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二战时期德国全称是什么
纳粹德国
纳粹德国指在1933年至1945年期间由国家社会主义德意志工人党所统治的德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间是1939年9月1日至1945年9月2日。
纳粹德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起国之一。奥地利与捷克斯洛伐克分别在1938年与1939年被纳粹德国吞并,其中捷克被直接吞并,斯洛伐克则是纳粹德国的傀儡政权。1939年9月1日,纳粹德国闪击波兰第二共和国并与苏联共同瓜分,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
至1940年6月22日,纳粹德国占领了大半个欧洲,其中包括法国、比利时、卢森堡、荷兰、丹麦、挪威。其占领区内的“不受欢迎的人”和另外一些民族亦不断受到迫害。1940年9月27日,德国、意大利和日本签订《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结成了侵略性军事同盟。
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突袭苏联,苏德战争爆发,德军一度兵临莫斯科。在1944年红军发动十次斯大林突击,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后,战争的天平已倒向另一方。德国城市遭到盟军大规模地轰炸,面临着严重地资源短缺问题。
1945年初,盟军自西向东,而红军则自东向西不断推进。4月,苏联红军攻入柏林,4月30日希特勒自杀。5月8日,德国投降,并签署投降书,纳粹德国宣告灭亡。
Ⅱ 二战时期德军的资料,概括一下,不要将领的资料
苏德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反对纳粹德国及其欧洲盟国的战争,时间从1941年6月22日开始到1945年5月苏联攻占德国首都柏林为止。为了区分1812年~1813年俄国抵抗拿破仑侵略的“卫国战争”(俄语:Отечественная Война),意为爱国战争,中文为俄罗斯卫国战争),苏联将这场战争称为伟大的卫国战争(俄语为:Великая Отечественная Война,意为伟大的爱国战争,中文称为苏联卫国战争)。1945年5月2日,苏军攻克柏林,德国于5月8日宣布无条件投降。
补充:
1917年,列宁领导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赢得十月革命的胜利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也是当时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退出了一战。可是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并不稳固,不久就开始了长达数年的内战,英法等协约国也开 官方海报:祖国—母亲在召唤!始对苏俄进行大规模的武装干涉,但不久后,俄国境内的叛军和外国干涉军全面失败。虽如此,苏俄作为一战的准战败国,丧失了大量沙俄曾经占领的领土。加上内战以及外国势力的干涉,苏维埃政权成立初期的苏联显得极度虚弱。1922年,苏联成立,英法美等西方国家依然对其采取敌对态度。1925年,列宁去世后,斯大林掌握了苏联最高领导权,并通过残酷镇压异己来稳固自己的权力。但同时苏联也逐渐成为世界主要的工业强国,1930年代末,苏联的工业产值已经超过了德国而达到了欧洲第一,但苏联的人民生活水平尚不及西方工业化国家。
当德国法西斯政权崛起之时,英法美等西方国家就一直采取措施维护自身利益,英法等国家的绥靖政策除了维护自己利益免遭军事扩张势头正猛的德意志帝国损害以外,他们还有另外一个目的,就是将德国这股他们认为的祸水引向苏联。在欧战战云密布的时候,斯大林对英法的妥协极端失望,他宣布停止和英法等国的军事联盟谈判,转而和纳粹德意志帝国修好,以实现自己的利益。同时,德国因为避免在东西两线同时作战,也要寻求先稳住苏联。这时,苏联和德国开始互相接近。这时的德意志帝国和苏联,欧洲这两个被西方社会认为是最强大的专制国家,虽然曾经是不共戴天的仇敌,却因政治现实令他们双方抛弃了西方国家认为是无法逾越的意识形态的鸿沟,签署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该条约中包括了“秘密附属议定书”(苏联一直否认该协定书的存在),划分两国在波兰、波罗的海三国、芬兰以及东欧其他国家的势力范围。这时,当时世界面积第三大的国家(当时面积最大国是大英帝国,面积第二大国是法国)、世界第二的工业国和德国媾和,让英法独自面对强悍的法西斯德国,只能吞咽自己绥靖政策种下的苦果。
在远东,沙俄曾和日本在中国东北地区为争夺两国发生了日俄战争,俄国战败,丧失了在东北的部分权益,割让南库页岛,失去了苦心经营很久的太平洋唯一的不冻港——旅顺。苏维埃政权成立之初,苏俄在远东的势力收缩,成立远东共和国,日本参与了对新生政权的武装干涉,并占领苏俄远东地区大片领土,但不久即被红军驱逐出境。自此,苏联和日本关系持续紧张。在和中国关系方面,列宁认为沙俄占领的中国领土应当归还中国,并许诺放弃沙俄夺取的一切中国领土和中国租界。但斯大林掌权后,苏联收回了这个承诺。1921年和1924年,唐努乌梁海和外蒙古脱离中国,苏联逐渐实际控制了这两个地区。1929年,中苏之间发生了中东路事件,导致中苏关系恶化。1931年,日军入侵中国东北,苏联保持中立。1937年中日之间正式开战后,中国请求国际援助,苏联认为其远东边境受到日本威胁,《中苏互不侵犯条约》签订之后苏联开始大规模援助中国,并派遣航空兵参与中国对日作战,苏联成为抗战初期中国的主要援助国。1938年和1939年,苏日之间由于满洲国边境问题爆发张鼓峰事件和诺门坎事件,苏军全歼进犯日军。为了避免两面作战,1941年,苏联在苏德关系非常紧张的时候和日本签订了《苏日中立条约》,该条约除了规定互不侵犯外,还互相承认了对方在外蒙古和满洲的现实利益,苏联中止了大部分对华的援助。
二十世纪30年代,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领导的德国法西斯政权迅速崛起,而英、法、美等西方国家采取的绥靖政策则更加助长了法西斯德国的势力。而此时的苏联,最高领袖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Иосиф Виссарионович Сталин)为实现自己的利益和德国签署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该条约中包括了“秘密附属议定书”,划分两国在波兰、波罗的海三国、芬兰以及东欧其他国家的势力范围。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法西斯德国的军队很快就席卷了中欧、西欧大陆、北欧和巴尔干半岛,1941年,德国控制了欧洲包括法国、波兰西部、荷兰、挪威等16个国家的人力、物力资源。而这时的全世界,只有英国在独自和法西斯轴心国作战。
1930年代末的苏联,经过十几年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工业产值已经跃居欧洲第一,但是生产质量和人民生活水平则远不如德国。另外,苏全国也刚从疯狂的肃反大清洗运动中慢慢恢复正常的国家秩序。在德军横扫欧洲之时,斯大林看到如此强大的德国必然会威胁到苏联的国家安全,便开始着手采取防范德国的系列措施:将苏联的重工业和军工工业有计划地迁移到乌拉尔山(Урал)以东;对德国和谈,避免刺激德国;稳住东方的日本,和日本签署中立条约;建立“东方战线”,增加战略纵深等等。
在苏联的系列准备措施中,建立东方战线是最具争议的,在建立东方战线的进程中,苏联根据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中的秘密条款占领了约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将芬兰、罗马尼亚等国迅速地推向自己的对立面,还遭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谴责。且事实上东方战线在战争中起到的作用也极其有限。
德国方面,西线战事的顺利进行,只有英国凭借海洋的优势在拼死抵抗,让希特勒感到有机会腾出手来对付东边的大国苏联了,而德国的情报机构对苏联的错误判断,也让希特勒认为苏联是非常容易对付的国家,便开始着手制定入侵苏联的计划,计划代号:巴巴罗萨作战(Unternehmen Barbarossa)。
巴巴罗萨计划是集中大量兵力,以“闪电战”从数个方向实施迅猛而深远的突击,占领苏联首都莫斯科(Москва)、苏联第二和第三大城市列宁格勒(Ленинград)和基辅(Київ,Киев)等,把苏联红军的主力消灭在苏联西部地区,尔后向苏联腹地长驱直入,进抵阿尔汉格尔斯克(Архангельск)、伏尔加河(Волга)、阿斯特拉罕(Астрахань)一线,并用空军摧毁乌拉尔工业区,从而击败苏联。
巴巴罗萨计划出台半年后,苏联还浑然不觉,1941年5月1日,莫斯科红场举行阅兵式纪念国际劳动节,虽然英国等国和苏联间谍多次向斯大林汇报,德国将在1941年夏进攻苏联,但斯大林认为,英国和德国的战争见分晓之前,德国还没有能力进犯苏联。他甚至怀疑,这是英国间谍为了将苏联拉入对德作战的陷阱而捏造的。
另外,据俄罗斯学者鲍里斯·瓦季莫维奇·索科洛夫(Борис Вадимович Соколов)出版的《二战秘密档案》(俄语版于2001年出版,中文翻译版于2005年出版)(«Разведка. Тайны Второй мировой войны» (2001))一书中披露,斯大林还曾有一个进攻德国的“大雷雨计划”(Операция "Гроза"),该计划还比巴巴罗萨计划更早出台,只是由于苏联的战争准备还没有达到进攻的要求而被德国的巴巴罗萨计划先行一步。可见斯大林对德国的进攻计划是完全没有防备的。
但是,斯大林的判断错了,一场有史以来最为惨烈的战争在1941年6月22日正式打响。
补充:
[编辑本段]初期军事实力对比战争开始时双方的军事实力对比:
总兵力:德国730万、苏联537.3万
初期直接作战兵力:德国550万(含罗马尼亚、匈牙利和芬兰等国军队) 苏联268万
编制:德国190个师(包括19个坦克师,14个摩托化师)、苏联170个师另2个旅
坦克:德国4300辆、苏联新型坦克1475辆,大量旧式坦克
火炮:德国4.72万门(50毫米以上)、苏联3.75万门
作战飞机:德国4980架、苏联新型飞机1540架,大量旧式飞机
作战舰艇:德国192艘、苏联396艘
中期军事实力对比德军
希特勒在1943年依然拥有一支非常庞大的军事力量。整个德国武装部队的总人数达到948万人。其中野战陆军425万、后备陆军等230万、空军170万、海军78万、武装党卫军45万。按4月1日统计,德军共有坦克和强击火炮5625辆。第1线飞机按3月1日的统计为6107架。不过在剔除了各种后备部队、大量在医院疗养的伤病员,海空军,以及占领区的维持部队后,德国可以用于东线的野战部队就远远没有那么多了。截至1943年7月初,德国及其盟军,在苏德战场一共拥有近400万正规陆军(200个德国师,40个盟军师),约4700辆坦克自行火炮,3665架飞机,约4万门火炮迫击炮。
苏军
自开战以来,苏联已经损失了1467万军队,其中不可恢复减员大约为800万-900万。但在1943年4月1日,对德作战苏军,最高统帅部大本营预备队、远东和南部边境地区戒备部队,仍然有841万3千人。到1943年7月,连同内地军区在内,整个苏联武装力量总数增加到了1000万人左右。除去戒备日本土耳其的庞大部队(4月份多达近200万人),红军野战部队主力都被用于对德作战。1943年7月1日,红军陆军和空军部队,一共在苏德战场展开了606万5千9百人(其中陆军大约是560-570万)。再加上海军等部队,红军对德作战军总数为661万2千人。1943年7月1日,对德作战红军装备如下:火炮迫击炮105000门(包括高射炮,不包括50毫米迫击炮和火箭炮)。根据1943年初红军火炮型号分析,这10万门火炮中,76毫米炮约15000门,100毫米以上火炮约9000门,迫击炮约7万门。高射炮约8000-9000门。坦克自行火炮10199辆(9831辆坦克,368辆自行火炮)。《苏联武装力量五十年》记载的数据有所不同,为坦克自行火炮9580辆,包括中重型6232辆,轻型3348辆。红军中重型坦克仅占总数的64%,远远低于德军92%的比率。不含在芬兰战线的311辆坦克,苏军作战军有坦克自行火炮9888辆,连同大本营预备队在内,则有12576辆。其中在6月30日可动为10060辆,可动率80%。低于德国装甲部队同期89%的可动率。作战飞机10252架(包括海军和远程航空兵),其中新式飞机8948架。直接配合前线作战的航空部队,拥有6831架飞机。远程航空兵飞机950架。大本营战略预备队7月增至111万1千人,16782门火炮和迫击炮,2688辆坦克和自行火炮,662架飞机。战略预备队的最高组织形式是草原军区。如前所述,该军区被配置在库尔斯克方向,构成纵深防御梯队。
补充:
德国进攻阶段1941年6月22日凌晨4时30分,德军在北起波罗的海﹑南至黑海的1800多公里的漫长战线分为北方、中央、南方3个集团军群向苏联发动突然袭击 德军向苏联境内推进。
德军中央集团军群的任务是围歼白俄罗斯(Белоруссия)的苏军,兵源达50个师另2个旅,进而进攻苏联的心脏莫斯科,北方集团军群的兵力是29个师,任务是歼灭波罗的海沿岸的苏军,进攻列宁格勒,南方集团军群的任务是向基辅和整个乌克兰(Україна,Украина )总方向进攻,把乌克兰的苏军主力消灭在第聂伯河(Днепре,Дніпро)以西,兵源达57个师另13个旅。此外,还有直指北方的挪威和芬兰两个集团军,分别向摩尔曼斯克(Мурманск)和列宁格勒方向实施突击。
战争刚开始,苏联西部66个机场遭到猛烈轰炸,苏军半天之内就损失飞机1200架,其中800架未及起飞即被毁于机场,苏联西部城市、海空军基地、通讯设施,在德军航空兵袭击之下严重受损,边境军区指挥机构基本陷于瘫痪。德军在战争的第一天就前进了50至60公里。苏联国防委员会在战况不明的情况下,于当晚发布不切实际的命令,要求边境军区实施猛烈反击,消灭入侵之敌,这种盲目的指挥使前线战况更加恶化。
在战争的头一周,德军凭借突然进攻、武器装备上的优势、军队早已动员和集中并有作战经验等优势,打得极其顺手,中央集团军群已推进到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Минск),南方集团军群的前锋,已近至通向基辅的接近地,北方集团军群,已经渡过西德维纳河。
面对有备而来的德军,苏军猝不及防,苏联政府虽然采取紧急措施,把前沿军区改为方面军,成立了苏军统帅部,但由于大量工作未能抢在战争爆发之前就绪,因而在战争开始时严重失利,由于苏军装备陈旧,指挥人员素质较差,对敌主攻方向判断失误等原因,致使战争初期,便有28个师被全歼,70个师人员武器损失过半。据战后西方公布的统计资料,在苏德战争的头18天,苏联损失2000列火车的军火,3000门大炮,2000架飞机,1500辆坦克,以及30万苏军被俘。
德军在占领明斯克后,7月15日,通过激烈战斗,攻占了苏联首都莫斯科的门户斯摩棱斯克(Смоленск),合围了苏军十几个师,切断了苏联西部最重要的交通干线明斯克-莫斯科公路,并将德军中央集团军群的司令部设在此地。而此时德军离莫斯科仅有380公里之遥了。
这时德军犯了一个可能是事关全局的错误,德军分调部分进攻莫斯科的中央集团军群主力进攻南方的基辅,以占领苏联的粮仓——乌克兰。基辅战役从盛夏打到秋初,苏军在基辅防御战中严重失利,不仅损失了前沿兵力,而且用于这个方向上的预备队也消耗殆尽,部署在基辅地域上的两个方面军中,有6个集团军被合围,西南方面军主官全部阵亡,尚有几个集团军的司令被俘,据德军方面宣布,德军围歼苏军66万人,是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歼灭战。9月,北方集团军群已经占领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全部,进抵列宁格勒近郊,并联合芬兰军队完全封锁了列宁格勒,开始了持续达900天的列宁格勒保卫战。德军虽然在南方和北方取得重大胜利,但在北路列宁格勒却没有完全得手,而中路却错过了进攻莫斯科的最好时机,也错过了一举击溃苏联的最佳机会。
9月底,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大举进攻莫斯科,这次进攻的代号是“台风”(Unternehmen Taifun)。德军用于台风行动莫斯科方向的兵力达180万,75个师,1700辆坦克,14000门火炮,1400架飞机。 1941年11月7日的红场阅兵苏军在莫斯科以西300余公里纵深内,建立了梯次配置的多道防御地带,有3个方面军和一个战役集群,125万兵源,共75个师,990辆坦克,7600门火炮,677架作战飞机担任防御,苏共中央政治局、国防委员会、最高统帅部和总参谋部作战组一概不离开莫斯科。最凶猛的进攻遇到了最顽强的抵抗,进入10月份后,苏联进入了秋冬时节,而这对苏军则非常有利。11月7日,冒着德军的炮火,斯大林坚持在红场举行纪念十月革命胜利24周年的阅兵式,阅兵式后的苏军直接开赴前线。经过浴血奋战,苏军凭借极其坚强的抵抗和熟悉的自然条件,苏军顶住了德军进攻,并于1941年12月转入反攻。
1942年4月,莫斯科会战以苏军获得胜利而告终。此战宣示俄式“大炮兵主义”战胜德式“机甲化坦克部队”战法,南方集团军群司令以及夙有“世界坦克战之父”美誉之德国名将古德里安上将为首的大批高级将领被希特勒调返回德国离开东战场,为“莫斯科攻防战”失败负责。苏军这时初步稳定了苏德战场局势,打乱了德国的“闪电战”计划。但苏联的反攻在德军的技术优势面前很快就失利了。 [编辑本段]战争转折阶段在莫斯科会战失利后,德军将战略重点放在南线,集中力量进攻全苏最大的产油区——高加索油田。1942年6月德军攻占了苏联克里米亚地区黑海舰队的主港塞凡堡(Севастополь)(塞凡堡战役)。接着,挥师直指斯大林格勒和外高加索,企图从东南方向迂回莫斯科,并攻占外高加索的苏石油产地,切断苏南部地区与莫斯科的联系。苏军节节败退,被迫再次转入防御。6月28日,德军向顿河(Дон)大草原方向发动了规模巨大的夏季攻势,渡过了顿河河曲,攻占了罗斯托夫(Ростов-на-Дону)。
这时德军又犯下了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分兵进攻斯大林格勒和北高加索,第六集团军进攻斯大林格勒(Сталинград),第四装甲军团进攻高加索油田。这时二战最为血腥的正面战役——斯大林格勒会战开始。
1942年,苏联国民经济转入战时轨道,军工生产已经恢复并有一定发展,给军队提供的新式武器装备逐渐增多,敌后游击运动开展得更加广泛,同时苏联还得到美英战略物资和武器装备的援助。但是,在1942年初至1942年夏,苏军在苏德战场还未扭转颓势,而且战局却有利于德军一方。
1942年7月下旬,斯大林格勒会战打响。德国精锐的第六集团军向斯大林格勒方向推进,战役开始时,苏军在斯大林方向的防御力量薄弱,苏军在万般无奈之际,将两个正在组建的坦克集团军投入战斗,却被德军完全歼灭。7月底,德军将第四装甲军团从高加索油田边缘抽调来支援进攻斯大林格勒方向,德军的兵力有25万人,740辆坦克和1200架飞机的支援。而苏军的斯大林格勒方面军,是在被德军完全击溃的的西南方面军基础上匆匆组建的,只有18个满员师和16个不满员师,作战部队为16万人,有近400辆坦克和600多架飞机。德军在战役之初进展顺利,虽然苏军顽强抵抗,德军还是突破苏军的层层防线,9月13日,德军突入市区。斯大林在这个危重的时刻特意打电话命令斯大林格勒市委、军工企业一个也不准后撤,要在战斗中继续组织生产。斯大林还有一句在当时非常着名的命令:“决不后退一步!”,命令担任斯大林方向的士兵和军官在危重时刻不允许后退,若后退则面对的是极其严厉的惩罚。这时,在斯大林格勒担任防御任务的还有苏联新组建的东南方面军。而自从德军进入斯大林格勒市区后,一场旷日持久且血雨腥风的巷战开始了。
苏军统帅部在斯大林和最高统帅助理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总指挥朱可夫(Георгий Константинович Жуков)和总参谋长华西列夫斯基(Александр Михайлович Василевский),研究挽救斯大林格勒办法,他们认为只有用城市吸引住德军的重兵集团,再用强大的预备队合围德军第六集团军,该计划的代号为“天王星”(Операция “Уран")。但是天王星计划最快必须到11月中旬才能部署成功,也就是说,为执行天王星计划,斯大林格勒还得坚持2个月以上。而且防守人力薄弱的斯大林格勒来说,这是极端困难的。但是,苏军的抵抗却异常顽强,双方的战斗非常激烈,即使是对一个街区甚至一栋建筑的争夺,都要付出巨大的伤亡代价。至9月底,苏军固守的地段只有伏尔加河西岸的纵深不到1公里的狭长地带,但德军却一直不能完全占领斯大林格勒,并一直坚持到11月份。担任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军区司令崔可夫(Василий Иванович Чуйков)在回答人们关于德军为什么不能占领斯大林格勒的问题时说:“敌人(德军)只能踏着我们的尸体前进,而苏军是杀不完的。”由于第六集团军司令保卢斯(Friedrich Wilhelm Ernst Paulus)为了在寒冬到来之前占领斯大林格勒,发动了猛烈的进攻,战争进入白热化。
11月19日拂晓,苏军实施天王星计划,在斯大林格勒附近开始大规模反攻,11月23日,苏军合围了德军第六集团军全部。希特勒命令德军“战斗到最后的一兵一卒一枪一弹”,并命令曼施坦因(Erich von Manstein)将军率领的顿河集团军群的装甲重兵集团实施救援,但被苏军所阻。1943年1月10日,苏军发动总攻,至1943年2月2日,德军刚提升为元帅的第六集团军司令长官保卢斯投降,苏军完全歼灭了进攻斯大林格勒的德军第六集团军,从而根本扭转了苏德战场的局势。苏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使苏德战争出现了历史性转折,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而斯大林格勒战役也成为历史上最为残酷的战役,双方共约有200万人在瓦砾中丧生,其中50万是平民 苏军在库尔斯克会战中步坦协同作战。
1943年是苏德战场转折性的一年,斯大林格勒战役后,苏军继续向顿河上游、库尔斯克(Курск)方向和哈尔科夫方向发展进攻,收复了库尔斯克等地。同年1月,苏军突破德军对列宁格勒共900天的封锁,而在封锁列宁格勒期间,列宁格勒市民在寒冷、饥饿和德军的威胁下支撑了900天,城内约有一半的人死亡,被称为世界军事史的奇迹。与此同时,苏军在高加索方向转入进攻,至4月初收复了北高加索大部分地区。
苏军在哈尔科夫地域的进攻作战失利,有几个集团军被全歼。1943年7月,德军在库尔斯克突出部集中优势兵力,企图包围库尔斯克突出部的两个方面军的苏军,发起其在东线的最后一次进攻战——库尔斯克会战,德军给这次进攻战的代号为“堡垒”(Unternehmen Zitadelle)。
苏军在战役之前获得准确情报,而对库尔斯克突出部加强了防御,并在游击队的帮助下,扰乱德军的后勤保障系统。苏军用于库尔斯克防御决战的兵力有中央方面军和沃罗涅日方面军133万余人,配备坦克和自行火炮3400余辆,此外还有作为总预备队草原方面军。德军用于库尔斯克方向的兵力达90万人,共50个师,并用其中29个师组成两大突击集团,从北面突击库尔斯克的15个师,而南面有14个师,两个突击集团配备有2700辆坦克。7月5日晨,库尔斯克决战打响,但在苏军极其顽强的防御面前,德军的进攻收效甚微。12日,双方在库尔斯克突出部南翼的门户奥博杨(Обоян)方向名不见经传的小村普罗霍罗夫卡(Прохоровка)发生坦克遭遇战,双方各有1200辆坦克参战,各有大量飞机支援,激烈的战斗持续了一整天。当滚滚的坦克铁流加上步兵、炮兵和航空兵汇合到一个小小村庄时,世界军事史上最大的坦克大会战爆发了。当日暮时分,苏军在这场决战中取得了关键性的胜利(近十多年的西方研究称德军实际上以较小的交换比在战术上击败了苏军,但此役确实将德军的进攻能量耗尽)。8月23日,苏军收复哈尔科夫,库尔斯克战役以苏军全面获胜而结束。
Ⅲ 在你看来二战时期巅峰的德国有多强大呢
作为两次世界大战的发起者,德国的实力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尽管德国人最终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都失败了,但德国的实力是毋庸置疑的。当时,德国绝对是王者的存在。要知道,三个法西斯主义国家,除了早早投降的意大利,德国可是其中的老大哥,可以说德国以一己之力对抗所有的欧洲国家,下面我们就来一起看看巅峰时期的德国吧。
Ⅳ 一战后到二战前的德国是什么样子的
一战德国战败,结束了第二帝国,建立了魏玛共和国,政治上实行共和制。
经济上德国经济在二十年代逐渐恢复,并在二十年代末重新成为经济强国。随即在1929年开始的经济大危机中遭到严重打击,国内人民严重不满。
外交上作为战败国的德国受到惩罚性制裁,失去了海外殖民地,直到二十年代后期加入国际联盟才好转,垄断资产阶级热切希望实行强有力的内外政策,提高国际地位。
军事上受到惩罚,不得拥有常备军和空军,直到希特勒上台后才改变。
1933年希特勒掌握德国统治权,宣传纳粹精神,推行极端民族主义,实行法西斯独裁统治,并在德国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热衷于对外扩张,使德国成为二战的战争策源地。
Ⅳ 二战中的德国是个什么样的国家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法西斯军事家们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军事总决和创新。德国在面临欧洲各大强国的包围中,德国要想争得欧洲的地主霸权,就要想办法以最短的时间内将这些国家逐个击败,只能通过鲁道夫夫子提出的总体战,也就是后来的“闪电战”。“闪电战”是无情的毁灭性战争。鲁道夫对这种倾家荡产,孤注一掷的做法也没有十足的把握。他提醒德国当局一旦实施总体战,就要尽快的想办法结束战争,以免经济困难引起人民分裂。对德国而言就等于失败,因为德国经不起一场持久战,经不起长期的战争损耗。但有人愿意用命赌一试,他就是战争狂人-希特勒!
是先有计划好的,不是他一个人,当时德国当局有很重要的三个人物【希特勒-闪电战的催促者】【乌德特-俯冲恐怖的第缔造者】和【德国装甲兵之父-古德里安】俗话说“三人一台戏”挖掘机械化战争的巨大能量,共同成就一个“闪电”神话。
二战德国在发动战争前,希特勒和他们的将领都是非常谨慎的,并竟吃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亏。但是在闪击欧洲各国后,尤其是打败了号称“世界第一陆军”法国后,使希特勒和他的将领越来越自信,认为德军是不可战胜的,四处挑起战火。冒然向苏联发动进攻,之后“闪电战”在苏联逐渐失去威力后,从而被迫两线作战。当盟军在诺曼底登陆时,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悲剧又重演。
德国战败跟希特勒有很大密切关系 ,不善与别人周旋,不喜欢和别人讨论,甚至发布命令从不和别人商量,做错事当然更不愿听批评,一向是我行我素 。狂妄自大,讲话时完全陷入自我陶醉之中。对与一些胆敢直言不讳的将领就于撤换。
1941年,自冬季莫斯科战役遭到惨败后,希特勒开始不信任德国陆军总参谋部,哈尔德-古德里安-包括布劳希奇在内的36名高级将领,由于与希特勒意见不合被撤职,1942年初,希特勒开始亲自担任德国陆军总司令,斯大林格勒战役-库尔斯克大会战是就是他指挥的。保卢斯第6集团军被围
在斯大林格勒城下时,面对保卢斯的哀求!希特勒切拍着桌子叫嚷道“不!我绝不离开伏尔加河,同俄国人打仗绝不能投降。”正是这个愚蠢的决定施保卢斯第6集团军失去了生存的机会。
Ⅵ 二战时德国军官都长什么样
热尔曼民族,和现在的德国人模样差不多。
Ⅶ 谁能给我二战时德国的详细资料够详细的追加100分
对第三帝国的研究,不能仅限于战争和政治。第三帝国的经济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研究内容。
与英国、法国和美国相反,德国在和平时期就已经为战争做好了全面准备。因此在整个战争的前半个时期,它根本不用在经济方面做什么特别的努力或动员,也不必完成那些痛苦的和平经济向战时经济的转变工作。只有在闪电战失败、不得不对军事资源实行全面动员之后,德国的“战争经济”时期才真正开始。
一个国家战时的经济政策、经济计划与其技术成就有密切的关系。早在1916年,也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就首次试图发展与战略需求相适应的经济控制手段。这些手段都是一步步凑合起来的,并没有一个整体的计划。由于这些经济控制手段决定了每一个工业部门得到的原料和资源的数量,所以这些相关的控制部门就取得了对整个德国经济进行组织、分配和操纵的重要权力。在第三帝国成立之后,其重整军备政策是在考虑了过去的经验教训之后制定出来的,因此能够比一战时期更加完善地及时完成经济生产向战争方面转变的计划。下面将对第三帝国各个时期的经济做一些简单的回顾。
一、1933年到1936年,前期的战争努力
在1919年凡尔赛条约之后,德国国防军就在为德国的重新武装而秘密努力,但是直到希特勒上台时为止,德国的总体经济政策都是建立在和平国家通常的那些经济需求上的。希特勒上台之后,德国经济开始向总体化的重整军备目标转变。这样的转变,是与纳粹德国的外交政策密切相关的。而纳粹德国的外交政策又是由希特勒在《我的奋斗》中所明确阐明的长远目标所决定的。纳粹德国的外交政策可以从以下两个政治口号中得到精辟的概括:一个是“扩张领土”,另外一个是“征服生存空间”。在德国1936年的“四年计划”和1937年的《霍斯巴赫会议记录》(注)中,都详细地对这些目的做了解释。
这些外交政策的基础,是以项雄心勃勃的军备计划。到了1936年,德国的军备力量已经赶上、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过了英国、法国等国的军备力量。到了战争爆发的时候,纳粹德国的累计军费开支已经达600亿帝国马克,所占国家年度财政预算的比例从1932年的4%增加到了1938年的50%,相当于德国该年国民生产总值的17%。同在1938年,英国的军费开支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美国为1%(见下表)
年度
1933
1934
1935
1936
1937
1938
1933—1938年的平均值
德国
金额(10亿帝国马克)
1.9
4.1
6.0
10.8
11.7
17.2
8.6
占国民生产总值百分比
3
6
8
13
13
17
10%
英国
金额(10亿英镑)
0.1
0.1
0.1
0.2
0.3
0.4
0.2
占国民生产总值百分比
3
3
2
5
7
8
4.7%
美国
金额(10亿美元)
0.5
0.7
0.9
1.0
1.0
1.0
0.8
占国民生产总值百分比
1
1
1
1
1
1
1%
1美元= 2.5帝国马克,1英镑=4美元,1934年时1盎司黄金价格为35美元。
(摘自卡罗尔·贝雷尼塞:《总体战的设计》)
由于德国中央政府的财政资产(步包括各州和行政区)在1933年到1939年之间只能负责军费开支的三分之二,所以为了担负如此庞大的开支,就必须建立起新的财政程序和财政制度。
德国政府为了不让公众看到政府为了重整军备而负担着巨额的债务,发行了一种“冶金研究所证券”。“冶金研究所”是一个纯属虚构的机构,它的资本由各主要军火生产厂家提供。德国政府用这种证券偿付军火购置费用,而在德意志银行的担保下,这种证券交到军火生产商手中后将不兑现,或尽量把兑现期延后,利息由政府支付。这就相当于德意志银行向政府提供了一笔规模巨大的信贷。在1937—1938财政年度快结束时,已经发行的冶金研究所证券面值达120亿帝国马克,到战争爆发时实际兑现的只有15亿帝国马克。到了1939年,军火生产商手中到期兑现的冶金研究所证券由不付利息的国库券代替现金支付。这样,德国政府(独裁者)就控制了德意志银行和德国的全部信贷权。
以下是德国政府1933年到1939年9月的收入和开支情况汇总:
国内税收、海关关税和其他来源 818亿帝国马克
冶金研究所证券 105亿帝国马克
税收债券 31亿帝国马克
短期信贷 69亿帝国马克
长期信贷 167亿帝国马克
总计 1190亿帝国马克
=======================================
军费开支 600亿帝国马克
其他所有开支 590亿帝国马克
(弗里茨·费德劳,《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经费的筹措》,1962)
在希特勒执政的初期,制造军火的原料和农产品都发生过短缺情况,军队的汽油储备也即将耗尽。这种物资短缺是德国对外贸易面临的苛刻条件造成的。而且政府既要照顾到军费开支,又要满足民间的经济需求,这实际上是做不到的。直到1935年,德国规定了最高工资限额,国家得以从全国岁入中抽调更多的钱,才得以偿还了日益增加的公众债务。
第三帝国最喜欢标榜的成就之一就是解决了德国庞大的失业人口问题。不断扩大的军备需要刺激着军火工业和相关产业的畸形繁荣发展。“熟练的工人进兵工厂,不熟练的工人修筑高速公路”,这些失业大军进入劳动力市场后,尽管平均薪金很低,但是社会的总体购买力增加了。当然,德国国内基本消费品的匮乏使得购买力的增加仅仅停留在帐面上。作为解决途径之一,纳粹提倡德国的人民大众一种朴素的、农民式的简朴生活,求温饱不求奢华。号召人们用鱼代肉,用黑面包替代白面包,用人造黄油替代真正的黄油。高级食品如野味、贝类、鱼子酱、肥鹅肝和进口的高级酒类仅仅在大饭店和高级食品店里出售,享用这些美味被宣传为非德意志的、罪恶的和堕落的行为。普通的中产阶级美味如热带水果、进口肉类、咖啡、白面包和新鲜黄油,在德国的市面上也不是经常能够见到。总体上讲,在当时德国这种“大炮代替黄油”的政策下,民生只是次要的问题。
除了国内的困难以外,德国对外贸易的条件也变坏了。1933年之前,德国曾经因为国际市场原材料价格的下跌而获利。但是在1934年和1935年,国际市场上工业制成品的价格不断下跌,原材料、食品和半成品的价格却不断上涨。这对德国这样的工业国家是非常不利的。德国政府官员就曾经考虑过,如果军备扩张速度保持不变,就从1935年秋季开始在德国国内实行食物配给制度。军备水平和生活水平同时提高,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政府任命戈林担任原料和通货部的调解员,随后又任命他为这个部的经济协调员,专门负责解决这个令人烦恼的问题。1936年之后,德国利用先进的工业产品向中国、丹麦、苏联和东欧各国换取了大量农产品和原料。但是德国国内消费品短缺和民众生活水平低下的状况,直到战争结束都未能彻底解决。
燃料问题比对外贸易和原料供应方面的问题都严重。这是后来在1936年制订备战的“四年计划”的主要原因。德国的石油主要来自罗马尼亚和波斯湾的美、英石油公司,此外还从匈牙利和爱沙尼亚进口少量石油和油页岩。德国国防军曾经发誓要在德国生产出人工合成汽油。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以及考虑到战时不依赖国外的石油来源,就必须用液化煤炭的方法大量生产燃油。这个任务交给了规模巨大的I.G.法本康采恩。钢铁和橡胶方面自给自足化的尝试也一直在努力不懈地进行,而且象食品和消费品方面的尝试一样,最终的成果不是很好(人造橡胶工业除外)。
注:《霍斯巴赫会议记录》,Das Hossbach Protokoll,Hossbach Memoran。 弗里德里希·霍斯巴赫是纳粹德国国防军总参谋部的上校。他以记录官身份参加了希特勒于1937年11月5日在柏林召开的军事首脑会议,记录了希特勒讲述的纳粹德国侵略扩张计划的细节,并在11月10日将其整理提交给总参谋部。从下午四点到晚上八点,希特勒在这次会议上发表了长达四小时的长篇大论,并详细地阐述了征服各个国家的先后顺序——首先是征服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作为对付苏联的重要的初步行动。后来纳粹德国按照这个顺序开始了战争行动。出席会议的有希特勒、国防部长冯·勃洛姆堡元帅、陆军总司令冯·弗立契男爵、海军总司令雷德尔海军上将、空军总司令戈林、外交部长冯·牛赖特男爵和霍斯巴赫上校。这份会议记录后来成为1946年纽伦堡审判中的重要证据。
二、1936年到1940年,“四年备战计划”
1936年8月纽伦堡党代会上,希特勒提出了一个全面备战的“四年计划”。他随后任命戈林为“四年计划”的全权负责人。德国开始了全面的战争经济计划阶段。希特勒宣布了四年计划要达到的目标。经济上承担的任务是,给德国人民创造若干“自力更生”的条件,也就是说,给德国人提供武器,以便打一场不可避免的战争。鉴于德国经济的发展因缺少“生存空间”而受到限制,因此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只有扩大“生存空间”才能保证德国人民获得生活的资料。换言之,也就是为德国获取食品和原料的来源。然而当时的情况是,德国的经济只能部分地满足人民的需求,在那段时间里,德国经济的职能有两个:一个是在有限的领域内保证人民的生活条件,另外一个是创造若干能“自力更生”的条件。军事上的努力要辅之以经济上的努力。在四年的期限内,要组织调整德国的经济,以便支援耗费巨大的战争。要尽一切力量发展燃油、合成橡胶、钢铁、化工工业,以减少德国对进口原料的依赖。
希特勒对经济工作的指示是德国总体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样,为获取国外原料,武装手段就不可避免了。后来从一些缴获的资料中可以看出德国的经济部门为德国夺取原料产地做出的一些建议和贡献。这些建议得到了戈林的支持,但是要达到的目的还是老生常谈,即德国如何武装起来打赢最后一场战争。与德皇的军火和经济巨头们在一战当中所做的同样建议比较起来,唯一的新意就是把德国的经济自给自足与扩张主义联系起来。这和经济部长雅尔马·沙赫特的最终目标——重振德国经济并使之重返世界市场——是正好相反的。所以德国成立了一个不隶属于经济部,而是直接向戈林本人负责的四年计划委员会。
德国出现了以戈林及其亲信为核心的一个特殊集团,掌握着全国的贸易、生产、国民经济和原料分配——不幸的是,在兼任空军头子的戈林领导下,这种分配必然向空军、航空工业部门以及遍及德国各地的所谓“赫尔曼·戈林”康采恩的各个企业倾斜,因此根本就不可能是公平的分配。
在1936年到1942年期间,四年计划的组织和目的几次改变,但从1938年夏季开始,它在经济方面的重点就已经集中到拟订发展原料和常用消费品的计划。在这一时期,四年计划也考虑到了发展农业生产。此外,工资和物价的管制、劳工、海外投资等问题也在这项计划的考虑范围之内。也是从1938年夏季开始,计划人员把发展那些与装备机械化部队有关的工业列为首要的考虑重点,包括那些制造合成燃料、装甲、枪炮和发动机的工厂。从宣战到1942年,“四年计划”的相关执行组织成了整个德国战争经济中最主要的部门。它能够为国防军提供大量的武器装备和燃料,但是并没能消灭那种官僚机构的争权夺利和拖拉延误的作风。这样一来,事先制订好的发展原料、消费品和合成制品的指标必然要经常修改,数量多得不合理,时间期限短得不合理。重要战争物资的生产本应该由军方掌握,但是也被放进了四年计划那些生产原料和消费品的计划之中。同时,四年计划下属各部门各自为政,通常不能从全局的角度考虑资本的周转、生产的周期、劳动力的分配和运输的途径,因此这些部门常常是产生错误的根源。当然,这种体制也有一定的灵活性,在某些资源全部集中到某一个部门掌管的情况下会产生很好的效果。
四年计划在德国的战争努力中所起的作用,如果要进行确切的统计是不可能的。因为它只在某些特定的工业部门中控制个别的项目。但是可以从四年计划的投资中看出它的各种活动的规模。从1936年到1942年,四年计划的总投资额达132.5亿帝国马克,占该时期德国工业总投资额的50%。在四年计划的投资中,生产碳氢化合物的投资占41%,合成纺织品的投资占21%,生产重金属的投资占10%,生产炸药、弹药和其他武器成品的投资占12%。尽管一些生产项目没有实现,但是总的来说四年计划还是比较成功的——起码德国政府的看法如此。在战争的最初几年当中,德国的这些战争物资从来没出现过严重的短缺。
(1)1936/1942年德国各主要军事工业部门产量情况对比表(单位:万吨)
产品
1936
1942
增加百分比
碳氢化合物
179
626
250%
铝
9.8
26
168%
合成橡胶
0.07
9.6
13600%
炸弹
1.8
30
1567%
火药
2 .0
15
650%
钢
1921.6
2048.0
6%
铜
6.14
4.11
-24%
镁
1.3
3.0
103%
合成化学制品
2.58
11.93
363%
(迪特马尔·佩钦纳,《自给自足的政策》)
(2)工业投资增长情况
1928
1934
1935
1936
1937
1938
1939
制造业
金额(百万帝国马克)
1717
700
1221
1637
2208
2952
3596
数值(1928年为100)
100
49
86
116
156
209
256
消费品工业
金额(百万帝国马克)
698
360
415
522
635
739
836
数值(1928年为100)
100
52
60
75
91
106
120
(来源同上。需要注意的是,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导致各国的工业投资额均大幅度下降)
尽管军工企业得到了绝大部分的投资,但是消费品工业的投资也得到了小幅度的增长。德国政府担心消费品的短缺将会导致不可收拾的局面。
德国工业投资结构在1938年和1939年的改变说明,经济体系的负担日益加重,需要政府不断地加以调整,以便使各个部门之间出现的不平衡得到纠正。虽然经济上出现了这种状况,但是人们不能因此推理说,因为军备开支如此之高,所以战争是不可避免的。纳粹思想的唯物力论造成了生产状况的极度紧张,国家经济结构的变化使社会压力逐渐增大,同时也使战争的诱惑力增大。同样,德国那种以备战为基础的经济恢复和经济建设,存在极其危险的局限性。即使社会公众舆论未对这种战争经济动员加以阻碍,这种经济也只有在不断爆发危机的情况下才能进一步向前发展。
三、1939年到1945年:战争经济的确立
战争爆发伊始,德国与其软弱而无准备的邻国相比,在战争物资的储备方面享有优势,从而获得极大的好处。这样就使得他们得以利用闪电战战术,在连续两年的时间里接连取得胜利。但这并不意味着纳粹德国在战争准备上的那些愿望和目标得到了实现。尽管德国的大部分资源均划归军用,但是它的战争机器并未能如它的宣传鼓动人员所说的那样,成为不可抗拒的巨人。1939年之前,德国有两种互相矛盾的倾向处于不稳定的平衡之中。一种倾向是搞战争经济。另外一种倾向是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纳粹党在表面上是团结一致的,但是在对这两个倾向的看法和应该采取的办法上存在严重的分歧。最后由希特勒拍板决定,为了避免民心低%
Ⅷ 二战期间关于德国的资料
德国 大量囤积战争物资,到开战时,德国已经储备了足够全国食用两年多的粮食、糖,27万吨猪油、腌肥肉和黄油,以及大量的饲料用燕麦、玉米。还囤积了很多皮革、布匹和丝绸(可以用来制作降落伞等战争物资)。
1939年10月1日德国:面包和面粉配给制度开始实施德国品尝食品配给的滋味
尽管德国人在军事上取得胜利,他们在国内却面临限制。食品配给卡在8月28日开始使用,现在范围包括肉类,奶制品、糖、蛋、面包、谷物和水果。对于不同类型的食品有不同颜色的卡片。
利用可资利用的东西来好好持家是帝国食品和农业部给德国消费者的信息。纳粹急于避免上次战争中遇到的食品短缺;从1939年8月宣传就集中于自给自足,农民被告知尽量利用土地和家畜,户主们被力劝种植蔬菜而不是花卉。配给(大约每人每星期16盎司肉和10盎司脂肪)已经导致黑市商人出现,对此从上年 9月份开始严厉惩罚。
1939年3月希特勒同罗马尼亚卡罗尔国王达成协议,德国将从罗马尼亚丰富的普洛耶什蒂(Ploesti)油田获得供应,而1940年5月27日卡罗尔同意进行甚至更紧密的合作。德国的地位因在1939年同斯大林达成的协定而得到进一步保障,根据该协定它将从俄国的高加索获得石油。德国也大量生产合成石油。
尽管盟国计划中的轰炸高加索油田因害怕政治复杂化而放弃,而攻击罗马尼亚在这个国家仍保持非交战状态时不能作为一个选择,但对德国的海军封锁正阻止德国从其他地区输入石油。
德国同英法开战后,虽然市面物价并不十分腾贵,但普通的日常用品大多需要按户口配给的购物券或购物许可证才能买到,如果要购买超过许可证数额的食品,就要付出加倍的价钱。从1939年夏天开始,柏林人每人每周的配给量是面包2250克、肉700克、人造黄油280克、糖280克、人造果酱110克、豆子150克、人造咖啡63克、奶制品、脂肪和油420克、牛奶1.4升(只有孕妇和儿童可以购买全脂牛奶)。德国人的饮食本来像其他欧洲人一样以肉类为主,每周只配给700克的话,做熟之后只有薄薄三四片而已,新鲜蔬菜和鱼也很难看到。在肉铺和地货铺的门前,常常可以看到排着长队、手持菜篮的主妇。如果看见妇女带了孩子在某家店前等候,这家店一定是有糖果出售;烟纸店前则是衣冠楚楚的男士们,他们排上一两个钟头的长队,只是为了买几支雪茄或者一听香烟。要是这些瘾君子们运气好,买到了想要的商品,想进酒馆喝杯啤酒透透气,那么他们除了酒钱外还要再加一种“战时附加税”。
柏林街头的公共汽车是难得看见了,电车也大多改成了女司机,其中有不少妙龄少妇,因此搭车的男人们突然增多。女人们都放弃了皮鞋,改穿木底布面的女鞋,走在人行道上“踢拖踢拖”好像日本女人的木屐。拜战神之赐,在街上牵狗而行的女人也少见了,所以柏林街道上着名的狗屎也少得几乎没有了,因此大受清道夫欢迎。
柏林,39年11月12日下发了衣服配给卡,可以看到许多德国人的脸都拉长了。男人、妇女、男孩、女孩和婴儿的配给卡都各不相同。除了婴儿的配给卡外,每个人的卡上都有100点。买一双短袜或长袜只花5个点,但是你每年只能买5双袜子。一套睡衣要花30点,几乎相当于配给卡总额的三分之一,但如果你买睡袍的话,就可节省5点。一件新大衣或西服套装将花掉60点。普通成年人衣服配给卡(购买衣服还要受季节限制),从12月1日到4月1日可以购买:两双短袜,两条手绢,一条围巾和一副手套。从4月1日到9月1日:一件衬衫,两副衣领和一套内衣。在一年的其他时候:两条领带和一件汗衫。从此以后婴儿也必须使用服装配给卡。当一个国家连尿布也短缺时,它的经济确实是够紧张的
40年圣诞节,德国政府在圣诞节对配给制也稍微放松了一些。每人可得到四分之一磅奶油、100克额外的肉,在圣诞节这一周可得到4个鸡蛋,而非以前的 1个鸡蛋。——额外26盎司(750克)大米和蔬菜,加上刚过1磅(500克)的糖、果酱和咖啡。但是额外配给不能阻止黑市上不断出现的食品和礼品交易,多特蒙德(Dortmund)的党卫军本月的一份机密报告说:“追捕野味和家禽在一段时间之前就开始了,并且高价出售”。每磅鹅肉要花费10个帝国马克。
圣诞树开始出售了,但立即被人们抢购一空。所有地方的人们都地企图使这个圣诞节看上去与和平年代一般无二。在橱窗里摆着那么多好东西,但是人们却不能买,因为按照政府的命令,将它们摆在那里只是为了展览。德国人在圣诞节往往会相互馈赠衣饰、肥皂、香水、糖果等礼品,但今年这些东西都实行了配给,他们必须送别的东西。今天在拥挤不堪的商店里,他们大多是购买书籍、收音机、留声机、唱片和珠宝。
40年的元旦,希姆莱突然决定取消允许咖啡馆和酒吧在新年夜通宵营业的决定,而且警告公众在那天晚上不得过量饮酒,所有人都必须在新年夜凌晨1点前关闭店铺。
40年的冬天寒气逼人。窗户外气温低到零下15度。德国一半的人口都在家中、办公室或工厂里挨冻,因为没有煤。街上那些可怜的人们,用童车推着或肩膀扛着一袋煤回家。每个人都牢骚满腹。没有什么会像持续寒冷这样消磨士气。实际上半年的配给制度和物资短缺,已经极大打击了德国民众的士气和对纳粹政权的忠诚度,如果不是40年德国在西欧的闪电战的胜利大大丰富了国内供应,德国的士气才重新得以巩固。
1940年德国占领丹麦后,柏林市场倒是繁荣了一阵,大量原本销往英国的鸡蛋、牛油、炼乳和咸肉被运往德国,其价值达8000万克朗之巨;再加上从挪威运来的青鱼,大大缓解了柏林的食品危机。从9月底开始,每周又平均有2.5列火车满载荷兰的农产品在柏林郊区的几个车站卸货。通过抢劫富得流油的西欧和北欧国家,希特勒保证了首都的老百姓餐桌上看上去不那么寒酸。
法国的投降令柏林人很是兴奋了一段时间,人们纷纷议论说同英国的和平大概也要实现了。
事实上,与英国在1940年窘迫的处境相比,德国人民的生活在该年达到了战时的最高水平。从被占领国家运来的大量农产品、肉类和奢侈品繁荣了德国的市场,被占领国家支付的巨额占领费更使得德国得以将这些国家的消费品市场搜刮一空。
希特勒午餐吃得很简单,往往是一份炖蔬菜或蔬菜煎蛋卷。他当然得算是素食主义者、禁酒主义者和禁烟主义者。他往往会邀请一个小圈子里的人共进午餐,包括三四名副官、赫斯、新闻官迪特里希博士,有时也包括戈林。在这种宴席上,会摆上一种专门为希特勒酿制的酒精度仅1度的啤酒,有时也会摆上一种用酸白菜酿制的叫作“赫尔夫”(Herve)的饮料,其中加了一点摩塞尔河(Mosel)葡萄酒调味。
记者威廉·夏伊勒在940年12月回忆:
德国已经被封锁了一年半了,但是封锁既没有给德国国内带来饥荒,也没有影响德国的战争机器的运转,德国人的伙食还是勉强过得去的,虽然也许在美国人看来这样的伙食难以下咽,但是由于一个世纪的磨练,德国人已经习惯了以薯仔、卷心菜和面包为主的饮食结构,而这些食品的储备还是相当充足的。他们所缺乏的是肉类、脂肪、黄油和水果,现在他们每个星期只有一磅的肉类,四分之一磅的黄油或者人造黄油的配给,没有和平时期多,但是他们还是可以接受,只是富含维他命的水果短缺的矛盾比较尖锐,去年冬天的严寒摧毁了德国大部分的水果作物,现在市面上唯一能买到的水果只有苹果,而且还都是为小孩、病人、孕妇们预留的,去年冬天我们根本没有见过香蕉和桔子,这个冬天看来也不会有这些东西,所以劣质的维他命药片就配备给了军队和孩子。德国人没有咖啡、茶、巧克力和水果,每个星期他们只能吃一个鸡蛋和很少的肉类和脂肪,但是除此之外他们什么都补缺,所以在可以遇见的未来,德国也不会发生饥荒。
如果战争会持续很长时间的话,那么衣物将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德国的羊毛制品以及棉花几乎都是全部依赖进口的,现在德国对于衣物的分配是建立在这样的假设上的:所有德国人的衣柜里储备衣服都足够坚持到战争结束和封锁解除的时候。丝织品的短缺不但普通的民众有切肤的体会,就是军队也感到情况吃紧,每到冬季军队为士兵准备的防寒外套总是不够用,希特勒的劳动服务组织穿的都是从捷克缴获的制服,这个叫做“托特 ”的组织里有几千人从事的工作都是本来应该军队里的劳动部门承担的工作,而他们甚至连制服都没有,夏天我在前线看到他们的时候,他们穿的都是由粗麻布制成的平民服装。为了缓解原材料的紧缺,绝望的德国人研发出了人造丝织品,特别是由纤维素制成的丝织品,德国号召家庭主妇捐献不需要的破布和衣服用以再利用。这样它们就可以被用来制造再生毛和棉絮——两者都可用于人造纤维和人造丝的生产。
但是我却不相信他们能让8000万德国人都穿上用木料制成的衣服。
至于那些进行战争所必须的原材料,情况是这样的:德国的铁矿含量丰富,从南斯拉夫和法国德国也能取得足够的铝矿来满足巨大的飞机生产的需要,但是铜和锡却非常短缺,但是德国有希望从巴尔干和俄国来密布这一短缺的现状。
至于石油,德国主管石油事务的Schell将军说他对此一点都不担心,当然即使他担心也是不会承认的。但是我们必须知道以下事实:
1. 德国空军所需要的燃油是完全不依赖进口的。所有德国飞机的发动机在设计的时候就是为了使用合成燃料的,合成燃油是德国以煤为原料自己生产的,现在德国的合成燃油的年产量大概是400万吨,大大超过了德国空军所需的燃油数量。英国如果要使德国陷入危机,那么就可以攻击这些把煤加工成燃油的工厂,事实上英国也正在尝试,他们击中了莱比锡附近和斯德丁的石油加工厂,但是这样的破坏程度远远不足以瘫痪整个德国的人造石油工业体系,甚至连实质性的影响都没有达到。
2. 德国已经控制了罗马尼亚用于进行石油出口的油田,而且还和苏联达成协议,至少每年可以从俄国进口100万吨石油,但是我怀疑在战争开始之后,苏联是否真的向德国输送了这么多石油。
3. 在战争开始之前,德国本身就拥有大量的石油储备,而且挪威、荷兰和比利时的陷落也使德国在石油上拣了大便宜。
4. 民用石油的用量几乎被削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私人轿车和没有实际运载能力的卡车是不允许开动的,而且当局严格禁止使用石油进行取暖。
据我个人的猜测,德国的石油是够用的,而且他也有能力获得足够的石油来满足军事上的需求,至少在两年之内,德国不会出现石油短缺的现象。农民不受配给制度的限制而矿业工人由于是“重体力劳动者”得到的量比较大。燃油也是从战争开始就进行配额限制,反映出德国很关注其在盟军海上封锁下贸易航路的脆弱性。
1939年底平民每天的食品配给:
340克面包(普通平民)或685克面包(重体力劳动者)。
70克肉类(普通平民)或170克肉类(重体力劳动者)。
50克脂肪(普通平民)或110克脂肪(重体力劳动者)。
每日所需热量折算:
普通平民:2570大卡
重体力劳动者(如建筑工人):4652大卡
国防军士兵:平均3600大卡,战时4500大卡(德国联邦国防军野战食品迄今仍沿用这个热量配给标准)。
各个被占领国家和卫星国在向德国提供原料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1943年德国使用的原料中,55%到100%的铁矿石、硫、硅、氮都来自被占领国家。从1941年开始,德国有规律地用火车将在苏联缴获的战利品运回国内,以保持他们的生产速度。在德国人建立的“欧洲新秩序”下,欧洲每个国家都要为供养庞大的德国而耗尽力量。
俄罗斯提供劳动力和各种原料,乌克兰提供小麦玉米和肉类,丹麦和荷兰提供奶酪、肉类和黄油,挪威提供电力,和对生产装甲钢至关重要的钼矿.瑞典提供铁矿石,瑞士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匈牙利提供铝矾土,罗马尼亚提供石油和小麦,捷克斯洛伐克提供军火,比利时提供钢铁和机器,西班牙和土耳其提供钨,铬等战略金属.法国则提供从粮食、酒类到钢铁、铝、武器、引擎、汽车……当然,与战争无关的私人小汽车、电冰箱、真空吸尘器和钢琴等消费物品在战争结束前,都不准再生产。
使用配给卡的平民的每日热量配给标准从1942年底开始降为2078大卡,食物配给的不足已经开始影响1924年以后出生的士兵的体能水平。
1943年底降为1980大卡,1944年底降为1670大卡,德国投降后的1945年底降至最低,1412大卡。1942年底,食物配给的不足已经开始影响1924年以后出生的青年的体能水平。
1943年底欧洲德国占领区平民的每日热量配给:
巴尔干地区:1305大卡
比利时:1320大卡
法国:1080大卡
荷兰:1765大卡
波兰:855大卡
荷兰的每日热量配给之所以较高,除了因为与德国同属日尔曼民族,更重要的是荷兰在战争中为德国提供了大量兵员!
德国占领下的法国,对美食的热爱因新颁布的有关什么可以吃喝的限制而受到打击。在宾馆和餐馆里进餐被限制在两道,其中只有一道可以是肉菜,而且酒的销售将被限制在每星期四天。为防止囤积,在销售的罐头上用钉子打孔。在家里吃饭也不例外:配给卡将开始使用,包括面包、法式糕点和巧克力在内的食品或者被限制,或者干脆被禁止销售。
一个健康的成年人在不做激烈运动的前提下,每天消耗1800大卡热量,因此,德国占领区平民的每日热量配给不能维持人的基本生存需要,于是,欧洲黑市猖獗,人们只能以10倍于正常的价格购买必须的食物.饥饿和因为营养不良造成的疾病肆虐欧洲大陆!
肉食品的生产特别受到影响,欧洲的消费肯不得不越来越依赖素食。饥饿的现象出现了,有些地方甚至有人饿死,但是在1945年以前,这种情形只限于欧洲的非日耳曼人。德国不顾占领区粮食的匾乏,征收了大量的粮食,不是运到德国去,就是供应占领军。
战争爆发时,德国必须养活将近八千万人。在战争过程中,有一千二百多万人被动员入伍。这些人虽然对工业或农业生产没有贡献,却必须配给他们从二千七百五十至三千五百五十卡路里的口粮。应征入伍的人中,有七百万人由外国工人和战俘所代替。他们虽然多半只靠劣质的和单调的饮食来糊口,可是如果要他们到工厂和农场去干重活,那就不得不给他们足够定量的淀粉质食物。因此,在战争期间,平民和军队所需要的粮食总数比战前的水平至少高出了百分之二十。国内供应量和总需要量之间的差额全靠在占领区大肆征粮来弥补。
最受歧视的是犹太人。1942年9月以后,犹太人不准获得任何肉类、肉制品、蛋品、糕饼、白面包、全脂牛奶、脱脂牛奶或任何不经特别许可而分配的食物。发给犹太人的面包证只准购买黑麦面包。犹太儿童和青少年只获得一般消费者的面包配给量,他们没有人造蜂蜜,没有可可粉,没有额外配给的果酱,他们也没有资格获得全脂牛奶。凡是德国人有权享受的所有其他补充配给,同等身分的犹太人则一概没有。
1943年以前,德国国内对所有消费品实行严格的配给,再加上被占领国家源源不断的贡款,以及卫星国的进贡,德国人民的生活水平相对其他欧洲国家还是比较高的,仅次于美国,德国人民的饮食也是在战争进入了1944年后才逐渐变坏。
随着战争局势进一步恶化,柏林的供应再度变坏,而且家庭妇女们还受到号召,交出家里的“多余”衣物、废铜烂铁、铝锅铝盆。甚至连勃兰登堡门也不能在战时征集活动中幸免:1943年2月,一群柏林消防队员爬上门顶,将勃兰登堡门的铜皮屋顶全部拆下来送去熔化。
德国被迫将动物蛋白质改为植物产品。德国人的总的食品消费量中只有百分之三十来自荤食品,而在其他工业国家里则有百分之四十。德国人的大部分蛋白质消费量来自素食品,而在其他工业国家里大部分蛋白质则来自荤食品。
,德国为了解决粮食的严重不足,就开始研究利用培养酵母菌来生产蛋白质.其方法是将木材和造纸废水转化为糖,由于这种酵母蛋白经压榨后很像猪肉和牛肉,所以被誉为"人造肉"年产量最高达50000吨,
与此同时,在牛奶的利用方面也厉行节约。由于全脂牛奶的消费限于儿童、母亲和从事有害健康的工种的工人,因而出产的牛奶大部分可以用来制造黄油。尽管这样做并没有改变牛奶中含有的脂肪总量,却增加了可以得到的脂肪的供应,从而在战争时期一直维持了令人相当满意的脂肪配给。
油料作物、薯仔、蔬菜这些适于种植的农作物的增产,影响了德国牲畜的总数,尤其因为海外供应的浓缩油被封锁切断了,而国内供应的敖皮也由于出粉率高而有所减少,在战争的五年中出粉率由百分之七十七提高到百分之九十和百分之九十以上。奶牛主要靠家庭的饲料喂养,因此牛奶的供应保持在高水平上,但是猪的总数不得不减少。到战争结束时,总数下降到战前水平的大约百分之六十。猪肉和猪油的产量下降得比猪的总数甚至还要多,因为缺少谷物和薯仔作饲料、屠宰下来,猪肉重量和猪油含量都减少了。
43年后的面粉供应开始紧张,必须在国民吃的面包中掺用大麦粉和薯仔粉以及其他成分,食品生产在德国就无法跟人口的增长同步,因此在战争开始时它马上就陷人了供应不足。从1914年10月起,所有德国的磨坊都必须加紧碾磨谷物。面包师必须在白面包中添加一定量的黑麦。黑麦面包中则经常掺入薯仔粉。战时面包的常用缩写为“K面包”,不久以后,就有一批规定协调这种面包的生产。这时,白面包中必须含有至少10%的黑麦面;黑麦面包中又必须至少掺5%的薯仔粉或淀粉。尽管如此,面包供应依然很紧,在战争进程中越来越不足。
当时留学德国的季羡林先生回忆:我们中国人本来吃肉不多,我们所谓‘主食’实际上是西方人的‘副食’。黄油从前我们根本不吃。所以在德国人开始沉不住气的时候,我还优哉游哉,处之泰然。但是,到了我的“主食”面包和薯仔限量供应的时候,我才感到有点不妙了。面包少且不说,实质更可怕。完全不知道里面掺了什么东西。有人说是鱼粉,无从否认或证实。反正是只要放上一天,第二天便有腥臭味。而且吃了,能在肚子里制造气体。”
德国的消费品配给严格而有效,不仅食品列入配给,从衣服,鞋帽,香烟和烈酒都列入配给名单.
德国每人都有一本供应卡,例如,在餐馆就餐,点菜后除交纳现金,还需要从供应卡扣除饭菜已经明码标定的食油,肉和蛋的定量,在购买衣服,鞋帽时也是同样,例如,每年供应两件衬衣,那么,在付款时必须有供应卡的布票,但是,买30马克的高级衬衣还是15马克的衬衣有选择的自由.
由于德国缺乏橡胶,因此从军靴靴底到军帽帽檐一律改用皮革制造,省下宝贵的橡胶制造轮胎!
德国士兵在回国休假时使用特种食品供应卡。面包证和食品供应卡一起印刷在一张硬纸片上,需要多少面包就用剪刀剪下多少克的面包证,和士兵证一起使用就能享受对战时探家士兵的免费食品供应。
41年的冬天,德国军队不可战胜的神话在莫斯科城下的冰天雪地破灭了,此时,德国国内,人民的日子也不好过,除了要响应政府的号召为军队捐献过冬衣物,还不得不忍受冬季取暖煤炭供应的削减,为了战争消耗,德国人开始体验节衣缩食,挨冷受冻的滋味!
当盟国一知道德国在俄国作战的第一个冬天严重缺乏寒衣的情况后,就开始大规模地采购寒衣。在1942年中,以一千万英镑的价值买迸了总数近二万五千吨的物资,采购范围从羊皮外套和羊皮衬里的手套到羊毛旧衣和牛毛。德国抢购这些商品被认为是它的储存减少,处境日益困难的明证。
经济作战部的意见是,虽然在它早先对德国物资匾乏情况所作的估计有时过于乐观,但无疑已发现这时德国在对俄战役中的衣着供应上是真正穷于应付了。
德国政府告诉每一个家庭,薯仔现在应当只以带皮的形式上桌,”它说:“最重要的是,在饭馆和餐厅里,不可使用薯仔削皮器。”
43年,意大利退出战争,橙子从此在德国人的餐桌消失了.
44年底,苏联几乎收复了包括乌克兰的全部国土,法国也为盟国解放,于是,肉,鸡蛋和葡萄酒从德国人的餐桌上大大减少了!
从41年到45年盟国对德国城市毁灭性的轰炸,使得50万德国平民丧生,数百万人房屋被毁,无家可归,纳粹德国政府表现出非常的高效率,每当大轰炸刚刚结束,那些情绪低迷饥肠辘辘的难民,很快会看到,废墟和瓦砾得到快速的清理,伤员受到妥善救治,政府的卡车迅速运来大桶的热汤,抹着厚厚黄油夹着鸡蛋和香肠的三明治,以及各种衣物,甚至还有儿童玩具,这坚定了德国人民在整个二战期间对政府的信心.
德国人43年工作周的平均工时从47小时增加到了49.2小时,数量不断增加的外国劳工以及战俘将被迫在德国工厂工作。军工仍居于最优先的位置,纳粹当局以烟草或者白兰地的形式向军工工人提供生产效率津贴,并承诺为参加工作的母亲们改善条件。但在生产率驱动中也有更严厉的一面:劳动力也被包括转移到集中营在内的对“懈怠”进行惩罚的多种威胁所驱动。
1944年的德国配给标准,普通平民每人每星期
面包2000克,
肉食或香肠900克
食糖140克
油脂140克
奶油80克
咖啡30克
鸡蛋1个
香烟20支或雪茄10支.
1945年的4月20日希特勒生日,对于许多柏林人是难忘的,主要是在这天发放的额外配给
香肠500克,大米500克,豌豆250克,蔬菜罐头一个,黄油50克,咖啡50克-----
要知道如果没有这些额外的配给,是无法坚持到10天后柏林战役结束的!
在战争的头五年里,德国人的饮食一直是单调的和不太可口的。它充斥着体积大、长气力的食物,而缺乏高质量的蛋白质和矿物质,不过并不严重缺少任何重要的质下降到战前水平的四分之三,可见的和不可见的脂肪下降到三分之二。对一般消费者的供应量始终就不十分充足,但是对家庭作为一个整体来说,饮食通常至少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最低营养。
德国人民的健康并没有由于缺少食品而受到损害。工厂中生病和缺勤的比例并不过高。在出现这种情形时,主要是由于工作过度和在猛烈的空袭下生活条件普遍恶化,而不是由于营养不良。在1943—1944年的冬天,流行性感冒席卷了德国,而到战争结束时,还出现了某些轻微的皮肤病。在其他方面,德国人民的健康和营养情况,在战争中自始至终都保持得非常好。甚至在德军最后崩溃而带来的苦难时期,多亏了地方紧急配给,人民还是得到了最低限度的食品供应,从而避免发生骚动。
德国在希特勒的领导下,1940经济总量达到561亿美元,基本度过了经济危机,当然有占领下西欧的经济支持,军火工业生产开始全面的运转,其军火产量在 1939年就已经超过英法之和,以坦克生产为例,,1943年达到了7600余辆,随即就有3000多辆开往库尔斯克,后来多生产虎豹坦克,数量有所下降,质量却在上升,二战期间共生产24000辆坦克。由于盟军的轰炸和资源短缺,军事上寡不敌众,德国经济在1945年开始出现崩溃.
45年,德国战败了,德国仿佛是被纳粹和希特勒催眠率领着经历了一次,绚烂辉煌而又结局黯淡惨烈的梦,当一切结束的时候,德国才发现,在挥霍了日尔曼的狂想,复仇,激情和努力后,收获的仍然是贫穷饥饿与残垣瓦砾。45年底德国人每天的食品热量只有1400大卡,是1942年的一半!普通人连吃饱一顿黑面包都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奢侈,曾经帮助中国救护南京大屠杀中的难民的德国友人拉贝博士,此时,也在德国忍受着饥饿的煎熬,知恩图报的国人为拉贝博士寄去了炼乳,巧克力和罐头,以解燃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