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国际空间站是如何搭建完成的
国际空间站于1993年由美国、俄罗斯、11个欧洲航天局成员国、日本、加拿大和巴西共16个国家联合建造,是迄今世界上最大的航天工程。 那么国际空间站又是如何建成的?
一、第一阶段(1994年-1998年 )1994年到1998年,美国航天飞机与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进行了9次交会对接,这为建设国际空间站取得了宝贵的经验。
其中美国负责研制试验舱、离心机调节舱、居住舱、节点-1舱、气闸舱、夯架结构和太阳能电池阵。俄罗斯负责俄罗斯研制多功能货舱、服务舱、万向对接舱、对接段、对接与储存舱、生命保障舱、科学能源平台和2个研究舱。欧洲研制试验舱、自动转移飞行器及节点舱-2、3。意大利研制3个多用途后勤舱。日本研制试验舱,它由增压舱、遥控机械臂系统、暴露设施和试验后勤舱组成。
装配完成后的国际空间站长110米,宽88米,大致相当于两个足球场大小,总质量达400余吨,是有史以来规模最为庞大、设施最为先进的人造天宫。
㈡ 怎样制作航天器模型
自制火箭模型发射系统
神州五号的升空,不但圆了中国人几千年的飞天梦,神州六号的升空大长了中国航天人的志气,使得从事航天模型(火箭)活动已成为一种时尚。航天模型项目不仅是一种国际性体育竞赛项目,更是一项深受广大青少年朋友喜爱的航天科普活动。然而,火箭模型的发射又是一项比较繁琐的事情,集群(多枚)火箭的发射更是如此。使用商品的火箭发射架需要一个架子一个架子的连接,费时、费力还不准确。为了能使火箭模型发射顺利,又可以方便携带发射架,我们结合当地特点,设计制作成一种方便灵活的可拆卸式 JLHJ-1型火箭发射系统。经过数次使用,效果非常好。
1 发射器的制作
火箭模型的发射系统应是一项安全可靠的装置,发射时要做到万无一失,特别是在大型表演活动中,不能有任何失误,为了达到上述目标,我们在制作发射系统时全部采用大功率电器元件,电瓶也采用双充双电式(两快电瓶,两个充电器)的,确保一次成功。所有电子元件按电路图焊接牢固,每个焊点要做防腐处理。我们采用的连接线是双层电源线,一层塑料护套、一层纤维线,具有防腐、防折功能。焊接处采用松香型焊油焊接,所有电线连接头要用热塑套管塑封好,防止受腐蚀和经常搬运而折断。(图一)
2 发射架的制作
火箭的发射架要求使用稳定、安装灵活、携带方便的特点,针对上述情况,我们大胆选择制作塑钢门窗使用的材料。然而有些塑钢易变形、加工费力、重量较重,经过多次试验,我们选用了质量好,价格合理的凸型实德塑钢。发射架的制作方法比较简单,按照所需要的尺寸剪裁下来,然后用铁锉磨平接头,两个发射架连接处安装可折叠式合页(市场上有售)。合页与塑钢连接处用1.5毫米厚的铁皮做垫圈,防止长期拉动而折断塑钢(图二)。在塑钢凸起部分,我们按照所需尺寸打直径4.1毫米的孔(每个孔切不可超过最下面一层塑钢)用来安装发射导轨。发射导轨可采用直径4毫米粗的钢丝,用冷拨方法拉直,也可用0.5公斤铁锤敲击成直型钢丝,每个钢丝长度在1米。然后用200号细砂纸打磨光滑,把钢丝插在塑钢孔上既可,发射导轨就制作完成了。由于火箭发射时发动机燃烧喷射会产生很强烈的火药,如同气体焊枪一样,这样强烈的火药会将塑钢“打穿”的,所以,我们在每个导轨下面安装一片直径18毫米、厚度1毫米的圆形铁皮,用来保护塑钢发射架不被“烧毁”。这样,一架可拆卸、运输方便、美观适用的火箭发射架就组装完成了。再配上携带方便、安装简单、使用保险的发射器,一套适合比赛、表演的全新火箭发射系统在您亲自动手下完工了,使用效果一定会让您满意的。
表一 发射器用电子元件器材明细
名 称 规格 数量 备注 名称 规格 数量 备注
电 瓶 4AH 2个 6V 电瓶开关 110V 1个 搬动
充电器 6V 2个 300HA 发射开关 220V 1个 双触点
指示灯 6V 2套 0.5W 接线柱 同轴 2套 2芯
电压表 6V 1个 6V 鱼咀夹 小号 80个 双色
总开关 220V 1个 按键式 发射导线 2平方 50米 护套
连线插座 4芯 1套 同轴 热塑套管 5毫米 2米 红色
㈢ 国际空间站是怎么建成的
国际空间站是当代规模最大的航天工程,也是涉及国家最多的大型国际航天合作项目。它的建设工作一直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但是由于耗资巨大、用途有限,国际空间站屡遭反对,美国航空航天局局长格里芬表示,建造国际空间站是战略性决策失误,不如月球基地用途广。因此近期修改后的新建设计划比原计划大幅“缩水”。国际空间站要建成什么样,建设过程中又遇到了哪些困难呢?
建成后能住6个人
国际空间站于1993年由美国、俄罗斯、11个欧洲航天局成员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英国、比利时、丹麦、荷兰、挪威、西班牙、瑞典、瑞士)、日本、加拿大、巴西等共16个国家共同建造。投资巨大的国际空间站原预算约为500亿美元,其中包括美国的研制费276亿美元、俄罗斯30亿美元、欧洲航天局36亿美元、日本35亿美元、加拿大10亿美元,以及在轨组装费用110亿美元。
国际空间站以长达上百米的组装式桁架为基本结构,将多个舱段和设备安装在桁架上。建成后的国际空间站工作寿命10年—15年,总重量423吨,长度108米,宽度88米,面积约为两个足球场大小。其增压舱近似等于两架747喷气式客机的客舱体积,可供6名航天员长期考察。
这一“太空堡垒”运行在高约400千米、倾角51.6°的轨道上,在这一高度,空气阻力会使空间站高度逐渐降低。为此,每隔90天,需用货运飞船或航天飞机提升空间站高度。
分三个阶段
国际空间站的建造分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准备阶段(1994年—1998年),主要是送美国航天员到“和平”号空间站工作,训练美国航天员在空间站上的生活和工作能力。
第二阶段为初期装配阶段(1998年—2001年),主要内容是建立国际空间站的核心部分,使空间站拥有初始的载人能力(3人)。
第三阶段为最后装配及应用阶段(2002—2010年),主要内容是完成国际空间站的装配,达到6—7人长期在轨工作的要求。
养一个空间站每年13亿美元
国际空间站是当代规模最大的航天工程,在组装、管理、技术和经费上都遇到严峻挑战。因此,原定2003年竣工的国际空间站目前定在2010年建成。
由于规模空前,整个空间站很难在地面进行监测,而且在空间站在轨组装工作开始时,有些部件还在制造,只能在轨边装配边试验。尤其是这些软硬件来自16个国家的数百家厂商,很容易相互影响。
航天员舱外活动量大也是一个难点。为安装空间站的大量部件,接通管道和电缆等,航天员需要进行大量出舱活动,有较大危险性。
相互牵扯是目前最令人头疼的事:只要有一个主要部件不能按时发射入轨,就会影响整个计划进度。例如,由于俄罗斯的服务舱未能按期交付,国际空间站计划已因此推迟了1年多。“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后国际空间站工程又停工了好几年,并使长期考察组由3人减为2人,以节省国际空间站上的能量供应。
即使国际空间站建成,其运行管理也不容易,单是每名航天员每年就需由地面送去658千克食品、209千克服装和其他个人用品。而当今运送1千克物品到空间站的费用为2.2万美元。由此可见,“养”一个空间站耗资惊人,据估计每年需13亿美元。
但修改后的新计划将取消航天飞机大部分纯科研目的的飞行,航天飞机的飞行任务为16次或略多,而在原计划中,航天飞机要执行多达28次的空间站建设飞行任务。美国航空航天局局长格里芬表示,这样紧凑安排的目的就是要确保空间站在航天飞机退役前彻底完工
㈣ 空间站手工模型怎么做
可以用水瓶按照空间站样子制作。
制作简单手工空间中模型前期需要准备泡沫板颜料刷子绳子竹签切割刀等。
中国空间站(天宫空间站,英文名称:China Space Station)一般指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计划中的一个空间站系统。预计在2022年前后建成。空间站轨道高度为400~450公里,倾角42~43度,设计寿命为10年,长期驻留3人,总重量可达180吨,以进行较大规模的空间应用。
2014年9月10日,第27届太空探索者协会年会在北京召开。年会中方组委会主席杨利伟称,中国在2016年9月15号发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随后2016年10月下旬发射神舟11号载人飞船和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并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对接,将在2022年前后完成中国空间站的建造。
㈤ 国际空间站是怎样建立的
国际空间站是1993年决定上马的,由美国、俄罗斯、日本、加拿大、巴西和欧洲空间局的11个成员国共同筹建,是世界航天史上第一次由多国合作建造的最大航天工程。
根据计划,国际空间站将分3个阶段来完成。第一阶段为1995~1998年,美国航天飞机与“和平号”空间站对接9次,利用空间站获取航天员在太空中长期工作和生活的经验,以降低国际空间站装配和运行中的技术风险;第二阶段为1998~1999年,一些主要部件将发射上天,在太空中构成一个过渡性的空间站,达到有人照料的状态;第三阶段为2000~2004年,完成全部硬件的装配。整个装配将要动用美国和俄罗斯共47次航天发射,大批航天员将在太空中进行操作。
完工后的国际空间站,由6个实验舱、1个居住舱、2个连接舱、服务系统及运输系统等组成,是个总长88米、质量约430吨的庞然大物。它运行在约400千米高度的太空中,4个宽为108米的太阳能电池提供功率为110千瓦的电力,空间站的居住舱容积为120立方米,气压始终保持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与“和平号”空间站相比,可算是“鸟枪换炮”了。
㈥ 国际空间站是怎样建造成的
国际空间站的设想是1983年由美国总统里根首先提出的,即在国际合作的基础上建造迄今为止最大的载人空间站。国际空间站于1993年完成设计并开始实施。该空间站以美国、俄罗斯为首,包括加拿大、日本、巴西和欧空局等16个国家参与研制。其设计寿命为10—15年,总质量约423吨、长108米、宽(含翼展)88米,运行轨道高度为397千米,载人舱内气压与地表面相同,可载6人。国际空间站结构复杂,规模大,由航天员居住舱、实验舱、服务舱、对接过渡舱、桁架、太阳能电池等部分组成,建成后总质量将达438吨,长108米。经过第一阶段的准备工作,1998年11月20日,国际空间站的第一个组件——曙光号功能货仓(美国出资,俄罗斯制造)发射成功,国际空间站正式进入初期装配阶段。此后,国际空间站的第2个组件——美国团结号节点舱于1998年12月4日由奋进号航天飞机送入轨道,并于12月7日与曙光号成功对接。2000年7月12日,国际空间站的核心组件、俄罗斯建造的“星辰”号服务舱发射入轨,同年11月2日,首批3名宇航员进驻空间站,国际空间站开始长期载人,11月30日,美国“奋进”号航天飞机为国际空间站送去两块翼展达72米、最大发电量为65千瓦的大型太阳能电池帆板;2001年2月7日,美国的“命运”号实验舱由“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送入轨道,4月23日,加拿大制造的遥操作机械臂与国际空间站顺利对接,7月12日,美国“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又把供宇航员出舱活动的“气闸舱”送入轨道。至此,美国和俄罗斯等国经过航天飞机、火箭等运输工具15次的飞行,完成了国际空间站第二阶段的装配工作。从2001年至2006年,国际空间站完成装配,达到6—7人长期在轨工作的能力。
㈦ 怎么制作模型
如果你是说模型套件的话。那么就是按照吧零件剪下来,然后切削,然后打磨,然后用胶水组装,过程中可能要贴纸,也有可能是最后才贴贴纸……当然,也有人为了高级效果去搞旧化什么的。
如果你是说别的自制模型的话,那么就是首先打好草稿,画设计,切割出你要的零件或者是购买一些现成的。
之后就是组装咯。
㈧ 国际空间站是怎样建在太空里的
国际太空站是以美国为首,联合俄罗斯、欧洲空间局的 11个成员国、日本、加拿大和巴西等16个国家共同建造并运行的大型轨道设施。
建设步骤:
1998年11月20日,太空站的第一个组件,即俄罗斯研制的“曙光”号多功能舱在拜克努尔发射场成功发射,标志着这项始于1984年的国际太空站计划进入了在轨组装阶段。
1998年12月4日,国际太空站的第二个组件,即美国的“团结”号节点舱由“奋进”号航天飞机载入太空,并于当月6日成功地完成与“曙光”号多功能舱的对接。
设计中的国际太空站长108米,宽88米,覆盖范围约为两个足球场那样大,是人类迄今在轨装配的最大的一个空间设施。它由64个大型组件组成,这些组件将由美国的航天飞机、俄罗斯的运载火箭分批送入太空。被送入轨道的组件将通过航天员的出舱活动完成对接与互连。据官方估计,国际太空站建设完成约需6年时间,共进行45次发射,总耗资将达294亿美元。国际太空站在2004年1月建成后,总重量将达423吨,密封舱容积达1202立方米,与两架波音747飞机的容积相当,可供6至7人长期在站上工作。建成后的太空站晚上掠过天空,将像钻石般晶莹剔透。比它大,且更容易看到的天体只有月球和金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