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在国际事务中面临怎样的情况
50年代以来,美国的军事与外交在国际事务中不断遇到挑战,甚至受挫。由于受到抗议,海外驻军不断削减,海外军事基地一个接一个地关闭。在全球贸易战中,美国的情况也并不妙。
Ⅱ 冷战后美国对全球战略做出了怎样的调整
苏联解体后,美国如愿以偿的成了世界真正的霸主,然而一场“恐怖袭击”却让美国从新改变了部署全球军力的计划。“9·11”事件之后美国军事战略调整的最突出特点是,改变了以往“轻国内、重国外”的军事战略,而开始实行“内外并重,国内优先”的军事战略方针。
2001年9月11日发生的恐怖袭击事件改变了美国国防政策的路线。这些攻击促使美国国防政策10余年来专注于实施全球反恐战争。为了支持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军事行动,数以十万计士兵、水手、飞行员和海军陆战队员已经部署到中东地区。
为了防止恐怖事件的再次发生,美军将保卫本土作为其首要任务,强调要建立一支“轻型、机动、更具打击力”的军队,以对付恐怖组织或敌对国家的突然袭击。为此,美军将强化打击恐怖活动的信息搜集与侦察,防止核武器、生化武器等落入恐怖组织手中。
尽管美国政府在“911”事件后对军事战略进行了调整,但它并没有改变美国冷战结束后确立的全球战略。美国仍然谋求建立单极世界秩序,仍然把欧亚大陆作为全球战略重点。美国的军事战略调整,实际上是为了更好地实现美国的全球战略目标。
(2)美国如何处理国际事务扩展阅读
美国第三次全球战略调整
如果说奥巴马最终下令猎杀拉登,那么也象征着美国十年反恐的全球战略部署要与此结束。事实也是如此,2012年1月,美国总统奥巴马颁布了新的《国防政策纲要》,事实上为“政策航母”指明了新的前进方向。他的方针将指导美国的战略重心从中东战争的沉没成本中脱离转往亚太地区。
美国之所以战略重心转移,主要是考虑到要减少911后打击恐怖组织的任务,把重点重新放在对抗大国上,比如俄罗斯和中国。为了强调大国的对抗美国国防部长埃斯珀已经不止一次说过美军“重中之重”——“第一是中国,第二是俄罗斯”,行动上,他也是这么做的。
为了应对俄罗斯和中国,埃斯珀不仅要求非洲司令部在明年1月之前起草撤军以及重新部署的计划。同时撤军计划包括放弃最近在尼日尔爾尔建造的价值1.1亿美元的无人机基地,以及停止向在马里、尼日尔爾尔和布基纳法索打击武装分子的法国军队提供援助。
他要求所有指挥官寻找“能够腾出时间、资金和人力的领域,把国防战略的首要任务投入其中:第一是中国;第二是俄罗斯。”他再次称美国国防部的“重中之重”,“第一是中国,第二是俄罗斯”。不过他也表示,美国在跟中国竞争,但并没有必要把中国当成敌人。
可见美国这次全球战略军力部署是下了很大的决心,为了对抗大国竞争,不惜放弃了在西非部分的战略利益。但是,这些计划必然会招致议员、盟友和军方官员的批评,可能会引发五角大楼和非洲司令部领导之间的对抗。
Ⅲ 美国的外交政策是怎样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已有三种政治思潮曾主导和影响美国的政治战略——自由理想主义、现实主义和孤立主义。这些思潮深深根植于美国的政治文化,也会在某种时代需要下再次被提及。很难清楚划分究竟是哪种政治思想更多影响美国的政治外交活动,因为这三种思想常常同时影响着美国政府。美国外交政策所追求的目标是非常现实和实际的,但却常常以一种理想主义特征来包装和粉饰。因此人们仅仅在学术层面上习惯性地分析美国外交政策背后的政治思想和意识形态。
冷战结束后,美国提出了新的世界秩序,而是此时他们面对的是一个迷茫和浮躁的新世界,美国试图以管理者的身份处理国际事务,像“君主”管理国家一样的方法,因为美国是当时全球唯一的超级大国。这一观点曾出现在前美国外交部部长玛德莱娜·奥尔布莱特的发言中。奥尔布莱特曾放言“除美国外的国家都是低价值的,相比与其他国家,美国会看得更远、更好,是唯一可以判断未来的国家,美国是不可替代的,其他国家是不能套用美国的方法的”。奥尔布莱特的观点代表的正是美国的政策,但这种想法却使美国陷入政治、经济多方面的泥潭中。
美国一方面在历史中不断倡导理想主义,一方面又始终维护其现实主义目标——建立霸权国家。
Ⅳ 为什么美国提出“十四点原则”
你是指一战时威尔逊的十四条原则?
一般认为,威尔逊主义就是威尔逊关于国际关系和对外政策的理念和信仰,严格讲来,它不是一个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而是一些愿望、信念和标准,以及根据它们重建国际秩序的计划,它具体体现在1918年1月8日威尔逊对国会发表的“十四点计划”的演说,该计划主要强调了下列目标:公开外交、公海航行自由、贸易自由、全面裁军、公正处理殖民地争议、民族自决、恢复比利时、撤出俄罗斯领土以及建立国际联盟。此后,威尔逊又对“十四点计划”进行了补充,提出了美国外交四项原则(美国无意攫取别国领土;美国外交主要手段是和平谈判而不是武力征服;美国不承认任何通过暴力获得政权的外国政府;美国在国际关系中将恪守信用,遵守道义)等,完善了他关于和平的最终设想。威尔逊主义显然想用集体安全体系的“快刀”斩断欧洲古老均势体系这堆“乱麻”,他似乎要告诉欧洲人:“从今以后,国际秩序不应再建立在均势的基础之上,而应以民族自决为基础;各国的安全不应依靠军事同盟,而应以集体安全为保障;外交活动也不宜由专家秘密进行,而应‘公开地达成公开的协议。’”
得出看法根据威尔逊主义对国际体系的设想可以得出以下看法:(1)他的人性观是基于自由主义的人性善;(2)他承认民族国家在国际体系中的地位,并且认为和平只能建立在经过考验的政治自由的基础之上;(3)在国际层面上,他认为国际政治与国内政治一样,可以用法律和制度来限制武力的使用;所有国家的政府都应将宣战权交给多边组织,武力的使用必须得到多边的同意或授权;(4)威尔逊认为,类似“勿杀生”的伦理道德、自由民主的价值观在国际政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决策者应将人看作是目的而不是实现其他目标的手段。他主张从以人为本的角度突出外交政策中的道德律令。
奉行原则威尔逊主义的外交政策常常奉行下面这些原则:第一、作为国内治理形式,民主制度比君主制度和专制制度更好;在世界政治中,民主国家能够成为美国更好的、更可靠的伙伴;第二、在国外支持民主不仅是美国的道义责任,而且也是一种实际需要;第三,防止战争。热衷消除战争根源,支持和平运动、裁减军备。
思想来源威尔逊主义的主要思想来源有:(1)19世纪主导欧洲和美国的古典自由主义哲学。古典自由主义有重商主义的倾向,它认为资本主义国家有和平倾向,因为战争不利于资本主义商业发展。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在避免战争爆发、维护世界和平方面具有共同的利益,因此利益的和谐性会引导大家寻
伍德罗·威尔逊求集体安全,“和平与正义、国际法律和国际组织,应当也可能是国际社会大家庭共同追求的一种目标和架构。”(2)美国的传教士精神或称之为“天定命运观”。这种观点认为,美国人是上帝的选民,注定负有拯救世界的责任,推而广之即是向世界输出美国的自由民主的价值观。威尔逊认为美国在集体安全体系中肩负领导义务。他在1919年7月10对参议院的讲话中说:“唯一的问题是我们是否能够拒绝别人赋予我们的道德责任,我们是拒绝还是接受世界对我们的信心。”(3)美国意识形态中的“美国例外论”,美国人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优越感,认为美国是“山颠之城”、自由之乡,是理想世界的缩影。在美国外交政策的传统中,杰斐逊主义与威尔逊主义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两者都源于“美国例外论”。如果说杰斐逊主义是“洁身自好”、确保美国不被“世界化”(即美国不被沾染上其他国家的坏毛病)的话,那么威尔逊主义则是“己所欲,施予人”,目的是使世界“美国化”,让整个世界都仿效美国模式、变得像美国一样美好。(4)18世纪启蒙哲学。启蒙哲学认为,人类是平等的,在国际关系中,人道的目标本身就是国家利益的核心组成部分。
作用的效果按照米德(WaltRussellMead)的说法,20世纪前美国外交政策中的威尔逊主义成分(理想主义成分)早已存在,当然那时它还没有被命名为威尔逊主义。美国时常显示出“民族性格中的威尔逊主义倾向:坚持认为美国拥有改变世界其他地方行为的权力和职责,美国能够而且应当既关注其他国家处理国际事务的方式,也关注它们的国内政策”,这主要体现在美国传教士在世界上的活动中,但这些活动往往为外交史家所忽视。人们更多地关注于军人(打仗)和商人(贸易)的活动。传教士的活动属于民间性质,虽然也得到官方的协助、支持和保护。而美国官方外交中正式支持世界上的民主并不很多(如支持法国大革命),主要是因为美国国力有限。1823年门罗主义问世后,美国自动将其在政治上的活动半径划定在西半球,威尔逊主义的效力和威力也仅限于此。威尔逊主义对外交政策也远不如汉密尔顿的现实主义的影响大。但进入20世纪后,美国的经济实力已上升为世界第一,美国又成功地介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讨论战后安排的凡尔赛会议为美国总统威尔逊向全世界宣告美国的理想主义提供了一个绝好的舞台。威尔逊主义的宣布是在合适的时间(胜利之后)、合适的地点(讨论战后安排的会议)、合适的人(帮助赢得胜利的总统)所说的合适的话语。此后,威尔逊主义逐渐成了理想主义的代名词,它始终与美国的外交政策、国际政治的理论及实践密切相联。
简化威尔逊主义的公式可以简化为:(1)道德律令——道德应当是一切外交政策的出发点;(2)多边律令——多边主义应当是实现外交政策目标的基本手段;(3)民主律令——在美国领导下实现世界的民主是实现永久和平的前提条件;(4)民族自决律令:任何民族都有权决定自己的政府形式。
注意事项需要注意的是:应当将威尔逊主义与威尔逊的外交政策区别对待,前者是一种外交思想或理论,后者是威尔逊总统时期美国的外交政策。
Ⅳ 美国在二战后为什么要对国际事务采取干涉政策
美国在全球实施霸权主义和苏联争霸
美国为了与苏联争霸,在全球充当宪兵,推行霸权主义,频繁干预他国内政
Ⅵ 美国在国际事务中奉行什么政策
美国实行的是实用主义政策。美国作为当今唯一的超级大国,他的国家利益触及到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被人形象地称为“世界警察”,只要有利益或者有潜在的利益,美国都会积极地参与。美国人最擅长的是在政治和军事上与他国结成同盟,用最小的代价来打压竞争对手,政治手段在国际事务中被优先运用,当政治手段不能达到目的时,在评估风险和后果后,美国会采用武力手段,近几年的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和现在袭击利比亚,都是这种实用主义政策的体现。
Ⅶ 美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分析
美国和自己以前不没有退步,美国没有衰弱,而且正一步一步的加强主导世界的地位,现在的世界局势已经呈现顺美者昌,逆美者亡的局势了,而美国对付中俄这样拥有核武器的国家,还是采用对付苏联的方式,瓦解对方,最主要体现是在经济层面上,军事方面就采用步步紧逼,首先保证的是敌国的战略核潜艇不能进大洋,威胁美国本土,我们会看历史,不得不佩服美国人“简单”的聪明,两次世界大战是终极受益者,他们使用的手段也不是很高明为什么就能欺骗全世界呢?这是我们值得思索的问题,美国主要就是拿自己的主权、人权、去干涉他国的事务,胡萝卜加大棒,太空计划,这些政策都是很好政策,没有走弯路,美国也不是在上帝的眷顾下称霸世界,也走过了跌宕起伏的历史,我有时在思考一个问题,一个国家自己能完全的统一地球吗?我看是有可能的,美国的政策是对的,世界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人种也多,文化复杂,国情也不一样,怎么才能将他们融合到一起呢?就是现在美国人做的这样,这才的“正确的统一世界的道路”不能靠完全武力,我国的元朝已经证实了这一点,武力在强大没有好的政策是统一不了的,美国没有衰退,而且正在进行新一轮的崛起。
Ⅷ 美国为何插手国际事务
美国被称为“世界警察”。但是现在国际法要求不能干涉他国的内政。 当出现国际事务时,没有就有借口可以参加了,这个通过表面处理事务,但是在暗地里就能派人进入,以获取更多的利益。 所以哪里出现纠纷,美国就出现在哪里,不出现纠纷的地区,他是没有理由出现的。所以没有喜欢插手国际事务。
Ⅸ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国际事务中,美国是如何发挥她的“领导作用”的
认为美国仍面临诸多现实和潜在的安全挑战。
《报告》在肯定安全环境中“有许多积极的因素”的同时,强调“在未来的岁月里,美国仍将面临严峻的安全挑战”。关于现实挑战,《报告》按其性质划分为5类:越境侵略。指“在某些对美国的利益至关重要的地区,一些国家将继续对其邻国的领土主权构成威胁”。认为最值得关注的是伊拉克威胁中东的石油通道、朝鲜威胁邻国和东亚某些国家间的领土冲突。特别强调,到2015年将有“一个以上雄心勃勃的地区性大国具有对美国的利益构成军事威胁的动机和能力”。内部冲突。“包括内战、内部侵略(比如一个国家镇压本国的人民或一个民族进攻另一个民族)、武装起义和民间骚乱。”在这里,美国首次提出了“内部侵略”的概念。这是美国根据科索沃战争的实践,为推行其新干涉主义而提出的新概念。《报告)说,美国所以关注内部冲突,因为它容易引起外部大国的侵入,从而影响美国的利益。危险军事技术的发展与扩散。主要指核生化武器及运载工具的发展与扩散。认为这不但对美国造成直接威胁,而且使“对美国怀有敌意的较小国家和团体”拥有重要的军事能力,挑战美国的常规军事优势。跨国性危险。主要包括恐怖主义、非法毒品交易、海盗活动等,其中恐怖主义的威胁最值得关注。它不但危及在海外的美国公民及盟友的安全,还危及美国的领土和关键性基础设施,而且采用的手段包括常规攻击、信息战,甚至核生化武器攻击,在攻击目标的选择、宣传方法和政治行动等方面将越来越精明。人道主义灾难。认为“各种人道主义危机也会影响美国的利益”,需要美国军队发挥其独特能力作出反应。《报告》关于现实威胁的阐述,与过去的相比,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突出了“内部冲突”的威胁,并提出“内部侵略”的概念。表明美国更重视以“炮舰政策”推行其国家安全战略意志;二是重视恐怖主义分子“对美国本土的威胁”,强调它们的攻击手段和活动方式都在发展,需要认真对付。
关于潜在挑战,《报告》认为有两类:全球竞争对手。到2015年之后,中国和俄罗斯“看来具有成为这种竞争对手的潜力”。所以把中俄视为这样的潜在对手,中国方面原因有三条:经济一直在快速增长,军队的现代化建设一直在加强,以及拥有一支尽管不大但可打到美国本土的战略核力量;而俄罗斯方面原因有两条:拥有规模庞大的战略和战术核武库,以及重新建设向周边地区投送军事力量的能力。意外情况。包括“新技术威胁”的突然出现,美国“无法使用”利益攸关地区的至关重要设施和运输线,“敌对组织夺取友邦政府的政权”,等等。要求美国保持足以灵活对付这类意外事件的军事能力。
《报告》重申,为了有效地对付上述安全挑战,美国必须坚持3点:保持对现在和未来竞争对手的军事优势,履行对国际义务的承诺,坚持对国际事务发挥领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