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二战时德国军事工业强大,为何连一艘航母都不造
二战德国不重视海军的发展。首先德国在一战时因为战争赔偿,海军的实力大大减弱。其次,德国的目标是称霸欧洲,并模式横跨大洋和其他国家作战
B. 德国海军为什么这么垃圾,一艘航空母舰都没有
有航母。齐柏林伯爵号是德国海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所建造的航空母舰,也是历史上德国唯一下水过的一艘航空母舰,排水量约33,000吨。因为没有舰载机,未能参战。
C. 二战的时候众列强大多有航母,为什么德国始终没有
德国科技并没有你说的那么发达,德国海军相比世界海军强国来很弱,完全不是海军强国日本的对手。德国原计划也要造航母,并且航母齐柏林号已经下水,但是就在这个时候德国入侵波兰,二战欧洲战事全面爆发,物资实力非常有限的德国只能把全部精力集中到有限的装备发展上。对于海军来说就全力建造潜艇,水面舰艇就造鱼雷艇和少量驱逐舰。
D. 为什么说德国的二战海军发展畸形
德国对海军的一贯的不重视,海军的发展一直落后与陆空军的发展。同时,由于海军内部新旧势力的交锋,使得德国海军没有一个能贯穿始终的作战思想,不论是初期的水面制胜论,还是中后期的依赖潜艇,都不是一条真正适合德国海军完成其战略目标的途径。德国海军虽然有消灭英国海军,称霸大西洋,协助陆空军控制欧洲的长远目标,但是缺乏对完成这些目标应该具备的军事实力的培养的计划,特别是对开战时间的严重错误估计,使得德国海军没有能在战争开始时具备完整的有效的打击力量。随着战争的开展,以潜艇为代表的新生力量在战争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促使德国海军将起始时的一水面舰艇为主的战略更改为以潜艇部队为主,从而在短期内扩充了潜艇部队的规模,进一步的强化了潜艇部队在德国海军中的地位,但是这也使德国海军向着更加畸形的方向发展。
E. 二战时期德国为什么不发展海军实力
不是没发展,是受制于地形和一战时候的一些条约限制,以及国家传统,德国从来都不是海上强国,舍本逐末不值得,与其花钱搞海军,同样的钱弄陆军被认为更划算一些,更何况德国还是做了一些努力的,虽然没有航母这些,但是潜艇这种即经济又实惠的海战方式还是运用了的,群狼战术在初期取得了一些效果,不能说一点没发展海军实力。
F. 当年二战德国海军是不是不怎么行
其实不是,当时德国的U型潜艇让盟军头痛,而且德国的战列舰也是很厉害,可惜德国当时主要战场是陆地,只是到了后期战局对自己不利才开始在大西洋重视海军作战,但由于德国过于重视陆军和空军,所以对海军只是在潜艇上有发展,算是一个战略失策,所以水平舰艇水平远远不如美国,连航母也没有考虑过
G. 二战德国为什么没有像日本那样庞大的海军部队
因为德国是战败国 凡尔赛条约长期限制了其海军规模 等到希特勒上台才开始逐步突破凡尔赛条约的限制 当时德国海军也制定了一个庞大的水面舰艇计划 但等到全部完成要等到50年代 计划刚开始不久 二战就开始了 绝大多数的军费和资源被调拨到陆军和空军 海军分到手的有限资源也被用于扩建潜艇部队 德国海军大型水面舰艇的建造计划也就终结了
H. 德国二战战败跟海军有很大关系
历史上的战败都是很多原因造成的,德国海军其实在二战中发挥的作用有限,德国海军没能进行海狮计划,无法突破英国皇家海军,德国战无不胜的陆军不能到达英国。导致希特勒只能依靠空军空袭英国,恰逢雷达出现而损失惨重,希特勒不得不冒着两线作战的危险进攻苏联,然而最大的失败是陆军在苏联的纵深突破中受阻,加之天气原因,以至于德国崩盘,全线崩溃,一路被打回来。这场伟大的战役中,德国海军还在大西洋,太平洋上靠U型潜艇袭击盟军物资,他们既不能正面击破欧洲海上霸主,只能拖延。
I. 二战时德国为什么不等到海军发展起来在发动战争
别的国家都可以等,唯有德国和日本等不起,时间根本不在它们一方。
一战后的德国的复兴完全依赖美国资本,所以在1929年爆发于美国后来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中,德国是欧洲国家损失最大,遭受打击最甚得国家(同样自明治维新以来,严重依赖美国市场和资源的日本亦是远东和亚太地区最倒霉得国家)。纳粹上台后,所面临的困境一点没有改变,不解决经济危机和严重失业,纳粹政权也会迅速垮台。纳粹的办法就是德国经济军事化,用重整军备,大肆备战扩军来对应。大量开工不足的企业从政府接到巨额的军事订货,为了扩大生产规模又开始大量雇佣工人。同时德国陆军从10万员额膨胀到百万规模,空军和海军得以重建,军队的扩张又吸纳了大量的适龄青年男子,让他们或者从失业大军里消失或者把本来要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新增劳动力人口转而进入军队服役。正是依靠这种办法,纳粹才得以迅速地解决了德国的事失业问题,到了1936年,德国失业人口从600万(1932年统计数据)下降为不足100万。
可是靠在和平时期就强行把整个国家的经济转入军事化总动员的状态里是无法长期维持下去的。德国民众从1934年底就早早进入了凭各种票证维持日常生活的战时供给制中。
纳粹德国的两大短板:一是外汇严重短缺,二是德国本身严重缺乏发动战争所需的战略资源。对内可以依靠沙赫特全力开动印钞机,同时创造一种由国家银行贴现的票据“米福”来支付给军工企业,既可以在没钱的情况下变出“钱”来刺激和运行经济,同时还可以把通货膨胀控制在一定限度内,还对其他国家隐瞒了德国疯狂扩军备战的实情。可是德国无法变出外汇来进口急需的战略资源和物资,德国不得不和几十个国家达成以实物交换实物的易货贸易协定。但是这种办法不是长久之计,而且很快就进行不下去了:正在开动全部马力为德国扩军备战而加班加点地进行生产的德国企业越来越没有余力(生产力和原材料)来制造为了交换战略物资的易货贸易的外国订货。于是德国一方面为了扩军备战急需继续进口本国奇缺的战略资源,可是另一方面手里没有外汇同时因为扩军备战也无法生产出口商品来换取战略资源。德国从1936年就陷入了这种两难的悖论困境中。德国的经济骗局维持不下去了,如果不发动战争,通过对外掠夺其他国家的资源和农产品(这一点对继续维持德国的食物供给制度至关重要,到1939年德国侵略农业国波兰前夕,仅仅在粮食储备中勉勉强强把马铃薯一项完成了储备目标的德国为了不让食物供给崩盘,即使冒英法参战的风险,也只好对农产品丰富的波兰下手了),德国经济体系就彻底完蛋了。
就像希特勒自己在霍斯巴赫备忘录中所言,留给德国的时间窗口并不长,一旦其他潜在对手国家从德国的战略欺骗中醒悟过来,开始动员和备战,德国依靠提前几年进入战时经济所好不容易积累的暂时的军事优势将化为乌有,德国连先发制人的战争主动权也会丧失掉的。
而雷德尔拟定的德国海军Z计划要到1946年完成,而且计划完成后德国海军整体实力也只是在理想条件下达到英国海军的60%而已。可是先不说美英苏能不能让德国等到那时,估计德国自己就崩了,纳粹的骨头都能敲鼓了。还发动什么战争呀?
J. 为什么德国不发展海军,和英国进行死磕到底呢
二战时期德军在军事上的失利,有一个原因就是陷入两线作战,希特勒为何要冒险,在尚未解决对英国的战事前,强行发动对苏联的战争呢?
德国需要养活庞大的军队,德国资源应该远远不够,为了称霸世界必须要有足够的资源,苏联地大物博,英国本土资源匮乏,但是从军事实力相比英国苏联实力应该相当,并且苏联刚经过大清洗,不少军官都被迫害,权衡利弊,在几乎同样的战损情况下当然选择物资丰富的苏联了。对于德国来说,即使拿下英伦三岛,也是一片大战后的废墟,要石油和物资也没多少,北海油田更不知道在哪呢,德国陆海空三军也会损失惨重,除了达到打掉盟军反攻桥头堡的战略目标外,真没什么大作用。苏联那边矿产和石油都很丰富,而且能发挥出德国陆军的闪击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