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评价美国与德国的关系,德国为什么心甘情愿的受美国钳制
当我们回顾战后德国的历史时,会发现这个国家与美国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复杂矛盾的心理始终伴随着德国民众。
作为欧洲大陆上的传统强国,德国在上世纪连续发动了两次世界战争,纳粹德国的军队在欧洲所向披靡,打遍欧洲无敌手。然而,就在第三帝国有望占领全欧洲时,美国人出手了。为了维护美国在亚洲、中东、欧洲和太平洋地区的利益,美国对德日正式宣战,反法西斯阵营的力量得到了极大的增强,也直接扭转了二战的战局。
二战结束后,德国元气大伤,德国(西德)政治和军事上受美国高度钳制,领土被四国划分,基本上失去了自主权。
战后美国启动了“马歇尔计划”输血援助,给西德经济打了一剂强心针。冷战对峙中,德国(西德)由于独特的地理区位,被美国当作抵御苏联的桥头堡,夹在美苏两大超级强国的夹缝之中,左右为难,可谓是提心吊胆。
按理说,在这种美苏两强争霸的背景下,德国由于经济军事政治被美国控制,为求生存不得不依靠美国的庇护尚在情理之中,可随着苏联解体,对欧洲的威胁大大减轻,德国却越来越依赖美国,甚至不愿摆脱美国的钳制就有点匪夷所思了。从被动接受保护到主动寻求庇护,难道德国这个受虐者在长期受虐过程中对美国这个施虐者产生了依恋?
这种心理分析显然不适合用在现实政治中。德国不愿摆脱美国的控制,这背后又有哪些地缘政治方面的考量?在本文中,云石君试着对这个问题做一分析。
首先,苏联虽然解体了,但俄罗斯压力的依然存在,使得德国乃至欧洲都面临地缘政治风险。
由于地缘关系的相对接近,使得德国在地缘上不得不直面苏东集团。而随着苏联的解体,俄罗斯不仅失去了五百万平方公里的广袤疆土,国家经济体系也被彻底摧毁,整个国家一时间堕入深渊。
按理说,身边的这头北极熊倒下了,对德国而言绝对算得上是一件喜大普奔的事,从此以后再也不用天天担惊受怕了――如果你要这么想,那可就大错特错了。
虽然美苏冷战对峙以苏联的解体告终,但俗话说得好,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虽然遭受了解体之痛,俄罗斯依然坐拥170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疆土,并继承了苏联的庞大政治和军事遗产。凭着这份家底,俄罗斯虽然退出超级大国行列,无法与美国公平较量,但仍不失为世界级大国,与中、欧并驾齐驱。至少,在面对德国时,俄罗斯依然有强大的底气与实力。一旦德国敢在自己背后搞点小动作,俄罗斯的铁甲洪流完全可以跨过东欧大平原直扑德国。更何况,俄罗斯继承了苏联庞大的核工业与核武器研制的主体部分,一旦使出核武器这个大杀招,德国瞬间可以被秒成渣。
德国眼看着苏联已经内外交困、经济崩溃、人心浮动,到了绝症晚期,刚想缓一口气,一眨眼的工夫,俄罗斯却强势拔地而起,继承了苏联的大部分遗产,这让德国刚刚松懈下来的神经又紧张起来。
众所周知,战后德国经济体系基本崩溃。外力方面,靠着美国的马歇尔输血援助,德国经济才得以满血复活,踏上了飞速发展的道路。内力方面,德国自身也凭借着残存的工业实力和欧洲中枢的地缘区位,主动选择了融进欧洲一体化的大潮中,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加强与邻国的经贸合作,共同组成了欧洲共同体。在此过程中,德国开始逐步领导欧盟内部事务,成为了欧盟的扛把子,并在其后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虽然德国历经波折,重新回到了欧洲的政治舞台中央,但德国还算有自知之明,知道凭借自己的这点体量,要想与俄罗斯抗衡,完全是蚍蜉撼树,不堪一击。
有人要问了,既然德国单独抗不过俄罗斯,不是还有欧盟这个共同体协助打援么?
事实上,即便加上欧盟,也不足以抵御俄罗斯。原因也很简单,欧盟是一个松散的联盟,它的基础是建立在共同的认同和价值标准之上的,虽然这种认同能维系表面上的经济和政治统一,但实际上并不具备有效的约束力。总而言之,欧盟的松散以及德国作为弱势领袖的处境,也决定了德国本身并不足以将欧洲高度整合,以抵御俄罗斯施加的压力。
这种体量上的巨大差距使得德国不得不重新审视当下的处境。既然组团群殴都干不过北极熊,那还不如重新回到太上皇――美国的怀抱中寻求保护,以防备德国乃至欧洲面临地缘政治风险。
其次,德国作为欧盟弱势领袖,其领导力相对低下,凝聚力不够,只能依托美国维系欧洲的统一和凝聚力。
战后德国作为战败国,其政治和军事地位被剥夺的很惨,深受美国钳制。虽然依托美国的输血援助和欧共体实现了经济的跨越发展,但德国的实力还没有到以一敌十的境界,不能以一己之力威服四方。对于整个欧洲而言,德国本身只有经济优势,军事政治方面的优势无从谈起。
另一方面,如上文所言,欧盟是一个松散的联盟,它的基础是建立在共同的认同和价值标准之上的,可以说是十分薄弱。这种情况下,德国作为欧盟弱势领袖,自然无法服众,不足以凝聚欧洲各国的力量。
怎么办?这就需要美国这个欧洲太上皇出马了。
美国作为二战中新兴崛起的超级强国,对战后欧洲秩序重建起着主导性作用。虽然战后欧洲的格局和秩序经历了多方重组变迁,但美国凭借着强大的综合国力和地缘影响力,依然牢牢控制着欧洲的政治走向,其影响力已施加到欧洲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
换句话说,美国这个欧洲太上皇的存在,有利于维系欧洲的统一和凝聚力。
目前的欧盟虽然在货币等方面实现了短暂的统一,但随着欧洲经济危机、社会动荡和分裂倾向的加剧,欧洲各国涌现了民粹主义风潮,并且有愈发不可收拾之势,表现在经贸领域,就是愈演愈烈的贸易保护主义和反全球化浪潮,其内部可谓是矛盾重重。凭借着德国的弱势领袖地位,要想真正完成欧盟政治经济一体化,其难度堪比登天!
这个时候,德国只能继续投靠美国。虽然美国并不真想欧洲统一,但他作为太上皇,对欧洲的全盘统驭,却在客观上压制了原先存在于欧洲内部的诸多地缘、民族、国家等矛盾,增强了欧洲的凝聚力,增强了欧洲作为一个整体形态的构建,也为德国铺好了道路。没了美国这个欧洲太上皇,欧洲凝聚力必将大为松懈,欧洲政治经济一体化根本无从谈起。
再次,德国的经济发展离不开美国的扶持。
经过两次世界大战,原来英国主导的全球化2.0升级和金本位复辟失败,西方资本主义的主导权转移到了美国手中。毫无疑问,美国作为战后的超级强国,主导着全球化分工体系这盘棋,并制订了全球贸易规则,其中最重要的无非是这两条:建立以美元本位为核心的国际货币体系――这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遗产;鼓励自由开放的国际贸易体系――这是市场经济打败计划经济的精髓。
美国长期作为全球化的领头羊,以他为首,对欧洲经济的全球化扩张和区域化整合都有极大的帮助作用。而德国作为外向型经济体,也从全球化的整合中分了不少好处。
在此过程中,德国已经习惯了由美国做大蛋糕,自己从中分蛋糕的获利模式,而德国这种外向型经济体要想发展经济,只能融合到全球化扩张和区域化整合中,通过贸易往来中获得利益。在贸易保护主义和反全球化浪潮有卷土重来的重压下,德国如果贸然摆脱美国,凭借自己的能力,享受不到这份全球化好处,甚至自身的经济影响范围也会大幅缩窄。
要知道,德国之所以能成为欧盟领袖,最大的资本就在于欧洲内部相对强大且稳健的经济发展态势。一旦这种优势地位丧失,德国极有可能失去各国的认同,从巅峰跌落,甚至陷入被各国群殴的地步(谁让你之前当欧盟老大时给各国摊派难民和费用,搞得各国很不爽呢)。
这种情况下,德国只能抱紧美国的大腿,指望着美国继续推进全球化,自己也跟着吃肉喝汤,维持自己的欧盟老大地位。
㈡ 考虑到美国内战仍在进行或刚刚结束,美国如何看待德国统一战争
美国人常常因为对其他国家的情况一无所知而反常地引以为豪。19世纪中期,一个排外的本土主义政党“美洲原住民党”(Native American party)短暂取代辉格党(辉格党),成为美国第二大政党。这个民粹主义政党也被称为“无知者”,它反对移民、天主教和一切外国的东西。他们最终融入了新成立的共和党,虽然亚伯拉罕·林肯对他们感到厌恶,但他从未公开批评他们,因为他需要他们的选票。
这是第一次,但不是最后一次,共和党将与其根基内的仇外民粹主义者达成魔鬼般的交易。
因此,内战不仅分散了美国人对奥托·冯·俾斯麦(Otto von Bismarck)与丹麦、奥地利和法国的普鲁士战争的注意力,而且美国人对所有外国事物的漠不关心也会导致对导致德国统一的事件的忽视。
然而,有一群美国人可能对此感兴趣,那就是“48人”。
一方面,统一德国的梦想实现了。另一方面,它是由保守、反民主的普鲁士君主主义者奥托·冯·俾斯麦带来的,他以铁腕统治这个新国家。
然而,更多的美国人可能对一个他们甚至在地图上都找不到的国家不感兴趣。
就像今天一样。美国人被要求在地图上标出欧洲国家。
㈢ 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为什么选择对德国开战
当时美国选择要与德国发生战争的最主要的原因其实还是受到了英国的干扰。由于当时英国一直宣传德国的所作所为非常的可恶,所以才动摇了当时美国的选择。并且当时其实美国看见德国的发展态势非常好,本身就想要压制一下德国。
只有当时美国民众同意美国加入到这场战争,美国才能向德国开战。而当时英国的一些宣传手段成功动摇了这些民众。因为英国在宣传的过程中,把德国塑造成了一个恶魔,并且向美国人民宣传,如果德国获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那么美国当时的处境也会非常的危险。当时英国通过诋毁德国的方式来让美国加入到这场战争。
㈣ 二战期间美国对德国的的印象
这个假设很无厘头,需要有其他细节确定
比如,德国要不要吞并大半个欧洲。
如果德国只是以最初的本土(最多加上奥地利和捷克),对抗美国,双方处于某种目的全力动员(比如说,外星人说,谁赢了谁就统治世界,输了灭族),那么美国胜利。毕竟美国生产力强大许多,人口多一倍。
如果是截止到1941年6月的德国,那么德国会胜利。美国尽管在生产力方面还是占优势,但远道而来去欧洲打,占不到便宜了。毕竟,几百万德军全部守在西欧,美军登陆就是自杀。
㈤ 二战时期,美国政府是如何对待德裔人口的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大家都知道美国是一个由世界各地移民组成的国家,最早是土着印第安人,后来英国人、德国人、爱尔兰人等都先后移民到美国,到了二战爆发前,美国的德裔已经成为美国的第一大种族了,他们的总人口要占到美国总人口的18%,也就是说5个美国人中就有一个是德裔。
▲德裔美国人在西线进攻德国
而戏剧化的是,二战中因日本袭击珍珠港,日裔美国人过上了一战时德裔美国人的日子,他们成为新的“敌国侨民”,美国政府把在德裔使得招数在日裔美国人身上又使用了一遍,直至二战结束。
㈥ 二战初期,英法对德国采取绥靖政策,美国对其是什么态度
1938年九月的慕尼黑危机和此后签订的各种协议,英法各国牺牲了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希望能以此换取欧洲的和平。那么作为世界强国的美国,罗斯福是否支持英法德绥靖政策呢?
在吞并奥地利以后,希特勒以“苏台德问题”为借口,把手伸向了捷克斯洛伐克。1938年9月12日。希特勒发表演讲,他声称:捷克斯洛伐克是《凡尔赛条约》制造出来的国家,就不应该存在,捷克斯洛伐克对苏台德地区德350万德意志人民压迫,德国必须采取强硬手段,德国不怕战争,甚至不惜发动世界大战。
在希特勒的自传中他提到了这一事件,当时德德国并没有能力同时面对英法两国,国内还有很多势力反对希特勒的统治,希特勒实际上是在做一场豪赌。通过吞并捷克斯洛伐克,国内更加支持希特勒的领导,认为希特勒是上帝派来拯救德意志的英雄。通过吞并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德国的实力战争动员能力更强了,野心更大了。
希特勒从一个流亡人士到成为帝国元首,虽然用的手段非常的残酷,但是不得不说他是一个非常有领导能力的人,这本希特勒传详细地讲述了希特勒从乞丐到帝国元首的全过程,从这个过程我们可以看到希特勒是怎样对人对物的,遇到事情是如何处理的,早年的经历对于希特勒有怎样的影响,以及他是如何一步步走向那个位置的。
㈦ 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为何要选择对德国开战
当时美国选择要与德国发生战争的最主要的原因其实还是受到了英国的干扰。由于当时英国一直宣传德国的所作所为非常的可恶,所以才动摇了当时美国的选择。并且当时其实美国看见德国的发展态势非常好,本身就想要压制一下德国。
只有当时美国民众同意美国加入到这场战争,美国才能向德国开战。而当时英国的一些宣传手段成功动摇了这些民众。因为英国在宣传的过程中,把德国塑造成了一个恶魔,并且向美国人民宣传,如果德国获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那么美国当时的处境也会非常的危险。当时英国通过诋毁德国的方式来让美国加入到这场战争。
㈧ 美国人怎么看德国人
美国人看德国人:
第一,承认德国综合实力一直不亚于美国,只不过二战给德国的造成的损失很大,
第二,美国知道德国是一个纯民族的国家,在欧洲已是老大位置,但没有像美国那样搞全球扩张,
第三,德国是战败国,多年来被美国恶制住,
第四,美国懂得,德国从经济和军事等综合实力,与其骑虎相当,不敢轻视对方,也从未轻看过对方,
最后,美国人不敢小看德国人,但在德国人眼里,骨子里瞧不起美国人!
㈨ 二战后,美军是如何对待德军俘虏的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当时美国俘虏了一大批德国军,开始还有人猜想,是不是要干一些伤天害理的事情?但是真相让我们惊呆了,因为这只是好戏的开端。为什么这样说?原因是这样的:
据说当时美国军队为了能够凸显自己在世界里面的地位,彰显出自己的正义的一面,所以就用40万的德国俘虏军来证明这一点。德国军在当时成了美军的棋子,因为美军要向全世界的人证明,他们不会劣待俘虏,他们会善待他们,事实的真相也告诉我们的确如此。
比如,当时德国俘虏军在美国监狱里面的生活相当滋润,简直跟过日子没有什么两样,甚至还要比现在一些贫困人的生活还要好。不管是吃的住的,都挺不错的,而且还可以有闲暇活动去种种树、跑操场等等,又不用做什么体力活,反正时间是比较自由的。跟某些德国人在德国那边的生活,在美国监狱里面当俘虏的这些人生活更好。
更加离谱的是当时越狱情况很频繁的出现在美国监狱里面,你以为这是在看电影,实际上是真正发生的。当时德国军还挖了一条隧道,逃出去后来又逃回来自首,原因就是因为外面的生活太苦逼了,所以才回到监狱里面来,这样一看真的是太扯淡了,但是事实就是这样。想想也知道,当时美军实际上是只眼开只眼闭,反正就是做做样子而已,不然也不可能让人越狱。
这40万的德国军都被美国军队用来证明自己的大义凛然,现在看来真相的确如此,幸亏是这样,否则他们的下场都不知道怎样。
就算历史真相是这样,我们中国也不能够去黑美国,主要因为当时我们是同盟的,在关系上面属于盟友,再怎么说,无论美国那边做的怎么样,也不能够主动去黑他们,别人黑是别人的事,但是我们中国就不可以,这可能会让人感觉有点无奈,但是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只要我们心里面知道美国俘虏德国军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就可以了,现在美国不管是在政治还是经济军事上面,搞的都是一些面子工程,目的是为了树立一个国际警察的形象。
㈩ 二次大战时,美国是什么时候对德宣战的
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是1941年12月8日向德国和意大利宣战的。
1941年12月,在日本突然袭击美国珍珠港之前,由于法西斯势力不断壮大,美国出于自身的安全和利益考虑逐渐改变了“中立”态度。并且加强对英国、苏联等各国的援助。
1941年12月8日,美国对日宣战,同一天德意对美宣战,随后美国对德意宣战。
1942年1月1日,中国、苏联、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比利时、加拿大、哥斯达黎加、古巴、捷克斯洛伐克、多米尼加共和国、萨尔瓦多、希腊、危地马拉、海地、洪都拉斯、印度、卢森堡、荷兰、新西兰、尼加拉瓜、挪威、巴拿马、波兰、南非联邦和南斯拉夫等26国在华盛顿发表《联合国家共同宣言》,表示赞成《大西洋宪章》,并决心共同打败德、日、意法西斯的侵略,不到侵略国无条件投降,决不和敌国单独议和。
《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反法西斯阵线的最终形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大大增强反法西斯国家的力量,鼓舞了全世界各国人民对法西斯的斗争,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