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国际知识 > 国际军事战役日军有多少次

国际军事战役日军有多少次

发布时间:2022-07-31 03:28:30

㈠ 抗日战争消灭了多少日军22次大会战中国胜了哪几次

关于抗战中打死了多少鬼子,一直是一个争议很大的话题。尤其是在网络上,关于抗战歼灭日军的数字更是越写越少,其中以两个数字出现的更多,45万和20万稍多。45万的数字,是一些抗战史学家,根据日本史料调查统计出来的,不到20万稍多的数字,是供奉在靖国神社里的牌位数。
战争中对方的阵亡数字,通常以对方的统计为最准,因为打完仗统计一下还剩下了多少人,精确地阵亡数字很简单就能算出来。45.5万和不到20万的数字,都是根据日方的资料得出来的,再加上我们写在历史课本上的消灭日军数确实人为水分很大,以至于当这两个数字频繁出现在了网上,搞得很多的人都产生了一个相当郁闷的疑问——八年抗战我们付出了近两千万人的生命,难道就打死了这么点的鬼子?但实际上抗战里我们打死的鬼子,远比供在靖国神社里的牌位数多,也比某些所谓史学家根据日本史实统计出来的数字多。因为日本史料里所记载自己记载伤亡数字,缩去的水分比我们增添的水分一点都不少。
最典型的例子是中途岛海战,日军四艘航母被击沉,阵亡3500余人,美军一艘航母被击沉,仅阵亡了300多人,但日本大本营却是大肆宣扬击沉两艘美军航母,并将本方的伤亡缩小到了和美军相当的数字。为此京还为“太平洋上的赫赫皇威”组织了提灯游行,令德国为大日本皇军的“重大胜利”而深受鼓舞。另外的一个例子就是诺门坎战役。关东军总部公布的阵亡人数为7696人,负伤人数为8647人,下落不明的人数为1021人。这样的伤亡数字一看就有问题,因为受伤的人数与阵亡的人数太接近了,这在战争中是根本不可能存在。虽然苏联公布的歼敌数也是一贯地有浮夸,但从整个战役的日军参战部队损失来看,前线的步兵第23师团、第7师团、第8国境守备队、第一独立守备队和第1坦克师团几乎全军殆尽,得意保持住建制撤回来的只有一个骑兵联队,由此可以看出日军在诺门坎战役的真实阵亡数字远比不到八千人多得多。
与美、苏两大军事强国交战会缩报伤亡,那么与国力远不如其的中国交战,为了维护大日本皇军天下无敌的尊严,显然日军更是会大幅的缩报伤亡数字。淞沪会战,作为抗日战争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日方总共投入30余万兵力,中方总共投入70多晚兵力,双方百万大军惨烈焦灼地鏖战了三个多月,日军在会战结束后前期公布的阵亡人数却仅为900多人,此后把伤亡数字增加了2300人,再之后又增加到了4000多人,最终定格在了9900余人,却也显得甚是微妙没有过万。至今淞沪会战日军究竟阵亡了多少,仍是一个无法确定的数字,因为最能真实反映本方阵亡人数的日本战报里,逐次增加阵亡的汇报可考性实在太低。不过在一名日军老兵所写回忆录关于淞沪会战的叙述里,提到了其所在的中队打得只剩下了十几个人,并提及其所属联队最后也只剩下了不到四分之一,光进攻上海火车站就死了九百多人,从这名日军老兵的回忆录中可见淞沪会战之惨烈,同时也无形中表露出日军在淞沪会战的阵亡人数肯定是更多。
为了维护大日本皇军天下无敌的尊严,在与正规的国军交战时会缩报伤亡,与武器装备低劣的八路军游击队交战时,日军缩报伤亡的程度更是达到了夸张程度。例如关家垴战役,一个大队的日军闯入了八路军总部腹地,捣毁了八路军千辛万苦建立起的水腰子兵工厂,为此惹恼了并不想与日军打大仗的八路军,正好一个大队的日军是孤军深入,于是八路军集中兵力将该大队日军包围在山上发起了总攻。此战役虽不像亮剑小说里写的全歼了川崎大队,但确确实实歼灭四百多日军,将川崎大队消灭了大半,要不八路军的面子实在也没地方放了。而次战役在日军的战报上,却是宣传说仅阵亡了死61人,不过真是一个整编大队的只死了61人,就选择逃跑全线撤入了战斗,实在也太有辱于皇军士兵视死为荣的名声啦。
现在如按日本人认可的阵亡人数,他们总共才死了40万多一点的士兵,因为只有这40万鬼子,“玉碎”后得以“光荣”地把牌位摆进了靖国神社。现在日本的右翼分子,对其在二战中的阵亡数字,都坚信的是只有摆了牌位的这40万人。现在我们的某些喜欢妄自菲薄的人,得出的抗战中仅消灭了20稍多日军的数字,也主要依据靖国神社里的牌位统计出的。因为在靖国神社里的牌位,从1937到1941年死在中国的鬼子,是191250个,而我们在抗战中消灭的鬼子,又主要是在37年到39年的全面防御阶段打死的,所以根据靖国神社里19万的牌位,我们的某些人给出了自认精确的数字,20万稍多一点点。但其实傻子都能看出来,靖国神社里的牌位是有问题的。因为关于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牌位,算上太平洋战争和中国战场的阵亡数字,在靖国神社里总共只有21万个牌位,但显然在太平洋被美军打死的鬼子就远比这个数字多得多。
根据日本史实统计出来的45.5的数字,可信度其实也不大。因为日本当年记录当年阵亡数字的资料,在投降前为毁灭罪证都销毁了,其实留下来也没多大参考价值,如前边所说很多都被缩水了。
那么我们究竟在抗战中消灭了多少鬼子呢?七十年代日本的经济复苏后,一些二战学者本着要为国人证名的态度,曾在民间搞过一次大规模的调查,目的是让更多的“先辈”得以将牌位供奉进靖国神社,得出的结论是死在中国战场的军人超过了80万。这一数字虽然是在民间调查出的,但可信度还是很高的,当时离二战结束尚不甚久,谁家有先人死在战争中,又是什么时候死在了什么地方,通过询问其后人自然可以得出来。不过这一数字并不包括朝鲜籍日军,虽然在二战时被算作了日本人,众多的朝鲜人改了日本名参加了军队,但战败后却又被剥夺了做日本人的资格。而当年侵华日军里朝鲜籍士兵最高达40%,既然有80万真正的鬼子被打死,那么朝鲜籍日军至少也得死个十万二十万的。所以从日本学者根据民间统计得出的数字,说我们在抗战中打死了近百万日本鬼子,这一结论 还是非常值得可信的。

㈡ 中日十大战役是什么

1、淞沪会战

淞沪会战自1937年8月13日晨,日军以日租界和黄浦江上的军舰为基地,向闸北一带进行炮击,我军奋起还击开始,至11月12日我军西撤结束。

2、上高会战

“上高战役”闻名中外,又称“锦江会战”。上高会战,中国军队击毙日军少将指挥官岩永、大佐联队长滨田,毙伤日军16000余人,击落敌机1架,缴获日军军马2800余匹,辎重物资无数。

3、南京保卫战

日军于1937年12月13日攻陷南京之后,在南京城区及郊区对平民和战俘进行长达6个星期的大规模屠杀、抢掠、强奸等战争罪行。有关南京大屠杀的死亡人数国际法庭认定至少20万以上,中国学者考证为30万以上。

4、太原会战

太原会战中光忻口战役就伤亡日军约两万人,创造了华北歼灭日军人数的最高纪录,从此国民革命军在华北的正规战争宣告结束。

5、徐州会战

这次会战消耗了日军有生力量,迟滞了日军进攻速度,为部署武汉保卫战赢得了时间。

6、武汉保卫战

武汉会战历时4个半月,战线大到皖,豫,赣,鄂4省数千里地,双方投入兵力之多,战线之长,时间之久,规模之大,是抗战中任何战役所不能比拟的。会战后,日军由于战线延长,兵力与资源不足,不得不放弃"速战速决"的企图,抗日战争逐渐进入相持阶段。

7、长沙会战

在抗日战争相持阶段,日发动了3次长沙会战,但均遭失败。

8、桂南会战

1940年1月上旬,日军由粤北抽调兵力到桂南进行反扑。1月27日,日军由南岸突破邕江,进占永淳。至11月30日,先后收复龙州,南宁,钦县,镇南关(今友谊关)。历时一年的昆仑会战结束。

9、滇缅之战

中国远征军于1942年深入缅甸与日军作战失利后,一部分撤到印度境内。

这场胜利,打通了中印公路,解除了日军对中国战场西侧的威胁,打破了日军对美援华物资的封锁,同时减轻了盟国在太平洋战场上的压力,在国际上博得了崇高的荣誉。

10、湘西会战

1945年3,4月间,日军为破坏我靠近前线的野战机场,纠集重兵向湘西发动进攻。

至六月七日,日军所占地区全部收复,并毙,伤日军24000余人,取得了湘西会战的胜利。

㈢ 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与美国的战斗有几次

冲绳岛战役

中途岛海战

吕宋岛战役

珊瑚海战役

珍珠港事件

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

硫磺岛战役

莱特岛战役

菲律宾战役

马来亚战役

1.冲绳岛战役

日期: 1945年4月1日 - 6月21日
地点: 日本冲绳岛
结果: 盟军胜利

参战方
美国
英国
加拿大
新西兰,
澳洲 日本

指挥官
盟军

布克纳
约瑟夫·史迪威
史普鲁恩斯

日军

牛岛满
长勇
兵力
盟军

548,000人,
1, 300艘军舰,
2,108架军机

日军

100,000人,
16艘军舰,
27辆坦克,
927门火炮,
8,080架军机

伤亡

盟军

12,513人阵亡或失踪
38,916 受伤
33,096 非战斗受伤
372辆坦克
763架军机
79艘军舰沉没或报废

日军

66,000人阵亡或失踪
17,000 受伤
7,455被俘
16艘军舰沉没或报废
7,830架军机被撃落
140,000名居民死亡或阵亡或失踪

2.中途岛海战

日期: 1942年6月4日—6月7日
地点: 中途岛附近海域
结果: 美军获胜

指挥官
美军

切斯特·尼米兹
法兰克·J·弗莱彻
雷蒙德·A·斯普鲁恩斯

日军

山本五十六
南云忠一
山口多闻
兵力
美军

3艘航空母舰
巡洋舰8艘
15艘驱逐舰

日军

6艘航空母舰(4艘实际参与战斗)
11艘战列舰
16艘巡洋舰
53艘驱逐舰
伤亡
美军

1艘航空母舰
1艘驱逐舰
147架军机
307人阵亡

日军

4艘航空母舰
1艘重巡洋舰
332架军机(包括备用机)
2,500人阵亡

3.吕宋岛战役

日期: 1945年1月9日 – 8月15日
地点: 菲律宾吕宋岛
结果: 盟军决定性胜利

参战方

美国, 澳大利亚, 菲律宾
日本

指挥官
盟军

道格拉斯·麦克阿瑟
克鲁格
艾奇伯格
约翰·霍奇
奥斯敏纳

日军

山下奉文
横山静雄
冢田理喜智

兵力
日军 280,000人 美军 280,000人
伤亡
美军47,000人伤亡 日军 210,000人伤亡

4.珊瑚海战役

日期: 1942年5月4日 - 1942年5月8日
地点: 澳大利亚、新几内亚及所罗门群岛之间的珊瑚海
结果: 日本战术性胜利
联军战略性胜利

参战方
美国, 澳大利亚 日本

指挥官

美军
切斯特·尼米兹
弗兰克·弗莱彻

日军
井上成美
高木武雄
五藤存知

兵力
美军
2艘重型航空母舰“列克星敦”号、“约克城”号,
3艘巡洋舰

盟军
2艘重型航空母舰“瑞鹤”号、“祥鹤”号,
1艘轻型航空母舰“祥凤”号,
4艘巡洋舰

伤亡
美军

1艘重型航空母舰
“列克星敦”号,
1艘驱逐舰,
1艘油船,
543人阵亡

日军

1艘轻型航空母舰
“祥凤”号,
1艘驱逐舰,
1,074人阵亡

5.珍珠港事件

日期: 1941年12月7日
地点: 夏威夷群岛瓦胡岛上的珍珠港
结果: 日本胜利

参战方
美国 日本
指挥官
美军
赫斯本德·基梅尔
沃尔特·肖特

日军
南云忠一
渊田美津雄
兵力

美军

8艘战列舰
6艘巡洋舰
29艘驱逐舰
9艘潜艇
约390架飞机

日军

6艘航空母舰
2艘战列舰
3艘巡洋舰
9艘驱逐舰
5艘袖珍潜艇
441架飞机
伤亡

美军

2,403人阵亡
5艘战列舰被击沉
3艘战列舰受损
3艘巡洋舰被击沉
3艘驱逐舰被击沉
188架飞机被摧毁
155架飞机受损

日军

29架飞机被击落
55名飞行员阵亡
5艘袖珍潜艇被击沉
9名潜艇乘员阵亡
1名潜艇乘员被俘

6.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

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以美国为首的盟军对日本发动的战役。战役由1942年8月展开,到1943年2月日本在瓜岛全面溃退结束。

日期: 1942年8月 - 1943年2月
地点: 瓜达尔卡纳尔岛及其附近海域
结果: 盟军胜利

参战方
美国
澳大利亚联邦
新西兰
英国
所罗门群岛
汤加
日本
指挥官
美军

切斯特·尼米兹

日军

南云忠一

兵力
美军约60000人

日军约36200人

伤亡

美军
约5,000人,
伤6,000人,
损失军舰24艘,
运输船3艘,
战机约250架

日军
约24,600阵亡,
损失军舰24艘,
运输船16艘,
战机683架。

7.硫磺岛战役

日期: 二月16日 1945 – 三月26日, 1945
地点: 琉璜岛, 日本
结果: 美军胜利

参战方
美利坚合众国 日本
指挥官
Holland Smith霍兰德 史密斯 Tadamichi Kuribayashi栗林忠道

兵力
美军100,000 名海军陆战队员

日军20,700 名步兵

伤亡

美军
6,821人阵亡
20,000人负伤

日军
18,000人阵亡
216人被俘

8.莱特岛战役

日期: 1944年10月20日 – 12月31日
地点: 菲律宾莱特岛
结果: 盟军决定性胜利

参战方

美国、澳大利亚、菲律宾
日本

指挥官
盟军
道格拉斯·麦克阿瑟
克鲁格
艾奇伯格
约翰·霍奇
奥斯敏纳

日军
山下奉文
铃木宗作

兵力
盟军
美军200,000人
菲律宾人民军3,189人

日军 55,000人

伤亡
盟军
3,500人阵亡
12,000人受伤

日军
49000人阵亡

9.菲律宾战役

日期:1941年12月8日 - 1942年5月7日
地点: 菲律宾群岛
结果: 日军胜利

参战方
美国
菲律宾 日本

指挥官
美军
道格拉斯�6�1麦克阿瑟

日军
寺内寿一
本间雅晴

兵力
美军
约150,000人
军舰及运输船45艘,
飞机约270架

日军
约120,000人
军舰及运输船43艘,
飞机约500架

伤亡
盟军
7,500人,
110,000人被俘,
损失军舰24艘,
运输船3艘,
飞机约250架

日军
2,800人,
损失军舰及运输船4艘,
飞机80架。

10.马来亚战役

日期: 1941年12月8日 - 1942年2月15日
地点: 马来亚及新加坡
结果: 日军获胜

参战方
英国
英属印度
澳大利亚
马来属邦
日本

指挥官
盟军
帕西瓦尔

日军
寺内寿一
山下奉文

兵力
盟军
140,000
150架飞机
6艘军舰

日军
70,000
211辆坦克
560架飞机
33艘军舰

伤亡
盟军
10,000人阵亡
130,000人被俘

日军
2,000人阵亡
37,215人受伤

㈣ 日军侵华战争中发动了哪些战役,在什么时间,杀害了多少同胞 财富值给最详细的

一共是22次大型战役
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8月13日, 日军便以租界和停泊在黄埔江中的日舰为基地,对上海发动了大规模进攻。上海中国驻军奋起抵抗,在上海和全国人民的支持下,开始了历时3个月之久的淞沪会战。

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10月至11月,太原会战爆发,中国第2战区部队同日军华北方面军在山西省北部、东部和中部地区进行的大规模的战略性防御战役。此战中,日军参战总兵力约合4个半师团共14万人,伤亡近3万人;中国军队参战总兵力6个集团军计52个师(旅)共28万余人,伤亡10万人以上。

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12月,南京战役爆发,中国军队在江苏省南京抵抗日军进攻的战役。此战,中国军队以10万之众浴血奋战,英勇地反击了日本侵略军。但日军以8个师的兵力分兵进逼,使守军处于三面被围。背水一战的不利地位,再加上军事当局在组织指挥上采取消极防御,使守军处处设防被动挨打,最后决定突围又未拟定周密计划,致使大量部队团于城内,惨遭日军杀戮。作战中,中国军队伤亡约5万余人。

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2月至5月,徐州会战暴发,中国第五战区部队与日军华北方面军、华中派遣军各一部,在以江苏省徐州为中心的津浦(天津至浦口)、陇海(宝鸡至连云港)铁路地区进行的大规模的防御战役。此战,日军动用8个师、5个旅约30万人,中国参战部队前后有70个师约100万人,历时5个月,中国军队广大官兵英勇奋战,首先在南线将日军阻止在淮河南岸,打破其与北线日军会合的企图;继而在北线将东路日军击败于临沂地区,又将西路日军之右翼阻止在嘉祥地区,粉碎日军在台儿庄会师的计划。

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3月23日至4月7日,台儿庄战役爆发, 这是中国军队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在历时半个月的激战中,中国军队付出了巨大牺牲,参战部队4. 6万人,伤亡失踪7500人。在中国军队的英勇抗击下,取得了歼灭日军1万余人的巨大胜利。此次战役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凶焰,鼓舞了全国军民坚持抗战的斗志。

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8月至10月,武汉会战爆发,中国第五、第九战区部队在湖北省武汉地区抗击日军进攻的防御战役。此战,历时两个多月,这是抗日战争初期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中国军队由于处处设防,分兵把守,且未掌握强有力的预备队,由于没有充分发动群众,破坏对方交通线,因此未能重创日军。

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10月,广州战役爆发,中国第四战区部队在广东省广州湾地区与日军第21军进行的防御战役。此战,日军实现了切断中国由华南接受外援的交通线,以及策应武汉作战的目的。对中国来说,则不仅失去了重要的国际物资补给线,而且影响了全国战局。

1939年(民国二十八年)3月至4月,南昌会战爆发,中国第9战区部队在江西省南昌地区对日军华中派遣军的防御战役。此战,是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中日军队的首次交锋,日军纠集重兵,先发制人,攻势极为猛烈。中国守军奋勇抵抗,兵力损失达43000余人。

1939年(民国二十八年)5月,随枣会战爆发,中国第5战区部队等在湖北省随县、枣阳地区对日军进行的防御战役。此役,中国军队在兵力上占较大优势,能协同配合,但兵力使用欠灵活,曾一度处于被动局面,后经全军将士浴血奋战,恢复原态势。此役毙伤日军13000余人,达到了牵制消耗日军目的。中国军队伤亡2万余人。

1939年(民国二十八年)9月至10月,第一次长沙会战爆发,中国第9战区部队在以湖南、湖北、江西三省接壤地区对日军进行的防御战役。此役,中国军队共毙俘日军2万余人,炸毁日军飞机20余架,粉碎了日军消灭第9战区主力的企图。作战中,中国军队伤亡3万余人。

1940年(民国二十九年)5月至6月,枣宜会战爆发,中国第5战区部队在湖北省枣阳、宜昌地区对日军华中派遣军第11军进行的防御战役。

1941年(民国三十年)5月至6月,晋南战役爆发,中国第1战区部队在山西省南部中条山地区对日军第1军进行的防御战役。此战,由于中国军队疏于防守,临战又缺乏物质和精神准备,因此遭到惨败,退出中条山。

1941(民国三十年)年9月至10月,第二次长沙会战爆发,中国第9战区等部队在湖南省长沙地区对日军进行的防御战役。此次会战历时月余,中国军队共歼灭日军4.8万余人,击落飞机3架,击沉汽艇7艘,使其妄图一举歼灭第9战区主力的计划遭到失败。

1941年(民国三十年)3月至4月,上高会战爆发,中国第9战区部队在江西省上高地区对日军进行的防御战役。此役,毙伤日军1.5万余人。

1939年(民国二十八年)11月至1940年2月,桂南会战爆发,中国军队在广西省南部地区对日军的防御战役。在昆仑关战役中,国民党政府军取得自武汉失守以来正面战场的一次重大胜利。中国

㈤ 二战中美日海战主要有哪些战役

珍珠港
珊瑚海
中途岛
所罗门
马里亚纳
莱特湾

偷袭珍珠港是1941年12月7日清晨,日本帝国海军的航空母舰舰载飞机和微型潜艇突然袭击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在夏威夷基地珍珠港以及美国陆军和海军在欧胡岛上的飞机场的事件。太平洋战争由此爆发。这次袭击最终将美国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它是继19世纪中墨西哥战争后第一次另一个国家对美国领土的攻击。这个事件也被称为珍珠港事件或奇袭珍珠港。

珊瑚海之战
美方“列克星顿”号航空母舰被击沉,“约克城”号受到破坏。
日方小型航空母舰“祥凤”号被击沉,大型航空母舰“翔鹤”号遭重创。同时,这两艘航空母舰上的舰载机几乎全部损失,许多技术娴熟的日本飞行员也被击毙。日本“瑞鹤”号航空母舰上的飞机也失去了战斗力。
B-25杜立特空袭 1942年4月18日
杜立特尔中校率领16个B—25轰炸机的机组人员从海军的航空母舰大黄蜂号上起飞,成功轰炸了东京。这次空袭给日本造成的物质损失微不足道。但在心理上极大震撼了日本朝野。杜立特空袭被称为美国二战的首次胜利。其实日方损失的是:50人死亡,252人受伤,90座建筑物被毁,日本柴油机制造企业,日本钢铁公司的横滨制造仓库,名古屋飞机制造厂,1个军火库,1家海军化学厂,一个机场,1个弹药临时堆集库,9座电力建筑,6座燃料库,1个服装厂,1个食物储存仓库,1个燃料公司,名古屋第二临时部队医院的6个病房,6所小学或中学和无数非军事住宅。日本物质损失达320万美元。这次空袭确实对战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直接导致了后来的中途岛战役。
转折点
美国方面损失了一艘航空母舰,一艘驱逐舰,307名官兵和147架飞机。
日本方面付出了惨重的代价:4艘航空母舰和1艘巡洋舰被炸沉,损失飞机322架,其中283架飞机是随母舰沉没;阵亡官兵3507人,包括数十名经验丰富,身经百战的飞行和机务人员。联合舰队从此一厥不振,再也无力发动大规模的海空作战。中途岛战役是太平洋战争的转折点,对整个战争有着决定性影响。
瓜岛战役
太平洋战争的分水岭。日美双方在六个月的时间里进行过大小海战三十余次,其中较大规模的海战就有六次。
美军共阵亡约5000人,伤6700人,损失军舰24艘,运输船3艘,飞机约250架。
日军共有约5万人丧生,损失军舰24艘,运输船16艘,飞机892架。
伏击山本五十六 1943年4月18日 日本联合舰队司令官山本五十六被设伏的美军飞机击毙。
马绍尔群岛战役
美军阵亡和失踪人数为568人,负伤2108人。毙伤日军约1.1万,俘虏329人。
激战南太平洋
美军在一年多的激战中,先后组织实施了十余次登陆作战。
美军总共损失轻巡洋舰1艘、驱逐舰5艘、鱼雷艇供应舰1艘、运输船5艘、鱼雷艇8艘,飞机约200架,阵亡约2000人,伤3000人。
日军损失2艘巡洋舰、26艘驱逐舰及大小运输船只数十艘被击沉,飞机损失约1300架,阵亡官兵总数在2.5万人以上。
马里亚纳群岛战役
美军伤亡2.2万人。
日军伤亡约6.5万人,损失了三艘航母,其中两艘还是三万吨的大型航母,最沉重的打击是日军投入作战的岸基航空兵几乎全部损失,舰载航空兵损失超过92%。
莱特湾大海战1944年10月 世界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海战。
日军损失航空母舰4艘、战列舰3艘、巡洋舰9艘、驱逐舰8艘、潜艇7艘、损失飞机500架,另有3艘巡洋舰受重伤,伤亡约1万人。
美军损失航空母舰3艘、驱逐舰3艘、护卫舰1艘,损失飞机100余架,伤亡2800余人,另有6艘航空母舰,1艘巡洋舰、4艘驱逐舰负伤。
日本海军则遭到毁灭性打击,不再对美国海军构成重大威胁。
硫磺岛战役
1945年2月19日至3月26日
日军守备部队阵亡22305人,被俘1083人,共计23388人。日军其他损失为飞机90余架,潜艇三艘。
美军阵亡6821人(其中陆战队阵亡5324人),伤21865人,伤亡共计28686人。美日双方伤亡比为1.23 :1。
美军在硫磺岛的惨重伤亡,也使美军的高层意识到如果进攻日本本土,一定会遇到比在硫磺岛更顽强的抵抗,美军的伤亡将会更惨重,因此,日后美国对日本使用原子弹,很大程度上是出于担心在日本本土登陆将会遭到硫磺岛那样的巨大伤亡。
冲绳战役1945年3月至6月
美军伤亡7.5万人,损失飞机763架,舰艇404艘,坦克372辆;
日军伤亡11万人,被俘9000人,损失飞机7830架,舰艇20艘。此外,岛上平民死亡超过10万人。该战役被丘吉尔称为“战争史中最激烈最着名的战役之一”。

㈥ 日本对中国发动了几次侵略战争

中日历史上已经发生过四次战争,这些战争都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区域冲突,每一次战争都是大规模和结构性的,每一次战争都是在维护和创造东北亚的体系和秩序,所以中日战争是中日关系中的一种宿命和常态。
1.第一次中日战争,唐破百济及日本援军之白江口大战(公元663年,唐高宗李治龙朔三年,日本天皇元智二年)
由于日本开化远远晚于中国,当中国已经经过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隋而入盛世唐朝时,日本才在5世纪初步完成了国内统一,之后形成了被中国史书称为“倭国”的统一国家,而统一后的大和——倭国,正处于由奴隶制向封建制度转化的过渡时期。在这一阶段,当时东亚乃至欧亚大陆上文明程度最高的中国唐朝,为日本提供了整理其内部秩序、建立中央集权和封建制度的先进国家体制参考。经过有意识的一代代大批向当时的唐朝派遣向唐朝学习的“遣唐史”,日本在公元645年开始全面效仿唐朝对日本的国体和政体进行改革,这就是日本历史上有名的“大化改革”。“大化改革”后的日本增强了天皇和中央政权的权力,日本开始逐步摆脱以前日本本土上众国林立、四分五裂、并一度依附朝鲜半岛上较强的国家的局面,开始有能力干涉日本本土以外发生的事情。
而当时曾一度为汉代中国疆域的朝鲜半岛,由于汉帝国衰退后中国数百年的中心区域混乱,而进入了一种无序的状态,然后在公元4世纪后陆续出现了高句丽、百济、新罗三个各自独立的国家,由于没有更高的区域性的权威力量制约,这些国家相互间长年陷入战争和对抗状态。而为各自的生存,这三国又分别向朝鲜半岛外的唐朝和日本寻求结盟,最后形成了当时的大和日本(倭国)、百济、高句丽为一方,唐朝和新罗为另一方的战争对抗阵营。
中日之间的第一次战争是663年8月进行的白江口之战。659年,百济进攻新罗,新罗向唐朝求援,唐高宗派苏定方率军13万征百济,新罗以5万精兵接应,唐、新罗联军迅速击溃了百济,俘虏了百济国王义慈。义慈王的次子福信收集残部,企图复国,于660年向日本求助,并要求放回作为人质的丰璋王子,日本当时在位的齐明女皇答应福信的请求,送回丰璋王子,并于661年1月前往九州,欲亲自指挥与唐、新罗联军的战斗,却因劳累过度而病故,出征计划搁浅。
662年,日本组织大量战备物资援助百济,5月,援百济将军阿昙比逻夫率170艘船师抵达百济。663年8月,日本又派卢原君率援军万余,渡海赶赴白江口。同时,唐、新罗联军决定进攻百济丰璋王所在的周留城,由唐将刘仁愿、刘仁师及新罗王金法敏率陆军进击,由唐将刘仁轨、杜爽、百济降将扶馀隆等率水军,从熊津江前往锦江下游的白江口,与陆军配合,夹击周留城。
13日,丰璋王为迎接日本援军,率水军候于白江口,17日唐、新罗的水军和日本船师同时抵达,两军交战。当时日本战船有400余艘,唐、新罗联军只有170艘,兵力也处在劣势,在三回合较量中,双方未取得决定性战果,到18日,两军第四次会战,由于日、百济方高估了己方优势,轻视唐、新罗联军的实力,盲目拼杀,结果大败,400余艘战船被焚,兵卒大多溺死,残军投降,百济国灭亡。
白江口海战胜利后,唐朝继续对高句丽用兵,因此未能惩罚倭国与百济联合与唐朝发生战争的行为,唐朝始终与当时的倭国保持联系,但密切程度已经低于圣德太子起至孝德天皇这段期间与中国隋唐两朝的关系。而日本方面由于始终担心唐朝对日用兵,同样未能主动发起更大规模的与唐朝密切联系,而这一切,由于日本天武天皇登基后完全改变。日本在白江口海战败于中国之后,更激发了向唐朝学习的热情,开始派遣规模更大、次数更多的遣唐使,中日两国历史上最友好和文化交流最密切的时期终于开启,直至公元894年日本单独结束派遣遣唐使,才结束了这一中日历史上一度真正友好的时期。
白江口之战的惨败,使日本意识到自己的实力尚不足以与中国抗衡,于是此后的几百年间,他们一直与中国修好,并派遣十几批“遣唐使”,全面学习中国先进的文化和政治、经济领域的先进经验和技术,而其国内经历了天皇集权、摄关统治(由权臣担任摄政、关白实际掌权)、院政(由天皇让位于子弟,自己称“上皇”、“法皇”,实际仍行使政治权利)、战国大名纷争等时期,中日的和平一直延续九百余年,其间虽有蒙古入侵,但和平基本上被维持,直到丰臣秀吉一统日本。而这一切,都是由于白江口中日一战,创建了全新的朝鲜半岛新秩序,以及日本方面经战争失败后而对唐朝尊敬有加的双重原因。

2.第二次中日战争:元朝及高丽入侵日本之战(公元1274年、1281年,元至元十一年、十八年,日本天皇文永十一年、弘安四年)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两个由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后、建立了以华夏农耕中国为核心区域、但同时跨越游牧区域和渔猎区域的、完全不同于传统农耕中国的中国正统朝代之一。元朝是由发源于中国西北方的草原地带的蒙古人建立,而蒙古人是世界性的游牧民族向定居民族和农耕区域发动全面扩张历史中最成功的民族,在其兴旺的顶峰,建立了横跨欧亚的蒙古帝国。蒙古帝国分裂后,其分裂的碎块构成了今天世界体系中一些最重要的国家,而蒙古人在东亚的经营,事实上为在疆域扩张问题从本质里保守的华夏中国,创造了一个史无前例的扩张和融合的时期。
今天的中国大地域版图,首先是在元代初步成形的,所以元代中国同样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正统地位、而且为后世中国留下重大遗产的朝代。元代同样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主动向周边区域扩张全面发动战争、以期建立一个大一统的安全秩序的时期,仅这一点,就足以使元代与中国历史上所有的朝代有重大区别。而从现代国家和国际体系的眼光来观察,元代的周边扩张其实同样代表着一种经济和安全的理性,即尽可能地扩大核心统治体系的范围,消除任何潜在的破坏秩序的可能,同时创造大地域的贸易交换。
从安全和国家发展的角度来看,元代中国的对外扩张其实有很多资本主义和大工业生产兴起后的现代性,而元代对日本的二次战争和战争失败,同样是影响了随后中日各自历史的重大战争事件。自从唐代后期到蒙古人建立元朝,日本和中国脱离外交关系长达4个世纪之久,忽必烈在中原建立元朝后,企图改变这种情况,使日本与其他政权和民族一样臣服于蒙古人。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要求日本无条件投降,忽必烈数次遣使前往日本,但均为日本政府拒绝。
公元1270年,蒙古使节第五次到达日本,传达了忽必烈的旨意:如果日本不向蒙古朝贡,蒙古人即将出兵,当时18岁的日本执政者北条时宗(1251—1284)坚决拒绝这一要求,并压制了其他人的妥协态度,下令西国的守护和地头准备防御。忽必烈闻此讯后,抑制不住五次遣使、五次被拒绝的愤怒与耻辱,他不顾蒙古与南宋激战正酣,下令准备军队、船只、粮饷,向日本发起战争攻势。日本军队也在北条时宗的命令下严阵以待。
公元1274年,忽必烈命“风州经略使忻都、高丽军民总管洪茶立,以千料舟、拔都鲁轻疾舟、汲水小舟各三百,共九百艘,载士卒一万五千,期以七月征日本”。为此高丽人、汉人被迫造船、运粮饷,充当士兵,他们深受其害。但忽必烈执意攻取日本,“冬十月,入其国,而官军不整,又矢尽,唯虏惊四境而归”。其实元朝军队仅仅在战争开始阶段取得了一些战果。以后则屡战屡败。
尽管日本人的武器无法与蒙古人的长距离武器相匹敌,他们的指挥官也不如久经战场考验的蒙古军队领袖那样有经验,但他们擅长于面对面的搏斗,而战斗过程中突然降临的暴风雨使蒙古军队和船舰在退往旷海中时损失惨重,他们不得不无功撤退。蒙古人第一次东征日本以失败告终。这在蒙古兴起后的战争史中是极其罕见的。蒙古人战无不胜的神话在海战中破灭。
忽必烈听到征服日本失败的消息后,感到非常震惊,再次派遣重要使者携书前往日本,并以强硬的态度要求日本纳贡,否则将诉诸于武力。但日本政府拒绝了元朝统治者的要求并处死了使节。忽必烈与他的祖父一样,决心不惜一切代价惩罚日本国,他一方面招募军队、筹集资金;另一方面遣使要求日本迅速朝贡,否则元军将至。北条时宗再次拒绝了忽必烈的要求,并积极策划远征高丽。忽必烈别无选择,他于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以日本杀使臣为由,集结南宋新投降的10万人组成一支大军远征日本。兵分两路:洪茶丘、忻都率蒙古、高丽、汉军4万,从高丽渡海;阿塔海、范文虎、李庭率新附军乘海船9000艘,从庆元、定海起航。
元朝的二路大军约定6月以前会于壹岐岛及平壹岛。高丽国王也为元朝提供了1万军队,1500名水手,900只船和大批粮食。然而,人数多、辎重多的元南方军队行动迟缓,没有按预定时间与东路军会合,东路军在等待无望的情况下,从合浦出发,侵袭日本对马、一岐两岛后,进抵筑前志贺岛登陆。日本守军已有前次抗击蒙古的经验,他们在箱崎、今津等外沿岸构筑防御工事,并以精锐部队开进志贺岛(志贺岛与九州之间有陆路可通),与东征元军进行了激烈战斗。元军战败,退至鹰岛、对马、一岐、长门等地,与姗姗来迟的江南军会合。

然而会合后的元军不但不积极进攻,反而因高丽、汉、蒙古统率之间的矛盾而不能协调作战。这样,蒙古军在毫无荫蔽的前提下,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沉重的代价。两方对峙达两个月之久,蒙古军队无法取得胜利。两个月之后,即8月15—16日,一场巨大的台风袭击了日本海岸,在此次台风袭击下,蒙古东路军损失1/3,江南军损失一半,一些靠近海岸的士兵被日本人屠杀或溺死。汉文史料也记载到,由于元军战船“缚舰为城”,因而在“波如山”的台风袭击下“震撼击撞,舟坏且尽。军士号呼溺死海中如麻”。统率范文虎临阵脱逃,“独帆走高丽”。蒙古人第二次东征日本又以惨败而告终。
而盛怒之下的忽必烈不但不总结教训,反而于1283年再次命令南方商人和东北女真人为他出征日本建造船只、高丽人为他提供粮食。但由于国内经济形势每况愈下,忽必烈终于在公元1286年屈服于客观力量短缺的压力,放弃了对日本的战争。至此,元朝与日本的军事关系以元朝的失败而结束。
忽必烈与日本对战的失败代表着当时具有最高军事组织能力和技术水平的蒙古军事力量,完全不适应与大陆作战不同的海上登陆作战,而事实上,在与蒙古军队对阵过程中,日本武士力量也同样没有真正的军事优势,其胜利是由于入侵蒙古所进行的跨海登陆作战,本身极为复杂,要依靠大量的当时尚未被人类掌握的技术,诸如对台风天气的预报和多波次连续的登陆进攻。事实上蒙古军队在所有无法展开其骑兵优势的战场,如安南、爪哇和高丽都遭遇了失败,这也是蒙古扩张力量由盛到衰的必然过程。
而从亚洲体系的角度来看,蒙古侵日的失败,使日本始终游离于东亚大陆体系之外,并保持着相应的入侵大陆的力量,蒙古入侵失败后,很快发生的日本对中国大陆和朝鲜半岛的入侵,都从另一个角度证实忽必烈有必要全面征服日本,以消除对蒙古元帝国秩序的威胁。而元朝的快速衰落,使其试图建立大陆主导的东亚统一帝国秩序未能完成,而在中华帝国秩序外的日本,最终被证明是中国的心腹大患。
3.明朝出兵援助朝鲜对丰臣秀吉之战(公元1592年、1597年,明万历十九年、万历二十五年,日天皇文禄元年、庆长三年)
在日本的对外扩张历程中,日本人为日本的大陆野心定下所有的基调,以至于影响了日本以后的历史,直至今天仍被日本人认为是日本历史上最伟大的实质上是日本历史上最富有侵略野心的人物,莫过于丰臣秀吉。要理解近代日本对外扩张的疯狂和其基本理念,只要研究丰臣秀吉的行径就一目了然了。
丰臣秀吉(1536—1598年),原在战国大名织田信长(日本“战国”时代势力强大的封建领主)部下为将,因屡建战功,渐受重用,1573年被擢升为大名。初名木下藤吉郎,1558年改姓羽柴氏,1582年织田信长被家臣袭击,被逼自杀身亡,丰臣秀吉代之而起。1586年拥立“后阳成天皇”,自己则冠以“丰臣”。1585年任关白(相当于“御前第一大臣”),1586年任太政大臣(相当于“摄政王”),1590年完成日本统一。1591年将职位让给其养子丰臣秀次,自称“太阁”(相当于“国老”),改而专事“海事征讨”谋略及计划实施。
丰臣秀吉以武力统一了战国时代大名纷争的日本后,自感实力强大,迫不及待地发动对中国的战争。早在战国纷争阶段,他奉命征伐时,就说过:“图朝鲜,窥视中华,此乃臣之素志。”1585年时说:“如今为已征服全日本,地位晋升,邻国在握,财富充裕,已无他求。唯望自己的名声和权势遗留后世。待日本诸事稳定后,将让日本于兄弟,自己为征服朝鲜和中华,决意渡海。”1587年他在给爱妾浅野氏的信中说:“在我生存之年,誓将唐(明)之领土纳入我之版图。”
1590年他致信朝鲜国王,要求借道进攻中国,遭拒绝后,他于1591年把关白职位让给养子丰臣秀次,自称“太阁”,在松浦郡建造名护屋城,作为作战大本营。1592年4月,出兵朝鲜,丰臣秀吉宣称此次战争不是对朝鲜而是对明朝,朝鲜只是路过,这从5月18日发布的迁都北京准备令里也有体现,该命令中只公布了中国和日本的官职,对朝鲜未做安排。丰臣秀吉认为两年内就可以迁都北京,自己将定居宁波,然后主持对印度的征服。
出兵朝鲜后,丰臣秀吉坐镇名护屋为统帅,宇喜多秀家担任前线总指挥,黑田长政、小西行长和加藤清正兵分三路进击,并迅速攻占朝鲜京城和大片国土,但由于其海战能力弱,被朝鲜将领李舜臣通过两次海战,歼灭了日军精锐部队,致使日本陆军的北进受到牵制。明朝政府派遣的援军李如松部近5万人与朝鲜军队配合,相继收复失地,日军退缩,丰臣秀吉提出议和,第一次战争暂告结束。
由于丰臣秀吉无法满足于当时明朝中国在华夷体系内预留给日本的地位,此后两年多的中日和谈最终失败。1597年1月,日军再次进攻,黑田长政在稷山被明朝军队击败,海军也被李舜臣在鸣梁海面重创,明朝援军继续入朝,进击加藤清正和小西行长部队。1598年8月18日丰臣秀吉忧郁而死,日本撤军,到12月全部撤出朝鲜,第二次侵朝彻底失败。另一位日本封建领主德川家康也取代了丰臣秀吉的势力,建立统一的日本户幕府。这次侵略战争的失败,使日本又意识到与中国作战的时机不成熟,于是江户幕府马上又采取对中国表面上睦邻友好的政策,直到明治维新后,中日间又进行了长达半个世纪的第四次中日战争。
丰臣秀吉在日本历史上,被认为是将日本从各地大名统治中统一起来、建立事实上的全国统一封建军事政权蓠藩体制的缔造者,因此在日本历史上自有其应有的历史地位。但在东亚视野之内,丰臣秀吉是对当时的以中国为中心、包括朝鲜在内的亚洲天朝礼治体系的挑战者,企图带领日本从边缘地带出发,经过统治和奴役朝鲜,进而入主华夏,建立新的亚洲统治。因此丰臣秀吉和他所领导下的日本事实上成为对华夏文明挑战的新的边缘势力,成为历史上中国一直在不停地与之斗争的新夷,因此使日本摆脱了在过去近千年历史中已经与华夏文明形成的暂时和谐,而开始新一轮的战争和对抗。
尽管丰臣秀吉所主导的对朝鲜和明朝的战争失败,而且丰臣秀吉本人死后其事业立即转到了德川家康家族手中,而在德川时代所建立起的幕府实行了260余年的闭关锁国,因此日本在此期间未与朝鲜和中国发生新的冲突。但丰臣秀吉所代表的日本封建主义对外扩张的方式和大陆政策,却在日本的国家制度中留下了深刻的痕迹,成为日本历代统治者均奉行的大陆扩张战略目标。
所以丰臣秀吉是日本近代扩张的始作俑者。但在他的时代和这之前和之后一样,日本始终缺乏向大陆扩张的深厚潜力,因此日本命中注定要在大陆中国的长期对抗中失败,但在日本的国家体制和国家生存的理念中,丰臣秀吉是明确了经朝鲜而中国的大陆扩张模式的第一人,丰臣秀吉时代完全失败的日本朝鲜半岛和对中国大陆扩张,在300多年日本明治维新后重又卷土重来。

4.第四次中日战争:从甲午海战、卢沟桥事变到抗战胜利(1894年至1945年)
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逐步走向对外扩张的道路,并将中国作为对外扩张的主要对象。1888年日本参谋本部拟制了《清国征讨方略》,其中不仅有详细的中日双方战略形势、作战计划,而且有战后处置中国的办法。1894年7月,日本发动旨在吞并朝鲜、掠夺中国辽东等地的甲午战争。日军攻占大连、旅顺、海城等地。日军侵占旅顺时,不分军人平民,男女老幼,见人就杀,先后屠杀6万余人,旅顺城仅有36人活了下来。1895年,日军先后侵占中国威海、鞍山、澎湖、台北、台南等地,借不平等的《马关条约》和《辽南条约》,攫取2.3亿两白银巨额战争赔款,并割走台湾。1900年,日本参与八国联军,出兵达2.2万多人,攻陷天津、北京,借《辛丑条约》从中国掠走近4000万两白银,并取得在中国天津、北京等华北心脏地区的驻兵权。1904—1905年,日本借日俄战争的胜利,吞并了辽东半岛,又将东北北部和蒙古东部纳为日本的势力范围。1906年,日本成立关东都督府,加大对东北的殖民统治。1912年,日本策划“满洲独立”,企图分裂中国。
1906年,当时在参谋本部任参谋的田中义一中佐,向陆军元帅山县有朋提交了一份题为《随感杂录》的长篇意见书,阐述了在日俄战争中所感知的经验与教训。山县熟读之后,赞许不已,下令田中草拟国防方针案,这就是次年4月4日出台的日本历史上第一份《帝国国防方针》。《方针》中昭然地写明“吞食的对象是中国和朝鲜”,为实现这个目标,“陆军需要25个常设师团,海军需要战舰2万吨共8艘、装甲巡洋舰1.8万吨共8艘”。为满足军力的财政需求,日本专门成立“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一面以每股200日元的价格,鼓动日本民众购买股票,另一面借此机构加紧对中国东北的经济侵略和掠夺。
与此同时,在日本社会中也兴起了“国家主义”思潮,在黑龙会系头目头山满以及许多学者,如高山樗牛、德富苏峰等鼓动下,日本国民开始以“大国民”身份自居,响应政府的号召,纷纷为日本的军力发展出钱出力,呐喊助威。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日本政府趁火打劫,认为这是向中国内地伸展势力的好机会。海军总部一度决定向武汉增派军舰,陆军则认为根本解决满蒙问题的时机已经来到。此时,各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利益和政策相互制约,日本才暂时在对华问题上没采取大动作。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日本趁“欧洲的大祸乱”,轻松地抢占了德国在中国山东和南洋的全部权利。1914年10月6日,日军占领济南后,将山东铁路完全置于自己控制之下,并要求中国政府撤去警备铁路的中国官员和宪兵。中国政府向日本提出了严重抗议。可是,日军非但没有撤军,反而向当时的袁世凯政府提出了欲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其中包括要求中国的港湾和岛屿不得让渡或租借给他国,聘用日本人为中国的政治、财政和军事顾问等等。
一战给了日本诸多“天佑”的机会。战后日本成为亚洲最大的工业国,正式跻身世界一流强国之列,海外殖民地和保护国已经超过了本身的国土面积,经济实力已名列世界第5位,高校也增加了4倍,铁路交通也大有改善,民间企业和个人纷纷为国家筹资,以期在国家的对外扩张中赢利。
1917年,日本一度提出要修建朝鲜半岛与日本本州岛之间的对马海峡海底隧道,以加快对朝鲜和中国的侵略步伐。但是,鉴于耗资巨大和工时过长,该计划才作罢。
1919年8月,一个在中国流浪10年的日本年轻人北一辉写了《日本改造法案大纲》,强烈主张建设天皇直接统辖下的“新日本”,进而建立成一个一统亚洲、规模宏大的亚太帝国。这就是后来“大东亚共荣圈”的雏形,也是日本式法西斯主义的理论原版,足足影响了日本20多年。
“日本帝国理想”也在军方蔓延滋生。1921年10月27日,在德国的巴登—巴登温泉的一所蒸汽浴室里,3名出国学习的青年军官(其中有后来成为侵华日军总司令的冈村宁次),光着身体泡在雾气蒸腾的矿泉中,就日本国家发展方向的大问题达成共识。回国后,他们决定组成一组11人的核心力量,其中有东条英机、板垣征四郎、土肥原贤二、河本大作、矾谷廉介等,他们都是后来炸死张作霖、发动“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乃至太平洋战争的主犯。
1927年6月,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在东京主持召开了“东方会议”,提出“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这就是全面系统地阐述对华侵略野心的《田中奏折》。此后,日本开始有计划地在中国部署兵力,实行“大陆政策”。
1931年9月18日夜10时20分左右,日本关东军所属独立守备队驻柳条湖铁路分遣队河本末守中尉,率七八名士兵,在中国军营——北大营南六七百米处的柳条湖,点燃了预先安放在铁轨下的炸药,炸毁一段31英寸的铁轨和枕木。事后,反诬中国军队所为。10时40分,日军第29联队开始向沈阳攻击,“九一八事变”由此爆发。
至此,日本侵略中国吞并中国领土,肢解中国的战略意图已经十分清晰。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侵略的不断扩大,最终导致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的中国全国抗战。抗日战争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战争,中国经历了战略溃败、战略僵持、敌后战场、战略反攻的不同战争阶段,当日本帝国主义在亚洲的全面扩张因太平洋战争的爆发而达到顶峰时,它也就走向了全面溃败。1945年,在中苏美英各国的联合军事打击之下,数十万日本最后战略预备队日本关东军,顷刻间土崩瓦解,在其本土已经遭受全面轰炸,所有海外交通线已被切断,整个日本即将被扼杀的同时,日本的关键性军事力量却始终陷于中国大陆,无法回应本土,在地狱之火原子弹爆炸之后,1945年9月2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日本被从明治维新后全面扩张的亚洲大陆上,被重新打回其本土数岛,失去了其扩张而来的所有权益,其本土被军事占领,成为至今仍是必须服从美国的二流国家。

㈦ 中国和日本在历史上共发生了多少次战争谢谢了,大神帮忙啊

日之间的第一次战争是663年8月进行的白江口之战。 659年,百济联合高句丽进攻新 罗,新罗向唐朝求援,唐高宗派苏定方率军13万征百济,新罗以5万精兵接应,唐、新罗联军 迅速击溃了百济,俘虏了百济国王义慈。义慈王的次子福信收集残部,企图复国,于660年向 日本求助,并要求放回作为人质的丰璋王子,日本当在位的齐明女皇答应福信的请求,送回 丰璋王子,并于661年1月前往九州,欲亲自指挥与唐、新罗联军的战斗,却因劳累过度而病 故,出征计划搁浅。 662年,日本组织大量战备物资援助百济,5月,援百济将军阿昙比逻夫率170艘船师抵达 百济。663年8月,日本又派卢原君率援军万余,渡海赶赴白江口。这时日本在百济的总兵力 为三万两千多人。同时,唐、新罗联军决定进攻百济丰璋王所在的周留城,由唐将刘仁愿、 刘仁师及新罗王金法敏率陆军进击,由唐将刘仁轨、杜爽、百济降将扶馀隆等率水军,从熊 津江前往锦江下游的白江口,与陆军配合,夹击周留城。 13日,丰璋王为迎接日本援军,率水军候于白江口,17日时唐、新罗的水军和日本船师 同时抵达,两军交战。当时日本战船有400余艘,唐、新罗联军只有170艘,兵力也处在劣势 ,在三回合较量中,双方未取得决定性战果,到18日,两军第四次合战,由于日、百济方高 估了已方优势,轻视唐、新罗联军的实力,盲目拼杀,结果大败,400余艘战船被焚,兵卒大 多溺死,残军投降,百济国灭亡。 白江口海战胜利后,唐朝继续对高句丽用兵,因此未能惩罚倭国与百济联合与唐朝发生 战争的行为,唐朝始终与当时的倭国保持联系,但密切程度已经低于圣德太子起至孝德天皇 这段期间与中国隋唐两朝的关系。而日本方面由于始终担心唐朝对日用兵,同样未能主动发 起更大规模的与唐朝密切联系,而这一切,由于日本天武天皇登基后完全改变。日本在白江 口海战败于中国之后,更激发了向唐朝学习的热情,开始派遣规模更大、次数更多的遣唐使 ,中日两国历史上最友好和文化交流最密切的时期终于开启,直至公元894年日本单独结束派遣遣唐使,才结束了这一中日历史上一度真正友好的时期。 13世纪中期,蒙古帝国南取大理,东降高丽,征宋计划也将完成。放眼整个东方,唯日本隔海独立于帝国版图之外。公元1270年,蒙古使节第五次到达日本,传达了忽必烈的旨意:如果日本不向蒙古朝贡 ,蒙古人即将出兵,当时18岁的日本执政者北条时宗(1251~1284)坚决拒绝这一要求,并压制 了其他人的妥协态度,下令西国的守护和地头准备防御。忽必烈闻此讯后,抑制不住五次遣 使、五次被拒绝的愤怒与耻辱,他不顾蒙古与南宋激战正酣,下令准备军队、船只、粮饷, 向日本发起战争攻势。日本军队也在北条时宗的命令下严阵以待。 公元1274年,忽必烈命“风州经略使忻都、高丽军民总管洪茶立,以千料舟、拔都鲁轻 疾舟、汲水小舟各三百,共九百艘,载士卒一万五千,期以七月征日本。”为此高丽人、汉 人被迫造船、运粮饷,充当士兵,他们深受其害。但忽必烈执意攻取日本,“冬十月,入其 国,而官军不整,又矢尽,惟虏惊四境而归”。其实元朝军队仅仅在战争开始阶段取得了一些战果。以后则屡战屡败。 尽管日本人的武器无法与蒙古人的长距离武器相匹敌,他们的指挥官也不如久经战场考 验的蒙古军队领袖那样有经验,但他们擅长于面对面的搏斗,而战斗过程中突然降临的暴风 雨使蒙古军队和船舰在退往旷海中时损害惨重,他们不得不无功撤退。蒙古人第一次东征日 本以失败告终。这在蒙古兴起后的战争史中极其罕见的。蒙古人战无不胜的神话在海战中破灭。 忽必烈听到征服日本失败的消息后,感到非常震惊,再次派遣重要使者携书前往日本, 并以强硬的态度要求日本纳贡,否则将诉诸于武力。但日本政府拒绝了元朝统治者的要求并 处死了使节。忽必烈与他的祖父一样,决心不惜一切代价惩罚日本国,他一方面招募军队、筹集资金;另一方面遣使要求日本迅速朝贡,否则元军将至。北条时宗再次拒绝了忽必烈的 要求,并积极策划远征高丽。忽必烈别无选择,他于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以日本杀使臣 为由,结集南宋新投降的十万人组成一支大军远征日本。兵分两路:洪茶丘、忻都率蒙古、 高丽、汉军四万,从高丽渡海;阿塔海、范文虎、李庭率新附军乘海船九千艘,从庆元、定海启航。 元朝的二路大军约定六月以前会于壹岐岛及平壹岛。高丽国王也为元朝提供了1万军队, 1500水手,900只船和大批粮食。然而,人数多、辎重多的元南方军队行动迟缓,没有按预定 时间与东路军会合,东路军在等待无望的情况下,从合浦出发,侵袭日本对马、一岐两岛后 ,进抵筑前志贺岛登陆。日本守军已有前次抗击蒙古的经验,他们在箱崎、今津等外沿岸构 筑防御工事,并以精锐部队开进志贺岛(志贺岛与九州之间有陆路可通),与东征元军进行了 激烈战斗。”元军战败,退至鹰岛、对马、一岐、长门等地,与姗姗来迟的江南军会合。 然而会合后的元军不但不积极进攻,反而因高丽、汉、蒙古统率之间的矛盾而不能协调 作战。这样,蒙古军在毫无荫蔽的前提下,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沉重的代价。两方对峙达两 个月之久,蒙古军队无法取得胜利。两个月之后,既8月15~16日,一场巨大的台风袭击了日 本海岸,在此次台风袭击下,蒙古东路军损失1/3,江南军损失一半,一些靠近海岸的士兵被 日本人屠杀或溺死。汉文史料也记载到,由于元军战船“缚舰为城”,因而在“波如山”的 台风袭击下“震撼击撞,舟坏且尽。军士号呼溺死海中如麻。”统率范文虎临阵脱逃,“独 帆走高丽”。蒙古人第二次东征日本又以惨败而告终。 而盛怒之下的忽必烈不但不总结教训,反而于1283年再次命令南方商人和东北女真人为 他出征日本建造船只、高丽人为他提供粮食。但由于国内经济形势每况愈下,忽必烈终于在 公元1286年屈服于客观力量短缺的压力,放弃了对日本的战争。至此,元朝与日本的军事关 系以元朝的失败而结束。 在日本的对外扩张历程中,为日本的大陆野心定下所有的基调,以至于影响了日本以后 的历史,直至今天仍被认为是日本历史上最伟大实质上是日本历史上最富有侵略野心的人物 ,莫过于丰臣秀吉。 丰臣秀吉 丰臣秀吉(1536~1598年),原在战国大名织田信长(日本“战国”时代势力强大的封建领 主)部下为将,因屡建战功,渐受重用,1573年被擢升为大名。初名木下藤吉郎,1558年改姓 羽柴氏,1582年织田信长被家臣袭击,被逼自杀身亡,丰臣秀吉代之而起。1586年拥立“后 阳成天皇”,自己测冠以“丰臣”。1585年任关白(相当于“御前第一大臣”),1586年任太 政大臣(相当于“太摄政”王),1590年完成日本统一。1591年将职位让给其养子丰臣秀次, 自称“太阁”(相当于“国老”),改而专事“海事征讨”谋略及计划实施。 丰臣秀吉以武力统一了战国时代大名纷争的日本后,自感实力强大,迫不及待地发动对 中国的战争。早在战国纷争阶段,他奉命征伐时,就说过“图朝鲜,窥视中华,此乃臣之素 志”,1585年时说:“如今为已征服全日本,地位晋升,邻国在握,财富充裕,已无他求。 唯望自己的名声和权势遗留后世。待日本诸事稳定后,将让日本于兄弟,自己为征服朝鲜和 中华,决意渡海”。1587年他在给爱妾浅野氏的信中说:“在我生存之年,誓将唐(明)之领土纳入我版图”。 1590年他致信朝鲜国王,要求借道进攻中国,遭拒绝后,他于1591年把关白职位让给养 子丰臣秀次,自称“太阁”,在松浦郡建造名护屋城,作为作战大本营。1592年4月,倾举国之兵,出兵20万入侵朝鲜,丰臣秀吉宣称官次战争不是对朝鲜而是对明朝,朝鲜只是路过,这从5月18日发布的迁都北京准备令里也有体现,该命令中只公布了中国和日本的官职,对朝鲜未做安排。丰臣秀吉认为两年内就可以迁都北京,自己将定居宁波,然后主持对印度的征服。 出兵朝鲜后,丰臣秀吉坐镇名护屋为统帅,宇喜多秀家担任前线总指挥,黑田长政、小 西行长和加藤清正兵分三路进击,并迅速攻占朝鲜京城和大片国土,但由于其海战能力弱, 被朝鲜将领李舜臣通过两次海战,歼灭了日军精锐部队,致使日本陆军的北进受到牵制。明朝政府派遣的援军李如松部近5万人与朝鲜军队配合,在强大的火炮和骑兵优势下,通过平壤战役、碧蹄馆大战、汉城围困战等三次战役,大败日军小西行长、黑田长政、宇喜多秀家等军团。相继收复失地,日军退缩,丰臣秀吉提出议和,第一次战争暂告结束。 由于丰臣秀吉无法满足于当时明朝中国在华夷体系内预留给日本的地位,此后两年多的明和谈最终失败。1597年1月,日军再次进攻,黑田长政在稷山被明朝军队击败,海军也被 李舜臣在鸣梁海面重创,明朝援军继续入朝,进击加藤清正和小西行长部队。1598年8月18日 丰臣秀吉忧郁而死,日本撤军,到12月全部撤出朝鲜,第二次侵朝彻底失败。另一位日本封 建领主德川家康也了取代丰臣秀吉的势力,建立统一的日本户幕府。 丰臣秀吉是日本近代扩张的始作俑者,他是明确了已经经朝鲜而中国的大陆扩张模式的 第一人。丰臣秀吉时代完全失败的日本朝鲜半岛和中国大陆扩张,在300多年日本明治维新后又卷土重来。而这以后的战争, 就是中日历史上的第四次百年战争了。 “甲午中日战争”是国人永远的一块伤疤,清政府最为自豪的现代化军队—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亿万国人的强国梦破碎了。 二战,就不说了!!!

㈧ 918事变到1945日本投降,跟日本打了多少场战役

整个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含国共两党)军队共进行大规模和较大规模的会战22次 ,重要战役200余次,大小战斗近20万次,总计歼灭日军150余万人(忽略了日军伤员治愈后重返战场的人数 )、伪军118万人。战争结束时,接收投降日军128万余人,接收投降伪军146万余人。

主要战役如下:

阅读全文

与国际军事战役日军有多少次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华义乌国际商贸城雨伞在哪个区 浏览:773
俄罗斯如何打通飞地立陶宛 浏览:1147
韩国如何应对流感 浏览:932
在德国爱他美白金版卖多少钱 浏览:969
澳大利亚养羊业为什么发达 浏览:1408
如何进入法国高等学府 浏览:1485
巴西龟喂火腿吃什么 浏览:1417
巴西土地面积多少万平方千米 浏览:1277
巴西龟中耳炎初期要用什么药 浏览:1241
国际为什么锌片如此短缺 浏览:1645
巴西是用什么规格的电源 浏览:1468
在中国卖的法国名牌有什么 浏览:1369
在菲律宾投资可用什么样的居留条件 浏览:1280
德国被分裂为哪些国家 浏览:890
澳大利亚跟团签证要什么材料 浏览:1223
德国大鹅节多少钱 浏览:885
去菲律宾过关时会盘问什么 浏览:1208
澳大利亚女王为什么是元首 浏览:1039
有什么免费的韩国小说软件 浏览:768
申请德国学校如何找中介 浏览: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