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塑造中国的国际形象
公共外交能突破传统外交政府对政府的僵化和民间对民间的软弱,着眼于未来,通过沟通和交流赢得外国民众的信任和承认,中国也因此更有理由更有可能开展成功的公共外交以塑造自己的软权力体系,丰富我们综合国力的概念。
10月1日,美国将重返阔别近20年之久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期将原来里根政府指责的“第三世界批评美国和以色列的讲坛”变成为改变美国国际形象的重要舞台。这是“9·11”后美国政府重新重视以增强与世界沟通为目标的公共外交的重要体现,旨在解决“世界为什么仇视美国”这一问题。
美国的教训对我们不无启示。中国也经历过“非典”对我国际形象先抑后扬的教训。今天,中国日益融入世界。中国的国际形象不仅关系到中国的国际信用从而影响直接投资和对外贸易,而且从长远讲,与中国的“软国力”密切相关,已经成为中国的无形资产。中国要成为负责任的大国,对世界做出更大贡献,必须将中国的公共外交战略提上议事日程。
2. 当前中国的国际形象如何谈谈你认为中国应该如何改善其国际形象。
是考试写的吗,还是自己随便问的。如果是随便问的话,真实的情况是中国在国际地位上极高,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将在未来带动西欧,美国,乃至全球的经济发展。中国政府处处和西方阵营对抗,大部分是互相诋毁,但仍然对中国很尊重,有时除外,这个没办法改变。至于所谓中国形象不行,和中国老百姓有关,主要是中国老百姓崇洋媚外,素质太差,丢尽中国的脸了,还整天恬不知耻的骂政府这个,那个,随便有一点小事,就骂政府,分明自己犯错了,还骂政府,中国又贪污,难度和老百姓没一点关系吗?中国要想获得国际社会的尊重,当然,政府部门肯定会受到尊重,民众应当提升素质,这是首要因素,没有人瞧不起中国,就比如英国,求着来中国,首相亲自发话,就是不让来,如果中国民众素质不行,国家在强大也不行,任何一个国家的老百姓,看一个国家,只看这个国家来我们国家的人是什么素质,不看别的。
3. 结合大学生自身实际,谈谈如何塑造中国未来的国际形象
提升文化素质、道德素质和身体素质,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客观、辩证的观察分析方法和科学的处事方法,推动社会进步和国家富强。
4. 该如何塑造中国未来国际形象
一、拓展自己知识视野,完善知识结构 (1)和理的知识结构是担任现代社会职业岗位的必要条件和人才成长的基础。广博的知识视野是对人才适应社会岗位、应变环境的文化基础。现代社会职业岗位所需要的不仅仅是知识结构合理,而是要求适时拓展自己的知识视野达到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境界。只有这样,才能根据当今社会发展和职业的具体要求发展自己、完善自己,拓展所学到的知识,有所创造,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因此,大学生在校期间应打下宽厚、扎实、系统、严谨的知识基础及专业技能功底,才能适应工作性质的变动及职业结构调整的变化。 (2)掌握一技之长等于获取竞争特殊专业岗位的入场券。大学生毕业后将从事专业方面工作,专业知识是大学生知识结构的特色所在。有专业特长的毕业生要根据社会对人才评价的资格化倾向要求,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使自己的资质也逐步融于社会化、客观化、公平化、国际化评价标准之中。如:在校期间开始参加相关资格考试获得国家有关部门职业资格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是就业的通行证,为以后择业、评聘技术职务、薪酬晋升奠定了基础。 (3)掌握现代管理和人文社会知识为适应社会岗位的全方位要求奠定基础。现代社会,需要大学生具有一定社会知识、经济管理知识和人文知识。因此,大学生应利用专业学习的空余时间多读一些社会科管理方面的书籍,拓宽知识面,开阔视野,从而提高竞争力。如:积极参加学校的社团活动,利用寒暑假到企事业单位进行社会调查,勤工俭学等活动,不断总结经验,提高社会活动能力和竞争能力。 (4)适时吸纳储备大容量的新信息、新知识,为拓展就业空间创造条件。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迅猛,只掌握本专业现阶段的知识很难与社会需要相适应。因此,大学生在宝贵的在校时间里应在知识的宽度和深度上下功夫延展,关注现代科技发展前沿信息、关注新行业发展动态、涉猎现代科学书籍,使自己具有专业眼光具有前瞻性和先进性思维方法,紧跟国际科技发展的步伐,为自己的择业拓展广阔的空间。 二、锻炼培养适应择业需要的实践能力 知识的积累并不等同于能力积累,将知识升为能力须作出巨大的努力,在完成学习任务前提下,应争取培养自己的社会需要的实际应用能力: (1)适应能力:根据客观情况变化能随机应变地适时调节择业行为能力。现代社会是复杂多变的,要适应这种状况,保证自己从学校到社会顺利过渡就应该提高自己社会适应能力。学校教育是基础教育、通才教育。走上工作岗位后,有知识用不上、有些不够用、有的要从头学起,这就要求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毕业生根据工作的需要去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及行为方式,尽快培养自己的社会应变能力。 (2)人际交往能力:妥善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与他人和谐共处、共同发展。生活、工作中需要与许多人交往,这就难免发生矛盾。作为大学生只有具备人际交往能力善于处理各种人际关系才能在工作中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在人际交往中,要以我们民族善良、诚实的传统美德来善待他人,“将心换心”“以诚相待”,学会尊重他人;要换位思考,多为他人设身处地着想,这样才能得到他人尊重;要学会能干大事,又能干小事的本领;学会处理具体问题时既坚持原则又不失灵活。 (3)表达能力:以语言或其他方式展示自己思想感情的能力,它是交流思想、交流感情的基础性素质,故又称为语言文字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要求语言的流畅性、灵活性和艺术性,书面表达能力要求文句的逻辑性、艺术性和条理性。 (4)开拓创新能力:用已积累的知识通过不断探索研究在脑中创造出新的思维,提出新的见解和做出新选择的能力。它包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发现规律的能力,创造性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明新技术、创造新产品的能力,提出新思想的能力。 (5)动手能力:把创造思维变成实际的物质成果或是用生动形象的实践过程呈现创造性思维的转化能力。这种动手能力对工科大学生尤为重要,即在实际工作中既能讲出科学道理又能动手干出样子。大学生充分利用实习和勤工俭学机会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 (6)组织管理能力:包括计划能力、组织实践能力、决断能力、指导能力和平衡能力。用人单位对具有一定交往能力的大学生越来越重视,许多单位挑选大学生时不仅注重学业成绩同时对在校是否担任学生干部、担任过社会工作很感兴趣。因此,大学生在校期间应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尽量做一些社会工作,不断增强自己的组织工作能力,以利于今后工作。
5. 如何改善中国的国际形象
也许可以说过去中国在欧洲的形象尤其好,因为那时的欧洲人对中国有一种认识,认为中国一方面是一个古老而富有威望的文明体,另一方面已经在20多年里逐渐摆脱了毛主义,而进行了有目共睹的十分成功的经济改革。
但在过去的十年里,中国的这个良好形象开始改变了,这主要是因为受到了两个因素的影响。一个因素是,西方各国的经济在此期间遇到了一系列的困难、挑战与挫折,从而造成了比较严重的失业,在普通民众中造成了不安全感、挫折感和某种嫉妒情绪。与此同时,西方主流媒体、尤其是欧洲媒体对中国缺乏客观的报道,则加深了民众的这一情绪。通常,当经济和社会形势恶化的时候,人们很自然地要把情绪发泄在某些替罪羊身上,例如不论是在今天的欧洲还是中国,移民或迁移劳工都被当成替罪羊。
另一个因素是,中国在外交政策上正在慢慢地变得更加自信而坚定,更能展示自己的力量,有时还会用威胁性的口气对西方人说话。这就在西方引起了越来越大的担忧,有人担心中国的目标是成为一个希望把自身观点强加给他人的超级大国——就像过去400年里西方国家所做的那样。
魏柳南:对于西方公共舆论与中国之间的误解与猜忌的加深,媒体负有最大的责任。因为媒体总是把事情简化,只强调中国各种政策的黑暗面。西方公众对于中国目前还所知甚少,除了旅游、文化交流和一些其他形式的交流之外,来往非常有限,然而媒体以一种过度简化甚至歪曲的方式来表现中国。
魏柳南:我强烈地认为,不仅为了改善中国在西方的形象,而且为了改善中国在发展中国家的形象,中国应该做几件重要的事情。首先也是我多次强调的一点是,中国必须改变自己与外界沟通和交流的方式,以一种西方人或者其他族群可以明白、可以理解的方式进行沟通。要实现这一点,关键在于制定良好的公关政策。
一些中国人告诉我,中国不需要调整自身来适应外部世界,因为外部世界最终会自行调整,以适应中国的方式。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错误。不论是不是喜欢,我们必须明白,必须承认,西方文化已经主宰世界几百年了,而今天世界的沟通方式仍是以西方的概念为基础的。
摆在中国面前的只有两个选择,或者是改变它的沟通方式,从而以一种和平的方式来改变自身的形象,使自身的政策与战略能为外部世界理解,并按照自己的心愿来向世界展示自己的形象。如果中国不打算这么做,而是根本不关心自己受不受到理解,那么只要这个世界依然是一个西方化的世界,中国和其他国家必然会朝着一场严重冲突的方向发展,而这将是一个所有人受损、无人获益的局面。
魏柳南:我坚信中国可以在所有领域给国际社会带来许多新概念,而各发展中国家现在正在以极大的兴趣注视着中国的一举一动。虽然发展中国家的人们曾经为反对殖民主义而战斗,但连续几百年的西方统治仍给他们的心理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他们仍然更熟悉欧美文化而不是中国文化。我认为现在“华盛顿共识”已经寿终正寝了,但“北京共识”依然处于萌芽状态。
魏柳南:我的观点是,要成为一个真正的全球性大国,并不需要依靠经济、科技或单纯的硬实力,最重要的因素是要影响人们的想象,给予人们梦想与期望。1945年之后的美国在这个方面是极为成功的,他们通过电影以及文字、声音、图像的宣传在海外树立了良好的形象。这样的软实力是维持美国大国地位最有效的工具。
目前为止,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所限,中国的软实力是极为有限的。中国的软实力对外国政府、外国决策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在中国的周边地区,但还完全没有影响海外的舆论、普通的民众与年轻人。出现这一状况的原因有很多,例如外国媒体针对中国的宣传攻势,中国自身沟通技巧的欠缺,以及中国自身没有做出足够的努力来把自身形象定位为一种完善的经济、社会与政治模式。
一个全球性大国不能是一个总在威胁别人的国家。看看美国的例子,美国侵略过不少国家,威胁其他国家,每当必须动武的时候就选择动武,但就算是在那些美国的“敌国”里,普通民众依然对美国充满幻想,包括美国的生活方式、电影和汽车以及美国一定程度的言论自由等等。这些民众被他们头脑中关于美国的画面所主宰,他们对美国的印象与真实的美国有很大的差距,但单凭这些浮光掠影的印象,美国已足以主宰他们的头脑。
有的时候中国似乎以为,通过将自身的观点强加给别国政府,就可以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大国,这是错误的,施加影响应该以民众而不是政府为目标。但要影响民众,中国就必须向他们提供一个明晰的模式,这一模式应该既代表经济发展,又代表某种生活方式,也代表对基本权利的尊重的结合。只有在这个领域具备一定的实力,中国才能与美国长期地竞争。
魏柳南:这就让我们回到了原先的问题。中国价值观是什么?一方面,我们不能接受西方强国奉行的那种绝对人权主义的理念,这种理念在大多数情况下不过是掩饰最原始的商业利益与权力斗争的外衣,但这个世界上仍然有一些基本的、对所有人类都很重要的、必须得到尊重的人权诉求,例如要防范官员的腐败,想让民众有权享受公正的司法等。虽然中国中央政府采取了明显的努力来改善这些基本人权,但一些权利在中国依然没有得到合理的保障。
我认为,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根本性的价值观,例如对老人的尊重、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强调工作的社会价值等等,这些在西方社会被遗忘了,但在中国依然保持着,而且中国必须坚守这些价值观。但中国如果想在经济榜样之外,也成为价值观上的楷模,就必须为民众提供更公平的待遇和保障。此外,美国的文化——而不是价值观——在二战之后保持强劲的一个重大原因是美国电影的影响。中国在这方面的实力还是太弱了。
(魏柳南为法国汉学家,前外交官,着有《中国的威胁?》一书)
6. 谈谈如何塑造中国国际形象。
公共外交:塑造中国国际形象 </b>
公共外交能突破传统外交政府对政府的僵化和民间对民间的软弱,着眼于未来,通过沟通和交流赢得外国民众的信任和承认,中国也因此更有理由更有可能开展成功的公共外交以塑造自己的软权力体系,丰富我们综合国力的概念。
10月1日,美国将重返阔别近20年之久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期将原来里根政府指责的“第三世界批评美国和以色列的讲坛”变成为改变美国国际形象的重要舞台。这是“9·11”后美国政府重新重视以增强与世界沟通为目标的公共外交的重要体现,旨在解决“世界为什么仇视美国”这一问题。
美国的教训对我们不无启示。中国也经历过“非典”对我国际形象先抑后扬的教训。今天,中国日益融入世界。中国的国际形象不仅关系到中国的国际信用从而影响直接投资和对外贸易,而且从长远讲,与中国的“软国力”密切相关,已经成为中国的无形资产。中国要成为负责任的大国,对世界做出更大贡献,必须将中国的公共外交战略提上议事日程。
我国几代领导人都很重视民间外交,民间外交在中日邦交正常化过程中也扮演了十分积极的角色,但公共外交工作还有待于加强。公共外交是以本国政府为主体、他国公众为受体的外交形式,既不同于公司间或政府间对等的公关外交,也不同于以公众为主体的公众外交,如民间外交,或称为外交的第二、第三管道。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如何从形象上入世,影响国外民众和媒体的中国观,某种程度上比一时的外交得失更加重要。
那么,中国的国际形象面临哪些问题与挑战呢?
过去,对国际形象问题我们存有不少错误观念或心态,较典型的有以下几方面。其一,将国际形象与国力等同,认为国家强大了人家自然就会尊重你。忽略了国家的亲和力,即国际社会对你的亲近和喜欢程度,某种程度上,这是“中国威胁论”产生、蔓延和强化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其二,重视国际地位,忽视国际形象。在历史上的朝贡体系下,特别在乎的是中华民族的威望,现在则有重“威”忽“望”之势。其实,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理应包括中国“软国力”的复兴。其三,发展战略中偏经济、轻文化,而文化也是以弘扬传统文化为主,对现代中国形象宣传不够。其四,认为身正则影不歪、酒香不怕巷子深,敏于行而讷于言,忽视在国际社会宣传自己、推销自己,塑造正面的国际形象。其五,以历史、文化大国自居,认为国际社会不了解我历史和文化,因而不尊重中国;而外国民众也常常只对中国的历史感兴趣,对现在的中国并不了解。我们心态则是,中国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大国,理应受到世界的尊重。但历史上的受尊重不会自动转化为现在的魅力;而曾经的受害者,希望自然而然地博得国际社会的同情也是不现实的。在具体做法上,常常是拷贝国内宣传做法开展对外宣传或公关,而不是开展现代意义上的公共外交。
改革开放以前,由于中国长期游离于主流国际社会之外,国际形象主要是内政问题的某种折射;在此之后,内政问题也一直是影响中国国际形象的因素,甚至一度成为主导因素。内政问题首先是中国由于体制、价值观等方面与西方标准差异明显,因而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其次是国家统一问题,在香港、澳门相继回归祖国之后,最主要的就是台湾问题了。
这说明,内政问题仍然是制约中国国际形象的长远掣肘。
国际社会对中国国际形象的认知,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存在对方和我方两方面的原因。对方原因包括:因不了解中国国情和意识形态的隔阂而产生的不信任等。我方原因则往往是不重视外部世界的反映,不善于推销自己等。针对国际社会对我内政外交政策不够了解,近年来,我国政府经常以白皮书的形式加以正面、详细的阐述,收到了一定的效果。自1980年起先后批准加入了17个国际人权公约和协定书,并签署了《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公约》和《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公约》,更是消除了国外舆论对中国政府的诋毁。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威胁论”成为影响中国国际形象的主要制约。其中也蕴涵着一个悖论:以中美关系为例,中国处于弱势,比如抗战期间,中国较容易受美国同情,美国人对中国的看法就比较正面;反之,中国强大了,美国就认为是一种威胁,对中国看法较负面。因此,问题的关键在于改变中国强大了就会威胁人家的逻辑,增强对中国的信任。
中国国际形象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要求我们积极主动地开展公共外交活动,并把它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高度来推行。
公共外交是更好发挥一国“软权力”的重要手段,它能突破传统外交政府对政府的僵化和民间对民间的软弱,着眼于未来,通过沟通和交流赢得外国民众的信任和承认,中国也因此更有理由更有可能开展成功的公共外交以塑造自己的软权力体系,丰富我们综合国力的概念。
开展中国的公共外交,要求我们结合中国的历史智慧,探讨我们开展公共外交的观念、环境、资源和挑战,提出中国特色的公共外交战略体系:
———目标:自信、务实、开放、负责的中国,是我国公共外交的基本目标定位,从长远看是服从于中国国家发展目标的定位———“富强、民主、文明和负责任的大国”,积极配合“三步走”的经济发展目标,循序渐进地使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形象由“中性”、“正面”向“亲近”转换。
———手段:关键是树立政府在国内的亲民、民主形象,中国驻外机构也要首先保护好每一个中国公民、侨民在海外的利益;其次通过开展文化广播的国际交流形式,利用当地国家的电台、电视台渠道播放中国的新闻娱乐节目,利用当地华侨、留学生和对华投资跨国公司开展针对母国的形象宣传活动,如“创意中国”、文化营销国家活动,塑造充满活力的、民主、开放和富有人性的国家形象,重视“国家品牌塑造”。
———重点:鉴于“今天中国的国际形象,基本上就是一个被美国媒体妖魔化了的形象”,我们应抓住美国和欧洲这些影响世界舆论的重点,及时对欧美某些媒体不负责任地妖魔化中国的行为进行消毒,并充分利用联合国舞台传递中国的声音,树立起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机构:整合我国外交资源,设立公共外交事务的专门部门,统一协调公共外交工作。
(作者为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博士、历史学博士后)
7. 如何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
对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来说,树立起积极正面的国际形象,对于国家的长远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虽然我国近年来对这个问题越来越重视,但从实践情况来看,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我们在树立国家形象方面,“破”的方面做的工作较多,“立”的方面有明显的欠缺。
具体而言,我们大都是在国际上出现关于我国的负面舆论之后,才开始“摆事实、讲道理”,着力破除这些言论。这种消极被动的“破”的做法,与防患于未然、积极主动的“立”——在负面言论未出现之前,树立起积极正面的形象——相比,只是退而求其次的办法。
8. 如何宣扬中国的国际形象
1、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
主动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让世界更好了解中国。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宣传思想战线积极作为、开拓进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弘扬,主流思想舆论不断巩固壮大,文化自信得到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
2、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世界认识中国的窗口,彰显时代创新、体现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的当代中国故事也引来八方喝彩。
3、完善国际传播工作格局,创新宣传理念、创新运行机制,汇聚更多资源力量。
讲好中国故事,既是责任担当,也要遵循规律、改革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的关注、认同与日俱增,但“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等噪音杂音依然存在,唯有把握大势、区分对象、精准施策,主动宣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才能让世界更好了解中国。
(8)如何中国未来国际形象扩展阅读:
国家形象的重要性:
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对自己的认知以及国际体系中其他行为体对它的认知的结合;它是一系列信息输入和输出产生的结果,是一个“结构十分明确的信息资本”。国家形象被认为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可以从一个方面体现这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影响力。因此,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传播深受各国政府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