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国际侏罗系—白垩系界线的划分
6.1.2.1 侏罗系—白垩系界线划分沿革
如前所述,侏罗系—白垩系界线长期以来一直是国际地层学研究中的一个难题。许多 地区该阶段地层的缺失,北方海区和特提斯海区动物群的差异,同一动物地理区内不同盆 地间被后期构造改造割裂,以及界线附近发育大量非海相地层等多种不同的因素导致了目 前侏罗系—白垩系界线的定义和层型迟迟未定(Wimbledon,2008)。
关于侏罗系—白垩系界线存在着各种不同观点,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如下:
1)以Wiedmann(1968,1970,1973)为代表主张把Berriasian阶置于侏罗系,作为 Tithonian阶的一个亚阶。Druschits(1968,1970,1975),Badaluda and Nastaseanu (1964),Ager(1975)也同意这种观点。Wiedmann认为显生宙的各个系代表了生命历史 演化的一些阶段,强调系的分界上存在的生物间断,在逻辑上应当比阶和带的界线更明 显。就某一类群生物演化来讲,应当根据科和亚科,以及更高类群的演化不连续,而不能 依据那些属和种的不连续。他根据在中生代划分生物地层单位主要依据之一的菊石演化历 史,认为如果以Berriasian阶和Tithonian阶之间划分侏罗系—白垩系界线,菊石群演化上 没有大的阶段性,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菊石群灭绝和更新。Ager(1975)从腕足动物群演 化阶段性出发,以臀孔贝类(Pygopids)的灭绝和旋嘴贝类(Cychothyrids)的多样性发育 及特殊的Peregrinellidae科的出现为特征,也主张把侏罗系—白垩系界线划在Berriasian阶 和Valanginian阶之间。
2)以Yegoyan(1969,1971,1973)等为代表,主张Berriasian为独立的阶,并且归 于白垩系。其理由是Damas et al.(1846)第一次描述Berriase灰岩时,就将它归为下白 垩统,而且提塘和贝里阿斯层已被置于不同系一百多年,不应改变,只是要如何更好地区 分它们。他把界线划在Tithonian阶的transitorius带和Berriasian阶的grandis带之间(包括 grandis,chaperi,delphinensis3个亚带)。
3)Hegarat(1965,1971,1973)等维护传统的法国东南部Berriasian地区侏罗系— 白垩系界线,即将界线划在Berriasian阶下部grandis带和提塘阶最上部的jacobi带之间。
4)Zeiss(1986)主张Berriasian阶为独立阶,但包括了Rhazanian阶和Upper Volgian (上伏尔加)阶(北方海区),将侏罗系—白垩系界线划在jacobi带和下伏的ragites带 之间。
5)Casey(1973),Surlyk(1973,1977,1982)主张在南北两大区界线对比建立起 来之前,暂时使用Rhazanian阶为白垩系底界。
6)Harland(1982)和Hoedemaeker(1990)主张在南北两大区对比问题解决之前,保持各自独立的对比方案。
7)Sha et al.(1993,1994)等主张Berriasian阶为南北两大生物区白垩系底界,Tithonian阶和Volgian(伏尔加)阶分别为南方和北方侏罗系的顶。
8)1995年在布鲁塞尔国际白垩系界线会议上再次提出Berriasella jacobi菊石带底部为 侏罗系—白垩系界线,同时提出另一种选择,即以Tirnovella subalpina亚带底界为其界线 标志(Zakharov et al.,1996)。
海相侏罗系—白垩系界线附近地层的区域对比长期存在问题和争议,这很大程度上受 制于不同生物地理区标志性物种的区域特点。过去30年来该领域的研究还是取得了一定 程度的进展:一方面,不同动物地理区海相化石的对比精度有所提高,化石种类也增加很 多,除了菊石外的其他替代性标志化石,如微体化石的研究取得诸多成果;另一方面,地 球化学、古地磁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也为国际侏罗系—白垩系界线层型的确定提供了丰 富的研究数据,如磁性地层学的研究已经能够在早白垩世不同门类的化石数据与M序列 的古地磁极性时(polarity chrons)之间进行较好的对比。
6.1.2.2 年代地层单位的划分
当今国际上在侏罗系—白垩系界线附近,主要划分为如下年代地层单位(表6.1)。
(1)上侏罗统(Upper Jurassic)
上侏罗统划分为3个阶(Gradstein et al.,2004),自下而上分别为:Oxfordian(牛 津)阶,Kimmeridgian(基默里奇)阶和Tithonian(提塘)阶。自1865年Oppel建立提 塘(Tithonian)阶以来,其作为侏罗纪的最后一个阶,目前已得到认可,将其归入上侏罗 统,其顶界即为侏罗系—白垩系的界线。
(2)下白垩统(Lower Cretaceous)
下白垩统划分为6个阶(Gradstein et al.,2004),自下而上分别为:Berriasian(贝里 阿斯)阶,Valanginian(凡兰吟)阶,Hauterivian(欧特里沃)阶,Barremian(巴列姆)阶,Aptian(阿普特)阶和Albian(阿尔必)阶。
表6.1 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国际地质年代划分表
6.1.2.3 国际侏罗系—白垩系界线的研究现状
贝里阿斯(Berriasian)阶是白垩纪的第一个阶,目前该阶的存在已得到认可,比较 一致的意见将其归入下白垩统,将其底界作为侏罗系—白垩系的界线,并提出该界线年龄 为145.5Ma。
侏罗系—白垩系界线是地层学中长期争论的问题之一,至今尚未取得一致意见。国 际地质科学联合会(IUGS)、国际地层委员会(ICS)同时公布了两个侏罗系—白垩系 界线的年龄值:145.5Ma(2004)或135 Ma(Remane,2000),两种界线标准存在将 近10 Ma的差距。总体上看,国际侏罗系—白垩系界线主要依据海相化石来确定。早在 1973年在法国里昂召开的侏罗系—白垩系界线会议确定Berriasella jacobi菊石带的底部 为侏罗系—白垩系界线(Allemenn et al.,1975),1995年在布鲁塞尔国际白垩系界线 会议上,再次提出该菊石带底部为侏罗系—白垩系界线,同时提出另一种选择,即以 Tirnovella subalpina亚带底界为其界线标志(Zakharov et al.,1996)。近年国际上对该界 线的位置进一步取得共识,虽然不同化石类型具有其各自识别标志,菊石带仍然是比 较公认的划分标准。2002年IUGS早白垩世菊石工作组第一次国际会议再次明确了 Berriasella jacobi菊石带的地层对比标准,近期进一步将其始现面确定为白垩系底界的标 志。原则上,B.jacobi菊石带已成为国际地层划分标准,但是,系一级的界线应具有大 区间的可对比性,由于晚侏罗世的世界古地理突现出强烈的地区分异性,不但使得北 欧和地中海地区之间,也使得世界其他地区在内,很难共同依据这一生物地层学标准 来识别白垩系的底界。因此,至今对该界线仍存在有多种不同的意见。尽管目前已公 认Berriasian底界为侏罗系—白垩系界线,并提出该界线年龄为145.5 Ma,由于该年龄 是一推算年龄,缺少真正的地层记录,因而使得侏罗系—白垩纪界线的研究仍然是世 界中生代生物地层学研究关注的焦点之一。
由W.Wimbledon教授领导的国际地层委员会白垩纪分会Berriasian阶(J—K界线)工作组于2007年在英国召开了第一次会议,大家一致同意尊重历史,将侏罗系—白垩系 界线层型选在Berriasian的底部,即grandis(jacobi/grandis)带内或之下。该工作组于 2009年3月在意大利召开了第三次学术研讨会。2009年9月在英国召开的白垩系国际研 讨会上,侏罗系—白垩系的界线和一些阶的界线问题成为讨论的焦点,侏罗系—白垩系界 线层型工作已经成为国际地质年表工作的最后一个堡垒。
传统上使用菊石的生物地层学资料将白垩系的底界定义为Berriasian阶的底界。其他 曾被考虑作为白垩系底界GSSP的界定标志事件还包括微体化石事件(如Calpionellid B带 的底部),层序地层学(如“Purbeckian海退事件”代表了一次全球性海平面下降),或 者磁性地层学(如Ogg and Lowrie曾于1986年建议采用地磁极性年代带M18r的底界)。Ogg et al.(2004)将侏罗系—白垩系的界线(Berriasian的基底)划在Berriasella jacobi菊 石带的底部(地磁极性带M19n.2n的中部),即145.5Ma。
由于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可以精确控制的地层几乎没有可靠的年代数据,白垩纪年表 中从Berriasian到Barremian的各阶主要依据地磁极性年表的M-序列对特提斯海地区菊石 带的校准。从Aptian到Albian阶,主要依据的是旋回地层学推算的微体化石带。晚白垩 世依据的是大量40Ar/39Ar年龄值控制的美国西部内陆地区菊石富集的沉积序列。因此,白垩纪各阶界线年龄或是来自直接测定,或是间接估算产生(Ogg et al.,2004)。
Palfy et al.(2000)根据大量的测年数据,得出下白垩统Berriasian阶底界年龄值为 141.8 Ma。Mahoney et al.(2005)测定了西北太平洋沙茨基海隆(Shatsky Rise)的 Berriasian最底部玄武岩岩床(basalt sills cored in lowermost Berriasian)的40Ar-39Ar阶段 加温的年龄为144.6±0.8 Ma,从而为侏罗系—白垩系界线提供了最小的年龄估计值。
作为国际地学研究的一支重要力量,我国地质科学家也对这一热点研究问题予以了充 分的重视和关注。目前,基于同位素测年和古地磁的综合研究,也得到了一些重要的结 果。例如,He et al.(2008)将Aptian阶(即MOr)的底界确定为121Ma,可能会对最终 确定国际地质年表中下白垩统一些阶的年限起到重要的作用。
以上工作表明,目前国际地质年表中建议的白垩纪底界的年龄尽管由于缺少最后的界 线层型剖面,但还是依据了不少年代学的数据,以及和相关古地磁学和古生物学的对比。未来这一界线年龄可能还会发生变动,但相差10~20Ma的可能性不是很大。
尽管在侏罗系—白垩系界线的研究方面存在不尽相同的观点和争论,但取得的研究进 展还是有目共睹,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许多科学家从更多的研究区域和更丰富的化石种类 来解释和厘定这一问题。
中南美洲的墨西哥、智利等地的侏罗纪—白垩纪界线地层的生物群研究近年来获得较 大的进展,Howarth(1995)确定以典型的地方性属Substeueroceras作为最年轻的侏罗纪菊 石化石带。Enay et al.(1997)对喜马拉雅地区的菊石古地理做了详细研究,分析了不同 地理区晚侏罗世菊石动物群的分布与对比。东特提斯地区的工作也在开展,Krishna (1991)在印度Kachchh地区发现了Berriasian早期的菊石Argentiniceras,据此提出该区的 侏罗系—白垩系界线的位置。北方海区与特提斯海区的生物地理对比已有可参照的资料 (Hoedemaeker,1991)。
在加拿大西卑诗省,Jeletzky利用双壳类雏蛤(Buchia)化石建立了雏蛤的地方性带,用Buchia unschensis与B.volgensis带的界线来识别加拿大北方地区的侏罗系—白垩系界线 (Jeletzky,1984)。Pessagno(1977),Sanfilippo et al.(1985),以及Matsuoca(1995)建 立了侏罗系—白垩系的放射虫带。有孔虫的研究也有新的成果,Podobia et al.(2000)建 立了西伯利亚Tithonian期的Ammodiscus veteranus-Evolutinella volossatovi组合带和Berriasian 期的Trochammina rosaceaformis层,并与国际标准菊石带进行了对比。
Wimbledon(2008)认为钙质超微化石提供的准确数据将扮演重要角色,包括磁性地 层校准等多学科的研究工作也将必不可少。侏罗纪向白垩纪过渡的阶段,钙质超微浮游生 物经历了快速的分异,出现了多个白垩纪成功演化并延续时间较长的属,并且表明古海洋 经历了晚侏罗世Tithonian晚期的变冷后,在早白垩世早期Berriasian期随后温度抬升 (Tremolada et al.,2006)。侏罗纪—白垩纪之交的时期,全球构造异常活跃,伴随泛大陆 的裂解,世界海陆分布格局不断变化。由于温暖海洋中的钙质超微浮游生物和浮游有孔虫 的暴发,产生了大量的白垩沉积。剧烈的海底火山活动和洋脊的扩张促进了白垩纪中晚期 全球温室气候的形成,相关研究成为国际学术界十分关注的热点之一。然而,已有的研究 表明,即使在温度最高的Turonian期,同时还存在过间隙的冰川气候,延续达20万a (Bornemann et al. ,2008)。
国际侏罗系—白垩系的界线层型迟迟未定和近年来其他地质时期“金钉子”的相继 确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白垩系的阶在古生代以来的各个相当的地层单元中最多,但已经 确定的“金钉子”数却相对最少。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底阶尚未确定,进而影响了其他 阶的厘定。
白垩系各个阶的界线过去主要依据法国和荷兰的菊石化石来定义的,之后又重新确定 了其他一些全球的标准,包括地磁极性倒转、碳同位素漂移,以及微体化石资料等。白垩 纪年代地层学研究中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很难将巴黎盆地、侏罗地区和法国东南部地区的传 统层型地区的生物事件,以及相关阶的界线的定义与其他古地理和古海洋地理区进行比 较。其主要原因在于不同的研究方法各自得出的结果都具有无懈可击的严密性,而彼此间 的对比性却存在较大差异。如何协调古生物学、同位素年代学和磁性地层学不同学科的研 究成果往往成为解决问题的一个关键。如磁性地层学研究在Berriasian到Aptian各阶都出 现丰富的成果,但与研究程度最高的菊石化石丰富的传统研究地区却缺乏可对比性。从 Berriasian到Barremian阶之间各阶或亚阶的定义目前主要依据的还是菊石化石种出现的最 低或最高的层位。Aptian阶的底界采用的是全球地磁极性年表中MOr负极性时的底界,Aptian层型的确定就有待菊石带和地磁极性年代带的对比。而Albian的底界处在白垩纪超 静磁带期间,已无法采用地磁极性对比,目前采用的是广泛分布的有机质富集事件或者钙 质超微化石分带(Ogg et al.,2004)。
根据国际地层委员会网站公布的最新资料,目前白垩系有3个阶(Cenomanian,Turonian,Maastrichtian)已经确定了“金钉子”,除Berriasian外的其他各阶都已选定了候 选地点,Berriasian底界(侏罗系—白垩系界线)层型的工作也在加紧进行中,“金钉子” 的确定预计近期即将完成。
白垩纪是中生代地质事件频发的时代,引人注目的重大地质事件包括:大洋缺氧事件 (OAE)、全球增温事件、大规模海侵事件、大规模碳同位素漂移事件、长达40Ma的磁宁 静期,以及5次大火成岩省的形成(133Ma,122Ma,118Ma,90Ma,65Ma)。尤其是 Aptian早期海洋剧烈的岩浆活动,在西赤道太平洋形成了着名的翁通-爪哇海台(Ontong Java Plateau)、马尼希基海台(Manihiki Plateau);印度洋南部形成了克伦盖尔海台 (Kerguelen Plateau);中大西洋西部形成了加勒比海台(Caribbean Plateau)等着名的海底 高原(Ingle et al.,2004)。这些重大地质事件可能存在着共同的起因和内在的因果联系 (Zhang et al.,2008)。例如,不仅白垩纪温室气候、大规模海侵很可能与当时大规模岩 浆喷发密切相关,这种剧烈的岩浆活动还可能引起地球内部能量的大量释放,从而降低了 磁极倒转的速度,而导致了着名的白垩纪超静磁带的形成。在持续大约40 Ma的白垩纪超 静磁带期间,地磁场倒转停止,海、陆发生剧烈的岩浆活动,海洋、大气和地球表层环境 均产生了巨大改变,如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导致的温室气候等(Larson et al.,1999)。发生 在Aptian早期的这一系列重要事件和热河生物群的繁盛期较为吻合(Zhou,2006)。早白 垩世东亚地区和世界其他地区的地理隔绝已经消失,热河生物群保存了中生代最完整的陆 地生态系统(Zhou et al.,2003;Barrett et al.,2006;Zhou,2006;Benton et al.,2008; 周忠和等,2009),因此,陆相古生物、古环境的研究可能为本研究提供丰富的研究资料 和良好的研究思路以供借鉴。
2. 国际日界线是什么
日界线指国际日期变更线是1884年国际经度会议规定的一条假想的线。
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它除了绕太阳公转外,每天还自转一周。因此,地球被太阳光照射的半个球面形成白昼,而背着太阳光的另外半个球面便是黑夜,它们之间的过渡带是清晨和黄昏。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转着,地球上的晨、昼、昏、夜也不断地从东向西移动,循环往复地在各地出现。
全球各地都以自己所看到的太阳的位置作为确定一天的标准,把与自己所在地方相应的地球另一面的一条经线作为“日期变更线”也叫国际日界线,这样就有许多条“日期变更线”,使用起来很不方便。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应该规定一条全世界共同的、可供对照的“日期变更线”。随着标准时计时的区时系统的确立,东西十二区重叠,计时相同但日期不同,为避免混乱,公认180°经线作为日期变更线,因为是以“格林尼治时间”为标准的日期变更线。这条“日期变更线”就叫“国际日期变更线”。
这条穿过太平洋的“国际日期变更线”,为了方便地方生活,避开了一些岛屿和地区,这是为了使它们不致分成两个日期,因此,它不是一条直线而是有几个曲折的曲线。
国际日期变更线的拐弯大致是:第一处在俄罗斯东部即白令海峡,第二处在美国的阿拉斯加地区、阿留申群岛,第三处在南太平洋,向东突出,让斐济群岛等属于东十二区(即东西十二区的西部)。
作用
为避免在一个国家中同时存在着两种日期,日界线并不是一条直线,而是折线。它北起北极,通过白令海峡、太平洋,直到南极。这样,日界线就不再穿过任何国家。这条线上的子夜,即地方时间零点,为日期的分界时间。按照规定,凡越过这条变更线时,日期都要发生变化:从东向西越过这条界线时,日期要加一天,从西向东越过这条界线时,日期要减去一天。 又叫“人为日界线”。
3. 对于大陆架的划分,国际上通行的标准是什么
大陆架,指沿海国家的领海以外,依其陆地领土的全部自然延伸,扩展到大陆边缘的,其宽度依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的海底区域的海床和底土。
大陆架海区水产资源丰富,海底多蕴藏石油、天然气以及其他矿产资源,这些自然资源属沿海国家所有。
根据联合国“大陆架公约”(1958年4月29日订于日内瓦,于1964年6月10日生效)的规定,大陆架的具体定义与适用项目如下:
定义
第一条:本条款称“大陆架”者谓:
1.邻接海岸但在领海以外之海底区域之海床及底土,其上海水深度不逾二百米,或虽逾此限度而其上海水深度仍使该区域天然资源有开发之可能性者。
2.邻接岛屿海岸之类似海底区域之海床及底土。
权利
第二条:
1.沿海国为探测大陆架及开发其天然资源之目的,对大陆架行使主权上权利。
2.本条第一项所称权利为专属权利,沿海国如不探测大陆架或开发其天然资源,非经其明示同意,任何人不得从事此项工作或对大陆架有所主张。
3.沿海国对大陆架之权利不以实际或观念上之占领或明文公告为条件。
4.本条款所称天然资源包括在海床及底土之矿物及其他无生资源以及定着类之有生机体,亦即于可予采捕时期,在海床上下固定不动,或非与海床或底土在形体上经常接触即不能移动之有机体。
第三条:沿海国对于大陆架之权利不影响其上海水为公海之法律地位,亦不影响海水上空之法律地位。
第四条:沿海国除为探测大陆架及开发其天然资源有权采取合理措施外,对于在大陆架上敷设或维持海底电缆或管线不得加以阻碍。
争议解决
第六条:
1.同一大陆架邻接两个以上海岸相向国家之领土时,其分属各该国部分之界线由有关各国以协议定之。倘无协议,除因情形特殊应另定界线外,以每一点均与测算每一国领海宽度之基线上最近各点距离相等之中央线为界线。
2.同一大陆架邻接两个毗邻国家之领土时,其界线由有关两国以协议定之。倘无协议,除因情形特殊应另定界线外,其界线应适用与测算每一国领海宽度之基线上最近各点距离相等之原则定之。
3.划定大陆架之界限时,凡依本条第一项及第二项所载原则划成之界线,应根据特定期日所有之海图及地理特征订明之,并应指明陆上固定,永久而可资辨认之处。
选我吧,最佳,有问题可以问我。
4. 国际日界线是哪条经线, 它与自然日界线有什么不同。
1、国际日界线就是国际日期变更线,是以180度经线为标准规定的一条人为日界线,其绝大部分与180度经线重合,按照规定,当地向东经过国际日期变更线时,日期要减一天,反之向西经过国际日期变更线时日期要加一天。这条线是人为规定的,而且其位置不会随时间的延续而发生变化。2、自然日界线是地方时为24点的那条经线,这条线两侧日期也不相同,但东侧日期等于西侧日期加一天,这条线的位置不断发生变化,简单说,哪里的地方时是24点,自然日界线就在哪里所在的那条经线上,而且日期排列顺序也与国际日期变更线不同,即向东过这条线时日期加一天,向西过时日期减一天。
5. 国际州界的分界线的标准是什么
洲界线全解
http://wenku..com/view/26f550c0d5bbfd0a79567332.html
洲界线的罗列及介绍
大洲轮廓定位图
http://wenku..com/view/caf3dacaa1c7aa00b52acb97.html
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按照要求画各大洲的图
6. 国家界线怎么划分,用什么隔开
国家界线通常以领陆和领海的国界为基准来划分,向上向下作垂直线,构成该国的领空与底土的界限。按划界性质,国界分人为和天然两种,人为的如界碑、界墙、运河等,天然的如山脉、海、河川、湖泊等。
国界又称疆界或境界,是一个国家行使主权的界线,是国家领土范围的地理界线。通常以领陆和领海的国界为基准,向上向下作垂直线,构成该国的领空与底土的界限。
(6)国际界线有什么标准扩展阅读
1、领陆
国家国界范围内的陆地及其底土,是国家领土组成的基本部分。一国的领陆包括其大陆部分,也包括其所属岛屿,如果是岛国或群岛国,其领陆就由其全部岛屿或群岛构成。国家有权对所属陆地地表以下深度无限的地下资源进行勘探、开采,修建隧道,铺设管道和经营其他事业。
2、领空
一个国家的全部空气空间。一个国家领土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国家对其具有完全的、排他的主权,对其实行完全的管辖和管制。
1919年的《巴黎公约》和1944年的《芝加哥公约》都确定了“空中主权”原则,即缔约国对其领土之上的空气空间拥有主权。随着人类的飞行活动进入外层空间,领空的上限高度是一个还没有明确解决的问题。多数国际法专家主张外层空间不属于领空范围。
7. 世界地图分界线是什么
世界地图分界线介绍如下。
一、各大洲的分界线
1、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和黑海-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亚洲大陆和欧洲大陆紧密相连,成为地球上一块最大的陆地,叫亚欧大陆。人们习惯上把乌拉尔山、乌拉尔河和大高加索山脉一线作为欧、亚两洲大陆的分界线。
2、苏伊士运河-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苏伊士运河沟通了地中海和红海,连接大西洋和印度洋,使得亚洲通往欧洲各国的航线比绕道好望角缩短8000千米-10000千米。
3、巴拿马运河-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是人们在中美地峡最窄处开凿的一条运河,它的开通,大大缩短了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的航程,使巴拿马运河世界地理分界线成为世界重要的海洋航运的枢纽。
4、白令海峡-北美洲和亚洲的分界线。白令海峡是沟通太平洋和北冰洋的狭窄水道。
5、德雷克海峡-南美洲和南极洲的分界线。
二、四大洋的分界线。
1、太平洋与北冰洋西起俄罗斯东北部的杰口尼奥夫角,经白令海峡中的大、小代奥米德岛,至美国阿拉斯加西端苏厄德半岛的威尔士王子角一线,为白令海峡最窄处。
2、太平洋与印度洋北起马六甲海峡北口,沿苏门答腊岛西海岸、爪哇岛南海岸,经阿拉弗拉海、托宙斯海峡,再沿澳大利亚东海岸和通过塔斯马尼亚岛东南角的东经146°经线至南极大陆。
3、太平洋与大西洋在德雷克海峡处,大致以通过南美洲南端合恩角的西经67°经线为界。
4、大西洋与北冰洋西起哈得孙湾东口,经戴维斯海峡、丹麦海峡、冰岛-法罗海槛、威维尔-汤姆森海岭、设得兰群岛的马克尔-弗拉格岛,到挪威西南沿海的塔斯德角一线。大西洋与印度洋自通过非洲大陆南端的厄加勒斯角的东经20°线至南极大陆。
三、地球的分界线
1、赤道-南北纬度数、南北半球的分界线。
2、南北纬30°和南北纬°60-低纬、中纬和高纬的分界线。
北纬30°-南纬30°:低纬度。
北纬30°-北纬60°和南纬30°-南纬60°:中纬度。
北纬60°-北纬90°(北极)和南纬60°-南纬90°(南极):高纬度。
3、本初子午线-东、西经度数的分界线。
4、西经20°和东经160°-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5、180°经线-地球上今天和昨天的人为分界线,即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日界线。
6、回归线-热带和温带的分界线。
7、极圈-寒带和温带的分界线。德雷克海峡是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的狭窄水道。
6、丹麦海峡-欧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丹麦海峡位于冰岛与格陵兰岛之间,沟通了北冰洋和大西洋。
7、直布罗陀海峡-欧洲和非洲的分界线。直布罗陀海峡是地中海沿岸各国通往大西洋的必经之地,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8、帝汶海和阿拉弗拉海-亚洲和大洋州的分界线。
8. 边界的划分国与国之间的边界是根据什么来划分的
国际法规定:国家的边界是指划分一个国家领土和另一个国家的领土、或一个国家的领土和未被占领的土地、一个国家的领土和公海以及国家领空和外层空间的想象的界线,边界是有主权的国家行使其主权的界线.
由于边界形成的原因多种多样,划分边界的标准也各不相同,这就使得边界的形式多种多样,归纳起来,世界上大致有如下几种边界类型:
(1)自然边界.所谓自然边界是指以自然要素作为划分边界的依据.这是最早的边界形式.一般以独特的地貌特征为根据,如高山、海洋、河流、湖泊、沙漠、森林等.具体包括:
①界山:界山是自平地天然突起的、分配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的领土的高地.如阿尔卑斯山脉——瑞士、意大利、法国;喜马拉雅山脉——印度、尼泊尔、不丹、中国;安第斯山脉——智利、阿根廷.
一般来说,边界线是在山脊上沿着分水岭走的.
但是边界的划分不仅涉及自然因素,同时还涉及到历史、民族、经济、文化等因素,因此,不能只用这个原则进行划界,更不能借口分水岭原则来侵吞他国的领土.
②界河:界河是分隔两个不同国家的河流.如果河流是不通航的,边界线原则上是在河流的中间,循着河流两岸曲折而行;如果河流是可通航的,边界线原则上在主航道的中间.但边界也可以是河的一岸,例如长期以来就有条约或一个国家在其他国家占有河流那一岸的土地以前就已占有河流那一岸.这里应注意,如果在界河上架桥梁,在没有特别条约的规定下,边界线一般在桥梁的中间.另外,河流若是由于自然作用而改道,边界也会发生变更.以下是一些界河:
格兰德河——美国、墨西哥;奥德-尼斯河——德国、波兰;多瑙河——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拉普拉塔河——阿根廷、乌拉圭;黑龙江——中国、俄罗斯.
界河争端是经常发生的,导致两国在边界河流的争执最常见的主要有如下几种情况:
一是由于河流改道或自然添附作用而导致边界的重新划定.如美国和墨西哥之间的格兰德河,就是因为河床经常移位而引起近百年的关于两国边界的争议.格兰德河发源于落基山脉,全长3034km,其中美国和墨西哥界河约2000km.该河由于经常泛滥,河床不断北移,淤积了大片土地,成为两国相争之地.1963年,两国签订条约,将河流改道的部分领土平分,各得0.78km2,并决定修一条新运河,把这条新运河当作两国的新边界.
二是由于国际河流的利用而导致争端.所谓国际河流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共有的河流.两国之间的边界可能是沿着河流走向,也可能是横穿的国际河流,诸如莱茵河、尼日尔爾尔河、多瑙河、刚果河、亚马孙河、尼罗河等.由国际河流导致的政治问题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国际河流航行的问题,一个是国际河流河水利用问题.关于在国际河流上航行的问题,早在19世纪初就已经开始讨论了,于1815年维也纳公约才宣布不仅沿河国家而且一切国家的商船,都可以在欧洲国际河流上自由航行的原则,但这个原则当时只适用于欧洲,直到1921年巴塞罗那公约诞生,这个原则才得到全世界认可.河流自由航行原则的主要内容是:“在平等条件下,并在缴纳因维持和改善航行情况而必须征收的公平捐税的限制下,准许一切国家的船舶在河流上航行.”由于国际河流是某些国家的领水组成部分,所以,这些国家不希望其他国家在自己领水范围内活动,这样,有些国家故意提高关税,这就容易导致和其他国家的冲突.
关于国际河流河水利用问题,尽管国际法中曾规定:“一个国家不仅不得阻断或变更从其本国流往邻国的河的水流,而且同样地,该国对于河水的使用既不得引起对邻国的危害,也不得妨碍邻国在它的部分对河的水流作正当的使用”.但国际河流河水的利用在当代仍然是地区政治冲突的直接原因.我们仅以印度河为例,印度河是巴基斯坦和印度农田灌溉的主要水源,是该河域6000万人口赖以生存的基础.印巴分治后,划给巴基斯坦的水系比较发达,划给印度的则是干旱区,这样,印度河水成了两国争夺的对象.尽管1960年两国签署了河水使用协议,但由于近几年河水改道,两国纠纷又起.
三是界河中边界的位置,尽管原则上规定在主航道中心线上,但由于各种原因,在有些河流上关于这一点仍有争议,如毛里塔尼亚和塞内加尔发生的界河争执就是这样.塞内加尔认为,根据法国1933年的法令,边界就从塞内加尔河的主流的右岸通过,毛里塔尼亚认为,这是违背国际法的,拒绝这种要求,两国由此发生争执而关闭边界.
③界湖:界湖是分隔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领土的湖国则主张,中间线应划在两国本土海岸之间,即海峡中央,而让海峡群岛有由3n mile领海区和3n mile大陆架区构成的6 n mile区域.两国为此争论不休,最后经国际法院裁决.国际仲裁法庭认为,由于两国本土海岸线大致相当,首要的边界就是英吉利海峡的中间线,另一段划在距海峡群岛已确定的基线12n mile处.结果把海峡群岛划在一个被包围的区域里.这样,既避免了因海峡群岛而导致法国失去海峡中央部分,又考虑了这一海峡的特殊情况.
(2)人为边界.与自然边界相对应,人为边界是指以民族、宗教信仰、语言、意识形态、心理习惯等因素作为依据划分的边界.与自然边界不同的是,人为边界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在当代世界政治地图上,人为边界多种多样,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一种以政治力量作为划界标准;一种是以居民的民族的宗教信仰、心理习惯等文化因素作为划界标准.
①以政治力量作为划界标准:这种边界既存在于国与国之间,也存在于政治集团与政治集团之间;既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在国与国之间的人为边界最典型的是,前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之间的边界.这两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是一个国家,政治体制、经济形态完全相同,二战后,德国成了东西方政治力量较量的地方,其结果便形成了两个尽管民族相同,但政治体制、经济形态和意识形态完全不同的国家.两国的边界尽管是有形的自然物,但这已经是政治意义的自然物.集团与集团之间的界线最典型的是“东欧”和“西欧”的划分.东西欧的划分并不是一个自然地理概念,而是一个政治地理概念.“西欧”包括自然地理上的西欧、中欧和南欧部分国家;“东欧”包括自然地理上的东欧、中欧和南欧部分国家.“东欧”和“西欧”划分的标准的主要依据是政治力量,这种界线与国家之间边界不同,它是无形的.类似这样的无形的国际界线还有“三个世界”的划分、“南北关系”中的南与北的分界、“东西方关系”中的“东”与“西”的划界.
②以文化因素作为划界标准:在第一、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现了许多新独立的国家,许多国家在决定领土的范围时,根据民族自决原则进行公民投票.许多欧洲国家的界线就是沿着民族的界线而划分的,只要看一下欧洲的语言分布图,就不难发现这一点.在一战前,中欧和东欧许多国家都是奥匈帝国的组成部分,一战后,随着奥匈帝国的解体,出现了许多独立的国家,这些国家的领土范围和语言分布大致是相当的.如果我们深信语言在确定国家领土范围时确实起过作用,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一战后,希腊和土耳其曾交换过200万名少数民族.当然,我们谈民族的语言在部分欧洲国家划界时起过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语言是划界的唯一标准,在有些地区,是很难区分出语言的界线的,这就要求划界必须同时兼顾当地的村落、河流、山脉、行政区划等因素.事实上,真正使用单一语言的国家只有少数.如果不算印第安语,巴西是使用一种语言的国家,澳大利亚也属于此类.使用单一的阿拉伯语的国家也只有埃及、利比亚,其他国家都是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
除了民族、语言对划界有影响外,还有根据宗教信仰来划分边界的.宗教信仰与语言不同,因为不同的民族可以有相同的宗教信仰,而说同一语言的人却可以有不同的宗教信仰.在某些地区,宗教信仰导致了大规模的国内摩擦,从而成为新独立国家划分边界的一个基础.如巴基斯坦与印度之间的边界便是如此.印巴分治之前同属印度版图,并受英国殖民主义统治.二战后,随着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涨,印度版图内印度教徒和伊斯兰教徒之间矛盾加剧,英国于1947年6月根据英驻印总督蒙巴顿的建议,提出了蒙巴顿方案,主张根据宗教对印度分而治之,分为主要是印度教徒居住的印度联邦和主要是伊斯兰教徒居住的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同年8月,两个自治领宣布独立.现在印度和巴基斯坦的边界就是当时根据宗教分布而划分的两个自治领的界线.
(3)几何边界.几何国界是指以经度或纬度等数理位置作为划分国界的根据而划分的国界,不考虑地表上的人文和自然状况,又称数理国界.如以纬度作为两国边界的:美国和加拿大基本以北纬49°作为边界;埃及和苏丹基本以北纬22°作为边界.以经度作为两国边界的:阿拉斯加(美)和加拿大基本以西经141°作为边界;埃及和利比亚基本以东经25°作为边界.
9. 国家和国家间的分界线是用什么来确定的
国界
分隔相邻两国领土的界线。又称疆界、边界。国界须经相邻国家一致认同,或以河流、湖泊、山脉等自然地形为界,或以双方同意划定的界线为界。后者多考虑政治、经济、民族、语言、宗教等因素而定,也有以经纬度人为地划定国界的。如果以河流、山脉等构成自然国界,而邻国又无特别协定,则可依下列原则确定国界:①界河。通航河流按主航道原则确定国界,不通航河流以两岸等距离的中间线为国界,主航道原意为“下行航道”,即河水最少季节对下行船舶最方便的水道。按此原则,通航河流以下行航道的中间线为界。如遇河流航道有一个以上时,则以主航道中心线为界。如因河道发生变化,致使航道中心线变动,国界也随之自然变动。但由于洪水或地震引起河流发生巨大变化时,则维持变动前的国界。界河上的桥梁,如无特别协议,则国界线在桥梁中间。特别协议如《凡尔赛条约》第 66条规定在阿尔萨斯、洛林境内的莱茵河上的桥梁均属法国。②界山。一般以分水岭为界。也有经协议以一侧之山麓为界的。两个以上国家以湖泊为界时,一般以协定确定湖泊上的国界。如无特别协议,则以与沿岸国家等距离的中间线作为国界。海上边界为领海的外部界限,领海范围则依照公约和习惯确定。两国之间的海洋,如其宽度不超过沿岸国各自领海宽度的一倍,在没有特别协议的情况下,应以与两国国土等距离的中间线为国界。也有主张以海峡航道中间线为国界的,但在国际惯例中尚未确定。
国界的划分一般包括定界、划界、勘界和标界等过程。即在条约、划界议定书、换文、地图等文件上用文字、线条描述、描绘国界的位置,以及实地勘察并以实物标明边界的位置。国界标志可以是水流、山脉、森林、沙漠等自然物,也可以是界桩、界石、界墙、沟渠、运河、浮标等人造物。国界表明一个国家的领土范围。国界不可侵犯。
10. 东经和西经的划分各国标准都一样吗分界线是什么
按国际规定英国首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的那一条经线定为0°经线,然后向左右延伸
东西经不是按照各国制定的,是按照国际统一标准制定的,各国都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