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推动中国企业国际化竞争时代企业家如何成功赢得竞争地位
不管我们如何评判全球化,也不管我们对全球化持欢迎还是拒绝的态度,全球化力量已经渗透到我们所处环境的每一个角落。在过去,对于跨国企业而言,比较适合执行“全球化运作,本土化思考”的策略,而对于本土企业而言,比较适合“全球化思考,本土化运作”的策略。时至今日,跨国企业与本土企业在运营实践上的策略方针越来越接近,更加贴合中国国情。但是,对于中国本土企业而言,进军海外市场未能立稳足,一直只能赚取价值低端的利润,而国内市场的绝对领导地位已经明显松动,像家电业、汽车制造业、建筑重工制造业、日化制造业等诸多行业的国内市场领军企业相继沦陷,或者被收购,或者被控股,或者被逼引入外部资本,或者被逼入破产边缘,或者被清洗出局。
由此可见,中国企业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在获得了很多机会的同时,也失去了许多。正是在这样一种日益残酷的市场环境之下,一批未来的卓越中国企业才可能真正在烈火中实现凤凰涅磐。如果没有这样一种逆境,中国本土企业的内动能未必能发挥到极致,甚至是国有企业更加依赖政府垄断资源生存、而大型民营企业的运作更加老式国有化,企业运营日益没有作为的动能。如果我们的企业和企业家,没有了这样的动能,一直处于顺风顺水的环境,将会导致它们竞争力更加脆弱,更加依赖政府的力量,才能获得生存,小富即安和求稳平庸的经营思路,如何能够开出灿烂的娇艳鲜花?所以,我比任何人更加欢迎冬天的到来,以激发更多有自我反思意识的中国企业家励精图治。
笔者认为,如何融入全球化竞争时代,已经是中国企业和中国企业家必须思考的重大课题。以此为出发点,我们必须认真对待和培养以下几种力量:
一、必须相信和构建战略的力量
在国内企业界,往往流行类似“计划不如变化快,唯一不变的就是变”这样的观点。笔者认为,在卖方时代和机会主义流行的时代,这类观点有极大的存在空间,很多人就是依靠敏捷的商业洞察力捕捉到了机会,并以此为基础建立起了自己的根据地。
但是,花无百日红。卖方时代早已经成为过去,机会主义的成功机率又是那么微渺,以经营为导向的企业和企业家,必然要与这种思路保持足够的距离。通常情况来讲,我们在某个行业,或者是某行业的某品类里经营多年,必然积累了相当的经验和能力,机器、设备、人才、客户等资源都是围绕它而形成,这也是企业逐步形成的核心竞争能力。相当一部分企业和企业家,却往往对眼前的微利保持无奈,甚至经常是一山还比那山高,总想寻找更好的产业。殊不知,在你不熟悉的领域,有更多的对手在等着你,他们或者拥有独特的技术或网络,或者是完全轻装上阵,你并不比别人更有优势,过去的成功经验,并不代表会适合全新的领域。
可惜,太多的中国企业家,太迷信自己的能力,太迷信过去的经验,甚至太迷信现有团队的力量。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史经验来看,盲目多元化的企业,往往都以失败告终。战线拉得太长或战线拉得过宽,都会导致企业资源吃紧。
“不熟不做”仍然是企业经营和战略思考的金科玉律。当然,战略所指,不仅仅指产业选择,而且也指公司运营的大政方针。至今,许多年销售达到几十亿元的企业,甚至没有真正的战略体系,只有战略口号,且没有考核机制来监督战略的实施。
按照上兵伐谋的思路,国际企业很快就可以兵临城下,甚至不战而屈人之兵。因为中国企业虽然大,但大部分是无头的苍蝇,不知道自己未来的机会和增长点在哪里?更不知道谁是自己的竞争对手?以此等水平抗衡,或许可以逞匹夫一时之勇,却终难逃脱失败的命运。
因此,中国企业和中国企业家,都必须把战略摆到案头上,天天去思考一下,与公司的高层管理团队和外部智囊多多探讨什么是战略,企业的战略是什么,企业的未来在哪里?这是决定生死存亡的问题,我们能够不重视吗?
二、必须真正发挥管理的力量
关于管理,很多人都知道是怎么回事。但是,在企业的运营实践中,是否每个人都尊重并服从管理,却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就中国企业家的特性而言,大部分都是率性而为的。他们甚至认为,企业里有这么多框框条条,如何会有效率?如何可以创造利润?譬如,明明已经明文规定并颁布生效了的,却由于个别人的求情或申诉,而且不与有司部门进行沟通讨论,往往让公司规章制度形同虚设。
没有管理的后果是什么?企业的运营是依靠人治的思路,而不是依靠法治的思路。所以,作为企业里的管理者,在工作上,并不一定拥有职位赋予的领导权。尤其是有些资历较长的员工,眼里没有直接上司的概念,只有老板,而老板往往又不通晓实际情况。如此,这些老员工就总是以前怎么操作,现在也必须操作。如果改变了操作思路,马上就进行抵触。很多部门的管理,基本是有业务的时候,就有事;没有业务来的时候,大家就各行其是。没有一点主动的意识,只有被动地完成业务。长此以往,部门绩效如何能够提高?企业整体的绩效又如何提高?
很多企业的内部管理,甚至没有年度计划和月度计划,即使有这些计划,也只是给上级看看的,没有部门来进行审核和考量的。这样,一年到头,哪有什么绩效可以总结?
真正的管理力量,来自于制度、流程、机制、职位、职责、职权,而不是资历和经验。所以,作为企业管理者,我们都应该思考什么是真正的管理?我们的管理是有效的吗?我们的管理者是称职的吗?我们尊重的管理规律吗?
不依赖法治的管理,其内部运营必然会乱成一锅粥。大家好象都做了事,好象又都没做事,谁是谁非说不清,干多干少谁也道不明?真是一本糊涂案,如何能基业长青?放眼历史,哪一个成功的组织,是靠让自己非常而从乱中取胜的?
三、必须坚信核心价值观的力量
决定企业和企业家的存在以及长期的存在,绝对不是商业手腕有多么高明,而是因为核心价值观的力量。放眼国内企业,大部分都在做企业文化,但大部分都是在做一厢情愿的官方文化装饰,都是虚伪的文化。价值观的力量,在于渗透中每一个组织成员中,并且成为他们思考和行动的指南。如果只是把一些有价值的观点贴在墙上,甚至像和尚天天念经一样念,也并不能对运营起什么促进作用。
没有核心价值观的企业是可怕的,有核心价值观却不能坚持的企业是可悲的,一直不相信价值观的企业则会很容易破产的。真正的商业文明,并不是建立在对财富和金钱的崇拜上,而是建立在核心价值观的尊重和遵循上。
大家可以看看不遵守核心价值观的后果什么?某些企业为赚钱常常短斤缺两,某些企业为赚钱以假充好以次充好,某些企业为赚钱甚至不顾客户生命安危,某些企业为赚钱官商勾结,某些企业为赚钱重利不重义,某些企业为赚钱不择手段,某些企业为赚钱一直欺骗公众。谈到这些行为,很多人有很多理由,譬如,如果不这样干,企业就会垮,或者是员工发不了工资,或者是什么什么,等等。为什么跨国企业到国内市场,不适应这环境?就是因为很多企业不遵守市场规则,不懂得敬畏什么?一切以利我为中心,从不考虑公平、公正和道义等问题。
笔者认为,没有坚守社会认可的核心价值观,企业就不可能有良好的品牌声誉;没有坚守社会认可的核心价值观,企业就不可能有真正的顾客服务意识;没有坚守社会认可的核心价值观,企业就不可能长久生存下去。
四、必须时刻做好革新的准备
治企之道,犹如治军治国之道。没有一劳永逸的管理体系,也没有永远不过时的管理观点,更没有永远不过时的管理工具和管理者。所以,我们必须抓住经营企业的核心命脉所在。
作为中国的企业家,应该掌握点现代财务知识。重点是读懂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这三个表反映了企业的真实状态。当然,前提是,必须要用真实的财务报表来分析。如果可能,最好还能出一份有价值的人力资源财务报表。
企业经营的根本,就在于资源的有效运用和价值最大化。以此为前提,时刻审视企业内部资源的变化,并及时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做出相应的调整。在此,笔者也希望中国企业家们不要满足于日常的那些迎来送往之中,更不要被那些奉承所麻醉,一定要成为企业里最清醒的人,因为企业是你在经营,所有的责任都将由你来承担。如果你经营的企业,不能正当合法地赚取利润,肯定会被所有人抛弃,而你是最大的责任者和受害者!为了保证企业的健康运营,你有必须在遵守规则和核心价值观的前提之下,时刻进行经营革新!
中国企业和中国企业家融入全球化竞争的时代,是一个意义深远的课题,本文结合四个方面来谈了笔者的观点。确实,从近年来所发生的黑煤窑、问题奶粉等诸多典型商业失败案例来看,尤其是诸多由商业丑闻引发巨大社会问题的案例来看,甚至从中国企业举步维艰的事实来看,我们的企业和企业家们是应该深深思考了。
如果我们还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文明程度最高的民族,还认为自己是最灵活而不需要遵守规则和核心价值观的话,那么,我们的中国企业和中国企业家,在不远的将来,市场还会给我们多少可以生存的席位?
最后,笔者依然相信,企业的失败,不是外因引起的,而是内因引起的。在此,笔者也希望中国企业和中国企业家多思长效治企之策,用心却铸就卓越的中国企业和中国企业家吧!
2. 中国在国际上有什么拿得出的产品
韩国和日本虽然是小国,但他们确实有产品在世界上鼎鼎有名,像韩国的三星电子,LG,现代汽车,起亚汽车;日本有着名的索尼,松下电器,三洋,汽车有世界第一的丰田,还有本田,日产汽车。而中国在世界上真的没有一些令人尊敬的企业,赫赫有名的也只是那些国企,例如中国移动通信,中国工商银行,中国石化等等,民营企业好像没有那么有影响力的,提到中国产品,就是廉价的代名词,在有些地方甚至有人抵制中国产品。楼上所说的HTC是台湾的,也是近几年靠做android手机出名的。另外联想电脑也不是什么高科技产品,在变形金刚中出现,也只是联想集团花了大价钱做了广告,国外根本没有多少人用,他们比较喜欢苹果,IBM,DELL,SAMSUNG的比较多,能上变形金刚并不代表在国际上出名,正是不出名才要做广告,在变形金刚中也出现了TCL和美特斯邦威,你能说他在各自的领域都在世界上有影响吗?电子领域有三星电子,服装行业有耐克和阿迪达斯,他们只不过在中国比较出名罢了,国人引以为傲的海尔集团在国际上落后三星一大截,他们做的主要是白色电器,根本挣不到钱。中国现在没有拿的出手的产品,不过我相信随着中国的发展,以后一定有的!ps:宏基和华硕也是台湾的,台湾毕竟还没有回归,就算回归了,宏基和华硕也不能叫世界出名!
3. 企业家在中国经济中有什么作用
企业家是经济活动的重要主体。
改革开放以来,一大批优秀企业家在市场竞争中迅速成长,一大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不断涌现,为积累社会财富、创造就业岗位、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增强综合国力作出了重要贡献。
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对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激发市场活力、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激发企业家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依法保护企业家拓展创新空间,持续推进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将创新创业作为终身追求,增强创新自信。提升企业家科学素养,发挥企业家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重要作用。
(3)中国企业家在国际上能做什么扩展阅读:
企业家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原动者”,也是市场机制的最基本要素之一。因此,推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动力”,也一定来自于这些民间资本者群体。
中国的民营企业家和民间资本者群体已经无可争议地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民营企业家和民间资本者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相对于公有制经济体系内的其他经济成分和生产者,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其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也离不开民营企业家和民间资本者群体的发展和壮大。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企业家(企业的最高管理者)
4. 中国企业家对外投资对我们国家有什么好处
好处:
1、调节各国市场的供求关系。
2、促进生产要素的充分利用。
3、发挥比较优势,提高生产效率各国参与国际贸易的重要基础是比较利益和比较优势。
4、提高生产技术水平,优化国内产业结构。
5、增加财政收入,提高国民福利水平国际贸易的发展,可为一国政府开辟财政收入的来源。
6、加强各国经济联系,促进经济发展。
5. 曾被评为杰出社会企业家的俞敏洪,他对社会究竟做过哪些重大的贡献
社会企业家即“为理想驱动、有创造力,质疑现状、开拓新机遇、拒绝放弃,构建一个理想世界的人。”社会企业家是用商业的眼光来看待社会问题,用商业的规则去解决问题,他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盈利。社会企业家多为社会公益组织的发起者和经营者,例如为印度流浪儿童创设24小时救援热线的杰鲁,为南非艾滋病人建立看护网络的霍萨,为巴西贫苦牧民架设太阳能发电系统的罗萨。
温馨提示:以上信息仅供参考。
应答时间:2021-09-18,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平安银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来看“平安银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6. 企业国际化包括哪些内容基本观点是什么
国际化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中国企业的必修课,这在几年前几乎是不可思议的。那个时候,国际化只是个别人的事情,与大多数企业无缘。人们看到更多的是外国企业走进来,而不是中国企业走出去。但是,今天不同了,好象猛然之间,我们发现一批中国企业已经踏上国际化征程,更有一批企业厉兵秣马磨刀霍霍。
一说到国际化,人们常常有无所适从的感觉,一边是大企业的老总们大谈国际化的理想和战略,一边是国际化专家学者谆谆告诫当心陷阱。这其实反映出走出去之初中国企业乃至整个社会对国际化的陌生。这其实也是正常的,毕竟,当我们的企业家面对“你能在短时间内实现赢利吗?”这样的追问时,心里并不是那么有底气。
的确,能否在短时间内实现赢利,考验着中国企业家的信心。在大多数时候,不能在短时间内赢利,可能就意味着国际化中途夭折。对于整体实力不够强的中国企业来说,刚刚开始的国际化正是需要全方位投入的时候,投入的很大一部分从国内市场赢利得来。而一个必须正视的现实是,中国企业国内市场的赢利能力并不强。因此,能否对海外市场形成持久支持,是一个问题。以刚刚跻身世界500强的海尔为例,其国际化战略的一个显着特征就是走高端路线:从高端市场(如美国市场)做起,产品同样定位于高端。这样的定位,让海尔必须有能力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承担国际化带来的亏损。但是,我们看到海尔的国内赢利能力并不强,这样的情况下,企业很难对国际化形成持久支持。
事实上,中国企业国际化面临的不仅仅是能否在短时间内实现赢利的问题。就品牌而言,中国企业同时面临两大品牌瓶颈,一是企业品牌瓶颈,一个是国家品牌瓶颈。所谓“企业品牌瓶颈”,很容易理解,那就是企业自身的品牌形象尚不能对国际化形成有效支持,中国品牌从全球来看,大多数属于“国内品牌”,还没有上升到“全球品牌”的高度,影响力基本上局限于国内市场,对海外市场没有多大影响力。所谓“国家品牌形象瓶颈”,也不难理解。虽然近年来中国政治、经济影响力有很大提升,但是,中国在全球的形象仍然是“大而不强”。这个形象的形成,尤其和中国对世界技术创新贡献比较小有关。事实上,中国出口到海外的产品大多数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这样的产品结构更加强化了他国消费者对中国国家品牌形象的不良印象。“国家品牌形象”对企业国际化的影响,许多人还没有充分认识到,过去,大家认为只要企业形象好就够了,现在看这种观点是不全面的。企业形象对市场的影响是直接的,国家品牌形象的影响是间接的。为什么几乎所有的中国产品都只能在美国低端市场销售?难道所有中国产品都没有人家的好吗?非也,是中国国家品牌形象不济,造成美国消费者普遍对中国产品存在偏见。企业品牌形象和国家品牌形象“双弱”,致使中国企业开发美国等高端市场十分困难。这也就是为什么海尔在美国苦苦奋斗了几年,仍然难以获得大的突破的很重要原因。
但是,我们是不是因此就可以得出“海尔应该退出美国市场”的结论呢?显然不能。因为判断一个企业国际化是否成功,有一套完整的标准,能否在短时间内实现赢利,只是这套标准中的一个,甚至一个都算不上。一般来说,一个成功的国际化企业,必须同时满足三大条件:第一,这个品牌必须建立稳定的国际影响力;第二,其全球市场地位必须处于持续强势局面;第三,企业必须做到在一个相对长的时间内持续赢利。同时符合上述三大条件,这个企业才能称为国际化企业。当然,这三个指标是一个框架式指标,或者叫母指标,还有一些子指标也很重要,比如,企业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国际化人才队伍,要实现从产品输出到资本的跨越等等。
中国人有时候特别不可思议,他们可以容忍一个企业的老板在经营国内市场时不把赢利当回事儿,却绝对不可以容忍老板经营海外市场时出现亏损。在大多数中国人看来,如果企业不能在短时间内实现海外市场的赢利,这个国际化就一定是失败的。这无疑是一个过去简单化的看法,是对国际化缺乏深刻认知的表现。这种情况类似于大多数人看跳水比赛,运动员的空中姿势是否到位他们不在意,只看这个运动员水花是否压得好。
事实上,同为亏损情况也不相同,一种是经营性亏损,即经营不善造成企业亏损;一种是战略性亏损,即亏损在预期之中,企业领导人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并为亏损准备了代价。对于战略性亏损,我认为有两个代表性的例子特别值得一提。一个是TCL。和汤姆逊彩电业务合并之后,许多媒体问李东生如何面对亏损,李的说法是争取“18个月实现赢利”。换言之,李东生已经做好2005年底之前亏损的准备了。但是,仍然有人对TCL2004年可能不太好看的年报念念不忘,好象TCL的国际化出现了什么大问题似的。但是,和人们疑虑重重形成强烈反差的是,TCL高层表现得很轻松,在他们看来,和汤姆逊、阿尔卡特合作,承担一定的亏损和上学要缴学费是一个道理。TCL高层关注的是,两个企业的合并重组,能否融合出具有竞争力的企业文化,只要文化融合顺利,就没有过不去的坎。另一个例子是LG。这个企业执着于国际化罔顾能否赢利,简直到了疯狂的地步。1993年,LG正式进入中国,但是,到2004年仍然未能实现赢利。但是,亏损并没有让LG对中国的国际化望而却步,其对中国的投资和开发力度反而越来越大。如果以我们通常的观念来衡量LG的话,应该说LG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国际化失败者,11年的亏损不是任何企业都能接受的现实,但是,LG接受了。为什么?答案很简单:中国是一个大市场,对这个市场的任何投资和努力都是值得的。因此,承受十年亏损而痴心不改,表现出这个企业的远见性。
如果以这个道理看海尔,我们同样认为海尔今天的亏损,并不能成为我们否定它国际化的理由。
概括看来,中国企业国际化的风险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赢利风险。目前,走向国际市场的中国家电企业,能够实现赢利的不多,尤其那些已经走到资本国际化阶段的企业,能够实现赢利的更是少而又少。在这样的情况下,国际化的资金补充如何保证?对于企业确实是一个问题,毕竟企业国际化必须建立在自我造血机制之上,靠输血生存的国际化不是长久之计。
二、品牌风险。品牌形象对于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没有品牌支撑的国际化不可能长久。但是,在外国强势品牌已先期进入并占据市场主导地位情况下,中国企业作为国际化的迟到者的发展空间是十分有限的,中国品牌如何在有限的空间下生存发展?无疑是一个严峻考验。
三、策略风险。目前,中国企业开发国际市场的策略往往是“营销第一,产品第二”,对营销策略的重视明显大于对产品的重视。这样的策略与大多数国际巨头的策略是不大一致的。这样的策略,能否保证企业国际化的持久性,也是一个问题。
总之,中国企业国际化的旅途不会是平坦的,要做好面对各种风险、困难和挑战的准备。事实上,中国企业家们正在建立这样的观念。
现在,人们习惯说这是“WTO时代”,那么,什么是“WTO时代”呢?我想,WTO时代最显着的标志应该是全球市场一体化。过去,中国企业心中的最高目标往往是打下中国市场,但是,现在不同了,时代要求中国企业必须建立全球视野,把中国市场作为全球市场的一部分来考虑,在谋划中国市场的时候,就想到未来的全球市场。也许大多数中国企业暂时没有这个实力,但是却不能没有这个观念。
对于中国企业来说,走出去既不是红毯铺地,也不是处处陷阱。是成功还是失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企业战略是否得当。
来源:《销售与市场》杂志
7. 阿里巴巴在国际上有多大的影响力,在国外是什么样的地位
对于阿里巴巴我想在座的各位没有人是不清楚的,我记得小编我在上初中的时候便开始接触阿里巴巴了,当时还不知道阿里巴巴是一个什么,只是知道它有一个淘宝网站,在上面你可以买到许多你想要的东西,而且可以快递到你的家里,后来又推出了天猫,这两兄弟可以说让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可以不在用去线下购买东西,在网上便可以进行购买。
而且就小编我所知道的,马云应该是中国的企业家之中,在海外所拥有的影响力是最高的,在这些年当中,阿里巴巴横空出世,出现在世界人们的眼中,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不可思议的东西,一跃成为了世界互联网巨头之一,而且阿里巴巴在金融,支付,影业以及大数据等等都有涉及,所以说不管你信或不信,阿里巴巴在国际上的地位仍旧不可小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