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国际知识 > 如何走向民营企业国际化

如何走向民营企业国际化

发布时间:2022-08-26 11:39:17

㈠ 《我国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探讨》的相关文章怎么写谢谢了!!

一、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优势理论日渐成熟

(一)国际生产折衷理论。英国跨国公司问题专家邓宁提出,一个企业具有以下特点就可以进行对外直接投资。1.所有权优势。主要指一国企业拥有或能够得到别国企业没有或难以得到的要素禀赋、生产工艺、发明专利、管理技能等特殊资源和技术的所有权。2.内部化优势。主要指发展中国家民营企业虽然规模较小,资金资源有限,经过长期发展已形成较为完备的产业体系,如果组成企业群,进行“集群式”对外投资,就可充分利用产业体系提供的配套服务,共享经营资源,从而获得相对的内部化优势。3.相对区位优势。主要指与东道国之间形成的地缘优势。如中国周边国家较多,多为经济刚刚崛起的发展中国家,具有经济、技术、环境的相似性和相对优势,我国企业在海外就地取材和适应市场能力较强,生产与服务成本较低。

(二)技术地方化理论。英国经济学家劳尔提出,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主要有三个方面优势特征:1.相对技术优势。发展中国家技术总体水平不如发达国家,但随着该国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传统工业技术可以在其他发展中国家找到广阔市场,经过消化吸收后的引进技术更适应发展中国家市场的需要。2.接近市场优势。发展中国家技术创新往往集中于小规模生产技术的发明与应用,与母国联系密切的民族产品在海外小规模生产更具优势;经济、技术和环境的相似性,决定民营企业在数量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就地取材和适应市场能力超过发达国家的企业。3.低价营销优势。发展中国家人力资源丰富决定民营企业低成本优势,生产或服务的低成本运作使中小企业在国际市场能够采取具有竞争优势的低价营销策略。

(三)跨国经营优势变迁理论。国际竞争战略权威迈克尔·波特指出,跨国公司经营环境随着现代科技的日新月异和国际市场竞争激烈程度的提高而变化,大型跨国公司国际竞争优势同样受到国际经济环境变迁的挑战,为小型企业提供优势:1.化解企业内部化与外部化的经营矛盾。随着市场规模扩大和交易量增加引致越来越高的交易费用,信息的不完全性和失真的不完全性契约加大企业间交易产权效率配置的不稳定性,中小民营企业则可以利用自有优势建立企业战略联盟。2.适应科技速度导致产品生命周期缩短。由单一品的大规模经济向多品种的小规模经济变迁,由集中化向分散化变迁。3.越来越多跨国公司放弃对海外子公司股权控制的制度安排,以每年25%的速度转向非股权性质的中小企业战略联盟,由单纯注重内部化优势向具有多元特征的内部化与外部化结合的综合优势变迁。

二、民营企业“走出去”相对优势战略多元选择

(一)方式战略选择。“走出去”到海外兴办实业的类型:1.“企业联盟”战略。企业和境外企业各自凭借特有优势建立非股权式的契约合作,相互享受对方东道国资源优势和政府优惠政策,全面提升民营企业的国际竞争力。2.“跨国并购”战略。具有一定实力的民营企业到东道国经营,可实行跨国购并,利用对方现有的品牌、技术和销售渠道,绕开东道国贸易壁垒,迅速占领他国市场。3.“群商连锁”战略。从海外开设产品专卖店、销售连锁店起步,直至联合国内其他企业以及在东道国的华侨、外籍华人和外国企业,建设中国商场,以提高知名度和扩大影响,实施跨国战略为目标。4.“研销外移”战略。实行研发和营销机构海外设置的经营模式,及时跟踪科技发展和市场信息,快速调整国内生产方向,符合国际市场产销对路的产品是民营企业快速进入海外市场的有效途径。

(二)区位战略选择。民营企业应根据本企业特点充分考虑区位要素选择直接投资突破口:1.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多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将创造一个17亿消费者、2万亿美元GDP、1.23万亿美元贸易总额的经济区,其经济、技术、环境的相似性,为民营企业海外发展提供低成本生产和服务的直接投资环境。2.市场潜力较大新兴市场。俄罗斯、东欧、中亚等地区市场迅速恢复,这些地区经济与我国存在经济互补性,蕴藏巨大商机。3.“两头在外”的台湾市场。要充分利用台湾资源缺乏和产业海外调整速度加快的有利条件,争取将台湾地区开辟成大陆企业走出去的特色市场。4.导引消费主流的欧美市场。通过塑造中国品牌形象,跟踪先进技术,完善规范的资本市场的方式帮助企业快速跟进生产和消费前沿,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要把这些国家作为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点市场。

(三)过程战略选择。民营企业的跨国经营面临很大风险和不确定性,要谨慎选择:1.先贸易交流,后投资开发。从国际贸易入手,积累经验和资本,再考虑海外直接投资、办生产加工等企业。2.先搞合资,后行独资。先走出去与当地企业搞合资,有助于利用两种资源、两种文化和两个市场。在取得经验的基础上开展异地投资,容易实现更大发展。3.先劳动密集型,后技术密集型。劳动力便宜是我国一大优势,通过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积蓄资本和力量,再搞技术密集型产品生产。4.先技术追随型,后技术开发型。技术缺乏的民营企业先利用现成技术,资本和实力积蓄到一定程度后,着力发展技术开发型生产与经营。5.先拉美、非,后欧美国家。民营企业把跨国经营重点放在发展中国家,进入门槛低,交易成本较低,成功机遇相对提高。
(四)产业战略选择。我国民营企业跨国经营处于初期发展阶段,规模较小,防范风险能力弱,资本金不足,对外直接投资应集中在小规模产业:1.规模经济程度低,不需要太多的固定资产投资,这类产业相对于发展中国家具有制造技术、生产经验、相对规模上的比较优势。2.产品竞争激烈。90年代以来,我国民营企业引进一大批国内外先进技术,经过消化、吸收、改造,在纺织、轻工、家电、化工、农机、建材、电子、食品等发展中国家竞争集中的行业,已经形成相对技术优势和管理经验。3.进入门槛低。我国某些传统产业,在发达国家属于“夕阳产业”,在中国则是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朝阳产业”。这些技术和经验是民营企业在发展中国家重要的战略优势,比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更适合这些国家的市场需求。

三、民营企业实施有效策略增强国际竞争力

(一)发展集群式对外投资。所谓集群式投资,即是众多企业组成一个集群,一起到某一地区投资,以形成配套服务获得外部规模的经济性。这种集群组织作为一种介于市场和层级之间的中间体组织,不仅能为企业带来设施共享、快捷获取信息、技术、服务等便利条件,还可以保持原有企业灵活机动、反应迅速等优点。对于缺乏核心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差、内部规模效应低的民营企业来说,无疑是提高其跨国经营效率的捷径。我国优秀民营企业多以集群的形式存在,如广东东莞、江苏苏州、浙江温州等地区有集群投资天然条件的民营企业已经取得集群式对外投资的成效。

(二)充分利用国内外市场和资源。由于我国西部市场的大力开发,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因素,已由以前的资本和外汇短缺转变为资源和市场短缺。民营企业缓解矛盾压力就要:1.发展资源节约型技术和扩大内需;2.扩大外部资源供给和转化过剩的生产能力。以此保证日益短缺资源的长期稳定供给,保证国内市场规模对外延伸和扩展,带来边际收益递增的规模效应,更有效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来发展我们自己。民营企业“走出去”可以把具有比较优势的供给过剩能力转移到国外市场,把国内市场发展受到限制的企业供应链扩展到国外市场,逐步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地发展地区乃至全球性供应链的综合运作能力,从而提升我国民营企业整体国际竞争力。

(三)建立股权多元化现代企业制度。大多数民营企业的家族式经营导致产权结构单一,造成家族所有者承担过大,而海外经营的复杂性是传统家族式管理所不能驾驭的。具备进入海外市场条件的民营企业应注意:1.在明晰产权的基础上进行股份制改造,实行股权多元化。2.完善企业治理结构,建立现代化企业组织结构,以适应跨国经营的需要。3.按国际惯例管理海外企业。随着国际化程度提高,企业必须按国际惯例和规范加强海外分支机构的管理。这就要求企业的管理者必须更新观念,具备现代管理理念,精通国际规则,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创造的交通和通讯条件,提高远距离管理和控制的技能。

(四)尽快建立“资本运作”策略。利用境外资本市场筹集资金:1.完成和境外企业战略联盟和并购等合作,目的是要尽快和国际资本市场结合起来。2.尽快完成国内业绩好的民营企业境外资本上市。目前,国内A股市场完全以私营企业和私营控股身份审批上市,或通过借壳上市的民营企业数量有限。而香港交易所、新加坡交易所、美国纳斯达克等市场主管人士频频亮相中国,吸引中国企业上市,尤其看好产权明晰、成长性好的中国民营企业,并由此掀起了中国民企海外上市的热潮。而民企如果能争取通过在海外创业版市场上市,实现与国外风险投资基金的结合,民营企业就能抓住机遇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㈡ 企业国际化战略步骤,请高手指教

企业国际化战略,是指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企业积极参与世界分工体系,由国内经营向全球经营发展的过程中所做出的战略选择。从企业的发展历程来看,基本表现为在规模上是由小到大,在经营范围上由国内市场走向国际市场,在价值链网络上由单一走向复杂。企业国际化发展历程实际就是与世界经济发生联系、融合的一个过程,具体包括生产要素方面的联系,如资金、技术、人力资本等;经营活动的联系,如研发、供应、生产、营销等方面。因此,我们可以将企业的国际化理解为一个双向发展的过程,即包括内向国际化和外向国际化两个层面。

内向国际化活动主要包括技术引进、三来一补、国内合资合营等;外向国际化活动主要包括出口、技术转让、国外合资合营、海外子公司和分公司等。同时,企业内向国际化与外向国际化之间并不是割裂的,而是存在着全过程、多渠道、多方式的联系,企业国际化从初期的技术、设备的进口开始,通过内向的国际经济联系,既为企业未来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和技术基础,又间接将企业与国际市场相连接。另外,这种联系不仅仅发生在初期,出口和跨国战略联盟实际上都体现出内向与外向国际化之间的紧密联系(Welch和Luostatinen,1993;梁能,1999)。

中国企业处在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和对外经济更加开放的时期,不仅自身要经历市场化和国际化的过程,同时还要面对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所带来的本土竞争。实际上,中国的企业是在本土竞争日趋激烈,自身不断发展和变革的前提下,来做出国际化战略选择的。结合中国企业多年来国际化战略发展的实践,从企业双向国际化的角度出发,基本可以将我国企业国际化战略的历程划为四个阶段,即技术引进、消化吸收阶段,产品出口阶段,建立战略联盟阶段和“走出去”阶段。

1.技术引进、消化、吸收阶段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扩大了对外经济交流,开展了大量的技术引进工作。从企业技术引进的对象来看,在1981年~1993年,我国技术引进合同总金额近363亿美元其中,成套设备和关键设备合同金额平均占合同总金额的78.2%,技术许可合同仅占10.3%,其他合同金额所占比例均比较小。另外,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这种高比重的特征呈继续扩大的趋势,1991~1993年成套设备与关键设备合同数平均约占同期合同总数的比例升至55%,合同金额所占比重升至80.4%(何保山等,1996)。由此看来,企业技术引进过程中重“硬件”轻“软件”的现象非常明显。成套设备的引进只是形成了一定阶段性的生产能力,并未形成企业持续的竞争优势。从总体上看,我国企业对技术的消化、吸收和进一步创新重视不够,在关键零配件和关键技术上对国外厂商仍有较强的依赖。

另外,从企业技术引进的方式来看,20世纪80年代我国企业主要是通过技术贸易的方式从发达国家和地区引进先进或成熟的技术。随着进一步的改革开放,我国的技术引进方式也进入了复合型阶段,外商直接投资、专项贸易、BOT等方式也被运用到技术引进中来,尤其是外商直接投资的方式。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这一阶段我国企业处于国际化的初期和准备阶段。一部分重视技术引进、消化、吸收的企业,不仅具备了一定的生产能力,同时还具备了一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将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国际竞争中。

2.产品出口阶段

中国企业通过技术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的方式引进技术,在此基础上,一些企业通过消化、吸收并进行了二次创新,大大提升了自身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如春兰集团、海尔等,生产出“物美价廉”产品,在国际上具有了一定的竞争力,并纷纷通过出口方式进入国际市场。

就企业的出口行为而言,又可以划分为前出口阶段(开始对国际市场感兴趣,并有意识地收集信息,对国际市场进行调查,同时出现不规则的出口活动)、试验性地卷入阶段(主要从事间接出口,开始小规模的国际营销活动)、积极投入阶段(以直接出口方式向其他国家出口产品)和国际营销战略阶段(以全球市场为坐标制定企业战略规划)。从这个划分可以看出企业的出口活动是一个由间接到直接,对市场认识逐步加深、跨国经营经验逐步丰富,从而使企业的出口业务不断扩大的过程(Paliwoda,1995)。

对中国企业的出口而言,也是一个渐进的、不断发展的过程。从经过海外代理商间接出口,到在海外设立销售公司直接出口,再到国际营销战略的高度,真正把握全球市场的发展。不同的企业在进入国际市场时,往往采取了不同的策略,具体反映在对出口方式的选择上和对品牌的重视程度上。例如,海尔和格兰仕就走了两条不同的道路。海尔进军海外市场采取了直接出口、创造品牌、营销本地化的方式,而格兰仕则采取的是间接出口、OEM的方式,没有从自己建立销售网络开始,而是选择了为其他知名厂商代工的方式进入国际市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企业进入产品出口阶段,既是生产加工环节优势的体现,又是海外营销网络的发展过程,同时还能够通过迅速反映国际市场需求,刺激产品的研发和技术的提升。因此,虽然我们将出口活动归为外向国际化,并强调企业国际化阶段性的特征,但实际上它对企业内向国际化活动产生着重要的影响,这充分体现了内向国际化和外向国际化之间的互动关系。

3.建立战略联盟阶段

我国的企业处在世界分工体系之中,面对国际竞争的环境,企业的竞争优势更多表现为对价值链网络的组织、管理和控制的能力,而不只是企业单体之间的竞争。换言之,企业处在价值链网络竞争环境之下,企业间的关系表现为竞合的特征。产品出口意味着企业初步参与到国际竞争当中,但是下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竞争优势的问题,尤其对于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更是如此。因此,发展企业间的合作关系,建立跨国战略联盟就成为企业进一步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选择方式。

对于企业战略联盟的定义很多,在这里我们主要强调企业间的合作关系,即通过战略联盟获得价值链一体化的竞争优势。蒂斯将其描述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伙伴企业为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等战略目标,而进行以承诺和信任为特征的合作活动(史占中,2001)。战略联盟本身是网络型的组织,具有边界模糊、关系松散、机动灵活和运作高效的特点,具体包括研发环节、供应环节、生产环节和营销环节的联盟。

目前,我国一些企业也已经同跨国公司建立了广泛的战略联盟,包括技术、供应、生产、营销等方面的合作。截至2002年底,海尔已经同12个国外的家电生产厂商建立技术联盟,包括爱立信、东芝、三菱重工、飞利浦、德国迈兹、摩托罗拉等;小天鹅已经同东芝、松下、NEC、宝洁、摩托罗拉等建立技术合作;新飞冰箱同通用电气建立技术联盟。一些家电企业还同国外厂商建立了营销联盟,如海尔集团同日本三洋签署协议,TCL同日本松下和飞利浦签订销售合作协议,海信同日本住友建立市场合作等。建立零部件供应联盟的企业包括,TCL同日本松下、春兰集团同爱默生等。

4.“走出去”阶段

伴随着中国企业自身经营优势和技术优势的不断提升,一部分企业走出国门,在国外建立生产基地,或者在海外投资设立研发中心,获取先进的技术。这些企业中既有首钢集团、海尔集团、格力电器、春兰集团、康佳集团、格兰仕集团等着名的大公司,同时还有一些中小企业也进入到跨国经营的行列。

许多企业从自身实力出发,选择了境外加工贸易的方式,即以现有的设备和成熟的技术出资,在国外进行加工装配,带动和扩大国内设备、技术和零配件的出口,是一种以投资促进贸易的方式,比较适合投资到发展中国家,使我国企业实现所有权优势、区位优势和内部化优势(OLI)三者较好的结合。同时,需要强调的是,目前我国企业是以新建投资为主,并有少量并购投资发生;同时这些企业一般都具有一定的所有权优势(如家电行业、纺织业、轻工业的企业在技术方面的优势);投资的地区多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少部分在发达国家;就投资的动机而言,主要为市场寻求型和战略资产寻求型(包括技术、生产能力和网络资源等)①,也有少部分资源寻求型。

总体而言,从规模上、投资方式上、投资地区上以及所拥有的所有权优势水平上多个维度来判断,我国的企业仅仅是在“走出去”阶段迈出了试探性的一步,还远谈不上作为跨国公司在全球一体化、当地化以及“世界范围内学习”三个方面进行综合协调(Bartllett和Ghosha,1998),与完全意义上的“走出去”仍有较大距离。

二、对中国企业国际化战略的评价

纵观我国企业国际化的进程,从对国外技术引进提高生产能力和技术能力开始,到与国外市场发生联系进行偶然和零星的出口活动;再伴随着出口的增加,企业获取和掌握了更多的海外市场知识,出口活动开始通过海外代理商逐步稳定下来;随着海外业务进一步扩大,就有必要建立自己的销售子公司;伴随着进一步发展,企业结合自身的所有权优势、区位优势以及全球分工的考虑,不断延伸现存的价值链,开始同海外公司组成战略联盟或进行直接投资;最终目标是成为真正意义的跨国公司,融入世界分工体系。

渐进发展是我国企业国际化战略选择的一个显着特征,具体而言,又可以进一步归结为以下两条演变路线:一是市场区位的演变,国内市场———周边及发展中国家市场———发达国家市场;二是经营方式的演变,技术引进———出口———战略联盟———走出去。现实中我国许多成功企业在国际化的进程中也都无形中遵循着这一过程,例如海尔的国际化战略历程。

另外,透过一些企业在国际化战略选择的失误,也可以从反面来映证渐进性国际化战略的现实性。一些企业在国际化的进程中选择了跨阶段发展战略,但结果不甚理想,不得不做出一定的调整。如嘉陵摩托在1993年4月就进入美国市场,与美国TNC国际公司合资组建嘉陵摩托车(美洲)有限公司,但是在美国市场上连年亏损,并接近破产边缘。从1998年起,嘉陵摩托美洲公司将视线转移到拉美市场,先后投资200万美元,在多米尼加、哥伦比亚和阿根廷等国设立加工装配厂,以其产品质量较好,价格相对便宜,迅速打破日本厂商的垄断格局,开拓了拉美市场,并扭转了嘉陵摩托车(美洲)有限公司亏损的局面。同时,在墨西哥和巴西等地的装配厂也在筹建之中。还有一些企业超越现阶段自身的实力,在海外盲目地进行多元化投资,全面出击,进入自身不熟悉的领域,不仅海外投资失败,并影响到国内业务。

总体上看,我国企业国际化战略进程中表现出的渐进性特征是与当前国际竞争本土化和自身实力相适应的。

三、我国企业国际化发展的对策

通过对我国企业国际化战略的评价,我们发现其中存在的和将要面对的主要问题,下面主要从目标市场、进入方式、竞争战略选择三个方面提出相应对策。

1.从边缘到中心:海外目标市场的选择

海外目标市场具有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在众多国家中选择某个或某些国家作为目标市场;二是在一国众多的子市场中选择某个或某些作为目标市场。“需求”是海外目标市场选择不变的主题,一个可选的海外目标市场应基本具备下列条件:第一,具备没有满足的需求;第二,本企业有能力满足这一需求;第三,在满足需求的同时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不能因为“虚名”、“冲动”而做出无利可图的决策。

透过上文嘉陵摩托海外目标市场选择的过程,我们可以加深对上述理论的理解。在这失败与成功之间,关键是企业海外市场需求的判断。

结合国内企业的实际情况来看,目前企业的产品能够更好地满足广大发展中国家市场的需求,在技术的适用性上更强。同时,从动态的角度看,在企业实力得到积累的前提下,国内企业也可以将目光转向发达国家,去满足更高层次的需求。因此,“从边缘到中心”“农村包围城市”可以说是海外目标市场筛选过程中的首选之策。

海尔集团就是这一策略的实践者。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它就分别在印尼雅加达成立了印度尼西亚海尔保罗工业区,在菲律宾成立了菲律宾海尔LKJ地区有限公司,在马来西亚成立马来西亚海尔有限公司,同时还在印度、巴基斯坦和南斯拉夫等地投资。伴随着各方面实力的增强,海尔又将目光移向了发达国家。2000年3月美国南卡州海尔工业园竣工投产;2001年6月,又收购了一家意大利电冰箱厂,首次实现白色家电跨国并购。

目前,东南亚、南美、非洲等发展中地区已经成为众多企业投资关注的焦点。力帆摩托进军越南市场,并占到60%的市场份额;康佳集团在印度建立彩电组装厂;格力电器在巴西建立空调生产厂等。此外,还有一些中小企业也加入了这一行列。如英雄金笔厂在南非当地生产、当地销售,年销售额达60万美元;民营企业无锡宝南机器制造有限公司在泰国兴建曼特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的主要产品票证印刷机和表格印刷机在当地市场占有率近40%。另外,值得强调的是,当前在巴西、埃及、南非等地的通讯、汽车零配件、数码产品市场上都蕴涵着巨大商机,成为国内企业新的海外目标市场。

2.循序渐进:海外市场进入方式的选择

就国内企业而言,缺乏对于海外市场竞争情况的了解以及资金和人力资源的匮乏是困扰其海外扩张的主要瓶颈。因此,国内企业在海外市场进入方式的选择上,就采用了渐进性的策略,从低风险、低控制的进入方式,逐渐向高风险、高控制的进入方式过渡。

目前,国内企业基本上是沿着上述轨迹,由国际贸易为先导,然后再分阶段、分步骤的将生产、销售和研发环节向外拓展。其中,对于在海外建立子公司,有的企业采取新建的方式(绿地投资),还有的企业采取跨国并购的方式。例如,康佳在1995年以前,其产品几乎全部采取外方代理出口的方式,而自1996年以来,康佳在澳大利亚、俄罗斯、印度、南非、中东等地设立自己的销售机构。1998年开始,康佳陆续在印度尼西亚、印度等地进行海外生产型直接投资,建立彩电组装厂。

对于众多中小企业而言,贸易方式(间接出口和直接出口)仍然是进入海外市场的首选。该方式具有风险小、成本低、见效快的特点。在运用贸易方式进入海外市场的过程中,应该逐步向直接出口过渡,这不仅有利于控制出口渠道和出口产品的价格,同时还有利于及时掌握海外市场信息,积累国际营销经验,培养国际经营人才。

浙江民营企业在利用贸易方式进入海外市场的过程中,进行了创造性的发展。即在海外建立“专业性”市场,形成中国企业“集群”。1998年7月,浙江民营企业在巴西里约市繁华的圣保罗商业区,建立4000平方米的“中华商城”。1999年又先后兴建俄罗斯的“海宁城”、南非的“中华门”、尼日尔爾利亚的“中华商业中心”、匈牙利的“中国商城”。此外,还在美国、荷兰、阿联酋、乌克兰等地兴建了专业市场。实际上,“专业市场”的方式已经成为中国企业抢摊海外市场的一道独特风景线,并逐渐取代了犹太人在南美市场的垄断地位。

3.利基战略:海外市场竞争战略的选择

企业自身的实力是参与国外企业竞争与合作的基础,国内企业本身也是一个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变迁过程。这一变迁过程,常常是以产品市场的突破表现出来,换言之,就是产品从走出国门,进入国外市场,到占领当地市场,再到全球资源的优化组合和相关行业的发展。这一过程的背后就是国内企业价值链的嫁接、延伸和扩张的变迁,关键在于选择好突破口。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来说,利基战略常常是一种有效突破国外市场的竞争战略。

利基战略是以专业化战略为基础的一种复合战略,可以看成企业跨国经营,并不断成长壮大的竞争战略选择。“利基”对应的英文单词是“niche”,原意为佛龛,美国学者用来借喻日本企业的一种市场缝隙战略,中国台湾学者译为“利基”。该战略的实质就是结合自身优势,寻找市场缝隙,集中力量进入,专业化发展,并成为领先者,实现市场渗透,同时建立各种壁垒,不断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例如,海尔集团在美国市场上就恰当地运用了利基战略,它并未直接向GE、惠尔浦等企业占优势的200L以上的大型冰柜发起攻击,而是在美国市场开发出了从60L到160L的各种类型的小型冰柜和设计新颖的酒柜,然后再考虑市场的全面渗透。目前海尔的此类产品已经在美国市场上占有50%以上的份额,并据此进入主流分销渠道。再如,格兰仕的微波炉制造、万向集团的万向节生产,都成功地运用了这一战略。同样,这一战略选择对广大中小企业的跨国经营更具借鉴意义。

㈢ 如何打造一个国际化的企业

致富思维:

穷人:脚踏实地做好自己的生意好了,何必费那么大劲与外国人折腾,谁知道他们会把企业整成什么样?

温州人:企业要走向国际化,就要有国际化的思维,学会和外国人跳舞。合作总会有摩擦,不断磨合,努力打造一个国际化的企业,才能把企业和产品推向国际市场。

在温州很多企业家,把自己的企业发展到一定实力,就尝试着与国际接轨某些国际知名品牌合作的同时,来提升自己的整体水平和管理理念,便自己的产品走向国际这个大舞台。

2002年,“夏梦一杰尼亚中国有限公司”是“夏梦”与意大利着名服装品牌杰尼亚合作注册的,杰尼亚注资“夏梦”得到1/2的股份,夏梦最终还是拥有品牌。

夏梦集团董事长陈孝祥说:“夏梦一直无法变革的家族式企业最终通过。双方之间谈判了三年,工作量由此可见有多大。只是那签署的最后合作文件,就有600页之多,看得人头痛。”

后来,天正集团与ABB,奥康与GEOX、报喜鸟与玛佐托也进行了合作。

2002年11月27日,报喜鸟正式宣布与意大利着名纺织服装公司玛佐托集团开始战略合作关系,玛佐托集团的高档成衣面料在中国的业务由报喜鸟独家代理,并采用玛佐托的高级面料推出新一代的报喜鸟男装系列,一起开拓男装市场。

在签约仪式上吴志泽说:“报喜鸟和玛佐托的合作是报喜鸟2002年全面进行品牌整合后的提升,报喜鸟将通过和玛佐托的合作,将世界最先进的男装时尚带到中国。”

有专家认为,温州企业迈向国际化的捷径之一就是通过这种合作方式。

很显然,与外资合作,也同样需要经历一段坎坷路的。

陈孝祥说:“更令人惊奇的是,外国首席执行官来上班的第一天,就在全国代理商大会上宣布:日后,企业要规范纳税,还要为所有员工缴纳养老金和失业金等等,他们就像是中国工人的救世主。国外的文化、观念和我们很是不同,所以我们一开始就有心理准备,与外资合作,对于家族式企业来说,定会经历一个痛苦的磨合阶段。”

时至今日,陈孝祥感慨地说:“当年如果我不与意大利合作,现在也可能有点钱,然而夏梦就会陷在低层面上挣扎,我天天就得忙于跑关系,请客吃饭,没完没了——现在我很深刻地体会到我所学的,以前我前脚离开后脚就出事,而今我就算失踪半年,两年的订单照排不误!”

在温州,中外合资企业随处可见,这正说明了温州人具有很强的政治眼光。国家明文规定,中外合资企业有很多优惠政策,比如,税收、土地等。同时,中外合资企业往往比较容易建立企业的形象。

“要学会和外国人跳舞。”温州三和盛明胶有限公司董事长、罗赛洛(温州)明胶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张汉鸣如是说。

2003年,张汉鸣领导的浙江三帆明胶与全球最大的明胶生产企业罗赛洛合作,成立了罗塞洛(温州)公司。

合资后,罗塞洛(温州)公司按照罗赛洛全球一致的技术、质量、管理标准进行运作和生产,从总经理到部门经理全部外聘。同时,作为副董事长的张汉鸣撤走了公司内部所有的家庭成员。

“罗赛洛集团作为世界最大的明胶企业,其技术力量和先进的管理理念才是最吸引我的。”合资后,张汉鸣放弃了董事长的位置,但是他却感到很高兴。“与外资合作经营,其带来的创新理念等无形财富,是远远超过资金、设备等有形财富的诱惑的。”

合资后的第一年,罗赛洛(温州)公司就取得了国际最严格的认证公司挪威船级会社颁发的多项体系认证。

“对于温州民企来说,在过去二十多年的发展中,他们积累了不少的资本和实力,具备了与外资对接的基础。但从更高地技术层面上讲,温州民企的基础还是很薄弱的,除了资金本身之外,缺的是先进的技术、管理和人才,缺的是先进的理念。从实践上来看,这些先进的技术、管理和人才,以及理念,只有在我们通过招商引资,在对外合作中随着引进外资而更快更好地‘根植’到温州的民企中后,才能使温州民企又快又好地发展,最终决胜于日益国际化的市场。”张汉鸣对记者说。

南存辉说过:“一个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在做到一定的规模和高度之后,要想进一步的突破和提高,仅靠自身的努力和以前的管理经验是很难见效的。必须要借助外力才能使企业进一步升华。目前温州的企业大多正处于需要变革的阶段,企业家必须要跟上这场变革,否则就很难说,两年之后企业还能不能保持目前的领导地位。”

温州人语录:

国内的生产和销售由法派负责,国外的设计和品牌推广由对方负责,这样一来,法派走出国门,便水到渠成。

——法派集团总裁助理王震

㈣ 内陆中小企业如何融入国际市场

在内陆地区,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很大,而它们在经营理念、人力资源素质、资信状况等方面都具较大的优势,若能充分发挥它们自身的
特点,发展外向型经济、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还是会大有作为的。
内陆中小企业的发展思维要转向全球大市场就必须开拓好国际市场,必须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和企业自身特点进行市场开拓。所谓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基本原则是指,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加入国际生产、分工体系,融入国际贸易、金融过程中,达到提升企业竞争力目的所必须遵循的一般要求和基础规则。因此,内陆中小企业与国际市场对接要遵循国际竞争规则,千方百计规避市场风险,立足于当前的国际经济环境,发挥企业自身的国际比较优势,积极调整企业的经营战略和经营方式,实现目标市场的占领和企业竞争力的提高。
遵循经济规律,规避市场风险
内陆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首先应遵循世界经济与世界市场的基本规律。世界经济发展的四大基本规律是指,世界经济生活国际化规律、世界经济一体化规律、世界经济不平衡发展规律、世界科技不断纵深发展的规律。由于它们在世界经贸领域都具有普遍性、大量性、长期性和持续性等基本属性,作用大、范围广、影响深,对世界经济各个组成部分的主要内容、发展过程及其主要方面都起着巨大作用。从宏观上看,它对各个国家、地区和区域集团的综合国力与综合经济实力的形成,对国家竞争力量的对比及其相互关系的结构性变化起着基础作用。从微观上看,对企业、企业集团参加国际市场竞争,彼此的兴衰和消长起着催化和推动作用。内陆地区中小企业要开拓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既是这四大经济基本规律的作用结果,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其次要遵循价值规律。由于市场的中心问题是价格,世界市场的中心是世界市场价格,无论是世界商品市场、国际金融市场、世界科技与劳务、信息市场等,都有一个价格问题,都要受国际价值规律的支配和作用。国际价值及其转化形式国际生产价格是世界市场价格的理论基础。
再者,经营风险是永远存在的,大企业如此,小企业亦然。对于进军国际市场的中小企业而言,规避和化解风险就是通过各种有效的经济技术手段,将经营风险减小或分散,其主要战略有风险回避、风险抑制、风险转移等。国际市场风云变幻、机会无穷,中小企业介入国际市场必须加快步伐,相关政府机构也应该在政策、制度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包括政府行政部门职责,相关法律政策,中介服务机构等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不同作用。
因此,内陆中小企业走向国际市场,要严格遵循四大规律和国际价值规律,转变自身增长方式,寻求世界市场的新增长点,以国际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增强自身竞争力为出发点,不断提高自身的劳动生产率,主动去适应经济规律,规避风险,拓宽市场,提高企业综合素质。
发挥比较优势,找准市场定位
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提出了竞争优势的概念:“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就是企业、行业的竞争优势,一国兴衰的根本原因在于能否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竞争优势的关键在于能否使主导产业具有优势,产业具备优势就必须提高生产效率,而不断提高生产效率的源泉则在于企业建立和培育自我加压、不断进取的创新机制。”按照国际竞争优势理论,竞争优势的关键在于差别,在于比较优势,内陆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关键是突出比较优势,只有具备了比较优势才能具有在国际市场的优势竞争力。
从现代市场经济的理论来看,内陆中小企业在国际市场中具有生存和发展的可能的。首先,按照国际竞争优势理论,竞争优势的关键在于差别。我国内陆地区中小企业存在着企业规模小、产品技术档次低、管理水平落后、信息不畅、分销渠道少等比较劣势,但它的比较优势也特别明显。它的责权利高度集中,决策机制反应比较快捷,容易钻空当,找缺口,集中力量专门化等优势,企业的产品也往往定位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的初级产品和一般工业制成品,从而在国际市场细分中占有一席之地。
其次,随着人们需求的日益多样化,国际市场细分也日益精细。国际市场越是细分,中小企业参与竞争的机会就越多。不少成功的中小企业,大都是把自己有限的资源和能力集中在某个细分市场上,精于某个产品或产品线,力争做这一细分市场上的老大。他们极少分散到其他领域,也不会被其他行业暂时的高利而心动,仓促投资,他们通常首先使现有的产品或产品线通过地域拓广,发挥规模效益和已有的竞争优势,用独特产品去发掘海外市场机会,跨越国界打遍天下。德国的数百家出口“小巨人”是执行这一策略的行家里手。这些中小企业生产着诸如纸张切割机、控制测量仪等很专门化的一流产品,在相关的细分世界市场上,占有率稳步扩大,令不少大公司也刮目相看。
再次,现代企业存在着组织规模扩张的内在动力,但在整体组织规模的演变趋势上,存在着大、中、小企业专业化协作的规律。我国内陆中小企业发展的历史不长,大多由个体户、夫妻店和原来乡镇、集体企业演变而来,具有投资规模小,经营产品单一的特征,符合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存在着拓展国际市场的生存空间。
最后,按照资本利润分配的原则,利润分配在产业链的分布上有从低到高的分配规律,对于大多数中小企业不可避免地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产业链上端,但比较成本的优势将在一定时间内得到延续。在产业结构转化和演变规律上,由于技术进步、技术转移和高新技术的开发,存在着技术后进企业的跳跃发展的可能,所以内陆中小企业基于国际市场的现实情况,在开拓国际市场的过程中,就要积极塑造和发挥自身的成本优势,机制优势、产业优势和服务优势。
调整经营战略,捕捉市场商机
内陆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战略是指民营企业为实现其国际化经营的目标,重点研究国际化经营的风险、竞争结构和分析自身国际化经营的约束条件,使自身的经营活动适应变化的国际经营环境,充分利用国际市场上尚未被满足的经营机会,充分发挥中小企业的比较优势,有效地利用和配置国际资源,指导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方针策略。
国际市场瞬息万变,内陆中小企业要占有一席之地,必须加快经营战略随国际市场变动的步伐。成功的国际化经营必须以正确的国际化经营战略为前提和基础。企业经营战略和策略离不开企业自身的经营条件和其所经营的客观环境。从某种程度上讲,企业经营战略是企业自身条件与经营环境之间关系的协调和体现。内陆中小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既不同于国内沿海开放地区企业,也不同于从事国际化经营的国有企业。
根据对国际市场经营环境和国内政策条件的分析,首先,内陆中小企业要勇于打破不敢进军国际市场的心理障碍,只要经营手段符合国际市场竞争规律,产品符合国际市场需求,就要大胆地去开拓。
其次,一旦在国际市场立足,随着资金、规模等实力的增强,就要突破“国内生产、国外销售”的传统经营观念,实行“本土化”经营观念,即推行“各国设计、各国生产、各国销售”的新经营观念,不断提升企业形象及综合实力,以形成自身独特的竞争优势及经营理念。
再次,要针对国际化经营的不同阶段,设计不同的经营战略。一般而言,内陆中小企业在走向国际市场的过程中,要经历四个阶段:一是出口供货阶段;二是自营出口阶段;三是跨国经营阶段;四是国际化经营阶段。因此,民营企业在国际化经营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循目标市场所在国的市场规则和商业惯例,针对国际市场环境的复杂性,把自身的经营优势和目标市场的分析相结合,提出并实施与国际接轨的市场经营战略。
调整好经营战略后,要随时留心国际市场不为常人注意的商机,发现国际市场上的空当与间隙。同样的信息,对一些人犹如过眼烟云,而对另一些人则视为至宝。这也是许多中小企业打入国际市场的高招。非洲在许多人眼里是个贫穷落后的地方,许多大企业兴趣不大,但中国生产自行车、缝纫机、日杂用品的企业都在那里发现了很好的市场机会。就连一家生产平板车的北京小企业,也将平板车以散件的形式出口到坦桑尼亚,大受青睐,连该国总统也称赞道,这是为非洲人民做了件好事,因为非洲路况差,许多路不通汽车,自行车装载有限,而平板车能两头兼顾,于是,众人根本不可能想到能出口的平板车,都找到了非洲这一外销之地。
管理技术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之力。在高新技术得到蓬勃发展的国际大背景下,企业的创新能力直接影响商品结构档次高低,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的高低,直接影响了中小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企业组织小而散,企业管理尤其是质量管理、成本管理、财务管理差,经营秩序混乱,严重阻碍了国际化经营的进程。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关键在于管理和技术创新。
首先,加强管理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永恒主题,随着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扩大,领域的延伸,组织架构设置的复杂化,对企业的管理模式提出了科学、规范的要求,这是塑造企业经营优势、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必要条件。我国内陆地区中小企业普遍起步晚,大多实行家族式管理,企业中存在着家族文化、家长制作风以及与之相应的伦理观念。尽管在创业初期能够产生积极的作用,但随着企业的发展,规模的扩大,消极因素也日渐明显,如管理模式的不规范、随意性强导致产品质量无法得到保证,企业市场竞争力减弱等。企业管理的严重滞后,已经成为制约内陆中小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瓶颈。所以,在复杂的国际市场环境中,全面提高企业素质,促进内陆中小企业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的重点是提高管理水平,要积极转变管理理念,采用现代管理方式,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形成生产、营销、财务等管理体系,全面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其次,技术创新是一个企业发展和兴旺发达的原动力。内陆中小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必须遵循“以质取胜”战略。要贯彻这个战略,必须依靠技术创新。具体体现在企业经营成果上是产品品牌能否树立,体现在企业运作上关键是技术创新。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健全创新机制,提高企业技术对市场的反应能力,不仅是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生存的需要,更是增强企业竞争力,发展壮大的需要。这也是内陆中小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必备条件和克服自身产业优势的根本途径。所以内陆中小企业在国际化经营中必须树立新的发展观,以技术创新求生存、求发展,通过多种途径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实力。
总之,在世界经营全球化发展趋势和我国加入WTO这一有利条件下,内陆中小企业只有遵循国际市场经济规律,结合自身经营条件和外部经营环境的实际变化,发挥优势,选准定位,才能在与国际市场对接过程中把握好机遇和挑战。
(作者系中共河北省辛集市委常委、宣传部长)

㈤ 一家小企业是如何走向国际化的

企业小要有个国际化的视野,时间长了就国际化了。定位的问题,你把你定位为乡镇企业,多年后你就成了乡镇企业,你把自己定位成伟大的企业也许你就成了伟大企业了。

㈥ 中国企业如何走向全球化

第一是鼓励制造业推进多元化,我国是一个制造业大国,但远非制造业强过,我们正在迈向制造业中高端,这个要求我们必须进行全产业链的全球布局,实现品牌、技术、标准、资源、管理和人才等多方面的全球整合,实现成本、质量和效益的优化。实际上近几年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经历了一个从以资源能源为主向制造业为主多元化发展的过程。去年对外投资的制造业比例占到了将近一半48%,这应该是我国企业自身发展的一种规律性的要求,不是一个孤立或者偶然的现象。相对于全球的对外直接投资流入量更集中于服务于全球的投资服务业占比是67%,制造业占比是27%,相对这个来说我国的对外投资48%是我们的一个特点,我觉得也应该是我们一个优势。

第二,鼓励到亚洲推进向全球,中国是大市场,亚洲市场更大,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亚洲是最大的发展中市场,亚洲许多国家与我国在发展的曾经阶段和路径上有很多可以复制和发挥之处,这是亚洲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所在。所以,在亚洲投资应该成为我们实施“一带一路”规划的着重点,实际上去年亚洲投资吸收的外来投资最多的,占全球的32%,高于欧洲,欧洲是30%也高于北美,我国去年企业对于亚洲的投资案例有180件占比是30%,涉及的金额3865.75亿美元,高于对欧洲的投资,也高于对其他地方的投资。

第三,鼓励民企推动整体。民营企业在体制机制上面更市场化,在海外投资中姿态更灵活效率比较高,应该鼓励大型的民企制造业的民企率先走出去,推动中小企业跟进,大型民企现在正处于全球配置资源和资产,全球布局发展的新阶段,这个也是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的一个必然。去年民营企业的跨国并购案有397件,并购的金额总数3963亿美元,同比增长的280%,今年上半年并购案达到290件,并购的金额是1094亿元,我觉得应该把鼓励大型民业企业锻造成根植中国的全球公司作为一个目标,发展起一批新的中国全球化企业。

第四,鼓励在海外利用外资推进全球的合作,我国的企业特别是民企在海外投资包括并购往往是非常善用跟重用外资,我们原来国内引用外资利用外资,我们国内企业走出去还要继续海外利用外资,应该鼓励这种以诚信为基础的长远的投资。以上说的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最后祝第三届中国企业全球化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㈦ 企业实行国际化经营有何启示和建议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国内市场上本土企业与外国企业的竞争日益加剧,与此同时,我国企业正在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上参加国际市场的竞争。我国企业在这两个市场上的竞争态势和成败得失,是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表现,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总体来说中国企业“走出去”还处于初级阶段,中国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的跨国经营任重而道远。

一、全球化条件下民营企业必须“走出去”

随着WTO所确立的国际经济规则涵盖范围的不断扩大,其约束力也不断增强,而且规则表现出对政府行为的规制和对企业行为的重视。可以说,这些规则给国家政府行为留下的空间越来越少,却相应的给企业行为留下的空间越来越大。这种变化带来的一个重要的结果是:国际竞争力正在由国家层面转向企业层面。在全球化的环境中,一个仅在国内配置资源的企业,面对许多来自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的跨国企业的竞争,是难以生存和发展的,跨国经营已成为企业成长的一般方式。民营企业作为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市场经济最具活力的主体,基于“走出去”战略实施跨国经营更是历史必然,其不论是否自愿,民营企业都已无退路,必须积极参与国际竞争,融入到全球性大市场中,在跨国经营中求得生存与发展,这也是中国民营企业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必经途径。

二、民营企业跨国经营动因及理论分析

(一)现时期我国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主要动因

在当代世界各国,民营经济都是市场经济中最具活力的因子。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五年来,我国内地民营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少到多、从弱到强,持续迅猛发展,显示出十分旺盛的生命力。现在大量研究表明企业到海外去投资,经常不是为了他们现已拥有的竞争优势去谋求利润,相反,他们是为了弥补劣势,去获得竞争中所必需的知识和技术,争取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据2004年数据显示,除港、澳以外的地区,中国对外投资额排在前3位的国家依次为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而近年来对欧盟的投资也稳步上升,上述地区是世界先进技术和最新研究成果的发源地。相对于其当地企业来说,中国投资企业在资金、技术和管理方面均缺乏竞争优势。

曾有人对中国企业在英国的投资动机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发现“母公司长期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被列为首位,“市场扩张和获得海外市场、技术信息”成为中国企业在英国投资的主要动机。“降低成本”和“获得较高的利润”均不是现阶段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主要动机。这就表明了这类企业决定到海外投资经常不是利用他们现有的自身优势去谋求利润或者其他资源,而是为了弥补劣势去获得竞争中所必需的知识和技术。开展跨国经营的企业首先可以获得技术外溢的好处,同时,伴随着技术外溢的是尾随优势和干中学的效应。技术外溢在优势企业与劣势企业间是非对称的,我们把技术外溢看成是单向的过程,即“追随者”从“领先者”处得益的过程;尾随优势是指当缺乏优势企业与优势企业存在较大的技术差距时,前者可能会从当前的生产技术及正在从事的研发活动中获得更多好处;干中学的效应是指落后国家或行业不用经过专门的研究与开发,而在技术外溢的过程中边干边学就可以获得先进的技术。

因此,Fosfuri和Motta(1999)指出,没有技术优势的企业通常也会选择对外直接投资,原因是由于缺乏优势的企业通过开展跨国经营靠近技术的领先者而便于学习和获得领先者的技术,从而提升其长期的竞争优势与盈利能力。我国的民营企业非常符合上述劣势企业的情况,所以同样具备了与上述企业一样实施跨国经营的动因。

(二)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理论分析

传统的跨国公司理论大都是建立在企业拥有一定的竞争优势的基础上,如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赫克歇尔和俄林的“资源配置”理论、海默的“垄断优势”理论和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等。这些理论模型都认为对外投资的企业必须拥有超过当地企业的独特的优势。

传统的跨国经营理论对于正确指导跨国公司经营活动的发展,加强对跨国公司的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但也存在缺陷,主要表现在这些理论始终以美国、西欧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作为研究对象,以垄断优势作为企业跨国经营活动的条件,而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起步较晚,规模较小,和发达国家相比缺乏垄断优势。而且,这些理论在研究企业国际化问题时,偏重于强调竞争优势的绝对化、静态化,认为企业竞争优势是国际投资的前提条件,他们把企业的竞争优势作为既成事实来研究,没有深入研究企业如何才能具有竞争优势。因此.传统的跨国经营理论在许多方面对发展中国家企业跨国经营的解释受到限制,传统理论的这些观点正受到大量实证分析的挑战。而下面将要提到的三种理论都没有一概而论地认为发达国家企业就具有竞争优势,而是区分了不同市场、不同区位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各自具备的相对优势和潜在优势,以及转化条件。

1. 小规模技术理论

由美国学者威尔斯(Wells)提出,认为发展中国家企业具有十分特殊的技术优势,是投资国市场环境的反映。具体有以下三点:(1)小规模技术优势。发展中国家的企业迫于市场压力,将引进的技术加以改造,使其生产技术更具灵活性 ,提供品种繁多的产品,以适应小规模、多样化的市场需求,从而具有小规模技术的特征。这些经过改造的小规模技术成为发展中国家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特殊优势。(2)当地采购和特殊产品优势。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往往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能够提供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特殊产品,在某些时候它甚至可以成为压倒性的经营优势。(3)物美价廉优势。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成本普遍较低。

由小规模技术理论可知,即使是技术不够先进、经营范围和生产规模小的发展中国家企业,也能够通过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来参与国际竞争。

2. 技术地方化理论

拉奥(Lall)于1983年提出技术地方化理论。技术地方化是指发展中国家企业可以对外国技术进行消化、改进和创新,从而使产品更适合自身的经济条件和需求。这种创新过程是企业技术引进的再生过程,而非简单的被动模仿现有的技术。正是这种创新活动给引进的技术赋予了新的活力,给引进技术的企业带来新的竞争优势,从而使发展中国家企业在当地市场和邻国市场具有竞争优势。

拉奥的技术地方化理论对于分析发展中国家企业国际化动机的意义在于,它强调了推动发展中国家国际化经营,形成竞争优势所特有的企业创新活动。比之于威尔斯的解释,拉奥的理论更近了一步,威尔斯对发展中国家企业国际化的解释,实际上是技术被动论。而拉奥则更强调了企业技术引进的再生过程,既发展中国家企业的国际化不是在技术变动中进行简单模仿和复制,而同样具有主动性技术创新,正是这种创新活动给公司带来竞争优势,推动了发展中国家企业的国际化进程。

3. 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

这是由英国学者坎特威(Cantwell)和托兰蒂洛(Tolentino)提出的,他们指出发展中国家在吸引外资的时候,对引进的技术加以吸收、消化和改造创新,进而为本国企业带来新的竞争优势。与发达国家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不同,发展中国家企业的技术创新具有明显的“学习”特征,换句话说,这种技术创新活动主要利用特有的“学习经验”和组织能力,掌握技术和激励发展。

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是对拉奥的技术地方化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它在强调技术创新对发展中国家企业国际化的推动作用的同时,进一步指出了要具备这种技术创新能力,应先具备学习和组织能力。

从以上发展中国家企业国际化的动因及理论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有利于我国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理论基础。对于发展中国家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影响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各个因素也不是独立地在发挥作用,而是作为一个整体在起作用。只要某些方面的优势足以弥补其他方面的不足,这些方面的不足就不应对企业国际化经营决策产生决定性影响。

三、我国民营企业普遍现状及实施跨国经营的政策建议

(一) 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现状

从中国的国情和民营企业发展现状来看,民营企业国际竞争力普遍较低,不具备利用技术、管理、R&D、规模等竞争优势进行对外投资的条件。因此,以海默等为代表的强调企业进行跨国经营必须具备一定优势的跨国公司理论不适合我国的民营企业。主要原因是受到民营企业现实条件的制约:

一是中国民营企业平均生产规模普遍较小,缺乏规模优势。民营企业存在经营分散,集团化程度低,产业集群化规模不足,难以形成规模经济能力。
二是民营企业普遍技术水平较低,R&D投入严重不足.缺乏核心技术优势。
三是管理方式落后,企业决策呈现出经验性、随意性和独断性,缺乏管理优势,由此导致企业的发展经常是近利型、短暂型的,而非科学长远和持续型的。
(二)对我国民营企业实施跨国经营的政策建议

根据前面理论的分析结果,结合中国国内目前产业技术结构水平,中国应大力支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优势的民营企业,在所在国技术外溢比较大的产业部门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以获得先进技术。这些产业部门包括低污染、低耗能产业,新技术、新设备、生物技术、新能源产业以及空间利用和第三产业,政府在引导和推动这类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中应给予相关的优惠政策与扶持措施。

1.中国政府要注意改善宏观环境,实施积极的扶持引导政策。
政府在制定相关扶持政策时,为民营企业创造公平、公开、公正的竞争环境,给予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同等的待遇和社会支持。同时,政府应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尽快建立与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相配套的金融与保险体制,设立专门的海外投资保险机构,为民营企业的跨国经营提供有力的保障,促进民营企业的海外经营活动。
2.民营企业要注重培养跨国经营的核心竞争能力
核心竞争力(core competence)是指企业竞争力中那些最基本的,能使整个企业保持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获得稳定超额利润的竞争力,是企业获得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的基础,民营企业要在国际市场上求得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的问题在于企业是否能形成并保持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目前,中国民营企业由于其规模小、技术低、管理差等固有的缺陷,使其在面临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时缺乏核心竞争力的劣势日益突出。因此,在跨国经营过程中,如何学习和积累领先者的经验和技术,提高民营企业的竞争力,更好地保持民营企业竞争力的持久性,是摆在民营企业面前的一个十分紧迫的任务,必须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
3.民营企业必须选择价值链上的一两个关键环节,集中资源,使其成为跨国经营竞争优势的来源,建立相对竞争优势。

价值链(Value Chain)理论由Michael E·Porter·提出,企业系统的整合与分解是波特的价值链思想的精髓。他认为将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很难识别企业的竞争优势,而将企业分解为由一系列价值活动构成的价值链则能做到这一点。价值链是指组织内部和外部一系列创造产品或服务的活动,正是这些创造价值的活动的成本和它们所产生的价值决定了组织是否开发出了最具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在我国,民营企业就整体而言都是典型的后发展型企业,在进入国际市场的初期没有能力也没有必要像大型跨国公司那样创造企业的全球价值网,其现实的选择就是根据企业已有的能力系统和外部环境选择价值链上的一两个关键战略环节作为其突破口,以集中资源,建立相对竞争优势。
4.重视和加快我国民营企业跨国经营人才的培养
在新的形势下,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包括知识竞争、科技竞争、信息竞争、经济实力的竞争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民营企业实现跨国经营,尤其需要人才的支持,没有足够的人才支持,走出国门不可设想。这里所说的支撑民营企业走出国门的人才主要是指具备开发能力、开拓能力、既忠诚又爱国的人才。中国多数民营企业不能获得更快发展,不在于别的.而首先在于缺乏这类人才。因此,民营企业要有一种紧迫感,应尽快采取措施,搞好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制定出跨国经营的人才开发战略。

㈧ 国际化更需要一种理念 中国企业如何走向国际

我国的企业国际化主要有四个途径:
一、吸收和利用外资:
吸引和利用外资与国内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如果一个国家和地区收入水平极低,国民收入少于400美元,这样的穷国或穷地区对跨国公司没有吸收力。因此当前对我国中西部地区实行经济倾斜政策、扶贫政策和东部沿海地区支持带动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政策,逐步缩小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差距,是我国经济全面实现与国际接轨的首要条件。
二、对外商品贸易: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实体之间进行的跨边界商品交换活动,是国际化经营过程中的最初级,也是最重要的市场进入方式。一个国家通过生产率方面具有较大比较利益的商品或服务的进出口,可以获得可观的经济利益。
三、许可证贸易:
许可证贸易方式是技术贸易最主要、最基本的形式,其贸易的标的内容包括专利技术、商标和专有技术三方面。从我国情况看,一些具有高新技术的大型企业和高科技企业掌握了一定的专利技术和专有技术,具备了出口技术的条件,技术出口即可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但是与国外企业相比,我国较多的企业产品生产技术落后,产品开发能力较差,与世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产品升级换代步伐不相适应,急需引进消化一些必要的和关键性的生产技术,节省较大的产品技术开发投资,用较短的时间达到世界一流的生产技术水平,增强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竞争实力。
四、对外直接投资:
对外直接投资主要有国际间企业购并、合资经营和独资新建企业几种形式。企业购并当前已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形式。通常是一家占优势的公司吸收一家或更多的公司来扩大自己的经营规模和经营领域。根据以下有利条件,可选择企业购并方式:为竞争和占领国际市场,在国外组织生产和销售,绕过国际贸易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能够提高企业的规模经济,降低生产成本,有利于企业组织专业化生产,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科研开发能力等资源也可以得到充分共享;可以使企业以较低的成本进入新的行业;可以使企业获得某些竞争优势并有利于实现经营“当地化”;被购并企业有发展前途和获利能力;能获取技术信息,管理知识,经营决窍等公开市场不易获得的稀缺资源。

㈨ 如何在“十三五规划”当中企业走向国际化

“十三五”产时期是我国全面提升服务外包业竞争力的关键阶段。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的重要部署,全面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商务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推动“中国服务”再上台阶,走向世界,商务部会同发展改革委等4部门联合编制了《规划》。在国内的外包产业中,中大咨询可以,有不少龙头企业是其服务对象。

阅读全文

与如何走向民营企业国际化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华义乌国际商贸城雨伞在哪个区 浏览:766
俄罗斯如何打通飞地立陶宛 浏览:1143
韩国如何应对流感 浏览:925
在德国爱他美白金版卖多少钱 浏览:964
澳大利亚养羊业为什么发达 浏览:1401
如何进入法国高等学府 浏览:1481
巴西龟喂火腿吃什么 浏览:1411
巴西土地面积多少万平方千米 浏览:1272
巴西龟中耳炎初期要用什么药 浏览:1235
国际为什么锌片如此短缺 浏览:1638
巴西是用什么规格的电源 浏览:1462
在中国卖的法国名牌有什么 浏览:1366
在菲律宾投资可用什么样的居留条件 浏览:1276
德国被分裂为哪些国家 浏览:883
澳大利亚跟团签证要什么材料 浏览:1216
德国大鹅节多少钱 浏览:881
去菲律宾过关时会盘问什么 浏览:1205
澳大利亚女王为什么是元首 浏览:1033
有什么免费的韩国小说软件 浏览:763
申请德国学校如何找中介 浏览: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