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国际歌》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为什么一直经久不衰
第一次回答可获2分,答案被采纳可获得悬赏分和额外20分奖励。1871年5月28日,凡尔赛反动军队攻陷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的最后一个堡垒--贝尔-拉雪兹神甫公墓,导致革命失败。全城开始了大屠杀,无数革命志士倒在血泊中。面对着这一片白色恐怖,第二天法国工人诗人鲍狄埃(1816-1888),怀着满腔热血,奋笔疾书,写下了本曲那气壮山河的歌词。这首诗歌原名为《国际工人联盟》,刊登在1887年出版的鲍狄埃的诗集《革命歌集》中。
1888年,在欧仁�6�1鲍狄埃逝世后的第二年,法国工人作曲家彼尔·狄盖特以满腔的激情为《国际》谱写了曲子。从此,它便成了世界无产者最喜爱的歌,从法国越过千山万水,传遍全球,1890年出现了西班牙译文的《国际歌》,1899年被译成了挪威文,1901年出现了德文、英文、意大利文的《国际歌》,1906年正式传入了俄国,为了便于传唱,翻译这首歌的俄国布尔什维克党党员柯茨只选择了六段歌词中的一、二、六三段, 130多年来,《国际歌》被译成多种文字,传遍地球上每一个角落,响彻寰宇。它曾是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的会歌;上世纪20年代,苏联以《国际歌》为国歌。1944年正式改用新国歌后,则把《国际歌》作为联共(布)党(1952年改名苏联共产党)党歌。1923年瞿秋白将它从俄文翻译成了中文,因此我国所唱的《国际歌》也只有三段。
这首歌曲为行板,降B大调,4/4拍子。全曲只有一段贯穿首尾的旋律,以及通用的三段歌词。这里选用的是管乐改编版。悲壮的前奏过后,深沉的第一主题昂首进入,表现出革命志士们不屈的气节;乐曲的中段旋律在调性上实际上转为属调(即F大调),始终庄严、雄浑,曲调中愈发透出光明与希望;最后,乐曲的前奏经过自然再现,在雄壮而嘹亮的气氛中结束。
《国际歌》是一首无产阶级的不朽战歌。1920年中国首次出现由瞿秋白译成汉文的《国际歌》。1923年由肖三在莫斯科根据俄文转译、由陈乔年配歌的《国际歌》开始在中国传唱。1962年译文重新加以修订。歌曲的高潮在副歌的最后一句,这是全曲的主题所在,也是全世界所有译文都完全按照音译的一句:“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
2. 国际歌里有一句:起来,英雄奈尔一定会实现,是什么意思啊
应该是“卜茄梁起来,英特纳雄耐尔一定会实现”
《国际歌》里所说的英特纳雄耐尔,即international,源于法语的型运internationale,其意为“国际主义”。在《国际歌》中,英特纳雄耐尔指国际共产主纳数义的理想,即解放全世界受压迫的人。
3. 国际歌创作背景是什么
1871年,法国同普鲁士发生战争,史称“普法战争”。法国战败,普军兵临城下。法国政府对外屈膝投降,对内准备镇压人民。同年3月,政府军队同巴黎市民武装——国民自卫军发生冲突,导致巴黎工人起义爆发。起义工人很快占领全城,赶走了资产阶级政府。
不久,人民选举产生了自己的政权——巴黎公社。随后,资产阶级政府对巴黎公社发起了进攻。1871年5月21日至28日,公社战士同攻入城内的敌人展开了激烈的巷战,三万多名公社战士牺牲,史称“五月流血周”。28日,巴黎失陷,巴黎公社以失败告终。
公社失败后不久,公社的领导人之一欧仁·鲍狄埃创作了诗歌《英特纳雄耐尔》(又译《国际工人联盟》)。该诗曾使用《马赛曲》的曲调演唱。1888年,法国工人作曲家皮埃尔·狄盖特为《国际歌》谱写了曲子,国际歌创作完成。
(3)国际歌有什么梗扩展阅读
社会影响:
《国际歌》早期的中文版本,由瞿秋白转译自俄文版并于1923年6月15日发表,此版本有三组歌词,大致对应法文歌词第一、二、六段和副歌。其中“Internationale”(国际的精神)在歌词中音译为“英特纳雄耐尔”,原来是国际工人联合会(第一国际)的简称,有时表示国际共产主义。
早在20世纪之初,中国的一些刊物上就出现过未曾署名的《国际歌》中文版。最早有署名的中文版本应该是郑振铎与其好友耿济之在1920年10月翻译发表留下来的。但是以诗的形式出现, 没有附曲,不适合唱颂。
1923年,瞿秋白从苏联回到中国,将《国际歌》重译。
1926年3月18日,巴黎公社55周年纪念时,国民革命军第三军政治部印行《国际歌》传单,有三组歌词,大致对应法文歌词第一、二、六段和副歌;其中“Internationale”在歌词中先音译为“英特尔拉雄纳尔”,再音译为“英特尔纳雄纳尔”。
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即中央苏区)成立时,决定以《国际歌》作为国歌。
1962年,中国音协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邀请有关专家,对《国际歌》译文重新加以修订。
《国际歌》还是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的演奏歌曲。从中共三大起,每次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代表大会闭幕时和党的重大活动结束时,都会演奏《国际歌》。
4. 国际歌与联合国有关系吗
国际歌跟联合国没关系但是跟共产党有关系全世界共产党人的歌曲是《国际歌》,中国共产党召开会议唱的也是磨虚《国际歌》。
我理桐游御解,《国际歌》就是共产党人局岩的党歌。
5. 吴孟超灵堂放的是“国际歌”,这背后到底有何深意
吴孟超院士是我国的肝胆外科之父,在医学领域有着突出的贡献。他去世后,很多人都去悼念,据说他最大的一个学生,都已经有86岁的高龄。不过在追悼会上,有一个奇怪的事情,当时并没有放哀歌,而是响起了《国际歌》。
虽然打破了传统,但是这首歌确实符合吴孟超院士的身份。《国际歌》一共分为六段,每一段都表达了不同的意思,表达了英勇不屈的革命气概。主歌部分可以说慷慨激昂,副歌部分深沉悲壮,用于一些大事件或者伟人去世,是非常合适的。
3、吴孟超院士吴孟超院士,可谓是把自己的一生,都贡献给了医学行业。据说在去世前不久,吴老还站在手术室给别人做手术。
同事:“这么大瘤子,别人都不敢做,你做啊,万一出了事,这可是要毁名誉的。”
吴老:“名誉算什么,救治病人是我的天职!”
面对一些疑难杂症,吴老丝毫不顾自己的声誉,把治病救人当成了自己一生的事业。在追悼会上放《国际歌》,也代表着吴老希望年轻一辈的医生甚至其他职业,都能够勇往直前。
6. 国际歌里有一句:起来,英雄奈尔一定会实现,是什么意思啊
应该是:英特纳雄耐尔。
英特拍链纳雄耐尔,即英文international ,源于法语的internationale,国际的意思;“国际”(袭物孙“国际工人协会”的简称)的音译蚂神,瞿秋白译作“英特纳雄耐尔”。
在《国际歌》中指国际共产主义的理想。
7. 今天重温国际歌,有什么样的现实意义
国际歌版本的音乐响起来,仍然可以使人热血沸腾。这是艺术的魅力,受众的感化其实来源于艺术所表达的思想的深度和美感。在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有所提高的情况下,唱国际歌从表面上来看似乎有点儿与时代有点不相融。如果站在这种认识高度看待问题,不能与时俱进的将国际主义的精神与中国国情结合,与现在进行的法制民主建设有机结合,是不妥的。
现在社会同样是十分复杂的,与几十年前的旧民主革命时期的社会复杂程度是一样的。劳资关系、干群关系、师生关系等等一系列的关系,都需要国际歌所表达的这种精神来解决的。“人之初,性本善”是封建社会的一种教化民众的思想,是一种针对平民百姓的一种从善的诱导。
从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封建社会所产生的文化和思想在今天这个社会仍然是有巨大的借鉴意义,但是应该从本质上对其进行深刻剖析。如果是依靠愚化教育来教育人民的做法,只会让社会忽视更加大面积的人们的利益,只会激化各阶层的社会矛盾。
而国际歌所表达的思想内涵就是要让人们自觉起来,去维护自己的利益,争取解放和与不平等的社会做顽强的抵抗。现在对于中国人、美国人、或者全人类的不平等现象的社会现实是普遍的。只有每个人拿起法律武器和道德武器、争取自己的利益和权力。
(7)国际歌有什么梗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1871年,法国同普鲁士发生战争,史称“普法战争”。法国战败,普军兵临巴黎城下。法国政府对外屈膝投降,对内准备镇压人民。同年3月,政府军队同巴黎市民武装——国民自卫军发生冲突,导致巴黎工人起义爆发。
起义工人很快占领全城,赶走了资产阶级政府。不久,人民选举产生了自己的政权——巴黎公社。随后,资产阶级政府对巴黎公社发起了进攻。1871年5月21日至28日,公社战士同攻入城内的敌人展开了激烈的巷战,三万多名公社战士牺牲,史称“五月流血周”。28日,巴黎失陷,巴黎公社以失败告终。
公社失败后不久,公社的领导人之一欧仁·鲍狄埃创作了诗歌《英特纳雄耐尔》(又译《国际工人联盟》)。该诗曾使用《马赛曲》的曲调演唱。1888年,法国工人作曲家皮埃尔·狄盖特为《国际歌》谱写了曲子,国际歌创作完成。
8. 吴孟超院士灵堂没有放哀乐,放的是国际歌,这有什么特殊含义吗
放国际歌是因为吴孟超院士在国际上都非常出名。袁隆平国士的葬礼刚举办完,就又迎来了吴孟超院士的葬礼。
阴雨之下,“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院士的追悼会在上海举行,多位市民自发冒雨前来吊唁。追悼会上,吴孟超院士的灵堂响起的是《国际歌》。5月键高22日13时02分,福州籍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一代医学传奇、“中国肝胆外科之父”、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孟超在上海病逝,享年99岁。曾经,别人不敢做的手术他做,有人说万一失败了对名誉不好。90多岁的吴院士说“我名誉算什么?我不过是一个吴孟超嘛,那算啥?救治病人是我的天职。”2019年9月11日,吴孟超院士曾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反复表示,无论是自己从医还是考察培养学生,无外乎三颗“心”:细心、热心和爱心。
葬礼现场需要播放哀乐,来表达对于逝者的追思,吴孟超院士的葬礼上播放的哀乐居然是国际歌,你听过这首歌吗?
三.在葬礼上播放哀乐,不管是播放国际歌,还是非常普遍的哀乐,这都是对吴孟超先生的一种悼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