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国际空间站载人运行20周年,未来的太空探索栖息地在哪里
人类对于宇宙的观测虽有数千年的 历史 ,但直到 20 世纪,人类才开发出了进入太空的航空技术。2000 年,人类首次进入外太空的国际空间站(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ISS),也才真正拥有了从地球以外反观地球的空间视角。
2000 年 11 月 2 日,载有美俄三名宇航员的 “联盟 TM-31” 号宇宙飞船与国际空间站核心舱成功对接。从此,国际空间站正式开启至今长达 20 年的载人飞行史。
国际空间站不仅是宇航员们 探索 宇宙空间的高 科技 之家,更是一个理想 “天然实验室”。国际空间站这个独特的实验室可以允许机组人员进行许多在地球上无法进行的实验, 探索 改善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生活的科学研究。
ISS 不仅支持人在地球轨道长期驻留,而且该空间还拥有大量的实验资源,为研究人员在微重力环境下开展科学实验研究提供了实验条件,更为太空医学、地球和太阳研究以及微重力实验研究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平台。
20 周年似乎并不是一个里程碑,对于在危险的太空环境中运行的复杂机械而言, 国际空间站正接近老龄化。 近年来,它也遇到了几个问题,比如,最近俄罗斯模块 Zvezda 发生了漏气事件。
国际空间站的运行史已经证明人类可以在太空中生活和工作,但上面的环境如何?是否存在着能够威胁常驻机组人员生命 健康 的微生物或细菌?
对于未来的载人太空 探索 任务,了解人们在空间站这个遥远、危险、封闭的环境中该如何繁衍生息,必然是至关重要的一点,毕竟太空旅行并非那么简单。
空间站一直被认为是未来太空移民的实验场,然而人类对于载人空间站或卫星的最早构思要追溯到 19 世纪。
1869 年 10 月至 1870 年 2 月之间,美国作家爱德华・埃弗里特・黑尔(Edward Everett Hale)的科幻小说《砖月》(Brick Moon)向读者介绍了在地球以外生活的想法,其中描述了一个直径 200 英尺、用砖砌成的砖月亮,它是船只导航的一个辅助物,然而在载人的情况下被意外带入地球轨道。
1923 年 6 月,罗马尼亚火箭先驱 Hermann Oberth 创造了 “空间站” 一词。他在经典着作《飞往星际空间的火箭》(The Rocket into interplanetory)中,设想建立一个环绕地球轨道运行的平台,该平台将成为执行月球和火星任务的起点。
Oberth 的想法得到了奥地利人 Herman Noorng 的认可,Noorng 于 1928 年发布了一张轨道前哨基地的蓝图,基地由多个模块组成,每个模块都有其独特的功能。
Oberth 和 Noorng 都幻想他们的空间站将由大型火箭发射上天,而那时美德等国的火箭研究正在大力推进。美国电视连续剧 Tomorrowland 最早向公众展示了对轮状空间站的设想,该轨道平台将包括地球观测站、微重力实验室以及天文台。是执行月球和火星任务的起点,成为人类 探索 内部太阳系的基石。
1969 年,美国航天局提议建立一个可容纳 100 人的名为 “空间基地” 的空间站。其想法是建造一个平台,用作支持科学研究和工业发展的微重力研究实验室,同时可以作为核动力空间拖船的母港,以便将宇航员从月球的前哨站基地运送过来。
1971 年 4 月 19 日,苏联发射了人类 历史 上第一个真正的太空站 “礼炮一号”,然而在飞行 5 个多月后,于 1971 年 10 月不幸坠入地球大气层烧毁。随后十年,苏联相继在 “礼炮” 计划中增加了 6 个空间站。
1973 年,美国发射了第一个太空站 Skylab。随后的一年,Skylab 接待了三名机组人员,最终证明人类不仅可以在太空中生活和工作,而且还可以在大规模的轨道建设中发挥作用。
1986 年,苏联发射的 “和平号” 空间站是建造的首个核心站,后来又在其基础上增加了其他模块。直到 1998 年国际空间站发射首批舱体时,“和平号” 空间站仍在轨道上。在 2001 年,“和平号” 被击落,穿过大气层时发生解体,舱体上幸存下来的东西很可能最终被埋入太平洋底部 5000 米深的水下。
国际空间站最初的建设由美国国家航天局、俄罗斯联邦航天局、欧洲航天局、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加拿大国家航天局以及巴西航天局六个国际主要太空机构联合推进,来自全球 25 个太空机构和组织参与研制。
2000 年 10 月 30 日,“远征一号(Expedition 1)” 搭乘 “联盟号” 火箭发射升空,并与国际空间站对接。美俄三位机组人员成为第一批在轨道哨所长期生活和工作的人,人类多年的太空生活梦想得以实现。
国际空间站现由 16 个模块组成,其中四个俄罗斯的,九个美国的,两个日本的和一个欧洲的。它的大小相当于一个拥有五间卧室大小的房子,上面最多可容纳六名机组人员,他们一次可在空间站内居住六个月。
1961 年,前苏联宇航员尤里 - 加加林(Yuri Gagarin)首次在绕地球轨道上航行了一周,证明了人类可以在太空生存。但想要在太空中长期生活面临却困难更多的困难,远比大多数科幻小说或电影中所呈现的要复杂得多。
当代的空间站不会自转来提供重力,空间站也没有上下之分。生活在地球上,我们不断感受到重力的牵引力,我们的身体会自动做出反应,以在向下牵引的世界中保持姿势和运动。
而在微重力环境中,人体不会适应这些恒定信号。宇航员在到达空间站以后,往往会需要几天的适应时间,以应对身体的期望与身体的实际感觉之间存在冲突,他们每天饮水或洗漱等日常活动,都需要提前计划。
国际空间站的舱内处于微重力状态,在设计之初,考虑到机组人员的工作生活,舱中安装了充当 “重力点” 的工具,包括扶手、带子、夹子、搭扣点等,这样机组人员在活动的时候就可以借助他们固定身体不飘走。
国际空间站在 24 小时内,就会绕地球旋转 16 圈,在这样高速旋转的空间内,想要辨别方向就显得没有那么容易。在俄罗斯舱内,为了帮助宇航员们更加准确地定位方向,面向地球的表面(“向下”)设计成了橄榄绿色,而背向地球的墙壁和表面(“向上”)则设计成了米色。
不仅如此,颜色在空间站的其他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颜色对于宇航员心情的重要性,Skylab 就色彩很单调,宇航员甚至通过盯着用于校准摄像机的彩色卡片,来打破如此单调的氛围。
在大部分科幻电影中,空间站往往是 科技 感十足、干净整洁的内部环境,而现实中的国际空间站却大相径庭。
2012 年的一篇报道中曾提到,宇航员Scott Kelly 将国际空间站的独特香气描述为类似于防腐剂和垃圾的混合物。
国际空间站内臭气熏天、噪音大,乱七八糟,到处都是脱落的皮肤细胞和碎屑,在这样严峻的环境中,机组人员甚至都无法拥有一个好的睡眠。研究发现,在国际空间站普遍存在一种被称为 “放线菌” 的皮肤细菌,这种细菌可能使宇航员发生从食物中毒到皮肤感染等各种疾病。
但是,透过不足看美好,舱内的圆顶模块(Cupola mole )提供了一个人类可能在任何地方都无法欣赏到的美景:向下俯视 180 度的地球全景。
国际空间站的运行成本非常高,仅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一年支出的成本费用就高达 34 亿美元,许多人对此提出质疑,这么大的支出是否值得。如果没有更多的商业投资,国际空间站可能会在 2028 年脱离轨道,并坠入海底。
人类 探索 太空的脚步前行不止,国际空间站的退役必将催生新一代空间站,届时人类 探索 太空的栖息地又将在哪里?
由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领导的深空 探索 “Lunar Gateway” 项目,计划在月球轨道上建设一个微型空间站,用作太阳能通信枢纽、科学实验室、短期居住场所、漫游车以及其他机器人的存放区,而 Gateway 的建设也预示着下一个阶段的空间站生活很可能会转移到绕月球的轨道上。
这个被称为 “Gateway” 的深空前哨站是美国 NASA “Artemis” 计划的一个关键要素,Gateway 的建设基于国际空间站,但规模比国际空间站要小,计划在未来十年内送入月球轨道,宇航员可以在上面生活一个月的时间。
Lunar Gateway 的一项初步设计有四个可扩展的乘员舱,可以为宇航员们提供更加宽广的空间,但是对其他空间进行了压缩设计。
Gateway 的核心包括一个栖息地模块和一个动力和推进元件,计划在 2023 年底一起发射,其他一些部件可能会在以后加入前哨。美国宇航局官员表示,Gateway 将作为载人和不载人的月球表面之旅的中转站。
Artemis 计划的目标是在 2024 年将两名宇航员运送到月球南极附近,但 NASA 希望到 2028 年,在月球上和周围建立一个持久的、可持续的人类存在。
Artemis 计划的另一个关键目标是为前往火星的航空任务铺平道路,NASA 希望在 2030 年代开始发射火星。这些最初的飞行可能会成为火星上的研究前哨,科学家们可以从这个基地寻找火星生命的迹象,并进行一系列其他实验。
参考资料:
https://theconversation.com/how-to-live-in-space-what-weve-learned-from-20-years-of-the-international-space-station-144851
https://astronomy.com/news/2020/11/the-international-space-station-serves-as-a-template-for-the-future
https://microbiomejournal.biomedcentral.com/articles/10.1186/s40168-019-0666-x
https://www.popsci.com/brief-history-space-stations-before-iss/
https://theconversation.com/space-invasions-what-to-do-when-stuff-falls-from-the-sky-4961
https://www.space.com/international-space-station-future-off-earth-outposts
2. 国际空间站还能撑多久NASA:10年之内,坠入南太平洋里
在地球附近的太空中,目前有两座大型人造设置,它们分别是我国崭新的 天宫空间站 ,以及以美俄为首垂垂老矣的 国际空间站 。
从数据上来看,国际空间站是人类目前为止建造的最复杂也最庞大的在轨航天器,宽109米长73米净重444吨,虽然内部的容积达到了915.6立方米, 但在数量庞杂的机器和电子设备面前,国际空间站的常驻宇航员们并没有多少活动空间 ,在传回的一系列宇航员生活照中,我们看到的也始终是一个电线密布杂乱不堪的状态,不如我国的天宫空间站简洁。
国际空间站的首次发射早在1998年就进行了,其后的20多年里,在以美俄两国技术和运载火箭为主的情况下,国际空间站开始不断扩大规模吸引更多国家的航天员。
然而到了今天,国际空间站却已经破烂不堪了,主要是当时的设计在今天以及落后的,能在空间站做的实验也早就做完了, 因此NASA准备让国际空间站寿终正寝坠入南太平洋。
目前划定的时间点是2031年,也就是差不多10年之后,国际空间站就将彻底退役报废。
虽然目前地球上发生的事情,暂时还没影响到国际空间站上的合作,但过去数年时间里国际空间站侧翻以及漏气现象却经常发生,让这样一架三天两头出毛病的大科学设备再在环境严酷的太空中待10年,似乎并不现实。
所以现在很多人更担心的是,随着空间站的日益老化, 未来这个重达444吨的庞然大物会不会突然从天上掉下来?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了解一下空间站以及人造卫星为什么能长期绕地球公转:
牛顿很早就意识到,如果以极快的速度朝远方扔一块石头的话,这块石头就会飞行很远的一段距离然后再落地, 而根据地球的引力强度计算,如果石头的飞行速度达到了7.9km/s ,那么它就能飞出地球大气层进入太空。
由于太空中并没有阻力存在,所以石头可以长时间保持7.9km/s的速度飞行,由此引发的直接后果就是,石头会不断向地球坠落却无法坠落到地球, 因为地球引力施加的“向心力”与石头高速运动产生的“离心力”刚好达成了平衡。
国际空间站之所以能长久运行而不坠入地球,就是因为它一直在以7.66km/s的速度绕地球公转, 但又因为它的速度没达到7.9km/s ,所以稀薄的大气粒子还是会不断减缓国际空间站的公转速度进而降低轨道高度的。
因此每隔一段时间,国际空间站其实就会耗费燃料自动提高轨道高度,以免受到更多的大气粒子干扰减缓公转速度, 否则以每个月高度下降2公里的幅度来看 ,要不了多久空间站就会因为失速而坠入稠密的大气层里烧毁。
如果未来真的因为地球上发生的事,而导致国际空间站不得不提前损毁的话,宇航员们都会有一套完整的生命保障系统,足够地面指挥中心发射火箭把他们接回来,或者干脆驾驶返回舱从空间站上脱离,提前返回地球。
根据美国《国家评论》杂志的说法,国际空间站如果砸中地面的话会造成一个 直径1300米,深450米的大坑。
但这数据很明显是扯淡,因为国际空间站又不是核武器,它本质就是一团从天上掉下来的钢铁而已,而且绝大部分还会被大气层燃烧殆尽,为数不多的空间站碎片坠落地面造成的伤害, 撑死了也就相当于300多千克TNT爆炸而已。
不过在海洋占地球表面积70%的情况下,国际空间站大概率其实是会掉到海里的,人类世界基本上不会受到什么影响。
3. 国际空间站2030年退役坠入太平洋,NASA将启用商业运营平台
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3日报道,自2000年以来一直与其他国际空间机构合作的国际空间站(ISS)项目将于2030年底退役,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计划在国际空间站退役后将其坠入南太平洋,而将让商业运营的空间站取代它。
今年1月,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公布了一项过渡计划,介绍了国际空间站将坠入南太平洋的细节,具体目标是尼莫点(即地球表面距离陆地最偏远的地点)。该计划估计,国际空间站将和其他太空碎片一起沉入“海洋墓地”,自1971年以来,俄罗斯、日本和美国等国家已经在这里坠落了263块太空碎片。
国际空间站是一个多国项目,联合了俄罗斯、日本、加拿大和欧盟等五方,以及其他国际组织在太空领域的发展和科学成就,已经涉及来自19个不同国家的200多名宇航员。NASA表示,由美国主导的商业运营平台将取代国际空间站。
这些协议总价值为4.156亿美元,被选中的公司包括总部在华盛顿州肯特的蓝色起源(Blue Origin)商业太空公司、得克萨斯州休斯顿的Nanoracks硬件服务公司以及弗吉尼亚州杜勒斯的诺斯罗普·格鲁曼(Northrop Grumman Systems Corporation)系统公司。
NASA局长比尔·纳尔逊(Bill Nelson)表示,“随着商业公司提供到近地轨道的运输服务,我们正与美国公司合作,开发人们可以访问、生活和工作的太空目的地,使美国宇航局在促进商业太空活动的同时,继续为人类开辟一条太空之路。”
报道称,国际空间站协助科研人员取得了许多成就,比如发表了700多篇科学论文,涉及生理学和营养学、抗癌药物、气候变化、对暗物质的理解、DNA测序,以及向来自49个国家的4300多万名学生提供教学服务。
然而,尽管国际空间站在科学实验方面提供了帮助,但即使有加拿大航天局、欧洲航天局和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的维护帮助,空间站的技术寿命也是有限的。
4. 国际空间站是怎样的一个存在经历过哪些惊险时刻未来何去何存
答 :作为实验对象? 宇航员被戳、刺、折磨得筋疲力尽、活体检查,每天都被观察。他们为研究者提供生物医学数据和样品以作重要研究。
如果有一天我们要在太阳系进行更深入的 探索 ,我们需要更好地了解那些在太空中长久停留的人身上会发生些什么。他们的骨骼和肌肉会发生什么变化?他们的心理上会发生变化吗?他们去完成一件任务的能力会随着时间削弱吗?通过过去16年来对宇航员的观察,我们从长期的太空飞行中了解了很多。我们采取锻炼和改变膳食来应对这些问题,这些措施已经减少了骨骼和肌肉的损失。
宇航员也更多地在实验中作为参照对象来对比关注那些在地面上的人。比如说,研究微重力环境下宇航员骨骼的快速流失和研究用来影响骨骼流失的方案的效果,可以帮助我们更多的了解生活在地面上的老年人所经历的骨骼流失的情况。我们观察到了那些不易预测的改变,比如说在长期的太空飞行中眼镜形状随眼睛形状的改变而改变。
完成实验需要灵巧的操作
我们能在地面上设计机器人来很好地完成任务,但是那些机器人非常专业化和过于庞大。为每一个可能的太空任务带上机器人将进入太空是不现实的。我们在测试一个叫做机器人宇航员的机器人前往国际空间站。它的操作还不是特别熟练。
一些实验需要人类双手的柔韧性和灵活性。比如说,解剖一条鱼并准备解剖学用的薄层切片。
替换和修理损坏的设备
设备在太空中损坏。损坏的设备需要被保养、修理或者替换。
在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以后,政府一度计划取消哈勃太空望远镜最后一次的维修任务。一个团队被召集起来去设计一个机器人维修任务。他们总结说是一些简单的任务依旧不能通过机器人来完成。
大约十二年之前,国际空间站俄罗斯舱段的中央计算机因为内部腐蚀而导致失效。俄罗斯宇航员们不得不执行可视化故障排除来修理那些计算机。如果那些计算机不被修理好,国际空间站的推进器的状况将不得而知,并会阻碍引擎的周期性燃烧而使国际空间站无法保持在轨。
最后但不是最重要的是---在太空中的人们可以告知我们从太空中来看地球是多么渺小和脆弱。
在国际空间站上有什么机械无法代替的工作需要人类去做?
相关知识延伸阅读
国际空间站(ISS)是一个近地轨道空间站(可栖居的人造卫星)。国际空间站计划由五个太空机构参与合作:美国国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NASA(美国)、俄罗斯太空署Roscosmos(俄罗斯)、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XA(日本)、欧洲航天局ESA(欧洲)、以及加拿大航天局CSA(加拿大)。空间站的所有权和使用由政府间的条约和协议来确定。
国际空间站作为一个微重力和太空环境研究实验室,可以让宇航员们在其中实施生物学、人类生物学、物理、宇航、气象学、以及其他领域的实验。空间站可用于开展去往月球及火星任务的航天器系统和设备的测试。国际空间站凭借重启调动红星模块引擎保持在一个平均高度为400千米(250英里)的轨道上并接受航天器访问。国际空间站大概每92分钟环绕地球一圈,或者每天环绕地球15.5圈。
国际空间站被划分为两个节段,由俄罗斯运作的俄罗斯轨道段(ROS),由许多国家共同使用的美国轨道段(USOS)。俄罗斯太空署将会维持国际空间站的运作直到2024年,但是俄太空署计划预先使用俄罗斯节段的基础来建造一个新的被称作轨道领航集合和实验综合体(OPSEK)的空间站。至2018年12月,国际空间站预期会运转至2030年。
参考资料
1.Wikipedia网络全书
2.天文学名词
3. quora- Odyssey
转载还请取得授权,并注意保持完整性和注明出处
5. 俄罗斯将退国际空间站项目,未来太空竞争态势将会如何演化
因为太空竞争一直非常剧烈,虽然欧洲国家联合在一起。但是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小心思,根本不可能全心全意的合作。我们国家也从没有任何基础一步步走到了现在。所以说当俄罗斯宣布很有可能在4年后退出国际空间站项目。这是一个很明显的竞争剧烈化的标志。在不久的将来太空竞争态势一定非常激烈,很有可能是欧美国家对抗我国和俄罗斯等国家。
从小时候开始,每当家人问你以后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想做什么职业的时候。我相信大多数孩子的第1个回答就是,我以后要当宇航员。在中国第1次载人航天成功以后,杨利伟已经成为我们每一个人心中的英雄。我们国家就和我们这些青少年一样,心中一直怀揣着对宇宙探索的心。在这些年里,我们国家一直在发展航天事业。多次送人了太空行走。空间站项目也发展的非常好,天宫1号天宫2号测试也非常完美。
为什么要发展航天事业?
或许许多人不明白,每个国家为什么要耗费这么长的时间,耗费这么多的财力和物力去发展航空航天事业。貌似宇宙离我们非常远,貌似我们这一代人根本探索不到宇宙的奥秘。但是我们要明白,航天事业是以后发展的必要趋势,每一个国家都要为了自己以后进行科学研究。我们虽然不能预测未来,但是我们一定明白,如果你不发展航天事业就一定会落后,落后就会挨打。而且宇宙对于我们来说太过于神秘,我们必须去了解它。
6. 俄罗斯宣布2024年后退出国际空间站,空间站到底是什么有什么用途
空间站其实就是载人航天器,这种载人航天器可以在近地轨道长时间的运行,同时还可以供多名航天员巡访,可以让多名航天员长期的在太空上面工作和生活,所以空间站也被称之为太空站或者是航天站。空间站的体积是非常大的,而且在轨道上飞行的时间也特别的长,整体的结构比较的复杂,功能性也是相当的齐全,在太空当中,宇航员可以依靠着空间站来开展多项太空科研项目。
除此之外,空间站还可以提供一些在轨服务,你比如说在空间站上可以对本体或者是对其他的航天器进行维修,如果航天器的设备出现了问题,也可以在空间站上进行更换。另外在太空当中,还可以把空间站当成其他航天器的过渡站来使用,也可以把空间站当成其他航天器的加油站和供应站来使用。总而言之,空间站的作用是非常广泛的,有了空间站之后,人类就有了在太空上长时间生存的本钱。
7. 中国空间站有多硬核,我国空间站在全球处于怎样的地位
我国的空间站现在在全球处于第二的地位,因为目前太空中活跃的空间站只有两座,一座是国际空间站,一座就是我国的中国空间站。但是国际空间站马上就要退役了,所以说在未来的两年里,我国的空间站将是世界上唯一的一座空间站。
3、空间站实验:
我国的空间站预计在宇宙中实现13项科技实验,其中比较有名的就是宇宙植物和超导金属,我国的宇宙植物将在六个月之内完成生长期,由于有宇宙射线的辐射将会形成一定量的变异,我们将会对植物的变异进行研究,尝试解析出宇宙辐射对植物DNA的影响。另外超导金属和记忆性金属也是我国科研的重头项目,这些生产出来的科技金属,将在我国未来的军事行业起到重要作用。
8. 国际空间站还能再坚持几年宇航员努力维修也没用,坚持失去意义
众所周知,太空空间站是人类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以来,在太空领域最大的成就。有了空间站,不仅可以助力世界各国在深空探测方面大跨步前进,更能为宇航员提供一个长时间在宇宙逗留的地点。美国宇航员利用空间站,在太空完成了多项前所未有的实验,各种在大气层内无法合成的金属居然神奇地融合在一起。可以说空间站就代表了前沿 科技 ,只有空间站才能为人类的再次飞跃提供帮助。
那么现在在轨运行的国际空间站,是欧洲航天局、美国航天局、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还有英德法等15个国家在航天领域的 科技 结晶。从1998年的开始建造,再到2010年的正式服役,已经走过了20多个年头。不过也有朋友要问了,才服役20多年,真的已经到了不可以再用的地步了吗?答案是肯定的,不然俄罗斯怎么会甘心退出呢?
要知道,这个重达500多吨的庞然大物,在宇宙中可是一秒不停地在工作,我们平时居住的房屋,如果24小时不停运动,能维持多少年呢?现在的国际空间站,其实已经超额完成了任务,毕竟当时建造时预计寿命只有15年,按照预想来看,他已经超额工作了6年了。这里要解释一下,使用寿命不能从2010年开始算,虽然在1998年才开始建造,但很多舱体已经开始了工作。
大概是去年的时候,国际空间站公布的寿命要在2024年完成最后的工作,但是在2020年开始,空间站已经开始频发泄漏等故障。可以说现在美国宇航员在太空的任务,绝大多数都是在从事“缝缝补补”的工作。除此以外,空间站还多次出现水泵异常等故障,可以说现在的太空站就是一位“不愿咽下最后一口气的老者”。要知道空间站在近地轨道不断运行,每一个半小时就会和太阳面对面,所以损耗非常严重,可以说现在空间站之所以冒着风险依然在维持,就是在等待新空间站的建造完毕。
(文/轩仔)
9. 未来的国际空间站将会发生什么
21年前,国际空间站的第一个太空舱被送入轨道。在过去的20年里,它已经成为数百名宇航员的家,并进行了大量的科学研究来帮助我们改善地球上的生命。但是这个空间站还有多长的生命呢?当它最终退休时会发生什么?在这段视频中,我们将看一看国际空间站的未来会承载什么。
与太空站相似的事物第一次被提及是出现在爱德华•埃弗雷特•希尔1869年的着作《砖月亮》中。在20世纪的早期,第一次被严肃、科学理智地提出空间站这个定义的人是齐尔考夫斯基和赫尔曼•奥伯特。1929年,赫尔曼•波托奇尼克的《旋转轮的问题》出版了,出现了第一个去想象为了创造人造重力带有旋转轮的空间站。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提出了概念化的 “太阳枪” ,是一种理论上的轨道武器,绕地球飞行的高度为8,200公里 (5,100英里),但并没有进行过进一步的研究。1951年,韦纳 · 冯 · 布劳恩 引用波托奇尼克的想法,在《科利尔周刊》上发表了一个旋转轮空间站的概念。然而,旋转站的开发在20世纪从未开始。
10. 俄决定2024年后退出国际空间站项目,他们为何不在航天领域发展了
航天领域发展需要十分先进的技术
航天事业是一个需要尖端科技的事业,如果没有科技的支持,那么一个国家的天 事业就会停滞不前;而俄罗斯虽然也是曾经的航天强国之一,通往国际宇宙空间站的载人航天飞船都是从俄罗斯发射,可见俄罗斯也是一个航天强国;但是俄罗斯的航天科技多半延续苏联的老旧技术,虽然依旧能够进行使用,但是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变化,所以俄罗斯在2024年之后选择退出国际空间站项目,相信俄罗斯的航天事业发展比较缓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