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为什么曾经横扫欧洲的德国,现在却对军事完全丧失兴趣
作为欧洲大陆上的传统强国,德国在上世纪连续发动了两次世界战争,从普法战争开始到二战结束的70多年时间里,德国在欧洲所向披靡,打遍欧洲无敌手。
一战前夕,德国靠发展军工产业,成为欧洲大陆上最强陆军的拥有者;二战前,德国在纳粹党的带领下建立了战时经济体制,重点发展军工技术,而且还坐拥克虏伯和斯柯达两大兵工厂,其军工产业足以傲世整个欧洲。
为什么这么说?要知道,克虏伯军工厂是20世纪前期的世界第一大兵工厂,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就已经威名赫赫;而斯柯达兵工厂是世界第二大兵工厂,以生产火炮和各类型的枪械出名。1939年年初,德国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随后接管了这座军工厂。凭借着强大的军事工业,德国才获得了逐鹿天下的实力。
然而,随着二战的结束,世界政治格局重新洗牌,美苏两强崛起,德国在衰落的同时,也逐渐丧失了发展军事工业的欲望和能力,转而通过大力发展经济、组建欧洲共同体等方式,将发挥主导作用的方式隐藏在欧洲的集体行动中,以“欧洲”的名义和渠道投放自身影响力,在国际上贯彻自己的意志和主张。
作为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德国为何会放弃发展军事?难道德国民众的彻底反思,使得他们看清了发展军事进而引发战争所带来的巨大破坏性和残酷性,从此对军事深恶痛绝?
这种主观层面的分析显然不符合事实,要不然德国在一战中吃亏后,也不会主动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了。更何况,从回避历史问题到真正全面反思纳粹历史,德国在反省的道路上也经历了诸多波折。
熟悉云石君之前系列文章的朋友也许会指出,二战结束后,德国元气大伤,德国(西德)政治和军事上受美国高度钳制,领土被四国划分,基本上失去了自主权。这种境遇下,德国拿什么来发展军事工业?
不得不承认,美国对德国的军事接管和钳制是德国无法发展军事的一大主因,但也仅仅是外部因素。我们都知道,内因才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在本文中,云石君试着从内因入手,来挖一挖德国不愿发展军事的深层原因。
首先,在美苏两强冷战对峙的背景下,德国再怎么发展军事,也无法抵抗苏联,何况有美国撑腰,自保无虞。
二战结束后,美苏两强开启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冷战对峙。很不幸,由于地缘关系的相对接近,使得德国在地缘上不得不直面苏东集团,并且由于国土面积不大,完全缺乏战略纵深,东西南部都被欧洲国家包围,处于四战之地,这一点和中国战国时代的魏国与韩国的地缘政治格局颇为类似。
人类进入二十世纪,随着工业革命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大规模战争的伤害水平之深,已经远非德国这种体量的国家可以承受。分裂后的西德一旦有想通过发展军事做大做强称霸欧洲的意念,必将面临其东西两面传统欧洲强国(尤其是强大的苏联)的联合打击。而随着原子弹、氢弹等核武器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战争形态,毕竟核武器的破坏性太大,这是西德无论如何也承受不起的。
在这种情况下,德国自身军事力量强势与否已经没有意义(反正都打不过苏联,狭小的更无法承受核弹――德国的人口密集度在欧洲大国中排名第一),而且德国的军事复苏还会加剧东西方紧张,增大沦为炮灰的风险。既然注定不是苏联的对手,而且有美国这个欧洲的太上皇在背后撑腰,自保完全没有问题,德国索性放弃了军事复苏的念头,避免刺激周边国家敏感的神经,更愿意用和平方式充当东西方缓和的桥梁,以一个温和的赎罪者的形象示人,这样既节省了军费,更可以避免自己沦为冷战变热战的炮灰,何乐而不为?
其次,战后欧洲政治格局发生了大洗牌,靠武力征服已不太现实,德国要领导欧洲,只能通过软实力吸引大家主动接受自己领导。
从政治方面来讲,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传统的欧洲列强普遍衰落。曾经的“日不落帝国”――大英帝国在二战结束后出现断崖式衰落,殖民体系土崩瓦解,在全球势力急剧收缩,从世界霸主变成了二流国家,逐渐沦为美国的小跟班;德国在战后也受到了严厉制裁,国土沦为废墟,大部分军事基地、军工厂被摧毁,军事政治被美国接管,国运可谓是一落千丈。
随着全球政治格局大洗牌,欧洲不再是世界政治经济的中心,反而成了新崛起的两大超级大国美国和苏联争霸的前沿阵地。贫病交加的现状让欧洲各国第一次真正认识到,为了让欧洲从战后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中解脱出来,欧洲必须整合各国资源,完成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然而,两次世界大战以及战后欧洲新的政治格局表明,德国已经不可能靠军事实力来整合欧洲的政治秩序,毕竟今时不同往日,通过发展军事来征服别人这种简单粗暴的玩法已成为过去时。要想做欧洲的主宰者,只能换种温和的玩法,建立一种政治上互信、经济上合作共赢的新型关系,而德国通过发展军事、进而发动世界大战这个历史因素,明显构成了让其他国家认可的阻碍,很难和周边邻国建立政治互信。这就使得德国只能放弃武力,通过经济发展提升自身软实力,用利益诱惑人家接受自己的领导,进而完成欧洲一体化整合。
从经济方面讲,二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促进了生产力的空前提高和生产社会化的迅速发展,和平和发展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在国际政治两极化的格局下,欧洲各国实力普遍都差不多,都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大力发展本国经济上。德国作为欧洲的中枢,在这种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下也不能逆潮流而动,只能适应大趋势,与邻国加强经贸合作来提振本国经济。
再次,经历了二战的残酷洗礼和美国对德国的改造,使得德国社会整体思想认识发生了根本改变,反战成为民众的共识。
二战前夕,德国在纳粹党领导下出现的“经济奇迹”,民众对纳粹党欢欣鼓舞并感恩戴德,唯希特勒马首是瞻。殊不知,正是这种战时经济体制将德国拖入了战争的深渊中,让民众遭受了巨大的苦难。
经历了二战的残酷洗礼,德国元气大伤,国内民生凋敝,暂由苏联、美国、英国和法国四国分区占领,首都柏林也由四国分区管制,国内工业体系全面崩溃。虽然德国后来获得了美国马歇尔计划的输血援助,但这种明显带有政治附加条件的援助和控制是德国人无法接受的。
这也正应了那句话:出来混总是要还的!虽然纳粹党早已灰飞烟灭,但德国民众必须为他们自己的疯狂行为买单。通过军事霸权掠夺资源固然爽,但天上不会掉馅饼,民众必须承受由此带来的代价。在这种战后的深刻反省中,德国民众真正认清了战争的残酷性,对任何涉及军事和战争的苗头都极为敏感,反战成为整个社会的共识。
这种共识也影响了德国整合领导欧洲的思路。德国在完成国家统一后,一跃成为欧洲强国,在霸权主义的思维习惯下,德国通过大力发展军工产业,梦想着通过武力来征服各国称霸欧洲,而结果却是国土被分割,军事政治被阉割。在这种背景下,德国要想整合欧洲,只能顺应民意,通过和平崛起的方式融进欧洲区域经济广泛合作的大潮中,实现德国二战后的经济复苏和繁荣。
基于这种考量,德国索性摒弃了军事力量,与法国这个宿敌联起手来,组建了欧洲六国煤钢联合体,在吸纳了更多欧洲国家加入后,升格为包括经济、外交和安全合作的欧洲联盟。而德国凭借着自身的工业实力,逐步领导欧盟事务,成为欧盟的扛把子。
然而,随着国际政治格局的不断变化,目前国际形势依然动荡不定,不确定因素仍然很多。在欧洲及其边缘地区,由于存在政治、经济、社会、民族和宗教矛盾及领土纠纷,发生地区性危机和冲突的可能性增加,局部冲突呈上升势头;原苏联地区的动乱以及俄罗斯的军事实力仍对德国构成“不可忽视的潜在威胁”;一些第三世界国家各地区爆发局部战争和冲突的可能性有增无减,使德国面临着难以预测的“危险”。而美国大搞贸易保护主义让德国很不爽,双方龃龉逐渐加深,德国显然已经意识到,完全依赖美国的时代已经结束,是时候自力更生了。
B. 德国不是一战的战败国吗为什么在短时间内经济军事崛起神速是由于希特勒上台才导致的吗还是什么二
一战德国国内没有遭到战争破坏。
一战结束英美出于自己考虑反对过分削弱德国,反而加以扶持,比如洛迦诺公约,就是明目张胆扶持德国的例子。
希特勒上台之后,为了解决经济危机,实施国民经济军事化。
二战中牛人施佩尔主持军备生产,德国的军工业很是发达。
C. 一战德国为什么投降
第一,是因为德国国内爆发了革命,霍亨索伦王室被推翻,新成立的魏玛共和政府急于掌控国内局面,因此投降;
第二,当时德国虽然并不是没有一拼之力,但整个战争的局势已经明显是倒向协约一方的,再打下去也只会越来越糟。事实上德国当时以为停战后的谈判会依然如同之前一个多世纪以来的列强战争一样,只是利益的让步而已,谁知道法国杀红了眼,下了决心要弄死德国;
第三,当时德国经济已经濒临崩溃,而协约国一方还有美国根本没有进入战时体制,完全可以支撑整个协约国继续进攻,所以为了避免苏联成立后对德国的“输出革命”行动引发真正的严重后果,德国也必须停战。
D. 德国二战真的是因为希特勒的一系列愚蠢决定才输的吗
是,也不全是。小胡子对军事干预过多,如果放手让古德里安丶曼施坦因等专业军人指挥,也不会有两线作战,即使真要两线作战,在1941年秋天占领莫斯科完全有可能,在42~43年前结束战争,迫使英国投降。(那时莫斯科仅有6万二线军队,也未发动大动员和从东方调兵,德军闪电战过快,斯大林也不太清楚前线情况)。其次,受限于战略位置和资源差距,德军只能进行闪电战,依靠先进的战术战略能力和优异的兵员素质丶指挥能力,希特勒的短视指挥错过了速决速战。最后,将所有过错推与一人是不合理的,希特勒发动的是侵略战争,英美及世界的态度极为重要,不可能像钟点一样一刻不差,从陷入与大多数国家战争开始,胜利希望就越来越远了,大多数时候在苦战,争取体面地停战或投降,因为战争资源差距巨大,和美国一小时造一架B29,苏联人海量出坦克与火炮相比,是根本无法相提并论的
E. 德国确立的是什么政体有何局限性产生这种局限性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德国的政体:议会制民主共和制
议会制民主共和制国家元首(总统)的地位是象征性的,只是虚位,没有实权,议会是国家的权力中心。政府由议会产生,取得议会选举多数的政党或政党联盟组阁上台,政府对议会负责,当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时政府就要辞职或是呈请国家元首解散议会,重新选举。 政府官员和议会可以相互兼任。
F. 苏联占领德国多少年,为什么没有完全统治德国
二战期间,美英法三国首脑多次会晤,对战后情况作了部署,决定由三大国分区占领德国。
1961年8月,华约成员国负责人在莫斯科开会。 从8月13日0时起,在东西柏林之间修建起一道城墙。
柏林墙并不能阻隔东西德国人民的亲情。
1990年5月31日,民主德国宣布,从7月2日起,所有存在于边境通道上的障碍物都将被拆除。这样,被阻断了 28年的大柏林,终于连成一体了。
G. 德国的政治体制的问题
一战前德国是 君主立宪制没错 但与同时期的英国有一定差别 德国的皇帝还保留着一定的权利 由于德国在一战的失败 协约国与德国签订了条约 其中就有流放德皇威廉二世。德国就从 君主立宪制 转变为共和制还有 希特勒上台的时候 纳粹党成为国会第二大党 希特勒只是当了国家的二把手 也就是总理,后来经过暗杀 暴动 成为了 国家的元首 海陆空三军统帅 但行政编制一直是总理现在的 德国政治体制类似于法国 各个议会力量 类似于美国 总统自然是人民公选出来的领袖 但是上下两议院 权利比较持平 所以管理国会的总理 便感觉 更NB了
H. 德军作为二战最强军队究竟是为什么会失败
德军作为二战最强军队会失败,是因为德国的军事目的是惨绝人道了,他们发动的都不是正义的战争,而且它的盟友意大利还是个拖油瓶。
I. 二战时德国政治体制
二战德国是在希特勒的独裁统治下推行国家的社会主义制度(法西斯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变体)。国家社会主义一般又称作纳粹主义,“纳粹”(Nazi)是德语“国家社会主义者”(Nationalsozialist)的简称,原意是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NSDAP,简称国社党)的党员与拥护者。
纳粹德国指在1933年至1945年期间由阿道夫·希特勒和其所领导的纳粹党所统治的德国。纳粹德国有两个官方国名,分别为1933年至1939年使用的德意志第三帝国(德语:Drittes Reich)与1939年到1945年的大德意志帝国(德语:Großdeutsches Reich)。“第三帝国”一词指的是继承了中世纪的神圣罗马帝国(962–1806)“第一帝国”与近代的德意志帝国(1871–1918)“第二帝国”的德国。
纳粹德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起国之一。奥地利与捷克斯洛伐克分别在1938年与1939年被纳粹德国吞并,其中捷克被直接吞并,斯洛伐克则是纳粹德国的傀儡政权。1939年9月,纳粹德国与苏联共同瓜分波兰第二共和国,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至1940年,纳粹德国占领了大半个欧洲,其中包括法国。其占领区内的“不受欢迎的人”和另外一些民族亦不断受到迫害。1940年9月27日,德国、意大利和日本签订《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结成了侵略性军事同盟,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对苏联宣战,发动苏德战争,德军一度兵临莫斯科。
在1943年遭到一连串的失败后,战争的天平开始向另一方倾斜。德国城市遭到盟军大规模、有规律地轰炸,而随着战争的进行,德军也面临着资源短缺问题。1945年初,西方盟国自西向东,而苏联则自东向西不断推进。4月,苏军攻入柏林,4月30日希特勒自杀。5月8日,德国投降,并签署投降书,纳粹德国宣告正式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