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国际贸易对经济发展有什么作用
国际贸易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一、国际贸易对国民的作用:
1、增加国民福利。
2、满足国民不同的需求偏好。
3、国际贸易提高国民生活水平。
4、国际贸易影响国民的文化和价值观。
5、提供就业岗位。
二、国际贸易对企业的作用:
1、强化品质管理,提高企业效益。
2、在产品品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有利于国际间的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
4、有利于企业自我改进能力的提高。
5、有效地避免产品责任。
三、国际贸易对单一国家的作用:
1、调节各国市场的供求关系。
2、延续社会再生产。
3、促进生产要素的充分利用。
4、发挥比较优势,提高生产效率。
5、提高生产技术水平,优化国内产业结构。
6、增加财政收入。
7、加强各国经济联系,促进经济发展 。
五、国际贸易对世界的作用:
1、国际贸易是世界各国参与国际分工,实现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的重要手段。
2、国际贸易是世界各国间进行科学技术交流的重要途径。
3、国际贸易是世界各国进行政治、外交斗争的重要工具。
4、国际贸易是世界各国对外经济关系的核心。
5、国际贸易是国际经济中“传递”的重要渠道。
(1)国际贸易如何增加产出扩展阅读:
一、国际贸易的特点:
1、国际货物贸易要涉及不同国家或地区在政策措施、法律体系方面可能存在的差异和冲突,以及语言文化、社会习俗等方面带来的差异,所涉及的问题远比国内贸易复杂。
2、国际货物贸易的交易数量和金额一般较大,运输距离较远,履行时间较长,因此交易双方承担的风险远比国内贸易要大。
3、国际货物贸易容易受到交易双方所在国家的政治、经济变动、双边关系及国际局势变化等条件的影响。
4、国际货物贸易除了交易双方外,还需涉及到运输、保险、银行、商检、海关等部门的协作、配合,过程较国内贸易要复杂得多。
二、国际贸易的发质感趋势:
1、国际贸易步入新一轮高速增长期,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愈加明显。
2、以发达国家为中心的贸易格局保持不变,中国成为国际贸易增长的新生力量。
3、多边贸易体制面临新的挑战,全球范围的区域经济合作势头高涨。
4、国际贸易结构走向高级化,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发展方兴未艾。
5、贸易投资一体化趋势明显,跨国公司对全球贸易的主导作用日益增强。
6、贸易自由化和保护主义的斗争愈演愈烈,各种贸易壁垒花样迭出。
②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观点是什么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观点是劳动生产率的可以说明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结构和利益分配。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主要包括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
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及原因的研究》(国富论)中,斯密指出国际贸易的基础,在于各国商品之间存在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异,而这种差异来源于自然禀赋和后天的生产条件。
亚当·斯密认为在国际分工中,每个国家应该专门生产自己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并用其中一部分交换其具有绝对劣势的产品,这样就会使各国的资源得到最有效率的利用,更好地促进分工和交换,使每个国家都获得最大利益。
李嘉图认为国际贸易分工的基础不限于绝对成本差异,即使一国在所有产品的生产中劳动生产率都处于全面优势或全面劣势的地位,只要有利或不利的程度有所不同,该国就可以通过生产劳动生产率差异较小的产品参加国际贸易,从而获得比较利益。
比较优势理论遵循“两优取其重,两劣取其轻”的原则,认为国家间技术水平的相对差异产生了比较成本的差异,构成国际贸易的原因,并决定着国际贸易的模式。
1、绝对优势理论
该理论可以看成是解释国际贸易产生原因的最早的理论,它第一次用劳动价值论说明国际贸易的利益和基础,为互惠互利的国际贸易理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绝对优势理论倡导自由贸易,因此,它是反对重商主义的锐利武器,加速了近代工业的发展。
该理论最大的贡献在于说明国际贸易并不一定是“零和游戏”,折射出了国际交往活动中的“双赢”思想。
2、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继承了绝对优势理论的科学成分。如劳动价值论、专业化分工、自由贸易等,更为重要的是用比较成本概念代替了绝对成本概念。使自由贸易政策有了更加坚实的理论基础,为当时自由贸易政策取得最后胜利发挥了重大作用。
③ 在国际贸易中,什么是绝对优势,什么是相对优势
绝对优势亦称“绝对利益”。在某一商品的生产上,一国所耗费的劳动成本绝对低于另一国所产生的在该产品生产上的优势。由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绝对优势理论中提出。
相对优势亦称“比较优势”、“相对利益”。一国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处于劣势地位,相比之下劣势较小的产品生产上具有的优势。由英国古典经济学家李嘉图在相对优势理论中提出。
(3)国际贸易如何增加产出扩展阅读:
在经济学中,比较优势原理是指一个生产者(个人,公司,或国家)能以低于另一个生产者的机会成本生产商品或提供服务。比较优势原理解释了双方进行贸易的好处,即使其中一方可以以比对方更少的资源进行生产,他也可以从贸易中获益,因为他可以专门从事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活动。比较优势是国际贸易理论的主要准则。
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说主要阐明了如下内容:
1、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国民财富。
2、分工的原则是成本的绝对优势或绝对利益。
3、国际分工是各种形式分工中的最高阶段,在国际分工基础上开展国际贸易,对各国都会产生良好效果。
4、国际分工的基础是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条件。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相对优势
④ 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怎么样才能够从国际贸易中获利
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是深远而复杂,在提高生产要素的全球配置效率,推动世界经济的总体增长,促进国际贸易、国际投资的进一步大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经济全球化不可避免地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一系列负面影响,带来了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具有二重性:既有正面效应,也有负面效应。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参与世界经济、吸收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并最终赶超发达国家提供了机遇,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利益;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也可能给发展中国家带来风险甚至灾难,对发展中国家的主权、经济安全、价值观念提出了挑战,稍有不慎,就可能为经济全球化付出沉重代价。本文将从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机遇和挑战两个方面进行说明。
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机遇
二战以来,发展中国家纷纷实行市场经济体制,逐步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项经济指标均有明显改善。发展中国家的人均GDP、科研开支、吸收的外国投资均得以大幅度增长。20世纪80年代以来,东亚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迅速,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缩小。如韩国的人均GDP由1980的1750美元显着增长到1997年的10550美元,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从5.97∶1缩小到2.50∶1(发达国家这两个时期的人均GDP分别为10450和26380美元)。这些国家科研开支所占也逐渐上升,目前韩国已接近其国内生产总值的3%,新加坡也有1.1%(同时期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为2.5%)。另外,发展中国家吸收的外国直接投资也不断增加,1997年曾高达1380亿美元,占到全球总额的30%。根据世界银行的《世界经济前景与发展中国家》研究报告表明,1983~1994年的10年间,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东亚发展中国家都获得了年均2%的经济增长速度,东亚以外的其他快速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家也取得年均1.5%的经济增长率。
发展中国家利用经济开放程度的提高,使贸易投资自由化,获得过去难以得到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资本、市场、资源和其他有利条件,实现经济“赶超梦想”。特别是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国际分工大发展、产业大转移、资本大流动和技术大外溢,对于发展中国家弥补国内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缺口,实现产业升级、技术进步、制度创新和整个经济起飞都是非常有利的。因此,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多数发展中国家也因此而在不同程度上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这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更多吸引外资的条件和机会。据联合国公布的数字,1996年发展中国家吸引外资达2850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了17.5%。而且投向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私人资本在1990~1996年的6年中增加了6倍。在流入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资本构成中,国际私人资本已占85%。吸引外资规模的扩大无疑有助于解决发展中国家的资金短缺问题。
第二,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外投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和条件,使其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增长迅速。1983~1987年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额为年均42亿美元,1994年则增加到386亿美元,1996年更是达到510亿美元的规模。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占世界外国直接投资的比重也从1985年的5%提高到1996年的14.7%。
第三,经济全球化带动了世界范围内经济与技术开发区以及保税区和自由贸易区等多种形式自由经济区的发展。各类经济区为数达230多个,遍及世界70多个国家,且主要分布在发展中国家,不仅成为吸引外资的“载体”,而且对解决这些国家的就业问题发挥了积极作用。有资料显示,由于上述经济区的发展,近10年间发展中国家的就业人数年均增长率提高了14%以上。
第四,经济全球化使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深化,步伐加大。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这个契机,遵循立足现实与着眼未来的有机统一,主动协调好世界范围产业结构调整和国内产业升级的关系。既要继续引进发达国家技术比较先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增加国内就业,扩大出口,完成工业化进程;又要利用经济全球化提供的机会,加大对发达国家先进技术的引进和学习,发展一批
⑤ 国际贸易问题,高手进
以下资料供参考
如何正确计算及评价外贸依存度
作者:沈利生
按照传统的定义,外贸依存度是一国外贸总额与其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用于衡量一国经济对国外市场的依赖程度。2003年,我国的外贸依存度为60.3%,有学者认为太高。如《半月谈》(内部版)2004年第9期有文章说:“中国外贸依存度超过60%,非降不可”;并断言,“目前中国外贸的增长速度依然快于GDP的增长速度,这种趋势是不正常的,需要调整一系列政策加以纠正。如果我们不主动纠正,恐怕就要由剧烈的经济震荡来纠正了。”该文发表以后被多家媒体转载,各主要网站上更是随处可见,极有可能对国家的外贸政策产生影响。 我国的外贸依存度并没有高到60%,更没有达到“非降不可”的地步;如果有关决策部门贸然采取降低外贸依存度的措施,将错失当前国民经济进入新一轮快速增长周期的大好局面,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做出这种判断的理由是,传统外贸依存度计算公式本身不科学,存在着重大缺陷。 按照传统定义计算,2002年,我国的外贸依存度为50.2%,高于美国的18.1%,日本的18.9%;但低于德国的56.0%,加拿大的67.1%;略高于英国的40.3%,法国的46.9%,意大利的41.8%,俄罗斯的48.3%。上述计算结果显示,我国的外贸依存度的确比较高。但它是由存在着重大缺陷的公式计算出来的,根据上述结果并不能正确判断一国经济对国外市场的依赖程度。例如,一国经济依赖国外和国内两个市场,对两个市场的依赖程度之和是100%。然而,传统定义下的外贸依存度却可能超过100%。2002年,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的外贸依存度分别高达175.5%、105.75%、181.9%;以此判断,这些国家的经济完全依赖国外市场还不够,对国内市场的依赖程度甚至为负,这显然是荒谬的。 2003年4月,笔者提出了一个计算外贸依存度的新公式: 外贸依存度=外贸总额/经济活动总量,其中 经济活动总量=总产出+进口=(国内产品中间使用+国内产品最终消费+国内产品资本形成)+(国内产品出口+进口) 前一个括号内包含了全部国内贸易,后一个括号内包含了对外贸易。由新公式得到外贸依存度的同时,可立即得到 “内贸依存度”=1-外贸依存度这就可以正确地判断一国经济对国外市场和国内市场的依赖程度。 根据上述外贸依存度新公式,可得如下计算结果。2002年,我国的外贸依存度为16.5%、美国为9.7%、日本为9.8%、德国为24.9%、英国为17.3%、澳大利亚为16.2%、俄罗斯为24.4%;这些国家的内贸依存度分别为,中国83.5%、美国90.3%、日本90.2%、德国75.1%、英国82.7%、澳大利亚83.8%、俄罗斯75.6%。按照以上公式和计算结果,我国的内贸依存度仅比美国、日本低,与澳大利亚相当,高于德、英、俄等国,即我国经济主要仍是依赖国内市场。 另外,我国经济对国外市场的依赖程度,表面上高于美国和日本,其中还有一个不可比因素,即加工贸易。2002年,我国的加工贸易占外贸总额48.7%,加工贸易的外贸依存度是8.0%。加工贸易对经济的影响程度远低于一般贸易。据专家根据1995年数据计算的结果,一般贸易出口1元得到的增加值是0.57元,而加工贸易出口1元得到的增加值是0.22元。因此,加工贸易的影响主要是在就业方面,对总体经济的影响较弱。如果只考虑可进行比较的一般贸易,我国的一般贸易外贸依存度是8.5%,尚低于美国的9.7%和日本的9.8%。 虽然目前我国经济对国外市场的依赖程度还在上升,但并没有高到需要马上就刹车的地步,整体经济对国内市场的依赖程度仍在80%以上。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中国提供了极好的外贸环境,机不可失,时不我待;而决策部门切勿被有缺陷的传统外贸依存度计算公式及其结果所误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