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德国为什么一定要发动二战默默发展实力不好吗
中国也想默默发展自己的实力,闷声大发财,美国现在能允许吗?中国还想着和美国一起合作赚钱呢,美国会允许吗?
德国在二战之前,面临的就是这个处境。实际上在一战之前,就是如此。就是因为德国崛起太晚,世界上的资源都已经被先发展起来的列强瓜分完了,德国没赶上趟,很快就碰到了天花板,无论是资源、能源还是市场,他再要发展,就要从其它列强嘴里抢食了,于是和列强之间发生了冲突。这也就是列宁所说的,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必然会导致帝国主义战争。
从德国的角度来看,首先是德国的地缘战略位置很不好,处在几个大国的包围和夹击之下。每次当德国发展到一定水平的时候,就会触及欧洲其它大国的利益,就会和其他大国发生冲突,尤其是英国、法国和俄国。在德国19世纪统一之后开始崛起的时候,法国和俄国就结成了同盟,共同对付德国。二战一定程度上就是一战的延续,因为一战并没有彻底解决欧洲的危机,也就是欧洲大国之间的竞争。
从根本上说,这就是欧洲自从罗马帝国衰落之后,始终处于四分五裂的碎片化状态,无法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每个大国在崛起之后,都会谋求在欧洲获得主导权。比如英国在崛起之后,也与法国进行了百年战争,就是在争夺欧洲的主导权。德国在俾斯麦时期完成统一之后,发展速度很快,到19世纪末,本土的各方面实力都已经超过了英国和法国,自然会危及英国和法国在欧洲的主导权。
一直到二战结束之后,欧洲各主要大国都遍体鳞伤,又要面对苏联的巨大威胁,于是美国在欧洲驻军,为欧洲提供核保护伞,提供军事保护,欧洲各国也没什么好争得了。因为无论欧洲哪个大国,在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面前,都是小国。也是从这时候开始起,欧洲大国之间开始合作,不再你死我活的竞争了。到2000年后,欧洲经济共同体发展成为现在的欧盟,并且统一使用欧元,经济上走向区域一体化。
2. 德国为什么要发动二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简称二战,(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是以德意志第三帝国、日本帝国、意大利王国三个法西斯轴心国和匈牙利王国、罗马尼亚王国、保加利亚王国等仆从国为一方,与反法西斯同盟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
3. 难道战胜国比战败国输得还惨为何英国会成为二战最大的输家呢
战胜国比战败国输得还惨?为何英国会成为二战最大的输家?这个问题确实是这样,二战结束后,作为欧洲的东道主,英国却说了不算,反而一切都要看美国眼色。说到底还是实力不行。
一方面,德国之所以能发动二战,英国有不可推脱的责任。英国是欧洲老牌帝国主义国家,又是世界工业发展最早的国家,一战时,由于英法协约国齐心协力迫使德国为首的同盟国投降,最终还迫使德国接受了高额战争赔款和不准保持军事力量的苛刻条款。客观上讲,这为德国重新崛起和希特勒发动二战埋下了伏笔。
应该说,在希特勒没有上台以前,德国想咸鱼翻身还是有非常大困难的,起码他们的野心没有希特勒那么坚决。但希特勒上台以后,迅速将德国经济从大萧条中振兴起来,不仅让英法看到了德国作为英法加工厂的重要作用,更把德国作为赚取高额利润的重要伙伴,所以,英国和美国不约而同都大量给予德国最优惠待遇,在贷款和经济援助上开了绿灯。
所以,在战后论功评奖时,基本上没英军什么事。虽然英军也付出了重大伤亡,英伦三岛也遭受了德军炮火的打击,但北非也好东南亚也好,殖民地没了,瓜分德国的事也主要是美国与苏联在商量。其它不讲,就连丘吉尔本人,原以为在二战中带领英国人民做了那么大贡献,起码混个连任没问题吧,没想到他正高兴的时候,英国人民抛弃了他。
之所以会出现这个状况,一是丘吉尔没想到美军登陆欧洲,根本目标不仅仅是帮助英国打赢这场战争,而是在为美国统治欧洲下更大的一盘棋。二是英国的实力打不了更大的战争。三是英国民众的积极不高,本就对战争不感兴趣,尽管丘吉尔是三个巨头领导人当中信心最足的。
4. 德国为什么会在二战中失败
希特勒最大问题在于以种族主义观念去指导战争,什么雅利安民族最聪明,要团结之类的骗骗国内老百姓就算了,非要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去指导战争。就好比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人才明白,一直以为跟西方不过是意识形态矛盾,放弃社会主义联盟就可以投入西方大家庭环抱。而等阉割掉自己后才发现实际上是国家利益和地缘政治的矛盾(补充这一句是给现在的脑残小白的)。
而搅屎棍也只剩下搅屎这个技能,二战后还试图一边到美国发表铁幕演说,另一边把罗罗的喷气式发动机技能等敏感技术向苏联出口,妄图搅屎渔翁得利,结果呢?虽然是在冷战,但在苏伊士运河危机这欧洲最后一次试图争夺世界地位事件中,反而是美苏合作,把日不落帝国的最后遗产吃抹干净。
赢得战争,输掉帝国。愚蠢的搅屎搅上瘾的英国人实际上是二战最大输家,你说希特勒郁闷不郁闷?
第二:低估了俄罗斯人。希特勒以种族论来划分,把斯拉夫人划入垃圾行列,打心里就看不起苏联。苏芬冬季战争打的很烂,又在评价中下拉一个层次。巴巴罗萨开始之后,苏军一溃千里,又再次拉下个档次。
正是在这种心理作用下,苏德战争初期,德军在手握如此大优势下,开始昏招不断。开战后没有及时总动员?打一群垃圾要什么总动员?过冬物资准备不足?士兵们要回家过圣诞呢?进攻没有侧重点?一而再、再而三的分兵?反正一路框起来平A就能赢了。
然而俄罗斯人就是这样,往往越是在逼入绝境的情况下,越能爆发出旺盛的战斗力。在冰天雪地中,多少人喝完伏特加后,在《神圣的战争》的背景音乐中,喊着乌拉,义无反顾地冲出战壕,走上不归之路。
而斯大林也无愧去“钢铁男”的称号,即使在莫斯科保卫战这种几乎最后关头情况下,手里还捏着预备队方面军和1-2个坦克集团军。苏军虽然不断被打败,但始终有救火部队去弥补填补缺口,替换部队。从而能够维持住一条较为完整的防线,没有跟法国、波兰、南斯拉夫一样防线彻底崩溃,部队彻底被打乱。
5. 二战中,德国为什么对英国开战
1940年4~6月,德军横扫北欧和西欧,迫使英军撤出欧洲大陆。从此,德国控制了挪威、丹麦、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等六国,与英国隔海相望。英国面临德军直接入侵的严重威胁。
但是,英国政府并没有屈服。法国投降后,英国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加强本国的防御能力。1940年6月24日,丘吉尔致电加拿大首相麦肯齐•金,表示不与希特勒进行任何和平谈判。6月底,丘吉尔拒绝了罗马教皇和瑞典国王关于德英和解的建议。对于希特勒7月19日的“和平呼吁”,英国外交大臣哈利法克斯于7月22日,通过广播断然予以拒绝。
德国的“和平呼吁”遭到英国拒绝后,希特勒转而准备诉诸武力。
6. 英国在二战为什么能够最后战胜德国
在一个优秀的民主制度下,各个行业各个级别的每个岗位上都是本行业选出来的最优秀的人才,因为首相是民选的,他不担心政变,不需要把绝大多数精力花在权斗上,可以任人唯贤。在德军这一边不断看到的就是希特勒一次次犯下战略错误,而在英军这边,从首相、统帅一级级往下,一直到前线指挥官和工程师,到处都是人才济济,各尽其才,每个人都能创造出力所能及的奇迹。
当年德军合围敦刻尔克时英国议会里面还在吵吵嚷嚷争论不休的这段历史,充分体现了民主体制在某些人眼里看来的最大弱点,就是它反应慢,难以形成合力。但这其实恰恰是它的优势。在这非常充分的讨论里,全社会每一个阶层每一个团体的代表都有机会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反对任何自己不同意的提案。这样一来,一旦通过一项议案,全社会必定全力以赴地拥护和执行。当初那些投票反对的人也会全心全意地去执行,因为他们知道议案的通过是因为多数人支持,所以是一个公平的结果,这项决议自己是少数反对派,另一项决议自己就可能是多数支持者之一,作为民主社会的一员,最基本的责任就是去全力以赴地执行公平通过的决议。所以,一旦英国议会通过丘吉尔战斗到底的提案,英国人民就立即抱成一团,各尽其才,发出惊人的爆发力。
这就是英国可以以劣势兵力战胜德国的根本原因。
7. 德国究竟为什么发动二战
一、德国有悠久的军国主义传统。
德国的军国主义是非常复杂的东西,最远可以追溯到封建割据时代。普鲁士王国正是凭借军事手段打败丹麦、法国、奥地利等对手才完成国家统一。当时的德国人十分好战,但是德国在统一后并没有消除军国主义,而是愈演愈烈。统一的德国飞速发展,大有超过英国的势头,进入到21世纪后,德国咄咄逼人,经常对欧洲各国进行武力威胁,欲取代英国的霸主地位。当时在欧洲人看来德国十分危险胁,动不动就调集军队搞得人心惶惶,最后一战爆发。客观地来说,一战没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一战德国战败后,英法等国没有能力消除德国的军国主义,这下可赔大发了!
二、《凡尔赛和约》激起整个德意志民族不满。
希特勒究竟为何要发动二战?几十年来人们一直在想(一战时德国吃了亏,二战占领法国后,希特勒亲自前往这个当年惩罚德国的国家)
战败后的德国被迫接受严厉的惩罚,根据《凡尔赛和约》,德国得放弃所有海外殖民地;欧洲本土割让10%的领土给邻国,也因此失去12%的人口;另外还有相当于1914年德国11年财政总收入的赔款;德国军队被限制在10万以下......很显然这对德国是不公平的,全德意志人发誓要报复。
三、希特勒及其纳粹党的意愿。
希特勒究竟为何要发动二战?几十年来人们一直在想一战战败后,整个德意志民族都仇视西方,德国被打垮了,这时人民迫切需要一个能团结全民族的人,而希特勒正合胃口。希特勒年轻时就心怀复兴德意志民族的梦想,可惜一战使他梦想破灭,不过他没放弃,而是走向另一个极端。希特勒本人极其仇视欧洲其他民族,在他看来,只有德意志民族才是最优秀的,犹太人太狡猾,应该从肉体上被消灭。希特勒背后的纳粹党与他的性格几乎完全一致,当这样的政党和这样的人掌握权力后注定对外侵略。
四、日本和意大利刺激了纳粹德国。
意大利最先取得法西斯政权,早在1935年就进攻东非国家埃塞俄比亚。而日本则在1931年就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吞中国东北。虽然德国是三个国家中最强大的,但似乎在30年代有点儿“落伍”,于是希特勒决心赶超这两位“兄弟”。不可否认,日本和意大利的存在的确刺激了德国,假如没有这两个国家,德国未必敢同时进攻那么多国家。
8. 为什么有人说二战中的英国,输的比德国更惨
英国确实挺悲催的,二战之前他是西方世界的老大,殖民地遍布世界,妥妥的世界第一。
综上所述,英国只是在战争中获得了胜利者的名声,得到的好处也非常有限,实际情况时他们的整体实力锐减,国际地位下降,这样的结果自然是失败的表现。
不过话说回来,这是一个不可避免的历史趋势,殖民时代已经过去了,像英国这种殖民国家肯定是会衰落的。英国能在这种大格局下最大限度的保证自己世界一流强国的地位,并成为“五常”之一,已经是非常不错的。
值得庆幸!
9. 二战时德国没能打下英国,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根本原因有以下几点:1.德国太过大意,锋芒毕露,而英国十分内敛,蓄势待发。2.英国的海军足以在当时的世界上称雄,德国海军不行。3.英国的地面雷达系统能够有效的应对德国的空袭。4.英军非常高超的隐蔽作战方法。5.美国参战帮助英国。6.英国占尽天时地利人和。
1.德国太过大意,锋芒毕露,而英国十分内敛,蓄势待发。
说起二战时期这德英双方给人的印象,德国像凶残霸道的的侵略者,而英国则像是身着西服温文尔雅的老绅士。这两个国家之所以会给人这样的印象,是因为,在战争时期德国始终锋芒毕露,展现出无可匹敌的攻势,相反,英国则十分内敛,蓄势待发一味防守。
这一时期英国曾发生了震惊欧洲的慕尼黑阴谋事件,以及大撤退事件,纵观事态的发展,使我们会理所当然的认为英国相较于德国处于弱势。从军事角度来看,德国的陆军与空军兵员素质过硬,配合发达的武器配备与闪击战术,在欧洲战场堪称无敌,英军在表面上根本无法与之抗衡。
实际上,我们被英国的某些举动迷惑了,英国的实力并不像该国表现出的那样弱势。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到来,美、德等国跻身强国门槛,英国的进步着实有限,已经无法匹配原本的霸主之称,这也给了我们英国不进反退的错觉。
2.英国的海军足以在当时的世界上称雄,德国海军不行。
英国与其他发达国家同时经历了这场工业革命,虽然,世界局势发生巨变,但是,英国仅仅是发展不如几个新兴强国迅速罢了,并未被甩开距离,所以,英国的实力仍然不容小觑。可能英国在陆、空两军不是德国的对手,可是,英国的海军在二战时期仍足以在世界上称雄。
二战打响之际,英、法二国并非直接硬拭德军锋芒,而是以示弱采取绥靖政策,使德军能够在侵略的路上畅行无阻。随着1940年德国侵占法国后,德国开始将英国定为下一步的侵略目标,并制定了“海狮计划”。
3.英国的地面雷达系统能够有效的应对德国的空袭。
所谓海狮计划,实际上,就是德军惯用的速战速决战术,德国人希望通过强盛的空军在英国境内发动闪击,将英国击溃进而投降。然而,德国人最终无法如愿,因为,英国的地面雷达系统能够有效的应对德国的空袭,而英军非常高超的隐蔽作战又使德国空军很难锁定目标,英国人凭借着这两点成功翻盘,最终,粉碎了德军的意图。
4.英军非常高超的隐蔽作战方法。
在最经典的德英空战中,狂妄自大的德国空军派遣了二百余架轰炸机,并有六百架战斗机从旁保护轰炸机,横渡英吉利海峡打算给予英国致命一击,反观英军,仅出动了三百余架战斗机,在雷达的帮助下对气势汹汹的德国战机展开拦截。由于,双方的雷达水平差异过大,英国空军在知己知彼的情况下以二十六架战斗机的损失击落了德国近二百架战机,损失惨重的德国空军不得不选择撤退。
经此一役,德国的空军实力大损,海狮计划最终破产,闪击战术也被英军逼成持久战,德军失去了战略优势,最终,无法进一步侵略英国。
5.美国参战帮助英国。
后来美方参战,最终,与英国联手对抗德军。对德国人来说,原本就日益严峻的英国战场在美军参战后更加危机四伏。英军的实力并未落后德军太多,加上有发达国家美国的援助,英军占尽天时地利人和,在陌生战场的德军更加不堪重负。
6.英国占尽天时地利人和。
英国毕竟是岛国,即使英吉利海峡再窄,德军也不可能游过去。而两栖登陆或者空降作战的前提条件就是要能够掌握制空权和制海权。德海军根本不是英国海军的对手,所谓制海权完全是幻想。不列颠空战虽有2:1的数量优势,德国空军依然不能打败英国空军,无法掌握制空权。
现如今,德国之所以会给后人留下强盛的印象,有很大的原因是德军始终处于攻方,而所有战争中主动的一方都会提前做出完全的准备,所以,也就给人一种装备精良战术得当的感觉。二战时期德国最强大的其实是陆军,而德国的短板正是海军,这就是德国在整场二战中在欧洲大陆所向披靡却对英伦岛无计可施的最主要原因。
德国的陆军在海上战斗力大损,而德国的海军并不出色,只能选用相对强势的空军作战,却被英国发达的雷达技术和得当的隐蔽战术所制衡。事实证明,英国人不但军事实力很强,还能因地制宜制定针对德军的战术,最终,德军在英国战场上大败而归。
第二次世界大战(World War II,简称二战,亦可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是以德意志第三帝国、日本帝国、意大利王国三个法西斯轴心国和匈牙利王国、罗马尼亚王国、保加利亚王国等仆从国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另一方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
战争范围从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作战区域面积2200万平方千米。据不完全统计,战争中军民共伤亡9000余万人,5万多亿美元付诸东流,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世界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以美国、苏联、英国、中华民国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侵略者赢得世界和平与进步而告终。
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这次战争带动了航空技术、原子能、重炮等领域的发展与进步。
10. 德国为何在二战走向灭亡
根本原因:1929-1933的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给予德国严重打击,纳粹分子希特勒趁机大肆宣传种族主义,认为日耳曼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世间的一切都应该由日耳曼民族支配,在物质生活十分困难的经济危机时代,希特勒此举自然赢得了人心,随后被拥戴为国家元首,掌握政权,这也就决定了希特勒政府的实质是依靠对外侵略扩张,掠夺殖民地和海外巨大的财富,满足国内人民的需要,转移人民的视线,以应付这场大危机,这种掠夺式战争是永无止境的,永远不被满足的,就像是个无底洞,吸住了德国,所以德国必须一直坚持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作战,战线越拉越长,反弹越来越大,这就注定了德国必定败亡的命运。
主要原因:德国在没有彻底将北欧和西欧国家特别是英法等老牌资本主义强国击败的情况下对苏联宣战,陷入了两线作战的囧境。二战爆发前,希特勒害怕战事挑起,斯大林会参战对德国不利,于是苏德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当德国闪击波兰时,苏联坐视不理,对德国大大有利,所以德国横扫欧洲,荷兰,比利时等一大批欧洲国家(除了瑞典)相继战败投降,欧洲大陆的霸主法国也很快被击败,国破家亡,可是这种轻而易举的战果是在苏联这个拥有广袤土地和众多人口以及强大军事的国家的作壁上观下取得的,希特勒没认识这点,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昏聩的认为天下就要是德国的了,于是贸然对苏宣战,抽调大批欧洲战场的精锐部队进入苏联境内,从此德国陷入了两线作战,在西欧战场上,法国戴高尔将军领导法国残余力量继续抗击德国,丘吉尔为首的英国发动猛烈攻势,其他沦陷区的反抗越来越大,德军的战略优势不复存在,在苏联战场上,尽管强悍的德军初期取得了胜利,但很快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被苏联击败,苏联战场的形式向苏方逆转,此后苏联转入攻势,德国节节败退。两线作战是德国战败的主要原因
备注:二战后德国没有灭亡,只是被刮分了,苏联的占领区建立了民主德国,加入了华约军事集团,美英法占领区建立了联邦德国,加入了北约军事集团,二战后联邦德国经济发展非常迅速,后来东欧剧变,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实现了两德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