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二战中的德国的核武器为什么造出来
德国已经在发展核武器了,但是由于科学家消极怠工,生产的重水不过关,后来又被盟军轰炸了,所以没有造出来。
Ⅱ 二战德国有没有能力研制出核武器.
第一,德国核物理专家磨洋工,未尽全力,这是主因。要知道主持核研发的哈恩就是1938最早发现核裂变的科学家,他们在1939年底和1940年2月拿出了材料提纯和反应堆的设计方案,1941年9月莱比锡反应堆试验成功,取得了决定性的理论突破。但之后,科学家们的良心使他们保持了沉默,并且由海森伯格在神秘的根本哈根之行中向玻尔透露了相关内容,而这个玻尔在1943年逃到美国,成为美国计划的主要科学家;第二,重要原料基地屡遭破坏,如挪威的重水工厂(有很精彩的电影)就被英国破坏;第三,没有统一的计划和实施机构,尽管1939年陆军军械局就开始研发,但随之而来的机构竞争(包括海军军械局、帝国邮政部、空军、阿登研究所等都分别开始了研发),使短缺的资源和不同技术路线充满了争夺。到后期,随着电力、设备的大量毁坏,已完全失去了物质基础。但是,如果德国早期高度重视,德国是可能比美国提前制造出核小子的。
Ⅲ 二战期间为什么德国比其它国家的科技先进那么多
主要原因是一战后各国意识形态的问题,一战时主要战术是壕沟战,战争结束后,英法满足于现状并没有进行军事革新,法国甚至以为壕沟战就是战争的最终表现形式并建立了马其诺防线。
而作为战败国的德国,经济崩溃,希魔就此崛起,并通过工业强国这一理念来解决失业和经济危机。
坦克则进入了德国的视线,德国将领开始研究起坦克战术,同时也对坦克提出了更高要求,刺激了德国工业,两都相辅相承之下,德国的科技进步神速。
而这也是二战开始后,原一战战胜国迅速变为战败国的原因。他们的意识都停留在壕沟战那种原始战术上,被闪电战这种穿插式战术击败。
归根结底,德国的科技之所以强于别国,一是因为德国奋发自强,二是其他国家固步自封满足现状。
另外:
1. 发达的经济,雄厚的科技基础。德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源地。
2. 国家十分重视教育和在科技上的投入。英法是老牌帝国主义国家,有广大殖民地。即使不发展科技也照样能在殖民地赚取很多钱,客观上限制了它们的进步。
3. 严谨的作风,勤劳的天性,追求卓越的精神。德国人偏爱生产高档且很贵的东西,比如奔驰宝马和虎王坦克。
4. 德国智商普遍比较高,据研究,德国人智商约107,东亚国家106,而英国法国西班牙等只有90—100左右。
5.高效有为的政府。无论是威廉时代还是希特勒时代。领导集团都十分注重与时俱进。敢于大胆引入新的科技新的思想。
6. 在战争在准备上十分充分,在新武器的研制上不遗余力。
7. 尊重个人研究成果,德国很早就实行了专利保护法。
8. 德国自然人才辈出,但要说在美国和苏联的核心科学家都是德国的就未免过于夸张了。
(3)二战德国核武器为什么这么厉害扩展阅读
其实德国在二战中的科技尤其是军事科技如此先进一点都不让人意外。首先,德国在工业革命之前,德国的工业已经很发达了。比许多国家都先开始工业革命。凭借工业革命带来的优势,进行了海外扩张,积累大量的原始资本。
再者,德国人在工业革命以后,重视教育的发展。在海外积累的资本,有很大的一部分都用来发展本国的教育事业,为德国培养出各式各样的人才。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德国的教育水平已经领先于大部分国家。国家十分重视教育和在科技上的投入。
Ⅳ 二战时期纳粹德国能造出核武器吗
几乎没有可能造出来。
纳粹德国军备部长斯佩尔在自己的回忆录中专门探讨过这个问题。
1,在纳粹的意识形态和哲学理论中,核物理和量子物理被称为是犹太人学说,是伪科学。所以在1933年纳粹上台后,本来在此领域领先世界的德国核物理研究饱受摧残。大批犹太科学家被清除出科研和教学机构,大批人逃亡国外。德国在人才方面已经没有突出的优势了。
2,不重视。在1942年以前,德国打得比较顺手,更重视常规武器,压根没想过研发核武器。斯佩尔出任军备部长后,会同后备军司令佛罗姆上将一再给希特勒写备忘录,要求设立专门机构领导核武器研究。在他们的督促了7个月之后,知道1942年5月6日,在斯佩尔和希特勒亲自交涉后希特勒才下令再6月9日成立帝国研究工作委员会,任命戈林为委员会主席。班子立起来,可是希特勒不闻不问,抓而不紧等于不抓。而戈林也是敷衍轻慢,出工不出力。结果德国的核研究还是在那里空转。德国仅存的非犹太裔核物理学家海森伯格和奥拓哈恩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不得不一次为了 经费和原材料问题申诉。为了把300名被征调入三军的德国科研人员的调集问题,斯佩尔跑断了腿,磨破了嘴。最后也是才调来不到100名。
3,生产技术条件不具备。斯佩尔曾经专门向海森伯格请教问德国是否有条件把德国核物理研究成果应用到原子弹制造上,尽快造出原子弹?海森伯格认为德国在理论突破上不存在太大问题。但是战时德国的生产技术条件几乎不能制造出来。即使得到最大限度的重视,得到所有的保障,那么最快也要过2年,即在1944年年底才有希望。当时整个欧洲只有巴黎才有一台功率很小的回旋加速器。即使斯佩尔可以运用自己的权力下令集中资源在德国制造一台大功率的加速器,由于德国缺乏经验,也很难保证可顺利制造出来。直到1944年夏天,德国才只是制造出一些回旋加速器的部件而已。而原子弹研究得到的经费只有200万马克,反复协调后材质是得到少量特种钢,镍和其他金属。电力需求则从来未得到过保障。德国科学家们经过会议和慎重讨论后正式报告斯佩尔,在战争结束之前,德国无法研制并制造出原子弹。
在这种绝望下,斯佩尔下令放弃原子弹研究。把最后勉强制造出来的小功率回旋加速器移交给海德堡大学医院用于医疗和生物化学研究。希特勒在邓尼茨的影响下,下令研究人员转而研究可用于潜艇的铀发动机。
而从1943年德国通过葡萄牙进口钨的渠道被切断。德国的用于反装甲的硬芯弹生产面临停产。1944年秋,德国仅存的1200吨铀被命令用来制造硬芯弹。
德国正式放弃了努力。
Ⅳ 二战时期,德国这么强大,为什么没有造成原子弹
在二战期间,德国的军事实力是非常强大的,但是没有造成原子弹主要是当时制造原子弹的科学家在写报告的时候说明的一些资料是不准确的。当时这名科学家在计算的过程中认为建造原子弹的材料要耗费非常多,而德国人认为不值当建造,所以就把注意力转移到了建造其他军事武器上。
曾经负责研究原子弹的精英是海森堡,他被誉为是量子力学的奠基人。在他的组织下,德国的这些物理人才开始研发原子弹。但是当时他呈现的那份报告说,如果想要制造一枚原子弹的话,必须要用几吨的铀才可以。按照当时的工业提炼水平,根本就无法提炼出那么多的这种材料,所以当时德国军方在看了这份报告之后就开始转移精力。
Ⅵ 德国是最早研制出核武器的国家,它为什么会输给美国
其实德国并不是世界上最早研制出核武器的国家,最早研制出核武器的国家应该是美国。不过最早开始对核武器进行研究的国家,的确是德国。但是在爱因斯坦等科学家对美国罗斯福总统进行劝解之后,美国也开始了核武器的研究。其实之所以德国没有能够率先研制出核武器,原因其实非常简单。首先就是当时的德国科学家在研究核武器的时候,出现了计算上的失误,导致德国科学家认为核武器在短时间内无法研究成功。其次就是当时的德国由于战争的原因,国内的人力物力财力都在优先供应战场,主要都是去供应主战坦克的生产去了,还有飞机的生产。所以基本上没有将其应用在实战上。最后就是当时的美国在原子弹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这种不惜一切代价的风格是德国无法做到的。
最后就是当时的美国在原子弹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这种不惜一切代价的风格是德国无法做到的。比如当时美国为了制造出合格的离心机,直接将金库中的数百吨银币融化成了银,然后做成线圈,让离心机可以提纯出更高规格的原材料。最终正是美国这种不惜一切代价的研制风格,才让原子弹最终被制造了出来。
Ⅶ 二战时德国研究核武器到什么程度后来为什么放弃
……(前面我就不多说了)德国占领挪威后,控制了挪威的莫维克尔化工厂——这是当时世界上唯一生产重水的工厂,每年的重水产量不过几十公斤,供世界的物理学家做研究使用。德国控制该工厂无疑是想以此加速他的“铀计划”的进度,研制出原子弹。当时的挪威抵抗组织发觉后,向伦敦做了报告,丘吉尔当时很震惊,下令摧毁该工厂。由于莫维克尔工厂四周是崇山峻岭,屡次空袭收效甚微,只要特种部队能胜任。于是丘吉尔便投入了60多个人的“燕子突击队”乘由2架哈利法克斯轰炸机牵引的2架滑翔机在莫维克尔工厂附近机降,但这次行动失败了,只有3人幸存。丘吉尔又组织了一次代号“神鹰行动”的任务,投入了6个人,在工厂附近直接空降。与幸存的3人组成了9个人的突击小组,成功的破坏了莫维克尔化工厂,使该工厂一年内无法生产出一滴重水。 后来,经过一年半的修复,莫维克尔工厂又重新生产重水了,每个月一次通过船只运往德国。1944年一艘名为“海波罗”的轮船载着德国最后一批重水、实验用具在通过平斯贾克湖运往德国时被英国特工炸毁。
分析: 1.纳粹的“铀计划”的资金只投入了500万马克,与“曼哈顿计划”相比,不到千分之一。 (投入的资金不足)
2.战争之初,希特勒把赌注全部下到了“闪击战”里,研究大型火箭(V1 V2)的投资远远超过“铀计划”的经费。希特勒在“海波罗”被炸沉时也说:即使没有原子弹,德国也会赢得战争。 (没有足够重视制造原子弹,没有下定决心制造原子弹)
3.由于希特勒上台后实行“反犹”政策,40%的大学教授失去了职务,因此损失了大量人才。
4.盟军对“铀计划”所做的破坏
1945年4月29日,希特勒自杀,他的原子弹之梦也随之告吹。
有关“铀计划”的纪实视频: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TgyT6Lhp40o/
Ⅷ 一战二战德国为什么那么厉害啊,虽然输了,一战要打沙俄法国英国美国日本,就是因为德国沙俄才亡国,苏联
二次工业革命的中心是美国与德国,所以他的生产力水平很高,尤其是重工业格外牛逼,而且人家要对外扩张,的确在战术和军事实力上比较厉害,但你要说苏联是因为德国解体的,这个……
改变世界格局的,不是德国的战争,而是生产力发展后力量对比发生变化的必然。
Ⅸ 二战日本和德国核武器
其实,日本在二战确实有核计划,但日本本土缺少铀矿这一造核武器的核心原料。所以德国曾向日本运输大量氧化铀。但是由于美国潜艇已经控制了海上运输线,所以这些铀矿基本都被拦截了,这是有史可查的。至于日本把推进器运往德国,我个人认为不怎么靠谱....
Ⅹ 二战时的德国到底有多强
实际上真的没有什么记载是德国当时很强盛,恰恰相反,德国挑起二战主要的原因是其经济危机,国家经济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国内工人失业严重威胁纳粹的统治,所以纳粹为了扭转国民这种情绪最好的办法就是把人民的愤怒发泄到战争上,一方面可以泄愤一方面可以通过战争掠夺资源重振国民经济,是一件一举多得的好事,只不过打着打着就刹不住车了,也忘了自己真正的实力和目的。战争初期德国的军力并不是最庞大的,英国在当时的欧洲军事实力应该是最强的,德国是在占领了几个国家尤其是法国后,利用掠夺来的资源才真正大规模打造战争机器。德国之所以给人一种战无不胜像推土机一样碾过欧洲的土地,一个是战争来的突然,其他国家没做好足够的防御,另一个更主要的原因就是欧洲各国,尤其是英国法国采取的软弱的态度纵容了德国,是德国得意忘形毫无任何顾及的将战火烧遍整个欧洲。战争的后期英国的觉醒和苏联的愤怒给德国上了一课,胖子不是一口就能吃成的,吃多了会撑死的!!
一下是当时各国的基本情况:
1、美国早在二十世纪初就已经是世界头号经济强国,1940年美国GDP达到2000多亿美圆[1940年的汇率],但美国这时依然享受着大西洋天然壁垒的优越,陆军只有可怜的10万人,遍为4个步兵师和1个坦克师和1个后备预师,坦克的数量只有300多量,甚至排在波兰后面,勉强做个世界第七.
美国参战后,在其经济实力的支持下武器生产能力大增,到1943年已经成为盟军军火的主要供应者[具体武器生产状况如下].到1945年,美军总兵力达到1050万人其军事工业的规模已经发展到可以年产飞机4万架,坦克2万辆的水平,二战时美国共生产8万辆坦克,有进4万辆是位于底特律的克莱斯特工厂生产的M4谢尔曼坦克.
2、 苏联是二战时期军事实力最强盛的国家,苏联是世界第二工业国,苏德战争初期其GDP达433亿美圆,军队人数任何时期一直维持在600万人以上二战末期达到了鼎盛的1200万人,这可以说是世界历史上最庞大的军队了,二战期间苏联共生产了10.8万辆坦克和自行火炮,但有近7万辆在战争中被击毁,苏联强大的生产能力及时的补充了这些损失.
3、 德国在希特勒的严抓下,1940经济总量达到561亿美圆,基本度过了经济危机,军火工业生产开始全面的运转,其军火产量在1939年就已经超过英法之和,以坦克生产为例,1940年生产坦克2500余辆[3型为主],1943年达到了顶峰7600余辆,随即就有3000多辆开往库尔斯克,包括200辆新式的5型黑豹坦克,后来多生产虎 豹坦克,数量有所下降,质量却在上升,由于盟军的轰炸和资源短缺,德国经济在1945年开始出现崩溃.
4、英国在欧洲孤掌难鸣,国内经济不景气,其经济和资源的维持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殖民地和美国的支援;法国已经战败,其势力范围退缩回在非洲的殖民地
5、意大利早在1940年时就已经爆发的经济危机,在加上意大利军队的接连失利,国内罢工浪潮高涨,1943年墨索里尼政权倒台.
6、在7.7事变前日本的经济总量达到283亿美圆,是世界第6经济强国, 在7.7事变前,日本全国只有4个装备整员的师团,不到20万人而国民党军队光陆军就达到200多万,7.7事变后,日本开始大量的扩充兵员,到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在中国有110个师团,总共250多万人,此后日本兵力一直升高到1945年达到600多万,但兵员的素质却不断的下降,日本的人口只有7600多万,已经不堪重负;二战日本共生产5000多辆坦克,1941-1945年日本共生产了航母17艘、战列舰2艘、巡洋舰9艘、驱逐舰63艘、潜艇147艘与同期的美国有很大的差距.
7、中国虽然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但军事实力相当弱后,具体的经济总量状况无从考证,二战后期共产党发展到91万人,民兵近百万,解放国土面积一百多万平方公里,人口1亿人,装备大多是缴获的日本武器:国民党兵力有460万人[其中蒋介石嫡系只有100多万人],缴获了大量日军的装备,还有美国的4亿美圆援助和大量武器支援。
日本VS美国
1、战争潜力:由于国家战争机器的高速运转,全国的富余劳动力都充实到军队及相关行业当中,日本国民经济在太平洋战争开始前显得空前“繁荣”, 使得日本人错误地认为本国经济与军事实力都超过了与他们最大的敌人美国。而此时的美国已经历了十年左右的经济大萧条。经济危机的深远影响使得整个美国经济依然‘疲软’。但尽管如此美国的综合国力仍远高于日本。这里简单的举例一组数据:
1、美国的人口高于日本近两倍;
2、美国的国民收入是日本的7倍
3、美国的钢铁产量是日本的5倍
4、美国的煤炭产量是日本的7倍
5、美国的汽车产量更是日本的80倍_
此外,美国工厂的现代化和自动化水平要高于欧洲和日本,美国人的生产管理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两方面结合起来,美国工人的人均生产力是世界上最高的。日本已经基本无潜力可挖掘,日本在太平洋战争开始前国内的军事、经济以达到顶峰,也就是说如果日本不能利用现有的力量迅速消灭对手,那么进入消耗战后,日本必败无疑。
2、军工生产:1941-1945年日本共生产了航母17艘、战列舰2艘、巡洋舰9艘、驱逐舰63艘、潜艇147艘。而在同一时期美国生产了航母(包括护航航母在内)131艘、战列舰10艘、48艘、驱逐舰355艘、护卫舰498艘、潜艇203艘。仅从数量上我们就可以看出日美在生产能力上的差距,小日本整个二战期间仅仅建成了63艘驱逐舰而美国在同一时期却有七百四十余艘反潜舰艇建成下水!
日美双方作战飞机年产量对比:盟国不仅在飞机数量上占了上风,而且在战争中不断推出新型飞机,到了战争后期美军的飞机性能已经远远优于日军。反观日本,在整个二战期间基本上都在使用‘零’式或其改型。‘零’式从很多方面来说确实是一种非常优秀的战斗机,但是到了1943年其性能已经明显落后于美国的新机型(由于日军轻视对飞行员的保护,只注重飞机性能,过量采用木质材料与蒙皮,‘零’式在被击中后很容易起火燃烧,导致机毁人亡)。在美国生产的飞机中约有97810架是多引擎轰炸机(双发或四发),而日本仅仅生产了15117架(基本上是双发机)。因此,无论是从飞机生产数量上,或是从飞机总载荷上看,两国之间的差别都非常之明显。
由于工业基础和技术能力上的差距,太平洋战争期间日本陆军根本谈不上机械化,其重型装备供给量与实际需求之间差距甚远。
1941-1945年,日军只生产了604门口径大于105毫米的野战火炮和70-105毫米口径火炮6512门,而同一时期美国却生产了重炮7803门,其他中型口径火炮27082门。1941-1942年,日本将坦克生产列入了A级(即最高级别),但由于科技水平和生产工艺的落后,日本只生产了中型坦克1065辆,轻型坦克1024门。而美国却生产了中型坦克24997辆,轻型坦克4052辆。要指出的是,二战时期日本的中型坦克无论是火炮威力还是装甲厚度都只能相当于盟军的轻型坦克。由于日军坦克在战斗中的表现欠佳,到了1943年坦克的生产被降到了D级。日本不但缺少坦克,车辆也是日军的软肋,日本车辆生产在顶峰时为1941年的47901辆,而美国在1943年的汽车生产量却达到了621502辆。
除了重型装备,其它武器日本的生产数量也是严重不足。1941年底日本的武器库足够装备103个师团,陆军战斗序列有51个师团和59个旅团。战争初期陆军的武器弹药的产量和消耗量大体相同,但随着战争规模的不断扩大,军队数量急剧增,而日本的武器弹药保有量却没有明显的增加。1943年日本陆军规模从240万人升到310万人,美国则从415万人激增到了889万人。到战争结束时日军的武器弹药虽然可以装备104个师团,但其战斗序列却达到171个师团,这还不包括日本大量的准军事人员。
1940年统计,日本本土人口7314万,虽然强征了大量中国和朝鲜劳工,但并不等于这样腾出来的本国人力就能形成战斗力强的部队。事实上,太平洋战争前6个月日军在东南亚和南太平洋的胜利正是依靠多年积累的精锐部队。1944年日本有1335万名女性劳动力,但其中的780万人从事的是农业和林业工作,只有225万人参加工业及军工生产。而美国1941年就有1460万名妇女参加工业生产。
德国VS苏联
1941年6月22日,德军进攻苏联,苏德战争正式爆发。在此之前,苏联的军事装备和军人综合素质都不在德军之下,由于苏联在三十年代的经济增长,使得投入于军事准备的经济能力大大增强,这十年里,苏联的整体军事实力已经世界上最强的几支,和德军的整体实力差不多。但结果却是,在三年的苏德战争里,苏联共死亡了包括1000万士兵在内的2000万人,平均每天死亡3万多人。在战争进行时,苏联的军工机器一直没有停下来,共生产了约10余万辆坦克和火炮。
苏联的面积是2200万平方公里,人口近2亿;而德国的面积是37万平方公里,人口不过5、6千万。德国没有丰富的战时资源可供使用,而苏联的资源是世界上最为丰富的。从资源上的实力分析,双方不是一个等级上的。苏军一开始就被动挨打,每次战役都会10万10万的士兵被俘或被歼,而且苏联还有美国在太平洋和日军作战,牵制了日军的北进;同时英法及欧洲反法西斯军民在西欧、南欧、以及北非几条战线上和德军抗战,使德军整体的军事实力的总值分化掉一部分,可以说德国是以其最多60%的综合军事实力来同以近95%的综合军事实力的苏军在苏联本土进行战争,苏联在双方的战争条件上占着比德国多得多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