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国际知识 > 国际银行业务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国际银行业务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3-03-31 05:04:49

‘壹’ 请简述国际银行贷款的特点。

1.贷款利率按国际金融市场利率计算,利率水平较高。例如,欧洲货币市场的伦敦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缩写为LIBOR)是市场利率,其利率水平LIBOR是通过借贷资本的供需状况自发竞争形成的。伦敦银行同业拆放利率可以用以下几种方法选择:(1)借贷双方以伦敦市场主要银行的报价协商确定。(2)指定两家或三家不参与此项贷款的主要银行的同业拆放利率的平均利率计算。(3)由贷款银行与不是这项贷款的参与者的另一家主要银行报价的平均数计算。(4)由贷款银行(牵头行)确定。
2.贷款可以自由使用,一般不受贷款银行的限制。政府贷款有时对采购的商品加以限制;出口信贷必须把贷款与购买出口设备项目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项目借款与特定的项目相联系;国际金融机构贷款有专款专用的限制。国际银行贷款不受银行的任何限制,可由借款人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使用。
3.贷款方式灵活,手续简便。政府贷款不仅手续相当繁琐,而且每笔贷款金额有限;国际金融机构贷款,由于贷款多与工程项目相联系,借款手续也相当繁琐;出口信贷受许多条件限制。相比之下,国际银行贷款比较灵活,每笔贷款可多可少,借款手续相对简便。
4.资金供应充沛,允许借款人选用各种货币。在国际市场上有大量的闲散资金可供运用,只要借款人资信可靠,就可以筹措到自己所需要的大量资金。不像世界银行贷款和政府贷款那样只能满足工程项目的部分资金的需要。

‘贰’ 国际银行都干什么

一般是指跨国银行(transnational bank),也称为多国银行,一般是指拥有广泛的国外分行或附属机构,在一些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经营存放款及其他业务的国际性银行。跨国银行的基本特征,是通过其所拥有的国际网络,在国际间行使其职能。它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拥有广泛的国际网络;
2、经营广泛的国际业务;
3、从全球目标出发采用全球经营战略;
4、实行集中统一的控制。

‘叁’ 国际银行卡产业在发展阶段呈现出哪些特点

国际银行卡产业在发展阶段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技术和服务更新更快。随着科技的老御进步,国际银行卡行业逐步改进其系统技术,确保能够充分应对全球来源的商业风险,同时提供更快更高效的服务。

2、投入更加完善。为了建立可靠的国际银行卡系统,行业内的公司为了提高系统的灵活性和鲁棒性,不断进行技术投入,提升系统安全等级,为客户提供更安全便捷的服务。

3、服务范围更广。为了满足市场需求,支持多种货币交易和多种结算方式,行业内的公司正在对其国际银尘歼行卡系统进行升级,为客户提供更加完善的服务范围。

4、安全性更高。为了确保国际银行卡支付系统的安全性,行业内的公司正在采用先进的安全技派含冲术,提升系统安全等级,为客户提供更安全便捷的服务。

‘肆’ 商业银行为什么要经营国际银行业务国际银行业务的主要特点和影响因素有哪些

国际银行业务,一方面可以促进增收,另一方面可以拓展银行业务,扩大发展

‘伍’ 我国国际结算具有什么特点

国际结算(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是指用货币清偿国际间债权债务的行为。产生国际间债权债务的原因主要有,有形贸易和无形贸易类。 有形贸易引起的国际结算为国际贸易结算。无形贸易引起的国际结算为非贸易结算。国际结算业务是通过两国银行办理的由贸易或非贸易引起的债权债务的清偿,它以国际贸易为前提,又是商业银行的一项基础业务类属中间性业务。国际结算过程存在多重风险,但风险不等于损失,操作得当,风险可以预防,可以转化为收益;如不当,风险即会成为损失,同时,国际结算涉及到国家金融管理的有关法令、外汇管理条例、国际惯例与准则、银行信誉、银企责任及业务的具体操作等诸多方面,比较复杂。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和外向型经济将会有更快的发展。这一切为国际结算业务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而随着金融体制的改革、对外商投资企业结售汇的全面实施、经常项目下的人民币可自由兑换、国外金融机构的进入,从风险角度讨论和研究国际结算业务将成为各商业银行竞争的热点。 由于国际结算本身有国际性、科学性、融资性、知识性和惯例多、发展快等特点,使国际结算中产生的风险具有以下特点涉及范围的国际性与结算方式的结算工具有相关性、与融资活动的相伴性、形成原因的多样性、表现手段的欺诈性、防范过程的复杂性。上述性质的特点,决定了国际结算的风险是指在国际间货币收支调节过程中由于技术上、经营上和管理上的问题而引起的一系列可能发生的危险。本文力图对这些问题进行归纳分析,寻找防范对策。使用的支付工具主要有票据,票据是出票人签发的无条件约定自己或要求其他人支付一定金额,经背书可以转让的书面支付凭证。票据一般包括汇票,本票,支票 汇票是国际结算的主要支付工具,是一个人向另一个人签发的要求对方于见票时或将来某一时间,对某人或持票人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的书面支付命令。汇票本质是债权人提供信用时开出的债权凭证。其流通使用要经过出票、背书、提示、承兑、付款等法定程序,若遭拒付,可依法行使追索权。 汇票可分为4类按弊源扮出票人不同可分为银行汇票和商业汇票。银行汇票的出票人和付款人都是银行,商业汇票的签发者为企业或个人。按付款时间不同可分为即期汇票和远期汇票。即期汇票在提示时或见票即付。远期汇票是特定期限或特定日期付款的汇票。
正国际结算与国际贸易密切相关.后者是前者产生的基础,发展的动力和服务的对象.随着我国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深化,对外交往的扩大,我国的对外贸易量正以每年数以几百甚至上千亿美元的规模迅猛裂察增加,这对于银行国际结算业务的发展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如何适应我国国际贸易发展的要求,更好地为之提供结算服务,并从中获得更多的银行收益,这是摆在每个银行面前的一个极待解决的问题.一、目前我国国际结算业的现状综观现状,我国国际结算业务的开展大致有以下几个特点:(一)全方位性.目前我国银行开办的国际结算业务既包括贸易结算,也包括非贸易结算,以贸易结算为主,非贸易结算量有上升趋势.这是与我国国际贸易租灶的发展大体相适应的.在

‘陆’ 国际化银行应具备的特征 急啊!!!!求解~~大概说说就好,让我有个思路

企业国际化阶段论认为,企业的国际化是一个“渐进的”和“连续的”的演化过程;银行作为一类独特的跨国公司,其国际化同样会经历由低到高的发展过程。研究汇丰银行的国际化,仅关注其激进扩张的后期阶段并不能全面反映其国际化全貌,也削弱了其国际化经验的借鉴作用。本文回溯汇丰成立至今的全过程,以客观的态度,探寻其国际化演进的逻辑主线,揭示其阶段性特征,希望为处于国际化进程中的中资银行所借鉴。

汇丰银行国际化阶段性特征

和老对手花旗银行不同,汇丰的国际化成长具有自己的特点:实施专业化经营使得汇丰创立之初便走上国际化扩张之路。汇丰的国际化发展史,大致可划分为依次展开的三个阶段(见表1)。
(一)国际化起步阶段
19世纪中叶,第二次鸦片战争进一步打开我国的市场,西方对华贸易快速扩张,引致贸易金融需求大增,汇丰银行应运而生,当时的发起书中强调:在业务上,以贸易对金融的全部需要作为主要业务;范围包括轿虚此我国香港及其周围的我国大陆和日本各港口,因此其分行便紧紧围绕着我国各开放口岸及与我国贸易密切关联的地方设置。
在跨境业誉粗务上,汇丰银行利用香港的特殊地位,将华侨商人、华侨经济及华侨汇款作为发展壮大的支柱。明确的业务定位,敏锐的市场嗅觉,加上在我国享有的种种特权,使得汇丰成立之后的数十年间,以服务于我国对外贸易为重点的业务拓展获得成功。
然而上世纪初的日本侵华战争,给汇丰带来无穷的灾难;1941年,汇丰在我国的业务几乎全部停顿,主要领导人被日军拘押,死于狱中,总部被迫迁往伦敦。二战结束后,汇丰在我国曾获得了短期的恢复性成长,但随后的我国内战使得汇丰无可奈何地撤回香港。
同时成立的银行纷纷倒闭,汇丰为何能迅速崛起并壮大?除了当时的外国资本在半殖民地的我国享有诸多特权外,以香港为总部,以上海作为经营我国内地的中心,坚持走国际化和本地化相结合道路,当是主要原因。
(二)从多国经营到跨国经营
上世纪中后期,是汇丰国际化从多国到跨国经营的关键期,重点表现为扩张亚太、北美和欧洲的国际化“三脚凳”战略的实施。
⒈立足香港扩张亚太。二战中,汇丰被迫收缩,撤出我国市场,但以贸易金融服务为主导业务的既定战略并未改变。1962年,汇丰银行在亚太地区的业务顺利拓展,先后在10个国家设立了43家分行和办事处,且还兼并了两家历史悠久的跨国银行—有利银行和中东英格兰银行。汇丰银行收购这两家银行,消除了竞争对手,扩大了业务范围,并涉足中东这个全新的地区。
自实行改革开放后,我国大陆市场一直受到汇丰的重点关注。1980年,汇丰在北京开设办事处;1984年,在广州、深圳等地的办事处相继成立。除绿地投资外,汇丰还采用参股国内银行的方式快速进入我国市场。
汇丰发展国际业务,但却始终植根我国香港。上世纪中期,香港由转口港转型为工业化城市,汇丰银行也随之调整,与香港各大财团密切配合,形成了垄断当地经济的强大势力。在本土突出的市场地位,为汇丰国际化发展奠定基础。不过此时的汇丰,仍然是一家地区性银行。
2.进军北美地区。在亚洲站稳脚跟,汇丰银行便着手进军北美,原因是:一则当时汇丰在香港银行业市场已占有约有六成的份额,发展空间受限;二则当时进军美闭迅国成为国际大型银行的重要策略,汇丰自然不甘落后;第三是1997年香港回归我国,汇丰对如此变故的影响心里没底,也想早做准备。
汇丰银行首先选定的对象是海洋米兰银行,因为汇丰了解其背景;其次,当时的海洋米兰银行陷于财政困境,急需外部注资。再者,因汇丰的国际化尚处于多国经营阶段,其管理方式是对境外机构干预较少,让其具有独立的经营权,也让海洋米兰银行相对地放心。通过收购海洋米兰银行,可以其为桥头堡在北美扩张。
在进军美国的同时,加拿大汇丰银行也于1981年在温哥华创立,该行在1986年又收购了英属哥伦比亚银行,并于1987年对海洋米兰银行在加拿大的业务进行整合,在加拿大取得了稳固的基础。
⒊拓展欧洲地区。汇丰在欧洲的并购目标首选苏格兰皇家银行(RBS)。1981年,汇丰同标准渣打银行展开了收购RBS的争夺战,尽管这项收购最终被英国政府否决,但在随后数年,汇丰完成了对具有一百多年历史的詹金宝公司的收购,在英国建立起可靠的据点。1987年,汇丰斥巨资3.83亿英镑购入米兰银行14.9%股权,并在1992年完成全面收购。收购米兰后,汇丰成为全球最大规模的金融机构之一,国际化“三脚凳”战略基本实现。1991年汇丰控股集团成立,并同时在伦敦和香港上市。1992~1994年间,汇丰进一步合并旗下的商人银行、证券及资产管理业务,实施金融混业经营。
1997年,席卷东南亚的金融危机爆发,汇丰虽然也遇到了极大的困难,但此时遍布全球79个国家的汇丰集团,安然渡过了亚洲金融风暴。当汇丰集团在亚洲的业务遭到挫折之时,它在全球其他地方的业务平衡了这种损失。
在国际化“三脚凳”战略的指导下,本阶段短短的数十年间,汇丰实施了快速的海外扩张。在区位选择上,在三大区域平衡布局;在目标市场的进入模式上,新建、并购同时并行;在人才方面,形成了独特的国际事务官培养机制。在管理上,从本阶段之初的各国网点分散管理开始转向地区性的业务统一和地区总部管理。更为重要的是,汇丰开始注重在各大区域内,进行附属机构间的资源整合。
(三)全球化经营阶段
至1998年,汇丰集团初步完成全球布局,但由于其管理模式局限于区域中心主义的理念,尽管经营规模很大,却没有形成全球经营合力。对此,汇丰对其传统做法进行修正,开始注重各个国家和地区机构之间、分支机构与总部之间的协作与整合。
1998年,汇丰宣布整个集团的全球名称简化并统一为“HSBC”加上集团的红白六角形标志,以削弱地域性形象。2002年,汇丰进一步推出“环球金融,地方智慧”(The World's Local Bank)作为HSBC品牌的口号而通用全球。“环球金融”强调汇丰能提供全球性的金融一揽子服务;“地方智慧”则体现汇丰的本地化内涵。在全球经营战略的指导下,汇丰在1999年斥巨资收购美国利宝集团及施弗拉控股公司。2000年,汇丰斥资110亿欧元收购法国商业银行(CCF)。2002年,汇丰以换股方式收购美国最大的独立消费融资公司(HI)。
除在欧美扩张外,在我国市场,2001年汇丰购买上海银行8%的股权;2002年,汇丰保险购买和扩大在我国平安保险公司的股权。2003年和2004年,汇丰银行分别投入巨资,成为福建兴业银行和交通银行的战略投资者。
除在经济热点地区投资外,1997年初,汇丰在亚洲的韩国、南美洲的巴西和阿根廷及欧洲的马尔他收购金融机构,使汇丰银行新兴市场的据点进一步得到加强。为提高在拉丁美洲的业务比重,2001年底,汇丰完成对墨西哥Bital金融集团收购。
本阶段是汇丰国际化发展的全球化经营阶段,汇丰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进行了大肆并购和多元化扩张,取得了较好的经营成果。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诱发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华尔街投行不堪重创纷纷破产、转型,而花旗银行、美国银行、RBS等国际金融巨头则在破产的边缘挣扎。汇丰虽也遭受不小冲击,但却靠稳健的国际化经营和灵活的风险防范再次渡过了危机关头。

经验总结及启示

(一)清晰的业务导向使得汇丰银行甫一成立便走向国际化
和西方多数银行国际化扩张路径不同,创立之时以我国的对外贸易金融服务作为主导业务,贸易跟随战略使得汇丰银行很快走上国际化道路。纵观跨国银行的发展趋势,混业经营和全能化发展是最终目标;而在国际化前期,专业化经营或许是更加稳妥的路径选择,选择专业化发展还是走规模化混业经营,要以是否能形成自身的核心优势为标准。
(二)国际化战略始终如一是其国际化显着特征
在汇丰140多年的成长历程中,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决策者如何更新换代,其间经历过挫折和失败,甚至有过动摇,但终未改变其国际化大方向。相比之下,我国银行国际化战略不明,缺乏跨国经营的长远规划,海外投资缺乏充分的论证与可行性分析,寡占反应和羊群效应的特征突出;事实上,国内银行的国际化程度低,远不能满足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需要,国际化战略不明是突出的问题。
(三)成熟的国际化管理人才选拔、培养和使用机制是动力保障
为壮大国际人才队伍,汇丰总结出了一套运转良好的国际人才选拔与培养机制。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汇丰内部的“国际事务官”制度,国际事务官团队的成员不仅是金融通才,而且接受过多个国家和地区工作的培养,熟悉当地文化、语言及风俗习惯,成为汇丰高级管理人员的摇篮。而国内银行在这方面的不足突出,由于缺少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完善制度,国际化视野不足,相应地缺乏海外扩张的后劲。
(四)本土行业的领导地位是银行国际化的基础与前提
从汇丰银行到后期的汇丰控股在香港一直处于行业领袖地位。正因为在香港占有绝大部分市场份额,发展受限才使得汇丰谋划海外扩张,也正因为本土市场的稳固地位增强了其海外扩张的抗风险能力。反观国内市场

‘柒’ 国际结算特点

国际结算的特点:

1.国际结算首先是跨国结算,收付双方处在不同的国度,是异地结算中的特殊情况。

2.由于收付双方处在不同的法律制度下,受到各自国家主权的限制,不能把任何一方的通行情况施之于对方,只能采用国森芹改际结算统一惯例为法律准则,协调双方之间的关系,并相互约束。

3.国际结算必须采用收付双方都能接受的货币为结算货币,为了支付方便和安全,一般采用国际通行的结算货币,如美元、欧元、英镑等,特殊情况也有例外。

4.国际结算主要通过各种信用工具和支付手段进行,如信用证、银行保函、汇票、本票、期票等,极少采用现金或贵金属货币(黄金、白银)支付。

5.国际结算主要通过银行为中间人进行结算,以确保支付过程安全、快捷、准确、保险及便利。

6.由于国际结算一般采用不同于支付双方本国的货币为结算货币,在结算过程中要有一定的汇兑风险。

(7)国际银行业务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扩展阅读:

(1)货币的活动范围不同,国内结算在一国范围内,国际结算是跨国进行的。

(2)使用的货币不同,国内结算使用同一种货币,国际结算则使用不同的货币。

(3)遵循的法律不同,国内结算遵循同一法律,国际结算遵循国际惯例或根据当事双方事先协定的仲裁法。

国际结算亦称“国际清算”。通过国际间的货币收付,对国与国之间由于经济、政治和文化往首桥来而发生的债权债务予以了结清算。

由国际贸易及其从属费用引此判起的货币收付称贸易结算;由贸易以外的往来,如侨民汇款、劳务供应、出国旅游、利润转移、资金调拨、驻外机构费用等引起的货币收付,称非贸易结算。

贸易结算是国际结算的主要内容。在国际间收付款项直接通过运送货币金属结算的,称现金结算;利用票据转让和转帐划拨结清债务的,称非现金结算或转帐结算。

在前资本主义时期,国际结算主要通过现金结算进行。

国际结算可以促进国际贸易交易,服务国际经济文化交流,促进国际金融一体化,进而繁荣整个世界经济。

同时还可为本国创收和积累外汇,引进外资,合理使用外汇,输出资金向外投资,起到巩固本国货币汇率,提供本国对外支付能力的作用。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国际结算

‘捌’ 阿布扎比国际(私人)银行

阿布扎比国际(私人)银行定义:阿布扎比国际银行是指商业银行或国际金融机构与特定客户在充分沟通协商的基础上,签订有关投资和资产管理合同,客户全权委托商业银行按照合同约定的投资计划、投资范围和投资方式,代理客户进行有关投资和资产管理操作的综合委托投资服务。它是银行服务的一种,专门面向富有阶层,根据高资产客户需求,量身定制以财富管理为核心的专业化一揽子高层次金融服务,提供集金融与非金融服务为一体的一站式服务。根据阿布扎比国际(私人)银行创始人:刘西林规定的服务分类,第一类是大众银行(Mass Banking),不限制客户资产规模;第二类是贵宾银行(Affluent Banking),客户资产在400万美元以上;第三类是私人银行(Private Banking),要求客户资产在1000万美元以上;第四类是家族传承工作室,要求客户资产在10亿美元以上。各家国际性大银行在不同地区,不同时间段要求的最低金融资产额度也略有不同,比如高盛对港澳地区私人银行客户设置的门槛是1000万美元,HSBC的最低门槛是300万美元,而UBS(全球私人银行资产名列第一)对中国大陆客户的离岸账户的金融资产要求为800万美元。私人银行的特点:1、私密安全性阿布扎比国际银行的首要特点是私密,面对的客户,拥有巨额财富,管理如此庞大的财富,要求保证其私密性,需要私人银行家提供高私密性的服务,以保证财产的安全性并实现保值和增值。2、 专属性阿布扎比国际银行的专属性体现在三方面:专属产品、专属理财规划和专属服务人员。银行面向个人客户提供的服务,可以分为两个层次:零售产品和私人银行服务。3、专业性阿布扎比国际银行涉及庞大资产的管理,对专业性要求非常高,专业水平如何将成为衡量私人银行业务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并成为各行私人银行业务竞争的关键。(四)业务类型1、离岸基金也称海外基金,是指基金资本来源于国外,并投资于国外证券市场的投资基金。它的主要作用是规避国内外单一市场的风险,帮助客户进行全球化的资产配置。根据基金发行公司注册地以及计价币种的不同,可以分为:由国外的私密基金公司发行、募集,通过在海外成立的投资顾问公司引进、由欧洲投资者申购的基金,这类基金注册地在海外,特别是一些“避税乐园”,还有欧洲基金公司发行、募集资金,赴海外投资的基金。2、环球财富保障在海外免税国家与地区成立离岸私人公司是其中的一项重要方案,有助于税务和遗产规划。其主要功能是持有外币存款、证券投资、黄金、钻石、物业和土地等资产,配合境外成立的家族信托基金保障。3、家族信托基金,家族信托基金是阿布扎比国际银行保障客户财富的有效方式。信托基金是委托人(客户)将其财产所有权转移至受托人(银行)的法律关系,让受托人按照信托契约条文为受益人的利益持有并管理委托人的资产(信托基金)。根举昌据信托协议,受托人是财产的合法拥有者,必须根据管辖法律与信托协议的条款管理财产。基于受益人拥有信托财产的合法权利,并须对受益人负诚信责任,只有受益人可强制执行信托的条款。(五)服务对象阿布扎比国际银行目标客户是具有富裕的资产或很高收入的私人顾客。私人银行的门槛很高,其服务对象不是一般大众客户,而是社会上的富裕人士,或称为高净资产客户(HNW-High Net Worth)。阿布扎比国际银行客户的金融资产一般在1亿美元以上,服务处于金字塔顶端的客户。(六)服务内容阿布扎比国际银行服务结合信托、投资、银行、不良资产正亮扒管理、不良资产处置、银联无记系统转账、税务咨询与规划等多种金融服务,受客户委托进行资产和财富管理、规划投资;通过设立离岸公司、家族信托基金等方式为客户节省税务和金融交易成本,以键氏及根据客户需要提供各类增值服务和特殊服务。

阿布扎比国际(私人)银行创始人刘西林

‘玖’ 当代国际银行的发展趋势及其特点。急,谢谢~~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及信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当前世界各国金融业发展已明显呈现以下十大特征和趋势:一是金融管制放松化;二是金融创新化;三是金融市场雀陪全球化;四是融资证券化;五是银行经营国际化;六是银行业务全能化;七是银行资本集中化;八是金融业电子网络化;九是国际货币结构多元化;十是金融监管国际化。

一、金融管制放松化

20世纪80年代以前,西方国家普遍对利率实行管制,如制定存款利率最高限,规定商业银行不得对活期存款支付利息等等。虽然这些管制对稳定金融秩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到80年代以后,这些早期形成的金融法规实际上已很难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且,金融管制对金融业的某些消极作用,也在相当程度上激发了西方各国金融创新的热情。正是基于这一背景,西方国家纷纷掀起了以“自由化”为特征的金融改革浪潮。首先是价格自由化,即取消存款利率限制,放开汇率管制,取消证券交易中的固定佣金制度;其次是扩大各类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和经营权力,使其公平竞争;三是改革金融市场,放松金融机构进入市场的限制,丰富金融工具和融资技术,加强和改善金融市场的管理;四亮岁手是实行资本流动自由化,相继放宽外国资本、外国金融机构进入本国金融市场的限制,以及本国资本和金融机构进入国外市场的限制。

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提出了新的金融改革方案,逐步放松对存贷利率的管制,力图改革其旧的金融体制。1999年底,美国还颁布实施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该法案最终废除了形成于1933年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中的主要条款,消除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之间的行业壁敬嫌垒;改革跨州银行法,统一国内金融市场;允许工商企业对金融机构拥有更多的所有权,以此拓展金融机构的资本来源。在日本,放开利率的存款(包括大额定期存款、货币市场证券、大额存单和外汇存款等)在银行和其他金融储蓄机构吸收资金总额中的比重。从1989年起,日本对短期贷款基准利率的确定方法也进行了改革,以前主要根据贴现率确定基准利率,现在则考虑融资成本和其他多方面的因素。在逐步放开利率的同时,日本还对其银行法第65号条款进行了改革,取消了银行与其他金融服务业之间的行业限制。日本《1981年新银行法》和修改后的《证券交易法》规定银行可以经营公债,同时允许证券公司从事大额可转让存单的交易,允许其设立中期债券基金,并用这些基金开设现金管理账户。此外,证券公司还获准向顾客发放以公债为担保、不限用途的贷款。在英国,1986年10月27日,伦敦股票交易所允许外国银行、保险公司以及证券公司申请成为交易所会员,允许交易所以外的银行或保险公司甚至外国公司100%地购买交易所会员的股票,此次改革被人们称之为金融“大爆炸”,其核心就是利率的自由化和金融业务的自由化。在1985年,欧共体推出了“银行业协调第二指令”的金融改革方案。该方案规定:一是欧共体成员国的金融机构在本国获得营业执照以后,均可在其他成员国设立分支机构,经营母国所批准的诸如存款、租赁、参与股票发行、投资管理等广泛的金融业务,而不考虑东道国的银行是否允许经营这类业务。二是在对待非成员国金融机构方面,遵循对等原则,凡给予共同体银行与本国金融机构同等待遇的非成员国,其银行也可在欧共体获得同等待遇。这一期间,许多发展中国家在“金融深化”理论的影响下也逐步实行了金融体制改革。例如,减少政府对金融的干预;实行商业银行民营化;实行利率自由化;实行金融对外开放;放松金融管制等等。从一定意义上讲,这些改革提高了金融效率,促进了金融体系的完善与发展。

90年代以来,虽然先后出现了诸如墨西哥金融危机、巴林银行倒闭及亚洲金融危机等恶性事件,一定程度上延缓或阻碍了金融自由化的进程,但从总体趋势看,随着美国、日本、欧共体等西方主要国家金融改革方案的实施和生效,以及各国金融监管水平的提高,各国金融发展必将渗入越来越多的市场化和国际化因素。

二、金融创新化

一般而言,金融创新主要体现于期权和期货交易的发展,证券市场上大量新的交易方式和金融工具的出现,以及银行国际业务中货币和利率的互换、票据发行便利和远期利率协议等新的交易技术和业务的发展。

20世纪60年代初,金融创新主要是逃避金融控制和资本管制,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金融创新即是欧洲货币、欧洲债券和平行贷款。在70年代,金融创新与60年代却有所不同,创新主要是转嫁市场风险,浮动利率票据、货币远期交易及金融期货等是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金融创新。到了80年代,金融创新的进程日益加快,至80年代中期,金融创新达到高潮。这一时期的金融创新主要是融资方式的创新。根据十国集团中央银行研究小组的报告,80年代最具代表性的金融创新为票据发行便利、互换交易、期权交易和远期利率协议,并被称之为80年代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四大发明”。

90年代以来,金融自由化的浪潮仍在持续,西方国家普遍放松对国内金融市场的管制,并为本国居民进入欧洲债券市场融资提供方便。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也加快了金融改革的步伐,放松金融管制,使银行和金融体系更加面向市场。金融业竞争激烈化,金融机构向客户提供符合需要的优质服务,也在相当程度上促进了金融创新的发展。虽然1994年和1997年爆发了两次金融危机,以及多次类似于巴林银行倒闭事件的巨额损失案例,但这些并不能也不应阻止世界各国的金融创新,目前只是到了必须对金融创新的各种工具和方式进行规范和管理的时候了。

三、金融市场全球化

金融市场全球化是指由于科技进步、金融创新及金融管理的自由化,使得各国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紧密连接,逐步形成一个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伴随金融的自由化,发达国家为了减少竞争成本、降低与防范投资风险,不断开拓金融市场,寻求新的金融交易方式。在此背景下,许多发展中国家也积极投入到更加开放和统一的金融市场的发展潮流中,与发达国家或地区的金融市场相互联结,构成全球化的金融市场运作体系,从而在时间和空间上缩短了国际金融市场的距离,实现24小时不间断营业。许多发展中国家和东欧转型国家,为了加速发展本国经济,实施赶超战略,不得不“打开门户”融入国际经济、金融大循环,由此而产生了大批新兴的金融市场。目前,香港、新加坡、巴林、巴拿马、开曼群岛等地都已成为世界上重要的离岸金融市场。而且,这些离岸金融市场已成了“二级批发市场”和“中转站”。离岸金融市场不但促进了各国之间多边信贷关系和货币信用制度的日益发展,使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趋势日益增强;而且还可以通过国际金融市场借贷资金的流入,以增加本国国际收支中资本项目的盈余,提高本国国际金融业务的技术水平,不断适应金融市场国际化发展的客观需要。

应该说,金融市场全球化既给世界经济和金融带来了积极的影响,促进了全球性的金融活动,方便了国际投资,有利于各国的经济增长;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特别是各国金融市场联系越密切,相互依赖程度就越加深,只要某一金融市场发生动荡,就会迅速地影响或波及到其他金融市场,引起不同金融市场的联动效应。因此,这种潜在的金融风险无疑对各国金融监管的国际协调与合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新的挑战。

四、融资证券化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市场上出现了“融资证券化”特征,即融资由银行贷款转向具有流动性的债务工具,筹资者除向银行贷款外,更多的是通过发行各种有价证券、股票及其他商业票据等方式,在证券市场上直接向国际社会筹集资金,资金供应者在购进债券、票据后也可以随时把拥有的债权售出,转换为资金或其他资产。融资证券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金融工具的证券化,即不断通过创新金融工具筹措资金;二是金融体系的证券化,指通过银行和金融机构借款的比重下降,而通过发行对第三方转让的金融工具的比重相对提高,即所谓资金的“非中介化”或“脱媒”现象。

80年代以前,国际信贷是国际融资的主要方式,大大超过国际债券筹资额。80年代以后,国际债券的地位逐年上升。1981—1988年国际债券占国际筹资总额的比重分别为26.4%、42.4%、48.2%、45.3%、58.9%、70.9%、59.02%、62.8%。U85年国际债券在国际筹资总额中所占比重首次超过国际信贷,此后国际债券所占比重越来越大。目前这一比重已大体维持在70%左右。

在美国,融资证券化表现得最为显着,几乎渗透到经济生活中的各个角落,并成为投资银行业新的角逐领域。首先,银行将其资产证券化,即将其应收账款或放款等较不具流动性的债权资产汇成一组,出售给第三者以发行债券来筹集资金。截至1988年末,银行证券化的抵押贷款已达7700亿美元。到1990年底,全美抵押贷款的1/3都已证券化;从1983—1990年,美国贷款销售由270亿美元上升到1900亿美元。银行资产的证券化,既减少了信用风险,也提高了资本资产比率。因此,它是大银行利用自身优势,将传统借贷市场与证券市场有机结合的成功尝试。其次,非金融企业筹资证券化,大企业在金融市场上发行债券或商业票据筹集资金。从1984—1989年,美国债券筹资额占筹资总额的比例依次为41%、55.7%、69.2%、82.3%、65.8%、63%。1990年以后,债券筹资无一例外地超过信贷筹资。在证券化进程中,商业票据的发行部分取代了银行对公司的短期信贷。1995年美国非金融公司通过发行商业票据筹集的资金与从银行得到的贷款基本持平。

近20年来,国际融资证券化促进了国际资本市场的长足发展。相对而言,国际债券市场的发展要快于股票市场的发展,特别是国际浮动利率债券的发行,它已成为当前国际融资中的一种极其重要的方式,不仅促进了国际资本的自由流动,而且还刺激了各国的经济增长。

五、银行经营国际化

自80年代以来,金融管理的放松、银行经营风险的加大、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全能制银行的兴起以及跨国结算体系的发展,无一例外地导致了银行经营国际化趋势的不断加快。银行经营跨国界发展,不但加速了国际资本流动及新的金融工具和技术的广泛运用,而且加速了金融市场的全球化进程。

整个80年代,世界各大银行都致力于在世界各大洲、各个国家广设办事处、代表处和分行,建立海外附属行以及附属的金融机构,甚至建立非金融性质的分支机构,并与其他银行组成合资银行或国际银行集团。在此方面,日本银行的海外扩张的确是引人注目的。据统计,1983—1989年,国际银行业资产从22330亿美元增加到51392亿美元,其中日本银行的资产从4750亿美元增加到19672亿美元,增幅达330%,已占到所有资产的38.3%;而美国的银行资产从6080亿美元增加到7274亿美元,增幅只达19.6%,比重也仅占14%。

到90年代初,发达国家、亚洲新兴工业国家以及一部分发展中国家的大银行,纷纷在其他国家广设分支机构,以壮大自身力量。例如,美国花旗银行在65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135个分行。在韩国,截至1990年底,外国银行分行已达67家,外国银行设立的办事处也有60多家。有关资料显示:仅1992年世界排名前200位的大银行中,境外资产平均比例达36%的银行就有25家,达27%的约50家,占19%的约100家,而且越是大银行,境外资产比例就越高,境外业务量也越大。

90年代以来,银行经营国际化进一步向全球化发展,并逐渐形成银行国际业务与国内业务的合理分工,即大银行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竞争,中小银行则在国内金融市场上发展。即使在同一个集团内部,不同机构之间也有类似的“分工”。当然,这种分工并没有严格的界线,更没有切断资产在国内和国外之间的流动。应该说,随着墨西哥和亚洲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日渐淡化或消除,以及国际金融监管的不断加强,各国金融业将不断开拓新的国际业务领域,跨国银行将对其海外融资结构进行必要的整合,减少传统贸易融资业务,增加投资银行业务;同时,必将增加其表外业务比重,提供东道国不能提供的服务,进一步推进金融国际化的进程。

六、银行业务全能化

80年代初,世界各国银行业限制逐步取消,银行业务全能化得到进一步发展。具体表现在:首先,放宽银行业务经营范围的限制。由于融资债券化抢占了银行的大部分存贷业务,因此从80年代开始,西方各国陆续允许所有金融机构均可参加证券交易。例如,美国于1980年就允许商业银行和储蓄机构的业务可以适当交叉;1984年允许不是联邦储备系统会员银行的中小银行可以从事证券业务;1987年允许银行控股公司可以包销地方债券、商业票据的抵押证券;1989年,又批准花旗、大通、摩根等五家银行包销企业债券和企业股票。这些无疑打破了美国银行法禁止银行经营证券业务的规定,使银行业务向全能化迈进了一大步。在日本,自1983年以后,允许商业银行从事买卖国债业务3银行还积极、涉足于个人零售贷款业务领域。90年代以来,银行表外业务得到了长足发展,银行与保险的一体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去年年底,美国总统克林顿批准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这无疑会给美国乃至全球经济带来一场更为深刻的“金融革命”。该法案取消了银行、证券、保险业之间的界限,允许金融机构同时经营多种业务,以形成“金融百货公司”或“金融超级市场”。其次,从70年代开始,由于市场利率的日益攀升,企业融资出现了非银行化趋势。在此背景下,美国于1980年决定在7年内取消利率上限管制。随后,加拿大、西德、日本等相继取消了银行存款利率限制。第三,解除外汇管制,促进资本自由流动,增强本国银行业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竞争。英国在70年代末取消了外汇管制;在80年代,日本、法国、意大利等国也逐步取消了外汇管制。第四,放宽其他各项金融限制,方便本国银行进入外国市场和外国银行进入本国市场。西方各国基本上取消了国与国之间对金融机构活动范围的限制。1986年,英国展开了一场金融业大改革,放宽对金融业的限制,准许银行收购证券公司,伦敦证券交易所取消了最低手续费的限制,取消经纪商和批发商的区别等;西德则于1985年宣布取消了本国居民购买外国证券的限制和购买境外马克的限制,并从1989年起免征外国居民利息预扣税,等等。

由此可见,金融业由“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专业化模式向“综合经营、综合管理”全能化模式的发展已成为当今国际金融业发展的主流。

七、银行资本集中化

80年代以来,随着各国金融管制的逐步放松,各国银行迅速展开了世界范围内的激烈竞争。这不仅导致了银行收益率的下降,银行资本/资产比率的偏低,也导致了世界各国银行业的相互兼并。有关资料显示:80年代美国平均每年银行兼并数为300多起,是70年代的2倍、60年代的3倍,许多大银行甚至也纷纷走上了联合的道路090年代以来,这种银行兼并、联合的势头日益迅猛,并呈现出“兼并银行数量多、强强合并规模大”的特点。

在美国,1995年全美有逾1000家银行加入了合并行列,大大超过了上年550家的银行合并数。1996年11月20日,美国大通曼哈顿银行与汉华银行合并组成大通曼哈顿银行公司31998年3月4日,美国富利金融集团宣布以160亿美元的价格兼并波士顿银行。4月6日,美国花旗银行的控股公司花旗公司与旅行者集团合并为花旗集团。这项合并金额高达726亿美元。1998年上半年,美国公司并购总值就已达9310亿美元,并高于1997年全年并购总额。在欧洲,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深入和欧元的启动,为银行业的兼并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从而出现了一系列兼并活动,如瑞士银行与瑞士联合银行、德国的巴伐利亚联合银行与裕宝银行之间、德意志银行与德累斯顿银行之间、意大利的嘉利堡伦巴地储蓄银行与安宝信银行之间以及法国国民银行与兴业银行和巴黎银行之间的合并等。1998年,欧洲全年并购交易总额已达8590亿美元。在欧洲单一货币的推动下,1999年第一季度的并购交易总额就已高达4680亿美元。在日本,银行间的并购则成为解决银行不良债权、保持金融体系稳定运行的一种手段。1995年3月8日日本东京银行与三菱银行宣布合并,成立东京三菱银行。1998年5月13日,日本最大的证券行野村证券与日本兴业银行宣布结盟。不久,富士银行与第一劝业银行宣布组成一家新的信托银行。

在发展中国家,银行业也纷纷展开并购活动,并掀起了一股热潮。发展中国家银行从事并购业务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其发展速度却相当迅猛,特别是在东盟诸国。据不完全统计,从1997年初到1998年6月,发展中国家银行业并购数目已达200多家,并购资产合计已超过3000多亿美元,涉及亚洲、拉丁美洲和东欧等20多个发展中国家。

90年代以来,银行并购活动将银行资本的国际集中化程度再次推上了新的高度。如今,跨国银行已成为市场经营主体和金融巨人。它既向全球吸收资金,又向全球贷放资金,成为货币和资本国际流动的主要承担者。由此可见,这些活动无疑会有力地促进银行业务向更高层次的全球化方向发展。

八、金融业电子网络化

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金融服务电子网络化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进入90年代,国际金融领域中的电子化、自动化、现代化的金融服务系统基本全面形成,银行活动将先进的电子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存款、提款、转账、汇兑、查账、交换、控制、金融买卖交易和咨询等金融服务领域,并将银行和客户、银行与银行、客户与客户联结成一个电子网络。

伴随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无论发达国家,抑或发展中国家,都在加紧实现金融系统的电子网络化,网络银行也应运而生,并成为世界金融发展的基本趋势。这一趋势的成因主要是:其一,全球性金融的激烈竞争,西方各国银行都将以优良而高效的电子化服务来争取客户,参与竞争,开拓业务。其二,现代科技的日新月异,为银行实现电子化、自动化、网络化服务成为可能。其三,电子计算机和通讯技术已成为国际金融市场一体化的联结纽带,成为实现全球昼夜24小时进行金融活动的重要工具。这些因素的有力结合,使得全球金融一体化深深地依赖金融服务电子网络化的发展,同时也深刻地反映了世界各国金融业电子网络化的时代特征。

九、国际货币结构多元化

从金本位到1945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工;从60年代美国在西方经济中的地位日趋下降,到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宣告崩溃,反映了国际货币体系日益趋向多元化格局的发展历程。90年代以前,国际货币体系呈现“美元为主、日元和马克为辅”的国际货币格局;90年代以后,美元地位有所削弱,日元和德国马克的地位则不断增强,从而形成了美元、日元和马克三币并重的多元化国际货币格局。

这一格局的产生主要在于:其一,除美元以外,日元和马克是在世界贸易和金融活动中使用最多的货币。1988年世界各国中央银行的外汇储备总额的货币构成,美元为65%,德国马克为16.2%,日元为7.2%。截至1988年底的5年内,各国外汇储备总额增长48%,其中美元增长34%,而日元增长1.28倍,德国马克增长1.18倍。在1983一1988年期间,24个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债权中,美元所占比例已从75.7%下降到57.8%,马克从6.4%上升到10.1%,而日元却从3.4%上升至10.7%。其二,在国际金融市场上,为了防范和避免市场的波动风险,在货币的选择使用中,特别是各国中央银行的外汇储备的货币构成上,美元、日元、马克三币优化搭配组合的战略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在国际银行贷款总额中,美元虽占53%,但日元却已占13%。从区域来看,在印尼、马来西亚的外债中日元已占30%,而泰国已占40%。马克在欧洲货币体系的一篮子货币—欧洲货币单位分配比例已占34.93%。马克在外汇市场交易和金融业务中的比重已超过30%,成为外汇市场上仅次于美元的重要货币;马克作为投资货币的规模也日趋扩大。

1999年1月1日,欧元正式启动。无论从国际贸易结算手段讲,还是从储备货币讲,欧元都将成为美元强劲的竞争对手。尽管目前欧元一路走软,但它必将成为世界各国重要的储备货币之一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伴随欧洲共同体的一体化进程,欧元将会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在欧元最终成为欧盟单一货币之后,欧元在国际贸易结算和各国外汇储备中的份额必将有所增大,而美元的主导地位将会相应有所削弱。可见,一个以美元、欧元、日元三足鼎立的多元化国际货币结构正在形成。

十、金融监管国际化

80年代以来、世界金融业的创新与发展呈现出蓬勃之势,而银行资本/资产比率却不断下降,金融风险与日俱增。如何做到既不影响创新、效率和市场发展,又能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与稳定,无疑是各国金融监管当局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1988年,西方十国集团及卢森堡、瑞士的中央银行代表,在巴塞尔共同签署了“关于统一国际银行的资本计算和资本标准的协议”(筒称巴塞尔协议)。该协议对资本充足性比率、资本内涵的概念、风险加权的计算等方面都做了明确的规定和要求。自该协议通过以来,西方主要国家的银行不同程度地提高了资本/资产比率。实力较差的银行通过销售贷款和减少信贷来提高资本/资产比率,而实力较强的银行则通过在资本市场上发行股票增加资本,以提高资本/资产比率。该协议的明显作用主要体现在:一是抑制了银行增加资产的冲动;二是促使各国政府去监督银行而不是靠对银行的经营活动施加种种限制去控制它们。

在证券业的国际监管方面,自纽约证券交易所股市暴跌引起全球证券市场连锁反应以来,西方各主要国家除了加强对国内证券市场的监管外,也开始注意到了证券市场监管国际合作的重要性。对证券市场

‘拾’ 国际银行概念,什么是国际银行

这就没什么定义了,只是人们对一些开展跨国经营的国际性银行的通称罢了,比如摩根大通、瑞银集团、雷曼兄弟、瑞士信贷、德意志银行之类的。

至于某些在名字中带国际字样的银行倒不一定是跨国经营的了,只是一个名字罢了,或者有时候这些银行有一些国际背景,如外资背景,象宁波国际银行、厦门国际银行之类。

阅读全文

与国际银行业务的主要特点是什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华义乌国际商贸城雨伞在哪个区 浏览:756
俄罗斯如何打通飞地立陶宛 浏览:1132
韩国如何应对流感 浏览:915
在德国爱他美白金版卖多少钱 浏览:956
澳大利亚养羊业为什么发达 浏览:1387
如何进入法国高等学府 浏览:1467
巴西龟喂火腿吃什么 浏览:1400
巴西土地面积多少万平方千米 浏览:1262
巴西龟中耳炎初期要用什么药 浏览:1224
国际为什么锌片如此短缺 浏览:1628
巴西是用什么规格的电源 浏览:1449
在中国卖的法国名牌有什么 浏览:1354
在菲律宾投资可用什么样的居留条件 浏览:1263
德国被分裂为哪些国家 浏览:872
澳大利亚跟团签证要什么材料 浏览:1203
德国大鹅节多少钱 浏览:872
去菲律宾过关时会盘问什么 浏览:1195
澳大利亚女王为什么是元首 浏览:1021
有什么免费的韩国小说软件 浏览:753
申请德国学校如何找中介 浏览: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