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近代国际关系的时间范围与演变脉络
时间范围:
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真正全球性国际关系是从近代资本主义时代开始的。
演变脉络:
三十年战争后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拿破仑战争后的维也纳体系→
德意志帝国兴起后的俾斯麦结盟体系→
一战前形成的两大军事集团的同盟国协约国两极体系
Ⅱ 如何处理好国际关系谈谈你的看法
我国正确处理国际关系
1.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以独立自主为立场,以维护国家主权独安全,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为目标,以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为宗旨,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准则。
2.我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进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把握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策,主张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
3.政府尊重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积极参与联合国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各项活动。作为负责任大国,积极承担国际义务。
Ⅲ 如何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毛概
1、把握思想文化交流交融频繁的机遇,引导全球治理话语体系的转换。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首先要求打破发达国家的“一言堂”模式,重构全球治理话语体系。
2、把握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平衡的机遇,适时推动全球治理主体的变革。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崛起,以联合国为代表的国际政府间组织和非政府组织参与全球治理的能力与作用不断提升。
3、把握国际关系领域多向性拓展机遇,完善深化全球治理的制度体系。
4、把握人类命运共同体日益凸显机遇,推动共商共建共享的机制创新。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应当抓住日益凸显的机遇,打破原有的由发达国家主导全球治理的决策机制,支持扩大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
(3)国际关系如何发展扩展阅读:
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是对话而不对抗的新型关系,要求在求同存异中扩大全球利益。在国际体系正发生革命性变革的新时期,各国空前的相互联系、交流和依存程度,使冲突与对抗性关系的成本代价难以估量,和则两利、斗则两伤与求同存异、合作对话,越来越成为普遍共识与优先选择。
坚持以平等对话解决争端、以相互协商化解分歧,不仅增进了共同利益,而且有效地维护了国际和平大局,扩大了全球利益。
Ⅳ 国际关系发展趋势的表现
一、冷战后的国际形式
1、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动
两极格局——过渡期:多极化趋势——多极格局
①为什么新的格局没建立?
这次格局的终结与以往有什么不同?
②多极化的定义:
“极”——国际政治中,极的概念十分严格,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a、综合国力远远超过其他国家,特别是经济、科技和军事实力。
b、具有巨大的国际影响力,在重大国际问题上有发言权。
“化”——指一种趋势而非指现实。
2、政治多极化趋势的原因
①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特别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世界政治格局走向多极化的物质基础。
②多个经济政治中心的出现
一超多强的局面
⑴一超
美:拥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军事力量、科技力量,以及对国际事务的影响能力,被称为“全能冠军”的超级大国。“我们是世界上唯一能够聚集和平力量的国家,正是这一领导的重任及实力,使美国在一个寻求自由的世界中成为自由的灯塔” —— 布什1999年《国情咨文》
⑵多强:
日 本—— 世界第二经济强国、谋求政治强国地位(日美欧三方主导)
欧 盟—— 一体化进程加快,国民生产总值超过美国(符合欧洲利益新秩序)
俄罗斯—— 强大的军事力量,重振大国地位(公正合理国际新秩序)
中 国—— 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经济实力有待提高(公正合理国际新秩序)
3、多极格局的必然性
为什么从长远看,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
①多个力量中心的出现给予美国“单极世界”有力的制约。
②经济上看,国际经济力量对比会逐渐出现相对均衡化。
③政治上看,由一个国家主宰 世界事务不符合多样性世界的内在发展。
4、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形势发展的总趋势
总趋势:走向缓和,呈现出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二、紧张与动荡
1991年1月17日 ,海湾地区爆发了一场举世瞩目的战争。伊拉克和美国为首的十六国 ,双方共出动了约140万兵力,2000架飞机,15000辆装甲车。动用80年代以来最新装备的高科技武器。是二战后卷入国家最多的一次,战况惨烈。给阿拉伯人民深重的灾难,给世界和平投下了短期内难以消除的阴影。
1、地区冲突的表现:海湾战争和科索沃危机等
2、呈现紧张动荡的原因:
①一些地区和国家内部固有的矛盾(种族、民族、宗教、领土等)。这些矛盾本来就存在,为什么冷战结束后冲突不断,有上升的趋势?
②美国的霸权主义
③国际恐怖主义势力上升
三、缓和与和平
1、国际形势缓和的原因:
①苏联解体后,美苏两大军事集团全球军事对抗基础不复存在。
②冷战后,大国之间的争夺和角逐逐渐转向以科技为先导,以经济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
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
④第三世界力量日益壮大,和平力量增强。
⑤一些国际组织在促进和平方面所发挥的作用。
2、缓和的表现:国际裁军的进展;朝韩关系的缓和
①国际裁军的进展
材料:美俄核裁军取得重大进展,双方核武库已大大缩小,两国签署
在导弹和战略轰炸机核弹头已从最初的1万枚锐减至6000枚,美俄两
方的核武器已减至2/3,两个庞大核武库的缩减意味着人类安全感增
加,故国际社会对此普遍表示欢迎。
②朝韩关系的缓和
Ⅳ 国际关系的发展历程
斯坦利·霍夫曼的说法:“国际关系理论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国际关系理论应该在国家出现以后不久就出现了。《左传》中的“烛之武却秦师”,《史记》中记载的“连横”、“合纵”等等,以及在古希腊和古罗马历史中的一些事件,都具有国际关系理论的萌芽,只是都一直没有被系统化。直到一战以后,国际关系问题才逐渐形成一门学科并在西方一些大学中讲授。这门年轻的学科,却又是理论派别和分歧最多的学科之一。这些理论派别有两个特点,一是相互关心的东西相差很大,二是相互之间攻击的热情很高。
从某种意义上说,有国家出现就有了国际关系。但是古代对国际关系的研究没有形成一个学科,而是主要散见于古典政治学,历史学,哲学的某些部分。如:《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和中国古代的《战国策》等。国际关系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是20世纪的事情。1919年英国威尔士大学设立第一个国际关系教席一般被认为是国际关系学科建立的标志。但直到20世纪70年代它才有了比较象样的可称为一门学科的轮廓,国际关系学者们在理论体系,主要概念,研究方法和主要研究对象等方面开始出现明显的共同点。直至今天,国际关系仍不能算得上是一门比较成熟的社会科学,但是从现实中已经涌现的大量国际关系研究的专业机构,学术刊物乃至时事报刊看,国际关系已经成为了一门独立性较强的学科。
国际关系的历史可以追溯回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现代的国家制度从那时开始发展。在这之前,欧洲中世纪的权力架构体制都是根基于模糊的宗教等级制度上。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立了主权的概念,主权意味着统治者或君主将不会认可任何在其领土之内地位同等和更高的权力存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权力架构类似于当时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当代的国际关系在冷战期间的非殖民地化后终于确立。不过,虽然民族国家制度被视为是“现代”的,但许多国家并没有结合这种制度,因而被称为“前现代”。除此之外,一些国家也已经发展超脱出民族国家之外,因而被称为“后现代”。因此,国际关系是否有能力针对这些不同形式的国家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也经常是争论的话题。
Ⅵ 如何推动建立新型国际关系
1、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
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国家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没有和平,中国和世界都不可能顺利发展;没有发展,中国和世界也不可能有持久和平。只有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只有同世界各国一道维护世界和平,中国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才能为世界作出更大贡献。
2、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要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
世界各国一律平等,不能以大压小、以强凌弱、以富欺贫;要坚持多边主义,建设全球伙伴关系,走出一条“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