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确立现代国际法基本原则的最重要的国际条约是什么
一、国际法的基本原则的概念和特征:
国际法基本原则是指被各国公认的、具有普遍意义的、适用于国际法一切效力范围的、构成国际法基础和核心并具有强行法性质的国际法原则。依这一定义,国际法基本原则具有下列特征:�
(一)各国公认�
即得到国际社会普遍接受。因为国际法是国家之间的法律,一个国家不能创造国际法,尽管有时一国或少数国家提出的某一原则,具有重大的政治、法律意义,在没有得到各国公认之前,尚不能成为国际法基本原则。基本原则必须是为各国所公认的。这种公认或者反复出现在各国缔结的条约中,或者作为国际习惯被各国所接受。这一特点使其区别于仅为少数或部分国家承认的原则。
(二)具有普遍意义
即这种原则适用的范围是国际法律关系的所有领域。国际法基本原则不是个别领域中的具体原则,也不只是关系到国际关系的局部性原则,而是超出了个别领域而具有普遍意义的,适用于国际法一切效力范围的,关系到国际关系全局性的原则,它可以贯穿于国际法的各个方面并具有指导作用。例如,国家平等原则,它对国际法的各个领域都起调整和指导作用,具有普遍意义,无论其他任何领域的原则、规则只要违背了平等原则均属无效。相反的,政治犯不引渡原则尽管也是一项国际法原则,而且早已为各国公认,但仍不能成为基本原则,因为其只涉及国与国之间引渡罪犯这一方面,不具有普遍适用性,因而不是国际法的基本原则。
(三)构成国际法的基础
这一特征可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国际法基本原则是一般原则产生的基础。国际法的一般原则和具体规范要么是从基本原则派生或引申出来的,要么是在基本原则指导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2.国际法基本原则是一般原则有效的基础。国际法一般原则必须符合基本原则的精神,不得与之相抵触。如同宪法与其他法律的 “平法子法”地位相似,任何一项国际法一般原则、规范,与国际法基本原则抵触者均属无效。
3.国际法基本原则是国际法存在的基础。对国际法基本原则必须遵守,不得违反,倘若破坏了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就动摇了整个国际法的基础。譬如,假若在国际关系中破坏了主权原则,现代国际法便失去了存在的前提和基础。如果仅仅违反了国际法的具体原则,不足以影响国际法的存在。
(四)具有强行法的性质
强行法,又称绝对法、强制法,指在国际社会中公认的必须绝对执行和严格遵守的,不得任意抛弃、违反或更改的国际法规范。
强行法是任意法的对称。强行法原为国内法的概念,1969年的《维也纳条约法公约》开始正式在国际法领域使用强行法的概念。该公约第53 条称国际强行法为“一般国际法强制规范”,并规定:
一般国际法强制规范指国家之国际社会全体接受并公认为不许损抑且仅有以后具有同等性质之一般国际法规范始得更改之规范”。按照这条规定,国际强行法应具备三个条件或特征:①国际社会全体接受;②公认为不许损抑;③不得随意更改,仅有以后具有同等性质之原则始得更改。但是,国际强行法具体指哪些规范,条约法公约并没有做出明确规定,也没有划定具体范畴。关于国际强行法的效力,《维也纳条约法公约》第53 条规定:“条约在缔结时与一般国际法强制规律抵触者无效”;第64 条又规定“遇有新一般国际法强制规律产生时,任何现有条约之有与该项规律抵触者即成为无效而终止”,足见其在国际法中的权威性。
按照公认的规定和解释,国际法基本原则完全具备国际强行法的各种条件和特征,但具有强行法性质的原则不一定均为国际法的基本原则。
Ⅱ 1648年《威斯特法尼亚合约》签订是不是世界近代历史开端
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的签订宣告了近代欧洲秩序的诞生。资本主义的扩张,也使世界历史观开始形成,意识形态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资本主义的扩张,使原本孤立、分散的各国、各地区历史发展趋向一体化,从而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历史。但是资本主义的扩张是建立在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累累白骨基础之上的,是以落后国家和地区经济的欠发展为代价的。
Ⅲ 近代国际法形成的重要标志是什么条约
近代国际法形成的重要标志是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近代国际法的形成是以主权国家的建立为标志的。威斯特伐利亚公会承认了神圣罗马帝国统治下的许多邦国是独立的主权国家。于是,在欧洲出现了为数众多的独立的主权国家。威斯特伐利亚公会以及在会议上签订的合约确立了国家主权平等、领土主权等原则,从而为近代国际法奠定了基础。
Ⅳ 根据所学知识,请简单说明五国条约秩序的确立会给世界历史发展带来哪些影响.
1、美英海军力量并驾齐驱
2、暴露了美国力图取代英国海上霸主地位的野心
3、使日本受到了一定的打击
《五国海军条约》
《美英法意日五国关于限制海军军备条约》即《五国海军条约》于1922年2月6日签字。条约有效期至1936年12月31日。《五国海军条约》使英国正式承认了美英海军力量的对等原则,标志着英国海上优势从此终结,并使日本的扩军计划受到限制,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美国外交的又一胜利。《五国海军条约》是世界现代史上大国之间签订的第一个裁军协议。但条约本身并没有真正消除竞争,竞争将在以后重新激化。
第一次世界大战刺激了西方强国和日本的海军发展。早在1918年,威尔逊就向国会提出扩充海军的计划。日本从1920年开始了“八八舰队计划”,即在八年中增加八艘主力舰和八艘巡洋舰。到1921年,日本的海军军费已占国家预算的三分之一。英国为加强其海军舰队的“两强标准”,维护海上霸权,议会亦通过决议,增加战列舰、巡洋舰和潜水艇的制造。就连原来重视陆军而轻视海军的法国,也制定了庞大的扩充舰队的计划。
激烈的海军军备竞赛给各国带来沉重的负担,同时,各国都视别国海军力量的增强威胁到自己的利益。美国正是在此情况下提出限制海军竞赛方案的。美国国务卿休斯在华盛顿会议的一开始便提出暂时停止建造新战列舰,确定各国战列舰的吨位比例。英国国力衰退,被迫放弃了“两强标准”,降为与美国一样标准。日本则提出在远东和太平洋的需要,坚持提高吨位。
经过两个多月的激烈争论,美终于使法,日,意让步,签约规定了五国战列舰总吨位限额。美英两国各为52.5万吨,日本31.5万吨,法意各为17.5万吨。
Ⅳ 一战后确立帝国统治新秩序的主要条约
1919年巴黎和会 《凡尔赛和约》
以《凡尔赛和约》及其它各个和约所构成的战后欧洲及国际关系的新体系,就是所谓的凡尔赛体系,对战后欧洲及国际关系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盟约第二十二条的主要内容为:(1)规定“在前敌领地,那些居民尚不足于今世特别困难状况下实行自治”的地区实行委任统治原则,委任统治制度的目的是要保证将居住在该地区内“人民之福利及发展视作文明之神圣任务”。(2)国联按各先进国的能力、意愿来授予它们统治的资格,受任国此后承担管理的任务,受法律制裁。(3)按照委任统治地区的社会发展、领土范围、经济状况来规定受任国对当地管理的程度。(4)前奥斯曼帝国属地为第一类,即后来所称的甲类委任统治地。受任国仅提供“行政之指导及帮助,待到能自立之时为止”。第二类包括德属中非、西非地区,即后来的乙类委任统治地。受任国要根据当地发展程度负责地方行政,此外还要承担使当地人民信仰自由、禁止各种弊端、地区非军事化和保证国联其他成员国在当地的贸易机会均等的义务。西南非洲及南太平洋岛屿因居民稀少、幅员狭小等因素被划为第三种,即原来的丙类委任统治地。这类地区可“受治于受任统治国法律之下,作为其领土之一部分”。(5)受任国每年应将委任统治地的情况制成年度报告送交国联行政院。行政院专门设立一个下属常设委员会,专门接受并审查各受任国递交的年度报告,并就有关问题向行政院陈述意见①。第二十二条款并未规定受任统治国的方法和委任统治区域的具体分配,这对于已在事实上占领前敌属地的英、法、日、比、南非等国很重要。
Ⅵ 一战时的政治秩序,二战时的政治秩序和当今政治秩序是什么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919~1920年,协约国同德国的盟国奥地利、匈牙利、土耳其、保加利亚签订了一系列和约,这些和约同《凡尔赛和约》一起确立了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的新秩序,标志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列强之间经过激烈的外交斗争,终于在欧洲、西亚和非洲建立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新秩序。凡尔赛体系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世界特别是欧洲的影响是巨大的。华盛顿会议是凡尔赛会议的继续,通过华盛顿会议签订了一系列条约。1921~1922年美、英、日、法、意、荷、比、葡、中九国在美国华盛顿召开会议,签定《四国条约》、《五国条约》、《九国公约》,所形成的华盛顿体系,确立了战后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特别是通过华盛顿会议,美国取得了外交上的极大胜利,这对战后美国在全球势力的迅速膨胀具有重大影响。 经过华盛顿会议,资本主义世界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秩序得到了安排。它同凡尔赛体系一起,构成了战后资本主义国际新秩序,即通常所说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二战结束后美苏争霸,世界格局朝两极化发展。
根本: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主要:矛盾的变化(战时同盟-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冲突与对抗)
其它:外交政策的变化(主要是美国和苏联)
。多极化局势在曲折中发展。原因: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的崛起、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中国的振兴。 两极格局的解体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主要:苏联解体(过程:1989年东欧剧变,1990年两德统一,1991年经互会和华约组织解散,1991年8.19事件)
当今国际政治秩序是以联合国为核心
Ⅶ 一战形成的国际新秩序叫什么他是怎样形成的他确立帝国主义在那些地方的新秩序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战胜国从1919年1月到1922年2月间分别在凡尔赛和华盛顿等地签订了一系列瓜分世界的条约.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就是以这一系列条约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国际新秩序。
主要是欧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