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提升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形象
1、树立独特的民族观、世界观。中国的国际形象内容中需要非常有分量地表现中国特有的民族观和世界观。中国人在构建国际形象时,应该要有自己的思想,应该要有自己的政治语言,而不是盲目地跟随西方的“全球化”口号,人云亦云。我们追求和提倡国际间的合作,我们力求和平与发展,但是我们不能糊里
糊涂地跟在别人后面跑。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们民族的历史、面临的历史使命以及承担的世界责任。真正具有感染力的、能赢得尊重的国际形象,其力量不是来源于对西方的模仿,而是对自身民族性的尊重和对西方价值观的修正和挑战。正是通过这种民族性的国际形象,中国人的世界观才得以表现。
2、加强思想与道德建设。一个有感染力的国家形象应该是一个具有思想和道德力量的形象。我国的国际形象应该表现出一种道德和思想的力量和风范,这种力量和风范的特征就是表现一个大国对世界和全人类发展的关切和责任感。我并不是提倡中国在国际社会中扮演一个“道德领袖”的角色,但在重大国际问题上中国应该有自己的立场,应该有自己的观点,应该能够有力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应该有勇气在国际事务中伸张正义,应该在国际援助中展现中国的友好。只有这样,才能在国际中展现中国的友好、和平、友善的国际形象。
3、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硬国力"和"软国力"两部分组成。前者包括基本的国土和人口资源、军事力量、经济总量、科技水平等,它们是有形的、可以用数字来衡量的;后者则包括政府的内政外交管理体制和领导能力、国民素质和士气、文化被接受能力等,它们是无形的、难以具体测算的。国家综合实力强了,才有能力在国际发生灾难时伸出援助之手。对国际伸出援助之手,可令世界各国对我国的国际形象大大改观。
㈡ 如何改善中国的国际形象
但在过去的十年里,中国的这个良好形象开始改变了,这主要是因为受到了两个因素的影响。一个因素是,西方各国的经济在此期间遇到了一系列的困难、挑战与挫折,从而造成了比较严重的失业,在普通民众中造成了不安全感、挫折感和某种嫉妒情绪。与此同时,西方主流媒体、尤其是欧洲媒体对中国缺乏客观的报道,则加深了民众的这一情绪。通常,当经济和社会形势恶化的时候,人们很自然地要把情绪发泄在某些替罪羊身上,例如不论是在今天的欧洲还是中国,移民或迁移劳工都被当成替罪羊。
另一个因素是,中国在外交政策上正在慢慢地变得更加自信而坚定,更能展示自己的力量,有时还会用威胁性的口气对西方人说话。这就在西方引起了越来越大的担忧,有人担心中国的目标是成为一个希望把自身观点强加给他人的超级大国——就像过去400年里西方国家所做的那样。
魏柳南:对于西方公共舆论与中国之间的误解与猜忌的加深,媒体负有最大的责任。因为媒体总是把事情简化,只强调中国各种政策的黑暗面。西方公众对于中国目前还所知甚少,除了旅游、文化交流和一些其他形式的交流之外,来往非常有限,然而媒体以一种过度简化甚至歪曲的方式来表现中国。
魏柳南:我强烈地认为,不仅为了改善中国在西方的形象,而且为了改善中国在发展中国家的形象,中国应该做几件重要的事情。首先也是我多次强调的一点是,中国必须改变自己与外界沟通和交流的方式,以一种西方人或者其他族群可以明白、可以理解的方式进行沟通。要实现这一点,关键在于制定良好的公关政策。
一些中国人告诉我,中国不需要调整自身来适应外部世界,因为外部世界最终会自行调整,以适应中国的方式。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错误。不论是不是喜欢,我们必须明白,必须承认,西方文化已经主宰世界几百年了,而今天世界的沟通方式仍是以西方的概念为基础的。
摆在中国面前的只有两个选择,或者是改变它的沟通方式,从而以一种和平的方式来改变自身的形象,使自身的政策与战略能为外部世界理解,并按照自己的心愿来向世界展示自己的形象。如果中国不打算这么做,而是根本不关心自己受不受到理解,那么只要这个世界依然是一个西方化的世界,中国和其他国家必然会朝着一场严重冲突的方向发展,而这将是一个所有人受损、无人获益的局面。
魏柳南:我坚信中国可以在所有领域给国际社会带来许多新概念,而各发展中国家现在正在以极大的兴趣注视着中国的一举一动。虽然发展中国家的人们曾经为反对殖民主义而战斗,但连续几百年的西方统治仍给他们的心理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他们仍然更熟悉欧美文化而不是中国文化。我认为现在“华盛顿共识”已经寿终正寝了,但“北京共识”依然处于萌芽状态。
魏柳南:我的观点是,要成为一个真正的全球性大国,并不需要依靠经济、科技或单纯的硬实力,最重要的因素是要影响人们的想象,给予人们梦想与期望。1945年之后的美国在这个方面是极为成功的,他们通过电影以及文字、声音、图像的宣传在海外树立了良好的形象。这样的软实力是维持美国大国地位最有效的工具。
目前为止,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所限,中国的软实力是极为有限的。中国的软实力对外国政府、外国决策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在中国的周边地区,但还完全没有影响海外的舆论、普通的民众与年轻人。出现这一状况的原因有很多,例如外国媒体针对中国的宣传攻势,中国自身沟通技巧的欠缺,以及中国自身没有做出足够的努力来把自身形象定位为一种完善的经济、社会与政治模式。
一个全球性大国不能是一个总在威胁别人的国家。看看美国的例子,美国侵略过不少国家,威胁其他国家,每当必须动武的时候就选择动武,但就算是在那些美国的“敌国”里,普通民众依然对美国充满幻想,包括美国的生活方式、电影和汽车以及美国一定程度的言论自由等等。这些民众被他们头脑中关于美国的画面所主宰,他们对美国的印象与真实的美国有很大的差距,但单凭这些浮光掠影的印象,美国已足以主宰他们的头脑。
有的时候中国似乎以为,通过将自身的观点强加给别国政府,就可以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大国,这是错误的,施加影响应该以民众而不是政府为目标。但要影响民众,中国就必须向他们提供一个明晰的模式,这一模式应该既代表经济发展,又代表某种生活方式,也代表对基本权利的尊重的结合。只有在这个领域具备一定的实力,中国才能与美国长期地竞争。
魏柳南:这就让我们回到了原先的问题。中国价值观是什么?一方面,我们不能接受西方强国奉行的那种绝对人权主义的理念,这种理念在大多数情况下不过是掩饰最原始的商业利益与权力斗争的外衣,但这个世界上仍然有一些基本的、对所有人类都很重要的、必须得到尊重的人权诉求,例如要防范官员的腐败,想让民众有权享受公正的司法等。虽然中国中央政府采取了明显的努力来改善这些基本人权,但一些权利在中国依然没有得到合理的保障。
我认为,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根本性的价值观,例如对老人的尊重、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强调工作的社会价值等等,这些在西方社会被遗忘了,但在中国依然保持着,而且中国必须坚守这些价值观。但中国如果想在经济榜样之外,也成为价值观上的楷模,就必须为民众提供更公平的待遇和保障。此外,美国的文化——而不是价值观——在二战之后保持强劲的一个重大原因是美国电影的影响。中国在这方面的实力还是太弱了。
㈢ 如何借“一带一路”提升中国国际形象
1、“一带一路”打开筑梦空间。
2、 “一带一路”有利于将政治互信、地缘毗邻、经济互补等优势转化为务实合作、持续增长优势。
3、通过“一带一路”建设,无论是“东出海”还是“西挺进”,将使中国与周边国家形成“五通”。
4、“一带一路”战略合作中,经贸合作是基石。遵循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
中国与沿线各国在交通基础设施、贸易与投资、能源合作、区域一体化、人民币国际化等领域,迎来共创共享的新时代。
5、“一带一路”在平等的文化认同框架下谈合作,是国家的战略性决策,体现的是和平、交流、理解、包容、合作、共赢的精神。
6、“一带一路”,是开放包容的经济合作倡议,不限国别范围,不是一个实体,不搞封闭机制,有意愿的国家和经济体均可参与进来,成为“一带一路”的支持者、建设者和受益者。
㈣ 如何宣扬中国的国际形象
1、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
主动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让世界更好了解中国。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宣传思想战线积极作为、开拓进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弘扬,主流思想舆论不断巩固壮大,文化自信得到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
2、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世界认识中国的窗口,彰显时代创新、体现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的当代中国故事也引来八方喝彩。
3、完善国际传播工作格局,创新宣传理念、创新运行机制,汇聚更多资源力量。
讲好中国故事,既是责任担当,也要遵循规律、改革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的关注、认同与日俱增,但“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等噪音杂音依然存在,唯有把握大势、区分对象、精准施策,主动宣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才能让世界更好了解中国。
(4)如何提升中国国际社会中的形象扩展阅读:
国家形象的重要性:
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对自己的认知以及国际体系中其他行为体对它的认知的结合;它是一系列信息输入和输出产生的结果,是一个“结构十分明确的信息资本”。国家形象被认为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可以从一个方面体现这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影响力。因此,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传播深受各国政府的重视。
㈤ 如何提高中国形象
1、树立独特的民族观、世界观。中国的国际形象内容中需要非常有分量地表现中国特有的民族观和世界观。中国人在构建国际形象时,应该要有自己的思想,应该要有自己的政治语言,而不是盲目地跟随西方的“全球化”口号,人云亦云。我们追求和提倡国际间的合作,我们力求和平与发展,但是我们不能糊里
糊涂地跟在别人后面跑。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们民族的历史、面临的历史使命以及承担的世界责任。真正具有感染力的、能赢得尊重的国际形象,其力量不是来源于对西方的模仿,而是对自身民族性的尊重和对西方价值观的修正和挑战。正是通过这种民族性的国际形象,中国人的世界观才得以表现。
2、加强思想与道德建设。一个有感染力的国家形象应该是一个具有思想和道德力量的形象。我国的国际形象应该表现出一种道德和思想的力量和风范,这种力量和风范的特征就是表现一个大国对世界和全人类发展的关切和责任感。我并不是提倡中国在国际社会中扮演一个“道德领袖”的角色,但在重大国际问题上中国应该有自己的立场,应该有自己的观点,应该能够有力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应该有勇气在国际事务中伸张正义,应该在国际援助中展现中国的友好。只有这样,才能在国际中展现中国的友好、和平、友善的国际形象。
3、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硬国力"和"软国力"两部分组成。前者包括基本的国土和人口资源、军事力量、经济总量、科技水平等,它们是有形的、可以用数字来衡量的;后者则包括政府的内政外交管理体制和领导能力、国民素质和士气、文化被接受能力等,它们是无形的、难以具体测算的。国家综合实力强了,才有能力在国际发生灾难时伸出援助之手。对国际伸出援助之手,可令世界各国对我国的国际形象大大改观。
㈥ 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作用如何树立在国际上的良好中国形象
1,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作用
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举世瞩目,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与日俱增。
中国作为综合国力较强的国家,已成为迈向多极格局的一极。邓小平同志指出:“所谓多极,中国算一极。中国不要贬低自己,怎么也算一极”。中国可以作为“一极”的主要依据是:
第一,中国是独立自主的政治大国,是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展中国家,也是拥有较强军事防御力量的国家。
第二,中国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并且是发展中国家中惟一的常任理事国。积极利用联合国讲坛伸张正义,主持公道,中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第三,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定地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走改革开放的道路,成为世界上极具特色和影响力的国家。
第四,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上为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在政治上,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在反对霸权主义、维护和平的事业中,作出了重要贡献。
2,如何树立在国际上的良好中国形象
树立中国的良好国际形象,从大的方面来讲,我认为这要全社会营造一种公开、共赢、友好、积极的氛围。公开透明尽可能详尽并且有信心地报道在中国发生的事情,让国际社会觉得我们并不是在躲避什么问题,或有什么见不得人的地方。所以我们应该更透明更友好一些,让外界更愿意了解我们。还有就是要有积极的态度,这应该是媒体报道的一个大的原则,我觉得政府、老百姓、社会团体、阶层都应该有这样一个积极的态度。这其中媒体的作用是很重要的,媒体可以比较直观地报道和宣传政府的积极形象。但是只靠媒体还不够,为什么呢?因为老百姓私下的一些非议也不利于良好国家形象的树立。因此,应该比较公正、透明地来做宣传工作,这样,我们国家的形象也就提升了,老百姓也高兴。
㈦ 如何提高国家形象 申论
创新文化传播方式 助推国家形象提升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会重视其文化的国际传播,这也是大国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共同规律。文化传播与国家形象紧密相连,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对外传播的现实意义,多次强调要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共同维护文化多样性。从2004年至今,全世界五大洲已建立孔子学院440所,孔子课堂646个。孔子学院成为各国人民学习汉语、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创新文化传播方式对于当代中国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紧迫性。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形象问题愈加突出。美国学者乔舒亚·库珀·雷默认为,国家形象问题,是中国当前最棘手的战略问题。他指出,中国一些官员在展示本国文化时,仍然习惯于选用那些老掉牙的戏剧、功夫和茶叶等,他们还未意识到如何充分利用当代中国的文化先锋。“假如把形象问题解决好了,那么许多其他困惑和难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理当成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塑造这种大国的形象,中国文化对外传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化走向世界,不仅是宣传国家形象的需要,也是增强国家综合实力、扩大经济增长点等现实的需要。
近些年来,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成就十分显着。“十一五”期间,我国核心文化产品出口从78.9亿美元增长到116.7亿美元,年均增长8.1%,文化服务出口从12.1亿美元增长到30.1亿美元,年均增幅20%;在众多文化产品门类中,艺术品、网络游戏、电影、动漫等产业对外贸易额居前。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文化产品贸易发展迅速。同时,中国的各种对外文化交流这些年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国在文化传播方式上存在的不足。与其他国家“接地气”的文化传播方式相比,我国媒体目前仍侧重于说教式、灌输式的传播方式。我国的各种形象宣传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政府行为。由于不是当地民众自发或者自愿去学习、了解和接受中国文化,这很难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信服。
树立大国形象,要注重积极开展文化外交。一个国家的形象和软实力,除了它在文化上的影响力,重要的是政治上、道义上的吸引力。创新对外宣传方式方法,妥善回应外部关切,增进国际社会对我国基本国情、价值观念、发展道路、内外政策的了解和认识,展现我国文明、民主、开放、进步的形象。要开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注重构建新的文化传播符号和形象符号,改变以往除了孔子、功夫、中餐等形象之外,外国人对中国形象乏善可陈的状况。
文化传播,不仅是向国际社会展示民族文化,而且是在国家形象、对外开放、贸易投资、经济效益、文化安全、寻求共识等方面寻求某种均衡。做好文化传播创新,提升国家形象,才能更有力地在世界文明百花园中凸显中华文化所特有的基因与价值理念。
2016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创新文化传播方式 助推国家形象提升
㈧ 何谓国家形象中国应如何塑造和改善自己在国际社会中的形象
我是国际政治专业的(毕业后工作难找),希望我的回答能让你满意。
美国政治学家布丁(Boulding, K.E.)认为: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对自己的认知以及国际体系中其他行为体对它的认知的结合;它是一系列信息输入和输出产生的结果,是一个“结构十分明确的信息资本”。
通过上述定义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一、国家形象是社会交往与互动的产物;二、国家形象是在一系列信息输入与信息输出过程中产生的;三、国家形象是自我认知与国际认知博弈的结果。
目前的或者以前的世界霸主,如:英美苏法等,无一例外都是通过战争取得世界霸主地位的,建立新国际政治格局,如: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如今中国的崛起,能否通过和平的方式建立新的世界格局是众多人关注的。
中国国力的不断提高,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在国际事务中有更大的发言权,都表明中国在崛起。汉语在世界范围内的流行,各地创办孔子学院,儒学文化被全球接受,这说明什么我想大家都知道。而如今的金融危机让美国的国际影响力,信誉度等均下降,而中国一举超越日本成为美国的第一债权国,让中美之间更加相互依赖。
丘吉尔曾说过:‘没有永恒的敌人也没有永恒的朋友’在国际政治中,只要不动不动就侵害别国利益,帮助欠发达国家,相信形象就会不错,当然不是‘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
㈨ 如何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
对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来说,树立起积极正面的国际形象,对于国家的长远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虽然我国近年来对这个问题越来越重视,但从实践情况来看,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我们在树立国家形象方面,“破”的方面做的工作较多,“立”的方面有明显的欠缺。
具体而言,我们大都是在国际上出现关于我国的负面舆论之后,才开始“摆事实、讲道理”,着力破除这些言论。这种消极被动的“破”的做法,与防患于未然、积极主动的“立”——在负面言论未出现之前,树立起积极正面的形象——相比,只是退而求其次的办法。
㈩ 如何树立良好的国民形象
国民形象由国民素质、公民道德、价值观念等构成,它是一国国民对另一国国民的印象、认识和了解。有时,一个人所反映的整体形象就可能影响其他国家的公众对于这个人所代表的国家形象的认知。
一要加强对外国留学生的中文教育、提高他们的中文水平。外国留学生的中文水平提高了,他们才会收听中国的广播、收看中国的电视、浏览中文的网站,这些媒体传播出来的信息才会被他们接受,进而才能对他们产生影响。
二要重视外国留学生的媒介接受喜好。国家形象的传播与树立离不开媒介,而针对外国留学生的媒介接受喜好则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留学生在媒介选择上倾向于网络,所以我国应该重视网络传播来塑造中国国家形象,利用网络来传播信息从而对外国留学生施加影响。相关部门也应该思考如何对新闻网站进行更好的管理。
另外,人际传播也是外国留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调查发现,人际传播对外国留学生如何看待中国影响很大。因此,在学生特别是外国留学生中保持良性的评价,对建构起积极的形象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