂皮十张,人参千斤送尔。尔则以黄金一万两,白银十万两,缎十万匹,毛青细蓝布三十万匹送我。”三月五日,袁崇焕与李喇嘛各写了一封信,要求后金接受和谈条件,遣使臣杜明忠给皇太极带去,业已降服朝鲜的皇太极马上板起脸,于四月八日回复中逐条批驳他们在信中提出的要求,故昭梿《啸亭杂录·太宗伐明》说:“天聪己巳,文皇帝欲伐明,先与明巡抚袁祟焕书,申讲和议。崇焕信其言,故对庄烈帝有‘五载复辽’之语,实受文皇绐(di,欺骗)也。”元年(1635)三月,皇太极派阿敏进攻朝鲜,降服朝鲜后就以袁崇焕“修葺城墙,潜图侵逼”为借口,攻打锦州,遭重创。增兵攻打宁远,又遭重创,史称“宁远大捷”。这件事使皇太极清醒地认识到,他需要一段时间把后金的事办好才能夺下中原。他又玩起了和谈花招,先后于天聪元年十月二日给祟祯帝写信,二年正月给宁远总兵祖大寿写信,给明廷诸臣写信,三年正月十三日致书袁崇焕,都是讲和。五月十一日,五次派兵越过长城,掠夺明边。在这期间,他多次提出与明朝和谈,他觉得能打就打,不能打就和谈。皇太极把明朝作为主要对手,而对农民军取避让方针,多尔衮按照这个方针,于顺治元年正月写信给李自成农民军,表示“协谋同心,并取中原。” 皇太极三次派兵征服了漠南蒙古,蒙古与后金形成内附关系。两次派兵征服朝鲜,朝鲜成为清朝属国,称臣纳贡,四年朝贡一次。 这个时期外交政策由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制定。外事由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理藩院负责。 入关后到鸦片战争 入关后到鸦片战争这个时期,清朝外交有如下特点: 第一、以实力为自主外交基础。顺治年间,俄国向我黑龙江流域扩张,先后占领尼布楚和雅克萨两城。康熙二十四年和二十五年,康熙帝先后两次派兵进攻俄军盘踞的雅克萨,把他们打痛之后,派遣索额图等与俄国以戈洛文为首的代表团谈判边界问题。索额图义正词严地驳斥了俄方企图多占我土地的无耻谰言,签订了平等条约《尼布楚条约》,划定了中俄东段边界。雍正年间,中俄就中段边界谈判,中方代表隆科多对俄南怀仁献给康熙皇帝的铜镀金天文望远镜方代表萨瓦战争威胁不示弱,与之力争。后来签订《布连斯奇条约》,规定了中段中俄边界。 第二、与清朝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迅速增加,清朝成为宗主国。随着清朝的强大,四面八方的国家纷纷前来与清朝建立关系。到干隆时与清建立关系的国家已有44个。先后成为清朝属国者,除朝鲜外,还有琉球(顺治十一年)、越南(顺治十七年)、缅甸(干隆十五年)、暹罗(顺治九年)、南掌(雍正七年)、苏禄(雍正四年)、尼泊尔与锡金(干隆五十五年)、廓尔喀(干隆五十三年)、浩罕(干隆二十四年)、坎巨提(干隆二十六年)。朝贡密度,大的三年一贡,如琉球,中等的五年一贡,如苏禄,密度小的,十年一贡,如缅甸、南掌。 第三、外交礼节显尊自大。使臣出访,属国国王派陪臣三跪九拜迎接。宣读诏饬,国王率陪臣三跪九拜,读毕也要三跪九拜。属国使臣觐见清朝皇帝必须三跪九拜。与清朝仅是一般关系的国家,其使臣觐见清朝皇帝也要三跪九拜。顺治十三年,俄国使臣巴依科夫率团到北京,不向顺治帝跪拜,遭到拒收礼物并遣返的惩罚。干隆五十八年英使马戛尔尼觐见干隆帝时,马戛尔尼拒绝三跪九叩,最后允许他按觐见英王礼单膝下跪,这是惟一的宽大。后来英使阿美士德访问中国,欲觐见嘉庆帝,因为拒绝三跪九拜,嘉庆帝怒而不见,令其归国。 对于西方国家,清王朝也把它们当作藩邦属国看待。把他们的使臣说成“贡使”,以理藩院管理与他们的外交事务。 第四、闭关自守,限制外贸。详《清朝前期的闭关自守》。 第五、对于外国传教士由信任转向抵制。康熙朝允许人民信教,外国天主教徒有10万。对传教士顺治帝和康熙帝还比较信任。顺治帝临终就继承人问题征求德国教士汤若望的意见。还任命汤若望为钦天监正。定三藩期间,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帮助铸造大炮。康熙四十三年(1705)罗马教王派多罗为特使到中国,规定入教之人不得祭天、祭孔子、祭祖先,触怒康熙,因执行这个命令后臣民就只听教皇不听皇帝了。四十五年多罗被驱逐,随后禁止外国人在中国传教。干隆五十年(1785)、嘉庆十六年(1811)还颁布了传教治罪条例。 这个时期,外国人来中国最多的是俄国人,其次是英国人。主要是贸易往来,俄国还派学生到中国学习汉语和喇嘛教。俄英两国不止一次派团访华,俄国七次派使团就政治、贸易、宗教事务访华。清朝罕见派团出国的情况,只在雍正八年(1730)派了两个团访俄,祝贺新皇即位,争取对征讨准噶尔的支持。 这个时期,清朝外交由皇帝决策,理藩院、鸿胪寺兼外事执行机关。 鸦片战争后至清朝灭亡时期 鸦片战争后,中国步入了近代。清朝外交发生了巨大变化。 第一、实行屈辱外交成为清朝最大的外交特点,鲜有外交自主可言。由于清朝腐朽,积贫积弱,列强发动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战争,1842年8月29日,钦差大臣耆英同英国全权代表璞鼎 查签订中英《南京条约》清朝屡战屡败,慈禧太后为首的统治集团为了苟延残喘,实行投降政策,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其中危害中国最大的条约有《南京条约》(1842)、《天津条约》(1858)、《北京条约》(1860)、《中俄瑗珲条约》(1858)、《马关条约》(1895)、《辛丑条约》(1901),根据条约赔款共13亿两,割地,计有香港(归英国)、九龙半岛(归英国)、澳门(归葡萄牙)、黑龙江北岸(归俄国)、乌苏里江地区(归俄国)、霍尔果斯河地区(归俄国)、帕米尔高原大部分(归俄国)、辽东半岛(归日本)、台湾(归日本)、澎湖列岛(归日本),其中割让给俄国的土地面积最大,占150多万平方公里。割让的土地,少数还了,多数没还。还有很荒唐的现象:外国人可以代表清政府与本国签约,例如尼泊尔和锡金于光绪十九年,英国人赫政代表清政府同英国签约,承认这两个国家为英国保护国。外国人率领清朝代表团出访,例如美国人蒲安臣于同治七年率领志刚、孙家谷出访欧美和日本等11个国家。光绪二十九年十二月二十一日(1904年2月6日),日俄为争夺我东北地区发生日俄战争。清政府竟于二十九年十二月二十七日表示中立,说:“现在日、俄两国失和用兵,朝廷轸念彼此均系友邦,应按局外中立之例办理。”两个强盗抢自己的东西却袖手旁观! 1858年,清政府被迫同英法、俄、美签订了《天 津条约》。这是中英《天津条约》签字图作为战败国的外交人员,清朝使臣频受侮辱。甲午战争失败后,李鸿章去日本议和,竟被日本暴徒打伤,抵抗八国联军侵略失败后,日、德两国竟要清政府派大员到这两个国家赔礼道歉。结果醇亲王载沣为专使,张翼、荫昌赴德国,礼部侍郎那桐和驻日公使李盛铎去日本赔礼道歉,载沣去德国,德皇要求他行跪拜礼,经公使吕海寰一再疏通,才免除跪拜。钱实甫《清代外交机关》一文说:“过去清政府要求洋人跪拜,拒绝采取西方仪式,这次反过来,求用西方仪式而不易得。”前清时期的外交礼规如不在北京与外国使臣交涉,要外国使臣三跪九叩等规矩在咸丰后不得不打破。 尽管屈辱外交是清朝外交特点,但清朝政府及其外交人员并非对列强处处俯首贴耳,有时还是进行了斗争。首先在咸丰朝光绪初年肃顺严词拒绝了沙俄使臣伊格那提也夫对我国乌苏里江以东地区的侵略要求。光绪初年在新疆问题上清朝与俄国进行了斗争,处分了签订丧权辱国条约的崇厚,派遣曾纪泽重开谈判,经过斗争签订了《伊犁条约》,收回了伊犁和特克斯河地区。光绪二十六年(1900)九月十七日,俄国逼迫盛京将军增祺派代表签订《奉天交地暂且章程》,把奉天(今辽宁)置于沙俄的监督管理之下。清政府知道后,拒绝承认,将增祺革职。二十七年二月六日,驻俄公使杨儒拒绝在新约稿上签字。加上东三省人民抗俄斗争和其他列强的反对,俄国政府被迫在《交收东三省条约》上签字。条约规定俄军分三批在18个月内撤走。光绪二十九年(1902)英国侵略西藏。翌年七月二十八日清政府驻藏大臣有泰与英方草签《拉萨条约》,规定划西藏为英国势力范围。清政府外务部电令有泰“切勿画押”。后来外务部侍郎唐绍仪到印度与英方代表力争,要求重订条约。三十二年四月四日,唐绍仪与英国公使萨道义在北京签订《续订藏印条约》,收回了原来条约中丧失的部分主权。但是英方攫取了50万英镑赔款,与增设商端口,设代办处的特权。第二、鸦片战争后对列强由排斥转向勾结。咸丰帝坚持“华夷之辨”,认为外国人“性同犬羊”,宁愿放弃全部关税也不愿让外国使臣进驻北京。长期以来清朝把外国称之为带有贬义的“夷”。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以奕为首的洋务派改变了对列强的看法,认为外国人并非“性同犬羊”,英国“犹可以信义笼络”。于是在镇压太平天国时出现“借师助剿”。 第三、对外国的称呼变化。咸丰以前称呼外国用带有侮辱性的“夷”字。在外国压力下 ,咸丰八年《中英天津条约》规定各式公文不得书写“夷”字,光绪二十一年六月一日,日本公使又要求清政府改正“夷岛”的说法,清政府便诏令一切文书不得再用“夷”字。八国联军侵略中国后,慈禧太后就对列强侵略者口口声声称“友邦”了。 第四、属国逐步与清朝解除藩属关系。由于清朝力弱和属国被列强侵占等原因,属国纷纷被迫解除原来与清朝的藩属关系。具体情况如下:朝鲜于光绪二十一年因《马关条约》规定中国承认日本完全控制朝鲜,琉球于光绪五年为日本所灭,越南于光绪十一年《越南条约》规定,中国承认越南为法国的保护国,缅甸于光绪二十一年被英国占领,这一年缅甸最后一次向清朝进贡。暹罗于咸丰二年因太平天国起义,贡使不能进入中国,此后成为自主之国。南掌于光绪十一年成为法国保护国,苏禄于干隆二十八年沦为西班牙殖民地。《清史稿·属国列传》说廓尔喀在光绪末年还入贡中国,但没说明何时绝贡。浩罕于光绪二十九年为俄国吞并,坎巨提于光绪十九年为英国吞并。 第五、成立专门外交机构。鸦片战争前,清朝没有专门的外交机构,外交事务由理藩院承担。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迫于五口通商,于道光二十二年设立五口通商大臣,办理外交及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口通商事务,但这是个兼职,初由两江总督兼,二十四年改由两广总督兼,咸丰八年又归两江总督兼。十年改为南洋通商大臣,也是由江苏巡抚兼。咸丰十二月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成立,光绪二十七年成立外务部,替代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清朝没有从事外交事务的专门机构从此成为历史。应该指出的是外务部与总理衙门组织机构没多大差别。顾维钧说:“改称外务部后,内部组织仍沿其旧。办事的有几个留学生,业务也和从前一样,不同的是名义上由一名总长代替多名大臣来主持外交事务。” 在国外开始建立使馆。光绪二年(1877)十二月八日,郭嵩焘以公使身份被派赴伦敦,表示对马嘉理案的“惋惜”,建立了第一个驻外使馆。接着在美国、日本、德国、俄国等国建立使馆。 第六、外交使团出访多起来。前清派使团出国访问是罕见的事,清末就多了起来。除了前面说到的蒲安臣率领志刚、孙家谷出访11国外,还有同治五年知县斌椿父子及同文馆三人组织的观光团游览英、法、德、丹、比诸国。 咸丰、同治朝与列强签订的部分条约清末外交思想存在分歧。首先,清流派与洋务派的矛盾。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以奕为代表的洋务派对列强的态度已由敌对转向笼络、勾结,而清流派主张尊王攘夷,抨击洋务派对外妥协投降。第二,在洋务派之间也有矛盾。奕认为英国“犹可以信义笼络”,曾国藩认为对外国应以诚相待。他说:“与洋人交际,其要有四语:曰言‘忠信’。曰‘笃教’。……无论彼之或逆或顺,我常常守此而勿失”。“忠信”、“笃教”,出《论语·卫灵公》。李鸿章记得曾国藩与他论及与洋人交往之道:“我看还是用一个诚字……不如老老实实推诚相见,与他平情说理。虽不能占到便宜,也不至于过分吃亏。”又说:“我这一辈子办外交,没有闹出乱子,都是我老师一言之力。”郭嵩焘则主张“循理”:条约不载,拒绝;条约载了,就须服从。薛福成则认为对列强不能以诚信相待,对它们“循理”。他指出,洋人欺软怕硬,只可以势禁,不可情感。他还主张外交应以国家利益为依据。奕、曾国藩、李鸿章把个人行为规范等同于外交准则,郭嵩焘则过分强调了“理”而忽视了“力”。薛福成观点符合近代国际关系理论,符合中国国家民族利益。 晚清时期,清政府在外交上有感情用事的现象,最严重的有两次。第一次发生在咸丰十年(1860),第二次在光绪二十六年。咸丰十年八月四日,载垣与英法联军谈判,把巴夏礼等26名英方人员和13名法方人员拘禁起来要挟。光绪二十六年抗击八国联军时,慈禧太后令荣禄联合义和团进攻外国使馆,辅国公载勋发布枪.杀外国外交官的奖赏令,日本使馆秘书杉上杉与德国公使克林德被打死。这种做法为对方扩大侵略提供了口实。 清末外交在道光朝和咸丰朝当然是由道光帝和咸丰帝决策。尔后则由慈禧太后、载沣决策。五口通商大臣,南、北洋通商大臣,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和外务部参与决策、咨询并执行外交政策。其下属部门和使领馆是外交政策的纯粹执行者。更多请浏览: http://tieba..com/f?kz=85036383

2. 明末时,德国传教士来到中国,他在清朝时,还做了钦天监的负责人,他是谁

是汤若望

汤若望,原名约翰·亚当·沙尔·冯·贝尔,1592年生于德国莱茵河畔的科隆城,1618年从里斯本启程,于1619年到达澳门,用了一段时间学习汉文化之后,他于1623年抵达北京,其时明神宗在位。经过几次皇位的更替和变迁,明思宗崇祯皇帝即位后,汤若望受委托从事撰写崇祯历书等工作。

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汤若望留守在北京的教堂中,守护教堂和历书刻版。

顺治元年(1644年),八旗兵入关之后,汤若望获新朝信任,掌钦天监信印;终顺治一世,汤若望深受皇家赏识,当时的孝庄皇太后和年轻的顺治皇帝都对他非常尊敬,从他身上吸收了来自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和部分人文思想,并在医学上得到他的帮助。郑成功起兵反对刚刚建立的清王朝,并攻陷江南重镇镇江城,兵临南京城下,顺治皇帝下令亲征,并不许大臣谏阻,汤若望以德高之势劝阻了顺治皇帝这个冲动的决定。后来顺治皇帝感染天花因而英年早逝,选择继承人的时候在皇二子和三子之间徘徊不定,汤若望提出选择生过天花而具有免疫力的皇三子为帝,即此后的康熙大帝。

可以这样说: 汤若望对清王室的贡献是卓越的。

顺治皇帝逝世后,汤若望等西方传教士为权臣鳌拜所忌,更为杨光先等人所诬,陷入冤狱,曾经公开比试对日食时刻的推算,结果以汤若望为代表的西洋历法胜出。但鳌拜有权在手,执意排斥西方传教士,康熙皇帝尚未亲政,大权执于鳌拜之手。后来孝庄太皇太后出面干涉此事,汤若望方能获释,但境遇已大不如前,最后于1666年逝世并安葬于北京。

汤若望逝世后不久,康熙皇帝亲政,颁旨为汤若望昭雪,并接受了他的朋友、同事、后辈南怀仁所持的西方天文历法。而南怀仁亲身经历了汤若望后期的艰难困苦之后,答应为朝廷效力,却坚决不肯领受朝廷的钦天监信印。现在北京古观象台的八大天文仪器即为南怀仁等所铸,这八大天文仪器的基础设计中凝聚着汤若望的心血。而康熙皇帝醉心西洋科学,努力学习不辍,更是源于汤若望的影响。

汤若望与利马窦、南怀仁等俱为明清时西方传教士中远来中土、传播西洋文化的开拓者,汤若望这样的一位异乡人,历明清两朝,经过战乱,毕生致力于传教与科学事业,为东西方交流开辟了道路,并对当时的皇室以至整个国家产生了有益的影响。《汤若望传》详细介绍了他一生的经历,并详书了明清时的社会背景,为世人了解明清之交的历史环境之佐证。

3. 顺治贵为大清皇帝,却为何甘愿认一个德国人为爷爷

汤若望原名约翰·亚当·沙尔·冯·贝尔,1592年出生在德国科隆,是世袭贵族后裔。长大后,汤成了一名传教士,修完哲学、数理天文学等课程后,发愿到中国去。他从里斯本启航浮海,在航船上,给自己起了一个中文名字——汤若望。这位老先生了对于清政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4. 大清朝和德国有什么差距,不看不知道,几乎相差了一个时代

这个差异还是很大的,主要体现在科学文化发展,社会性质发面以及军事方面,这些方面当时的德国都远远的超过我们,使当时的德国成为了当时的世界强国,远远地超出了以前的强国中国许多年,差不多是一个世纪,也时刻提醒如今的人们发展的重要性。

三、军事力量方面,当时的德国已经拥有了坦克,轮船等这些先进的作战工具,一系列新型的军事理论,军法被制造出来,而此时清政府的军队还是大刀片子,大烟枪,落后的军队装备极大的落后了清政府与世界的距离,也为后来的挨打埋下了伏笔。

5. 清朝顺治帝为什么要把皇位传于第三个儿子玄烨,而不是次子福全

清朝顺治帝为什么要把皇位传于第三个儿子玄烨,而不是次子福全?

首先,因为长子早夭,所以当时的次子福全,无疑成为了顺治皇帝的嫡长子,如果按照嫡长子继承的惯例,有嫡立嫡,无嫡立长,显然是次子福全来继承皇位。但是,就清朝来说,皇位的继承却没有遵循“嫡长子继承制”的传统,对于皇太极、康熙、雍正、干隆等皇帝,基本上都不是嫡长子。由此,对于次子福全和三子玄烨,在继承皇位不需要考虑嫡长子继承制的惯例。并且,在年龄上,玄烨,也即之后的康熙皇帝虽然年龄不是最大的,但是,其和福全之间的年龄差距并不太,只有一岁左右。

6. 为何温莎王朝的君主,却是德国人的后代

温莎王朝即是当今的英国王朝。

当今的伊丽莎白二世,1952年2月6日即位,乃是温莎王朝第四位君主。

其实温莎王朝说是德国人的后裔。都其实也很好理解。欧洲的许多皇室都是互相的联姻。君主多是表兄弟的关系。仿佛清朝的君主,有满蒙血缘的,也有满汉血缘的。

自此乔治五世,为自己和家族正名,正是启用“温莎“这个英国味儿十足的名称,取消德国式的头衔,将王室的风格本国化,从而团结和激励了本国的民众。

在英国本土的民众看来,英国的,就是最正宗的最好的。

7. 为什么欧洲王室几乎千年不变,而中国王朝更替却走马观花

“皇室”和“王室”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皇室,就是皇帝家族。西方帝制是从罗马帝国屋大维开始的,之后的各种皇帝也追溯此源为正朔。但“皇帝”一词在拉丁语中为“Imperor”意为“军事统帅”,屋大维开创的帝制虽然是帝制的实质,却有共和的名义,是一种“穿着民主外衣的帝制”。

不同于中国古代有一套严密的宗法制继位制度的帝制,罗马最高执政官的权力最终来源是人民,皇帝去世之后的权力从理论上来说是要交换回元老院,再由元老院赋予下一任皇帝,而不是中国式的直接父子相承。

事实上罗马帝国直到戴克里先才正式确立君主制,但却是非世袭的君主制,依旧没有严格的帝位嬗递规范。最高权力继承制度的缺失直接导致了整个罗马帝国皇位沿袭的混乱。详见我这个没人理的回答罗马帝国不同时期的皇位继承制度是怎样的?

所以整个罗马帝国都没有一个严格意义上的皇室。直到神圣罗马帝国、奥匈帝国哈布斯堡家族垄断了帝位,才有了一个较为稳定的皇室。

王室,就是国王的家族。国王一般是罗马帝国崩溃后在罗马帝国的废墟上建立的蛮族国家的首领。此为世袭,这个制度是以欧洲中世纪分封制为基础的。

欧洲跟中国的玩法不一样,你想当皇帝也得教皇同意啊,人家的皇帝都得教皇点头才行,虽然教皇不会直接干涉宫廷斗争,但你好歹也得是个贵族血统啊。拿破轮想当个皇帝,也得费了半天劲打到意大利,最后教皇在兵威之下才给他加冕,要不然也只能当一辈子的首席执政官。你要是个平民,想玩中国这一套造反当皇帝,基本没戏,人家护教国也不是吃素的。所以,最后拿破仑还是在欧洲反法联盟的围剿下被捕入狱了。

简言之,这是由中文的“国家”与英文中的“country”或“state”之间的区别造成的。

中国的封建帝王,拿国当他自己家的私产,改朝换代相当于房子换主人了,总得过户吧,所以就改国号呗,名不正言不顺嘛。

而英国的墨洛温王朝、温莎王朝、汉诺威王朝传承的都是征服者威廉的血统,只不过每个王朝第一任皇帝的不是第一继承人,以他原来的封地命名新王朝罢了。若照这逻辑,朱棣以后的明朝应称“燕朝”。

可见中外对国与家之间关系的理解是不同的,自古如此。

罗马帝国的皇帝并不都是屋大维的后代,多是皇帝的养子或领兵的军阀,他们的皇帝可以换,但没“王朝”的概念,只有国家的概念,只有“罗马帝国”。

中国更重血统、更重视“家”,而欧洲更重视“国”。同样是国家,中国的封建王朝更准确的表述是“家国”,西方的才是真正的“国家”。

在古代欧洲每一个国家都会以当政的王朝来称呼,如现在的英法俄等国,在古代只是相当于领地,就如同我国的山西古称晋,陕西古称秦一样,如法国在波旁家族统治时期一般会称为波旁王朝或法兰西王国,而不会称为法兰西王朝,

而中国的历代国号其实是王朝称号,所以有汉朝、唐朝,但自己不会称自己为汉国、唐国,否则会被认为是侮辱,因为朝之下才是国,如汉朝有许多诸候,他们才称国。如齐国、晋国等等,但在中国唯一一个例外是清,我们现在称他为清朝,但他们自己多称自己为大清国。并且多次公开否认自己是中国人。

君主立宪之下,国王、天皇就是个拖鞋!主人是选民和选民们选出来的首相议会,主人在换!鞋子还是那双!不同人踩而已!

以英国王室为代表同中国进行比较。

英国历史上共经历如下王朝。

韦塞克斯王朝
维京人入侵。
丹麦王朝
爱德华击败维京人,韦塞克斯王朝复辟。
威塞克斯王朝
诺曼底公爵征服者威廉入侵。
诺曼王朝
威廉一世外孙斯蒂芬即位。
布卢瓦王朝
诺曼王朝最后国王亨利一世外孙亨利二世即位。
金雀花王朝
金雀花王朝倒数第二个国王爱德华之孙亨利四世击败其兄金雀花王朝最后国王理查二世即位。
兰开斯特王朝
金雀花家族约克公爵爱德华四世击败兰开斯特王朝最后国王亨利六世即位。
约克王朝
兰开斯特最后国王亨利六世侄子亨利七世击败约克王朝最后国王理查三世即位。
都铎王朝
都铎王朝最后国王伊丽莎白一世指定苏格兰国王詹姆斯一世即英格兰王位。
斯图亚特王朝
国王查理一世被处死,克伦威尔担任护国公。
克伦威尔空位期
查理二世复辟。
斯图亚特王朝
斯图亚特王朝最后国王安妮遗嘱指定詹姆斯一世外孙女之子乔治一世即位。
汉诺威王朝
汉诺威王朝最后国王维多利亚之子爱德华七世即位。
萨克森-科堡-哥达王朝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王乔治五世放弃德国姓氏改姓温莎。
温莎王朝

相比而言的中国,从秦始。

农民起义

军阀割据
三国
军阀统一
两晋
军阀割据+少数民族割据
南北朝
军阀统一

贵族依靠农民起义

军阀割据
五代
军阀统一
两宋
异族入侵

农民起义

农民起义+异族入侵


在英国王位继承顺序表中,我着重体现了各君主之间的血统联系。

不难发现,英国王位的传递都是在贵族之间进行。而英国所谓的王朝更迭,除了两次异族入侵之外,也只不过是国王所在家族的变化。这一点在英语中也有体现——“House”一词既是家族的意思,同时也有王朝的意思。

而中国的王朝更迭则是农民起义,旧军阀割据或者是异族入侵,定国号改年号,更改天下正朔。完全不同于欧洲的朝代更替。

所以我的意思是,欧洲的王朝和中国的王朝根本就不是一回事好吧。。。

欧洲中世纪是封建制,依靠血缘的世袭分封制。有一个较为稳定的贵族阶层,王位的传递王朝的更替往往都发生在贵族阶层之间,与平民没有太多关系。

中国在秦朝就已经完成了封建制向中央集权帝制的转变,郡县制和官僚制的出现使皇帝通过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制依靠庞大的官僚系统对庞大的帝国进行直接统治。同时形成了通过读书科举努力晋升的更有活力的士族阶层,而不是欧洲的血缘固话贵族阶层,在中国,贵族更多是因嘉奖而封爵。

在欧洲,国王必须拥有贵族血缘。而在中国,皇帝人人都可以做众所皆知,在皇帝昏庸无道的时候揭竿而起取而代之是合法的,是中国古代意识形态儒家思想所宣扬的。

贵族则是另外一个概念。英国皇室是历史上最有权势的家族,英国没有经历过非常彻底或者说暴力的革命,因此这些家族的根基并没有损害。二战之后,有些贵族把自己的领地和收藏捐给了国家,自己保留虚衔,和普通人一样上班下班买菜做饭。主要是因为战后贵族后代无力供养佃农和领地,因此将某些私产让渡给国家。

其一,政治结构上说,英国君王权利很大程度上受到议会,律法和宗教因素制约

对王权的制约,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君民矛盾。这根源估计是受天主教“君权神授”的思想影响。国王们连继位和婚姻都必须得到罗马教廷的许可。这种严格的制约沿袭到日常的方方面面,使得他们没有太多机会“无法无天”,君,神,议会这相当于当时的权利分割,总之就是,英国国王已经习惯于被管束,权利没有特别的大

虽说历史上有过几个解散议会几十年的国王,但是到了银子花光了后,还是不得不乖乖召集议会商量收税的事情 “你根本没权利涨税!”这也可以见得,每个国王都是很遵守祖宗定下的“国王管理条例”的,里面定下了,你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原因太简单了,你要是不遵守,铁定被其他家族逮着机会灭。继任的家族,也会遵循这些“律法”,这是经过几百年各家族内战之后达成的“统一价值观”,并且很早很早写进宪法,获得了广泛的民众基础,(PS:没有研究过为什么德国和法国情况和英国完全不一样,德国的貌似是1900年后被逼退位,之后就再也没有君主,法国路易直接被法共满门抄斩)

家族之间,即便斗争过程有时候极度暴力血腥,但是平静下来后,一切还要按照祖宗的老规矩来办事。可以说,皇位争夺战,只是换个领导而已,整个社会的根基没有太多变化,

反观那些总想“把上家斩草除根然后过把皇帝瘾就算死无葬身之地于下家只手也值得”的渣们,这些英国皇室家族聪明多了,真的就没有中国历史上那种数之不尽的满门抄斩什么的,甚至还有伊丽莎白一世砍了自己侄女,却让侄女儿子继任国王的事。砍了苏格兰玛丽女王,仅仅是个人恩怨,让侄女的儿子继位,是不得不遵循王位继承法的规定(苏格兰詹姆斯六世成为英格兰和苏格兰共同的国王以后,也完结了英格兰和苏格兰的千年纷争)

其二,估计有个原因是英国社会流动性低下

英国自从有了贵族,贵族和平民之间几乎就没有流动性。皇位仅仅是在几个通过婚家族间倒来倒去,要推翻,也是亲戚看你国王不守法,然后纠集家丁把你国王赶下台砍掉替天行道,根本就没平民什么事,更激烈大范围的皇位争夺战也只是几十年的玫瑰战争而已,其他的也只能算宫廷斗争剧

在相对开明的时期,君主懂得放权,各乡绅自治,各郡百姓安居乐业,在这种情况下,暴力革命机会成本相对高

自从克伦威尔砍了查理一世以后,进入联邦制时期,英国第一次在没有国王的统治下过了几十年,按现在的观点来说应该是好事
可是,好多百姓觉得,这两父子还不如查理一世呢,于是在民众和保皇党的共同努力下,斯图亚特王朝得以复辟,查理二世继位,

这也正好印证前面提到的,民众对于这种“换君游戏”没太多兴趣,只要我自己过得不错,谁当皇帝都没什么太大关系,就算杀了皇帝分田地也轮不到你。

最后,英国贵族相比世界上其他被颠覆的统治家族来说,口碑好太多。
“谦逊” 个人觉得用在英国皇室上很恰当 一点不马屁。

虽然屠杀起其他亲戚来毫不手软,但是对于没有血缘关系的民众和议会,要想得到支持,平日也只能点头哈腰。轮到打仗,也是亲自挂甲上阵各个家族历代战死的国王都有不少。总的说来,越早和他人(民众和其他竞争者)达成有效共识,越能巩固统治基础和保护社会结构不被破坏,越是存在不平衡和单方面的强烈压迫,统治越是支离破碎。

从1368年明朝成立到1911年清朝结束,中国替换过一次王朝,英国王室替换过七八次王朝,包括在革命中杀掉了一个国王,法国王室替换过三四次王朝,也被杀掉过一个国王;这两个还是最稳定的地区,至于别的地方就更加不谈了。所以LZ这个问题本身就不成立。

多补充一句,英国大概是唯一一个勉强够得上千年不变的欧洲王室(我们姑且忘记被砍头的查理)。但是英国的全部国土面积相当于我们国家一个省。气候、资源、人口、经济、政治、宗教和我们国家没有任何可比性。随便举个例子,在中世纪英国全国的法官数量很少,打官司基本只能去伦敦,在这种背景下,英国逐渐产生了一种很独特的制度叫做普通法(通俗的名字叫做判例法),并且一般认为普通法的权威可以高于王权。但是在中国,顺天府的宝坻、四川的巴县和台湾的淡水可以适用皇帝颁布的一套全国相同成文法,但绝对无法想象各地的县令可以基于一个一个具体判例积累起一整套足以和王权相抗衡的法律制度。

在没有可比性的情况下,讨论英国为什么稳定,而中国为什么有变化实在是没有意义。

为何中国的王朝更替就一定要改国号?

在中国换朝代一般都要打,不打也是外戚夺权,一定要换了姓的,因此一定要换朝代号,换皇帝没换姓就不用了,康熙传位雍正,一个姓,不用换朝代号,只换年代号。元朝金德,明朝火德,清朝改后金为清即克火,为水德。五行都改了,朝代不改,自己要自己命么不是。

英国,除了英格兰侵略苏格兰且并吞,上千年来都是有血统一脉传承的,从伊丽莎白二世往上找,不是亲的就是热的。那努尔哈赤和朱元璋有亲戚关系么?但英国是换国王换王朝,就要换称号,不过现在可能不会换了,温沙王朝可能要永远了。英国王室(英格兰王室和17世纪以前的苏格兰王室)是世界上最为着名的王室家族。与欧洲许多王室都有着复杂的血缘关系。按英国传统,继位的国王要以自己的名字来确定封号,查尔斯王子的全名为查尔斯·菲利普·阿瑟·乔治。按习惯能用来做封号的只有排第一的查尔斯,如果用查尔斯来定封号,那么他应就是查理三世,一般不翻译成查尔斯三世,查尔斯王子如果不喜欢查理三世这个封号,就只能用自己最后一个名字即乔治了,上一个乔治国王是他的爷爷,也就是伊丽莎白二世的爸爸乔治六世,所以查尔斯王子就要尊称为乔治七世了。

英国是每死一个女王之后的新男国王都要以他父亲的封地命名一个新王朝,查尔斯王子改王朝换这个代号是可行的,他爸爸也就是伊丽莎白二世老公菲利浦亲王是希腊王位的继承人(可惜希腊后来共和了)。他的名字是菲利浦蒙巴顿,所以查尔斯王子大可将王朝命名为蒙巴顿王朝。不过乔治五世的老婆玛丽王太后这个老女人在伊丽莎白和老公结婚时,让邱吉尔和枢密院出了个规定,就是将温莎的名字继续用下去,不能改成蒙巴顿。再说日本,去查吧,所谓天皇几千年都查得到血统传承,但要不是日本经常*生子严重,日本王室早就断根了。嘿嘿。不过大面上一定要承认一脉的。所以日本换王不换朝,只换鸡年。

伊朗从桑德到卡扎尔到巴列维,不同王朝不同国王。朝鲜上一个王朝叫李氏,明太祖给赐名朝鲜王朝,比明,清寿命加起来差不多了,现在是金太祖创的DPRK,国号一定要改。凡换姓换血缘的一定要改国号,有血缘传承的有的改纪年,有的改王朝号,但都不改祖上创立的国号。中国那么庞大,那么人口众多,矛盾决定了中国的不同,换朝就是你死我活。活下来的还用旧号,这是没病还是有病呢?

8. 德意志的皇帝与中国清朝皇帝有何区别

西方的“皇帝”一词来自拉丁语的imperator或caesar,意思为罗马军队的最高统治者、元首、皇帝。后来多指罗马帝国的继承者。在西方,皇帝多半作为一种荣誉称号,在名义上,是所有君主(包括国王和众多贵族领主)的领袖。但实际上没有多少实权。

德文“皇帝”是Kaiser,凯撒的意思,而不是Imperator。“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这个头衔,德文写成Rouml;mischer Kaiser,拉丁文写成Romanorum Imperator。意思都是“罗马人的皇帝”。 到了18世纪以后,欧洲许多国家变为君主专制国,皇帝这个头衔大多作为专制君主的头衔使用。当时欧洲的皇帝只有法国(拿破仑)、奥地利和俄罗斯三个。1850年,德意志邦联议会曾经给普鲁士国王加皇帝的尊号,但是被拒绝。1871年,普法战争结束,德意志统一,普鲁士国王才接受这个头衔。

拜占庭帝国原本就是东罗马帝国,所以保留了皇帝的称号。
查理曼大帝在整个统治期间,一直坚持与罗马教皇保持密切的政治联盟,因而被教皇利奥三世封为罗马人的皇帝。这意味着在三个多世纪前被毁灭的西罗马帝国复辟了,而查理曼是奥古斯都·凯撒的合法继承人。
神圣罗马帝国的主人认为他是查理曼大帝的继承者,也就是西罗马帝国的继承人,所以也称为皇帝。1804年,最后一任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奥地利大公兼匈牙利和波希米亚王国国王弗朗茨二世宣布采用“奥地利皇帝”的称号,并于1806年放弃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称号。1867年,奥地利帝国实行二元君主制,改为奥匈帝国,奥地利皇帝兼任匈牙利国王(而非匈牙利皇帝,匈牙利王国有自己的议会和政府)。
由于莫斯科大公娶了拜占庭帝国的末代公主,所以在拜占庭帝国被吞并后,开始以拜占庭帝国的合法继承者自居。到伊凡四世时期,大公称号显得权力不够大,于是1547年1月16日伊凡四世加冕为沙皇。
法国大革命后,拿破仑恢复君主制,因为国王(roi)这个头衔在大革命后的法国已经极不得人心,再加上拿破仑一心崇拜查理曼大帝和太阳王的功绩,所以拿破仑不称国王而称皇帝。从这个时候起,“皇帝”这个称号有一种冠冕堂皇的、比国王高一级的味道在里头。后来,拿破仑的侄儿也继承了皇帝的称号。
英国本土一直是王国。维多利亚女王加冕为印度女皇,继承莫卧儿王朝皇帝的帝位。她的头衔是“天佑大不列颠、爱尔兰及海外领地女王,国教保卫者,印度女皇”
这是所谓“大英帝国”的来源。不过确切地说,应该说是有一个共同君主的两个国家,大不列颠王国(及其海外领地)和印度帝国。英国在印度的直接统治者为Viceroy,直译为“副王”,意译为“总督”。而英文皇帝称emperor,女皇称empress。
在维多利亚女王之后,男性的英国君主头衔是“国王大皇帝”。只有爱德华七世、乔治五世和乔治六世三个国王用了这个头衔。爱德华八世未加冕即逊位,乔治六世时期印度独立,印度皇帝的头衔被取消。
自从彼得一世和拿破仑使得“皇帝”的尊号成为伟大帝王的头衔和象征之后,一些小国的君主也称自己为皇帝,比如葡萄牙王太子出身的巴西皇帝,自称墨西哥皇帝的奥地利马克西米连大公等等。海地独立之后,还曾经有一个奴隶出身的黑人皇帝——亨利一世。
埃塞俄比亚也有皇帝,不过更确切的翻译是“万王之王(国王们的国王),犹太人的雄狮”。因为在埃塞俄比亚,国王也是一种和公爵伯爵一样的贵族头衔。中非共和国总统博卡萨也曾经在20世纪70年代加冕为皇帝。

9. 顺治贵为大清皇帝,却为何甘愿认一个德国人当爷爷呢

1644年清军入关后,几年间就席卷了大半个中国,国内已再无能抗衡的对手,统一天下只是时间问题。而对于多尔衮来说,他的成就感不仅仅是天下一统,更在于大权独揽:他以皇父摄政王自居,那个幼年的顺治皇帝,不过是他想废就废的傀儡而已。所以,志得意满的多尔衮就想为自己建造一个奢华的王府。

他的想法其实非常不合时宜,连年征战,朝廷的财政已非常吃力,而百姓更是苦不堪言,现在应是休养生息之时。可多尔衮是出了名的魔王,对外血腥征服,对内打击政敌也是出了名的残忍,朝臣们在他淫威下敢怒不敢言,因此,当多尔衮在朝堂上商议修建新王府的事,一时间竟没人敢反对。

那么,顺治为什么与汤若望建立起这种超越君臣的亲情呢?首先,顺治的家庭生活是个悲剧,他出生时就没有祖父母,幼年时他的阿玛皇太极就去世了,而他的母亲孝庄因为与多尔衮有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他与他的母亲从小关系就不好,所以,顺治在心理上是渴望长辈式的亲情关爱。而在多尔衮为所欲为时,汤若望成为黑暗中的一盏明灯,获取了顺治的绝对依赖,46岁的年龄差,也让顺治感受到了他渴望的那种关爱,两人的关系因此超越了君臣。其次,汤若望系统学习过西方科学知识,可谓无所不通,与汤若望聊天,增长了知识,为顺治打开了新的世界,这种近似于师生的情谊,也促进了两人关系的提升。

只是,顺治不知道的是,汤若望最终的目的是利用与他的关系在中国传教:汤若望在中国开办了三十多个教堂,有15万教徒,他本想让顺治受洗,却因顺治信仰佛教作罢。不过,顺治也给足了汤若望的面子,亲自为汤若望在北京的教堂题字,这种恩宠也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不过,汤若望也给予了顺治足够的回报,在顺治感染天花奄奄一息时,是汤若望以皇三子玄烨出过天花有免疫为由,力主玄烨继位,而这个选择,将为大清开启一个新的时代。

10. 汤若望一个德国人,是如何影响大清历史的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外国留学生或是传教士或是生意人或直接或间接的为中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影响了历史发展的走向,汤若望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之一。汤若望作为德国的传教士明末来到中国,历经了大清国顺治、康熙两任皇帝。

汤若望还治好了皇后,也就是孝庄太后侄女的病,使得顺治和孝庄太后对他十分感激,顺治直接喊他老爷爷。顺治自此之后与汤若旺更加关系密切,并且还亲自探望汤若望多达24次之多,汤若望被加封一品大员。顺治得了天花之后,想让他的弟弟来继承皇位,被汤若望劝阻,他说应该按照中国的传统父死子继来保证皇位的顺利传承,并且要挑一个已经得过天花的皇子来继承皇位,这样才能保证大清江山社稷的安稳。顺治听从了汤若望的建议,才有后面的康熙大帝,可以说汤若望改变了大清的历史。

阅读全文

与德国人如何决定大清王朝的继承人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华义乌国际商贸城雨伞在哪个区 浏览:776
俄罗斯如何打通飞地立陶宛 浏览:1150
韩国如何应对流感 浏览:934
在德国爱他美白金版卖多少钱 浏览:972
澳大利亚养羊业为什么发达 浏览:1412
如何进入法国高等学府 浏览:1488
巴西龟喂火腿吃什么 浏览:1420
巴西土地面积多少万平方千米 浏览:1280
巴西龟中耳炎初期要用什么药 浏览:1243
国际为什么锌片如此短缺 浏览:1647
巴西是用什么规格的电源 浏览:1470
在中国卖的法国名牌有什么 浏览:1371
在菲律宾投资可用什么样的居留条件 浏览:1283
德国被分裂为哪些国家 浏览:892
澳大利亚跟团签证要什么材料 浏览:1225
德国大鹅节多少钱 浏览:887
去菲律宾过关时会盘问什么 浏览:1212
澳大利亚女王为什么是元首 浏览:1041
有什么免费的韩国小说软件 浏览:770
申请德国学校如何找中介 浏览: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