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德国有军队吗
德国有军队。1945年5月9日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投降,德国国防军被予以解散。1955年11月12日,德国联邦国防军正式建立。1956年3月1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国家人民军紧随西德的联邦国防军建立。
1990年两德统一后,美英法苏四国与西德政府签署《德国最终解决条约》,德国联邦国防军削减三十七万人,前东德的国家人民军解散,其中大约五万人并入德国联邦国防军。
如今的联邦国防军主要参加一些联合国实行的国际维持和平任务、人道救援任务及北约的军事行动。2000年以后,联邦国防军改制,增加了联合后勤总部。
截止至2017年6月末,德国陆军总兵力为80,673人(包括60,863人的常备军;3,810人的驻外部队;16,000人的预备役部队),海军兵力为16,414人,空军兵力为26,000人。
㈡ 德国为什么可以拥有军队
现在的德国当然有军队啊!德国现在有17-19万的军队。德国虽是战败国,但是德国和日本是有区别的,所以日本只有自卫队而德国却有军队。德国能有军队最主要的原因是当时的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在欧洲的角力。
㈢ 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不是不能再拥有军队了,为什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会有这么大的庞大的军队
先从德国内部(自身)来说:
一次大战结束后,德国军队处在凡尔赛条约的束缚下。
凡尔赛条约第一部分就明确规定:德国只能保留一支10万人的军队,确保德国职业军队保持最小的规模。第二部部分,德国军队成为服役年限最长的军队,军官的服役年限为25年,士兵为12年,防止德国建立起一支经过训练的预备役军官队伍。第三,禁止德国生产重炮,坦克,飞机,潜艇等一些进攻性武器,并对德国武器的进口进行限制。第四,取消德国总参某部,让德国无法制定作战计划和大规模军事演习。
除了条约的限制外,德国军队和社会都面临着很大的经济问题,战争后德国国内通货膨胀,失业人口剧增,艰难的经济环境又造成了严重的正治动荡。总之,此时的德国军队是一支杂乱无章,支离破碎的军队,德国军队在束缚,恐惧,哄乱中开始了艰难的改革。
德国军队的改革和一个人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这个人,西特勒在1939年全面发动全面二战是不可能的,德军横扫欧洲,成为世界第一的强大军队也只是痴人说梦。这个人就是冯.西克特。
冯.西克特在许多军事领域具有前瞻性的观点,他主张一支职业军队必须满足四点要求:1、必须是高度运动的,能够利用交通工具快速运输。2、必须是有效装备的,具有可以使用的现代化武器。3、必须有一个完整的军队后勤体系,能够不间断的为前线部队提供所需的一切。4、后备军事力量可以不经过预备役训练就可以全面动员和部署。
具体的措施如下:
人员方面:凡尔赛条约规定德国只能保留一支10万人的军队,所以军队人员的改革必然是放在第一位的。冯.西克特要求这10万军队不是一支普通的军队,他应该是一支具有职业化军事水平的军官队伍。这10万军队是德国军队的精英,是德国军队的希望。
组织和编制方面:德国依据1919年3月的《武装部队法》从新组建。最上层是总统,任总思令。国房部监管陆军和海军。国房部长之下是军队思令部。西克特上任后将德国的7个步兵师和3个骑兵师编成为2个集团军。每个集团军设指挥部。西克特让每一个师来委任一个地域性的用于招募和管理的地区,用来训练和招募新兵。
到了1926年,他又将10个师扩充的21个。到了西特勒上台前,又有36个师加入国防军。
另外,德国空军和装甲部队的组建也被提上日程,每年都有从4000名优秀军官中挑选出的180名军官加入西克特的所谓的“影子空军”,每年有30名军官在苏联专门设立的空军训练基地接受训练。在西克特的授意下,1929年,古得里安组建了德国第一个装甲营,这是德国装甲部队的雏形。
正是以上得力的军队改革措施,才有了二战中德军1个月灭亡波兰,7周打败法国,以及后来德军在北非、巴尔干和苏联战场初期的一系列胜利。
再从德国外部(国际环境)来说:
一战结束后,特别是苏联的出现,引起了帝国主义的恐惧和仇视。它们在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中,既想削弱和击败竞争对手,又要反对社会主义,镇压人民隔命。绥靖政策正是适应了这一需要出现的。等到了二战爆发前,这一政策最积极的推行者英、法、美等为了防范苏联,将祸水东引,积极扶植(在一战中)战败的德、日充当防苏的屏障和打手。因此,这也为德国借机壮大自己的军事力量扫清了障碍。
㈣ 一战后的德国穷的鬼一样,希特勒哪来的资金发展军队和发动战争
其实正是因为资金短缺的问题,德国走上军国主义的道路有部分原因正是在此。
一战后的德国确实相当困难,各个协约国签订的凡尔赛条约使德国背上巨额赔偿,和当初清政府签订的《辛丑条约》极为相似。
德国基本是采用了凯恩斯主义那套加上纳粹德国的疯狂扩张以维持国家经济:
新建大型政府工程,这一套是像美国学来的,但德国无意中发明了高速公路这种产物,不过当时的高速是军队适用
大规模扩军,虽然凡尔赛条约明令禁止,但各国疲于应付经济危机,根本无力去管德国。
没收充公。犹太人啊,叫你们经营商店,控制零售业和物价,统统没收。后来的种族迫害,大量犹太人的资产被纳粹没收,成为了纳粹政府的囊中之物。
采用配给制,在采用这个方法前,即使采用了很多方法来维持经济,但还是架不住部队这个烧钱机器,况且德国一直扩军,配给制的采用可以获得各个产业间的贸易差,不管是重工业还是轻工业,都得为军队让步,以至于30年代的德国农业水平仍然处于一战以前。
㈤ 一战后的德国只能保留军队10万,为何二战中却有1800万人参战
把这十万人的军队,大部分培养成军官,再让军官去培养士兵,就这样慢慢培养,到二战的时候就变成了一千八百万人了。
世界第一次大战,德国佬儿输的非常彻底,没事儿闲的发动战争,输了就没啥选择权,立马滚去签订《凡尔赛条约》,这个条约的存在,就是为了约束和限制德国发展,但是那群二百五的英国佬儿为了压制别的国家,就允许德国方面保留10万军队,当时法国在欧洲的地位是非常高的,如果没有德国进行制衡,英国佬就没办法跟法国进行对抗。
虽然起势非常的凶猛,但是还是再一次的失败了,毕竟不义之战,不能久也。
㈥ 德国在一战战败后受到了制栽!为什么到二战时这么短的时间会拥有如此强大的军队!
有以下几点原因:
1:德国历史上就是个军事传统浓厚的国家,很多家族都是祖上好几代开始就从军了,军人的基因传承的很好,这很重要。
2:一战失败后,德国仅被允许保留10万人的国防军,但是这10万人是精兵强将,他们是德国军队的精华,在二战开始的时候,他们就会成为军队的骨干,扩张很容易。所以对于部队来说,保留建制很重要,如果成建制被消灭,就很难重建,只要建制在,骨干在,即使损失再大,恢复战斗力也很快。
3:尽管收到诸多限制,德国人对于军事科技的钻研一直没有落后,很多先进的装备和战术理念都是德国人想出来并且实践的。
㈦ 一战中德国是如何崛起的
这个其实还是英美等战胜国促使的,德国的崛起以希特勒上台为标志,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战败后的德国虽然有着完整的工业体系,但却根本无法恢复经济,面临巨大的战争赔款,道威斯计划得以出台,英美等国通过帮助德国恢复经济来保证战争赔款;第二阶段,经济大萧条爆发,希特勒上台,德国在其手中最终完成崛起。所谓的道威斯计划,其实就是英美等国以恢复德国经济的办法,保证德国有能力偿还战争赔款
㈧ 德军一战时的一个师的编制是什么样子的,具体一点
德国陆军在一战时期战斗力可谓是非常强大,得益于德国士兵及军官的优秀军事素质,德国军队可以快速接收最先进的武器装备和战术,这也是德国可以先后两次单挑欧洲各国的关键所在,话不多说,直奔主题。
德国步兵师编制
(1)编制
一战前德国陆军编制与其他欧洲列强相似,1个步兵师由2个步兵旅及1个炮兵团组成,
每个步兵旅又下辖2个步兵团,每个步兵团下辖3个步兵营和1个机枪连,每个步兵营又由4个步兵连和1个机枪排组成,每个步兵连又下辖4个步兵排。
▲手持长矛带着防毒面具的德国骑兵
除了步兵师外,德国还设有骑兵师
1个骑兵师由4-6个骑兵团、1个骑炮营、1个机枪连组成
1个骑兵团由4-6个骑兵连组成
1个骑兵连人数在150人左右,1个骑兵师在6000左右。
武器装备方面
1个骑兵师拥有12门77mm炮外加6-12挺重机枪
㈨ 德国在一战和二战都有很强的战斗力这究竟是为什么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战败,和一战战胜国签订了《凡尔赛条约》。这个条约从当时德国的经济,军事都有限制,爱经济上几乎把德国的家底给掏空。在军事上,德国只能拥有十万的军队。在当时动辄几百万人参战的战役中,十万人几乎是必败的。但是等到了二战,德国的军队实力不能忽视。德国在一战之后,发表了很多政策。全民参军,退伍军人的待遇也非常丰厚。所以德国这个时候的军队的战斗力已经很强了。在经济方面,一战《凡尔赛条约》并没有针对德国的外交,所以德国在外交上和很多国家建立友好关系,并进行贸易往来合作。所以德国的整体国力渐渐的复苏。在二战开战之际,才能快速的拥有一支有战斗力而且战斗力很强的军队。在当时德国的军事力量和领导能力都能排在全球前列。
㈩ 一战两大军事集团是怎么形成的
三国同盟
Triple Alliance
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在维也纳结成的秘密同盟。1881年法国从阿尔及利亚侵入突尼斯,并把它变成自己的保护国。意大利早已觊觎突尼斯,但苦于实力不足,不能单独对抗法国,便投靠德、奥。经过谈判,1882年5月20日,德、奥、意3国在维也纳签订同盟条约。条约主要内容:①如意大利遭到法国进攻,德、奥两国应全力援助,如德国遭受法国侵略,意大利也担负同样的义务。②缔约国的一国或两国遭受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大国(指法、俄)进攻,则缔约3国应协同作战。意大利对此附有一个保留条件:如英国攻击德国或奥匈 ,意大利将不负援助自己盟国的义务 。③当一大国(指俄国)攻击缔约国一方时,其他两缔约国应取善意的中立,即一旦发生俄、奥战争 ,意大利将保守中立。 条约有效期5年,1887 、1891、1902、1912年4次续订,并增补了一些义务条款。
三国同盟的缔结标志着欧洲列强两大对峙军事集团的一方初告形成。这个同盟条约与德奥同盟、三皇同盟同时存在,成为俾斯麦同盟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
三国同盟的建立促使俄法两国接近。1893年,两国签订《俄法协约》。协约规定:如果法国遭到意大利的进攻,或俄国遇到德国和奥匈攻击,对方应以全力支援。到19世纪90年代,在欧洲已初步形成了两大对立的军事集团。
为了对付主要敌人德国,英国不得不放弃传统的“光荣孤立”政策,迫切地寻找同盟者,并同法国接近。1904年英法两国签订协约。协约规定:法国承认英国在埃及的特权,英国承认法国在摩洛哥的特权。两国也调整了在纽芬兰海岸、冈比亚、尼日尔爾尔、暹罗(泰国)、马达加斯加(马尔加什)和新赫布里底斯群岛的矛盾。
德奥两国在巴尔干的扩张威胁着俄国的利益,三B铁路一旦筑成,德国将成为土耳其和黑海海峡的主人,俄国出入海峡将受到德国的限制。日俄战争和1905年革命以后,俄国在财政上更加依赖英法。英俄两国的矛盾也因俄国力量的减弱和英德矛盾的激化而缓和下来。在这种情况下英俄都感到有必要联合起来共同对付德国。1907年8月31日,英俄签订协约,调整了两国在争夺殖民地上的矛盾。协约规定:把伊朗分为三部分,北部属俄国势力范围,东南部属英国势力范围,中部划为“缓冲区”;俄国承认阿富汗为英国的附属国。《英俄协约》还涉及中国的领土西藏,规定双方“承认中国对西藏的宗主权”。英俄两个帝国主义都垂涎西藏,但都无力压倒对方,只得妥协。
《英俄协约》虽然没有明确规定军事同盟义务,甚至还打着“维护和平”的幌子,但实际上也是为了加强掠夺殖民地和准备帝国主义战争而签订的。
在《俄法协约》和《英法协约》的基础上,1907年《英俄协约》的签订,标志着和三国同盟对抗的另一个帝国主义军事集团——英、法、俄三国协约的最后形成。
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帝国主义军事集团形成以后,国际关系日益紧张,局部战争接连发生,终于导致了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