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哪个城市能吸引全球的消费
上海、北京、杭州等一线城市都能吸引全球的消费的。
绝佳的区位条件——上海拥有居世界十大港口之首的上海港,以商兴港、以港兴市;北京和天津是“首都经济圈”京津冀的双中心,易于形成联动效应。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城市之一,广州可以对接珠三角制造业和粤港澳大湾区的开放体系,在消费方面更好地融入全球市场;重庆是这5座城市中唯一的中西部城市,承东启西,沟通南北。
对外开放程度高。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副院长赵萍对本报记者表示:“这5座城市的国际品牌商品与服务、外国人数量、国际航班、列车游轮在全国都居于前列,具有良好的国际化基础。”
具体来看,北上广代表了国内城市开放的最高水平;天津作为近代国内最早的通商口岸,外资进入早,蕴含丰富的商贸基因;重庆作为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支点,“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联结点的战略地位正在日益凸显。
紧扣“消费”——高标准推进商圈建设,引领消费潮流风尚,加强市场监管服务,全力打造消费升级的新高地。赵萍分析:“要对世界各国的消费者形成吸引力,就要有在世界叫得响的产品和服务,能给外国游客带来独特的消费体验。
在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时,必须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鼓励企业创新发展,大力推广中国品牌,发展特色产业,提升国内外消费者的消费意愿。”
近年来,各地积极推进商圈建设。自2018年步行街改造提升试点工作启动以来,重庆解放碑、北京王府井、天津金街、上海南京路、广州北京路先后成为“全国示范步行街”。
2. 海南如何打造国际旅游消费中心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指导意见》提出:深入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不断优化发展环境,进一步开放旅游消费领域,积极培育旅游消费新业态、新热点,提升高端旅游消费水平,推动旅游消费提质升级,进一步释放旅游消费潜力,积极探索消费型经济发展的新路径。
海南将2018年旅游业发展预期目标设定为:全年力争接待游客人数7400万人次,同比增长10%,其中入境游客人数133万人次,同比增长22.6%;实现旅游总收入超过900亿元,同比增长12%。2020年预期目标为:旅游服务设施、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与国际通行的旅游服务标准全面接轨,旅游国际知名度、美誉度有较大提高,旅游产业质量和效益全面提升,在旅游综合管理、旅游投融资、旅游产品供给、旅游市场监管等方面改革创新为全国提供实践经验,全面建成全域旅游示范省,基本建成国际旅游岛,初步建成国际旅游消费中心、中国邮轮特区和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真正迈向优质旅游发展新时代。力争全年接待游客人数1亿人次,年均增长14%,入境游客数量翻一番达到200万人次,年均增长21.3%;实现旅游总收入1300亿元,年均增长17%。
3. 上海等哪五市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据商务部网站消息,商务部部长王文涛7月19日宣布,经国务院批准,在上海市、北京市、广州市、天津市、重庆市,率先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
7月19日,商务部在京召开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工作推进会,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快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各项工作,赋予城市新功能定位,更好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商务部部长王文涛出席会议并讲话。
王文涛宣布,经国务院批准,在上海市、北京市、广州市、天津市、重庆市,率先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
王文涛提出,要加强统筹谋划和协调推进,确保培育工作取得实效。商务部将按照国务院部署,会同相关部门,印发培育建设总体方案,建立培育建设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机制。五个培育城市要切实履行好培育建设主体责任,加强组织领导,高标准编制实施方案,完善政策措施,做好宣传引导,确保培育建设各项任务落地见效。
国内不少地方掀起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热潮
今年以来,国内不少地方掀起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热潮。北京此前对外发布的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十大专项行动”则突出北京特色,全力将北京培育建设成为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全球旅游目的地,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体育、教育、医疗、会展系列“城市名片”。
北京市商务局7月19日发布消息称,根据选址中国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共有434家首店(含旗舰店)落地北京,已超出去年全年首店入驻数量近250家,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态势。
以上内容参考北青网-上海、北京、广州等五城市率先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
4. 什么是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是现代国际化大都市的核心功能之一,具有很强的消费引导和带动作用。
2021年7月19日,经国务院批准,在上海市、北京市、广州市、天津市、重庆市,率先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是消费资源的集聚地,更是一国乃至全球消费市场的制高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培育发展国际消费中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扩大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教育培训等领域消费的意见》,以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流通促进商业消费的意见》等文件,进一步明确了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重点任务。
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带动一批大中城市提升国际化水平,加快消费转型升级,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对于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具有重要意义。
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工作目标是,利用5年左右时间,指导基础条件好、消费潜力大、国际化水平较高、地方意愿强的城市开展培育建设,基本形成若干立足国内、辐射周边、面向世界的具有全球影响力、吸引力的综合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带动形成一批专业化、特色化、区域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使其成为扩大引导消费、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拉动经济增长的新载体和新引擎。
5.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是什么意思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是现代国际化大都市的核心功能之一,具有很强的消费引导和带动作用。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是消费资源的集聚地,更是一国乃至全球消费市场的制高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培育发展国际消费中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扩大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教育培训等领域消费的意见》,以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流通促进商业消费的意见》等文件,进一步明确了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重点任务。
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带动一批大中城市提升国际化水平,加快消费转型升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对于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具有重要意义。
6. 北京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汽车领域有这些动作
易车讯 近日,北京市印发《北京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实施方案(2021—2025年)》的通知,明确将北京率先建设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竞争力和美誉度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成为国内大循环的核心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关键枢纽。
除了在在大兴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区域,做强做优新能源智能汽车等特色产业之外,还明确提出进一步扩大新能源汽车使用范围,带动汽车消费升级。
积极争取平行车进口试点,拉动本市及周边地区中高端进口汽车消费需求。
推动实施二手车交易买卖双方网签过户、二手小客车交易周转指标等措施,优化二手车交易流程,促进二手车消费。
丰富数字消费产品新供给。加大智能终端产品供给,支持智能家居、智能网联汽车、移动智能终端、可穿戴设备、智能防疫设备、智能健身器械等新型产品研发应用。
支持北京国际汽车展览会、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等品牌展会进一步提升国际化、专业化、市场化水平。积极培育数字经济、装备制造、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医药健康、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高精尖领域的展会项目,促进相关领域新产品、新模式落地。
7. 北京将打造2至3个千亿级规模世界级商圈 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新京报快讯(记者 陈琳)9月5日,在2021服贸会北京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论坛上,北京市商务局局长闫立刚发布北京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实施方案。北京将实施十大专项行动,力争通过5年左右时间,在国际知名度、消费繁荣度、商业活跃度、到达便利度、消费舒适度、政策引领度等关键指标方面水平显着提升。
其中,国际知名度方面,全球竞争力排名显着提升,打造2至3个千亿级规模世界级商圈,入境旅游人数年均增长5%以上。消费繁荣方面,全球消费带动力、辐射力、引导力、创新力显着增强,最终消费力超过60%。
商业回流方面,对全球消费链掌控力显着提升,离境退税商店达到800家左右,各区至少有综合现代化商圈和商业步行街。到达便利度方面,国际国内高效畅通的立体化交通网络基本形成,城市交通枢纽与商业体通达度、融合度显着提升。
消费舒适度方面,放心消费软环境持续优化,消费配套服务典范之城和服务品质的首善之城基本建成。政策引领度方面,促进消费升级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不断完善,与两区政策联动更加紧密,消费市场的开放度显着提升。
闫立刚介绍,7月19日,国务院批准北京等五个城市率先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北京是我国重要的对外交往窗口,拥有举世闻名的文化旅游资源和全国领先的科技创新优势,市场总消费近2.9万亿元,消费率超过六成。北京计划通过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进一步扩大丰富商品服务有效供给、加快吸引境外消费回流,持续扩大入境消费,不断形成新消费增长点,提升经济活力,助力形成国内消费市场,促进国际国内双循环。
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工作,2018年研究行动计划,2019年积极申报首批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试点,在全国率先建立总消费促进机制,2020年出台促进新消费行动方案,开展首届北京消费季活动,目前已制定出台北京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实施方案,并以市委市政府两办名义印发。
实施方案重点任务包括“十大专项行动”,即消费新地标打造行动、消费品牌矩阵培育行动、数字消费创新引领行动、文旅消费潜力释放行动、体育消费质量提升行动、消费医疗品质提升行动、未来消费过程提质行动、现代流通体系优化行动、消费环境新高地创建行动、消费促进协同保障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