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国际知识 > 国际人才社会保障指数由什么构造

国际人才社会保障指数由什么构造

发布时间:2022-11-29 02:00:44

1. 我国建成了全球最大社会保障体系,这对民生有什么影响

我国建成了全球最大社会保障体系,这对民生影响是:

1.能够保障退休之后的生活有保障,好好度过晚年;

2.能够减轻大家看病就医的负担,让老百姓得到真正的实惠;

3.能够实实在在保障老百姓的权益,让他们享受更好的生活条件。

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我们的社保体系也越来越完善,越来越多的人晚年生活有了保障,这样能够让他们渡过一个幸福的晚年。我国建成了全球最大社会保障体系,这让老百姓的权益得到了保障,老百姓退休之后享受的生活条件一定会越来越好;同时也能够减轻老百姓的看病就医负担,让老百姓得到真正的实惠,从而为老百姓减负;最重要的就是退休之后老百姓生活会有保障,他们的晚年不会陷入窘迫。

三、能够实实在在保障老百姓的权益享受美好的生活

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能够保障老百姓的权益,让他们到了退休年龄好好享受生活,这是国家给予他们的福利,这也是国家强大的标志,这是真正的民生工程,为老百姓服务。

2. 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哪些内容

社会保障体系是指社会为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和福利而提供物质帮助的各项措施的统称。作用在于保障全社会成员基本生存与生活需要,特别是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伤残、失业、生育、死亡、遭遇灾害、面临生活困难时的特殊需要。可以综合归为四个部分:

1.社会保险:社会保障的基本目标,指由国家依法建立的,使劳动者在年老、患病、伤残、生育和失业时,能够从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制度。从一定意义上讲,这是一种从摇篮到坟墓的生命保险,包括生育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养老保险和死亡丧葬待遇等。

2.社会福利:这是社会保障的最高目标,旨在改善和提高社会成员的生活质量,受国家经济发展的制约。

3.社会救济:是社会保障的最低目标,指国家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对因自然灾害或其他经济、社会原因而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社会成员给予救助,以保障其最低生活水平的制度。

4.社会优抚:社会保障的特殊目标,如对军人及其家属、烈士家属等,他们与国家的安全相关,必须享有特殊的保障政策。

测一测你的抗风险指数,专家为你免费解读!

3. 社会进步指数的介绍

社会进步指数(Index of Social Progress),缩写为ISP,是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理乍得·J·埃斯蒂斯(R. J. Estes)教授在国际社会福利理事会的要求和支持下于1984年提出的,它涉Index of Social Progress),缩写为ISP,是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理乍得·J·埃斯蒂斯(R. J. Estes)及10个有关的社会经济领域。社会进步指数包括10个社会经济领域的36项指标。10个领域分别为教育、健康状况、妇女地位、国防、经济、人口、地理、政治参与、文化、福利成就。未加权社会进步指数的计算,实际上是将每个指标的权数看作1,假定各指标在描述国家的发展水平方面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加权社会进步指数是在ISP的基础上,对各子领域的指数值作因子分析得到一组统计权数,然后对各子领域得分进行加权,最后得到加权社会进步指数值。根据埃斯蒂斯的计算,1983年中国的未加权ISP为74,属124个国家中的第77位,加权ISP为37,属124个国家中的第71位。

4. 城市生活指数如何得出的有哪些角度和意义

3.1 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指数的概念 生活质量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既反映人们的物质生活状况,又反映社会和个体的心理特征。因此,对城市生活质量的评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将一种复杂的系统工程用数量化的方法以至用某种“指数”加以分析、度量和比较,是对理论和理论应用的一种挑战。一方面,它要求对城市发展过程及其规律有系统的理论理解和抽象的理论把握,从而找到真正能够说明问题、反映城市生活质量本质的指标来进行数量分析;另一方面,又必须获得有意义的数据使理论体系得到真正有意义的应用,使模型能够建立起来。而在实践中,理论变量要找到正确的、有意义而又可获得的对应数据,往往是件极其困难而且成本极高的事情。 正因为如此,这个指标体系不可能囊括城市生活质量的方方面面,反映城市生活质量的全部过程。而是尽可能地找到影响城市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以廓清城市未来发展的脉络,进而为城市制定发展战略、对策提供依据。 当然,对城市生活质量的度量,应该根据城市发展阶段和状态有所侧重。此外,城市生活质量本身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此项生活质量的指标体系,虽然从短期来看要维持其相对稳定,从而保持指数的可比性,但从长期来看将是一个动态的不断修正和调整的过程。 3.2 “指数”和“相对指数”的概念 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指数不同于一般的“统计指标”。统计指标是要对客观存在的数量加以调查、统计、汇总、计算,尽可能精确地表现出那些客观存在的数量特征,而“城市生活质量指标”则是一个特殊的统计指标,与一般的统计指标相比有以下一些特征: 第一,它是由一组不同的数量指标通过某种方法联系起来(加权计算)所构成的一个统一的数量化指标。 第二,在使用指数反映城市生活质量的时候,如果我们无法直接获取某些数量指标,有时可以借助人们对这一事物评价的抽样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归纳进行量化,来间接地反映事物某一方面的状态。比如,关于“城市生活质量满意度”这个问题,我们就需要通过问卷调查获取数据。 第三,指数具有近似性和动态性的特征。由于影响城市生活质量的因素具有多面性,在现实中也不可能获得所有的有关信息,只能利用可获得的数据,通过有限的信息加以分析和度量,有时甚至采用问卷调查和专家评估的方法加以主观性评判,因此指数具有一定的近似值。它可能近似地表明了城市生活质量的主要动态趋势和一些主要的差别,但永远不可能精确而完整地度量事物的状态。 3.3 “权重”的概念 为了比较全面地反映城市生活质量的状态,我们在客观评估部分选取了多个指标从不同方面对城市生活质量进行度量,并分阶段对单项变量指数、层面指数、总指数进行了合成。所选取的测度指标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数据可获得性的影响。在可用的指标中,各指标的重要程度和真实程度可能存在差异。不同指标之间可能既存在互补关系,又可能存在某种程度的交叉和重合,这些现象是难免的。因此,在测算中很重要的问题是如何选取各指标的权重,也就是如何决定“哪个因素所起的作用有多大”。 在任何“指数”的研究和分析中,权重的选择是个难点。本研究报告采用了国际计量经济学界普遍承认的“主成份分析法”来测算权重,即依据各因素的实际数据对所测算总指数的贡献度,将各种指标的数据带入模型,由这个数据本身的相互关系自动生成它们在这一体系中的权重。采用主成份分析法确定权重,其最大特点和优势在于客观性,即权重不是由人而是由数据及相关的计算机程序所确定的。 “主成份分析法”在决定变量权重时最主要的特点是:一方面,它给那些存在差异较大的变量以较大的权重,而对那些影响城市生活质量较小的变量,则给以较小的权重,从而使最后生成的指数更能体现差异性。由于城市生活质量反映的就是各个城市的差异,这一方面对我们特别有利;另一方面,各变量之间是存在相关性的,而主成份分析法可以根据各变量之间的关系,剔除一部分变量之间的相关性或“重合性”,从而有利于避免不适当地夸大差异。 3.4 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指数的计算过程 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指数为一个综合指数,包括客观评估和主观评分两部分。客观评估部分根据参评城市的基本统计数据运用数学和统计方法计算得分,主观评分部分根据网上调查结果对各参评城市的评分。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指数由客观评估和主观评分两部分得分加权累加得出。 计算指标得分的方法如下: 在客观评估部分,由于各项指标数据的量纲不同,因此,要对这些指标进行综合集成,所有指标数据都必须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在无量纲化处理时采用效用值法,效用值规定的值域是[ 0 , 1 ],即指标最优值为 1 ,最差值的效用值为 0 。计算公式为:①正效指标标准化指标=(实际值-最小值) / (最大值-最小值)②负效指标标准化指标=(最大值-实际值) / (最大值-最小值) 负效指标指其指标值越大。则效用越低,如城镇登记失业率。 综合测评方法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获得。数量统计中的主成分分析法原来是用于处理多维随机变量在线性变换下其分量相关问题的,它通过求协方差阵或相关系数矩阵的特征值与特征根运算,按指定的贡献率求出集中原来随机变量主要信息的、相互无关的主成分。它可以用来计算多变量样本的相对数值,即构造样本的指数。由于 Z 各分量之间相互无关,且当 X 服从多元正态分布时相互独立,所以主成分分析法对于剔除观测资料中的重复信息也有良好的作用。而且由于各分量之间相互无关 , 给由子系统数学模型拼装调整得到大系统的数字模型带来很大的方便。计算城市生活质量子系统的相关矩阵,通过相关矩阵得到特征值和累计特征值,及主成分的载荷。根据最初几个特征值在全部特征值的累计百分率大于或等于百分率的原则,决定选取主成分的具体数值。根据这些个主成分的对应的特征值进行加权累加即构造一个城市的生活质量指数客观评估部分的初步得分。 在主观评分部分,首先剔除掉出现异常波动的数据点,然后将剩余数据运用多种分析方法进行汇总评分,将结果进行标准化处理,得出主观评分部分的最终得分。 在客观评估和主观评分两部分得分分别得出后,按照专家评定权重进行加总即得出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指数最终得分。 4. 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指数推出的现实意义 国际上关于生活质量评价问题的探讨由来已久。联合国在 1990 年建立有关健康、教育、生活等一整套人文发展指数,这套指标体系的缺陷在于它没有采用主观指标,整个体系无法真正评价社会效果。与此形成对照的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 )的“社会关注清单”,因为运用了大量的主观指标,为更多人所接受。 1994 年 2 月,世界卫生组织( WHO )生活质量研究组在比利时召开了“国际生活质量协会”成立大会,并概括了生活质量领域的 6 个主要研究方向,即身体机能,心理状况,独立能力,社会关系,生活环境,宗教信仰与精神寄托。此外,美国海外开发委员会、美国社会卫生组织以及英国着名的默瑟人力资源咨询公司等机构都把目光投向了“生活质量”,并提出了一系列生活质量的评价标准,也是国际上比较权威的关于生活质量评价指标的研究。 国内关于生活质量的评价目前刚刚起步,还停留在概念的讨论阶段,尚未形成可量化的指标分析成果。因此,本报告设计的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指数具有创新性特点: 第一,先进性。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指数为一个综合指数,包括客观评估和主观评分两部分。既渗透了城市生活质量方面的最新理论和研究成果,较为真实地还原了城市生活质量的“全貌”,也充分尊重了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 第二,超越性。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指数超越了传统的生活质量评价体系。如把社会保障、就业机率作为专门的考察指标加以设计。整个指数设计在充分吸收其他评价系统先进元素的基础上,又做了进一步的创新和发展。 第三,社会性。城市不仅是经济发展的舞台 , 更是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综合及协调的发展过程。为此,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指数特表主要考虑与社会发展以及影响生活质量直接相关的因素,其指标选取也突破了传统的 GDP 考核框架,强调社会事业优先发展。 第四,对策性。用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指数来衡量城市发展,绝不是为了给城市排名。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指数推出的意义在于给城市提供一个衡量自身发展状态和发展定位的坐标系,以让各城市在发展进程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以便为制定战略对策提供依据。 正因为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指数所具备的特点,决定了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指数不以排名为目的,而是通过生活质量指数化评价模式,描述城市在以人为本方面的状态和层次。它有助于改变传统的对城市价值的理解,赋予城市以新的内涵,因而它是真正体现科学发展观的一种城市观念体系。

5. 北京“十四五”将供应百万套住房,新增居住用地5000公顷

北京市发改委日前发布《北京市“十四五”时期社会公共服务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提出,“十四五”时期,义务教育就近入学率保持在99%以上,新增各类居住用地5000公顷,供应各类住房100万套左右,新增保障性租赁住房套数占比不低于40%,推进北京安贞医院、宣武医院、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等中心城区大型医院向资源薄弱地区疏解等。

制定共同富裕实施方案

《规划》提出的主要目标是,到2025年,基本建成政府保障基本、社会多元参与、全民共建共享的公共服务供给格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进一步提升,普惠性公共服务覆盖面持续扩大,生活服务更好满足多样化需求,整体推动公共服务更尽心、更精心、更贴心、更称心。《规划》从“保基本、扩普惠、提品质、优布局”四个方面构建“十四五”时期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任务框架,提出了40项重点任务举措。

保基本方面,《规划》提出补齐基本公共服务短板,针对“十三五”以来本市“七有”“五性”仍存在的不足和差距,提出要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建设,以应对因新冠肺炎疫情等对本市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带来的挑战,计划出台《北京市传染病防治条例》,完善全市应急救灾储备库布局,建立医学观察隔离点、方舱医院等储备清单,实现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迁建工程建成投用等。全面推进健康北京建设,进一步推动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向资源薄弱区疏解,推进积水潭医院、安贞医院、北京口腔医院等一批优质医院新院区建成投用。

同时,促进全民健身设施开放共享,打造百姓身边“15分钟健身圈”,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比例超过53%。全面推进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实施中小学建设专项行动,持续增加优质资源覆盖面,义务教育就近入学率保持在99%以上。大幅扩大郊区优质高中资源,持续加快重点产业功能区和人才聚集区优质学校建设。推进沙河、良乡高教园区向大学城转化,构建完善现代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

《规划》还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实施方案,完善应对人口老龄化制度设计,建立健全生育支持政策,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出台包括开辟老年人绿色通道、推动线上服务适老化改造等一系列实的举措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数字鸿沟”问题。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上,本市将优化重大公共文化设施空间布局,织密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构建以公共图书馆、综合书城、特色书店、社区书店等为支撑的15分钟现代公共阅读服务体系。

《规划》还提到,千方百计稳就业促增收,确保年新增就业人数达到26万人,制定共同富裕实施方案,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方面,持续完善基本养老保险缴费和待遇计发政策,完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健全工伤、生育保险政策,健全四级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

此外,多举措增加住房供给,新增各类居住用地5000公顷,供应各类住房100万套左右,新增保障性租赁住房套数占比不低于40%。

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将达90%

扩普惠方面,《规划》提出要聚焦基本公共服务不能有效满足的服务需求,着力扩大重点领域普惠性公共服务供给。支持公办和民办普惠托育机构建设,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幼儿园开设托班招收2至3岁幼儿,到2025年底每千常住人口拥有托位4.5个;实施第四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实现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90%。课后服务上,统筹校内校外资源,完善中小学课后服务,开展假期托管服务;实施普惠养老城企联动专项行动,推动一批培训疗养机构转型养老服务设施;增加产科、儿科、口腔、精神等专科医疗服务供给,规划建设首都医科大学研究型医院,加快建设一批研究型病房。

提品质方面,《规划》提出为不断满足市民消费升级需求,要积极发展生活服务,提升优质服务供给。鼓励服务供给社会化,规范发展民办教育,促进健康服务提档升级,全面开放养老服务市场,丰富高质量文体服务,健全人力资源市场体系。推动服务发展国际化,加快发展国际教育和国际医疗,满足国际人才、引进人才公共服务需求,促进国际文化交流合作,讲好北京故事,大力举办高水平国际品牌赛事活动,打造国际体育赛事之都。

推进大型医院向资源薄弱地区疏解

优布局方面,《规划》围绕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提出要进一步优化公共服务区域布局。推动中心城区功能优化提升,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推动老城整体保护,充分利用疏解腾退空间优先补充民生设施短板。推进北京安贞医院、宣武医院、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等中心城区大型医院向资源薄弱地区疏解,优化老院区功能。实现北京国际戏剧中心、北京市文化中心、北昆国际文化艺术中心、东单体育中心整体改造、月坛体育场基础设施升级改造二期等公共文体设施项目建成投用。

同时,提升城市副中心公共服务品质,推进北京第一实验学校、清华五道口金融学院、人民大学通州校区、北京友谊医院通州院区二期等一批优质教育、医疗设施建设。高质量完成城市副中心剧院、图书馆、博物馆建设,建成路县故城遗址展示保护工程,依托环球影城、台湖演艺小镇等增强副中心文化吸引力和辐射力。

此外,提升多点新城公共服务承载力,聚焦回天、城南、新机场等重点区域,强化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编制实施平原新城公共服务补短板项目清单,继续推进北京工商大学良乡校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昌平校区等高校项目建设,做强区域教育资源支撑。加快建设积水潭医院回龙观院区二期扩建、清华长庚医院二期、房山区中医医院新院区等项目,增强区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推进琉璃河考古遗址公园、回龙观体育文化公园等项目建设,打造文化休闲新地标。

《规划》提出,补齐生态涵养区公共服务短板,健全全民覆盖、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推进一零一中学怀柔校区、北京市八一实验学校等基础教育项目建设。推进怀柔、平谷妇幼保健院与密云中医医院迁建,加快怀柔医院二期等医疗项目建设。推动京津冀区域公共服务协同发展,发挥北京优质资源辐射作用,推进教育、医疗、养老、就业等服务共建共享,带动提升区域公共服务水平。

特点

发展纯市场化供给的生活服务

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规划》有5个特点,首先是突出首善标准,推动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规划》对标对表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发展目标和市民对美好生活的新需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提出“十四五”时期人均期望寿命达到82.8岁,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5.8年,“七有”“五性”民生保障指数达到120等20项民生发展指标,目标设定始终走在全国前列。

同时,《规划》突出分类推进,按照服务供给的权责属性,将社会公共服务进一步细化分类,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多样化需求。基本公共服务聚焦群众基本生存和发展需求,主要由政府兜底保障。普惠性公共服务主要着眼于群众生活品质升级有需求、政府不能有效满足的需要,由政府、市场共同提供,实现品质更优质、价格可承受。《规划》还针对群众高品质服务需求,提出了发展纯市场化供给的生活服务,推动健康、养老、托育、文化、体育等重点领域服务业品牌化、连锁化发展,提升服务国际化水平,政府主要负责营造公平市场环境、引导产业规范发展。

此外,《规划》突出统筹发展,从更广领域和更大区域加强社会公共服务顶层设计;突出效率提升,做优增量与盘活存量相结合,充分挖掘现有设施利用效率;突出短板弥补,进一步优化公共服务资源布局。

内存

“十三五”时期增学前教育学位23万个

《规划》介绍了“十三五”期间本市社会公共服务提升成效。“十三五”时期,本市累计增加学前教育学位23万个,全市四级文化设施平均覆盖率达99%,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57平方米,民生短板加快补齐。北京电影学院、同仁医院等一批中心城区优质教育、医疗资源向薄弱地区和新城疏解,公共服务资源布局进一步优化。冬奥会、冬残奥会竞赛场馆及相关基础设施基本完工,大运河、长城、西山永定河三大文化带建设有序推进,一批重大民生工程顺利推进。

此外,创新推进“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改革,形成“回天有我”社会治理品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9万元,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持续扩大,低收入农户收入全面过线、低收入村全面消除,人均期望寿命达到82.43岁,常住人口受教育年限达到12.6年,北京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生活水平迈上了新台阶。


原标题:《本市“十四五”将供应100万套住房》

6. 谁知道企业人才发展指数包括哪些指标内容

客观评价指利用客观指标或客观方法来评价一个人才能力的方法。
客观评价包括绩效评价、现有知识与潜在能力测量和心理评价。它是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市场招聘的初试阶段,是对应聘者进行初步筛选。主要目的是测试应聘者掌握了多少担任经营管理工作所必须具备的各种知识、兴趣爱好、智商以及发展潜力等。
1、 绩效考核。绩效考核,就是根据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过去的经历所取得的绩效进行考核、评价。经过量化分析指标数值来说明经营管理人才的企业经营管理绩效优劣情况。在绩效考核中一个非常困难的问题就是绩效的来源及真实性。应聘者为了获得职位,可能对以往的绩效有夸张的情况出现,这就要求评价者对绩效的真实性要有较强的鉴别能力,有比较灵通的信息收集系统。
绩效考核指标构成:从经营管理角度考核企业经理(厂长)的企业业绩的评价指标主要从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及成长能力四方面进行;从政府主管部门、投资者角度考核董事长的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主要从销售状况、利润状况、资产状况、发展状况等方面进行。评价绩效的相关因素应参照以下系数:
(1) 管理难度系数(含员工素质系数)
包括职工老化程度、职工技能指数、职工工资水平指数、冗员比例。
(2) 产品生命周期指数
包括产品技术先进性、产品有无可替代性、产品的市场属性、产品技术含量。
(3) 企业复杂系数
包括企业规模、市场规模、企业的成熟度、工厂地域分散度、设备新旧系数、企业获政策的支持程度、营销体系的完善度。
(4) 有效决策系数
包括治理机构的完善度、企业领导班子的向心度、信用置信度。
(5)企业运用惯性系数
包括效益的增减幅度、市场占有率增减幅度、资产的膨胀系数、产品更新能力提高度、职工素质的提高速度、年均工资增减额、近两年人均劳动生产率。
2、 知识能力评价。知识能力评价主要反映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知识掌握程度及能力素质等方面的状况。通过知识能力评价,运用各种客观性的测试方法量化分析指标数值,说明被评价人员是否具有经营管理知识与能力的基本水平。
知识能力评价指标构成:主要有经营管理知识和经营管理能力这两大考核,最基础、最关键的测评指标。具体讲,经营管理知识有12个方面,即:经营战略、经济学、管理学、市场营销、国际贸易、财务管理、会计学、金融、人力资源、公共关系、城市管理、新科技。经营管理能力有9个方面,即:战略观念、投资和经营决策能力、市场分析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应变决策能力、财务分析能力、组织指挥能力、知人善任能力及公关意识。
3、 心理评价。心理评价,主要反映经营管理人才的性格特征、兴趣、爱好、成就动机、管理潜力、工作态度、创造性气质、领导潜力、社会活动能力以及智力情况。运用心理评价手段,通过量化分析指标数据,说明经营管理人才是否有从事企业经营管理的心理特征。心理评价指标构成,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 基础心理素质:支配性、上进心、社交性、自在性、自信心、独立性、男女气质、管理潜力、工作态度等。
(2) 个人风格及水平:风度、遵循社会规范程度、实现水平程度等。
(3) 各类素质的水平:社会活动能力、智力活动情况等。
(4) 各种素质和几种特殊品质:管理潜力、工作态度、创造性气质、领导潜力。
以上评价内容,可以采用考试、考查的办法进行(最好采用人机对话的方式进行)。评价结果以数值的形式反映,通过各项指标的数值,对被评价人员进行定性分析,作出优劣评价。

7. 社保平均缴费指数怎么计算

均缴费指数=(视同缴费指数×视同缴费月数+实际缴费指数之和)÷(视同缴费月数+实际缴费月数)。
(2)视同缴费指数。分为一般人群和特殊群体。
①一般人群,即1993年底前参加工作,1993年底前已按规定参加企业养老保险并缴费的参保人(含1993年底前调到企业的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和安置到企业的复转军人)。
视同缴费指数按1993年底前参保所在统筹区分别计算,其中:市本级统筹区为1.201,花都统筹区为0.962,番禺统筹区为1.305,增城统筹区为:1.021,从化统筹区为:0.772
②特殊群体,指1994年1月1日后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参保前按国家规定计算的连续工龄可视同缴费年限的,由本省安置到企业的复员转业军人、流动到企业的原机关工作人员、以及改制前参照依照公务员管理的事业单位
工作人员。
【拓展资料】
计算公式:
视同缴费指数=本人复员转业、单位改制或离开原单位前12个月月平均基本工资÷上年度全省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
计算结果大于3.0的取3.0。
(3)实际月缴费指数计算。
实际月缴费指数=本人月缴费工资÷上年度全省职工(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
(4)补缴年限的指数计算。
补缴应参保未参保期间或中断缴费期间所欠养老保险费的,补缴年限的指数计算公式:
补缴年限的指数=补缴时计征的月平均缴费工资基数÷补缴时上年度全省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
计算结果大于3.0的取3.0。
什么是社保:
社会保险(Social Insurance)是指一种为丧失劳动能力、暂时失去劳动岗位或因健康原因造成损失的人口提供收入或补偿的一种社会和经济制度。社会保险的主要项目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
社会保险计划由政府举办,强制某一群体将其收入的一部分作为社会保险税(费)形成社会保险基金,在满足一定条件的情况下,被保险人可从基金获得固定的收入或损失的补偿,它是一种再分配制度,它的目标是保证物质及劳动力的再生产和社会的稳定。
在中国,社会保险 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另外,社会保险是一种缴费性的社会保障,资金主要是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本人缴纳,政府财政给予补贴并承担最终的责任。但是劳动者只有履行了法定的缴费义务,并在符合法定条件的情况下,才能享受相应的社会保险待遇。

8. 关于人才指标构成的内容

1)人才的资质。资质的内涵是比较丰富的,包括基本能力、个性、价值观是不是与公司的文化匹配,趋动力是不是与公司的文化吻合等,当然,还包括他所掌握的技能是不是公司所需要的。

2)人才的能力。评估一个人是不是适合一定的工作。胜任力本身包括很多的东西,它是一个大的概念,包括知识、技能、价值观、态度和动机等等。

3)评估中心是一套用于候选人在标准的条件下对指定的工作展示对成功起到关键作用的技能及能力的测试技术。 欧倍德的员工能力模型是,由压力承受能力,敬业精神、解决问题能力、团队精神、谈判技能、员工管理、诚信、沟通能力、客户导向、专业知识这十种能力组成的核心能力。我们在评估的时候,主要就是评估这些方面。

4)测评中心主要是测资质,如果想来看一个人是不是能胜任现在的工作,那就测他现有的资质,如果是想看一个人是不是适合将来的工作,那就看他的潜能。 所谓现在的表现,根据评估中心所的说法,应该是一个人在评估中的状态,而他在工作当中的表现是由其他的工具去测评,比如360度评估,180度评估等等,或者是绩效管理。

5)一个过去业绩很好的人,我们如果加上对他学习的动机、发展愿望、接受能力方面的测评,那我们其实也能了解到他的发展潜力。

6)测评也不是只关注个人,一个人在组织里面能不能成功,这跟用人单位在测评中有没有考虑到文化的因素,个人的要求是不是与组织一致的关系很大的。

7)在设定一个测评内容的时候,实际上是考虑到一个组织对一个特别职位的要求。我们在设定一个胜任力模型,就是要考虑根据公司目前的情况,这个特殊的职位是需要怎样的能力的组合。比如一个销售代表在一个成熟的企业,可能是靠系统卖东西,我们就看他的团队精神怎么样,如果他在一个发展中的企业,那主要是看他个人的能力。

8)资质要讲匹配,什么样的工作、什么样的职位就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而且个人要与整个组织匹配,在DDI过得过很好的人,在PDI可以过两天就要被刷掉。因此,在评估之前,要有一个资质模型。现在不管外资也好,内资也好,百分之九十五的企业是没有资质模型的。在没有资质模型的情况下就去做评估,多数是在盲人摸象,不知道测出来是什么东西。

9)低层员工的资质可能是以操作能力为主,中层员工的资质是以管理能力为主,而高层领导可能是以战略领导为主,但具体要看不同的选择,不同的阶段。我们与DDI的根源是很接近的,很多东西都很类似。我认为,不同的企业所需要的资质是不一样的,比方一名高级经理,在一个快速消费品的公司里,是非常注重速度取胜,他所需要的资质模型可能是跟进取心、开拓性有关的。但如果是在另一个公司,像IBM可以是需要领导要有团队精神,有战略思维。其次,一个企业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它所需要的能力也是不一样的。

10)任何企业随时都在判断一个人对还是不对,一个人能干还是不能干,到底有没有潜力,这些就是在评估。当然,有的评估是直觉而主观的,有的评估是科学而系统的,要看企业有没有专业的评估人员,有没有条件、有没有必要去使用评估中心。

11)什么时候用人才评估更能体现它的价值呢?以下几种情况,评估中心对企业是特别重要的:如招聘非常关键的岗位或是第一次出现的职位。如判断一名主管是否有做总经理的潜能,企业没有足够的知识去衡量一个人是否合适,候选人目前担任的职位和他所要应聘的职位之间有一个很大的差距。如内部调动或企业合并之后,公司发生很大的变革,虽然在同一家公司工作,但工作可能会跟原来有很大的不一样。

12)评估中心有六阶段:职位分析和能力模型应用——确定评估指标——评估工具组合——评估者培训——实施——评估整合。欧倍德事先有准备把一些标准都定好了,那么就好办一点,因为有一个的员工资质模型,特别的方案也设计得非常清楚。因此最后决策的时候,是制度说了算,是由公司的终极目标说了算。

13)谁适合去做评估,一般在国外都是专业的人士承担,然后由他们训练公司内部的人,,被训练过的企业内部人做了也有一点半专业化,再合起来一起做。如果全部是内部人做评估,可能会有失公平或权威,如果全部是“空降兵”来做,价格昂贵,而且可能对公司的情况不太了解。所以,由专业机构与内部负责人员结合起来的做法比较被大家所认可。有一点是:做评估的人肯定是要受过训练的。没受过训练的人就去做评估,有时还不如一个管理有经验的人的直觉。

14)评估的工具有很多,包括第一印象、以前的业绩、绩效、180度或360度工具,还有评估中心。

15)其实人才测评的早就有了。国家教委、劳动部、人事部还有关于发展中的人才测评事业这方面的文件。

16)人才评估是古已有之,但人才评估、人才测评满天飞是这两年的事,为什么?因为需求来了。需求早就有了,那便说明企业重视了。这个重视是有一个发展进程的,从某种程度上说,可以说明企业对人才是真重视还是假重视。当然,现在人才评估越来越时髦,而做人才评估的人也越来越多,“江湖郎中”也多了起来,他们往往以专家的身份煞有其事地给人评估,误人子弟。希望以后有法律法规在这方面把关。但总的来说,人才评估的兴起,也反映了企业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http://www.emm.com.cn/zznews/Shownews1.asp?num=rsb-200468125240

客观评价指利用客观指标或客观方法来评价一个人才能力的方法。
客观评价包括绩效评价、现有知识与潜在能力测量和心理评价。它是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市场招聘的初试阶段,是对应聘者进行初步筛选。主要目的是测试应聘者掌握了多少担任经营管理工作所必须具备的各种知识、兴趣爱好、智商以及发展潜力等。
1、 绩效考核。绩效考核,就是根据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过去的经历所取得的绩效进行考核、评价。经过量化分析指标数值来说明经营管理人才的企业经营管理绩效优劣情况。在绩效考核中一个非常困难的问题就是绩效的来源及真实性。应聘者为了获得职位,可能对以往的绩效有夸张的情况出现,这就要求评价者对绩效的真实性要有较强的鉴别能力,有比较灵通的信息收集系统。
绩效考核指标构成:从经营管理角度考核企业经理(厂长)的企业业绩的评价指标主要从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及成长能力四方面进行;从政府主管部门、投资者角度考核董事长的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主要从销售状况、利润状况、资产状况、发展状况等方面进行。评价绩效的相关因素应参照以下系数:
(1) 管理难度系数(含员工素质系数)
包括职工老化程度、职工技能指数、职工工资水平指数、冗员比例。
(2) 产品生命周期指数
包括产品技术先进性、产品有无可替代性、产品的市场属性、产品技术含量。
(3) 企业复杂系数
包括企业规模、市场规模、企业的成熟度、工厂地域分散度、设备新旧系数、企业获政策的支持程度、营销体系的完善度。
(4) 有效决策系数
包括治理机构的完善度、企业领导班子的向心度、信用置信度。
(5)企业运用惯性系数
包括效益的增减幅度、市场占有率增减幅度、资产的膨胀系数、产品更新能力提高度、职工素质的提高速度、年均工资增减额、近两年人均劳动生产率。
2、 知识能力评价。知识能力评价主要反映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知识掌握程度及能力素质等方面的状况。通过知识能力评价,运用各种客观性的测试方法量化分析指标数值,说明被评价人员是否具有经营管理知识与能力的基本水平。
知识能力评价指标构成:主要有经营管理知识和经营管理能力这两大考核,最基础、最关键的测评指标。具体讲,经营管理知识有12个方面,即:经营战略、经济学、管理学、市场营销、国际贸易、财务管理、会计学、金融、人力资源、公共关系、城市管理、新科技。经营管理能力有9个方面,即:战略观念、投资和经营决策能力、市场分析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应变决策能力、财务分析能力、组织指挥能力、知人善任能力及公关意识。
3、 心理评价。心理评价,主要反映经营管理人才的性格特征、兴趣、爱好、成就动机、管理潜力、工作态度、创造性气质、领导潜力、社会活动能力以及智力情况。运用心理评价手段,通过量化分析指标数据,说明经营管理人才是否有从事企业经营管理的心理特征。心理评价指标构成,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 基础心理素质:支配性、上进心、社交性、自在性、自信心、独立性、男女气质、管理潜力、工作态度等。
(2) 个人风格及水平:风度、遵循社会规范程度、实现水平程度等。
(3) 各类素质的水平:社会活动能力、智力活动情况等。
(4) 各种素质和几种特殊品质:管理潜力、工作态度、创造性气质、领导潜力。
以上评价内容,可以采用考试、考查的办法进行(最好采用人机对话的方式进行)。评价结果以数值的形式反映,通过各项指标的数值,对被评价人员进行定性分析,作出优劣评价。

9. 社会保障学的问题

回1.持有非农业户口的城市居民,凡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均有从当地人民政府获得基本生活物质帮助的权利。城市的法定范围包括城市和建制镇。对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法定赡养人、抚养人的城市居民,可以全额享受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回2.
1.客观相对贫困标准的测定

所谓客观相对贫困是指从事实上看,某些人的生活低于社会上其他人的生活水平。测定的基本途径有两个,即收入定义和商品定义,具体的方法有3种:

⑴.收入等份定义法

首先把国民按收入分成几个(通常是5个或10个)等份,再辅以基尼系数进行差异比较,从而确定总人口的百分之多少为贫困人口;再根据这个百分比,利用家庭收入调查资料,求出贫困标准。

⑵.收入平均数法

把居民人均收入按不同水平进行统计分组,以全部居民人均生活费用除以2或3作为最低生活费标准,再从统计分组中得出与之对应的贫困率。

⑶.商品相对不足法

它的根据是,一个缺乏普通必须品的家庭必然是贫困的,因此先选定某个标准的消费模式作为社会普遍状况的代表,再与它相比,一个家庭缺少的东西越多,不足的程度就越大,也就越贫困。

2.客观绝对贫困标准的测定

所谓客观绝对贫困是指从事实上看,某些人的生活水平低于一个确定的最小值。测定的基本途径有两个,即确定贫困线和编制贫困指数,具体方法有7种:

⑴.热量支出法

以每人每日所需摄入的热量为基准,按人均生活费用分组,算出各组的热量摄入量,再找出摄入热量最接近基准热量的组,该组的人均生活费用即为贫困线的标准。

⑵.基本需求法

根据一个人的食品、衣着等“基本需求”的最小值,比照市场价格,计算出这些必需品的最低费用,即定为贫困线。

⑶.恩格尔系数法

恩格尔系数是家庭食品支出与总收入的比值,它随家庭收入的增加而下降,即恩格尔系数越大就越贫困。因此即可以把恩格尔系数的某个值(现在国际上一般确定为60%)直接定为贫困线;也可以依据恩格尔系数间接地用收入金额来表达贫困线。后者的具体办法是:按营养学知识确定一个最低饮食标准及其相应的饮食费用,然后用它除以恩格尔系数的贫困值(如上述的60%),其商就是贫困线标准。

⑷.超必需品剔除法

根据住户消费调查资料,从住户全部消费支出中逐一剔除那些“超必需品”,将剩余部分作为最低生活费用标准即贫困线。

⑸.总支出与总收入之比法

这种方法认为入不敷出的人就是贫困者,因而把贫困定义为总支出与总收入之比大于1。

⑹.编制贫困指数法

以生活质量为度量标准,根据居民对自己生活状况的评价来确定最低生活费用标准即贫困线,具体的方法是选取几个同收入高度有关的问题,向居民作问卷调查,给每个询问项目打分,以确定最低生活费用标准。

⑺.数学模型法

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是经济计量分析模型与营养摄入量分析模型。

①.经济计量分析模型是根据柯布—道格拉斯函数提出的“线性支出系统”(LSE),建立人均生活费收入与食品、衣着、高档耐用消费品、其他各种物品、燃料、服务费、福利费7大类支出的数学模型,这个模型直接给出了维持基本需求的支出和超过基本需求的支出两大部分,从而来确定最低生活费用标准即贫困线。

②.收入与营养摄入分析模型则基于这样的认识:人们的工作能力和状况同营养的摄入数量和结构密切相关,而工作能力和状况又和收入有联系,因此收入同营养的摄入数量和结构也有联系;如果能恰当地确定营养必需量,就可以确定必须的最低收入,也就可以确定相应的贫困线。该模型就着力于描述收入同营养摄入数量和结构之间的联系。

3.主观贫困标准的测定

见于构造客观贫困标准的困难,70年代以后理论界开始了“自我感觉生活需要不足”的贫困测量。常用的具体方法有两种:

⑴.主观最小收入定义法

通过社会调查,询问各家庭认为其收入“足够”和“不足”的数量,对这两种数量作几何平均,就可以得到我们认为“正好”的主观最小收入水平,如果他们的实际收入低于这个水平即被认为处于贫困。

⑵.主观最小消费定义法

通过调查,询问人们什么是他们的基本需求,以及满足这些需求需要多少“收入”,然后将其同他们的实际收入相比较,判断出他们是否属于贫困。[15]

二.阿尔柯克提出的三种度量贫困的方法

在英国的彼特·阿尔柯克所着的《认识贫困》一书中提出了三种确定贫困线的方法:

1.标准预算法(Budget Standard)

标准预算法建立在试图确定一张生活必需品清单的基础上,是否缺少这些必需品就被用来当做贫困的界线。早期的标准预算法的基本理念是每周采购一篮子商品,它是朗特里在约克郡进行调查时提出的。在营养学家的帮助下,他们提出了一份一周饮食的菜单,但这个生活标准未免过于简朴,曾经引起了码头工人的抗议。后来美国的瓦茨委员会提出,不用有前提的专家判断为基础,而用全社会的现实的消费模型来决定标准预算,他们根据消费模型,制定了三个消费的不同标准,即处于中间层次的“普通家庭标准”、低于它50%的“社会最低标准”和高于它50%的“社会富裕标准”。但是,这种方法仍然没有在“必需品”的定义问题上取得进展,也未能在属于正常消费的“非必需品”的取舍问题上取得进展。

2.收入替代法(Income Proxy Measure)

在人们试图将货筐方式或消费模型建立在收入水平的基础上时,他们实际上已经向用收入水平替代标准预算或消费模型方面迈出了一大步。因为这就是收入替代法的基本理念。19世纪末,德国的恩格尔比较了不同收入水平的家庭的消费模型,她发现收入较低的家庭在生活必需品上花的钱占他们的收入的比例更大,随着收入的增加,人们花在必需品上的收入比例下降,而更多地去购买非必需品。这就是着名的“恩格尔曲线”。美国的奥珊斯基论证,专用于必需品消费的平均数可用于确定贫困水平。她提出,一个家庭的食品开支要占到其收入的30%以上,这个家庭就是贫困的。当然,这个比例不一定非是30%或者需要度量的不仅是食品的开支,例如加拿大的贫困标准就是用于衣食住的开支的比例是62%。但是,这种方法仍然有其武断的地方,因为这个收入替代点不能自己从恩格尔曲线上表现出来。

3.剥夺指标法(Deprivation Indicators)

剥夺指标法是汤森在60年代关于英国贫困问题的着作中提出来的,这种方法的理念基础是需求的满足和不足是相对应的。这种被排除在日常生活方式之外的相对需求是可以客观地确定和度量的。因此他制定了与收入高度相关的生活标准基本指标的清单,然后进行问卷调查,让人们回答“是”与“不是”,清单上的指标的遗缺就是基本需求得不到满足的证据。以上述指标给不同的家庭的需求不足评分,并概括为各种收入类型的家庭的典型评价,然后与这些家庭的收入相比较,来求出贫困线。但是,批评者则指出,这种方法实际上是以行为主义为基础的,是以对家庭的消费调查中揭示的行为模式为依据建立起来的,它所指定的生活必需品仍然根据专家的判断而定。[16]

三.莫泰基提出的常用的4种确定贫困线的方法

莫泰基在《香港贫穷和社会保障》一书中也提出了四种最常用的确定贫困线的方法:

1.市场菜篮式(Shopping Basket Method)

“市场菜篮式”的主要理念是制订出一系列的必需品和服务,作为受益人每月生活必不可少的需要,从而计算出在市场购买这些必需品所要支付的金额。事实上,在早期的公援制度发展当中,大部分的国家都是采用这种方法,而且特别是由营养学家来计算所需的起码食品物种。

2.生活形态式(Life Style Method)

生活形态式的主要理念是以社会大多数人的观念来确立哪些生活形态是属于贫穷的,再以调查方式找出哪些人是符合这些生活形态,然后找出这些个人或家庭的收入界限,使以此在该地区的贫穷线了。

3.食费对比式(又称“恩格尔系数法”,Engle's Ratio Method)

食费对比式的计算法是采用“恩格尔系数”来作为基础的。恩格尔系数法是以实物费支出作为整体生活消费额的百分比;如某人每月总消费是1000元,而食物支出是400元,那么该人的恩格尔系数是40%。食物对比式是先计算出现时公援受益人的食物支出,然后把它代入中下层的恩格尔系数的分子来计算出下一年度的公援基本金额。

4.国际贫穷标准线(International Poverty Line Standard)

国际贫穷标准线基本上是以家庭每月平均收入的一半作为该地区的贫穷线,并以此订为公援金额的标准。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CED),曾于1976年调查该会员国,发现大多数国家的公援标准相约于个人中位收入的三分二,于是提出以此为贫穷线的起点,推论出二人夫妇的公援金额应以个人中位收入为标准,以便各国进行相互比较。国际标准的精神,基本上认为单身公援人士应超过个人中位工资的一半,而二人公援家庭应为个人中位工资金额,或二人家庭中位月入的一半;而三人公援家庭则为三人家庭中位月入的一半,依此类推。
3.持有非农业户口的城市居民,凡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均有从当地人民政府获得基本生活物质帮助的权利。城市的法定范围包括城市和建制镇。对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法定赡养人、抚养人的城市居民,可以全额享受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回4.中国社会救助工作主要包括4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经常性的社会救助工作,主要是包括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供养、农村特困户生活救助以及城乡医疗救助等专项救助。二是紧急救助制度,主要是指发生自然灾害时对灾民紧急救助和应急救助行动。三是临时性的救助,主要指对低收入人群的救助工作和对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包括流浪儿童的救助。四是通过支持慈善事业的发展,培育和发展公益性的民间组织,以及倡导开展群众之间经常性的互助互济活动

10. 社会保障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取决于哪些因素

最重要的当然是劳动要素的价格,即工资

劳动要素的供给数量,处在劳动年龄的人口数量

另外,技术变化,消费者偏好的变化,劳动力的流动性,以及经济社会总需求的变化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等。

建议你参考下西方经济学中的相关章节,成本论,和宏观经济的 失业与通货膨胀的章节。
在短期内影响供给的主要因素:
是生产成本,特别是生产成本中的工资成本.在长期内影响供给的主要因素是生产能力,即经济潜力的增长.因此,供给管理包括控制工资与物价的收入政策,指数化政策,改善劳动力市场状况的人力政策,以及促进经济增长的增长政策.
其他因素:
价格
生产技术与管理水平
生产成本:要素价格
相关商品的价格:替代品与互补品
预期价格
政府的税收与补贴政策

影响需求的因素:

影响某种商品需求的因素,除了其自身的价格以外,还有下述一些主要因素:

(一)消费者的收入。一般来说,在其它条件不变的的情况下,消费者的收入越高,对商品的需求越多。但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需求结构会发生变化,即随着收入的提高,对有些商品的需求会增加,而对有些商品的需求会减少。经济学把需求数量的变动与消费者收入同方向变化的物品称为正常品,把需求数量的变动与消费者收入反方向变化的物品称为劣等品。

(二)消费者的偏好。当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偏好程度增强时,对该商品的需求数量就会增加。相反,当偏好程度减弱时,需求数量就会减少。人们的偏好一般与所处的社会环境及当时当地的社会风俗习惯等因素有关。

(三)相关商品的价格。当一种商品本身的价格不变,而和它相关的其它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化时,这种商品的需求数量也会发生变化。如果其他商品和被考察的商品是替代品,如牛肉和猪肉、苹果和梨子等。由于它们在消费中可以相互替代以满足消费者的某种欲望,故一种商品的需求与它的替代品价格成同方向变化,即替代品价格的提高将引起该商品需求的增加,替代品价格的降低将引起该商品需求的减少。如果其它商品和被考察的商品是互补品,如汽车与汽油、影碟与影碟机等,由于它们必须相互结合才能满足消费者的某种欲望,故一种商品的需求与它的互补品的价格成反方向变化,即互补品价格的提高将引起该商品需求的降低,互补品价格的下降将引起该商品需求的增加。

(四)消费者对商品价格的预期。当消费者预期某种商品的价格在将来某一时期会上升时,就会增加目前的需求,当消费者预期某商品的价格在将来某一时期会下降时,就会减少对该商品的现期需求。

此外,还有很多因素会影响商品的需求,如人口的数量、结构和年龄,政府的消费政策等。

阅读全文

与国际人才社会保障指数由什么构造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华义乌国际商贸城雨伞在哪个区 浏览:763
俄罗斯如何打通飞地立陶宛 浏览:1139
韩国如何应对流感 浏览:922
在德国爱他美白金版卖多少钱 浏览:962
澳大利亚养羊业为什么发达 浏览:1397
如何进入法国高等学府 浏览:1478
巴西龟喂火腿吃什么 浏览:1407
巴西土地面积多少万平方千米 浏览:1268
巴西龟中耳炎初期要用什么药 浏览:1231
国际为什么锌片如此短缺 浏览:1635
巴西是用什么规格的电源 浏览:1457
在中国卖的法国名牌有什么 浏览:1362
在菲律宾投资可用什么样的居留条件 浏览:1271
德国被分裂为哪些国家 浏览:879
澳大利亚跟团签证要什么材料 浏览:1210
德国大鹅节多少钱 浏览:878
去菲律宾过关时会盘问什么 浏览:1202
澳大利亚女王为什么是元首 浏览:1028
有什么免费的韩国小说软件 浏览:760
申请德国学校如何找中介 浏览: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