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要加快建设什么,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人才制度优势
要加快建设选拔创造型人才的通道吧应该是
⑵ 大学生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拥有核心竞争力的人才呢
以下三点可以提高核心竞争力:
1、学历是自身知识结构有力的背书
不同的学历通常代表了不同的知识结构,通常研究生的知识结构要比本科生丰富,而本科生的知识结构要比专科生丰富。另外,重点高校的毕业生往往在就业时会有一定的优势,一方面重点高校的教育资源比较丰富,另一方面重点高校的毕业生往往有更强的学习能力。
对于本科高校不太满意的学生可以通过考研走进重点大学的课堂,在当前产业结构升级的大背景下,读研会在很大程度上提升自身的就业竞争力。
2、实践能力是毕业生的另一个核心竞争力
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系统的过程。在学校期间参加各种级别的比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锻炼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还有一部分本科生会参加一些课题组,完成一些基础的科研任务,这都能够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
目前实践能力对于本科生的就业有比较直接的影响,所以目前很多普通高校也逐渐增加了实践课程的授课比例。本科生要想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可以结合自身的专业特点来设计提升计划,比如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应该尽早接触各大电商平台(动手操作并深入研究各个平台的特点),同时要掌握一系列软件工具的使用。
3、沟通交流能力
实际上在职场上很多问题都需要沟通才能解决,沟通能力强的职场人不仅能够更容易获得岗位升级,而且往往也会有更强的资源整合能力。所以大学生一定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沟通交流能力,沟通交流同样需要一个系统的学习和训练过程。最后,当代大学生还应该掌握一系列管理知识,这对未来的职场发展也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⑶ 如何建立高效的人才管理制度
一、做好制度建设工作,夯实职能管理基础。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建设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部分,无论是制度的制定还是制度的执行,都涉及到企业的方方面面,关系到每位员工的切身利益以及企业的长远发展,必须以严谨的态度、细致的工作认真对待,从企业的管理层到每个员工,要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表率意识,严格遵从各项规章制度,提高执行制度的主动性、自觉性。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结合黄金企业特点及实际情况,加强对劳动人事、培训发展、薪酬福利、绩效激励等制度的研究和建设,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不断夯实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基础,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二、做好企业培训开发工作,提升团队整体素质。组织的学习提升速度决定了企业的发展速度。黄金企业要进一步提高对人力资源培训工作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增强学习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升组织的整体素质。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把培训工作从一般性的知识培训、技能培训转变到人力资源开发的思想上来,把培训工作当成人力资源开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作是一种价值投入,是挖掘人才、增加效益、提高生产力的有效投入,使人力资源不断补充新的知识,找到新的起点,创造新的方法,通过卓有成效的培训工作,充分挖掘企业中每个员工的内在潜质,为增强企业的持续发展活力和核心竞争力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从而提高人力资源的增值效率。
三、做好劳资管理工作,构建和谐企业文化。和谐稳定的用人环境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和保证,黄金企业要进一步加强用工管理,规范工作程序,避免非法用工现象,消除用工风险,防止劳动纠纷案件的发生,为企业构建一个和谐稳定的劳动用工环境。
⑷ 要加快建设什么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优势制度优势
效率;
国际市场规矩规则和标准的共同和协议和维护和遵守;
人才培养常识和常规;
我们社会主义制度和共产主义理想的制度优势培养的好人们;
国法庄严
国法尊严
⑸ 如何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
一、如何在新的竞争格局中培育竞争优势,提升自己的国际竞争力是我国企业必须回答的一个迫切问题
企业国际竞争力问题,是一个十分重要且又十分紧迫的问题。大家知道,我国已经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现在正在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努力奋斗。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企业之间开展竞争,通过竞争提高经济效益,通过竞争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可以说,竞争是搞市场经济题中应有之义。竞争是十分残酷的,优胜劣汰,毫不含糊。为了能够在竞争中求得生存、求得发展,企业就必须努力提高竞争力。而如果说过去还可以把竞争区分为国内竞争和国际竞争的话,现在就很难这样来区分了。因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内外经济已经紧密联系在一起。经济全球化的结果是竞争无国界,任何产业都不再是在一个稳定的国内竞争市场中运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所有企业都面对国际竞争国内化、国内竞争国际化的竞争格局。对国内市场来讲,即使我们的产品不出去,外国的产品也会进来,国内市场的竞争实际上也是国际竞争。虽然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等贸易救济措施是维护产业安全的有效手段,但这一保护手段是有限的,从长远看,没有竞争力的产业即使受到保护,也不可能长久。因此,作为市场竞争的主体,所有企业都将直接或间接参与全球竞争。这样,我国企业必须回答一个问题:在新的竞争格局中如何培育竞争优势,提升自己国际竞争力,寻求更好的生存和更大的发展。
二、企业竞争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根基,国家的强盛归根到底依靠国际竞争力的增强
企业的国际竞争力问题,不仅是企业自身的事情,而且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综合实力。二十一世纪国家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要想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就必须加快经济发展,提高国家的综合经济实力。而企业竞争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根基。企业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国家的强盛归根到底要依靠企业的发展壮大,依靠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增强。
现在,经济学界正在争论的一个热门话题是中国是否已经成为世界工厂。有的人认为“中国已成为世界制造工厂”,有的则反对。在这个问题上之所以存在较大的分歧,是因为对世界工厂的含义理解不同。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今天我们说的世界工厂,同第一次产业革命时英国成为世界工厂时的内涵显然是不同的。这种不同的关键在于国际竞争力的不同。英国当时作为第一个实现工业化的国家,不仅工业产品行销世界,而且在技术上也领导世界,因此财源滚滚而来。而我国现在的情况显然不能同当年的英国相比。有人概括了我国制造业的几个特点:制造能力较强而技术能力却相当弱,产业规模较大而附加值却相当低,硬件规模较大而软件规模却很小,单机生产能力较强而系统集成能力却很弱。这四个方面的反差和不对称,归根结底,是因为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弱,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缺乏自己的名牌。所以我们与其说是世界工厂,毋宁说是在给世界打工。当然这对我们有好处,可以解决我们的就业问题,可以学习世界的先进经验,可以提高我们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等等。
三、增强国际竞争力,关键是要将现有的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技术创新优势
今天我们的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主要的还是集中在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上,是拥有人力资源优势。因为人多,劳动力供给充分,工资成本就低,而劳动力素质并不很低,而且勤劳敬业。特别是高素质的劳动力尤其低廉,聘请一个博士学历的人员,在美国起薪需要每月5万美元,而在中国找到一个月薪几千元人民币的岗位,就认为不错了,国内外工资可以相差上百倍。同样因为人多,市场空间就大,潜力无穷。虽然我们还是发展中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还比较低,但已经有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尽管百分比不高,但绝对量很大,购买力不低。中国13亿人口,5%就是六七千万,可以顶上一个中等国家的总人口。所以外国资本纷纷来到中国。但是我国的这种人力资源优势还没有转化为技术创新优势。如果说中国是世界工厂的话,那是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制造业工厂,我们绝大部分工业企业没有自己的技术优势。我们的产品主要占领的还是产业链的低端,产业链高端和中端的市场掌握在别人手里。他们靠卖标准赚钱,卖技术赚钱,卖品牌赚钱,获取绝大部分的利润。而我们出人力、物力,只能得个零头。我国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在世界的电脑、IT产业的产品中所占的市场份额很大,但是赚的钱很少,就是这个原因。这种情况表明我们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不强。也正因为这样,我国企业竞争力的国际排名远低于国家竞争力的排名,并且拖了国家竞争力的后腿。我们要抓住本世纪头20年的有利时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应当是迫在眉睫的任务。
详细信息您浏览此网页:http://www.china.com.cn/chinese/OP-c/576718.htm
⑹ 如何提升国际竞争力
1、完善中国经济参与国际竞争的宏观基础
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的宏观管理体制是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基本任务,它也是中国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宏观基础。目前,需要做的工作是大量的。其中有5个内容比较紧迫。
(1)编制国家经济法典。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经济法规的完善和普及是法治经济的重要基础。编制国家经济法典,是完善和普及经济法规的重要措施。建立系统的经济法典分类体系,清理1980年以来的经济法规,编制国家经济法典,并每年修订一次;建立经济法规公示制度和简报制度,建立经济法规和经济政策评估制度,使经济法典修订制度化。
(2)制定国家经济信息透明法(经济阳光法)。市场经济是一种竞争经济,经济信息的透明和可获取是公平竞争的重要条件。经济信息资源的封锁、割裂和不平等获取,极大地增加了中国经济的运行成本和企业决策的机会成本,降低了中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建议尽快制定经济信息透明法(经济阳光法),规定所有由国家经费支持产生的经济信息、资源环境信息和科技信息等,除涉及国家机密的信息外,都应及时公布和免费提供。
(3)成立国家经济政策评估中心。国民经济是由一系列经济部门和地方经济组成的,部门经济和地方经济利益都左右着经济政策的走向,大的产业集团对经济政策有很大影响力。如果没有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政策研究机构对各种经济政策进行中立的评估,是难以从国家利益的角度去判断经济政策的有效性和合理性的。建议组建国家经济政策评估中心,按照国立科研机构的模式独立运作和管理,具体负责组织编制国家经济法典和经济政策评估。
(4)成立国家小企业服务局。在国民经济中,小企业是多数,大中企业是少数。小企业创造了就业机会,增加了国家税收。但是在市场竞争中,小企业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它们既没有大中企业对国家经济政策的影响力,也没有大中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一般而言,小企业比较灵活,市场适应能力比较强;但信息不灵通、管理水平低、市场融资比较困难、新产品开发能力比较差、产品推销能力有限等。如何帮助小企业,提高小企业竞争力,是中国经济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建议成立国家小企业服务局,为小企业提供管理培训、技术和信息、融资和市场开拓等方面的帮助。
(5)成立国家能源部。能源是工业经济的血液。随着中国工业化的推进和生活质量的提高,能源将日益成为制约中国经济现代化的一个瓶颈。而且在国际能源市场上,单个企业或企业集团的竞争力都是有限的。即使在能源工业十分强大的美国,联邦政府的能源部也是一个大部。在条件成熟时,组建国家能源部,统筹中国能源的国际竞争,无疑有战略意义。
2、培育中国经济参与国际竞争的微观基础
国际经济竞争,既发生在国家层面,也发生在企业层面,而且更多发生在企业层面。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是中国经济参与国际竞争的微观基础。众所周知,目前中国企业的业务素质和竞争力都是有限的。仅靠企业自身的努力,尚不足以与国际大企业抗衡。培育国际经济竞争的微观基础,是中国政府不能推卸的责任。有三方面的工作可以予以考虑。
(1)培育企业国际竞争力。选择和扶持有能力和意愿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特别是对中国经济现代化运河战略的十大产业的优秀企业,要重点扶持。
(2)提高企业家国际竞争力。要象培养国家公务员那样培养一批优秀企业家。建议建立企业家培训基金,每年培训20万左右的企业家,5年培训100万左右的企业家。
(3)加强国际经济竞争的理论研究。国家有关的科研基金管理机构和国家科研单位,应加大国际经济竞争的理论研究的支持力度,并快速传播科研成果,使中国企业尽快了解国际经济竞争的新理论、新观念和新方法。
3、改善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环境
目前,中国企业在国际经济竞争中往往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国际经济竞争环境的改善,既与中国企业的国际行为有关,更与中国政府的国际作为有关。中国政府有关部门可以主动配合,积极争取创造一个有利于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国际环境。中国可以加强与欧洲、美洲和亚洲邻国的经济合作,也应该加强与非洲和大洋洲的经济合作。中国政府要成为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坚强后盾。
⑺ 如何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我国必须高度重视产业竞争力和国家比较优势的升级,实现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一是在全球价值链分工当中逐步提升地位,转变在分工中处在极低端的状态,由加工组装型向精密制造型升级,由粗加工向高加工度化升级,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值,鼓励发展国产品牌,鼓励技术开发、设计等企业的发展。 二是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由技术引进、技术改造向原创型技术创新升级,增强产业的创新能力,加强产业共性技术科技队伍的建设,在国有企业改革、政府购买创新技术产品、知识产权保护、税收优惠、研究开发资助、加速设备折旧等多个方面采取综合措施,形成鼓励创新的有效激励。并促进利用信息技术等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三是针对某些重要的战略性产业(如集成电路、飞机制造)以及具有重大应用前景的关键高技术(如生物技术、新能源汽车等),建立国家重大创新工程,并积极吸收企业参与,甚至国外机构、企业的参与,形成产、学、研相结合、开放式的攻关体,力争局部突破,逐步摆脱战略产业受人控制的局面,在国际上有可能出现新一轮技术革命并使制造业呈现崭新面貌的技术领域(如生物技术),采取整体跟进、局部突破的战略。 四是进一步采取鼓励性措施,吸引外资公司将研发中心进入甚至转移到我国。近年来跨国公司在我国设立研发机构的情况不断增多,但仍是初步阶段,相当部分的在华研发机构主要从事产品的本地化改进。在“十一五”期间应在知识产权保护、科技人才培养等方面形成好的环境,促进更多的外资研发机构进入。 五是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实施装备制造业振兴战略。为促进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应采取如下措施:实施“装备制造业振兴战略”,制定鼓励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政策和激励措施,政策措施应集中在需求侧,如利用设备加速折旧、提供国产装备的买方信贷或卖方信贷、技术改造贴息等政策,促进国产装备市场的形成和壮大;鼓励民营企业发展装备制造业,消除当前在很多装备制造业领域对于民营经济进入仍存在的许多障碍,例如在政府投资的重大工程中应予以民营企业公正的对待;清理和改变当前不利于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政策,例如进口国外整机装备可免税,而进口零部件却要征收关税,这一政策对于那些进口关键零部件生产国产整机装备的企业事实上是歧视性政策,降低了国产装备的价格竞争力。 六是引导发展产业集群。产业集群将产业分工细化与降低交易成本两者有效地结合起来,有助于提高产业的竞争力,国际经验以及浙江、广东等地的实践均证明,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产业往往伴随着产业集群的发达。为此,应充分重视产业集群的发展,以产业集群的理念考虑产业的地区布局和引导地区经济的发展,制定和实施产业集群倡导计划。并根据产业的经济特性,促进专业化分工和相关企业在地域的相对集中,注重培育集群的形成、发展机制以及吸引要素集聚的机制,对现有集群应着力提高集群的创新能力,推动产业集群升级,还要加强集群中社会服务支撑体系的建设。 七是提高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要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进一步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高度,明确服务业的战略定位,制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规划。要把握住服务业国际转移的新机遇,将我国入世承诺开放服务贸易作为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加速器,把承接服务业转移作为对外开放政策的重要内容,消除服务业当中仍大量存在的政策障碍和体制障碍,宽领域地开放服务业市场。要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和积极发展非公有制服务企业,改变当前因事业单位改革滞后,而造成大量服务业“体制内”循环的现状;改变当前服务业(尤其是知识型服务业)领域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工业的现状,以提高行业的活力和竞争力。
⑻ 世界各国怎样竞争人才
世界各国在竞争人才时主要采取以下手段。 第一,人才移民。世界各国普遍把人才移民作为非常关键的一个手段,很多国家都有移民局。新西兰称,不能把移民当做一个补充人口的手段,而是要作为一个吸引人才的手段。欧洲一些国家都修改了移民入籍的法律制度,德国2000年实施了人才绿卡工程,英国、法国也在采用这些方面的人才政策。 第二,双重国籍。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世界上有一种趋势: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纷纷开放了双重国籍。比如印度、菲律宾、巴西、墨西哥、韩国、越南、俄罗斯等,这样的目的主要是吸引本土人才回国。采用双重国籍能够把人才流失转为人才共享,实际上是不花一分钱,却能够带来大量人才回流的政策。 第三,放松签证。很多国家都把临时签证作为吸引人才的一个重要手段。比如美国就有三种人才专门入境计划,还有一个针对高科技人才的入境计划,在这些计划的作用下,每年平均有20多万人到美国。 第四,采取国家猎头方式。在人才战里面,很多人才流动是靠猎头公司完成的。比如二战后美国就派出了着名的阿尔索斯突击队,专门猎取德国科学家加入美国籍。新加坡为吸引海外人才,在海外设了八个联络处,专门从事海外人才的招聘。 第五,建立海外人才统筹机构以及民间社团吸引人才回归。除了猎头,还应该建立协会、网络、商会、国际人才信息库、人才交流市场等来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印度就有海外专家数据库,缺哪方面的专家就定点去挖。 第六,设立研发机构。好多人出国不回来就是因为国内很多条件无法满足他的研究需要,只要条件具备了,又有很好的学科带头人,利用学术领袖的向心力可以凝聚一大批人才。 (宣讲人为商务部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学会副会长。
⑼ 如何建立国际化人才管理机制
具体而言,中国企业在全球化初期,主要是从国内派出人才,因此,这个机制重点要解决人才“选得出”、“派得动”、“用得好”、“回得来”。从制度流程上保证外派的国际化人才“来去从容”。
“选得出”需要考虑三方面问题:
一是从业务需求看,企业需要制定短期和中期的人力资源布局规划,即为保障国际化业务成功开展,需要什么样的岗位和技能要求,分布在哪些国家,数量是多少?
二是从成本结构看,用于外派人才的人工成本预算是多少,人工成本的回报率如何?
三是从人才储备选拔看,如何未雨绸缪尽早建立国际化人才储备体系?人才策略是立足于内部培养还是外部引进购买?如何衡量培养或引进的效果?
“派得动”是指在有足够激励力度的制度流程下,员工愿意被外派。为此,从企业角度看:
一要充分考量派驻国雇佣合规风险,包括入境与居住、签订雇佣合同、安排劳动关系等。
二要设计完善、符合国内外市场惯例的薪酬福利制度,即在成本可控的前提下,设计构建有吸引力的外派人员薪酬福利包,不仅要能够有效平衡外派员工与国内员工薪酬福利水平差异,也要合理界定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外派员工之间的薪酬福利水平差异。
从员工角度看,要帮助员工理解外派对其职业发展的影响,明确公司如何从制度流程上保障他们在境外的安全、医疗保险、突发事件处置、财富养老以及子女教育、家属随迁等,让他们安心外派、无后顾之忧。
“用得好”主要是指关注跟踪外派员工的绩效管理制度,以及他们是否能够有效融入当地团队的支持体系等。
“回得来”即回任管理。要事先明确外派人员归国策略,有效延展、运用他们在海外工作所取得的经验和技能,帮助其文化再适应,合理调整他们归国后的薪酬福利水平,努力构建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避免他们回国后流失。
“引凤先要筑巢”,中国企业“走出去”成功的关键,不仅在于拥有多少国际化人才,更在于是否搭建了主动培养人才、让人才脱颖而出、最大程度发挥他们作用的管理机制。这个机制才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