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国际知识 > 日元什么时候国际化的

日元什么时候国际化的

发布时间:2022-02-02 10:41:19

1. 为什么说看不到人民币国际化 看日元就知道了

根据今日北京时间07:45分更新的外汇牌价:1日元0.0634人民币元,交易时以银行柜台成交价为准,请采纳谢谢!

2. 日元在广场协议之后累计三次大幅度升值与日元的国际化进程是否是相关的呢

是有关系的,看似广场协议后日元升值归结在于日本不合适的货币政策。但是大家都没有看到,其实日元作为国际化货币给本国带来的进口收益大于其升值损失,以及下降的失业率。按照日本东京大学吉川洋教授的估计:从1985年9月到1987年12月,日元兑换美元汇率从240:1升值到130:1,在这两年中,日本共减少了9万亿日元的出口收入,这确实导致了国内投资和消费的减少。但日元升值后,以日元计价的进口价格下降,并由此导致两年共减少了9.3万亿日元的进口成本,比减少的出口收入还稍多。 日元每升值一个百分点,反映到以美元计算的出口货物价格上,只上升了0.5个百分点。剩下的0.5%被企业降低成本的努力和资源进口价格的降低给吸收了。总体上,日元升值带来的进口收益及其关联效应超出了出口损失。[

3. 日元的历史

从日元升值的经验和教训看中国人民币

日元每次升值均不同程度地给日本经济带来一些短期利益�通过国内外商品价格相对变化促进民族工业尽快自立自强,迫使其提高竞争力和劳动生产率;在进口原材料和石油等方面节省大量的外汇;使那些受低汇率保护的、效率低下的出口企业或利益集团受到冲击,有利于社会资源配置的优化及经济结构的调整;汇率上升又使日本有产阶级的财富大幅增值 ;促进资本输出和日元的国际化进程;给日元对外借贷带来增值效益;减轻还贷负担。
日元的升值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71年2月从1美元兑360日元升值为306日元�固定汇率�;第二阶段为1973年2月到1985年9月逐步升值为1美元兑240-250日元�浮动汇率�;第三个阶段为1985年“广场协议”迄今,日元升值为1美元兑90-140日元。
战后,日本的产业发展、经济振兴以及国际贸易立国是在长达20余年的锁定日元低汇率的背景下实现的。1949年,为控制持续不断的通货膨胀、改革当时存在的多重汇率,日本在美国占领当局的帮助下制定了“道奇计划”和“经济安定九原则”,将美元与日元的汇率锁定为1:360。正是这一固定汇率的实施,使日本产业获得了重返国际市场的机会。日本国民经济的外贸依存度也因此从1946-1950年的12.3%迅速提高为1956-1960年的23.4%。进入60年代以后,日本的出口产业增速加快,出口贸易急剧增长。60年代前期日本出口指数的年均增长率为17.9%,后期为15.1%,几乎为同期世界贸易增长速度的两倍。日元低币值的固定汇率一直实行到1973年2月。这期间,日本经济实现了高速增长;在1951-1955年、1956-1960年、1961-1965年和1966-1970年四个区间内,日本的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分别达到8.2%、8.7%、9.7%和12.2%。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日元在1971年2月第一次升值时的产业基础。由于受惠于长达20余年的1:360的日元固定汇率,日本出口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大大提高。1961-1965年和1966-1970年,日本出口总额的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17.9%和15.1%。1971年时,日本普通钢、热轧薄板和冷轧钢板的成本仅分别相当于美国同期成本的56%、70%和68%。1970年,日本的汽车产量与1960年相比增长了10倍以上,并成长为世界第三大汽车出口国。日本的钢铁与汽车两个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水平标志着日本工业化阶段发展任务已经基本完成。在这种产业背景下,日本才于1971年12月将美元与日元的汇率从1:360调整为1:306。
从70年代初期开始,日本进一步加快了其产业结构的高加工度及高开放度的进程,也因此在汽车等产业领域成为美国的强大竞争对手。1975年,日本跃居世界汽车出口的第一大国。1981年,日本尽管实行对欧美市场的“自主限制”,其汽车出口仍达605万辆,而同年排第二位的联邦德国仅出口215万辆,一向号称汽车大国的美国当年仅出口了69万辆。正是这样一个严重不均衡的市场格局引发了此后长达数年的日美汽车贸易摩擦。在这一过程中,日本政府对美国采取了只说不做的对外贸易政策,给本国产业发展争取了更多的时间。1980年5月,日美双方达成鼓励日本汽车企业到美国投资设厂的协议。但这个软弱的协议对日本企业几乎没有任何约束力。1981年以后,尽管日美间几乎每年都就日本“自主限制”的问题进行谈判,但日美汽车贸易的严重失衡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扭转,美国对日的贸易赤字仍不断扩大,两国的贸易矛盾终于激化,“广场协议”由此产生。此后,日元升值进入第三阶段。
与之相比较,以汽车为例,分析中国目前的产业基础及国际竞争力。虽然2002年中国汽车产业的产量和销量都实现了36%的年增长速度,但总规模也仅为310万辆,同年美国在不景气状态下的汽车销量仍达1100万辆。目前全世界的汽车产量约为5400万辆,中国的汽车产量所占比重不过5.74%,其汽车出口在世界出口中所占比重更是微乎其微。也就是说,目前中国的产业基础与日本相比远不及日元第一次升值时的水平,更无法与“广场协议”时的水平相比。
以上事实还可以说明,日本经济正是在低汇率的保护下发展起来的。如果迫于压力,人民币必须升值的话,可能带来的后果如下:
温和升值。一国货币只要存在升值预期,外资或者热钱就会大量涌入,压迫该货币继续升值。以日本为例,1985年的“广场协议”逼迫日元大幅升值。这之后的10年间,日元汇率平均每年上升5.2%。也就是说,如果国际资本在日本买入某一资产,如股票、房地产、债券、日元等,即使这一资产没有盈利,它也可以通过汇率的变化获得每年5.2%的增值率。在日元升值的早期,只有少量国际资本进入日本,买入日本的股票。此后日元升值,股票上涨,吸引更多的国际资本进入日本。这种状况带来了两个直接后果,一是进一步刺激了日元的升值,二是导致日本国内货币供应量过度增加,再加上当时日本国内实行的是非常宽松的低利率货币政策,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刺激了日本房地产、股票价格继续大幅上升,日本的泡沫经济也因此生成。日本经济从1986年开始出现泡沫现象,到1989年底达到顶峰:日经平均股价上涨到38915.87日元的历史最高水平;东京市中心地价提高了2.7倍。1990年起,日本金融机构和房地产公司倒闭破产现象时有发生,泡沫开始破灭。这一悲剧后来被公认为是引发日本经济衰退至今尚未复苏的罪魁祸首之一。
剧烈升值。中国的外贸规模约为7000亿美元,直接或间接与贸易相关的就业人口超过1个亿,汇率剧烈升值,将使中国的出口形势急剧恶化。中国产品出口竞争力下降,外国进口产品价格低廉,冲击国内市场,这不仅会造成中国失业人数的增加,也会给中国最终摆脱通货紧缩带来困难。如果中国经济发展势头有所减缓,只会对世界经济产生负面影响。另外,中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世界及国内经济环境中,许多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人民币突然升值,显然没有好处。

4. 日元国际化

措施:
1978年12月,日本大藏省提出了“正视日元国际化,使日元和西德马克一起发挥国际通货部分补充机能”的方针,1985年,日本贸易总额高达3052亿美元,日元不断升值,各国外汇储备总额中日元所占比重也达到8%,在这些有利条件下,日本外汇审议局于1985年发表了《关于日元的国际化》等一系列官方文件或协议,正式推进日元的国际化进程,挑战美元霸权。
为了使得日元广泛流通,日本利用资金雄厚的优势,开始向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国家大量贷款日元,1972—1982年,日本对东盟五国的直接投资总计为 101.66亿美元,1960—1978年,日本向东南亚提供政府开发援助总额为35亿美元,而在中国,北京地铁一号线、北京首都机场、武汉长江二桥等项目建设中都使用了日元贷款,靠着这些贷款和援助,日元在亚洲国家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国际化。
1990年,在日本出、进口额中,按日元结算的比重各为37.5%和14.5%,分别比1980年提高了8.1和12.1个百分点;在世界各国的外汇储备中,日元的比重为8.0%,虽然仍大大低于美国的50.6%,也低于德国马克的16.8%,但却超过了英镑3.0%的1倍以上。1989年4月,在全世界外汇交易中,日元的比重为13.5%,与德国马克持平,仅次于美国的45.0%,高于英镑的7.5%和瑞士法郎的5.0%。由于在日元国际地位上升的过程中美元的国际地位相对下降,所以,世界就出现了美元、日元和西德马克“三极通货体制”开始发展的趋势。
失败:
1、使得日元不断的升值:
1983年10月,美元对日元开始初次交锋,美国财政部部长唐纳德·里甘致函日本大藏省大臣竹下登时指出:“由于日元低估,以及日本对美国贸易顺差的不断扩大,在美国国内形成了强大的批判浪潮和保护主义的巨大压力,如果希望美国政府尽力防止那些试图把日本的产品和服务赶出美国市场的行动的话,那么,日本有必要在金融市场的开放,和日元的国际化上采取强有力的大胆的步骤”。但是日本方面却认为,日元贬值、美元升值问题的根本原因并非是日方的“人为操作 ”,而是美国的高利率政策。1983年11月,日本首相中曾根就曾对来访的里根总统说,“美元因为世界经济形势不稳定的影响而变的非常强盛,希望美国方面在降低利率上多做努力”,这种礼貌语言下的交锋,也表明日本并不愿看到日元升值。
2、广场协议的签订:
1985年“广场协议”签订后的10年间,日元币值平均每年上升5%以上,无异于给国际资本投资日本的股市和房市一个稳赚不赔的保险。“广场协议”后近5年时间里,股价每年以30%、地价每年以15%的幅度增长,而同期日本名义GDP的年增幅只有5%左右。泡沫经济离实体经济越来越远,虽然当时日本人均GNP超过美国,但国内高昂的房价使得拥有自己的住房变成普通日本国民遥不可及的事情。1989年,日本政府开始施行紧缩的货币政策,虽然戳破了泡沫经济,但股价和地价短期内下跌50%左右,银行形成大量坏账,日本经济进入十几年的衰退期。
1987年G5国家再度在法国罗浮宫聚会,检讨“广场协议”以来对美元不正常贬值对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以及以汇率调整来降低美国贸易赤字的优劣性,结果是此期间美国出口贸易并没有成长,而美国经济问题的症结在于国内巨大的财政赤字。于是罗浮宫协议要美国不再强迫日元与马克升值,改以降低政府预算等国内经济政策来挽救美国经济。也就是说,广场协议并没有找到当时美国经济疲软的症结,而日元与马克升值对其经济疲软的状况根本于事无补。
相反的是,“广场协议”对日本经济则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因为,广场协议之后,日元大幅度地升值,对日本以出口为主导的产业产生相当大的影响。为了要达到经济成长的目的,日本政府便以调降利率等宽松的货币政策来维持国内经济的景气。从1986年起,日本的基准利率大幅下降,这使得国内剩余资金大量投入股市及房地产等非生产工具上,从而形成了1990年代着名的日本泡沫经济。1990年4月,大藏省颁布《土地融资限令》,对房地产市场进行干预,随之引发泡沫经济崩溃。经济泡沫在1991年破灭之后,日本经济便陷入战后最大的不景气状态,一直持续了十几年,日本经济仍然没有复苏之迹象。这被日本国内称为“失去的十年”。

5. 日元国际化对人民币的启示有什么

启示就是没有光有经济实力,没有强大的军事和政治实力,人民币国家化了也会死的很惨。。。。。。。而且需要对人们所必须的生活物质有定价权,像美元掌控石油那样。人民币就可以考虑对于钢铁,煤炭,稀土等这些东西的定价权和影响力。让别人想买这些东西时最好能用人民币。不然国际化了有什么用。

6. 美元如何阻止日元国际化

泡沫破裂还是遭遇狙击
当日本开放资本市场、签署广场协议,日元大幅升值之后,射向日本的子弹已经上膛,但它还没到最佳的击发时机,为了一击重创,美国的金融界也在不断地等待和创造最佳射击时机。
精心设计的狩猎场
日元快速升值后,1987年,日本的银行占世界所有跨国银行资产的35%,而1983年仅为26%,这种快速增长的势头让欧美国家感到恐惧。
在全球资产规模最大的10家银行中,有7家属于日本。以日元计算,日本的资产自1983年至1987年增长了80%,以贬值的美元计算,增长了200%。日本的银行拥有加利福尼亚州储蓄额的15%。在世界主要的国际银行中心--伦敦,日本的银行拥有所有非英镑贷款的36%。
但是,当日本泡沫破灭后,全球资产规模最大的10家银行中,日本仅剩1家。
在一些经济学家看来,导致日本金融遭受重创、最终10年都没恢复元气的原因就是日本被引诱进了一个精心设计的狩猎场。
在这个狩猎场里,日本的财富是猎物;“广场协议”后日元升值的好处是诱饵;真正向日本射出的子弹则是全面开放日本金融市场。
大批专家认为,猎杀日本的计划,早在“广场协议”的两年前,就已经开始布局。1983年,美国商界提出了《摩根报告》,这个报告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敦促美国政府向日本施压,要求其尽快开放金融市场。分析人士认为,此举的目的,一是为美资金融机构获取更多的业务机会;二是协助美资机构汇入资金,用“市场力量”来推动日元更大幅度地升值,并趁机从中获取汇兑收益;三是让风险管理能力更强的美资在泡沫形成阶段扩大投资,在泡沫即将破灭之际迅速逃走,从而攫取市场大起大落的红利,并陷日本企业和银行于险境。
《摩根报告》很快就达到了目的,在美国压力下,日本加快了日元国际化步伐,从1983年10月开始陆续推出日元国际化的措施,包括允许国际贸易用日元结算,允许非居民购买境内股票,允许日本企业到境外自由投资,扩大向居民发行的欧洲日元债券规模等。这些措施从表面上看是为了提高日元的国际地位,但骨子里却同样是一步杀招:通过日元国际化,国际热钱可以更方便地跨境划转和自由兑换。
致命的子弹
1985年9月日本签订了“广场协议”。协议签订后的17个月内,日元升值了57%。日元升值吸引境外热钱大量涌入日本,一方面形成了推动日元进一步升值的市场力量,另一方面也为房价、股价的疯涨提供了资金层面的强大动力。
1987年2月,西方七国财长在法国罗浮宫签订《罗浮宫协议》,日本迫于美国压力实施了1987年2月至1989年5月的超低利率,超低利率虽然降低了日元升值带来的热钱涌入速度,但银行为了盈利,在利率降低的情况下,开始大量放贷,80年代初,日本金融机构贷款与GDP的比例为50%左右,到80年代末已升至100%。1987年到1989年,日本货币供应量年增长速度分别为10.8%、10.2%和12%,持续保持较高水平。长期的低利率政策使得本来资金充裕的日本到处充斥着廉价的资金,但由于企业的创新能力不足,利润空间小,资金大都投向股票、房地产,引发了泡沫经济。
日元升值以及超低利率导致的结果就是:1987年到1989年,日本股票价格平均上涨94%,城市土地价格平均上涨103%。
直到此时,瞄准日本的子弹已经初步具备击发的条件,但美国的金融界却仍在忍耐,他们在等待日本经济进入疯狂的阶段,才射出致命的子弹。
为了让日本的楼市和股市尽快进入疯狂状态,美国的金融机构又开始向日本安放了“特洛伊木马”--股指期货。
1986年,新加坡金融期货交易所首先开创了日经225指数期货,但这样的指数期货却造成了美国和欧洲的机构投资者比日本机构投资者更有优势,因为前者可以利用SIMEX的日经225股指期货合约对其投资于日本的股票进行套期保值。但日本的基金因被国内法律禁止投资SIMEX的日经225指数,明显处于不利地位。
虽然有人怀疑,当初新加坡开创日经225指数期货,逼迫日本开放股指期货市场、充当了谋杀日本的帮凶角色,但谁也没有拿到确实的证据。
1987年6月9日,迫于国内机构投资者处于不利的地位,日本推出了第一只股票指数期货合约--50种股票期货合约,并于1988年开创了日经225指数期货交易,这也为欧美机构投资者谋杀日本提供了最好的工具。
股指期货的创立,把日本股市助推到了疯狂的高度,1989年日本股市大幅上涨,同一时期股指期货也开始大幅上涨。虽然这一年的5月,日本开始实施紧缩货币政策,但这个利空消息公布之后,日经225指数却反常地继续上升。
受日经225指数影响,日本股市仍然保持一片乐观情绪,日经225指数和股价相互攀升,最终在1990年达到了泡沫能够垒到的最高点。
1989年12月31日,是泡沫破灭前的最后一天,东京交易所最后一次开市的日经平均股指高达38915点。
1990年第一个交易日,股市价格开始下跌。到1990年10月,股指已跌破20000点。1991年上半年略有回升,但下半年跌势更猛。1992年4月1日东京证券市场的日经平均指数跌破了17000点,日本股市陷入恐慌。
到1992年,股指比最高峰期下降了63%,上市股票时价总额由1989年底的630万亿日元降至299万亿日元,三年减少了331万亿日元,日本股市的泡沫彻底破灭。
和股市泡沫同时破灭的还有日本的楼市,楼市在1990年曾达到了耸人听闻的高位。当时日本皇宫地块的价格相当于美国加利福尼亚所有房地产价格的总和。泡沫破灭后,日本房地产价格跌幅近半才开始稳住,整个国家的财富缩水了近50%。随后的10年里,日本经济陷入停滞,被称为“失去的十年”,199年到1996年,日本破产企业年均高达14000家左右。有统计显示,日本因股市和房地产暴跌而造成的损失达6万亿美元。同时,日本的银行也损失惨重,不少银行甚至倒闭,1995年7月,日本大藏省银行厅公布日本银行业不良资产高达50万亿日元。而大批日本企业难以应对资金困局,不得不把以往购买的美国资产廉价出售

日元国际化的无效努力
日本在经济低迷的同时,并没有放弃通过日元国际化提升日本竞争力的努力。1998年5月,在加拿大举行的APEC财政部长会议上,前大藏省大臣松永在发言中提出了“采取紧急措施,进一步促进日元国际性运用”的问题;随后,大藏省又提出了《关于推进日元国际化的政策措施》。以此为契机,日元国际化再次成了日本政府的政策课题。
货币国际化的这些设想,对日本来说,它很想抓住这个有利的机会,使日元能够在这样一个历史时期迅速地登上一个国际货币的地位,稳固它在东亚地区的地位,成为东亚地区的核心货币,把其他国家的货币,置于它的地位之下。
就在日本为日元国际化而努力的时候,它又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这个错误使得推行日元国际化最重要的盟友,对日元丧失了信心。
1997年,一场席卷东南亚的经济危机爆发,危机延续的过程中,日本本来有机会稳定日元的汇率,树立东南亚国家对日元的信心,但日本却选择了逃避。日本一桥大学经济学博士、上海财经大学现代金融研究中心主任丁建平评价日本这一行为时说:“这是日本在其中扮演了很不好的角色,日本将东南亚资金全抽回,东南亚不稳,我抽回资金,抽回资金的时候日元也贬值,贬得比东南亚还厉害。这次亚洲金融危机当中,东南亚对日元贬值是群起而攻之的。”
2001年末,面对亚洲金融危机后的又一轮经济衰退,日本政府发布大量经济恶化的数据,渲染日本经济困难氛围,诱导日元贬值。但此举也引发国内外公众对日本经济信心丧失,使本就低迷的日本经济越陷越深。同时,由于日元贬值,也使得东南亚国家所持有的日元资产贬值,伤害了东南亚国家的利益。
东南亚是日元全球化最重要的市场,然而日本一再的表现让日元失去了这些国家的信任。东南亚金融危机后,一部分国家在外汇制度方面已开始放弃盯住日元随美元浮动的做法,转向了浮动汇率制。各国又都在摸索新的通货体系,并有可能选择盯住货币篮子,随一揽子货币汇率浮动的办法。在货币篮子制度下,由于亚洲各国货币的汇率将随美元、德国马克和日元等主要国际货币的汇率一起浮动,从而就为日元发挥基轴货币的机能创造了条件。
为了扩大日元的影响力,日本再次开始加大对东南亚国家的贷款,希望通过这些措施,加大日元在东南亚的影响力。这在日本一桥大学经济学博士丁建平看来,效果并不明显。“它要弥补东南亚对它的不信任,采取大量贷款,就是日本说:东南亚对我出口的,对我进口的我全拿日元给你,给你融资的前提是用日元。这在当时是有效的,但是日元波动又太厉害,人家还是不愿意使用。”
2005年,日本持有美国国债虽然超过了世界各国持有总额的三分之一,成为世界第一的外汇储备大国,然而,日元的国际化进展却并不成功。日本一桥大学经济学博士丁建平认为:“日元的国际化推行了半天,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用日元,金融资产用日元标价,只是一直保持在7%左右,而这一比例对成功的、主流的国际货币来说,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在经济学家看来,从1999年1月起,欧元诞生,西欧各国不仅实现了经济方面的统一和联合,而且在货币方面也实现了统一和联合,由此,欧元圈正式形成。相比之下,在东亚,不仅在经济方面没有形成区域内的统一和联合,而且在货币方面也只是刚刚开始议论亚元。因此,以日元为基础建立所谓日元圈只不过是一种设想。
随着中国的崛起,日元圈的可能性在进一步减少,因为作为一个大国,中国的人民币国际化已经踏上征途,并且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肆虐的时候,中国依然保持了大国的风度,汇率保持稳定,增强东南亚国家持有人民币的信心同时,作为进出口大国,有越来越多的国际贸易开始倾向于使用人民币进行结算。种种现象表明,中国巨大的市场,以及巨额的国际贸易,正在加速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
因此,从目前情况看,日元国际化已经失去最佳机会。

货币战争解析:美元如何阻击日元国际化

日本作为仅次于美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也曾努力让日元走向世界,然而,直到今天也没有成为占主导地位的世界储备货币,那么,日元国际化的挫折,究竟能给中国带来什么样的启示呢?
继续我们货币战争的报道。今天让我们关注日元的国际化,日本作为仅次于美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也曾努力让日元走向世界,然而,日元在国际化的道路上却充满了坎坷,直到今天也没有成为占主导地位的世界储备货币。今日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曾经的日本有着惊人的相似,都是以制造业起步,靠着贸易顺差积累下巨额外汇储备。那么,日元国际化的挫折,究竟能给中国带来什么样的启示呢?
世界出现美元、日元、西德马克“三极通货体制”发展趋势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日本作为战败国经济已经是处于奄奄一息的状态,盟军最高司令部为战后日本制定的经济政策造成的恶性通货膨胀彻底摧毁了日本的经济。转机来自于1948年10月,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通过了第13—2号法案,决定帮助日本加快其经济复苏的脚步,2个月后,一名来自芝加哥的银行家约瑟夫•道奇来到日本,帮助日本建立一种强有力的货币政策体系,道奇在使不断下挫的日元兑美元的汇率稳定下来之后,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将日元的价值与黄金挂钩,进一步将汇率稳定在360日元兑换1美元,同时,他还帮助日本政府实现了预算平衡。
日本经济稳定之后,爆发于1951年的朝鲜战争,给日本经济的迅速崛起带来了机会, 1950年到1960年,仅美国累计向日本订货就高达600亿美元,这些订单也迅速刺激日本经济的复苏。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发展研究所副所长丁一凡:“美国制造的一些需求给日本,所以日本很快就借着这些东西发展起来。”
1955年之后的18年里,日本经济保持了年均10%以上的高速发展,索尼、日立、东芝等一大批电子企业从模仿到创新,把产品行销到全球各个市场,在美国的扶持下,1985年,日本GDP超过1.3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GDP的三分之一,出口总额42万亿日元左右,其中对美国出口额为568亿美元,贸易顺差高达312亿美元,同年,日本外汇储备也达到279亿美元。
日本一桥大学经济学博士、上海财经大学现代金融研究中心主任丁建平:“它积累了大量的美元资产怎么处理,当时候日本就希望购买一些美国的一些资产,而且美国资产在贬值,它也很担心。”
就在日本经济崛起的同时,美元已经占据了全球货币的霸权地位,然而这个霸主却给日本经济带来多次的伤害,美国利用霸权地位增发货币,把自己的战争开支以及经济危机的成本向全球摊派,不仅造成日本巨额外汇储备大幅缩水,同时更打击了日本企业。根据统计,1960、1968、1971、1973年四次美元危机,仅后两次就分别贬值7.89%和10%。
交通银行(6.88,-0.01,-0.15%)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这种困难使得它会去考虑我这个货币,如果说是能够国际化的话,那么这些汇率的风险可以基本上加以锁定。”
放眼全球,美元已经实现货币霸权,同样是出口大国的西德已经开始货币国际化的进程,最高时西德马克占国际总储备货币18%的比例,成为继美元之外的主要货币。1978年12月,日本大藏省提出了“正视日元国际化,使日元和西德马克一起发挥国际通货部分补充机能”的方针,1985年,日本贸易总额高达3052亿美元,日元不断升值,各国外汇储备总额中日元所占比重也达到8%,在这些有利条件下,日本外汇审议局于1985年发表了《关于日元的国际化》等一系列官方文件或协议,正式推进日元的国际化进程,挑战美元霸权。
丁建平:“国际化最大的好处就是把风险给人家,安全给自己,因为企业都用自己的货币,它不存在风险了,没有兑换了,然后兑换风险都给人家,兑换多,风险多。”
前景虽然如此美好,但日元国际化还面临一个重大困难,日本是当时全球最大的贸易顺差国,每天大把收进美元,把日元花出去的机会并不多。
为了破解这一难题,日本利用资金雄厚的优势,开始向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国家大量贷款日元,1972—1982年,日本对东盟五国的直接投资总计为101.66亿美元,1960—1978年,日本向东南亚提供政府开发援助总额为35亿美元,而在中国,北京地铁一号线、北京首都机场、武汉长江二桥等项目建设中都使用了日元贷款,靠着这些贷款和援助,日元在亚洲国家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国际化。
连平:“一个就是要扩大日元在国际交易当中的比例,这个国际交易包括很多方面,包括就是像贸易支付结算,包括金融交易当中,这些比例要得到大幅度的提升,第二就是要使日元能够成为东亚的核心货币。”
1990年,在日本出、进口额中,按日元结算的比重各为37.5%和14.5%,分别比1980年提高了8.1和12.1个百分点;在世界各国的外汇储备中,日元的比重为8.0%,虽然仍大大低于美国的50.6%,也低于德国马克的16.8%,但却超过了英镑3.0%的1倍以上。1989年4月,在全世界外汇交易中,日元的比重为13.5%,与德国马克持平,仅次于美国的45.0%,高于英镑的7.5%和瑞士法郎的5.0%。由于在日元国际地位上升的过程中美元的国际地位相对下降,所以,世界就出现了美元、日元和西德马克“三极通货体制”开始发展的趋势。
90年代后,日元国际化出现停滞和倒退局面
1985年前后,做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日本进行日元国际化时,也引发了美国的不安,日美贸易摩擦逐年加剧,美国制造业在日本的出口攻势下节节败退,日本对美国的贸易顺差逐年增加,1987年超过500亿美元。而与此同时,美国经济却在巨大压力下运行,1984年贸易逆差达到1090亿美元,财政赤字也在1984年达到近1000亿美元。最终,当日本的出口开始威胁到美国引以为豪的高技术产业时,美国终于忍无可忍。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发展研究所副所长丁一凡:“大有气吞美国之势,然后美国的舆论都在喊日本狼来了。”
1983年10月,美元对日元开始初次交锋,美国财政部部长唐纳德•里甘致函日本大藏省大臣竹下登时指出:“由于日元低估,以及日本对美国贸易顺差的不断扩大,在美国国内形成了强大的批判浪潮和保护主义的巨大压力,如果希望美国政府尽力防止那些试图把日本的产品和服务赶出美国市场的行动的话,那么,日本有必要在金融市场的开放,和日元的国际化上采取强有力的大胆的步骤”。但是日本方面却认为,日元贬值、美元升值问题的根本原因并非是日方的“人为操作”,而是美国的高利率政策。1983年11月,日本首相中曾根就曾对来访的里根总统说,“美元因为世界经济形势不稳定的影响而变的非常强盛,希望美国方面在降低利率上多做努力”,这种礼貌语言下的交锋,也表明日本并不愿看到日元升值。
日本一桥大学经济学博士、上海财经大学现代金融研究中心主任丁建平:“当时美国它就说,我就贬,让你日元升,美国的资产就不断的在贬值。”
1985年9月,应里根政府财政部长詹姆斯•贝克的邀请,美国、日本、联邦德国、法国、英国五国财政部长及五国中央银行行长在纽约广场饭店举行会议,会议达成了五国政府联合干预外汇市场,使美元对其它主要货币的汇率有秩序下调的决议,这就是着名的“广场协议”。
这场逼迫日元升值的协议,顺利的让美国人都想不到。前美联储主席保罗•沃克回忆说:最令人吃惊的是当时日本的大藏大臣竹下登,主动提出允许日元升值10%以上,这大大出乎我们的预料,甚至竹下登在表示愿意协助美元贬值时,还大度的说:“贬值20%,没问题”。那么,是什么原因,让日本做出如此大的让步呢,前日本银行行长天丰雄后来解释说,“日本政府对当时美国日益上升的保护主义感到惊慌,准备接受一次日元的大幅度升值,以缓解对美贸易关系。”
广场协议后,日元拉开了不断升值的序幕,1985年2月至1988年11月,日元兑美元升值111%;1990年4月至1995年4月,升值89%;1998年8月至1999年12月,升值41%。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日本经济的规模已经快要接近美国经济的规模了,因为它汇率大幅度升值,按照日元汇率折算成美元的话,它大概占到美国经济的四分之三,而在这个之前,86年的时候它还不到50%,那么对日本来讲也有一种鼓舞的作用。”
日元对美元的大幅度升值,虽然消弱了出口企业的价格竞争力,但日元能够兑换更多的美元,也让日本的财富大幅增长,于是,日本拉开了对美国资产的收购潮,索尼公司以34亿美元的价格购买了美国文化的象征之一——哥伦比亚影片公司。三菱公司以14亿美元购买了更重要的美国国家象征——洛克菲勒中心。到八十年代末,全美国10%的不动产已成日本人的囊中之物。
连平:“日本出口的支付结算它占的比重达到了42.8%,从原来不到1%一下子达到了42.8%,在这个各国官方储备中间比重达到了8%,这是90年的数字。”
日元升值也带来国内房价和股价的飙升,1985年,东京的商业地价指数为120.1,到1988年就暴涨到了334.2,在短短的3年间暴涨了近两倍,其中中央区地价上涨了3倍。1990年,仅东京都的地价就相当于美国全国的土地价格,制造了世界上空前的房地产泡沫。在股市,1985年,日经平均股指只有14000点左右,但到1989年12月,已经达到38900点。地产和股市双重泡沫的压力下,日本银行开始不断降低利率。
丁一凡:“让它的利率要低于美国的利率,这样的话人家就有利益,去买美元去卖日元,这样日元压力就小一点。”
银行利率不断下降,虽然降低了国际热钱的涌入,但利率下降和日元升值,却给日本出口企业带来成本的上升、竞争力下降的困境,广场协议后十年中日本汽车工业出口下降了20%。为了应对这种局面,日本企业开始纷纷向外转移,1985年海外生产比率仅为3%,1999年就增至14%。经济危机开始爆发。
连平:“因为过度的升值之后,导致全球很多持有日元资产的这些投资者发现日元这样大幅度的升值,那未来一定是要贬值的,所以就纷纷开始抛售日元资产,导致日元大幅度的贬值。”
随后的10年里,日本经济陷入停滞,被称为“失去的十年”,1990-1996年,日本破产企业年均高达14000家左右。有统计显示,日本因股市和房地产暴跌而造成的损失达6万亿美元。同时,日本的银行也损失惨重,不少银行甚至倒闭,1995年7月,日本大藏省银行厅公布日本银行业不良资产高达50万亿日元。而大批日本企业难以应对资金困局,不得不把以往购买的美国资产廉价出售。
连平:“从93年一直到现在大概16年间,它的平均经济增长的速度在1%左右的时候是负增长,有的时候可能有2%的增长,但是大致平均下来就是在1%左右,所以经济比较低迷。”
90年代以后,由于泡沫经济崩溃及长期经济停滞的影响,在日本经济国际化和金融国际化遭受挫折的情况下,日元国际化也出现了停滞和倒退的局面。日本学者吉川元忠在《金融战败》一书中悲哀地写道:“太平盛世中,谁能意识到战争已经打响?若是真枪实弹的战争,谁也不会将自己的利益亲手送给敌对一方,而在人们看不到摸不到的无形战争中,往往败就败在心甘情愿将自己大好河山拱手送给对方还浑然不知,这样的战败更惨更痛。”
日本的选择导致日元国际化进展遭遇挫折
就在日本经济停滞不前的时候,1997年,一场席卷东南亚的经济危机再次爆发,这场危机中,日本本来有机会稳定日元的汇率,树立东南亚国家对日元的信心,然而,日本却选择了逃避。
日本一桥大学经济学博士、上海财经大学现代金融研究中心主任丁建平:“这是日本当中扮演了很不好的角色,日本在东南亚资金全抽回,东南亚不稳,我抽回资金,抽回资金的时候日元也贬值,贬得比东南亚还厉害,这次亚洲金融危机当中,东南亚对日元贬值是群起而攻之的。”
东南亚作为日元全球化最重要的市场,然而日本的表现失去了这些国家的信任。而东南亚金融危机后,一部分国家在外汇制度方面已开始放弃盯住美元随美元浮动的做法,转向了浮动汇率制。各国又都在摸索新的通货体系,并有可能选择盯住货币篮子,随一揽子货币汇率浮动的办法。在货币篮子制度下,由于亚洲各国货币的汇率将随美元、德国马克和日元等主要国际货币的汇率一起浮动,从而就为日元发挥基轴货币的机能创造了条件。
1998年5月,在加拿大举行的APEC财政部长会议上,前大藏大臣松永在发言中提出了“采取紧急措施,进一步促进日元国际性运用”问题;随后,大藏省又提出了《关于推进日元国际化的政策措施》。以此为契机,日元国际化再次成了日本政府的政策课题。
交通银行(6.88,-0.01,-0.15%)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货币国际化的这些设想,那么日本很想在抓住,这个有利的机会能够使得他日元能够在这样的一个历史时期迅速的登上一个国际货币的一个地位,稳固他在东亚地区的地位,成为东亚地区的核心货币,把你其他国家的货币能够置于他的地位之下。”
为了扩大日元的影响力,日本再次开始加大对东南亚国家的贷款,希望通过这些措施,加大日元在东南亚的影响力。
丁建平:“它要弥补东南亚对它的不信任,采取一个大量贷款,就是日本说你东南亚对我出口的,对我进口的,我全拿日元给你,给你融资,前提是用日元,当时是有效一阵子,但是日元波动又太厉害,人家还是不愿意使用。”
2005年,日本持有美国国债超过了世界各国持有总额的三分之一,成为世界第一的外汇储备大国,然而,日元的国际化进展却并不成功。
丁建平:“日本的国际化推行了半天,它在国际的金融市场上用日元,金融资产用日元标价,只是一直保持在7%左右,很低的,7%可以忽略不计。”
半小时观察:前车之鉴 后车之覆
三十年前的日本经济和今天的中国经济有几分想象,日本制造的产品源源不断地输往境外,日本的GDP年均增速高达9%,日资的金融机构纷纷跨入全球十强之列,当时也有很多人乐观预测,日本会在不久的将来超过美国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强国。然而,三十年过去了,曾经踌躇满志的日本却深陷经济低迷的困境难以自拔。漫长的衰退期使它的GDP总量至今只有美国的40%,日经指数在2007年重上高峰时也只有1989年最高水平的46%。与此同时,日本金融机构也纷纷退出世界十大银行之列。
日本的经济大起大落,日元的命运跌宕起伏,固然与本国宏观货币政策连续失误有关,与美国施加的外部压力有关,但更与日本自身的决心和目标有关。在几次日美贸易摩擦中,日本总在关键时刻选择了退让妥协,以为息事宁人,暂时缓解了争端,却为日后长期衰退埋下了伏笔。在亚洲金融危机中,日元跟风贬值,以为能挡住热钱狙击,保护资产安全,却失去了东南亚国家的信任。日元这段并不完美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围绕世界货币背后,是国与国的全方位较量。除了拥有财富和梦想,一个国家的货币能否实现国际化,更重要的还得看这个国家是否敢于面对压力?是否敢于承受风险?是否敢于承担起巨大的责任?
这段经历对现在的中国来说,充满了值得深思的教训。当我们不仅有信心而且有能力回答刚才的几个问题时候,我们对国际金融市场就会拥有更多的话语权。

7. 日元国际化过程日本银行股涨了多少

按照现在实时汇率:1日元=0.0616人民币元,交易时以银行柜台成交价为准。

8. 货币国际化的国际路径

美元是当今世界第一大货币,在国际经济、贸易和金融活动中普遍使用,是国际上使用最广泛的货币计量单位。美元成为国际货币依赖的是一个全球性的货币汇率制度安排,也就是二战后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支持这一体系的基础是美国强大的政治经济实力。
美元国际化的路径可以概括为:依托全球性货币汇率制度安排成为唯一的国际计价单位和与黄金相同的国际储备货币;与黄金脱钩、失去制度基础后,依赖先入为主的存量优势在世界信用货币体系中处于优势地位;国际政治经济实力的强大巩固和发展了这种优势,继续充当国际货币的“领头羊”。
美元国际化的模式具有历史的特殊性,它是国际金属本位制度向现代信用货币制度发展的过渡环节,历史选择了美元,经历了将近30年的美元时代,赋予了美元许多“先天”的优势,这是其他任何货币都“望尘莫及”的。20世纪上半叶的两次世界大战,成就了美国超越英国的梦想,同时也就奠定了美元国际化的政治经济基础。今天,任何其他货币想通过国际制度安排实现国际化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历史不会倒退,事物发展的路径依赖总是具有连续性的,除非这种连续性被人为破坏。
欧元国际化经历了三个阶段,1994—1998年的法律制度准备阶段。1999—2002年为欧元国际化的初级阶段,欧元作为转账货币流通,欧元区各国官方开始统一使用欧元计价和支付,各国证券交易所实现单一货币标价和交易,从而形成统一的资本市场。2002年以后是欧元国际化取得实质性进展阶段,2002年1—6月欧元迅速取代了区域内原12种货币,成为区域内唯一合法货币,在世界范围内,原12国货币也成为只有收藏价值的货币,欧元以合法的身份成为国际货币。依靠货币主权联邦制的强制力,通过取代原12国货币,欧元在10年内完成了国际化过程。
欧元作为信用货币其国际化进程是最短的,其给世界各国其他货币的基本启示是:让渡货币主权形成区域共同体单一货币必须以共同的政治、经济利益为基础,以相近的文化为纽带,区域经济在世界经济体系中具有较大的影响。
日元国际化走过的是一条金融深化与发展的道路,通过外汇自由化、贸易自由化、经常账户自由化、资本流动自由化、利率与金融市场自由化使日元成为国际经济活动中普遍使用的货币。而境外日元的增加,尤其是欧洲日元市场的发展又加速了国内金融制度的自由化改革,金融制度的调整与改革是金融发展深化的具体表现,金融自由化进一步促使日元国际化。日元国际化道路的基础采自日本经济实力和国力的提升,在谨慎的财政与货币政策作用下,日本的贸易和经常项目在大多数年份保持了顺差,国际储备的积累成为日元国际信誉的坚实基础。20世纪八十年代——九十年代日元币值稳中趋升,正是日本经济与储备实力上升的体现。日元国际化的历程表明,对于大多数国际货币,实现国际化只能依托本国经济发展、政策稳定,在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达到一定水平之上时推进金融深化改革与发展,其中,拥有充足的国际储备是重要的前提条件。

9. 日元国际化对人民币国际化有何借鉴

10. 为什么说人民币国际化的第一个对手是日元

海内外有不少人评论说中国发起成立亚投行(AIIB)目的在于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挑战美元的霸权地位,几年前就有国内的年轻人出书号称要发生货币战争。在此不对这些极端言论做出评论,只想就人民币国际化及其意义谈一点看法。

首先什么是货币的国际化?货币的国际化并不是说该货币可以自由兑换就算国际化了。世界上发达国家的货币几乎全都是硬通货,但真正实现国际化的只有美元。我们在讨论一国货币国际化时首先指的是该货币作为国际贸易的计价单位的重要性。世界各国的国际贸易中大部分以美元计价,欧元和日元只是对其补充。其次,货币国际化的另一层意思就是该货币作为储蓄货币的重要性,也就是说外国人愿不愿意持有该货币计价的金融资产。

日本在1990年代一直努力推动日元的国际化,其主要内容实际上是推动日元在国际贸易中加大日元计价的比重,因为日元被迫对美元大幅升值,这对日本企业的对外出口带来很大压力。为了实现日元国际化日本政府大力推动国际贸易中日元决算系统的升级更新。但最终日本并没有实现日元的国际化。

日本很早就实现了日元在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兑换,也就是说日元很早就是硬通货了,那为什么日本没能实现日元的国际化呢?

这个问题似乎不容易回答,但简而言之无论是经常项目还是资本项目,也就是无论是贸易计价还是作为储蓄货币,一国的货币国际化首先要得到外国的信任,当企业判断用该货币来计价可以规避汇率风险,该货币才在经常项目下国际化;当外国政府、企业和个人认为持有该国货币计价的金融资产风险最小,该货币才在资本项目下国际化。

但仅仅如此还是不够的,试想如果一个国家的贸易收支一直是出差(黑字),那其贸易的大部分即使以该国货币来计价,其货币也出不了国门;如果一国的资本收支一直保持黑字,那外国人也很难得到以该国货币计价的金融资产。反过来说,为什么美元能够国际化?很简单美国的贸易收支和资本收支长期保持赤字,美国为了支付赤字就源源不断地出口美元,而外国政府和企业也愿意接受美元,这就形成了美元霸权。

到此,关于货币国际化的问题实际上已经水落石出。日元不可能国际化,因为日本的贸易收支和资本收支除了个别年份都是黑字,所以日本只能坐收外汇收入,日元出不了国门,相反坐收外汇的结果造成日元对世界主要货币的升值压力。

阅读全文

与日元什么时候国际化的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华义乌国际商贸城雨伞在哪个区 浏览:729
俄罗斯如何打通飞地立陶宛 浏览:1101
韩国如何应对流感 浏览:890
在德国爱他美白金版卖多少钱 浏览:922
澳大利亚养羊业为什么发达 浏览:1349
如何进入法国高等学府 浏览:1438
巴西龟喂火腿吃什么 浏览:1363
巴西土地面积多少万平方千米 浏览:1218
巴西龟中耳炎初期要用什么药 浏览:1193
国际为什么锌片如此短缺 浏览:1600
巴西是用什么规格的电源 浏览:1415
在中国卖的法国名牌有什么 浏览:1323
在菲律宾投资可用什么样的居留条件 浏览:1230
德国被分裂为哪些国家 浏览:840
澳大利亚跟团签证要什么材料 浏览:1168
德国大鹅节多少钱 浏览:840
去菲律宾过关时会盘问什么 浏览:1165
澳大利亚女王为什么是元首 浏览:988
有什么免费的韩国小说软件 浏览:726
申请德国学校如何找中介 浏览: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