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果希特勒制造出原子弹会如何
德国会有很多工业城市遭到原子弹的轰炸,直到造不出原子弹为止。
⑵ 原子弹为何有这么大威力
有原子弹的国家底气比较足。原子弹属于核武器,利用-235等铀或钚-239重原子核裂变反应,瞬时释放出巨大能量的核武器,又称裂变弹。原子弹的威力通常为几百至几万吨级梯恩梯当量,有巨大的杀伤破坏力.它可由不同的运载工具携载而成为核导弹、核航空炸弹、核地雷或核炮弹等,或用作氢弹中的初级(或称扳机),为点燃轻核引起热核聚变反应提供必需的能量.原子弹主要由引爆控制系统、高能炸药、反射层、由核装料组成的核部件、中子源和弹壳等部件组成.引爆控制系统用来起爆高能炸药;高能炸药是推动、压缩反射层和核部件的能源;
为什么原子弹威力那么大?
反射层由铍或铀-238构成 .铀-238不仅能反射中子,而且密度较大,可以减缓核装料在释放能量过程中的膨胀,使链式反应维持较长的时间,从而能提高原子弹的爆炸威力.核装料主要是铀-235或钚-239.为了触发链式反应,必须有中子源提供“点火”中子.核爆炸装置的中子源可采用:氘氚反应中子源、钋-210-铍源、钚-238原子弹爆炸铍源和锎-252自发裂变源等.原子弹爆炸产生的高温高压以及各种核反应产生的中子、γ射线和裂变碎片,最终形成冲击波、光辐射、早期核辐射、放射性沾染和电磁脉冲等杀伤破坏因素.原子弹是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
⑶ 什么是海德堡测不准原理
量子力学中有一个海德堡测不准原理,该原理认为:当观测电子等量子的时候,观测仪器发射的光子就能对量子产生作用,从而影响量子的运动,这样,当对于量子位置的测量越准确的时候对于其动量的测量就越不准确,相反亦然。
⑷ 我为什么会经常算错数,怎样才能改正
经常算错原因太多,浅层次的可能是不够专注,或者跳步太多
解决的话
可以一方面多检查,带特殊值的等等
一方面,从简单的算术开始,多练习.比如配位、速算,这些我在小学时有专门的卡片,还是有些用处的.一步一步算,少跳步,能提高很多(我以前也常常算错).做题时心无杂念,应该足够应付考试了.
⑸ 二战时期纳粹德国能造出核武器吗
几乎没有可能造出来。
纳粹德国军备部长斯佩尔在自己的回忆录中专门探讨过这个问题。
1,在纳粹的意识形态和哲学理论中,核物理和量子物理被称为是犹太人学说,是伪科学。所以在1933年纳粹上台后,本来在此领域领先世界的德国核物理研究饱受摧残。大批犹太科学家被清除出科研和教学机构,大批人逃亡国外。德国在人才方面已经没有突出的优势了。
2,不重视。在1942年以前,德国打得比较顺手,更重视常规武器,压根没想过研发核武器。斯佩尔出任军备部长后,会同后备军司令佛罗姆上将一再给希特勒写备忘录,要求设立专门机构领导核武器研究。在他们的督促了7个月之后,知道1942年5月6日,在斯佩尔和希特勒亲自交涉后希特勒才下令再6月9日成立帝国研究工作委员会,任命戈林为委员会主席。班子立起来,可是希特勒不闻不问,抓而不紧等于不抓。而戈林也是敷衍轻慢,出工不出力。结果德国的核研究还是在那里空转。德国仅存的非犹太裔核物理学家海森伯格和奥拓哈恩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不得不一次为了 经费和原材料问题申诉。为了把300名被征调入三军的德国科研人员的调集问题,斯佩尔跑断了腿,磨破了嘴。最后也是才调来不到100名。
3,生产技术条件不具备。斯佩尔曾经专门向海森伯格请教问德国是否有条件把德国核物理研究成果应用到原子弹制造上,尽快造出原子弹?海森伯格认为德国在理论突破上不存在太大问题。但是战时德国的生产技术条件几乎不能制造出来。即使得到最大限度的重视,得到所有的保障,那么最快也要过2年,即在1944年年底才有希望。当时整个欧洲只有巴黎才有一台功率很小的回旋加速器。即使斯佩尔可以运用自己的权力下令集中资源在德国制造一台大功率的加速器,由于德国缺乏经验,也很难保证可顺利制造出来。直到1944年夏天,德国才只是制造出一些回旋加速器的部件而已。而原子弹研究得到的经费只有200万马克,反复协调后材质是得到少量特种钢,镍和其他金属。电力需求则从来未得到过保障。德国科学家们经过会议和慎重讨论后正式报告斯佩尔,在战争结束之前,德国无法研制并制造出原子弹。
在这种绝望下,斯佩尔下令放弃原子弹研究。把最后勉强制造出来的小功率回旋加速器移交给海德堡大学医院用于医疗和生物化学研究。希特勒在邓尼茨的影响下,下令研究人员转而研究可用于潜艇的铀发动机。
而从1943年德国通过葡萄牙进口钨的渠道被切断。德国的用于反装甲的硬芯弹生产面临停产。1944年秋,德国仅存的1200吨铀被命令用来制造硬芯弹。
德国正式放弃了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