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什么是二战后国际新秩序
战后国际新秩序的基本内容是:各国政治上应相互尊重,共同协商,而不应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经济上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而不应造成贫富悬殊;文化上应相互借鉴,共同繁荣,而不应排斥其他民族的文化;安全上应相互信任,共同维护,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和协作的新安全观,通过对话和合作解决争端,而不应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在环保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人类家园。
Ⅱ 二战结束后,形成了怎样的国际局势
二战结束以来的国际局势经历了三个阶段 ,即两极格局的形成和发展、两大阵营的对峙和斗争阶段 ;两大阵营的分化瓦解、两极格局的解体阶段 ;多极化格局的逐渐形成、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题阶段。随着国际格局和国际关系的演变 ,中国的对外政策也不断得到调整和发展。
由于欧亚11个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和相继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加上社会主义苏联、1924年建立的蒙古人民共和国、1959年胜利的古巴革命,形成了由14国组成的强大的社会主义阵营,从而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变化”。其次,战后迅速兴起的以相对论、量子力学、分子生物学和系统科学为基础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意义深远,并使得各科技领域特别是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宇航工程、生物工程等方面都有了惊人的发现和突破。美、苏两国很快成为核大国。新科技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国家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增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成为各国的普遍现象。同时,随着战后世界殖民地体系的瓦解,第三世界形成,并成为反帝反殖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
Ⅲ 一战后二战后和苏联解体后确立的国际关系新秩序分别是什么
一战后的国际关系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二战后的国际关系是雅尔塔体系,美苏两国称霸世界。
苏联解体后的国际关系是政治格局出现多极化,一超多强。
Ⅳ 二战的成果和战后秩序是什么
转:
外交部亚洲司司长罗照辉今天同俄罗斯外交部主管日本事务的三亚局代局长比里切夫斯基就当前各自对日关系举行磋商。
罗照辉着重阐述了中方在钓鱼岛问题上的原则立场,俄方应询介绍了俄日关系情况。双方一致认为,维护二战胜利成果和战后国际秩序,对保持国际及地区和平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这一磋商,有关中日、俄日、中俄与日关系的话题成为了焦点。最震撼之处,在于中俄一致同意维护二战胜利成果和战后国际秩序。尽管出面的限于司局级,仍具有标识的意义。
中俄一致同意维护二战胜利成果和战后国际秩序意味着什么?
中俄一致维护战后国际秩序意味着日本彻底太监
中俄一致维护战后国际秩序意味着日本彻底太监
意味着,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两大战胜国,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的中俄,双方通过正式的外交磋商的方式,以确切的官方共同确认,向外界表明一致维护二战胜利成果和战后国际秩序的严肃性,这是对历史和现实问题的再一次清算。
意味着,有关国家应该很好地反省历史,尊重事实,告诫其不要试图剥夺二战的胜利成果,颠覆二战确立的战后国际秩序,为世界播下破坏和平的种子。
意味着,双方再次确认遵守二战时期形成的,《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等一系列具有国际法效力的文件。特别是其中关于领土的问题,有着明确的界定,包括日本的领土范围,俄罗斯的四岛,中国的钓鱼岛。
意味着,在美国重视亚太力量布局的特殊时期,在美国、日本、印度进行三边对话,有可能拉帮结派的特定时刻,中俄不应该互相猜忌,而是应该战略携手,共同扞卫亚洲的和平稳定。
中俄一致维护战后国际秩序意味着日本彻底太监
意味着,“维护二战胜利成果和战后国际秩序”一定不是空口说白话,而是基于二战胜利成果有可能被剥夺,战后国际秩序有可能被颠覆的现实。这是绝对不能容忍的。
就在中日关系因钓鱼岛危机日趋紧张之际,有着“水下导弹库”之称的美国海军“俄亥俄”号核潜艇(该级别首艇)突然在韩国釜山浮出水面。“俄罗斯之声”电台10月25日分析称,这艘搭载154枚巡航导弹的核潜艇此时驶入远东,“显然与钓鱼岛争端有关”。事实上,随着美军核潜艇部队在亚太地区日趋活跃,中国周边早已暗流涌动。而中俄此时通电言外之意不言自明。
Ⅳ 二战后的国际格局
第二次世界大战最直接最深刻的结果,是它大大加速了欧洲作为传统力量中心的衰落和美国与苏联的崛起,从而完成了自20世纪初便开始进行的在国际政治格局方面的巨大变革:以欧洲大国均势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政治格局完全被战火所摧毁,取而代之的是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这个新的两极格局的基石,就是二战中后期由反法西斯同盟的主要领导人通过多次会谈和一系列协定而确立的雅尔塔体系。
雅尔塔体系的历史作用
作为这场反法西斯正义战争的产物,雅尔塔体系以建立和维持战后的世界和平为主要目标。60年来的历史已经证明,尽管存在长达40多年的冷战和各种局部战争,但是就世界范围来说,这一目标已经得到实现。当然,作为大同盟内部相互妥协的产物,雅尔塔体系带有强权政治的烙印,并实际成为美英苏谋求势力范围的产物,它们所划定的势力范围,成为以冷战为特征的两极格局的地缘政治基础。
但是,二战后形成的雅尔塔体系也发挥了正面作用:首先,雅尔塔体系第一次将苏联和美英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和平共处原则正式纳入了国际关系体系。这就在总体上制约了美、苏在产生任何争端时的行为方式,即双方不能以战争手段,而要用和平手段协商谈判来解决。因此,在二战后东西方紧张对峙,局部战争始终不断的情况下,冷战中的两个主要角色美国和苏联之间从未发生过直接的军事冲突,这便形成了冷战的最基本特征:它既是战争,又是和平,从而使世界维持了整体的和平状态。
其次,雅尔塔体系所提倡的和平、民主、独立的原则,对战后世界的发展有着极大的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说,它决定了战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潮流。不仅如此,在雅尔塔体系演变而来的两极格局中,也孕育着一个多极化的世界。
衰落的欧洲通过西欧的联合而走向复兴,并逐渐成长为相对独立于美苏两极之外的另一个世界级力量,成为促进国际格局多极化发展的动力之一。与此同时,亚太地区的变化同样翻天覆地。在战败的日本逐渐发展为一个经济大国的同时,中国的国际地位也在不断提高。放眼亚非拉,随着殖民体系的土崩瓦解,一系列民族独立国家矗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今天,第三世界人民作为国际舞台上冲击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争取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要力量,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正是在雅尔塔体系实际运作而导致的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之下,世界发生了更为深刻的变化。它孕育了两极解体的力量,孕育了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等方面的相互宽容态度,孕育了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发展方向。
二战也彻底打破了欧洲主导下的以国际联盟为代表的旧的国际秩序结构,代之而起的是以美、苏、英、中、法五大国为主导的新的国际秩序结构。这一新国际秩序结构在政治上的外在表现,就是反法西斯大同盟在战争即将胜利之时建立的联合国。而它在经济上的体现,则可视为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以及关税及贸易总协定所组成的布雷顿森林体系。
《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和以美英苏中为核心的反法西斯大同盟的形成,实际预示着战后一种新的国际秩序的诞生
1942年1月,美国、英国、苏联、中国等26国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就使“四大国”正式出现在联合国家之中,因此,《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和以美英苏中为核心的反法西斯大同盟的形成,实际预示着战后一种新的国际秩序的诞生。它将以一个新的国际组织———联合国为代表,并成为建立联合国的法律与外交结构的基础。联合国宪章第一次把维护和平与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问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是反法西斯大同盟的深刻的战略思考。尽管联合国也犯过种种错误,特别是在全面冷战的年代里,它曾在某种程度上成了一台由美国操纵的、苏联不断使用否决权的难以正常运转的机器,一度背离了联合国的宗旨,但是它在解决地区争端,维护地区和平,促进社会发展、人权以及非殖民化的进程等方面,仍然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冷战的终结以及世界多极化的不断发展,联合国在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加强对落后地区的援助,反对恐怖主义,坚持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作用正进一步增大。
对战争与和平的思考
二战是交战双方综合国力的较量。交战双方调动一切经济力量赢得战争,使得世界各国的生产因它而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特别是战后的经济在高科技的推动下重新起飞之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已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于是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之时,国际合作也成为绝对必须之事。正是这种相互依存的国际经济关系,形成了抑制新的世界大战爆发的重要因素。这种从至今最惨烈的战争中产生出的对战争自身的否定力量,随着战后经济的迅速增长而大大发展,并成功地抑制了二战后一系列局部战争与冲突的扩大。今天,以中国政府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国际关系准则的思想,已经越来越为世界各国所接受。
二战之后,人们更多地接受了历史的教训,在处理国与国之间的矛盾与危机时表现出更多的谨慎。伴随着冷战的发展、缓和与结束,妥协方式越来越成为解决国际纠纷的常规手段。今天,妥协意味着任何国家都不能以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意味着参加谈判的国家在捍卫自己核心利益的同时,必须承认和照顾谈判对手的合理利益,意味着谈判双方在各自所希望得到的东西之间实现某种有取有予的平衡,意味着反对和抵制国际关系中的任何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妥协是斗争结果的另一种形式。二战后的50多年来,这种妥协的实例比比皆是,从而在国际关系中出现了以对话代替对抗,以缓和与合作代替战争或冷战的新局面。这是人类社会在经过20世纪的战争风云之后,进一步走向文明与成熟的标志。
Ⅵ 二战结束后建立的世界新秩序是什么
二战后期随着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战时同盟的基础动摇,美苏两大国之间的全球战略分歧逐渐扩大,战时同盟发生分裂。世界主要矛盾由二战中的法西斯国家同反法西斯联盟的生死较量变为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的全面对抗。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经历了雅塔尔体系建立、美苏冷战、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形成、两大阵营的分化和三个世界的形成,美苏争霸、苏东剧变。
Ⅶ 二战后,大小战争无数,“国际秩序”是啥,在哪儿
国际秩序只是保证大国之间便于分赃,不互相打仗,造成世界大战那样的损失,对于小国就自求多福了,否则为何只有五大常任理事国有否决权,而且大国绕过联合国,国际法,你也没办法。
Ⅷ 二战后的国际新秩序
二战后的国际秩序,依然是强国的游戏,强盗的逻辑,谈不上新与旧。现在不流行新旧的说法了,一般学者都说49前或49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