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有什么影响
一、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发展速度的影响
从国际贸易发展来看,在国际分工发展快的时期,国际贸易也发展快;相反,在国际分工缓慢发展时期,国际贸易也发展较慢或处于停滞状态。因此,国际分工是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的主动力。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由于形成了以英国为中心的国际分工体系,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其对外贸易出现高涨,其在资本主义世界国际贸易中的比重从1820年的18%,提高到1870年的22%,而且贸易的增长还超过了生产的增长。相反,在]913—1938年间,世界生产发展缓慢,国际分工处于停滞状态,国际贸易量在这个时期年平均增长率极低,只有0.7%。二次战后,国际分工又有了飞速的发展,国际贸易量的发展速度也加快了,并快于以前各个时期。1948—1973年,年平均增长率为7.8%。
二、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地区分布的影响
国际贸易地区分布是指—一国或地区的对外贸易额在世界国际贸易额中所占的比重,由此确定—国或地区在国际贸易中所处的地位。
国际分工对于国际贸易地区分布有直接的影响。国际分工发展的过程表明,在国际分工处于中心地位的国家,在国际贸易中;也占据主要地位。从18世纪到19世纪末,英国—直处于国际分工中心国家的地位,它在资本主义世界对外贸易中一直独占鳌头。英国在资本主义世界国际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1820年为18%,1870年上升到22%。随着其他国家在国际分工中地位的提高,英国地位在逐步下降,但直到1925年它在国际贸易中仍占15%。从19世纪末以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成为国际分工的中心国家,他们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一直居于支配地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出口中所占比重1950年为60.8%,1980年为62.5%,1985年又上升到69.9%。
三、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地理方向的影响
各国对外贸易的地理方向与各国相互分工的程度成正方向变化。19世纪国际分工的主要形式是宗主国同殖民地等落后国家之间的分工,即前者出口工业品,后者出口农矿产品,我们叫它垂直型分工。这种分工形式决定了当时国际贸易主要在殖民地同宗主国这两类国家间进行。
二次大战后,国际分工发生了变化,从出口制成品、进口原料为主变为工业部门生产专业化协作为主了,即从垂直型分工变为水平型分工。国际贸易的地理方向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变为以发达国家间的贸易居主导地位,发达国家同发展中国家间的贸易变为次要。从1913—1984年,前者在整个世界贸易中的比重从43%上升到52%,而后者从52%下降到17.1%。
四、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的影响
随着国际分工的发展,使国际商品结构与各国的进出口商品结构不断发生变化。二次大战后,这种变化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上业制成品在国际贸易中所占比重超过初级产品所占的比重次大战前.由于殖民主义宗主国与殖民地落后国家的国际分工以垂直型分工为主,故初级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一直高于制成品。从1953年起,工业制成品贸易在国际贸易中所占比重超过初级产品贸易所占比重。
(二)发展中国家出口中的工业制成品增长
随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分工形式的变化,发展中国家出口中的工业制成品不断增加,所占比重从1970年的16.3%提高到1987年的49.6%。发展中国家出口制成品在世界贸易中所占比重也从1970年的5.5%提高到1987年的14.5%。
(三)中间性机械产品的比重提高
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和跨国公司在国际分工中地位的提高和作用的加强,工业内部、公司内部贸易增加,中间性机械产品在整个机械工业制成品贸易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在各主要发达国家制成品贸易中占据很高比例。例如1972年,英国占81.9%,联邦德国占76.0%,加拿大占3.5%,美国占57.3%。
(四)服务贸易发展迅速
服务贸易在近年来,特别是在发达国家有了迅速的发展。服务贸易在各发达国家对外贸易中都占很大比例。世界服务贸易额从1967年的700——900亿美元剧增到1987年的9600亿美元。
五、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利益的影响
国际分工可以扩大整个国际社会劳动的范围,发展社会劳动的种类,使贸易参加国可以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有利于世界资源的合理配置;可以节约全世界的劳动时间,从而提高国际社会的生产力。因此,国际分工的发展是一个进步的过程。但是,由于国际分工的产生与发展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进行的,它代表了生产力发展的进步过程;同时,也体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因此,国际分工也成为旧的不平等的国际经济贸易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资本主义国际分工体系中,发达国家之间的分工是比较平等或平等的关系。但是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分工却是中心和外围的关系,两者之间具有控制与被控制、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在这种不平等的分工关系中,发达国家享有国际贸易的大部分利益。
发达国家凭借自己在市场上的独占地位,在国际贸易中高价卖出,低价买进,进行不平等交换;通过对外贸易,转嫁经济危机,把国际贸易中的利益大部分,有时甚至是全部占为已有,使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贸易条件不断恶化,大大影响了经济发展。
二次大战后,随着发展中国家在政治上取得独立、民族工业的不断发展,随着在国际政治经济舞台上的不断斗争,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有所改善,贸易利益随之增多,但是还未发生根本性、实质性的变化。
六、国际分工对对外贸易依存度的影响
对外贸易依存度也叫对外贸易系数。它是—国对外贸易额(出口额与进口额之和)在该国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
国际分工:的发展使各国对外贸易依存度不断提高。首先,随着国际分工的发展,尤其是二次战后国际分工的深化发展,整个世界贸易依存度都在不断地提高。世界出口依存度已从1950年的8.5%提高到1980年的17.1%。它表明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发展,世界经济生活在不断地国际化。其次,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发展,国际分工已成为各国国民经济运转的一个必需条件,国际贸易的重要性有了显着的增加。不同类型的国、家的出口依存度都有了程度不同的增长。从1950年到1980年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出口依存度从7.7%增到26.8%,原苏联及东欧国家从4.6%增长到9.3%。此外,随着国际分:正的深化发展,也使贸易方式向着多样化发展。
‘贰’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是什么关系
一、国际分工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
国际贸易发展的基础是国际分工。国际专业化分工能从各方面提高劳动力的生产效率,从而导致单位时间内产成品的增加,间接的导致了国际间交换的必要性,促进了国际贸易的迅速增长。
二、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产生重要影响
国际分工的细致化程度决定了国际贸易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并且能从侧面决定国际褒义的结构和内容。随着科技革命的不断深化,国际分工也进一步的向深度和广度发展,使得国际贸易中工业制成品的比重不断升高,技术贸易得到迅速发展。
三、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的地理分布也产生重要影响
各国的国际贸易与经济发展及在国际分工中所处位置密切相关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后,发达国家工业部门成为国际分工的主导形式,从而导致发达国家相互间的贸易得到了快速发展,而与发展中国家问的贸易呈现出下降趋势。
四、国际分工还对国际贸易政策产生重要影响
国际分工的地位如果,是指定国际贸易政策的依据,随着国际分工的不断深入与细致,谁占据了主导地位,在国际贸易中的话语权就更大。
‘叁’ 国际分工可以分为哪几种类型
垂直型国际分工是指经济发展水平相差悬殊的国家之间的分工。这类分工主要表现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分工。
在这种国际分工中,发达国家主要生产具有较高技术水平的工业制成品,而发展中国家则主要生产技术水平较低的农矿业初级产品。发达国家使发展中国家成为其工业品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供应地,并凭借其在国际市场上的垄断地位,通过垄断价格在不等价交换中获取超额利润。当然,发展中国家利用初级产品的自然优势同发达国家进行贸易,可以扩大收入和进口本国所需的先进技术设备,从而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战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虽有很大发展,但由于种种原因还未完全摆脱单一经济状态,对发达国家的依赖程度还很高,发达国家从发展中国家进口原料并向其出口工业品的均数情况仍然存在。因此,垂直型国际分工仍是当前国际分工的一种重要形式。
垂直型国际分工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落后的农业国从事农业生产或初级产品生产,先进的工业国从事工业制成品的生产,由此形成国际分工合作体系,其特点是两种不同类型国家的生产分别属于两种不同的产业;第二个阶段是发展中国家从事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发达国家从事技术密集型或资本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从而在同一产业的不同部门间形成垂直型国际分工。
垂直型国际分工虽然使世界各国紧密联系在一起,彼此相互依赖,相互依存,但是在这种相互依赖的关系中,发达国家的利益明显优于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且垂直型国际分工是以生产要素相对凝固为前提的,流动的只是产品,而各国经济无法机密联结在一起,经济无法融合,经济一体化处于较低的层次。
②水平型国际分工。经济发展水平相同或接近的国家(如发达国家以及一部分新兴工业化国家)之间在工业制成品生产上的国际分工。当代发达国家的相互贸易主要是建立在水平型国际分工的基础上的。水平分工可分为产业内与产业间水平分工。前者又称为“差异产品分工”,是指同一产业内不同厂商生产的产品虽有相同或相近的技术程度,但其外观设计、内在质量、规格、品种、商标、牌号或价格有所差异,从而产生的国际分工和相互交换,它反映了寡占企业的竞争和消费者偏好的多样化。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工业部门内部专业化生产程度越来越高。部门内部的分工、产品零部件的分工、各种加工工艺间的分工越来越细。这种部门内水平分工不仅存在于国内,而且广泛地存在于国与国之间。后者则是指不同产业所生产的制成品之间的国际分工和贸易。由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发展有先有后,侧重的工业部门有所不同,各国技术水平和发展状况存在差别,因此,各类工业部门生产方面的国际分工日趋重要。各国以其重点工业部门的产品去换取非重点工业部门的产品。工业制成生产之间的分工不断向纵深发展,由此形成水平型国际分工。
③混合型国际分工是把“垂直型”和“水平型”结合起来的国际分工方式。德国是“混合型”的典型代表。它对第三世界是“垂直型”的,向发展中国家进口原料,出口工业品,而对发达国家则是“水平型”的。在进口中,主要是机器设备和零配件。其对外投资主要集中在西欧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肆’ 国际分工有哪些形式试举例说明
通过国际分工,各参与国可以发挥各自的优势,取得绝对利益和比较利益,节约社会劳动,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生产的社会化、国际化。 二、国际分工的形式 (一)垂直型是指出口原料、进口制成品或出口制成品、进口原料国家参加世界分工的形式。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与大多数亚非拉发展中国家部门之间的分工就属此种形式的分工。前者向后者出口制成品,从后者进口矿物原料和农业原料,后者是前者的原料供应地和商品销售市场。在这种形式的分工中,前者是主动的,后者是被动的,前者得益多于后者。 (二)水平型是指工业科技发展水平差不多的国家之间的分工,既有产业部门之间的分工,也有产业部门内部的分工(生产专业化与协作)。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之间的分工多是水平型形式的。 (三)混合型是指同一部分国家是“垂直型”,而同另一部分国家是“水平型”的分工形式。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和少部分新兴工业化国家参加世界分工多属此种形式。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分工发展的特点随着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出现了世界性的国际分工,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国际经济机体的变化,国际分工不断向深度与广度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兴起了第三次科技革命,跨国公司迅速发展,出现了发展中国家和一批社会主义国家,各国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使国际分工出现了许多特点。 (一)工业国与工业国间的分工居于主导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工业制成品生产国与初级产品生产国间的分工居于主导地位,其次才是工业国与工业国间的分工。战后科学技术和经济的迅速进步与发展改变了战前的国际分工格局,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分工逐步发展为以现代化工艺、技术为基础的分工。 (二)各国间工业部门内部分工有逐步增强的趋势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在工业国家间的分工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各国不同工业部门之间的分工。各个工业国家在钢铁、冶金、化学、机械制造、汽车、造船、造纸、纺织等工业部门之间进行分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原来的生产部门逐步划分为更多更细的部门,在越来越多的生产领域中,以国内市场为界限的生产,已经不能符合规模经济的要求。因此,一国国内部门之间的分工向部门内部分工发展的同时,越来越多的次部门走向世界,形成国际间的部门内部分工。 (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工业分工在发展,而工业国与农业国、矿业国的分工在削弱从国际分工产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殖民主义宗主国主要从事于工业制成品的生产,而殖民地、附属国和落后国家则主要从事于以自然条件为基础的农业或矿产的生产。战后的科技革命和跨国公司的经营活动,某些工业产品的生产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出现了高精尖工业与一般工业的分工、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与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分工。 (四)参加国际分工国家的经济所有制形式发生了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参加国际分工的国家主要是以私有制经济为主的资本主义国家,战后,随着一批社会主义国家的成立,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一统国际分工的时代结束了。为了发展生产力、实现经济现代化,以公有制为主、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社会主义国家广泛深入地参加国际分工。1979年后,中国加快了与其他国家分工的进程。 (五)国际分工的机制发生了显着变化从国际分工产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资本主义国际分工形成与发展过程的机制:一是殖民统治;二是垄断与资本输出;三是价值规律下的市场自发力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殖民体系的瓦解、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现、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中地位的加强,国际分工的机制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一是殖民统治力量大大削弱;二是跨国公司作用大大加强;三是出现了有组织的“协议式”的国际分工,如跨国公司所组织的跨越国界的分工,社会主义国家按国民经济的规划与发展,有目的、有步骤、有计划性地参加的国际分工。 (六)国际分工从货物的领域向服务和技术知识部门发展,互相结合、互相渗透(略) (七)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分工从垂直型的分工向水平型分工过渡(略) (八)国际分工的格局发生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工业国家处于国际分工的中心地位,殖民地落后国家处于外围地位。
‘伍’ 国际分工及其类型是什么
1、国际分工是社会分工跨越民族国家界限而形成的国与国之间的分工。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2、国际分工类型:
按参加国际分工经济体的生产技术水平和工业发展情况的差异来分类,可划分为二种不同类型的国际分工形式。
按产业差异分工按照分工是否在产业之间或产业内部,则分工包括产业间分工和产业内分工。
(5)有哪些商品是国际分工的扩展阅读:
当前国际分工的主要特点是:
1、发达国家之间工业部门内部的分工向纵深发展,普遍实现产品专业化、零部件专业化、工艺专业化的分工。
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传统的工业国与农业国之间的分工形式虽然存在,但已大大削弱。占主导地位的是工业部门内部劳动密集型产品 (或工序) 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 (或工序) 之间的分工。国际分工的发展,使社会劳动得到了节约,劳动生产率也得到了提高。
‘陆’ 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各阶段分工的特征是什么
1、萌芽阶段;2、国际分工的形成和世界市场的建设阶段;3、国际分工体系和统一的世界市场的形成阶段;4国际分工的深化和世界市场的扩大阶段.
1、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的萌芽
从15世纪末和16世纪初的地理大发现到产业革命的开始,是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的萌芽阶段.
地理大发现以前,只存在极不发达的地域分工,世界市场也还没有出现.
地理大发现以后,西欧一些殖民主义国家积极推行殖民政策,把广大的美洲、亚洲、非洲、大洋洲等地区都卷入到国际贸易的行列,从而使参加贸易的国家和民族迅速增加,国际贸易的规模迅速扩大,国际贸易的商品种类显着增多,从而形成的区域性的国际市场,也产生了国际分工的萌芽,出现了最初的国际分工形式即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分工.
2、国际分工的形成和世界市场的建立
从18世纪后半期到19世纪中叶,是国际分工形成和世界市场建立的阶段.也就是产业革命开始到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的结束(典型特征是机器大工业的建立).
这个时期,随着产业革命的完成,英、德、美等国先后建立起大机器工业,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得以最终确立,机器大工业把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和民族都卷入到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之中,从而为国际分工的形成和世界市场的建立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形成了以先进技术为基础的工业国和以自然条件为基础的农业国之间的分工.
3、国际分工体系和统一的世界市场的形成
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第二次科技革命,使世界工农业生产迅速增长,交通运输工具发生了巨大变革,就使越来越多的国家被卷入到世界市场和国际贸易中来,从而形成了一个把世界各国都联系在一起的统一的世界市场,并在世界各国之间,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的国际分工体系.
4、国际分工的深化和世界市场的扩大
二战以后,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殖民体系的瓦解,资本的国际化与生产的国际化,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强,使国际分工、世界市场和国际贸易都发生了显着的变化,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世界市场不断扩大.
‘柒’ 国际分工的发展条件主要有哪些
1,主要是分为:社会经济条件和自然条件
2,社会经济条件包括了: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关系
3,自然条件包括了资源,气候,土壤,国土面积等
拓展资料:
一·、国际分工的影响:
首先,国际分工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发展的基础。生产的国际专业化分工不仅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世界范围内的商品数量,而且增加了国际交换的必要性,从而促进国际贸易的迅速增长。
其次,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产生重要影响。国际分工的深度和广度不仅决定国际贸易发展的规模和速度,而且还决定国际贸易的结构和内容。第一次科技革命以后,形成以英国为中心的国际分工。在这个时期,由于大机器工业的发展,国际贸易商品结构中出现了许多新产品,如纺织品、船舶、钢铁和棉纱等。
第二次科技革命以后,形成了国际分工的世界体系,使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使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首先是粮食贸易大量增加。其次,农业原料和矿业材料,如棉花、橡胶、铁矿、煤炭等产品的贸易不断扩大。此外,机器、电力设备、机车及其他工业品的贸易也有所增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生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使国际分工进一步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国际贸易商品结构也随之出现新的特点。这主要表现在工业制成品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不断上升,新产品大量涌现,技术贸易得到了迅速发展。
再次,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的地理分布也产生重要影响。世界各国的对外贸易地理分布是与它们的经济发展及其在国际分工中所处的地位分不开的。第一次科技革命后,以英国为核心的国际分工,使英国在世界贸易中居于垄断地位。此后,法国、德国、美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也显着提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第三次科技革命,发达国家工业部门内部分工成为国际分工的主导形式,因而西方工业发达国家相互间的贸易得到了迅速发展,而它们同发展中国家问的贸易则是下降趋势。
最后,国际分工还对国际贸易政策产生重要影响。国际分工状况如何,是各个国家制定对外贸易政策的依据。第一次科技革命后,英国工业力量雄厚,其产品竞争能力强,同时它又需要以工业制品的出口换取原料和粮食的进口,所以,当时英国实行了自由贸易政策。而美国和西欧的一些国家工业发展水平落后于英国,它们为了保护本国的幼稚工业,便采取了保护贸易的政策。第二次科技革命,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过渡到垄断阶段,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国际市场竞争更加剧烈,在对外贸易政策上,便采取了资本主义超保护贸易政策。19世纪70年代中期以前,以贸易自由化政策为主导倾向;19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贸易保护主义又重新抬头。西方国家贸易政策的这种演变,是和世界国际分工深入发展分不开的,也是与各国在国际分工中所处地位的变化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