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国际知识 > 出现严重国际收支危机怎么办

出现严重国际收支危机怎么办

发布时间:2022-07-21 16:54:24

⑴ 次贷危机中,一国面对严重的国际收支逆差,应如何采取措施进行调节

经济的衰退,是的很多的产品无法销售,此时,政府需要做的就是扩大内需,来带动经济的运行。所以,国家会调整货币政策,比如降低存款利率,刺激人们消费。就目前来说,国际经济的衰退,我们国家的出口量也在不断下滑,虽然没有到达收支逆差,但是,国家依然早早的做出反应,一方面也是扩大内需,另一方面就是找到国际贸易的新突破口,来维持国际贸易的收支平衡。。。
美国着名经济学家蒙代尔在米德和丁伯根研究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分析研究,提出了蒙代尔分派原则又称政策指派与有效市场分派原则。他指出,分派给财政政策文观内部均衡的目标,同时分派给货币政策实现外部均衡的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内外部同时均衡。根据一国的国内经济和国际收支情况。可以构成不同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搭配方案,见下表。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搭配:
国内经济 国际收支 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
通货膨胀 逆差 紧缩 紧缩
通货膨胀 顺差 紧缩 扩张
失业、衰退 顺差 扩张 扩张
失业、衰退 逆差 扩张 紧缩

⑵ 国际收支不平衡如何得到调整

影响到生产、贸易因素都会影响到国际收支,或者影响贸易账户,或者影响金融账户。 比如偶然的因素 气候变化 战争 导致一国生产受影响 产量降低 因此进口对出口少 就是逆差了。 经济结构落后 产品单一 等等 比如我国现在进行的供给侧改革 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 还有周期性因素 经济危机生产过剩 为了输出商品 此时也会发生顺差。 还有一些货币性因素 比如汇率 利率 物价 会影响进口口而造成国际收支失衡。

还有超发货币 物价上升 老百姓去买国外商品了 就会造成逆差。收入上升 需求上升 物价上升 也会造成逆差。 国际间的热钱流动 追求投机利润 甚至故意的攻击一个国家 叫做冲击性失衡 比如98年索罗斯对泰国。

调整的话 金本位和纸币本位下(固定汇率或者浮动汇率)都有自动调节机制。比如纸币本位固定汇率(跟我们国家一样)下的利率效应 现金余额效应 收入效应 都是对上述不平衡因素发生的逆调整。赤字出现时 货币供应减少 收入减少 物价下跌 利率上升 通过进出口 作用到资本账户和经常账户 最后调整国际收支。 但是美国等一些大国是浮动汇率 他们的调整靠汇率的自动变化 货币供应变化会作用到汇率上 相应升值贬值 当然要满足马歇尔勒纳条件 而实施浮动汇率的大国的出口产品一般弹性是满足条件的(不满足条件也不敢轻易浮动汇率 否则国际收支一旦失衡会很麻烦 这就牵扯到一个汇率机制的选择问题)这样通过汇率变化改善了国际收支。

但是国家一般也会采取政策,辅助自动调节机制的运行,加快这些机制发生作用的速度,更快更好的恢复平衡。比如外汇缓冲(融资)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需求管理政策) 汇率政策(支出转换政策) 直接管制 国际经济金融合作可以消除国际收支逆差或者顺差带来的影响,改善进出口,削弱通胀通缩,解决债务困境,减少贸易摩擦,巩固国际地位。

⑶ 我国应如何解决国际收支失衡的矛盾

国际收支失衡会出现两种可能 1 顺差 2 逆差

出现顺差应该来说不是什么问题,但有可能会引起国际矛盾和本过资源浪费,呢么只要减少出口,就可以了.

出现逆差话比较麻烦可以扩大出口,减少进口,或动用储备资金填补赤字

⑷ 国际收支顺差应采取哪些调节国际收支的政策措施

货币工具有税率、利率、货币流通量等。当一个顺差时,说明该国出口大于进口则该国外汇增加,使得本国货币升值。另外,外汇增加 ,也就使得该国国内的货币流通量增加,于是发生通货膨胀。因此,如果顺差比较严重,国际收支的自我调节就起不了什么作用,需要政策的调节。
在政策调节中,货币政策采用得比较频繁。
1、贴现调节:即利用再贴现率,借以影响金融市场利息率,这样,当顺差的时候,可以降低再贴现率,使得金融市场利息率下降,这样要投资的资本就会增加流出,这样,国内的资本就会相对减少,另外也影响了国内的投资(投资少了使得生产少了,生产少了,能出口的东西少了,那么减少了出口,这样顺差降低,从而使收支趋于平衡)、消费需求和贸易收支,从而影响国际收支,使其趋于平衡。
2、改变存款准备金率。在顺差的情况下,应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这样使得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可用以贷款的资金规模减少,因而市场上的货币量会相对减少,另外可用以贷款拿去投资的钱也就少了,钱少了,投资成本增加,那么投资业就相对减少,于是就和上面的规律是一样的。
3、另外就是汇率政策。本来一国货币的汇率应该是由市场来决定了,但是像我国这样外汇储备的超级第一大国,完全可以通过自我售出外汇来调节自己的外汇汇率,因此,可以通过调节外汇汇率来影响进出口,从而达到国家收支平衡。顺差的时候,可以提高本国货币对外汇率,这样出口就会相对减少,进口会相对增多(因为该国货币汇率升高,对外国来说你的货币就相对以前要值钱了,那么就想把东西卖到该国的人会增加,于是进口增加),这样国际收支就能相对趋于平衡。但是汇率的浮动,也是会影响到一国国内的货币流通及投资消费等。
不过要说明的是,通过调整财政货币政策来实现国际收支的平很,必然以牺牲国内经济目标为代价,这从前面的分析就很容易看出。

⑸ 论述调节国际收支失衡的政策与措施.

国际收支的政策调节是指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国家通过改变其宏观经济政策和加强国际间的经济合作,主动地对本国的国际收支进行调节,以使其恢复平衡。人为的政策调节相对来说比较有力,但也容易产生负作用(如考虑了外部平衡而忽视了内部平衡),有时还会因时滞效应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国际收支的政策调节措施有以下几点:

  1. 外汇缓冲政策。外汇缓冲政策是指一国运用所持有的一定数量的国际储备,主要是黄金和外汇,作为外汇稳定或平准基金(Exchange Stabilization Fund),来抵消市场超额外汇供给或需求,从而改善其国际收支状况。它是解决一次性或季节性、临时性国际收支不平衡简便而有利的政策措施。

  2. 财政政策。财政政策主要是采取缩减或扩大财政开支和调整税率的方式,以调节国际收支的顺差或逆差。

  3. 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主要是通过调整利率来达到政策实施目标的。调整利率是指调整中央银行贴现率,进而影响市场利率,以抑制或刺激需求,影响本国的商品进出口,达到国际收支平衡的目的。

  4. 汇率政策。汇率政策是指通过调整汇率来调节国际收支的不平衡。这里所谓的“调整汇率”是指一国货币金融当局公开宣布的货币法定升值与法定贬值,而不包括金融市场上一般性的汇率变动。

  5. 直接管制政策。财政、货币和汇率政策的实施有两个特点,一是这些政策发生的效应要通过市场机制方能实现,二是这些政策的实施不能立即收到效果,其发挥效应的过程较长。因此,在某种情况下,各国还必需采取直接的管制政策来干预国际收支。

  6. 国际借贷.国际借贷就是通过国际金融市场、国际金融机构和政府间贷款的方式,弥补国际收支不平衡。国际收支逆差严重而又发生支付危机的国家,常常采取国际借贷的方式暂缓国际收支危机。但在这种情况下的借贷条件一般比较苛刻,这又势必增加将来还本付息的负担,使国际收支状况恶化,因此运用国际借贷方法调节国际收支不平衡仅仅是一种权宜之计。

  7. 国际经济、金融合作(国际经济合作、国际金融合作).如前所述,当国际收支不平衡时,各国根据本国的利益采取的调节政策和管制政策措施,有可能引起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和矛盾。因此,除了实
    施上述调节措施以外,有关国家还试图通过加强国际经济、金融合作的方式,从根本上解决国际收支不平衡的问题。

⑹ 以“中国如何防范国际收支危机传染”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短文。

这我找的,需要自己在改点可以了,希望能帮到你

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新特征和内在缺陷

20世纪90年代以来频繁发生的金融危机,充分表明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已越来越不适应世界经济金融发展的需要。改革现行国际货币体系,推动国际货币体系向多元化、合理化方向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金融发展中最为紧迫和重大的课题之一。

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新特征

进入21世纪,在全球化浪潮推动下,随着各国经济金融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程度日益加深,以及世界经济金融化趋势的发展,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也呈现出许多新特征。

全球流动性过剩成为常态。2000年网络泡沫破灭和2001年“9·11事件”的发生,严重影响了美国国内消费需求,导致美国经济增长动力不足。为促进经济增长,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从2001年1月开始,连续多次下调联邦基金利率。由于美元是最主要的国际支付工具、储备资产和外汇市场干预手段,欧元区、亚太区等经济体和国家也不得不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应对美元持续贬值所引发的本国经济衰退。宽松的货币政策一方面刺激了世界经济复苏,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全球流动性过剩,导致一些国家出现了资产泡沫,全球通货膨胀风险加大。

“美元悖论”现象更加突出。“美元悖论”是指美元相对世界其他主要货币的持续贬值和各国美元储备资产持续增加并存的现象。2002年以来美元开始了新一轮贬值,在2008年12月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决定将联邦基金利率下调至0~0.25% 的目标区间后,美元兑日元汇率下跌至13年来的最低水平,美元兑欧元汇率也创下历史最大跌幅。美元贬值给美元资产持有者造成较大损失,特别是新兴市场经济体多年积累起来的巨额外汇储备价值严重缩水。同时,吸取亚洲金融危机教训,很多国家将拥有大量国际储备作为国家货币的信用支撑和应对国际游资冲击的有效手段,从而大量储备美元资产。美元持续贬值与美元储备资产急剧增加形成强烈反差,这是“美元悖论”最突出的表现。

美元主导下的“中心—外围”架构逐渐形成。位于国际货币体系中心的美国获得了巨额铸币税,而外围国家则更多地承担着通货膨胀和金融危机的成本。美国在享受美元主导带来收益的同时,却经常拒绝履行维持国际货币体系稳定的责任和义务。美国作为主要国际储备货币发行国,拥有向世界输出货币的特权,因而其货币政策具有明显的国际主导性,可以轻易地将汇率风险和国际收支调节责任转嫁给其他国家,而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势必成为金融危机的主要受害者。

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

现行国际货币体系难以破解“特里芬难题”。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实现了国际储备货币的多元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特里芬难题”,但是多元化的国际储备货币只是将原有矛盾进行适当分散,并未从根本上解决“特里芬难题”。在这种多元化的国际储备货币体系中,国际储备货币发行国几乎依然可以无约束地向世界输出货币,主权国家货币同时充当国际货币的弊端依然存在。因此,只要“特里芬难题”尚未完全解决,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内部就一定存在着引发该体系崩溃的“定时炸弹”,即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具有内在的脆弱性和外在的不稳定性。

现行国际货币体系难以有效约束国际储备货币的发行数量。在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下,美国不再承担维持美元汇率稳定的义务,美元发行处于“软预算约束”状态。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的货币政策目标更多地关注内部均衡,并不重视美元作为主要国际储备货币与世界经济的平衡关系。1999年,欧元作为美元的竞争对手面世,其膨胀速度迅速超过美元。如果说美元已经在全球过度膨胀,那么欧元则是以更加迅猛的态势在全球扩张,欧元在国际储备资产中的比重从2000年的17.50%提高到2008年的27%。因此可以说,作为国际储备的主权国家货币都有滥发的可能。

现行国际货币体系难以保护发展中国家利益。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确认了浮动汇率制度的合法性,浮动汇率制度取代固定汇率制度成为大多数国家的选择。但是,汇率自由浮动仅仅是一种理想状态,即使是欧美市场经济国家,也在一定程度上干预外汇市场。在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国际贸易和资本往来日趋紧密的背景下,发达国家货币的汇率波动往往会给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和支付带来不稳定因素。因此,基于本国经济发展状况,发展中国家往往采取带有固定汇率性质的钉住汇率制度。然而,发展中国家实行钉住汇率制度有诸多不利影响,如削弱了调控宏观经济的能力、本国有效汇率取决于所钉住货币的汇率波动状况而与本国经济脱钩、加大了遭到国际游资冲击的可能性。

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导致金融危机频发。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在汇率安排、储备资产选择方面比布雷顿森林体系更加灵活,为各成员国对外经济活动创造了宽松的金融环境,符合经济金融市场化要求。但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存在和运行并没有稳固的基础,处于一种无序状态,表现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冲突加剧以及金融动荡和金融危机的频发。同时,由于各国和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严重失衡,汇率波动更加频繁和剧烈。汇率频繁波动,一方面不利于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稳定增长,给各国反通货膨胀政策的实施增加了难度;另一方面给国际金融市场留出投机空间,全球游资迅猛增长且流动日益频繁,增加了国际金融市场风险,加之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对游资流动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从而增大了金融危机发生的可能性。自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建立以来,发生了一系列金融危机,从拉丁美洲国家的债务危机、英镑危机、墨西哥金融危机到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再到2008年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以及2010年年初发生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金融危机频发已经成为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内在缺陷的一个显着表现。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运行机制难以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首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份额分配和投票权不尽合理。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所占份额和投票权最多的5个国家,其中美国所占份额和投票权比例高达17.09%和16.74%。因此在众多重大金融事务决策中,只要美国反对,决议就难以通过。同时,作为投票权分配基础的基金份额也已不能反映当前世界经济格局的发展变化。中国、巴西、印度等新兴市场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的显着增长未能在基金份额中得到应有体现。其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并不具备扮演最后贷款人角色的实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虽然有监管国际货币体系运行的权力,但无论是防范金融危机的能力,还是危机发生后提供资金援助的能力都十分有限,难以承担起最后贷款人的职责。

改革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思考与设想

由于各国经济发展模式和水平以及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进程各不相同,各国在世界政治、经济、社会活动中拥有不同程度的话语权。因此,改革现行国际货币体系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程,是一场涉及国际政治经济利益的深刻变革,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过程。

国际储备货币体系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一个以非国家货币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即逐步从目前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储备货币体系,过渡到多种货币共同竞争的国际储备货币体系,最终建立一个以超主权国际储备货币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国际储备货币体系改革应坚持三步走:

第一,建立多元化、合理化的国际货币体系。当前,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储备货币呈现多元化趋势。尽管美元在国际储备货币体系中的地位有所下降,但在今后一段时期内仍将处于主导地位。欧元作为一种新生货币,与美元有抗衡之势。其他一些可自由兑换货币,如英镑、日元等则会在国际储备货币体系中起到补充作用。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等新兴市场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应当积极推动建立合理、有序、公平的国际储备货币竞争机制,以促进形成多元化的国际储备货币体系新格局,打破美元的垄断地位,并对国际储备货币发行国的货币政策形成有效约束。

第二,拓宽特别提款权使用范围。
特别提款权作为国际储备资产已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事实上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发挥着世界货币的职能。特别提款权简化了国际货币的兑换过程,而且因其币值相对稳定,可以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更加有利的环境。尤其是特别提款权具有超主权国际储备货币的特征和潜力,它的扩大发行有利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解决在经费、话语权和代表权改革等方面所面临的困难。因此,应充分发挥特别提款权的作用,为建立超主权的世界货币奠定基础。

但是,以特别提款权作为主要国际储备资产还需要诸多条件,其进程也是漫长的。从理论层面讲,特别提款权的生命力取决于两大因素:一是确定作为特别提款权基础的一篮子货币权重必须综合考虑全球各国的贸易水平;二是需要加强国际协调,因为特别提款权不是建立在国家主权基础上的,而是建立在多边协调、合作共赢基础上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作为国际多边机构的功能和作用应进一步加强。从技术层面讲,要使特别提款权取代多元化的国际储备货币:一是要废除限制特别提款权使用和交易的规则,扩大特别提款权的使用范围,使之成为可以直接用于国际交易的支付媒介。二是要增强特别提款权的流动性,允许各国持有和使用特别提款权。三是通过强制性资产结算规定,要求国际储备货币发行国以特别提款权换回本币,以抑制国际储备货币数量的增长,逐步减少乃至最终废除主权信用货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职能。

第三,创立单一的超主权国际储备货币。单一的超主权国际储备货币不仅可以克服主权信用货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内在风险,也可以为调节全球流动性提供手段。由一个全球性机构管理国际储备货币,将使创造和调控全球流动性成为可能。当一国主权货币不再作为全球贸易价值尺度时,该国汇率政策对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效果就会大大增强,并降低现行国际储备货币发行国发生危机的概率。单一的超主权国际储备货币必须具备以下条件:一是能不断满足日益增长的国际贸易和投资活动对国际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的需要;二是必须有稳定的价值基础,不论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如何发生变化,其稳定的价值基础不会动摇;三是必须具有较强的流动性,归各国政府所有并可以自由支配使用;四是必须有充足的发行准备,由市场供求状况决定汇率水平,并保持与主要国家货币汇率的相对稳定。

⑺ 某国存在严重的失业和高额的国际收支赤字,还有轻度的通货膨胀。用何种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恢复经济平衡

用蒙代尔-弗莱明模型来说,严重的失业就意味着经济的衰退,用扩张的财政政策来解决,比如发行国债,加大政府支出,搞建设,搞项目,刺激经济复苏。高额的国际收支赤字,就要用紧缩的货币政策来解决。比如提高利率、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正回购协议等。
国际收支逆差也被称为国际收支赤字,是指某一国在国际收支上支出大于收入。国际收支逆差会导致本国外汇市场上外汇供给减少(我国对外币的供给),需求增加(我国对外币的需求),从而使得外汇的汇率上涨,本币的汇率下跌。如果该国政府采取措施干预,即抛售外汇,买进本币,政府手中没有足够的外汇储备,而这又会进一步导致本币的贬值。政府的干预将直接引起本国货币供应量的减少,而货币供应量的减少又将引起国内利率水平的上升导致经济下滑,失业增加。
国际收支逆差会导致本国外汇市场上外汇供给减少,需求增加,从而使得外汇的汇率上涨,本币的汇率下跌。
从引起国际收支逆差的原因来看,如果国际收支逆差是由经常项目的逆差所引起的,那么必然导致与出口有关的部门就业机会的减少,导致经济下滑。如果国际收支的逆差是由金融和资产项目逆差所引起的,那么意味着大量资本外流,国内资金供应紧张,推动利率水平的上升,导致失业增加,经济下滑。
通货膨胀(inflation)是造成物价上涨的一国货币贬值。通货膨胀和一般物价上涨的本质区别:一般物价上涨是指某个、某些商品因为供求失衡造成物价暂时、局部、可逆的上涨,不会造成货币贬值;通货膨胀则是能够造成一国货币贬值的该国国内主要商品的物价持续、普遍、不可逆的上涨。造成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是一国流通的货币量大于本国有效经济总量。一国流通的货币量大于本国有效经济总量的直接原因是一国基础货币发行的增长率高于本国有效经济总量的增长率。一国基础货币发行增长率高于本国有效经济总量增长率的原因包括货币政策与非货币政策两方面。货币政策包括宽松的货币政策、用利率汇率手段调节经济;非货币政策包括间接投融资为主导的金融体制造成贷款膨胀,国际贸易中出口顺差长期过大、外汇储备过高,投机垄断、腐败浪费提高社会交易成本降低经济发展质量、经济结构失衡、消费预期误导等。所以通货膨胀不仅仅是货币现象,实体经济泡沫也是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不管是货币政策还是非货币政策、货币现象还是实体经济泡沫,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是GDP增长方式造成GDP水分过高、无效经济总量过大有效供给严重不足造成货币效率降低。

⑻ 中国如何防范国际收支危机传染

经济的全球化要求各国加强国际合作;由于金融传染渠道在国际收支传染中的重要影响力,加强金融监管方面的合作显得更为重要。 推动对外贸易、金融联系的适度多元化。 保持国内经济的健康运行,稳步推进经济金融改革,谨慎调整利率。 从总体上说,推进国内经济金融体系的市场化能够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增强对外资的吸引力,但是,在宏观条件不具备的条件下过快地开放国际收支的资本项目、或者过快地开放金融领域,就必然会增大国际收支危机通过金融渠道传染的可能性。因此,国际收支的资本项目、以及金融领域的开放应与该国的整体经济实力和金融调控水平相适应,采取渐进方式。 应当积极推进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 充分汲取中国在抵御国际收支危机传染方面的政策经验。

⑼ 论述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以及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手段

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结构性失衡
因为一国国内生产结构及相应要素配置未能及时调整或更新换代,导致不能适应国际市场的变化,引起本国国际收支不平衡。
(二)周期性失衡
跟经济周期有关,一种因经济发展的变化而使一国的总需求、进出口贸易和收入受到影响而引发的国际收支失衡情况。
(三)收入性失衡
一国国民收入发生变化而引起的国际收支不平衡。一定时期一国国民收入多,意味着进口消费或其他方面的国际支付会增加,国际收支可能会出现逆差。
(四)币性失衡
因一国币值发生变动而引发的国际收支不平衡。当一国物价普遍上升或通胀严重时,产品出口成本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下降,在其他条件不便、变的情况下,出口减少,与此同时,进口成本降低,进口增加,国际收支发生逆差。反之,就会出现顺差。
(五)政策性失衡
一国推出重要的经济政策或实施重大改革而引发的国际收支不平衡。

调节国际收支的手段主要有:

财政政策 采取扩大或缩减财政支出和调整税率的方式来调节国际收支的顺差或逆差。当国际收支大量顺差、国际储备较多时,采取增加财政预算、扩大财政支出、降低税率、刺激投资等手段,可以提高消费水平,促使物价上涨,增加国内需求和进口,减少顺差。当国际收支大量逆差时,则可采取削减财政预算、压缩财政支出、增加税收、紧缩通货等措施,迫使国内物价下降,增加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能力,减少逆差。

金融政策 采取利率调整、汇率调整和外汇管制等政策来调节一国的国际收支:①利率调整。提高或降低银行存款利率和再贴现率,可以吸引或限制短期资本的流入,调节国际收支失衡。当国际收支出现大量顺差时,可以降低利率,促使资本外流和扩大投资规模,使顺差缩小。当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可以提高利率,吸引外资流入,控制投资规模,使逆差缩小。但是,提高利率会使本币汇率上升,容易影响国内投资,抑制商品出口,从而发生贸易收支逆差或使逆差扩大,从根本上影响国际收支的改善。因此,只有在币值严重不稳,国内经济和金融状况不断恶化时才采取调整利率的措施。②汇率调整。通过货币法定升值或贬值,提高或降低本币的汇率,可以改善国际收支。货币升值后,本国商品的国际市场价格就会相应提高,进口商品的国内价格就会下降,在客观上起到鼓励进口、抑制出口的作用,从而使顺差减少;相反,货币贬值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逆差。但运用汇率手段调节国际收支失衡,往往会遭到其他国家的抵制。③外汇管制,指一国政府机构以行政命令的方式,直接干预外汇的自由买卖或采取差别汇率。当一国国际收支逆差扩大、外汇入不敷出时,制定严格的外汇管制条例,对外汇买卖、外汇的收入和支出实行严格管制,控制外汇的支出和使用,防止资本外逃,可以达到改善国际收支的效果。

贸易管制政策 贸易管制政策的着眼点是“奖出限入”。在奖出方面,主要是实行出口信贷、出口信贷国家担保制和出口补贴。出口信贷是由进出口银行为扩大出口向本国出口商或他国进口商提供的贷款。出口信贷国家担保制是由国家行政当局对本国出口商向外国进口商提供的买方信贷提供担保,一旦进口商拒付货款或无力偿还贷款而使本国出口商受到损失时,由国家负责补偿损失。出口补贴是国家行政当局为提高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对本国出口商提供现金补贴或税收方面的优惠。在限入方面,主要是实行关税壁垒、进口配额制和进口许可证制。关税壁垒是指贸易进口国为限制或阻止某种商品的输入而对进口商品征收高额关税的措施。进口配额制即贸易进口国为限制进口而对某些商品的进口规定最高的数量或金额。进口许可证制度是贸易进口国为限制进口而对某些商品实行进口控制的手段。它规定,某种商品只有在领取许可证时才能获得进口所需的外汇。

国际借贷 通过国际金融市场、国际金融机构筹资或政府间贷款,可以获取资金弥补国际收支逆差。但在国际收支严重不平衡的情况下,获得国际贷款的条件往往很苛刻,势必增加还本付息的负担,使今后的国际收支更加恶化。因此,国际借贷只能作为调节国际收支失衡的权宜之计。

阅读全文

与出现严重国际收支危机怎么办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华义乌国际商贸城雨伞在哪个区 浏览:773
俄罗斯如何打通飞地立陶宛 浏览:1147
韩国如何应对流感 浏览:932
在德国爱他美白金版卖多少钱 浏览:969
澳大利亚养羊业为什么发达 浏览:1408
如何进入法国高等学府 浏览:1485
巴西龟喂火腿吃什么 浏览:1417
巴西土地面积多少万平方千米 浏览:1277
巴西龟中耳炎初期要用什么药 浏览:1241
国际为什么锌片如此短缺 浏览:1645
巴西是用什么规格的电源 浏览:1468
在中国卖的法国名牌有什么 浏览:1369
在菲律宾投资可用什么样的居留条件 浏览:1280
德国被分裂为哪些国家 浏览:890
澳大利亚跟团签证要什么材料 浏览:1223
德国大鹅节多少钱 浏览:885
去菲律宾过关时会盘问什么 浏览:1208
澳大利亚女王为什么是元首 浏览:1039
有什么免费的韩国小说软件 浏览:768
申请德国学校如何找中介 浏览: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