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欧洲为什么没有名牌的品牌电脑
其实也有的,只是进入国际市场比较少而已,在欧洲品牌电脑占前几位的也有欧洲自己生产的,亚洲四小龙都是电子产业强盛的地区,尤其是台湾,世界三大主板品牌都是台湾的,这就决定了你说的区域品牌电脑众多的原因,而欧洲工业发达的国家例如英国,法国,德国这些,都是传统工业比较发达
㈡ 华硕笔记本算国际名牌吗
国际算不上,毕竟没有联想等其他牌子的历史。但作为新生的牌子还算不错,散热功能尤为强大,而且相同配置的笔记本价钱也比较便宜。毕竟正在打开市场中,质量售后都很好。我好多朋友都买的华硕
㈢ 华硕电脑的市场现状
感觉华硕电脑的现状有些尴尬。
曾经也是销量极大的品牌,虽然现在的数量也不少,但似乎不比从前,尤其是品牌给人的感觉不如从前那么给力。华硕的主板、显卡都很不错,价格也不低,可是这一点优势似乎没有给笔记本带来太多优势。
不能说华硕的笔记本就不好,只是似乎不是很有特色,或者说做高端的得不到认可,做普通的又不如别人的性价比。除此之外,当前笔记本、手机、平板等设备之间的整合,互传互联等方面的需求,也使得华硕在这方面没有优势。
当然,品牌的宣传力度似乎也不是很大,这可能也是现状尴尬的一个原因。
㈣ 进入国际市场的方式华硕电脑
可以找一些进入国际市场的渠道,比如在国外取得能够实体店,慢慢打入国外市场
㈤ 台湾国际厂牌中 HTC ASUS(华硕) ACER(宏碁) BENQ(明基) MSI(微星) GIGABYTE(技嘉)在国际上的地位如何
台湾在世界上还是十分有名的。HTC当初的市场不面向低端市场,所以销量不高,但是他的高端手机可以和SAMSUNG相比,基本是不相上下,独家的HTC SENSE也较为美观。
ASUS ,华硕,全世界三分之二的电脑上安装的是华硕主板,华硕的第一款拆分式笔记本打开了win8在笔记本平板的道路。华硕做工,质量,都算不错。
MSI 以显卡最为出名,微星出过笔记本,配置也很高。性价比较Alienware笔记本较好些。
BENQ,十分常见,但是高端的比较罕见。
宏基在台湾是仅次于华硕的笔记本制造商,国际上没有华硕常见,也比不上Dell TOSHIBA HP 联想一类的本子,但大体上还算可以。
台湾电子产业及其发达,台湾主要是靠电子产业以及旅游业获取经济效益。在国际上有较高知名度。
㈥ 为什么中国没有一个国际名牌!
一、中国企业品牌的现状与主要问题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企业品牌从无到有,成绩是明显的,但是,从总体情况看,我国的品牌建设不理想。2003年8月8日,美国《商业周刊》刊登的世界着名品牌咨询公司公布的2003年度世界企业品牌排名100强中,美国占据了62个席位,日本占7个席位,法国占7个席位,德国占6个席位,英国占5个席位,意大利占2个席位,而占世界人口1/5的中国,仍榜上无名。2005年,由世界品牌实验室评选出的《世界品牌500强》的排行榜上,美国249席,占49.8%;法国46席,占9.2%,位居第二位;日本45席,占9%,排名第三;而中国只有四个本土品牌入选,仅占到0.8%,而且排名比较靠后。海尔名列第89位、联想名列第148位、央视名列第341位、长虹名列第477位。和当代世界品牌相比,我国的企业品牌存在三个明显的差距:
第一,品牌的价值低。根据北京名牌资产评估有限公司的评估,2004年中国最有价值的品牌前6名是海尔、红塔山、联想、五粮液、一汽和TCL,其品牌价值分别是616亿元、496亿元、307亿元、306.82亿元、306.65亿元、305.69亿元。而根据英国国际品牌咨询机构(Interbrand)公司公布的评估结果,2004年,世界最有价值的品牌前6名是可口可乐、微软、国际商用机器、通用电器、英特尔和迪斯尼,其品牌价值分别是673.94亿美元、613.72亿美元、537.91亿美元、441.11亿美元、334.99亿美元和271.13亿美元。二者相比,价值差距分别达8.7倍、10倍、14倍、11.5倍、8.7倍和7倍。
第二,品牌的产业规模小、质量水平不高、出口能力弱。2005年,进入世界评价体系的品牌销售规模平均为23.59亿美元,而我国60个着名品牌的平均销售规模只有3亿元人民币,出口总额占全国出口总额的比重只有6.75%。
中国品牌出口能力弱的重要原因是产品加工质量不过关,产品达不到国际质量技术标准。在国内,2005年亡半年,全国各地消费者的投诉中,质量问题投诉受理总数为5756件,占全部投诉受理总数的83%。在国外,中国很多产品目前还达不到国际质量技术标准。国家标准委调查显示,截至2001年底,中国已制订国家标准19744项,其中只有8621项采用了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仅占43.7%。在上万个国际标准中,我国仍有50%没有采用。同时,在现有的世界标准中,中国真正转化的标准也不过4.0%。
第三,品牌的科技含量低。有关研究资料表明,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其产品的科技贡献率一般都超过60%,进入《金融世界》最有价值排行榜的品牌,其品牌价值中的科技含量平均超过78%,也就是说,这些品牌中“品牌价值”的绝对份额基本上集中在其科技含量上。而我国的企业品牌,其科技含量一般都很低,据统计,我国企业平均的科技贡献率只有40%,科技成果产业化率只有3.0%,能够形成规模收益的则只有20%左右。就全国整体而言,品牌价值中科技含量平均水平不超过35%。有关专家研究我国最有价值的品牌后发现,我国的品牌价值绝大部分来源于产品在中国市场上的占有率,以及它们在中国消费者中的知名度,并且是依靠巨大的“营销造势”所制造出来的,而不是来自它们的科技含量和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
二、中国缺乏国际知名品牌的主要原因
1、企业方面的原因
(1)技术创新投入不足、创新水平低。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是较低的。资料显示,本世纪初,我国的创新项目中,50.9%为本省新和本企业新,43.3%为国内同行业新,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项目只有5.8%;全新产品出口额占产业销售额的比重只有3.3%。创新水平低的重要原因是创新投入不足。从资金投入看,国际经验表明,企业研发经费要达到销售收入的7.8%以上,企业才有竞争力;投入占5%的企业只能维持生存,小于3%的企业很容易破产。国外企业在研发上的投入是较大的,一般国际着名高科技企业的研发投入都在销售收入的10%以上,如美国孟山都为22%,微软为17%,德州仪器为16%,爱立信为15%,瑞士诺华为12%,而中国企业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仅为1%。在国家层面上,2004年,研发支出占GDP的比重,我国也只有1.36%左右,而日本是3.12%,美国是2.65%,德国是2.37%,法国是2.17%,英国为1.87%。从研发人员的投入看,本世纪初,我国2.4万户大中型国有企业中,从事研究开发的人员只有147万人,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只有80万人,平均每个大中型企业只有30人。但从国外看,每万名劳动力中的研究人员,日本为109.3人,美国为73.8人,德国为60.3人,法国为59.6人,英国为54.8人。
(2)缺乏对品牌的有效保护。在国外,品牌的保护意识淡薄,我国很多在国际市场上有前途的工业设计和商标被国外公司抢先注册了专利,产权落到了他人之手。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有250多个商标被澳大利亚人抢注,200多个商标被日本人抢注,80多个商标被印尼人抢注,50多个商标被印度人抢注。其中包括“英雄”金笔、“红塔山”香烟和“康佳”彩电等国内着名品牌。在国内,与外商的合资中没有重视民族品牌的保护,我国一批有成长潜力的企业品牌被外商封杀。例如:当年我国家喻户晓的“扬子”冰箱,在与德国西门子家用电器公司合资时,外方以9600万元买断了“扬子”品牌50年的使用权,结果还不到50年,“扬子”品牌就被人们遗忘了。洗涤行业中,美国的“宝洁”、英国的“联合利华”、日本的“花王”和德国的“汉高”分别与我国最大的北京“熊猫”、四川“双猫”、广州“菊花”等合资后,合资企业将中国的品牌束之高阁,而生产的外国品牌产品“飘柔”、“海飞丝”、“潘婷”、“力士”和“奥妙”等,几乎垄断了3/4的中国市场。
(3)品牌危机管理不力。由于缺乏品牌危机管理意识与方法,结果使一些快速成长的企业品牌在突发的危机面前“折戟沉沙”了。例如,1994年,“三株口服液”面世后,企业成长极为迅速,很快成为了我国市场上的着名品牌。企业年销售额达80多亿,累计上缴利税18亿,拥有15万员工。但在1996年,湖南常德的一位老人在服用“三株口服液”后,出现“三株药高蛋白过敏症”,不治身亡。1998年,法院判三株向死者家属赔偿29.8万元。判决结束后,20多家媒体报导,对三株造成了毁灭性打击。从1996年到1998年,“三株”有两年的时间可以用来处理这个危机。遗憾的是,三株没有一套有效地管理危机的程序和方法,两年的时间仍没能化解企业的灭顶之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