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参考文献中丛书、译着的规范表示
参考文献着作格式
本刊采用GB7714推荐的顺序编码制格式,参考文献按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次序列表于文后;表上以“参考文献:”(左顶格)作为标识;参考文献的序号左顶格,并用数字加方括号表示,如[1],[2],……,与正文中的标示序号、格式一致。主要责任者(姓先名后,英文不加缩写点)超过3人时,只写前3名,后面加“等”或“et al”。外文期刊名应按标准缩写,不加缩写点。参照ISO 690—2,每一参考文献条目的最后均以“.”结束。各类参考文献条目的编排格式及示例如下:
一、专着、论文集、学位论文、报告
[序号] 主要责任者. 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 出版地: 出版者, 出版年. 起止页码(任选).
[1] 刘国钧, 陈绍业, 王凤翥. 图书馆目录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57. 15–18.
[2] 辛希孟. 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A集 [C].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4.
[3] 张筑生. 微分半动力系统的不变集 [D]. 北京: 北京大学数学系数学研究所, 1983.
[4] 冯西桥. 核反应堆压力管道与压力容器的LBB分析 [R]. 北京: 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 1997.
二、期刊文章
[序号] 主要责任者. 文献题名[J]. 刊名, 年, 卷(期): 起止页码.
[5] 何龄修. 读顾城《南明史》 [J]. 中国史研究, 1998, (3): 167–173.
[6] 金显贺,王昌长,王忠东等. 一种用于在线检测局部放电的数字滤波技术 [J].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33(4):62–67.
三、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
[序号] 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 析出文献题名[A]. 原文献主要责任者(任选). 原文献题名[C]. 出版地: 出版者, 出版年. 析出文献起止页码.
[7] 钟文发. 非线性规划在可燃毒物配置中的应用 [A]. 赵玮. 运筹学的理论与应用——中国运筹学会第五届大会论文集 [C]. 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468–471.
四、报纸文章
[序号] 主要责任者. 文献题名[N]. 报纸名, 出版日期(版次).
[8] 谢希德.创造学习的新思路 [N].人民日报,1998-12-25(10).
五、国际、国家标准
[序号] 标准编号, 标准名称 [S].
[9] GB/T 16159—1996,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 [S].
六、专利
[序号] 专利所有者. 专利题名[P].专利国别: 专利号, 出版日期.
[10] 姜锡洲. 一种温热外敷药制备方案 [P]. 中国专利:881056073,1989–07–26.
七、电子文献
[序号] 主要责任者. 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 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
[11] 王明亮. 关于中国学术期刊标准化数据库系统工程的进展 [EB/OL]. http: //www.cajcd.e.cn/pub/wml.txt/980810–2.html,1998–08–16/1998–10–04.
[12] 万锦. 中国大学学报论文文摘(1983–1993). 英文版 [DB/CD]. 北京: 中国大网络全书出版社, 1996.
八、各种未定义类型的文献
[序号] 主要责任者. 文献题名[Z].出版地: 出版者, 出版年.
Ⅱ 国际法方面比较经典的书有哪些求推荐
以下主要是基础性的经典着作。 【中文原着】 1. 周鲠生 :《国际法》(上下册),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很多观点已经过时) 2. 王铁崖:《国际法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3. 赵理海:《国际法基本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 4. 李浩培:《国际法的概念与渊源》,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 5. 李浩培:《条约法概论》,法律出版社2003年。 6. 梁西:《梁着国际组织法》(第六版),杨泽伟修订,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年。 7. 白桂梅:《国际法》(第三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 【中文译着】 1. [英] 詹宁斯、瓦茨修订:《奥本海国际法》,王铁崖等译,中国大网络全书出版社1998年。(第九版于2008年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 2. [苏] 童金:《国际法原论》,尹玉海译,中国民主法治出版社2006年。 3. [英] 布朗利:《国际公法原理》,曾令良等译,法律出版社2007年。(第八版由克劳福德James R Crawford修订,2012年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 4. [英] 马尔科姆·N·肖:《国际法》(第六版),白桂梅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5. [德] 魏智通主编:《国际法》(第五版),吴越、毛晓飞译,法律出版社2012年。 6. [意] 卡塞斯:《国际法》,蔡从燕等译,法律出版社2009年。 7. [美] 亨金:《国际法:政治与价值》,张乃根等译,法律出版社2005年。 8. [英] 奥斯特:《现代条约法与实践》,江国青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上述着作,都有英文原着,建议参照原着阅读,不再一一列举原着书目。
Ⅲ 出版外文译着的周期一般是多久流程怎样
出版时间的话一般半年到一年不等,得看后续情况,跟出版社也有关系,有的时候合同上面会写多久之内出版。签合同的话不用多久吧,只要联系好出版社,确定通过试译,就可以签了。
Ⅳ 个人外文译着如何出版
1. 先确定你能从原作者和原出版社那里获得出版权。一般来说个人比较难。
2. 如果你个人拿不到,那么需要说服国内出版社从原出版社那里获得出版权。多数情况下都是出版社出面获得出版权。
3. 怎么说服出版社呢?需要向出版社说明这本着作在国内会有比较好的销路,有多少市场价值和社会价值(影响力之类)。
4. 如果说服不了出版社,而你一定要出版,那就只好自己掏钱了(包括付给原作者原出版社的版权费,付给现出版社的出版费用)。
5. 但是国内这么多出版社,也要挑一下。就要看你想出版的着作是不是这家出版社擅长出版的类型。国内的出版社,有些擅长出版文艺作品,有些擅长出版学术类,有些是教辅考试类,还有法律类,计算机类,外语类,等等。不擅长这一类的出版社很难说服,一般都是自费。擅长该类图书的出版社眼光更苛刻,但说不定他们就会觉得这是好选题,会主动要出版(不收你费用)。
6. 在国内擅长出版这类着作的出版社中,和编辑详谈。内容包括:着作类型,原作者的信息,你自己的信息,大致字数,读者对象。如果该编辑感兴趣,会跟你要翻译的样稿。当然也免不了会谈费用问题。
Ⅳ 《三国演义》《巴黎圣母院》《文化苦旅》《论语译着》,从中挑一两篇,甚至是全部。教我写一下读书笔记。
一: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提起这首词,人们都会想到四大名着之一的《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全名是《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明代文学家罗贯中编着而成的。由题目可知,这部小说是依据《三国志》写的,但是不向正史那样庄重,而是古代的白话文小说。与《三国志》相比,《三国演义》变得艺术性更强了。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来点评一下这部66万字的名着。
一、真实与虚构
演义与正史的最大区别就是,演义不是全部真实的,演义是小说。人人都说《三国演义》是七分史实,三分虚构,的确是这样。但是虚构,使用艺术的手法进行虚构,而不是随便那段史实就可以拿来虚构的。比如,关公温酒斩华雄,史书上并没有写这件事。又如,关于单刀赴会见鲁肃,史书上写的是鲁肃单刀赴会见关羽。类似的例子当然是数不胜数。读过之后,稍做分析,可知这些虚构的情节,大部分是为小说描述的一个个人物作铺垫的。因为,如果仅仅是象正史中所说的塑造真实的人物,有些人物就和作者的政治思想观相违背了。而且,作者在虚构的同时,还注意到了情节的合理性、连贯性,而不是生硬的去虚构,这也就是为什么读过之后,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总之,作者在这方面的写作是相当成功的,而且这些情节也表现了作者的一部分主观愿望。
二、神化与丑化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并不完全是真实人物,而是正史经过加工后的人物,这其中就有被神化的人物和被丑化的人物。
被神化的人物的典型代表就是诸葛亮和关羽了。诸葛亮被神化的地方是“未卜先知”,关羽被神化的地方则是“忠”“义”。下面,我想简单比较一下作者为什么着重的神化这两个人。
南宋着名的理学家朱熹,认为三国之中蜀汉是正统。而朱熹以前的观点,从陈寿开始大部分都是以曹魏为正统。自朱熹之后,君王、大臣、百姓也开始接受朱熹的观点,原因就是这种观点是符合儒家思想,并能被统治阶级所接受的。罗贯中也是同意朱熹的观点的。所以他神化的人物大多是忠于“汉室”的。这其中,作者又把诸葛亮写成了“智”的化身,把关羽写成了“忠”“义”的化身。这也就是为什么受《三国演义》的影响,道光年间的统治者曾给关羽长达三十余字的谥号了。
至于丑化,基本是对神化而言的。比如周瑜,历史上是英雄早逝,《三国演义》却把他描述成了一个忌贤妒能的人。丑化大部分都是为神化作映衬的。
三、人物与线索
《三国演义》的一大成功便是成功地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比如: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义胆忠肝的关羽、粗中有细的张飞、忠厚老实的刘备、勇谋兼备的赵云、狡诈多疑的曹操、忌贤妒能的周瑜、恃才狂傲的祢衡等等。而作者正是用对细节的刻画,来体现人物鲜明的特点。如,写张飞,第七十回中,作者对张飞使了一个小心眼智败张郃的战例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与描写,与此同时又加入了一段诸葛亮与刘备的对话,更显出了诸葛亮的智谋高超。
《三国演义》能够把繁多的人物以及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处理的恰到好处,就是因为作者在用笔上不仅有实写、虚写、详写、略写、插叙、倒叙,还有作者采用了沿线索来记叙的文学手法。《三国演义》的主线索就是蜀汉政权的建立以及灭亡直至三分归晋的过程,其中有穿插有支线索。如,赤壁之战时期,作者是从刘备、孙权、曹操三条线索来展开叙述的。而这三条线索有互有联系,不会在一个章节之中只叙述一条或两条线索,这样交织进行,就会让读者感到很连贯,而不是只读一条线索的冗长与乏味。
四、封建与王道
《三国演义》中表现的一个政治思想观就是倡导典型的儒家思想——王道与仁政。《三国演义》中的一大部分虚构故事情节都是为了表现这种思想。正是如此,作者才大胆的在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忠”“义”的艺术形象。
首先是诸葛亮。《三国演义》中描写的诸葛亮,是“忠贞”和“智慧”的化身,特别是作者对诸葛亮的“智慧”,更是用尽笔力,大肆渲染。
诸葛亮在当时的地主阶级统治集团中,是一个看问题比较敏锐、处事比较有胆识谋略、能随机应变的人。然而,他之所以具有这些优势,就是因为它重视实践。如,在曹操攻占荆州,领兵南下时,诸葛亮曾向孙权分析当时形势,预计到曹操必败,正是因为诸葛亮在战争之前就已经对敌我双方的优势和弱点作了比较的缘故。又如,诸葛亮敢于使“空城计”,就是因为他对敌我将领的情况作了分析,料知司马懿了解自己“生平谨慎,必不弄险”,从而利用司马懿对自己长期形成的认识,采用了十分“弄险”的疑兵之计,解除了危机。然而,在更多的章节中,作者却把诸葛亮写成了“先知先觉”的人物。如,诸葛亮的几次“夜观天相”,几次“锦囊妙计”。而在“七星坛祭风”,更是荒诞不经的描写。类似的问题,还可以在“巧布八阵图”“班师祭泸水”“五丈原禳星”“定军山显圣”中看到。
关羽也是《三国演义》中着力描写的人物。在作者的笔下,关羽也从《三国志》中的一名与赵云、黄忠地位相同的武将,变成了《三国演义》中勇猛忠义的大英雄。《三国演义》如此美化关羽,完全是为了提倡封建的“忠”“义”思想。《三国演义》后,关羽就成为完全符合封建统治阶级理想的人物,关羽在民间的影响也就越来越广。明、清的统治者曾经几次封其为“大帝”,到处为其立庙。这就清楚的说明,通过关羽鼓吹“忠”“义”的这种描写,是多么适合封建统治者的需要。
此外,也是为了提倡为封建主子卖命,《三国演义》还塑造了一系列所谓“忠臣”形象,如董承、王子服、吉平等等,他们为了尽忠汉献帝诛除“国贼”曹操,“虽灭九族,亦无后悔”。作者把这些人吹捧为流芳千古的模范人物。此外,写姜维等人物时,鼓吹了封建的“孝道”,写孙夫人等人物时,鼓吹了封建的“节烈”。由此可知,《三国演义》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是贯穿了作者的社会政治观点的。
五、诗词与歌赋
《三国演义》的另一大成功便是引入了大量的诗词歌赋,虽然数量比《红楼梦》中要少,但是其中不乏精品之作。一部分诗词是为了表达情感而引入的,另一部分则是出现在人物的吟唱中或笔下。如,“苍天如圆盖,陆地似棋局……”(第三十七回),此乃文中诸葛亮所作。又如,“曹操奸雄不可当,一时诡计中周郎……”(第四十五回),此乃后人叹曹操中计误杀蔡瑁、张允之事。篇头词“临江仙”,气势磅礴,让读者感到一股浩然之气;读过之后,更有一种意犹未尽、引人入胜的感觉。篇尾诗“古风”,则把三国一个世纪的兴衰成败、长达66万字的文字概括成仅300余字的长篇叙事诗。虽然没有华丽的词藻,但是它却像一片押韵的后记一般,带领读者重温三国风云。其最后几句,更是引发了作者对历史的思考与认识:“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留给读者无限的遐想。
总而言之,《三国演义》可以说是四大名着中仅次于《红楼梦》的精品小说。虽然其中有些思想值得我们去探讨,但是它留给中华民族的意义是深远的
Ⅵ 国内什么出版社的书质量比较好
1.人民文学出版社。文学类书籍看这家的准没错,都是严肃作品。我现在淘文学书感觉真累,出版得太多了,人民文学永远不让我失望。他们家一套蓝白封面的当代学人散文集我特别喜欢,现在还没凑全,估计也凑不全了。文学书包括现当代作家和古典文学,目的都偏普及性。除了文学书,人民文学还出版学术书籍,我的收藏里它家这类书比较偏诗,。比如《杜甫诗选》,《李白诗选》,纳兰的集子,李清照的集子等等。去年入手的蒋凡等人的《世说新语》,几乎是我见到最好的简体字版本了。在这个条目下,刘先生的答案所犯的错误包括但不限于:1.作家出版社现在也有,并且独立性很强,相对来说作家主要出版文学书,而且水平比较参差,好的非常好,差的相当差,怀疑也有些人情书号弄出去;2.所谓“注解不详细”,并不对,可见前面举例的书;3.《白鹿原》的初版就是人民文学出版,彼时陈忠实并不是“取得一定成就和荣誉的作家”;4.所谓“纸质、印刷无可挑剔”云云,基本属于胡扯。
2.中华书局(此处并不是上海译文出版社,是因为刘先生的排名过于诡异,所以大有调整)。学术书籍方面,一套繁体竖排的二十四史是爱书人永远的爱与痛。良心价格(我开始收集的时候,绿皮那套平均十块钱一本),高端内容,劣质纸张。好在零八零九以后,印刷有很大改观,应该是换了印刷厂,可惜这定价也是一版高过一版。除去这套大部头,繁体竖排的古代名家文集古代作品校笺集也有好大一套,学了商务印书馆的样子,按照颜色来加以区分,但是封面风格都很接近。除去这两套大书,我个人还很喜欢收集中华书局出版的笔记,包括白色为主色调也用颜色加以区分的唐宋,元明,清人笔记,这都是繁体竖排的,横排的有以蓝色为主色的晚清民国笔记。这几套书也是很难搜罗,印数都不高,选书也很难选,因为简介都差不多,只能翻实体书。我在书店里只要见到喜欢的也一定买下来。除了数不尽的繁体竖排,中华书局也出版一些普及性的古典作品,比如简体字的前四史,四大名着等等,也是弄个精装硬壳子唬人,不过性价比还是很高的。现当代作品有马未都于丹等人的书,印量很大,市面上很好找。
3.商务印书馆。外文翻译的学术书籍巨头,实际上还是延续民国的思路,蓝绿橙黄四种颜色代表不同门类的专业书。封面整齐划一,不好说好坏,个人感觉印刷比中华书局好些。可惜学术书籍的选题方面主要偏重社科人文,没有科普作品。除了这套外文学术名着丛书之外,商务印书馆也有其他的学术书籍,印数很低,能不能找到得看运气。
Ⅶ 国际法方面比较经典的书有哪些求推荐
以下主要是基础性的经典着作。 【中文原着】 1. 周鲠生 :《国际法》(上下册),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很多观点已经过时) 2. 王铁崖:《国际法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3. 赵理海:《国际法基本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 4. 李浩培:《国际法的概念与渊源》,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 5. 李浩培:《条约法概论》,法律出版社2003年。 6. 梁西:《梁着国际组织法》(第六版),杨泽伟修订,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年。 7. 白桂梅:《国际法》(第三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 【中文译着】 1. [英] 詹宁斯、瓦茨修订:《奥本海国际法》,王铁崖等译,中国大网络全书出版社1998年。(第九版于2008年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 2. [苏] 童金:《国际法原论》,尹玉海译,中国民主法治出版社2006年。 3. [英] 布朗利:《国际公法原理》,曾令良等译,法律出版社2007年。(第八版由克劳福德James R Crawford修订,2012年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 4. [英] 马尔科姆·N·肖:《国际法》(第六版),白桂梅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5. [德] 魏智通主编:《国际法》(第五版),吴越、毛晓飞译,法律出版社2012年。 6. [意] 卡塞斯:《国际法》,蔡从燕等译,法律出版社2009年。 7. [美] 亨金:《国际法:政治与价值》,张乃根等译,法律出版社2005年。 8. [英] 奥斯特:《现代条约法与实践》,江国青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上述着作,都有英文原着,建议参照原着阅读,不再一一列举原着书目。
Ⅷ 人民出版社翻译的哈利波特
原载 活力网http://www.hoolee8.com/viewthread.php?tid=110295&highlight= 或www.52ebook.com
http://www.52harrypotter.com/Index.htm
http://www.hpfans.net/
http://joinmbledoresarmy.warnerbros.com/
参考资料:http://tieba..com/f?kw=g%26s%26r%26h
第1章
1)原着8 页 Mr Dursley always sat with his back to the indow in his office on the ninth floor.
译着2页 德思礼先生在他九楼的办公室里,总是习惯背窗而坐。
改译为 (德思礼先生在他十楼的办公室里,总是习惯背窗而坐。)
评论 [英国英语的九楼是中国的十楼]
2)原着9 页 Dundee
译着4页 {脚注}肯特郡在英格兰南部。约克郡在英格兰北部。丹地是英格兰北部海港。
改译为 (丹地是苏格兰中部海港。)
评论 [注意,英格兰和英国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 England; 后者 The United Kingdom or The UK。英国地理上
是由四个部分组成的: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丹地到了英格兰北部,苏格兰独立主义者一定很有意见]
再评 {不懂装懂,误导读者}
第2章
3)原20 页 Harry was used to spiders, because the cupboard under the stairs were full of them,
译着12页 哈利对蜘蛛早就习惯了,因为楼梯下边的碗柜里到处都是蜘蛛,
改译为 (哈利对蜘蛛早就习惯了,因为楼梯下边的储物间里到处都是蜘蛛,)
评论 [此处cupboard是建于楼梯下面存放东西的小间,与放碗的‘碗柜’有本质意义的不同。]
再评 {难道人文社对于‘碗柜’里能放下一张床这件事就从来没有什么疑惑吗?这个错误一直沿袭,至今未改,
HBP(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第四章里cupboard 还是‘碗柜’}
4)原着26 页 Harry could have sworn a low, hissing said, ‘Brazil, here I come……’
译着17页 哈利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咝咝的声音轻轻地说:“我是从巴西来到这里的……”
改译为 (哈利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咝咝的声音轻轻地说:‘巴西,我来了……’)
评论 [Brazil, here I come:很明显,它生于动物园,从未到过巴西,现在它想去巴西原籍]
再评 {无数读者因此困惑}
第3章
5)原着28 页 ……the local comprehensive……
译着19页 综合制中学(以下脚注:) 五年制中学,学生11岁入学,课程包括普通与职校学科。
改译为 (本地公立学校)
评论 [这一注解只有 ‘学生11岁入学’是正确的。Local Public School 是‘本地公立学校’;这种中学可以是五
年制(11 - 16岁)或七年制 (11 - 18岁)。前者学生14 岁参加SATS考试取得 Key Stage 3 成绩,16岁毕业取得GCSE 证
书;后者学生在取得 GCSE 证书后可以继续深造,取得 A-Level 证书,同时获得升大学的资格。‘本地公立中学’只教授
普通学科,职校学科要在 ‘Further Ecation College’ 里面学。]
再评 {古人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什么要不懂装懂,误导读者?}
6)原着32 页 That evening when he got back from work, Uncle Vernon did something he'd never done before;
he visited Harry in his cupboard. "Where's my letter?" said Harry, the moment Uncle Vernon had squeezed
through the door.
译着22页 当天傍晚,弗农姨父下班回家,做了一件从来没有做过的事,他竟然到碗柜前来看望哈利了。‘我的信呢?’
弗农姨父一挤进门,哈利就问。
改译为 (当天傍晚,弗农姨父下班回家,做了一件他从来没有做过的事;他居然到储物间来看哈利。‘我的信呢?’
弗农姨父一挤进门,哈利就问。)
评论 [大概人文社自己也发现‘碗柜’太小了,大胖子弗农进不去,所以改成‘到碗柜前’,可那他为什么需要‘
挤进门’呢?人文社实在无法自圆其说。]
第4章
7)原着42页 (Order of Merlin, First Class, Grand Sorc., Chf. Warlock, Supreme Mugwump, International Confed.
of Wizards)
译着31页 (国际魔法联合会会长、巫师协会会长、梅林爵士团一级魔法师)
改译为 (梅林一级勋章获得者、大巫师协会首席巫师、国际魔法师联合会会长)
评论 [不知为什么人文社要改变原作的顺序;Chief Warlock 在《混血王子》中译为‘首席巫师’,比‘会长’更
符合原文;显然International Confed. of Wizards 是‘国际魔法师联合会’而不是‘国际魔法联合会’; ‘梅林爵士团
一级魔法师’ 错译]
8)原着45 页 Gulpin' gargoyles, Harry, people are still scared.
译着33页 ‘对那些狂奔的戈尔工们,哈利,人们现在还心有余悸。……’
改译为 (‘狂奔的戈尔工啊,哈利,人们现在还心有余悸啊。……’)
评论 [Gulping Gargoyles 如人文社前译,是如同‘天啊’一样的感叹词,见32页),但此处译文却成了伏地魔一
伙]
再评 {只过了一页怎么就忘了?}
9)原着45页 Head boy an' girl at Hogwarts in their day!
译着33页 他们当年在霍格沃兹还分别担任男女学生会的主席呢!
改译为 (他们当年在霍格沃兹是监督生的男女领袖!)
评论 [霍格沃兹根本没有学生会,自然也没有什么学生会主席。Head boy and girl 是监督生的男女领袖]
第5章
10)原着51 页 "Seems a shame ter row, though," said Hagrid,
译着39页 ‘划船好像有点丢脸,不过,’海格说着,……
改译为 (‘可惜要划船,不过,’海格说着,…… )
评论 [Seems a shame to row 是不能单从字面翻译的,明显错译]
再评 {误导读者}
11)原着55页 He was fine while he was studyin' outta books but then he took a year off ter get some firsthand
experience....
译着43页 上学的时候书也读得很好。可后来他休了一年学,为了要获得一些第一手的实践经验……
改译为 (他书读得挺好,但他想获得一些第一手的实践经验,就出去游历了一年…… )
评论 [他书本知识学得不错,但实际经验不够,因此出去游历。原着既没有说到只是上学时读书好,也没有说到游
历是在他上学时进行的。实际上,他不是休学而是中断工作]
再评 {时间混乱,误导读者}
12)原着58 页 they plunged even deeper, passing an underground lake where huge stalactites and stalagmites
grew from the ceiling and floor.
译着45页 他们已经冲到地底下更深的地方,经过一片地下湖,上面挂满了巨大的钟乳石和石笋,一直垂到地上。
改译为 (他们已经冲到地底下更深的地方,经过一片地下湖,巨大的石钟乳从洞顶垂下,巨大的石笋则在地面生长。
)
评论 [人文社缺乏常识。 在喀斯特地貌的石灰岩溶洞中,石钟乳从洞顶垂下,石笋在地面生长]
再评 {误导读者}
13)原着61 页 "Yer not from a Muggle family. If he'd known who yeh were -- he's grown up knowin' yer name
if his parents are wizardin' folk. You saw what everyone in the Leaky Cauldron was like when they saw yeh.
译着48页 ‘你又不是麻瓜家庭出来的。如果他父母是男女巫师 —— 你在破釜酒吧就已经看到了 —— 那么他就是听着
你的名字长大的。……’
改译为 (你又不是麻瓜家庭出来的。如果他知道你是谁 —— 如果他父母是巫师,那么他就是听着你的名字长大的。
你在破釜酒吧就已经看到了吧,人们看到你时是什么反应……’)
评论 [If he’d known who you were 漏译;what everyone in the Leaky Cauldron was like when they saw
yeh大部分漏译;整个结构支离破碎]
再评 {惨不忍睹}
14)原着62 页 Harry himself examined silver unicorn horns at twenty-one Galleons each ……
译着49页 哈利正在细看一个用独角野牛角制成的号角,每个价值二十一加隆……
改译为 (哈利自己正在细看一些银色的独角兽的角,每个价值二十一加隆…… )
评论 [silver 漏译;unicorn就是独角兽;horns就是角;不是一个,而是许多个,因为 horns是复数;号角应该到
乐器店,怎么会在药店卖?〕
再评 {远离原着}
15)原着64页 Try this one. Beechwood and dragon heartstring.
译着51页 试试这一根。山毛榉和蛇神经做的。
改译为 (试试这一根。山毛榉和龙心弦做的。)
评论 [Dragon 居然被译成了‘蛇’!不可思议;heartstring错译]
16)原着66页 Harry didn't speak at all as they walked down the road; he didn't even notice how much people
were gawking at them on the Underground, laden as they were with all their funny-shaped packages, with the
snowy owl asleep in its cage on Harry's lap.
译着52页 一路上,哈利一言不发,在地铁上他甚至没有留意他们提着的大大小小、奇形怪状的包裹。他怀里还抱着一只
熟睡的雪枭,这招来了不少好奇的目光。
改译为 (一路上,哈利一言不发;在地铁上他甚至没有留意到,他们提着的大大小小、奇形怪状的包裹和他怀里笼子
里熟睡的雪枭招来了许多好奇的目光。)
评论 [这一段人文社译得稀里糊涂:是句子复杂一点他们就理解不了,还是根本就没有用心去读去译,想当然糊弄
糊弄而已?]
第6章
17)原着72 页 "Hang on, I think I remember him saying something about it," said the other twin. "Once --"
"Or twice --"
"A minute --"
"All summer --"
译着58页 ‘慢着,我记得他说过,’孪生兄弟中的另一个说,‘说过一次——’‘说不定是两次 —— ’‘等一会儿—
—’‘说了整整一个夏天呢——’
改译为 (‘慢着,我记得他说过,’孪生兄弟中的另一个说,‘整整一个夏天——’ ‘——每分钟都要说—— ’ ‘
一次——’ ‘或者两次——’)
评论 [人文社完全没有把正确的意思译出来:once or twice a minute all summer.]
18)原着79 页 Harry looked at Ron and was relieved to see by his stunned face that he hadn’t learnt all the
set books off by heart either.
译着 漏译无页
现译为 (哈利看看罗恩。从他吃惊的表情知道他也没把书全都背下,不觉松了一口气。)
评论 [Harry looked at Ron and was relieved to see by his stunned face that he hadn’t learnt all the set
books off by heart either.整整一个自然段全部漏译]
再评 {不但是单纯的漏译。这个自然段定下了三人组在学术学习方面的基调,漏掉是很不应该的}
19)原着82 页 ‘……Said they'd been bewitched. ’
译着66页 ‘说他们走火入魔了。’
改译为 (‘说他们是中了魔法。’)
评论 [‘中了魔法’才是真正的借口:不是情愿的,是中了魔法不自觉的。‘走火入魔’ 在中国是练功者 {佛教或
道教信徒或武林人士}在练功时未能实现自我控制而发生的重大意外;那么在英国又指的是什么呢?]
再评 {困惑读者}
20)原着84 页 “Trevor!" cried Neville blissfully, holding out his hands.
译着68页 ‘感谢上帝!’ 纳威伸出双臂欣喜若狂地喊道。
改译为 ‘特列弗!’纳威伸出双臂欣喜若狂地喊道。)
评论 [Trevor 是那只蛤蟆的名字,怎麽成了 ‘感谢上帝!’了?]
再评 {困惑读者,不可思议的错译}
发不下,点那网址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