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国际知识 > 二战后国际分工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二战后国际分工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2-12-09 04:15:28

A. 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有哪些 选择题

原题为:
( )是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A 自然条件
B 生产关系
C 社会生产力
D 上层建筑
答案:选C。
【解析】
现实生产中投入的生产要素不只是一种—劳动力,而是多种.而投入两种生产要素则是生产过程中的基本条件.根据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在各国生产同一种产品的技术水平相同的情况下,两国生产同一产品的价格差别来自于产品的成本差别,这种成本差别来自于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生产要素的价格差别,这种生产要素的价格差别则取决于各国各种生产要素的相对丰裕程度,即相对禀赋差异,由此产生的价格差异导致了国际分工.

B. 二战后国际分工发生了哪些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分工有了新的发展:生产国际化的程度极大提高,现代科技革命所释放出来的巨大生产力,进一步突破了国家的界限,使科技发展和生产进步日益具有国际性;产业资本大规模国际化和跨国公司的兴起,则把企业内部和部门内部的分工发展为国际专业化分工;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传统的国际分工发展为以产品专业化、零部件专业化和工艺专业化为基础的新的国际分工;同时,旧的殖民体系的瓦解,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国际分工的格局,发展中国家日益被卷人世界工业分工体系之中。
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资本国际化中产业资本国际化的进程大大加快了,具体的表现就是私人和国家垄断资本不断扩大在国外的投资,兴建生产性企业。

C. 国际分工的特点

国际分工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ur
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各国生产者通过世界市场形成的劳动联系。它是社会分工从一国国内向国际延伸的结果。
社会分工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但由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低,还没有从社会分工发展到国际分工。直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以后,国际分工才发展了起来。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受3方面的影响 :①生产力水平因素 。它是国际分工形成与发展的决定因素。只有在机器大工业发展起来以后 ,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提高的情况下,才会产生进行国际分工的要求。随着科技进步和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必然会对国际分工提出更高的要求。②生产关系因素。参与国际分工国家的社会生产关系决定着国际分工的性质和特点。例如在旧殖民主义时期,国际分工明显带有宗主国掠夺、统治殖民地、附属国的性质和特点。③自然条件因素。不同国家的地理 、气候、资源、国土等条件不同,为国际分工提供了自然基础。但现实中究竟如何进行国际分工归根结底是由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
国际分工的类型很多 ,可大致分为3类 :一是工农业生产的分工,即分为工业国和农业国。二是部门间的分工,即国际分工处于部门一级上,主要是工业内部各部门在国际间的分工。三是部门内的国际分工,表现为产品、零部件生产和工艺的专业化,即在产品或零部件生产及工艺这一级上实行国际分工。从投入生产要素的密集程度上来划分国际分工,在当今世界可大致归纳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一些发达国家生产资本密集型产品,如美国等少数几国生产技术密集型产品。此外,还有垂直分工与水平分工的划分方法,前者指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分工,后者指发达国家之间的分工。
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大体经历3个阶段 : 一是15世纪末16世纪初到18世纪中叶的萌发期,这个时期国际分工的水平不高,各国也没有对国际分工产生过分的国际复兴开发银行总部大楼依赖。二是18世纪中叶到第二次世界大战,这是国际分工大发展的时期,也带有明显的殖民主义的烙印。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国际分工逐渐发展到成熟阶段。这一时期世界上出现了大批民族独立国家和一些社会主义国家,世界经济格局已有很大变化,国际分工进一步向纵深发展。发达国家广泛实行了部门内的国际分工和生产专业化 。发展中国家努力改变自己在国际分工中的不利地位,并组成地区性的经济集团,发展它们相互之间的国际分工。

D. 二战后国际分工的发展及其主要特征。

1、二战后国际分工的发展:
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开始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它导致了一系列新兴工业部门的诞生,如高分子合成工业、原子能工业、电子工业、宇航工业等.对国际加工的型号深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使国际加工的形式和趋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使国际加工的形式从过去的部门间专业分工向部门内专业化分工方向迅速发展.主要表现在:不同型号规格的产品专业化;零配件和部件的专业化;工艺过程的专业化.任何一个专业发达技术进步的国家也不可能生产出自己所需的全部工业产品.当今世界,少数经济发达国家成为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国,广大发展中国家成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国,它们各自内部以及相互之间又形成更细致的分工.今后,随着第四次科技革命的进展,国际分工更要向前发展。
二战后,国际分工逐渐发展到成熟阶段.这一时期世上出现了大批民族独立国家和一些社会主义国家,世界经济格局已有很大变化,国际分工进一步向纵深发展.发达国家广泛实行了部门内的国际分工和生产专业化.发展中国家努力改变自己在国际分工中的不利地位,并组成地区性的经济集团,发展它们相互之间的国际分工。
2、二战后国际分工出现的新特点:
二次战后,兴起了第三次科技革命.跨国公司迅速的发展,殖民体系的瓦解,发展中国家的出现,一批社会主义国家的成立,使国际分工进入深入发展阶段.
1.在国际分工格局中,工业国与工业国间的分工居于主导地位。
2.各国间工业部门内部分工有逐步增强的趋势。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工业分工在发展,而工业国与农业国.矿业国的分工在削弱。
4.参加国际分工国家的经济所有制发生了变化。
5.随着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区域性经济集团内部分工日趋加强。

E. 国际分工的特点

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各国生产者通过世界市场形成的劳动联系。它是社会分工从一国国内向国际延伸的结果。

自然条件包括资源、气候、土壤、国土面积的大小等等。这里,生产力的发展是促使国际分工发生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科技的进步是国际分工得以发生和发展的直接原因。

不同国家的地理、气候、资源、国土等条件不同,为国际分工提供了自然基础。但现实中究竟如何进行国际分工归根结底是由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

国际分工的发生和发展主要取决于两个条件:

社会经济条件包括各国的科技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国内市场的大小,人口的多寡和社会经济结构。

生产力水平它是国际分工形成与发展的决定因素。只有在机器大工业发展起来,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提高的情况下,才会产生进行国际分工的要求。随着科技进步和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必然会对国际分工提出更高的要求。

生产关系参与国际分工国家的社会生产关系决定着国际分工的性质和特点。例如在旧殖民主义时期,国际分工明显带有宗主国掠夺、统治殖民地和附属国的性质和特点。

F. 我二战之后国际贸易的特点是

二战之后国际贸易的特点是:

1、对外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很小,且呈下降趋势。

2、出口依然以初级产品为主,进口以工业制成品为主,但工业制成品在出口总额中的比重有所提高。

3、主要贸易对象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但发展中国家的比重在上升。

4、制成品的出口集中在少数国家饿地区。

国际贸易在世界各个国家(或地区)在商品和劳务等方面进行的交换活动。它是各国(或地区)在国际分工的基础上相互联系的主要形式,反映了世界各国(或地区)在经济上的相互依赖关系,是由各国对外贸易的总和构成的。



(6)二战后国际分工的主要特点有哪些扩展阅读:

双边贸易在两国之间通过协议在双边结算的基础上进行的贸易。这种贸易,双方各以一方的出口支付从另一方的进口,这种方式多实行于外汇管制国家。另外,双边贸易也泛指两国间的贸易往来。

多边贸易也称多角贸易,是指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国家通过协议在多边结算的基础上进行互有买卖的贸易。很显然,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多边贸易表现的更为普遍。

G. 战后国际分工深化发展具有哪些特点

二战后国际分工呈现出的新特点
1、二次后国际分工的发展出现了新的特点:世界城市与世界农村的分工日益为世界工业分工为主导形式的国际分工所取代;
2、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分工逐步发展为以现代技术、工艺为基础的分工;
3、各产业部门间的分工发展为产业部门内的分工;
4、由国内市场调节的各部门、各企业间的分工过渡到由跨国公司协调的企业内部的分工;
5、水平型国际分工已开始逐渐多于垂直型国际分工。

H.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分工有哪些变化

1、美国“金融霸权”尚难动摇。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各国基于比较优势形成了一种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新型的分工形态。以美国为代表,它基于金融业发展的比较优势,成为典型的掌控着金融霸权的“金融国家”,相对而言,包括日本、中国在内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则成为制造业发达的“贸易国家”。

因此,“金融国家”与“贸易国家”之间的经济失衡在本质上是金融业与制造业长期分工发展所导致的结构性问题,东亚经济体的出口导向型工业化发展是国际分工的结果,是内生决定的,短期内依靠改变国际货币规则或部分国家的经济增长模式无法解决全球经济失衡问题。

同样地,即便没有美国的“金融霸权”,也会有其他国家成为具有金融市场比较优势的国家,全球经济失衡与美元霸权或美元的主导地位无关。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分工的变化决定了“金融国家”与“贸易国家”之间必然存在着严重的经济失衡关系。

2、东亚难以摆脱对美国依赖。

1999年以来美国在东亚七个经济体最终产品出口中所占的比重总体上虽有下降趋势,但依旧是该地区最大的最终产品市场提供者。鉴于经济结构调整的长期性与艰巨性,短期内东亚区域内难以出现能够替代美国的最终产品市场的提供者。

(8)二战后国际分工的主要特点有哪些扩展阅读: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分工的产物:

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和国际分工高度发展的产物,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科技革命推动的结果,它是与信息经济相适应的,其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过程。

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在不断发展的科技革命和生产国际化的推动下,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渗透日益加深,各国生产、流通、分配等领域紧密联系,向一体化方向发展的历史过程。

经济全球化的成因涉及到国家经济体制、企业趋利动机与技术进步等三个因素。

1、世界各国经济体制的趋同消除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体制障碍。

2、微观经济主体的趋利动机推动了经济活动的全球化发展。

3、信息技术的进步降低了远距离控制的成本,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

I. 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各阶段分工的特征是什么

1、萌芽阶段;2、国际分工的形成和世界市场的建设阶段;3、国际分工体系和统一的世界市场的形成阶段;4国际分工的深化和世界市场的扩大阶段.
1、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的萌芽
从15世纪末和16世纪初的地理大发现到产业革命的开始,是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的萌芽阶段.
地理大发现以前,只存在极不发达的地域分工,世界市场也还没有出现.
地理大发现以后,西欧一些殖民主义国家积极推行殖民政策,把广大的美洲、亚洲、非洲、大洋洲等地区都卷入到国际贸易的行列,从而使参加贸易的国家和民族迅速增加,国际贸易的规模迅速扩大,国际贸易的商品种类显着增多,从而形成的区域性的国际市场,也产生了国际分工的萌芽,出现了最初的国际分工形式即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分工.
2、国际分工的形成和世界市场的建立
从18世纪后半期到19世纪中叶,是国际分工形成和世界市场建立的阶段.也就是产业革命开始到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的结束(典型特征是机器大工业的建立).
这个时期,随着产业革命的完成,英、德、美等国先后建立起大机器工业,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得以最终确立,机器大工业把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和民族都卷入到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之中,从而为国际分工的形成和世界市场的建立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形成了以先进技术为基础的工业国和以自然条件为基础的农业国之间的分工.
3、国际分工体系和统一的世界市场的形成
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第二次科技革命,使世界工农业生产迅速增长,交通运输工具发生了巨大变革,就使越来越多的国家被卷入到世界市场和国际贸易中来,从而形成了一个把世界各国都联系在一起的统一的世界市场,并在世界各国之间,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的国际分工体系.
4、国际分工的深化和世界市场的扩大
二战以后,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殖民体系的瓦解,资本的国际化与生产的国际化,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强,使国际分工、世界市场和国际贸易都发生了显着的变化,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世界市场不断扩大.

阅读全文

与二战后国际分工的主要特点有哪些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华义乌国际商贸城雨伞在哪个区 浏览:763
俄罗斯如何打通飞地立陶宛 浏览:1139
韩国如何应对流感 浏览:922
在德国爱他美白金版卖多少钱 浏览:962
澳大利亚养羊业为什么发达 浏览:1397
如何进入法国高等学府 浏览:1478
巴西龟喂火腿吃什么 浏览:1407
巴西土地面积多少万平方千米 浏览:1268
巴西龟中耳炎初期要用什么药 浏览:1231
国际为什么锌片如此短缺 浏览:1635
巴西是用什么规格的电源 浏览:1457
在中国卖的法国名牌有什么 浏览:1362
在菲律宾投资可用什么样的居留条件 浏览:1271
德国被分裂为哪些国家 浏览:879
澳大利亚跟团签证要什么材料 浏览:1210
德国大鹅节多少钱 浏览:878
去菲律宾过关时会盘问什么 浏览:1202
澳大利亚女王为什么是元首 浏览:1028
有什么免费的韩国小说软件 浏览:760
申请德国学校如何找中介 浏览: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