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国际知识 > 什么升什么降体现国际经济格局

什么升什么降体现国际经济格局

发布时间:2023-05-28 02:24:23

‘壹’ 当前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遭遇的不利形势是什么

金融危机爆发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出现了“逆全球化”倾向,国际社会对全球化进程逆转的忧虑不断增加。贸易保护主义、民粹主义等所表现出来的反全球化态势,在很大程度上不仅反映了全球化的负面效应正在凸显和外溢,也意味着全球化的发展已经遭遇到前所未有的阻力和压力,并且面临着新的深化与转型。理性认识当前全球化出现的形势与风险,有利于我们对未来全球化走向作出正确判断。
一、当前经济全球化出现新的形势与特点
在本轮始于20世纪80年代、由美国主导以及西方发达国家引领的全球化,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但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国际贸易萎靡不振,国际投资不断下滑,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逆全球化”思潮的趋势日益显着,导致了当前经济全球化出现新的形势与特点。
(一)以美国为主导的经济全球化格局出现变化
此轮全球化始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美销笑国作为全球化的推动者,成为了最大的受益者并主导着经济全球化的格局。在整个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美国形成了以其为核心的全球产业链,推动全球生产体系的兴起,促进全球贸易、投资与生产的扩张,也带动了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财政与金融的扩张。据统计,1980—2011年,全球贸易年均增速约为7%,是全球经济增速的1倍左右;1970—2015年,全球FDI总额高达2.1万亿美元。但随着全球化不断深化和发展,世界经济规模持续膨胀,欧盟、东盟等区域不断壮大,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迅速崛起,美国主导全球化的核心地位受到削弱。尤其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在很大程度上放缓了全球化进程,国际贸易萎靡不振,国际投资日益下滑,而全球商品、服务和金融的跨境流动在2011年达到峰值后也呈现不断下降趋势。
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速度呈现放缓趋势,全球范围内的贸易保护主义升温,支持开放型经济的力量在逐渐减弱。除了反倾销、反补贴、关税壁垒等传统贸易保护手段外,非关税壁垒、知识产权保护等形式的贸易保护手段更加频繁,出口鼓励政策、政府补贴以及本地化要求等新型贸易保护手段和措施层出不穷。据WTO数据统计,2008年至2016年5月,二十国集团成员(G20)共实施了1583项新的贸易限制措施,其中美国对其他国家和地区采取了600多项,约占G20成员贸易限制措施的40%。2017年特朗普政府上台进一步强化了贸易保护主义升级势头,未来碧冲美国政府将从推动贸易自由化转向更加关注贸易执法。
(二)欧盟区域经济一体化遭遇内部利益主体的博弈
在此轮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欧盟、东盟等区域一体化组织不断涌现,并得到壮大与发展。但随着金融危机以来经济全球化步伐放缓,欧盟区域经济一体化呈现停滞不前迹象。欧盟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曾被视为最深入和广泛的区域一体化形式。但由于欧盟国家在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水平、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内部成员国分化显着,民众对欧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并未随着一体化发展而强化,在欧盟内部可以观察到三个明显的“逆全球化”现象。
一是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尽管近几年来欧盟积极推动与他国的自贸区谈判,但进程并非一帆风顺,既有谈判对象国的因素,也有在全球投资贸易中遭受不利的欧盟国家和地区寻求升级贸易防护体系等因素。这些欧盟国家和地区希望通过设置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以保护民众的利益。二是英国“脱欧”参与全球化进程逆转。英国脱欧最主要因素之一是要限制移民人数,反对欧盟内部人员自由迁徙政策。在脱欧公投中,选择脱欧的主要是受教育程度低、经济状况不稳定的人群,他们感觉自己被排斥在欧洲一体化的经济与社会生活之外,发泄对政治精英、上层阶级以及移民者的不满,并且这些人也是英国右翼民粹政党的支持者。三是右翼民粹主义政党的兴起。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欧盟经济持续低迷,失业率居高不下,各成员国之间的收入差距扩大,社会不平等状况恶化,激发了众多民众的排外情绪。而欧债危机及欧洲难民危机的爆发更是助长了民众的不满和仇恨,右翼民粹势力也借此得以扩张和壮大,一些欧洲国家的政局甚至呈现右转趋势。
(三)经济全球化正在向多元主导的方向转变
尽管经济全球化带来了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但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经济格局加速调整,全球经济治理体系面临深刻变革,经济全球化因此正在向多元主导的方向过渡。一方面,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世界经济出现了“西降东升”的格局。虽然经济全球化的原悔斗歼主导者美国对全球化短期走向仍具有较大影响力,但由于其在经济社会政策、产业结构以及人口结构等方面的国际竞争优势不断降低,导致了在全球经济霸主地位的不断弱化。与此同时,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集体崛起,占国际贸易和投资的比重大幅上升,成为了世界经济的重要力量。
另一方面,现有的全球经济治理结构、机制等滞后于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全球治理缺乏了绝对的主导力量。金融危机爆发后,在多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不同国家的国际影响力出现相应变化,美国主导建立的国际经济组织和规范体系受到威胁。取而代之的是,新兴市场国家和一大批发展中国家快速发展,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中的投票权和话语权不断提高,如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等区域合作机制快速发展。
二、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存在较大的隐患与风险
全球化在推动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了较大的隐患。全球发展失衡加剧、贫富差距和分配不公增大、国家冲突风险上升、国家治理危机和风险全球化加重等负面影响也日益显现,加大了全球化停滞、向碎片化方向发展以及国家之间的矛盾与冲突等风险。
(一)全球化进程受阻加大停滞风险
当前全球化发展受阻并非内部动力全面消退引起,而是主要由于外部阻力增大所致,但随着阻力因素的持续增大,内部动力也将变得更加乏力。一方面,贸易保护主义加重致使全球贸易增长态势长期低迷。金融危机之前,全球贸易是全球化深入发展的重要标志,以两倍于全球GDP的增速持续十几年的扩张。但金融危机至今,全球贸易未能从根本上改变疲弱态势,出现了持续性低迷态势。全球贸易额增速连续五年低于世界经济增速;全球贸易量在2012年到2014年间勉强赶上经济增速,而2015年、2016年又分别低于经济增速0.3个和1个百分点。如果任由保护主义趋势发展下去,全球化发展前景将会变得更加黯淡。另一方面,全球范围此起彼伏的“逆全球化”风潮在很大程度上迟滞了全球化的步伐,使全球化前行阻力与日俱增。“逆全球化”风潮如果进一步加剧,将给全球化发展带来更大冲击。尽管从当前形势看,全球化进程倒退的可能性不大,但全球化发展进一步放缓或被扭曲的风险正在日趋上升,将加大全球化进程停滞的风险。endprint
(二)全球化扩张放缓加大向碎片化方向发展的风险
尽管本轮全球化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得到深入发展,但各国从全球化中获得的红利相差甚远,部分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遇到了社会分配不公平与发展不平衡等问题。越来越多国家对目前基于多边协议和自由贸易的全球化道路产生动摇,由发达国家主导建立的世界贸易组织(WTO)等多边贸易平台也面临着“边缘化”,这也引发了围绕经济全球化出现新的博弈:一是以美国特朗普为代表的利己性贸易保护和双边协议;二是以日本为代表的有选择性的新的多边自贸协议(TPP);三是以英国为代表力求自保的单边主义;四是以中国和众多新兴经济体为代表的坚持多边协议和自由贸易协定。从当前新的全球化路径博弈可以看出,全球化向碎片化方向发展的风险正在不断加大。未来,如果“逆全球化”趋势不能被逐步扭转,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将进一步在全球范围内蔓延,形成各种排他性的区域集团。
(三)全球化发展失衡加剧国家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各国频繁而深入的全球互动,既可能增加相互利益的汇合点,也会诱发甚至提高彼此冲突的潜在风险。当前一些发达国家和新兴大国之间在利益上存在一系列结构性矛盾,较长时期内难以消解。如果彼此在发展利益方面的矛盾不减反增,将进一步加剧部分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在缺乏有效的全球治理的情况下,全球化带来的各种问题与地缘政治呈现的矛盾交织并存,世界各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冲突风险将会持续增加并复杂化。近年来,全球性挑战与地缘政治风险日益增多,在很大程度上正是由国家风险的不断全球化造成的。显然,随着全球化的纵深发展,国家间的冲突敲响了全球化的警钟,而全球化潜在风险的不可预知性,也大大增加了全球政治经济的不稳定性。
三、未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走势分析
(一)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变,但推进方式正在发生转变
从全球化发展进程看,全球化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历史形态,而不同时期产生的特定形态的全球化进程既有可逆性,也有通过变革持续发展的潜质。由于新科技革命的发展和经济一体化的加速,此轮经济全球化的技术形态已发生重大转变。高新信息化科技企业取代传统制造企业成为主导性的跨国企业,冲击着世界各经济体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引发了全球化与“逆全球化”两种正反力量的较量。但必须指出的是,当前世界正处在新旧全球化转换阶段,与其说全球化在全面退潮,不如说新一轮全球化正在兴起。其中,以中国为引领的新兴经济体成为新一轮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而且,英国脱欧和特朗普等“逆全球化”思潮并不意味着全球化的终结,其给全球化带来阻力的同时,也可以被转化成全球化转型发展的动力,推动全球化朝着普惠共赢的方向发展。对此,我们认为,未来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变,但推进方式正在发生转变。
(二)发展中国家作用增强,但短期内难以引领全球化发展
金融危机的爆发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全球化发展大势,这主要得益于新兴经济体的强大推动力。随着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深入参与全球化,由西方国家主导推动的全球化进程被逐步打破,新兴经济体崛起和区域自由贸易安排,开始取代西方发达国家和全球自由贸易成为推进全球化发展的新动力。但也要看到,新兴经济体在全球化中取得显着成绩的同时,其在全球价值链中仍处于不平等的地位。新兴经济体主要以资源和廉价劳动力等参与全球化,这决定了其在所参与的全球生产链中只能扮演代工角色,产品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较低。这也说明了新兴经济体还不能真正扮演经济全球化所赋予的主导生产与供给的角色,短期内难以引领全球化发展。
(三)发达国家全球化倾向短期强化,但中长期或将弱化
美国以及部分西方发达国家在全球化上的回缩,会给新一轮全球化带来诸多复杂的挑战。短期内,特朗普领导下的美国政府将会采取与全球化相悖的发展路径。而在“特朗普效应”的助推下,欧盟内的“逆全球化”思潮可能得到强化,欧洲右翼民粹势力将进一步获得动能,欧盟内部要求加强贸易保护措施的呼声也会进一步增强。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欧盟内部依然存在着主张延续全球化进程的力量。例如,德国总理默克尔在2017年德国二十国集团(G20)主席国任期表示,G20有责任共同通过深化国际合作,而不是通过设隔离墙或回归民族主义来应对全球化的挑战。另外,以特朗普为代表的全球化逆潮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和局限性,欧、亚等其他国家和地区仍有意愿支持全球化进程。在欧洲,欧盟与日本、韩国、加拿大、越南等均已完成双边贸易协定谈判,与东盟等的贸易协定谈判也在推进中。在亚洲,多数国家仍坚持推进全球贸易治理向前发展,RCEP等自贸协定谈判进展顺利,而中国也具备完善全球经济治理机制的经验和能力。显然,发达国家全球化倾向短期强化,但中长期或将弱化。

‘贰’ 如何认识当前国际经济形势

经济全球化经过调整后,以空前的速度和规模持续深入发展,全球经济依存性不断上升。全球资本与生产技术要素的全球化重新配置,带来全球政治经济格局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当前国际经济形势有七个特点。
(一)世界经济迅速增长,美国、欧元区国家、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使世界经济得以继续维持较高增速,发展中国家经济呈相互带动、梯次发展的态势。

2007年世界经济仍将保持近4%的增速。美国经济稳中有落,2006年美出口额被德超越,信息化指标不及北欧,次贷危机使美经济优势不断被侵蚀和分解,其负面影响还在扩大。主要西方国家面临工业化以来最强烈的外部竞争。欧亚大陆成为世界经济的主舞台。据世界银行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欧亚大陆经济总量占全球的62%,累积财富总量是美国的一倍,2006年“新欧洲”国家国内生产总值较2003年增加近一倍。同时,占世界人口80%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经济进入较快增长期,在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国际分工体系中地位得到加强,对世界经济影响力进一步增大,改变了世界经济的增长格局。发展中国家经济总量占全球的20%左右,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上升到30%。

(二)随着金融创新,特别是金融衍生工具的开发和推广,金融一体化程度提高,全球金融业呈“爆炸式增长”。

巨额国际资本的无序流动和投机,不仅给发展中国家经济造成很大损害,发达国家也难独善其身。据美国麦肯锡公司的最新报告,全球金融业的核心资产总额已达140万亿美元。资本市场进一步成为全球金融市场的主体。银行资产占全球金融资产总额的比重由1980年的42%下降到2005年的27%,金融资产进一步向发达国家集中。发达国家的金融资产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目前已平均跃升至330%。“经济金融化”趋势一方面促进了全球资源有效配置,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投机性和风险性。

(三)国际资本市场和劳动市场流动性增强,生产要素的全球流动形成全球市场。

国际资本市场更加成熟,资本流动形式也在增多。全球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程度日益提高。据国际劳工组织统计,未来10年,发展中国家将有7亿人口进入全球劳工市场。全球产业链的形成和资源配置中合理及不合理的部分进一步显现,不均衡的全球增长模式正在塑造新全球经济格局。从总体看,国际贸易、投资金融市场的自由化进程使生产要素流动在全球范围内实现“最佳配置”。从国别看,全球化的收益分配和社会成本分布严重失衡,穷国与富国的差距在扩大,输家与赢家的两极分化加剧。资本回报连创新高,劳动回报则越来越低,导致国家间不平等。发达国家主导当前的国际贸易、投资、金融和国际分工体系,相比之下,发展中国家人口占世界3/4,经济总量只占1/4。黑非洲至少要到2047年才能成功脱贫。在北方阵营,美欧日是国际经济三大支柱,但由于美国奉行经济单边主义,企图垄断国际经济决策,三方经济利益摩擦时有发生。南方阵营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拉大,对经济发展问题的基本诉求和利益关注点发生重大分化,多元化现象明显,南南合作呈现高度复杂性。

(四)新兴市场经济体日益具体,加快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为经济全球化注入新活力。

一大批新兴发展中国家市场经济体系日趋成熟,东亚、拉美、独联体国家经济全面提速,非洲、中东地区国家经济开始起飞,这些国家的国内资本市场迅速发展,对外资的依赖明显下降,对自身能源、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意识强化,一些出口导向型发展中国家逐步实现贸易结构多元化。“金砖四国”、“新钻11国”等新兴发展中国家继续引领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成为未来最为强劲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影响全球化的发展。按汇率计算,今年,印度、俄罗斯、巴西国内生产总值总量均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晋升世界经济12强。2001年~2007年,中、俄、印在全球国内生产总值、出口、引资、外汇储备和股市总值排行榜上的名次平均跃升四个位次。亚洲国家对美出口占其出口总额的比重已从1993年的25.5%减少到目前的16.5%。

值得注意的是,发展中国家对国际资本的吸引力持续增大。发展中国家相互投资迅速增长,主要表现在亚洲内部以及亚洲对非洲的投资。目前,世界外汇储备总额高达5.4万亿美元,其中大部分掌握在发展中国家手中。近来,发展中国家开始将部分外汇储备以“主权财富基金”的形式对外投资,金额可能高达1.5万亿美元,投资的主要方向是发达国家的证券市场和跨国并购,有关动向将对国际资本市场产生重要影响。

(五)南北国家有关发展模式的交融与交叉增多,经济领域多边协调渐成趋势,新兴大国加速崛起,经济力量加速“多极化”。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相互利用,南北关系呈繁芜交织的状态。俄罗斯迅速复兴和印度加快振兴,打破了冷战后中国一枝独秀的局面,初步形成了新兴大国崛起的第一梯队。一批发展中国家迈入或走近经济次大国行列,对维护世界经济体系的稳定及贸易自由化的需要不断增强,与发达国家的共同利益有所增多,双方相互依存有所加深,在经济、金融等领域开展对话与合作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日增。“G8(八国集团)+5”成为促进南北对话的重要高端平台。G20(20国集团)涵盖当前世界上最主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具有较强的“南北”代表性,近年来在协调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应对金融危机、促进世界经济金融稳定发展等的立场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加拿大倡议在G20框架内成立“全球首脑论坛”,进一步反映出国际社会加强多边对话协调的趋势。

(六)各种区域或双边自由贸易安排发展迅速,国际贸易、跨国投资重趋活跃,自贸区谈判方兴未艾,通过自贸协定等形式,新兴力量与传统大国结成经济联盟成为时尚。

区域经济合作既是各国顺应时代潮流的必然产物,也是有关国家以区域发展为依托,为减缓经济全球化无序冲击而采取的合理选择。区域经济合作、区域集团化趋势与经济全球化发展并行不悖。这种总体上良性的经贸互动推动了政治上的良性发展,大国重启战争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东亚、拉美、非洲等地区以发展中国家为主体的区域合作蓬勃发展。一些发展中国家之间区域合作势头加强,成为联系不同地区之间合作网络的重要纽带。巴西、印度、南非已建立三国合作框架,亚洲与非洲,亚洲与拉美,拉美与中东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各国均试图通过强强联合、强弱互补的模式加快区域集团建设,实现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谋求在新的世界经济格局中占据优势地位。美国全面推动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欧盟借东扩之机加快区内金融、服务一体化进程,拉美两大经济组织南方共同市场和安第斯共同体宣布加快自由贸易谈判,东亚10+3和上海合作组织作为亚洲两个支柱性机制深入发展。未来国际经济关系将逐渐由国家之间的较量和竞争转向区域经济集团之间的角逐,围绕全球经贸政策、金融体制的斗争与协调将主要在经济集团之间展开。

(七)国际能源、资源价格大幅上涨,国际能源格局调整步伐加快,对能源等战略资源的争夺成为影响国际经济关系的最大不确定因素。

一些资源大国特别是油气资源富集的国家把握了资源性产品价格上涨的良机,不仅从中获取巨额收益,同时提升了在国际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和影响。近年来,俄罗斯、沙特阿拉伯、伊朗、委内瑞拉和阿联酋在全球国内生产总值总量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排序中平均前移了三个位次。一些石油生产国加强了对国内石油资源的控制,减少了发达国家对其石油资源的掌控。伊朗、委内瑞拉等产油国将能源作为国际斗争的主要筹码,公开向美“叫板”。美国目前控制着中亚、中东、西非和北美的世界近70%的石油资源。全球能源战略格局明显向美倾斜,但在世界能源市场格局方面,俄罗斯影响举足轻重,石油输出国组织的战略影响不可低估。日本努力稳定传统石油来源,并积极拓展新渠道。欧盟等国积极增加石油战略储备,并寻求能源合作。随着世界经济的强劲复苏和繁荣,各方对能源的依赖将与日俱增。围绕油气资源、运输管道和市场价格等,美、欧、日等大国还将展开激烈的国际能源争夺战。同时,随着新兴发展中大国对能源需求的快速增长及对能源安全的追求,相关能源企业迅速发展壮大,打破了发达国家企业在国际能源产业中的垄断地位

‘叁’ 当今世界经济格局是什么

当今世界经济的基本格局是以美国、西欧和日本三足鼎立为主导并向多极化的趋势发展.但是,多极化并不意味着各个极的地位和力量是大体相当的.它们的经济力量不仅有着差别,而且有的差别还很大,因此是很不平衡的,从而它们在世掘棚界经济中所起的作用也不相同.在当今的世界经济新格局中,西方发达国家仍然处于主导地位.在现阶段及其以后的一段时期,世界经济多极化的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一超多强,即美国作为一个超级大国,其经济实力要高出其他各极,与此同时,其他许多经济上的大国和强国与之并存,而且它们在一些经济领域里已具有了各自不同的优势和强项,足以同美国相抗衡.因此,美国尽管在世界经济中仍具有最大的影响力,但却又无法像过去那样统帅整个世界经济.从现在的发展趋势看,这种多极化下一超多强的局面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还不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在世界经济新格局下,总体上可以讲,国际经济关系中的竞争与合作,日益取代军事对峙、政治结盟和意识形态分歧,不同力量、不同地区在统一的世界市场上既进行竞争,又进行合作,力图在竞争与合作中求得增长和发展.世界经济新格局下的国际竞争日益表现为以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为主要内容的氏颤综合国力的竞争,国家间的关系日益反映为经济实力的对比,经济竞争成为国际竞争的主战场.另一方面,竞争中的合作,又构成当今世界经济新格局的另一主要特点.经济上的互补与互利则是这一合作的现实基础.无论是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还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或者是发展中国家判核则之间的经济合作,无不是为了谋求各自或共同的经济利益.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各国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避免在竞争中两败俱伤,也努力寻求某种程度的合作与协调,政府之间的谈判、对话与接触日益增多,但合作的目的依然是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当今世界经济的合作集中体现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建立与发展上.

‘肆’ "十三五"期间经济将呈现什么样的趋势

“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第一,世界经济增长格局变化趋势不确定性增强,全球经济持续低速增长的可能性加大。本世纪以来,新兴经济体开始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世界经济呈现“东升西降”的态势。国际金融危机以后这一态势更加明显,发展中国家占全球经济的纤备比重由世纪之初的18%左右上升到2012年的31.8%。但是2013年以来这种状况出现了新的变化,美国经济复苏的步伐有所加快。2013年美国经济增速为2.2%,2014年达到2.4%,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2015年和2016年,美国经济增长将高于3%。不过整体来看,发达经济体尤其是日本和欧盟复苏的前景尚不明朗。但是,部分新兴经济体受到毁拍毁资金外流、商品/能源价格下跌以及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加剧等影响,经济增长放缓。未来美联储加息等将会进一步收紧新兴经济体的增长空间,增加其系统性危机爆发的可能。这些都意味着全球增长格局的不确定性明显增强。此外,近年来国际市场原油价格、基本金属价格等出现不同程度下滑,各种工业制成品、生活日用品等价格相应疲软。第二,全球生产组织方式正发生剧烈变化,价值链中制造环节的竞争将更加激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以代工方式融入全球价值链,但是主要从事低端环节。“十三五”我国制造业如何实现由全球价值链低端向高端攀升,这对作为全球制造大国的中国未来的产业发展提出新的挑战。第三,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和低成本国家工业化使我国制造业发展面临双重挤压的形势更加严峻。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制造业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变化的一个主要特点是发达国家经历了“去工业化”过程,劳动力迅速从第一、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制造业占本国GDP的比重和占世界制造业的比重持续降低,制造业向新兴工业贺中化国家转移,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我国制造业快速崛起。但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纷纷推出以重振制造业为核心内容的“再工业化”政策,吸引高端制造业回流,对我国制造业发展形成新的挑战。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凭借低成本的初始禀赋条件,以代工方式与国际经济接轨,吸纳了数以亿计的劳动力,并成为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源动力之一。“十三五”时期我国在全球新的产业分工体系中将面临发达国家和低成本国家双重竞争压力。第四,全球投资和贸易的规则酝酿新变化,全球化进程面临新的挑战。随着全球化一体化和区域化一体化的推进,全球投资和贸易规则正发生新变化。第五,大宗商品价格将可能维持低位徘徊,增大了我国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的回旋余地,也给我国带来了收入的相对增加。能源领域,主要是页岩气、页岩油的开发推动了美国的能源自立,其对中东地区的原油依赖进一步下降,使得一部分中东的油气资源走向欧洲市场,挤压了俄罗斯的市场份额,也导致了原油价格的暴跌。原油价格由2014年初的近100美元/桶回落至年末的50美元/桶。资源领域,矿石、大豆、金属、橡胶等重要大宗商品受我国需求减弱影响,以及传统资源大国希望通过资源出口带动本国的经济发展,一些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也希望尽快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发展优势的影响,价格下跌明显。自2014年以来,矿石、大豆、金属、橡胶等重要大宗商品价格平均跌幅超过15%。这种趋势有可能继续保持一段时期,将增大“十三五”时期我国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的回旋余地,同时为我国带来了成本节约的红利效应,提高我国的相对收入。“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国内环境第一,我国将处于由中高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的关键阶段。我国在2000年左右,实现了由低收入国家迈入中低收入国家行列,2010左右实现了由从中低收入国家迈入中高收入国家行列。预计到2020年我国将基本接近世界银行高收入国家的标准。不过,无论是按照汇率法还是按照购买力平价(PPP)标准,我国人均GNI在世界银行所列举的200多个国家中仍然排80多位(2012年数据),仍处于欠发达国家的地位没有改变。与此同时,随着高收入社会的到来,人民群众的需求将更高、更加多样化,特别是对政府服务、对生态环境将更加关注。如何满足这些日益增长多样化的更高需求,将是我国“十三”时期乃至以后相当长时期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第二,我国经济处于增速的换挡期,经济增速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了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年平均增速接近10%。部分年份经济更是以高于两位数的速度增长。然而,随着经济发展步入新的阶段,特别是供给约束强化及房地产等长期需求峰值的到来,我国经济正步入增速换档期,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2007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达到14.2%,其后逐渐回落,2013年和2014年分别增长7.7%和7.4%。“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不仅难以实现两位数增长,就是实现较高的个位数增长也将面临一系列挑战。增长速度的下滑将有可能加剧财政金融的风险,短期内还会加大结构性的就业压力。

‘伍’ 当前国际关系的格局是什么我国应采取什么样的国际战略

国际关系新格局下的中国经济对策

[ 2005-8-19 ]

进入21世纪,纽约发生了”9·11”事件,爆发了伊拉克战争,这两大事件
使冷战后的国际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悄然形成”一强多元世界”新格局。与此同时
,国际经济关系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即:经济全球化受阻,区域经济合作进程加快,
中国因素上升,日、欧因素相对下降。世界因中国的繁荣而受益,但中国的和平崛起
因打破美日欧主导的世界经济格局和平衡,遭受到日益增强的质疑和责难。

在这种格局下,如何继续保持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并保证充分就业、物价稳定
和国际收支平衡等政策目标的实现,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目前,世界的G
DP为30多万亿美元。我国GDP虽已达到1.4万亿美元,但只占世界GDP的
4%。要真正富强起来,还需要争取长时期的和平,作长时期的努力,实行灵活务实
的经济政策。

第一,把扩大内需作为今后国家经济政策的重要抓手。为应对经济增长高度依赖
出口的危险,扩展我们在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中的回旋余地,必须采取果断措施来提
振国内消费,开拓国内市场。事实上,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和发展中国家,在由温
饱向小康、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各方面的需求潜力十分巨大。我们有必要
也有条件把经济发展建立在主要依靠国内市场的基础上。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项根
本性的方针。坚持这个方针,也是主动适应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发展变化的需要。

第二,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产业政策的重要指针。长期以来,我们主要依靠
大规模投资来拉动经济的增长,所需要的技术也主要是依靠从国外引进。随着美日欧
等发达国家对知识产权的控制,对我们习惯的技术征收高昂专利使用费,对新的技术
要么不卖,要么要价奇高,中国拿来主义的技术引进政策已经非常困难了。

为此,我们的产业政策要由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把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今后一段时间制定产业政策的重要指针。特别是要充分发挥产
业政策的导向作用,在政策、资金上对具有自主创新潜力的信息技术、新材料和生物
技术等战略产业和节能降耗产业予以大力支持。

第三,把调整经济结构和促进社会公平作为财税政策的基本目标。有必要及时推
行以公共财政取向和税收公平为原则的稳健的财政政型肆策。如,积极推进增值税改革力
磨圆度,加快向生产型和消费型转型;通过内外资两税并轨,改变中国外贸长期以来的结
构性扭曲状况。

第四,独立自主地把人民币的汇率改革推向深处。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宣
布了一条让全球震动的消息:经国务院批准,自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
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的重要决策。这次汇
率政策调整充分体现了我国经济政策的务实性和灵活性。这次人民币汇率改革是一个
很好的开端,为了减少汇率调整过程中的冲击,需要推进其他配套政策的改革,加快
外汇市场的发展,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提供更多的外汇避险工具,减少企业和
金融机构因汇率波动可能带来的风险。

第五,以高超的政治智慧促进对外经贸良性发展。当前,我国对外经贸总体发展
态势良好,但其中也存在不少值得注意的问题,如贸易顺差大幅增加、高耗能和资源
性产品出口增势较猛、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升温等等。特别是在企业的海外拓展方卜游轿面
,开始遭遇国外政治势力的阻挠。我们不得不正视这样一个事实,这就是面对外国的
政治干预,中国政府在促进对外经贸良性发展方面应该有更大的作为。

目前来看,政府除了进一步加快制定和完善对外经济合作的总体规划,借鉴国际
通行做法,制定和完善对外经济合作在金融、保险、外汇、海关、检验检疫等方面的
便利化政策和措施以外,还应该积极通过政治、外交方面的努力,为中国企业大规模
走出去营造良好的政治环境。此外,在中国企业海外拓展遇到重大损失时,政府还应
该积极斡旋,据理力争,为企业争取尽可能多的合法权益。

‘陆’ 当今国际局势有哪些深刻变化

世界格局包括世界经济格局和世界政治格局,世界经济格局变化快于世界政治格局变化。南北经济力量博奕是促进当今世界经济格局变化的重要因素。所谓南,系指南方国家,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获得独立与主权的发展中国家。所谓北,系指北方国家,即发达国家,集中在被称之为“富国俱乐部”的经合组织(OECD)之中。南北关系,体现为南北政治、经济、科技和安全、军事等各方面的相互合作与斗争,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南北经济实力对比逐渐发生的变化。联合国及其所属机构发表的数据表明,20世纪80年代,南方国家的GDP增速已高于北方国家,但人均GDP增速则低于北方国家。然而步入9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作为一个整体,不仅在经济总量上缩小了同发达国家的差距,而且在人口基数增加的前提下,人均GDP也缩小了与发达国家之间的鸿沟。在21世纪头10年,发展中国家的GDP和人均GDP增速以及拉动经济增长的私人消费、固定资产投资和对外贸易“三大要素”的增速都继续保持高于发达国家的势头。变是永恒的,世界唯一的不变就是变。人们不应再以静止的观点看待发展中国家的地位和作用。随着发展中国家经济比发达国家以更快速度增长,南北差距就会趋于缩小,世界经济格局就会发生改变,这是必然的结果。
所谓国际经济格局其核心内容是大国或国家集团之间的经济力量对比关系和支配别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权力配置情况,具体包括经济发展、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三个方面的力量对比关系。从地缘角度划分,世界总体上可分为六大经济区域:即亚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非洲。
一、亚洲率先走向崛起
亚洲地域面积约占世界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一,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五分之三,堪称世界第一大洲,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有过自己的辉煌。在1997—2007年的10年里,亚洲国家和地区克服了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跃居为全球经济发展最快和最具活力的地区,亚洲新兴经济体的GDP年均增速超过9%,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愈益增大。日本《富士产经商报》在2008年4月4日报道中指出,2007年,中日韩、台湾、香港、东盟10国等亚洲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1.7万亿美元,是1980年的6倍。中国和印度等新兴经济体业已替代日本成为亚漏段洲经济发展的引擎,以日本为领头雁的“雁行模式”早己不复存在。约翰•奈斯比特在《亚洲大趋势》一书中指出,150年来,西方享受了进步与繁荣,而亚洲却遭受贫困与饥饿。现在,亚洲正走上经济复兴的道路,这将使他们重新得到他们以前文明所拥有的辉煌和荣耀。
二、新兴大国的腾飞和“超高速”发展
美国高盛集团于2007年推出了所谓“钻石十一国”概念( 菲律宾、孟加拉、埃及、印尼、伊朗、韩国、墨西哥、尼日尔爾利亚、巴基斯坦、土耳其和越南),指出在2004—2007年4年间,十一国的经济增长率平均约为5.9%,是欧洲国家平均增长率的两倍以上。新兴市场或新兴经济体现已遍布于亚洲、非洲、南美洲、东欧及中东各个角落,形成了“新兴经济群体”。
美国的盎格鲁—撒克逊发展模式、美国的金融创新制度、美国推行的新自由主义及国际金融机构的作用等等,都受到了广泛的质疑。美国匹兹堡G20峰会弱化了八国集团的作用,将包括10个新兴经济体的G20作为“国际经济合作的最重要论坛”和“世界经济新协调群体”,标志着主导世界经济的美日欧三强已无法单独解决全球性大问题,标志着影响力日益增长的大型新兴经济体,在全球经济体系中地位的提升和话语权的扩大轮搜空,标志着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新的变化。
三、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仍具备持续发展的基础
2009年世界经济陷入二战后以来最为严重的经济衰退。尽管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发达经济体的经济收缩幅度变小,但世界经济和发达经济体衰退的总趋势已成定局,不会出现逆转。在经济全球化作用下,发达国家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迅速慢延到发展中国家,使发展中国家受到拖累和影响,俄罗斯、巴西、墨西哥和南非等大型新兴经济体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经济萎缩,然而,发展中国家作为一个整体,经济表现依然好于发达国家腊瞎。据世界银行预测2009年发展中国家的GDP约增长2.1%,与发达国家超过负3%的经济表现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在世界经济逆境中,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以高于发达国家经济增速向前发展的态势并没有改变,其发展前景仍具有持续性。2010年发展中国家作为整体将以5.1%的速度增长,其中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增长率约为6%,而发达国家仅约为1.75%(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值为1.3%),由此可见,新兴经济体追赶发达经济体的空间依然十分巨大,在全球经济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一趋势必将有助于世界经济格局及世界经济政治秩序的变革。
世界经济发展重心正向亚洲转移。在亚洲的引领下,预计2020年左右,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总量将占全球GDP的50%。
四、经济实力是经济权力分配和世界经济格局变化的基础
世界经济发展新态势,必然导致国际经济关系、世界格局变化以及国际经济政治秩序调整的连锁反映。正如法国《青年非洲》所指出的“危机就像一场风暴或者龙卷风,所到之处景象改变。而当危机结束时,我们将发现一个不同的世界,世界格局己然改变”。事实表明,美国在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中遭受到多重挑战,具体表现为:美国第一经济强国地位受到挑战;美国治理全球能力受到挑战;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受到挑战;美元特权地位受到挑战,等等。
新兴经济体的崛及世界经济格局转变,说到底是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作用的结果。《共产党宣言》发表150多年以来,世界格局大体经历了英国独领风骚,英法德群起称雄,美国充当救世主,称霸世界。从世界体系论的角度看,大国兴衰的实质是:有的国家从世界的“中心”向“外围”滑落,有的国家则从“外围”走向“中心”。大型新兴经济体,特别是中印两国的崛起是“历史的复归”,将逐渐改变世界经济现有版图和格局,对重振亚洲雄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当今新的时代条件下,新兴大国的崛起不能再沿袭近代以来大国争霸的历史,走依靠发动侵略战争,实行对外扩张的道路,而只能是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亦即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来维护世界和平。
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南北差距虽然趋于缩小,但差距依然巨大,发展中国家要想摆脱不发达状态,中印等大型新兴经济体要想做到既受国际社会重视,又受国际社会尊敬,仍任重而道远。
国际关系的重心正在从大西洋向太平洋转移,这可能是过去400年来国际关系最大的变化。尽管这个转移的过程还远远没有结束,然而2009年已标志着亚太地区正在成为全球新格局中的一个关键地区。这可非同小可,因为过去几百年,世界的中心一直在欧美,亚太地区长期是被边缘化的。今天情况逐渐出现了变化,亚太地区在全球的地位在上升。
亚太地区的重要性上升到前所未有高度,东亚经济一体化势头在增长。
新旧格局交替,总会有一些国家的地位相对下降。欧洲曾经与美国一道是世界的中心,过去几个世纪大体上是西方主导的世纪,欧洲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但随着国际关系重心从大西洋向太平洋转移,欧洲的重要性显然相对下降。这也是今天的欧洲人感到失落的根本原因。欧盟由27国组成,欧洲人自己也承认他们没有共同的外交政策,也没有共同的防务政策,因此欧盟很难在国际关系中作为一个统一的行为体发挥作用。欧盟本身也意识到这个弱点,在里斯本条约生效之后,他们选举了赫尔曼•范龙佩为欧盟理事会常任主席(俗称“欧盟总统”)、凯瑟琳•阿什顿为欧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级代表(俗称“欧盟外长”)。但这两位都不是欧洲的重量级人物,他们究竟能够发挥多少作用,尚待观察。当然,必须看到,欧盟仍然是全球最大的经济体,2008年在全球61万亿美元国内生产总值中,欧盟就占了18万亿。欧盟仍然是国际关系当中的重要力量,它的重要性下降只是相对而言而已。
去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使全球经济陷入严重衰退。世界各国普遍采取大规模经济刺激措施,目前已初见成效,但世界经济形势好转的基础并不牢靠,不确定因素仍然很多。同时,这场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已远远超出经济金融领域,正在对国际力量对比、国际格局演变和大国关系产生长远而深刻的影响,主要有四个特点。
一是新兴大国崛起成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发展趋势之一,世界多极化前景更加明朗。国际金融危机加速了新兴大国的崛起。在这场国际金融危机中,新兴大国虽然也受到明显冲击,但总体上仍能保持较快经济增长,表现好于发达国家。新兴大国与传统大国在全球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一升一降之势进一步加强。全球投资、贸易格局和经济增长方式正在发生重大变化,逐步向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之间双向平衡的格局转变。国际力量对比继续朝着相对均衡、有利于多极化的方向发展。

二是国际经济金融体系改革取得突破,国际经济体系步入转型期。国际金融危机暴露了现行国际经济金融体系的诸多弊端,引发国际体系深刻变革,并率先在经济金融领域取得突破。二十国集团(G20)峰会在危机中应运而生,日益发挥重要作用。匹兹堡峰会决定将G20峰会机制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的治理结构改革迈出重要步伐,为进一步增加发展中国家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推动全球经济金融领域的对话与合作打下良好基础。

三是各大国加紧调整内外政策,牵动大国关系发展演变。国际金融危机引发世界各大国深刻反思。各方普遍调整各自的发展战略、对外政策,抢抓危机后的战略制高点。美奥巴马政府上台后,对内振兴经济,对外倡导“巧实力”外交,主张建立“多伙伴世界”,加强与大国的协调与合作。俄罗斯对内积极消弭危机影响,调整经济结构,整顿经济秩序,对外致力于加强和改善与各方关系。欧盟内部推动完成《里斯本条约》批约进程,对外积极参与国际议程和国际规则制定。日本民主党首次上台执政,倡导“友爱外交”,倡建“东亚共同体”。新兴大国努力保持经济增长,联合自强势头加强。总体上看,大国间合作、协调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

四是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相关多边外交日益活跃。气候变化问题不断升温,低碳经济和绿色发展逐渐成为国际经济竞争的一项核心内容。核安全问题更加突出,核不扩散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新焦点。恐怖主义、能源、粮食和公共卫生安全等问题的紧迫性、联动性增强。朝核、伊朗核等热点问题曲折发展。围绕各类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开展了空前密集的沟通、协调与合作。

阅读全文

与什么升什么降体现国际经济格局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华义乌国际商贸城雨伞在哪个区 浏览:732
俄罗斯如何打通飞地立陶宛 浏览:1108
韩国如何应对流感 浏览:893
在德国爱他美白金版卖多少钱 浏览:933
澳大利亚养羊业为什么发达 浏览:1356
如何进入法国高等学府 浏览:1447
巴西龟喂火腿吃什么 浏览:1373
巴西土地面积多少万平方千米 浏览:1233
巴西龟中耳炎初期要用什么药 浏览:1202
国际为什么锌片如此短缺 浏览:1604
巴西是用什么规格的电源 浏览:1423
在中国卖的法国名牌有什么 浏览:1333
在菲律宾投资可用什么样的居留条件 浏览:1233
德国被分裂为哪些国家 浏览:848
澳大利亚跟团签证要什么材料 浏览:1175
德国大鹅节多少钱 浏览:847
去菲律宾过关时会盘问什么 浏览:1170
澳大利亚女王为什么是元首 浏览:996
有什么免费的韩国小说软件 浏览:732
申请德国学校如何找中介 浏览: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