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国际知识 > 国际会议记者怎么做

国际会议记者怎么做

发布时间:2022-09-25 07:15:34

Ⅰ 怎样当记者

胆子大,感觉敏锐,脸皮厚,还要有基本文字功底,这些基本条件

另==============
当一名记者,尤其是当一名好记者,除了在学校学到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以外,还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素质?
美国着名的新闻理论家梅尔文?门彻在《新闻报道与写作》一书中说:记者的素质包括:“坚持不懈;公正;知识面广;进取心;勇敢;富有同情心。”随后,他又解释道:“记者生活于一个混乱无序、纷繁复杂的世界里。然而,他们努力地通过进取心、机智、精力和智慧接近事实的真相,把他们的认识用所有人都能理解的语言和形式表达出来。”“记者会犯错误。但重要的是从错误中学到东西,而不要泄气。虽然错误会让人尴尬和丢脸,但是它们是不可避免的。不要为犯错误而提心吊胆,那会限制你的发挥空间。”
美国田纳西大学新闻学教授、传播学院荣休院长凯利?莱特尔在《全能记者必备》一书中说:“对一个记者来说,最重要的素质——除了写作的欲望和能力外,也许就是永不满足的好奇心、灵活及随和的个性、善于总结经验的本领、在截稿期限压力下工作的气质和接受客观事实的宽容心。记者还必须胸怀大志、生气勃勃、意志坚定,而且首要的是能约束自我。”
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总编辑理乍得?J?卡塔尼(Richard?J?Cattani)总结了职业新闻记者应当具备的素质,包括:“独立、高产、细致、愿作榜样、通才、权威性、进取心、乐于助人、视野开阔、敏感、深思熟虑、自信、有个性、直觉感强、可教、无私、责任感强、活跃、有条不紊。最后,他的忠告是:‘如果你不能做到一睁眼就开始写作,那就试试干点别的吧!’”
《图森公民报》总编辑保罗?麦卡利在美国报纸基金会出版的一本择业指南中,对申请加入新闻事业的人提出了以下要求:“聪明智慧、兴趣广泛、进取心强、技能高超、一丝不苟、精益求精、适应截稿压力、文笔优美。”
美国老一辈新闻教育名家利昂?纳尔逊?弗林特在《报纸的良知》一书中,对新闻记者及报纸所应具备的美德归纳了十三条。其中包括:独立精神和勇气、公正、公平、正义、诚恳、诚实、责任、值得信赖、乐观、进步、温和、均衡、审慎、无私、服务大众、遵守专业内部规则等。
中国老报人王芸生在《报魂》一书中说道:“新闻记者这种职业,就现在的情形看来,似乎人人都可以干,但要干得尽职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个能克尽职守的新闻记者,他须有坚贞的人格,强劲的毅力,丰富的学识;对于人类,对于国家,对于自己的职业,要有热情,要有烈爱;然后以明敏的头脑,热烈的心肠,冰霜的操守,发挥‘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勇士精神,兢兢业业地为人类,为国家尽职服务。”
新华社老社长郭超人在《在写作技巧的背后》一书中说:“什么样的人当不了记者,什么样的人能当记者,什么样的人才能当好记者?我的回答是:大多数人能想到、能做到,而你想不到、做不到,就当不了记者。大多数人能想到、能做到,而你也能想到、做到,可以当记者,但不一定是个好记者。惟有大多数人想不到、做不到,而你能想到、做到,那么你就能当一个好记者。这几句话可能不太科学,但它们概括了我从事记者工作二十多年的深切感受和经验教训。”
老报人范敬宜在《如果有来世,还是做记者》的文章中说:“我认为有五种人不可以做记者:不热爱新闻工作的不可以,怕吃苦的不可以,畏风险的不可以,慕浮华的不可以,无悟性的不可以。只有热爱新闻工作你才能心甘情愿地去吃苦。”
《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梁衡说:“有四种人做不得新闻。一是有私心、好忌妒,遇事不肯说人之好;二是少理性,缺思路,选材析理抓不住要害;三是爱偷懒,不吃苦,不深入采访,不认真剪裁,抓不到最本质最典型的材料;四是好卖弄,喜粉饰,为文总要喧宾夺主。”
上面这些中外的新闻界前辈的话,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论述了新闻记者应该具备的素质,对这些前辈们的话进行梳理,并结合我本人多年新闻工作的实践,我以为,新闻记者应该具备的素质包括:不断学习的习惯;追求真相的执着;客观公正的态度;准确朴实的文风;甘于吃苦的精神;丰富广博的学识;宽容善良的情怀;尚俭守德的品格。
记者的素质绝不是天生的和不用经过培养的,一个成功的记者所必备的素质大都是后天获得的,而并非遗传。从我们以上所说到的记者素质看,除了悟性可能有遗传因素外,其他的都是通过后天的培养与训练才能做到的。
当然,这种培养与训练有很多方法和渠道,在实际工作的实践中训练是最好的方法,应该怎样进行具体的培养和训练呢?在这里我暂时提出三条。
第一条:就是坚持每天写作,至少写1000字,写什么内容在这里并不重要,关键是不要停笔的写。无论大家在哪家媒体工作,不管是电视台,还是报社,文字写作能力都是对一个记者最最基本的要求。作为职业记者,最低的要求就是要能够很容易地将你采集到的新闻和你对新闻的思考,用文字顺畅地表达出来,传达给受众。如果连这一点都做不到,这个记者是做不好的。
任何事情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没有量的积累不可能有质的飞跃。写作是记者的基本功,也是看家本领,必须要不间断地练习才行。其实,具体写什么并不重要,重要是必须强迫自己不停地写,以此训练自己的思维和文字表达能力。即使今天没有采访任务,也没有什么稿件需要交,那么,也不要让自己的笔停下来,你可以抄一段书,可以给朋友写一段话,可以将自己的一些感受记下来,等等。
着名作家契诃夫死后,他的夫人发现他的一摞笔记本中记了很多一段一段的话,其中不仅有契诃夫平日里看到、听到的事物,还有他所感悟和思考的东西,其中有一些已经写入到他的作品中,而更多的并没有写入作品。于是,他夫人将这些笔记整理出版,就是有名的《契诃夫手记》这本书。我从书里随便摘几句:“兄弟俩不开收条就从银箱里拿走了钱。从父亲那里要钱很难为情,从银箱里拿走倒不要紧。”“N的父亲是个有名气的人物,他也是个很出色的人物,但是他无论做了什么事,人家总是说:‘好是好,可是比他老子差多了。’有一次,他在一个艺术晚会上朗诵,和他一起参加表演的人都获得了成功,可是对于他,人家还是这样说:‘好是好,可是还是比不上他老子。’他回家后躺在床上,瞪着他父亲的像片,晃着拳头。”这些东西准确地说,都是一些片断,都是契诃夫在平日里随手记下的东西,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这些手记对契诃夫的写作是有很大帮助的。在我国宋代有一位着名诗人梅尧臣,凡外出游玩或访亲会友时,总是随身带着一个号称“诗袋”的布袋,看到什么新鲜的事或美丽的风景,有的得句,有的成诗,立即用笔在纸上记下,把它投入袋中。长此以往,梅尧臣的诗作获得了很高的成就。
这些都是前人的经历,对我们想要从事文字写作的人来说,这些经历是完全可以借鉴运用的。
如果你是在校就读新闻的学生写什么呢?我在这里提个建议,你们可以试着观察一位同学的言行,从中找到特点,然后把它写出来,再叫同学来读,如果同学通过你写的东西能猜出你写得是谁,证明你这个特点抓得准,表述得清楚。如果同学猜不出来,那就说明你还要继续努力。还有,如果和同学聚会、讨论,你可以把聚会的经过、讨论的内容记录下来,这可能在今后的若干年后,成为你和你的同学之间一份很有价值的历史资料。
第二条:坚持每天看新闻,至少细看十条。将每天的你认为重大的新闻事件记下来。而后,对一些持续发展的新闻事件跟踪看下去,既看事件的进展,也看媒体对事件报道的方法和步骤,从中体会新闻写作的一些规律。
记者工作离不开信息采集,在平日里就应该让自己始终不脱离新闻信息的海洋,现在有了互联网,可以说新闻信息获取已经变得很容易了。世界上每天发生的大事,几乎都可以在网上找到图文并茂报道。比如最近有关禽流感的新闻,有关萨达姆受审的新闻。大家通过查阅相关新闻报道和评论,就可以了解到禽流感在整个国际上是什么样的,各国都是怎样处理这种事件的,从中我们可以学到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作为从事新闻传播的职业记者,在看新闻的时候,最好不要只看热闹,而要动用自己的大脑,对一些新闻进行思考,从自己学过的知识中寻找解释。比如,前一段时间的“超级女声”,作为一个地方电视台,湖南卫视为什么能把这样一个节目搞成全国性的热点?这当中有哪些可以从传播学理论中找到注解?再如,我国混和男足连得两个冠军,这说明什么?是男足的水平高了,还是朱氏训练方法有效果了?还是其他什么原因?如果有同学对经济感兴趣,还可以想,今年西安连着举办了多次国际性会议,这种现象从会展经济角度分析说明什么?这些会议的举行除了提升西安的国际影响外,对西安经济有什么样的作用?等等。
第三条:坚持对同源新闻进行对比,从中总结新闻采写的规律性的东西。
经常作同源新闻的比较分析,对我们提高新闻采写水平是十分有利的,这要从两个层面来说。
一个是从记者个人修炼的层面来说,通过同源新闻对比,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记者对同一新闻题材的不同处理手法,包括角度的选择、材料的取舍、行文的组织等方面的不同,继而从中发现哪一点是自己采访中所遗漏的,哪一点是自己所没有想到的,哪一点是自己今后可以借用的。这是一个不断的积累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做一个有心人,要善于对新闻事件、新闻报道做比较,并通过经常性的、有意识的比较去发现其中的不同,从中培养自己比较分析、吸取营养的能力。
如果我们在日常的生活和采访中,时时留意事件之间、新闻作品之间的不同,甄别其优劣,当然这里的优劣是个人的判断,然后根据判断结果取优汰劣,久而久之,养成习惯,对自己的发展就是一种帮助,对自己的修炼就是一种积累。
另一个是从新闻竞争需要的层面来说,现在新闻竞争十分激烈,这种竞争更多的表现为对新闻资源的争夺,现在,不同媒体组成的信息网纵横交错,新闻热线铺天盖地,笼罩了所有能发生新闻的时空,“独家发现”新闻在竞争激烈的媒介环境中越来越难,信息资源共享的局面日益普遍,新闻的同源化现象开始蔓延。往往是一件新闻事件总会吸引众多媒体的记者,新闻越是重大,吸引的记者越是众多,新闻越是重大,越没有独家发现的独家新闻。在现代传播活动面前,新闻媒介之间的新闻竞争,更多是面对同源的新闻事件,写出别人没有写出的独特角度、独特见解、独特思考、深刻解读和全面剖析。
在做同源新闻对比时,要不断地问自己三个问题:记者为什么要写这条新闻?记者在这条新闻中写了什么?记者是按什么结构和顺序写这条新闻的?
“为什么要写”解决的是确定新闻主题,新闻是报道客观事实的,但绝不是有闻必录,这里边有一个记者对所报道的事件和内容的选择,即使记者对所报道的事实不加一句评论,但面对形形色色的事件,为什么报道此事而不报道彼事,这个为什么当中就隐含着主题。刘勰在《文心雕龙》第二十六卷“神思”中说到,文章的立意构思是“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清人李渔在《闲情偶寄》一书的“立主脑”篇中说:“古人作文一篇,定有一篇之主脑。主脑非它,即作者立言之本意也。”明末清初的哲学家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也说:“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
研究为什么要写,就是研究、发现新闻的主题立意,从中汲取对自己有帮助的养份。
“写什么”解决的是材料的选择和舍弃的问题,写新闻并不是简单地把事件的过程平铺直叙地说出来,而是应该选择其主要的一点或几点突出放大,所谓“详略得当”,“疏密有致”,书画理论在谈到章法布局时有一着名的美学观念:“密处不使透风,疏处可以走马”,套用在新闻写作上,可以说是“详处细致入微,略处一笔带过”。比如琼瑶的电视剧《婉君》,情节很细,有的地方让人感到拖沓,但却出现过“三年以后”这样的快速过渡,有时一天的事情可以拉成两三集,有时几年的事却只是一个蒙太奇。这种手法在新闻写作中也是可用的,那就是该详则详,该略就略,该取则取,该舍则舍,但何处该详,何处该略,取什么,舍什么,这就是记者自己的判断和把握了。
“怎么写”解决的是叙事框架和叙事方式的问题。这里所说的叙事框架不是新闻的结构,而是在新闻写作过程中所需要涉及的所有的环节、范畴,包括不能逾越的事实边界。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要遵从“全面、客观、公正”的理念,这些都是大家了然于心的概念。问题是,如何将这些概念、理念落实到一次具体的新闻采访过程中,落实到具体的写作环节上。
面对一个具体的新闻事件,在动笔之前,记者必须搭建这条新闻的叙事框架,这个框架包括新闻价值的基本因素、报纸(媒体)的定位、读者(受众)的需求和喜好、新闻纪律的规范等,比如,要确定是突出时效,还是突出重要,还是突出显要;是从法律层面介入,还是从社会道德层面来表述;如何适应报纸的定位;读者的关注点在哪里;有没有违背新闻纪律的事实及观点。然后再根据这些因素设计适当的叙事方式,这里就包括确定体裁,安排结构,组织语言等。
1896年接掌《纽约时报》并由此创造了该报辉煌的阿道夫?奥科斯,经常讲给他的下属们一个关于“三个石匠”的故事:中世纪的一个行吟诗人在路上先后遇到了三个石匠。他分别问他们:“嘿,干什么呢?”第一个说:“在凿石头呢。”第二个答曰:“我在雕刻一块基石。”惟有第三人的回应令人振奋:“我在建造一座大教堂!”奥科斯深谙新闻写作之道。在他心目中,三个石匠的活计代表了新闻写作的三个阶段(境界)。第一阶段:新闻记者正在对手头的事实材料进行“打量”,好比石匠在打量那块石坯,看它能派什么用场。第二阶段:新闻记者已经考虑好要将手中的材料写成一篇报道,而正在将它打磨成新闻素材,好比石匠已经决定用毛坯材料盖房子(消息或通讯),正在将它打造成奠基石。第三阶段:新闻记者认定了手中掌握的是一块难得的良材,他正在着手写一篇有力度的大报道,如同第三个建筑师,已经投入了一座大教堂的建构。
记者在报道新闻时,不是被动地反映事实,从选择事件、确定角度到安排结构、组织文字,每一个环节都有记者的主观判断,为什么会出现同源新闻的不同报道,就是因为不同的记者有着不同的综合素质,不同的文化素养,不同的思维习惯,不同经历阅历。
我们做同源新闻的对比,就是要从上面这些点入手,相信只要坚持不懈,常此以往,就一定会有所收获。胡适老先生曾说:“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唐捐”意思是白费力,相信我们只要付出努力,就绝对不会空手而归。

Ⅱ 好奇在那么大型的会议上,那些记者是咋做记录的,不会遗漏问题么

除了出色的个人能力很关键,必不可少的当然还有辅助工具录音笔的帮助。一款好的录音笔是能极大的提高记录效率的。比如aigo的笔形录音笔,外观很好看,像是特工用的神器,携带方便,而且随录随记、能够提高在会议上的记录效率,不仅支持录音降噪、意外断电也可以自动保存,提供很大帮助。

Ⅲ 怎么成为国际会议的记者

首先你要英语很好吧,其次你要获得与会资格(这个的话要看主办方和个人渠道),但是不一定参加了都能现场提问,有可能就是写个现场报道之类的

Ⅳ 怎样做记者

美国着名的新闻理论家梅尔文?门彻在《新闻报道与写作》一书中说:记者的素质包括:“坚持不懈;公正;知识面广;进取心;勇敢;富有同情心。”随后,他又解释道:“记者生活于一个混乱无序、纷繁复杂的世界里。然而,他们努力地通过进取心、机智、精力和智慧接近事实的真相,把他们的认识用所有人都能理解的语言和形式表达出来。”“记者会犯错误。但重要的是从错误中学到东西,而不要泄气。虽然错误会让人尴尬和丢脸,但是它们是不可避免的。不要为犯错误而提心吊胆,那会限制你的发挥空间。”
美国田纳西大学新闻学教授、传播学院荣休院长凯利?莱特尔在《全能记者必备》一书中说:“对一个记者来说,最重要的素质——除了写作的欲望和能力外,也许就是永不满足的好奇心、灵活及随和的个性、善于总结经验的本领、在截稿期限压力下工作的气质和接受客观事实的宽容心。记者还必须胸怀大志、生气勃勃、意志坚定,而且首要的是能约束自我。”
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总编辑理乍得?J?卡塔尼(Richard?J?Cattani)总结了职业新闻记者应当具备的素质,包括:“独立、高产、细致、愿作榜样、通才、权威性、进取心、乐于助人、视野开阔、敏感、深思熟虑、自信、有个性、直觉感强、可教、无私、责任感强、活跃、有条不紊。最后,他的忠告是:‘如果你不能做到一睁眼就开始写作,那就试试干点别的吧!’”
《图森公民报》总编辑保罗?麦卡利在美国报纸基金会出版的一本择业指南中,对申请加入新闻事业的人提出了以下要求:“聪明智慧、兴趣广泛、进取心强、技能高超、一丝不苟、精益求精、适应截稿压力、文笔优美。”
美国老一辈新闻教育名家利昂?纳尔逊?弗林特在《报纸的良知》一书中,对新闻记者及报纸所应具备的美德归纳了十三条。其中包括:独立精神和勇气、公正、公平、正义、诚恳、诚实、责任、值得信赖、乐观、进步、温和、均衡、审慎、无私、服务大众、遵守专业内部规则等。
中国老报人王芸生在《报魂》一书中说道:“新闻记者这种职业,就现在的情形看来,似乎人人都可以干,但要干得尽职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个能克尽职守的新闻记者,他须有坚贞的人格,强劲的毅力,丰富的学识;对于人类,对于国家,对于自己的职业,要有热情,要有烈爱;然后以明敏的头脑,热烈的心肠,冰霜的操守,发挥‘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勇士精神,兢兢业业地为人类,为国家尽职服务。”
新华社老社长郭超人在《在写作技巧的背后》一书中说:“什么样的人当不了记者,什么样的人能当记者,什么样的人才能当好记者?我的回答是:大多数人能想到、能做到,而你想不到、做不到,就当不了记者。大多数人能想到、能做到,而你也能想到、做到,可以当记者,但不一定是个好记者。惟有大多数人想不到、做不到,而你能想到、做到,那么你就能当一个好记者。这几句话可能不太科学,但它们概括了我从事记者工作二十多年的深切感受和经验教训。”
老报人范敬宜在《如果有来世,还是做记者》的文章中说:“我认为有五种人不可以做记者:不热爱新闻工作的不可以,怕吃苦的不可以,畏风险的不可以,慕浮华的不可以,无悟性的不可以。只有热爱新闻工作你才能心甘情愿地去吃苦。”
《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梁衡说:“有四种人做不得新闻。一是有私心、好忌妒,遇事不肯说人之好;二是少理性,缺思路,选材析理抓不住要害;三是爱偷懒,不吃苦,不深入采访,不认真剪裁,抓不到最本质最典型的材料;四是好卖弄,喜粉饰,为文总要喧宾夺主。”
上面这些中外的新闻界前辈的话,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论述了新闻记者应该具备的素质,对这些前辈们的话进行梳理,并结合我本人多年新闻工作的实践,我以为,新闻记者应该具备的素质包括:不断学习的习惯;追求真相的执着;客观公正的态度;准确朴实的文风;甘于吃苦的精神;丰富广博的学识;宽容善良的情怀;尚俭守德的品格。
记者的素质绝不是天生的和不用经过培养的,一个成功的记者所必备的素质大都是后天获得的,而并非遗传。从我们以上所说到的记者素质看,除了悟性可能有遗传因素外,其他的都是通过后天的培养与训练才能做到的。
当然,这种培养与训练有很多方法和渠道,在实际工作的实践中训练是最好的方法,应该怎样进行具体的培养和训练呢?在这里我暂时提出三条。
第一条:就是坚持每天写作,至少写1000字,写什么内容在这里并不重要,关键是不要停笔的写。无论大家在哪家媒体工作,不管是电视台,还是报社,文字写作能力都是对一个记者最最基本的要求。作为职业记者,最低的要求就是要能够很容易地将你采集到的新闻和你对新闻的思考,用文字顺畅地表达出来,传达给受众。如果连这一点都做不到,这个记者是做不好的。
任何事情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没有量的积累不可能有质的飞跃。写作是记者的基本功,也是看家本领,必须要不间断地练习才行。其实,具体写什么并不重要,重要是必须强迫自己不停地写,以此训练自己的思维和文字表达能力。即使今天没有采访任务,也没有什么稿件需要交,那么,也不要让自己的笔停下来,你可以抄一段书,可以给朋友写一段话,可以将自己的一些感受记下来,等等。
着名作家契诃夫死后,他的夫人发现他的一摞笔记本中记了很多一段一段的话,其中不仅有契诃夫平日里看到、听到的事物,还有他所感悟和思考的东西,其中有一些已经写入到他的作品中,而更多的并没有写入作品。于是,他夫人将这些笔记整理出版,就是有名的《契诃夫手记》这本书。我从书里随便摘几句:“兄弟俩不开收条就从银箱里拿走了钱。从父亲那里要钱很难为情,从银箱里拿走倒不要紧。”“N的父亲是个有名气的人物,他也是个很出色的人物,但是他无论做了什么事,人家总是说:‘好是好,可是比他老子差多了。’有一次,他在一个艺术晚会上朗诵,和他一起参加表演的人都获得了成功,可是对于他,人家还是这样说:‘好是好,可是还是比不上他老子。’他回家后躺在床上,瞪着他父亲的像片,晃着拳头。”这些东西准确地说,都是一些片断,都是契诃夫在平日里随手记下的东西,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这些手记对契诃夫的写作是有很大帮助的。在我国宋代有一位着名诗人梅尧臣,凡外出游玩或访亲会友时,总是随身带着一个号称“诗袋”的布袋,看到什么新鲜的事或美丽的风景,有的得句,有的成诗,立即用笔在纸上记下,把它投入袋中。长此以往,梅尧臣的诗作获得了很高的成就。
这些都是前人的经历,对我们想要从事文字写作的人来说,这些经历是完全可以借鉴运用的。
如果你是在校就读新闻的学生写什么呢?我在这里提个建议,你们可以试着观察一位同学的言行,从中找到特点,然后把它写出来,再叫同学来读,如果同学通过你写的东西能猜出你写得是谁,证明你这个特点抓得准,表述得清楚。如果同学猜不出来,那就说明你还要继续努力。还有,如果和同学聚会、讨论,你可以把聚会的经过、讨论的内容记录下来,这可能在今后的若干年后,成为你和你的同学之间一份很有价值的历史资料。
第二条:坚持每天看新闻,至少细看十条。将每天的你认为重大的新闻事件记下来。而后,对一些持续发展的新闻事件跟踪看下去,既看事件的进展,也看媒体对事件报道的方法和步骤,从中体会新闻写作的一些规律。
记者工作离不开信息采集,在平日里就应该让自己始终不脱离新闻信息的海洋,现在有了互联网,可以说新闻信息获取已经变得很容易了。世界上每天发生的大事,几乎都可以在网上找到图文并茂报道。比如最近有关禽流感的新闻,有关萨达姆受审的新闻。大家通过查阅相关新闻报道和评论,就可以了解到禽流感在整个国际上是什么样的,各国都是怎样处理这种事件的,从中我们可以学到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作为从事新闻传播的职业记者,在看新闻的时候,最好不要只看热闹,而要动用自己的大脑,对一些新闻进行思考,从自己学过的知识中寻找解释。比如,前一段时间的“超级女声”,作为一个地方电视台,湖南卫视为什么能把这样一个节目搞成全国性的热点?这当中有哪些可以从传播学理论中找到注解?再如,我国混和男足连得两个冠军,这说明什么?是男足的水平高了,还是朱氏训练方法有效果了?还是其他什么原因?如果有同学对经济感兴趣,还可以想,今年西安连着举办了多次国际性会议,这种现象从会展经济角度分析说明什么?这些会议的举行除了提升西安的国际影响外,对西安经济有什么样的作用?等等。
第三条:坚持对同源新闻进行对比,从中总结新闻采写的规律性的东西。
经常作同源新闻的比较分析,对我们提高新闻采写水平是十分有利的,这要从两个层面来说。
一个是从记者个人修炼的层面来说,通过同源新闻对比,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记者对同一新闻题材的不同处理手法,包括角度的选择、材料的取舍、行文的组织等方面的不同,继而从中发现哪一点是自己采访中所遗漏的,哪一点是自己所没有想到的,哪一点是自己今后可以借用的。这是一个不断的积累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做一个有心人,要善于对新闻事件、新闻报道做比较,并通过经常性的、有意识的比较去发现其中的不同,从中培养自己比较分析、吸取营养的能力。
如果我们在日常的生活和采访中,时时留意事件之间、新闻作品之间的不同,甄别其优劣,当然这里的优劣是个人的判断,然后根据判断结果取优汰劣,久而久之,养成习惯,对自己的发展就是一种帮助,对自己的修炼就是一种积累。
另一个是从新闻竞争需要的层面来说,现在新闻竞争十分激烈,这种竞争更多的表现为对新闻资源的争夺,现在,不同媒体组成的信息网纵横交错,新闻热线铺天盖地,笼罩了所有能发生新闻的时空,“独家发现”新闻在竞争激烈的媒介环境中越来越难,信息资源共享的局面日益普遍,新闻的同源化现象开始蔓延。往往是一件新闻事件总会吸引众多媒体的记者,新闻越是重大,吸引的记者越是众多,新闻越是重大,越没有独家发现的独家新闻。在现代传播活动面前,新闻媒介之间的新闻竞争,更多是面对同源的新闻事件,写出别人没有写出的独特角度、独特见解、独特思考、深刻解读和全面剖析。
在做同源新闻对比时,要不断地问自己三个问题:记者为什么要写这条新闻?记者在这条新闻中写了什么?记者是按什么结构和顺序写这条新闻的?
“为什么要写”解决的是确定新闻主题,新闻是报道客观事实的,但绝不是有闻必录,这里边有一个记者对所报道的事件和内容的选择,即使记者对所报道的事实不加一句评论,但面对形形色色的事件,为什么报道此事而不报道彼事,这个为什么当中就隐含着主题。刘勰在《文心雕龙》第二十六卷“神思”中说到,文章的立意构思是“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清人李渔在《闲情偶寄》一书的“立主脑”篇中说:“古人作文一篇,定有一篇之主脑。主脑非它,即作者立言之本意也。”明末清初的哲学家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也说:“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
研究为什么要写,就是研究、发现新闻的主题立意,从中汲取对自己有帮助的养份。
“写什么”解决的是材料的选择和舍弃的问题,写新闻并不是简单地把事件的过程平铺直叙地说出来,而是应该选择其主要的一点或几点突出放大,所谓“详略得当”,“疏密有致”,书画理论在谈到章法布局时有一着名的美学观念:“密处不使透风,疏处可以走马”,套用在新闻写作上,可以说是“详处细致入微,略处一笔带过”。比如琼瑶的电视剧《婉君》,情节很细,有的地方让人感到拖沓,但却出现过“三年以后”这样的快速过渡,有时一天的事情可以拉成两三集,有时几年的事却只是一个蒙太奇。这种手法在新闻写作中也是可用的,那就是该详则详,该略就略,该取则取,该舍则舍,但何处该详,何处该略,取什么,舍什么,这就是记者自己的判断和把握了。
“怎么写”解决的是叙事框架和叙事方式的问题。这里所说的叙事框架不是新闻的结构,而是在新闻写作过程中所需要涉及的所有的环节、范畴,包括不能逾越的事实边界。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要遵从“全面、客观、公正”的理念,这些都是大家了然于心的概念。问题是,如何将这些概念、理念落实到一次具体的新闻采访过程中,落实到具体的写作环节上。
面对一个具体的新闻事件,在动笔之前,记者必须搭建这条新闻的叙事框架,这个框架包括新闻价值的基本因素、报纸(媒体)的定位、读者(受众)的需求和喜好、新闻纪律的规范等,比如,要确定是突出时效,还是突出重要,还是突出显要;是从法律层面介入,还是从社会道德层面来表述;如何适应报纸的定位;读者的关注点在哪里;有没有违背新闻纪律的事实及观点。然后再根据这些因素设计适当的叙事方式,这里就包括确定体裁,安排结构,组织语言等。
1896年接掌《纽约时报》并由此创造了该报辉煌的阿道夫?奥科斯,经常讲给他的下属们一个关于“三个石匠”的故事:中世纪的一个行吟诗人在路上先后遇到了三个石匠。他分别问他们:“嘿,干什么呢?”第一个说:“在凿石头呢。”第二个答曰:“我在雕刻一块基石。”惟有第三人的回应令人振奋:“我在建造一座大教堂!”奥科斯深谙新闻写作之道。在他心目中,三个石匠的活计代表了新闻写作的三个阶段(境界)。第一阶段:新闻记者正在对手头的事实材料进行“打量”,好比石匠在打量那块石坯,看它能派什么用场。第二阶段:新闻记者已经考虑好要将手中的材料写成一篇报道,而正在将它打磨成新闻素材,好比石匠已经决定用毛坯材料盖房子(消息或通讯),正在将它打造成奠基石。第三阶段:新闻记者认定了手中掌握的是一块难得的良材,他正在着手写一篇有力度的大报道,如同第三个建筑师,已经投入了一座大教堂的建构。
记者在报道新闻时,不是被动地反映事实,从选择事件、确定角度到安排结构、组织文字,每一个环节都有记者的主观判断,为什么会出现同源新闻的不同报道,就是因为不同的记者有着不同的综合素质,不同的文化素养,不同的思维习惯,不同经历阅历。
我们做同源新闻的对比,就是要从上面这些点入手,相信只要坚持不懈,常此以往,就一定会有所收获。胡适老先生曾说:“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唐捐”意思是白费力,相信我们只要付出努力,就绝对不会空手而归

Ⅳ 我想做记者,需要达到什么要求

第一,要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第二,要有沟通的能力,能听懂别人说什么,还能让别人愿意和你说话;
第三,要对文字有感觉。
另外,还有一句话,可选择用之:什么叫好记者,能迅速掌握情况的就是好记者。而且能互通有无,有协作精神。
许多记者是天生的,就是好奇心,一种发自内心的兴趣,几乎是着魔一般,无论什么事情都要刨根问底;另一个重要条件是揭露错误行为,此外,伟大的记者还对平衡和公正有兴趣;还有写作能力,很难获得,一旦拥有就会变成本性的一部分。好记者就像台好相机。
许多人都想了解《纽约时报》的传统,这个工作的挑战首先来自于寻找合适的采访对象。若要说这份报纸在20世纪的故事,没人比亚瑟.格布(Ar thur Gelb)更合适,该报发行人也这么认为,所以请他写了本回忆录——— 《本地新闻部》(City Room),记录了他在《纽约时报》从送稿员开始,工作45年做到副主编的丰富见闻。1999年退休后,他仍在报社保有办公室,这是身为报社传奇人物得到的礼遇之一。
当地时间5月21日上午,格布在纽约家里接听我的电话,讲述他在《纽约时报》的故事。跟想象中年近八旬的老人不同,他的声音清晰有力,思路也有条不紊,开场白有点出人意料:“下星期就到我加入《纽约时报》60周年纪念日,我是1944年5月下旬开始工作的,现在已经2004年,5月也快结束,所以就是60年!”
好记者是天生的
《21世纪经济报道》(以下简称《21世纪》):你在《纽约时报》工作了一辈子,谁是你认识的最有意思的编辑,为什么?
亚瑟.格布(以下简称格布):最有意思的编辑当然是艾比.罗森塔尔(A.M. Rosenthal),起先是个了不起的记者,生来就有报道的本能,他最早是驻纽约城市学院的学生记者。那是所免费学校,主要为欧洲移民的孩子设立。欧洲移民的家境贫寒,希望孩子受教育而有更好的前途。要进这所学校并不容易,高中成绩一定要非常非常出色。罗森塔尔就上了这所学校,还是校报主编,于是《纽约时报》请他担任学生记者——当时我们报社在各大学院都有学生记者,负责报道自己学校的新闻。罗森塔尔做得特别好,结果毕业前几个星期就得到报社的正式职位,而他立即就接受了,也就永远没能毕业!他比我大两岁,从一开始就显示出不同寻常的才华。不久二战结束,联合国成立,他开始报道联合国的新闻,做得比其他人都好,后来他被派到海外,先是印度,再去波兰,他的报道获得了普利策奖,之后去了日本,接着就被迫不及待的高级编辑们急召回国任编辑,主管本地新闻部。我作为副手有机会近距离观察他的天才。事实上,他可能是我在报社大楼认识的最有才华的记者和编辑,给我巨大的影响。我差不多是跟随他的步伐一步步晋升,只不过方向不太一样,做记者时,他喜欢国际新闻,而我偏爱文化新闻,所以我成了首席文化记者,再变成文化编辑。然后他让我加入他的本地新闻部做副手。我们的合作非常密切,晋升路径也一样,他总比我早一步。

Ⅵ 记者采访程序

港澳媒体常驻内地记者采访申请程序及注意事项

29日公布的《香港、澳门新闻机构在内地设立常驻记者站及派遣常驻记者须知》中,对有关常驻记者在内地的采访活动如何申请,进行了详细规定,有关采访申请程序如下:

一、采访国家领导人、军队有关部门,须向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提出书面申请。

二、采访中国领导人外访和外国领导人来访的活动,须向外交部提出书面申请;采访国际会议或中国承办的国际活动,须向大会设立的新闻中心或活动主办单位的新闻主管部门提出书面申请。

三、采访中央政府部门、人民团体、全国性社团及国有大中型企业的,须向该机构的新闻主管部门提出书面申请。

四、赴开放地区采访,须向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有关部门提出书面申请和采访计划,经批准后方可前往。非开放地区原则上不接受采访。

五、常驻记者在内地进行的所有采访,均须经主管部门和被采访对象同意后持《港澳新闻机构常驻记者证》进行。

六、常驻记者只能以其在中国记协注册的身份从事新闻采访工作,不得从事与其注册业身份不符的其它活动。

七、非常驻内地记者及没有在内地设立常驻记者站的媒体的记者,来内地采访须向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中央人民政府驻澳门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提出申请,获内地有关部门审批同意后,方可来内地进行采访。

港澳媒体常驻内地记者站使用通信设备需要批准

中国记协在29日公布的《香港、澳门新闻机构在内地设立常驻记者站及派遣常驻记者须知》中,对有关记者使用通信设备和进口采访器材等进行了明确规定。

《须知》规定,港澳媒体常驻记者站安装、架设无线收发和卫星通信设备,或者使用对讲机及类似通讯设备等,须经当地电信主管部门批准。

对于常驻记者站进口采访器材及办公用品须办理的手续,《须知》规定,常驻记者站如需进口办公、生活用品和交通工具、采访器材等,须持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同意其设立记者站的批准通知书,依照内地有关法规向常驻地进口口岸的海关申报,并按规定办理有关手续。

港澳新闻机构可设内地常驻记者站派常驻记者

中国记协主席邵华泽29日在会见香港新闻界高层访京团时称,香港、澳门新闻机构可在内地设立常驻记者站及派遣常驻记者。

邵华泽说,香港、澳门回归后,同内地的联系日趋密切,港澳新闻机构记者赴内地采访的人数逐年增加。为了进一步方便港澳媒体对内地的采访和报道,增进香港、澳门与内地的交流和了解,经中央主管部门研究决定,允许香港、澳门新闻机构在内地设立常驻记者站及派遣常驻记者。

邵华泽表示,凡在香港、澳门依法注册或经香港、澳门政府核准出版、发行、经营的新闻机构均可向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联络办公室或中央人民政府驻澳门联络办公室提出申请,获国务院港澳办批准后,到中国记协办理注册登记手续。

邵华泽表示,长期以来,为港澳来内地采访的新闻媒体和记者提供服务是中国记协的一项重要工作。此次受国务院港澳办的委托,中国记协将一如既往地为港澳新闻机构常驻记者站及常驻记者提供服务与帮助。

据了解,有关准备工作已经就绪,国庆节后开始受理港澳新闻机构的申请。

中国网综合中国新闻社消息 2001年9月30日

Ⅶ 怎样当一名记者

一、知识丰富。记者所写的新闻是多方面的,因此必须对各方面的知识都要有所了解,可以通过阅读书籍和报刊、听广播、看电视、收集信息、丰富自己的知识。小记者对各方面知识不求专与深,但一定要了解,以免在写稿中出现知识性错误。

二、吃苦耐劳。当记者也是非常辛苦的,一分辛苦,才能有一分收获。因为好新闻不会自己送上门来,而需要小记者自己去挖掘。开封市参加采访共青团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两位小记者,白天采访会议代表,晚上写稿至深夜,非常辛苦,但他们都圆满地完成了采访任务。

三、广交朋友。记者要广交朋友,因为朋友越多,新闻窗口就越多。这些朋友有你的同学、小伙伴,也有老师、家长,还有大记者。有许多新闻线索,朋友会及时、主动提供给你的,缺少朋友是当不好小记者的。

四、勤奋写作。面对同一新闻事实,不同的记者写出的报道有很大的差别,这是由于写作基本功不一样所造成的。记者要勤奋学习,坚持写作,学习别人好的写作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7)国际会议记者怎么做扩展阅读:

记者是一种职业,也是一种行业。主要从事新闻纪录,新闻报道等。记者要持证采访,也就是记者证。

记者是在媒体中从事新闻采访和报道工作的某者。在中国早期的新闻机构中,编辑和记者没有严格的分工,编辑 、采访合一。1872年,《申报》创刊后开始设立访员,专门采访本地新闻。之后,《申报》在北京、南京、杭州、武昌、宁波、扬州等26个城市聘有“报事人”或“访员”。1899年《清议报》第7期上出现“记者”一词。

2017年国际新闻工作者联合会年末汇总数据显示,全球至少81名记者在2017年殉职,250名记者受到拘禁或关押,针对媒体从业人员的暴力和骚扰大幅增加。

Ⅷ 怎样才能成为一名驻外记者

除了新华社、央社之外,还有人民日报、中新社、环球时报、国际广播电台(CRI)这些地方有驻外记者。其它一些媒体也有一些驻外记者,比如体坛周报啊之类的,不过这些“驻外记者”里很多都是聘请的在国外的留学生兼职的。只有一些热门的国家才会派驻一些自己的记者过去。
这其中覆盖面最全的应该是新华社,如果你能进入新华社做记者,尤其是国际部的记者,不想驻外都不太容易,呵呵。不过提醒你,做驻外记者可没有你想象得那么好,如果你有有驻外经历的朋友,多向他们打听一下吧。

Ⅸ 做记者需要做哪几方面的事

三联生活周刊的苗老师,提了好记者的三个条件.其实平常做人,也一样.

第一,要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第二,要有沟通的能力,能听懂别人说什么,还能让别人愿意和你说话;
第三,要对文字有感觉。

另外,还有一句话,可选择用之:什么叫好记者,能迅速掌握情况的就是好记者。而且能互通有无,有协作精神。
许多记者是天生的,就是好奇心,一种发自内心的兴趣,几乎是着魔一般,无论什么事情都要刨根问底;另一个重要条件是揭露错误行为,此外,伟大的记者还对平衡和公正有兴趣;还有写作能力,很难获得,一旦拥有就会变成本性的一部分。好记者就像台好相机。

许多人都想了解《纽约时报》的传统,这个工作的挑战首先来自于寻找合适的采访对象。若要说这份报纸在20世纪的故事,没人比亚瑟.格布(Ar thur Gelb)更合适,该报发行人也这么认为,所以请他写了本回忆录——— 《本地新闻部》(City Room),记录了他在《纽约时报》从送稿员开始,工作45年做到副主编的丰富见闻。1999年退休后,他仍在报社保有办公室,这是身为报社传奇人物得到的礼遇之一。

当地时间5月21日上午,格布在纽约家里接听我的电话,讲述他在《纽约时报》的故事。跟想象中年近八旬的老人不同,他的声音清晰有力,思路也有条不紊,开场白有点出人意料:“下星期就到我加入《纽约时报》60周年纪念日,我是1944年5月下旬开始工作的,现在已经2004年,5月也快结束,所以就是60年!”

好记者是天生的

《21世纪经济报道》(以下简称《21世纪》):你在《纽约时报》工作了一辈子,谁是你认识的最有意思的编辑,为什么?
亚瑟.格布(以下简称格布):最有意思的编辑当然是艾比.罗森塔尔(A.M. Rosenthal),起先是个了不起的记者,生来就有报道的本能,他最早是驻纽约城市学院的学生记者。那是所免费学校,主要为欧洲移民的孩子设立。欧洲移民的家境贫寒,希望孩子受教育而有更好的前途。要进这所学校并不容易,高中成绩一定要非常非常出色。罗森塔尔就上了这所学校,还是校报主编,于是《纽约时报》请他担任学生记者——当时我们报社在各大学院都有学生记者,负责报道自己学校的新闻。罗森塔尔做得特别好,结果毕业前几个星期就得到报社的正式职位,而他立即就接受了,也就永远没能毕业!他比我大两岁,从一开始就显示出不同寻常的才华。不久二战结束,联合国成立,他开始报道联合国的新闻,做得比其他人都好,后来他被派到海外,先是印度,再去波兰,他的报道获得了普利策奖,之后去了日本,接着就被迫不及待的高级编辑们急召回国任编辑,主管本地新闻部。我作为副手有机会近距离观察他的天才。事实上,他可能是我在报社大楼认识的最有才华的记者和编辑,给我巨大的影响。我差不多是跟随他的步伐一步步晋升,只不过方向不太一样,做记者时,他喜欢国际新闻,而我偏爱文化新闻,所以我成了首席文化记者,再变成文化编辑。然后他让我加入他的本地新闻部做副手。我们的合作非常密切,晋升路径也一样,他总比我早一步。

《21世纪》:你提到报道的本能,这个东西能从应聘者身上看出来吗?

格布:一定能从他文章看出来,包括报道和采访。不过我总觉得许多记者是天生的,就是好奇心,一种发自内心的兴趣,几乎是着魔一般,无论什么事情都要刨根问底。只要有了这种本能,他们就会具备一个伟大记者的重要条件,这就是竭力获得更多信息,完整而彻底地撰写一篇报道,以及追求精确的欲望。
另一个重要条件是揭露错误行为,这在我认识的许多富有才华的记者看来是很重要的。此外,伟大的记者还对平衡和公正有兴趣,他们想解读事实,但也知道一定要尽量平衡和公正。伟大的报道体现所有这些特点。
还有写作能力,很难获得,一旦拥有就会变成本性的一部分。伟大的记者能让读者仿佛亲眼目睹他报道的火灾、罪行或战地情况。好记者就像台好相机。只要回顾照相机和电视普及之前的报道,就会发现,伟大的美国记者对南北战争这样事件的文字报道是如此生动,你马上就能精确看见战场的每个细节,好像真的到了那个地方,跟记者站在一起。

《21世纪》:如你所说,那是照相机和电视普及以前的事,现在技术如此发达,讲究文字报道的报纸会受什么影响,比如说它能跟电视竞争么?

格布:一般报纸不行,但了不起的报纸一定可以,因为最好的电视节目确实可以在报道方面取得很好的效果,但他们无法长年累月记录世界正在发生的各种事情,进行分析,展现我们希望了解的某件具体事情的各个方面。电视只是浮光掠影,而且通常偏爱有动作的新闻。比如说战争或灾难,电视当然无人能敌,他们能从现场发送连续的画面,报纸就做不到——也不是没有例外,比如《生活》杂志从诺曼底登陆现场发回的照片主要出自罗伯特.卡帕(Robert Capa)之手,可以说他的照片在某种程度上压倒了报道登陆情况的纪录片,因为你的注意力可以集中在士兵的面孔和照片的出色构图。一张照片可以拥有超过纪录片的震撼力,一份伟大的报纸也有能力报道当天发生的全部几百条各种重要新闻并作深入详尽的描述,电视就做不到。电视主要取悦另一个受众群体,跟像《纽约时报》的受众群体相比,他们的层次稍低一点。

《21世纪》:你是不是觉得要做个好编辑就非得有当记者做报道的经验?

格布:当然,毫无疑问!我不相信你能跳过记者这关而照样做个好编辑,若说做个一般编辑大概没问题。你必须有能力了解记者面临的挑战在哪里、怎样克服这些挑战、截稿限期的压力可能造成什么写作问题、怎样解决如何迅速获得事实的问题、怎样从不同渠道获得事实,阻力常常出在收集事实和写出一篇漂亮而没有错误的报道这两方面。这是记者每天的经历,年复一年,只有做过记者才能理解。我不明白为什么有人可以没做过记者或编辑就教新闻学,也不相信有人可以不做记者而照样成为好编辑。在我当家那会儿绝对不会允许发生这种事。

《21世纪》:你对学校教育有什么看法,学校可以教我们怎样做个好记者或好编辑么?
格布:从我刚进报社到现在,我认为美国记者当中最伟大也最有文采的写手是梅尔.伯格(Meyer Burger)。他很穷,有很多兄弟姐妹,12岁就要打工帮忙养家,从没受过任何正式教育,但他喜欢看书。他妻子是个教师,帮忙教他。他成了美国报纸最好的写手。所以说不必接受正式教育也可自学成记者。但如果你打算报道特定领域,比如科学或建筑,那就要受这方面的教育。若说综合新闻就不必,但你应该聪明且喜欢看书,有学习的欲望,能自学。如果你喜欢阅读到了如饥似渴的地步,看莎士比亚和其他伟大作家、历史学家和诗人的着作,同时通过《纽约客》等报刊了解时事,并且具有天生的吸取信息和漂亮表达自己想法的本事,你就一定可以胜任记者的工作。 编辑一定要宽容

《21世纪》:你在书中还提到许多伟大记者的故事,看上去他们似乎很难相处,你作为编辑怎么跟他们打交道,让他们成为一个合作的团队?

格布:所有富有才华的人都是不好相处的!我就从没见过富有才华甚至是天才的写手是好相处的。因为他们总是焦虑不安,渴望得到认可,不喜欢人们告诉自己应该怎么写文章。我也是写手,所以我知道怎样跟他们打交道。就是要对他们好!跟他们聊天、吃午饭,听他们抱怨,努力解决他们的问题,结识他们的妻子或丈夫,保持关注的态度,赏识他们的才华。我喜欢这样的人,一个富有才华的人总能对别人产生影响。编辑不能认为自己是最好的,必须宽容,这倒不是说编辑不能严格要求并确定高标准。

《21世纪》:看来编辑跟记者的区别之一就是编辑更加宽容。

格布:是的,编辑可能觉得一个富有才华的记者选错了报道的方向,但他必须非常宽容,设法了解怎样才能把对方拉回正确的轨道。不是所有编辑都是好编辑,确实存在二流编辑。一个伟大的编辑必须拥有丰富的报道经验,同时具备宽容、耐心、理解、愿意倾听和一定的敏感性。他还必须抱有理解和同情,愿意扶植和倾听对方,只有这样记者才会觉得编辑是支持自己的,也就开始尊重编辑的才华和人格,愿意接受编辑要求的改变。

《21世纪》:可你作为日报编辑,面对似乎总是转眼就到的截稿限期,怎么可以在这种压力下保持耐心?

格布:当然了,有时你确实失去耐心。有个例子,当时离截稿期只有几分钟,我本来应该先把稿子签了,下期再做完善,但我太想全面报道这个新闻,以至于提出一个不可能的要求———让记者改写整个报道。结果他在报社写到一半就昏倒了。这就是因为有追求尽善尽美的压力,以至于我们常常忘了自己都是凡人。

《21世纪》:在这种情况下大家还能团结起来应付压力也很不简单,能不能说这份报纸的成功秘密之一在于它和谐友好的气氛?

格布:这份报纸的成功源于报社多年以来一直坚持聘请最优秀者的事实。一旦有许多富有才华的人一起工作,就有了鼓舞人心的环境,激励大家全力以赴做到最好。9.11事件爆发时,我们把所有富有才华的记者派到各地进行报道,结果为报纸赢得7个普利策奖,这是大新闻发生的做法。我们有那么多人员储备,只要有大事发生,都能找到最合适的人。才华激发才华。一旦发现自己置身一个富有才华的环境,你总会设法展现自己的本事。这就是《纽约时报》可以维持自己成为美国最有影响报纸的原因。它也会漏新闻,在这里或那里摔跤,但它伟大之处在于总是力求完美。 报纸随观念而变

《21世纪》:能不能说说你们报社的文化,主编又是怎样确保继任者了解这种文化并继承下去的?

格布:我接受培训的方式就是个很好的例子。我工作那会儿你一次只能走一步,从记者开始,或者像我这样先是做送稿员,然后变成跑治安新闻的记者,了解警察和罪犯都在做什么,从中学习收集必要事实的全部技巧,知道怎样抢在警察前面到达案件现场或从官员嘴里引出真相。治安新闻能让你迅速掌握这些技巧,然后大概可以去跑综合新闻,坐在报社新闻部等编辑给分配任务,什么题目都有可能;下一步你可能得到专门的一条线,比如市政厅线或我跑过的医院线。就这样一步步走上去,直到完全了解这份报纸,它代表的理念成为自己身心的一部分。等你成为编辑,你不仅走过这个过程,了解报道的各个环节,还从与前辈记者的交谈当中学到很多技巧,从他们那里将报社的传统———公正、平衡和精确———继承下来,你就能给记者分配任务,编辑他们的报道,一天比一天做得好,直到你自信可以确定报纸的方向。

《21世纪》:60年来,报纸和新闻行业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你觉得《纽约时报》在适应这些变化方面做得怎么样?

格布:这得从头说起。你必须记住《纽约时报》1851年就已经存在。18 96年,田纳西州一个不知名的报纸发行人阿道夫.奥克斯(AdolphOchs)听说《纽约时报》可能破产,就把它买下了,奥克斯是个有理想的报纸发行人,他想改造《纽约时报》成为一份伟大的报纸。比方说他坚定地认为要想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要了解世界的变化。所以他把国际新闻放在仅次于头版的位置。这跟当时绝大多数报纸的做法都相反。他还确定了一些具体原则,比如聘请最出色的国际新闻记者,还有最出色的文化评论员,一心创造一份伟大的报纸。这份报纸已经走过100多年的发展历程,其基础是如此坚实,以至于如果发生什么变化,只要速度不太快,读者总能跟上和接受。他们可能不喜欢报纸出现的某些新东西,比如新的版块和专栏,但只要做新闻的基本方法没变,就不会有问题。所有这些努力目标都是为了延续早期发行人们奠定的基础。出现变化是因为世界发生变化,报纸要跟着改变。有时可能在某个方向走得太远,但最终报纸会在变化之后稳定下来,我们也会发现它还是原来那份伟大的报纸。

《21世纪》:提到发行人,你在书里还说你们的发行人从不依赖民意调查确定读者究竟需要什么,那你怎么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做什么改变?

格布:我说世界在变的意思是指我们的标准在变。我们今天对性的描写要比25年前多一些,还有同性恋和类似艾滋病那样的新疾病。今天显得重要的事以前未必得到重视,比如25年前我们就没写过同性恋,也不太重视女性这个群体的变化。我加入报社那会儿还没黑人记者,女记者也屈指可数,以前犹太人不方便出国……总之世界变了,观念变了,报纸也跟着变了。有时报纸甚至引发改变,比如报纸对越南战争和水门事件的报道,以及今天我们报道布什政府的方式,就在美国引起震动和改变。有时报纸确实可以通过集中报道某个领域而引发改变。

《21世纪》:你会不会担心报纸或媒体可能变得太强大?

格布:不会,在一个民主社会就不会,因为一份报纸永远不可能变得太强大。让社会保持自由的关键就是报纸,就是信息。如果你不能得到所有信息,就很难维护自己的自由,因为媒体是保障自由的仅有渠道。必须永远存在一份像《纽约时报》这样的报纸,让记者尽力挖掘尽可能多的信息。有时很难得到这些信息,但报纸应该尽力使用最好的记者。这么做永远不可能使报纸变得太强大,报纸就跟国会或总统一样重要,我们称为“第四权力”,我不知道如果没有报纸我们会怎样,可能非常危险。

Ⅹ 当一名记者应具有的最基本条件有哪些

当一名记者应具有精华知识敏锐的观察力,能捕捉到社会上一些端倪,进行专题写作的能力;同时也要有信息整理的较好的文笔,写出来的文字能打动人心,不显利枯燥;第三,还有有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能与别人进行顺利的沟通,在采访过程中,不至于引起别人的反感。

合格记者的三大条件:
1. 勤奋。勤奋是我考核我们自己记者的最直接或者说最简单的判断。但是,作为一个合格记者或者说优秀记者,出色记者,勤奋是最基础的条件之一。所谓“勤能补拙,天道酬勤”就是最好的表达。如果想当一名合格的记者,甚至说想做的更好,勤奋就是必须要坚持的。比如在网络界,徐志斌同志就是一个很值得大家学习的榜样。

2.敬业。勤奋和敬业不是一回事。敬业对于记者而言,就是对这个行业的热爱,是对这个行业职业道德的认可,比如遵守事实等。即便没有很高的薪水,即便是没日没夜的加班,即便是各种管制扼杀你的新闻理想,你都不应该对这个职业失去信心。其实,记者这个行业有很多可以让自己提高的地方,比如你可以和很多优秀的人沟通,比如你可以接触各种有意思的东西,比如技术,产品,应用等等,总之完全可以不断提升你的知识,你的素养并培养和发展你的价值观,让自己成为一个丰富的人。典型例子,光明日报蔺大姐就是表率。

3.多写多问。文字功底是记者的基本素质,没有很出色的文笔可以,但必须辞达而以已,要表达清楚自己所要表达的意思。当然,文笔这东西,必须不断的去练,才能越写越好,其实项总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天天都写,自叹不如。但的确写的越多,文笔自然越好,其实写博客就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手法,可以让很多人帮你看。为了能写好,不被别人骂,你就得仔细写,琢磨写。不但能练文笔,而且能练就好的逻辑能力和分析能力。写的同时,要好问,不好问,你就写不出东西来,这一点,计算机世界的小毛同志就是一个值得大家学习的人。

优秀记者的四大条件:
4.沟通。善于沟通是一个优秀记者必须具备的条件。现在很多记者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上网找资料上,很少去和新闻当事人或者各类人士去沟通。除了不勤奋和敬业外,欠缺沟通是最主要的环节。当然,沟通要注意方式和方法,通过沟通,提高自己对所报道事件的含金量,才能写出优秀的报道来。其实经济观察报和二十一世纪的几个朋友就做的非常好。

5.交友。沟通的下一个境界就是交友。我一直给我们的记者强调一个事情,就是任何一个受访人,你必须在几分钟之内让他感觉你们是朋友般的关系,彼此聊天没有丝毫的障碍。只有彼此当作朋友般的沟通,才能真正的挖掘出有价值的东西来,写出来的东西才能有血有肉。当然,对任何一个受访者要真诚,这是交朋友的第一要素。要把每一个接受采访的人当作长期交往的朋友来对待,没事也要多联系,才能丰富你自己的资源。

6.学习。不学习是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记者的,当然这年月任何一个职业都讲究学习。但是对于记者而言,学习的范围和学习方法就非常重要。比如通信领域的记者,所要学习的东西就非常多。尤其是一些专业领域的知识非常广泛,对于很多非通信专业的记者就非常的痛苦。因此,必须要学会怎样去学习,要多问,多听,多看。这就需要多交往一些行业专家,遇到事情除了自己解决外,有很多专家帮你答疑解惑就非常重要。

7.外语。外语其实只是一个工具,他的核心思想是必须把眼光从中国放到到世界,如果仅仅就中国看中国,就不符合今天的世界发展趋势。只有以世界的眼光去看待所发生的任何事情,写出来的报道才有可读性,才有深度。因此,掌握好的外语能力是一个优秀记者的必备要素。我在这方面就很不合格,异常惭愧。

出色记者的三大条件:
8. 判断力。所谓判断力最简单的理解其实就是判断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这看上去很简单,其实不然。比如你要去判断一个论据或者说法,什么是符合社会进步的,什么是代表正义的,什么是代表广大人民利益的,什么是符合历史事实的,什么是科学合理的,什么是值得宣扬的等等。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很多记者很容易上当,或者说自己很容易判断错。因此,一个出色的记者必须要有很强的判断力,去判断自己所遇到的事情去作出一个正确的判断,并加以报道。

9. 分析力。分析能力其实是目前国内记者比较欠缺的,其实也是记者和分析师的结合,这就需要记者有丰富的知识,很强的判断能力,对产业的高度认识,通过自己的行之有效的调查,分析,得出对产业发展有借鉴意义的东西来。这是资深记者的必备能力。

10. 媒体人。不仅仅是一个记者,要把自己当作一个媒体人去对待。比如要去研究媒体发展的历史,媒体发展的趋势,媒体在社会进步中所起的作用。媒体的包装,媒体的经营,包括媒体记者的培养,从一个媒体人的角度去看,如何做适合当代媒体发展的记者,这是记者最高境界的体现。

阅读全文

与国际会议记者怎么做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华义乌国际商贸城雨伞在哪个区 浏览:765
俄罗斯如何打通飞地立陶宛 浏览:1141
韩国如何应对流感 浏览:924
在德国爱他美白金版卖多少钱 浏览:963
澳大利亚养羊业为什么发达 浏览:1399
如何进入法国高等学府 浏览:1480
巴西龟喂火腿吃什么 浏览:1409
巴西土地面积多少万平方千米 浏览:1271
巴西龟中耳炎初期要用什么药 浏览:1233
国际为什么锌片如此短缺 浏览:1637
巴西是用什么规格的电源 浏览:1459
在中国卖的法国名牌有什么 浏览:1364
在菲律宾投资可用什么样的居留条件 浏览:1273
德国被分裂为哪些国家 浏览:881
澳大利亚跟团签证要什么材料 浏览:1213
德国大鹅节多少钱 浏览:880
去菲律宾过关时会盘问什么 浏览:1204
澳大利亚女王为什么是元首 浏览:1030
有什么免费的韩国小说软件 浏览:762
申请德国学校如何找中介 浏览: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