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国企业如何参与国际竞争
一、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现状
1、产品质量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
2、品牌与形象竞争力差。
3、市场营销体系竞争力弱。
4、企业创新能力不强。
5、资产规模小,竞争能力弱。
6、管理水平差距大。
二、提升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措施
(一)加快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现代企业制度是指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完善的企业法人制度为主体,以有限责任制度为核心,以公司企业为主要形式,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条件的新型企业制度。
首先,企业应明确权责划分和内部关系,确立以资本为纽带的母子公司组织结构体制;
其次,企业应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再次,企业应加强内部制度建设。
(二)尽快形成全面创新的机制
经营理念的创新:海尔的海外经营
科学技术的创新:格力电器、诺基亚、通用电气等
管理方式的创新:联想的“大船结构”管理模式(集中指挥,分工协作)、沃尔玛(最先进的电脑管理系统、卫星地位系统和电视调度系统等)
(三)实施品牌战略
品牌国际竞争力的具体量化形式是品牌在国际市场上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即品牌的国际影响力。
我国企业要树立品牌意识,要借鉴国外企业成功的品牌成长和品牌运作经验,提高国内品牌自己的设计开发能力,使产品在竞争中获得高度的“差异化”,使品牌成为企业个性化和企业形象的标志。
(四)组建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
规模化经营是企业降低运营成本、加深专业化程度和提高产品质量的有效方法,也是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必要手段之一。
‘贰’ 谈谈我国应怎么提高外贸出口国际竞争力
提升外贸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要是从宏观角度来说,提高外贸企业的竞争力,要从国家层面来回答,例如国内要有好的制度环境,鼓励国内优质的企业走出去,资金还要技术都要跟上走出去的步伐;另外要争取好的完善的外部环境,例如国家要敢于运用国际贸易的相关法规来维护自身的利益,为我国企业走出去提高好的靠山,让外贸企业走出去没有这方面的担忧等等。
从微观来说,也就是从我们企业自身来说,除了要提高创新能力,加大对产品的投入,还要提高产品的性价比等等,另外,外贸企业还应该是结合传统的外贸业务和电子商务来一起来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的,具体方法如下:
传统开展外贸业务来提升竞争力,可以从下边几方面来开展:
第一,你要做好自己的产品,建立自己的品牌。
第二,你可以定时参加展会,比如广交会之类的,要做好布展工作,要有好的产品来吸引外商。
第三,要定时给老客户发邮件,介绍新的产品,让外商对你的产品有好的印象。
第四,可以到国外去找经销商或者分销商,定时对经销商分销商让利,提高其积极性。
传统的外贸方法成本比较大,针对的客户群无法方方面面都俱到,但是建立的客户关系比较稳定,可靠,效果也比较好。
其次,电子商务的方法来开展外贸业务,可以这样:
第一,要选择一个好的电子商务平台来推广产品,例如阿里巴巴国际站,中国制造网,环球采购网之类的,来发布自己好的产品。
第二,利用好外贸辅助工具,例如阿里外贸推广宝软件之类来推广。
第三,要有好的外贸团队,从询盘,成交,到下单,跟单,再到交易,到报关,都要熟悉。
电子商务的方法主要就是针对客户群范围比较大,主要是针对新的未知领域来拓展业务。
所以,提高外贸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是没捷径的,要结合传统的方法还有电子商务的方法来提升,希望能够对你有帮助。
‘叁’ 如何提升国际竞争力
1、完善中国经济参与国际竞争的宏观基础
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的宏观管理体制是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基本任务,它也是中国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宏观基础。目前,需要做的工作是大量的。其中有5个内容比较紧迫。
(1)编制国家经济法典。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经济法规的完善和普及是法治经济的重要基础。编制国家经济法典,是完善和普及经济法规的重要措施。建立系统的经济法典分类体系,清理1980年以来的经济法规,编制国家经济法典,并每年修订一次;建立经济法规公示制度和简报制度,建立经济法规和经济政策评估制度,使经济法典修订制度化。
(2)制定国家经济信息透明法(经济阳光法)。市场经济是一种竞争经济,经济信息的透明和可获取是公平竞争的重要条件。经济信息资源的封锁、割裂和不平等获取,极大地增加了中国经济的运行成本和企业决策的机会成本,降低了中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建议尽快制定经济信息透明法(经济阳光法),规定所有由国家经费支持产生的经济信息、资源环境信息和科技信息等,除涉及国家机密的信息外,都应及时公布和免费提供。
(3)成立国家经济政策评估中心。国民经济是由一系列经济部门和地方经济组成的,部门经济和地方经济利益都左右着经济政策的走向,大的产业集团对经济政策有很大影响力。如果没有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政策研究机构对各种经济政策进行中立的评估,是难以从国家利益的角度去判断经济政策的有效性和合理性的。建议组建国家经济政策评估中心,按照国立科研机构的模式独立运作和管理,具体负责组织编制国家经济法典和经济政策评估。
(4)成立国家小企业服务局。在国民经济中,小企业是多数,大中企业是少数。小企业创造了就业机会,增加了国家税收。但是在市场竞争中,小企业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它们既没有大中企业对国家经济政策的影响力,也没有大中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一般而言,小企业比较灵活,市场适应能力比较强;但信息不灵通、管理水平低、市场融资比较困难、新产品开发能力比较差、产品推销能力有限等。如何帮助小企业,提高小企业竞争力,是中国经济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建议成立国家小企业服务局,为小企业提供管理培训、技术和信息、融资和市场开拓等方面的帮助。
(5)成立国家能源部。能源是工业经济的血液。随着中国工业化的推进和生活质量的提高,能源将日益成为制约中国经济现代化的一个瓶颈。而且在国际能源市场上,单个企业或企业集团的竞争力都是有限的。即使在能源工业十分强大的美国,联邦政府的能源部也是一个大部。在条件成熟时,组建国家能源部,统筹中国能源的国际竞争,无疑有战略意义。
2、培育中国经济参与国际竞争的微观基础
国际经济竞争,既发生在国家层面,也发生在企业层面,而且更多发生在企业层面。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是中国经济参与国际竞争的微观基础。众所周知,目前中国企业的业务素质和竞争力都是有限的。仅靠企业自身的努力,尚不足以与国际大企业抗衡。培育国际经济竞争的微观基础,是中国政府不能推卸的责任。有三方面的工作可以予以考虑。
(1)培育企业国际竞争力。选择和扶持有能力和意愿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特别是对中国经济现代化运河战略的十大产业的优秀企业,要重点扶持。
(2)提高企业家国际竞争力。要象培养国家公务员那样培养一批优秀企业家。建议建立企业家培训基金,每年培训20万左右的企业家,5年培训100万左右的企业家。
(3)加强国际经济竞争的理论研究。国家有关的科研基金管理机构和国家科研单位,应加大国际经济竞争的理论研究的支持力度,并快速传播科研成果,使中国企业尽快了解国际经济竞争的新理论、新观念和新方法。
3、改善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环境
目前,中国企业在国际经济竞争中往往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国际经济竞争环境的改善,既与中国企业的国际行为有关,更与中国政府的国际作为有关。中国政府有关部门可以主动配合,积极争取创造一个有利于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国际环境。中国可以加强与欧洲、美洲和亚洲邻国的经济合作,也应该加强与非洲和大洋洲的经济合作。中国政府要成为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坚强后盾。
‘肆’ 如何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
一、如何在新的竞争格局中培育竞争优势,提升自己的国际竞争力是我国企业必须回答的一个迫切问题
企业国际竞争力问题,是一个十分重要且又十分紧迫的问题。大家知道,我国已经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现在正在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努力奋斗。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企业之间开展竞争,通过竞争提高经济效益,通过竞争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可以说,竞争是搞市场经济题中应有之义。竞争是十分残酷的,优胜劣汰,毫不含糊。为了能够在竞争中求得生存、求得发展,企业就必须努力提高竞争力。而如果说过去还可以把竞争区分为国内竞争和国际竞争的话,现在就很难这样来区分了。因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内外经济已经紧密联系在一起。经济全球化的结果是竞争无国界,任何产业都不再是在一个稳定的国内竞争市场中运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所有企业都面对国际竞争国内化、国内竞争国际化的竞争格局。对国内市场来讲,即使我们的产品不出去,外国的产品也会进来,国内市场的竞争实际上也是国际竞争。虽然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等贸易救济措施是维护产业安全的有效手段,但这一保护手段是有限的,从长远看,没有竞争力的产业即使受到保护,也不可能长久。因此,作为市场竞争的主体,所有企业都将直接或间接参与全球竞争。这样,我国企业必须回答一个问题:在新的竞争格局中如何培育竞争优势,提升自己国际竞争力,寻求更好的生存和更大的发展。
二、企业竞争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根基,国家的强盛归根到底依靠国际竞争力的增强
企业的国际竞争力问题,不仅是企业自身的事情,而且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综合实力。二十一世纪国家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要想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就必须加快经济发展,提高国家的综合经济实力。而企业竞争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根基。企业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国家的强盛归根到底要依靠企业的发展壮大,依靠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增强。
现在,经济学界正在争论的一个热门话题是中国是否已经成为世界工厂。有的人认为“中国已成为世界制造工厂”,有的则反对。在这个问题上之所以存在较大的分歧,是因为对世界工厂的含义理解不同。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今天我们说的世界工厂,同第一次产业革命时英国成为世界工厂时的内涵显然是不同的。这种不同的关键在于国际竞争力的不同。英国当时作为第一个实现工业化的国家,不仅工业产品行销世界,而且在技术上也领导世界,因此财源滚滚而来。而我国现在的情况显然不能同当年的英国相比。有人概括了我国制造业的几个特点:制造能力较强而技术能力却相当弱,产业规模较大而附加值却相当低,硬件规模较大而软件规模却很小,单机生产能力较强而系统集成能力却很弱。这四个方面的反差和不对称,归根结底,是因为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弱,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缺乏自己的名牌。所以我们与其说是世界工厂,毋宁说是在给世界打工。当然这对我们有好处,可以解决我们的就业问题,可以学习世界的先进经验,可以提高我们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等等。
三、增强国际竞争力,关键是要将现有的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技术创新优势
今天我们的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主要的还是集中在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上,是拥有人力资源优势。因为人多,劳动力供给充分,工资成本就低,而劳动力素质并不很低,而且勤劳敬业。特别是高素质的劳动力尤其低廉,聘请一个博士学历的人员,在美国起薪需要每月5万美元,而在中国找到一个月薪几千元人民币的岗位,就认为不错了,国内外工资可以相差上百倍。同样因为人多,市场空间就大,潜力无穷。虽然我们还是发展中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还比较低,但已经有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尽管百分比不高,但绝对量很大,购买力不低。中国13亿人口,5%就是六七千万,可以顶上一个中等国家的总人口。所以外国资本纷纷来到中国。但是我国的这种人力资源优势还没有转化为技术创新优势。如果说中国是世界工厂的话,那是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制造业工厂,我们绝大部分工业企业没有自己的技术优势。我们的产品主要占领的还是产业链的低端,产业链高端和中端的市场掌握在别人手里。他们靠卖标准赚钱,卖技术赚钱,卖品牌赚钱,获取绝大部分的利润。而我们出人力、物力,只能得个零头。我国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在世界的电脑、IT产业的产品中所占的市场份额很大,但是赚的钱很少,就是这个原因。这种情况表明我们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不强。也正因为这样,我国企业竞争力的国际排名远低于国家竞争力的排名,并且拖了国家竞争力的后腿。我们要抓住本世纪头20年的有利时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应当是迫在眉睫的任务。
详细信息您浏览此网页:http://www.china.com.cn/chinese/OP-c/576718.htm
‘伍’ 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途径
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途径有很多方式,现在企业大多以产品为前题,例如:手机、计算机、音响、mp5…等等3C产品。但这些企业真正能够在国际众多竞争企业中屹立不摇,占有一席之地,而能继续永续经营,都是企业本身的企业文化及企业精神实现最佳提升企业竞争力。以下范文提供参考:企业的优势来源于企业培育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的基本特征是难于模仿性、异质性和价值性。而企业文化可以满足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这些基本特征。本文通过对企业文化与核心竞争力关联性的分析,提出创建优秀企业文化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途径。 企业文化,是一种以“以人为本”思想为基础、以企业精神为核心、以企业文化形象为外观表现、以实现最佳经营管理为目标的企业管理新理念。这一理念的功能在于,运用文化的手段和力量来管理企业,并推动企业向前发展。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入发展,国外企业文化的信息不断从多种渠道传入我国,如何才能使企业在瞬夕万变的世界经济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这是每个企业现阶段必须面对和考虑的问题。事实证明,自觉有意识地培育、建设企业文化,已成为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我国企业走向市场,参与市场竞争,特别是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必然选择。 重视企业文化建设是竞争的必然结果 企业文化是企业组织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征的基本信念、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规章制度、行为准则、文化环境、产品品牌和经营战略等的综合,是一种特殊的组织文化或亚文化,是整个社会文化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对企业现代管理理论的直接继承和发展。 企业文化这一概念是美国学者于1980年代初在总结日本企业经营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当时,日本在汽车、家电、信息、光学、钢铁、造船等许多领域开始超越美国。美国管理学界通过到80多家日本企业“探秘”并连续推出了《战略家的头脑——日本企业的经营艺术》(理乍得德•;帐斯卡尔和安东尼•;阿尔索)、《Z理论——美国企业界怎样迎接日本的挑战》(威廉•;大内)、《企业艺术》、《寻求优势——美国最成功公司的经验》(托马斯•;彼得斯和小罗伯特•;沃特曼)和《企业文化》(泰伦斯•;狄尔和爱伦•;肯尼迪)等探讨日本经营管理艺术的专着,把日本成功奥秘不仅归结为一门管理科学、而且是一种文化,提出了“杰出而成功的公司大都有强有力的企业文化”的论断,标志着企业文化理论的诞生。随后,在美国兴起的以“软”化管理为特征的管理革命——即企业文化革命标志着美国企业运用企业文化管理理论来创新管理和提升竞争力的新时代的到来。 企业管理理论有三座里程碑式的理论:科学管理、行为管理和现代管理科学。企业文化理论是企业管理理论的第四座里程碑,它标志着企业管理理论发展的最高层次。企业文化理论的产生是人们自觉地研究企业文化现象和企业文化管理方式的本质、特征以及运行规律的结果,它所实现的由自发到自觉、由实践到理论的飞跃,是美国学者迫于日本管理的挑战,在比较日美管理风格、总结日本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完成的。企业文化由自发的现象到自觉的实践再到理论,标志着管理上的一场革命。以研究企业文化的产生、发展规律为对象的企业文化理论不仅是企业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也是企业管理理论的一座新的里程碑,标志着企业管理理论发展的最高层次。企业文化理论的核心是:以人为中心,尊重人,信任人,把人放在企业管理的主体地位上,强调文化认同和群体意识的作用,反对单纯的强调管理,注重在汲取传统文化界精华和先进管理思想的基础上,为企业建立明确的价值体系和行为规范,以此实现企业目标和个人目标的有机结合,实现企业内部物质、精神、制度的最佳结合和动态平衡。 纵观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企业发展的历程,企业竞争呈现出三个阶段性特点: 产品竞争。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处于商品短缺时代,在这个阶段中,企业只要能够生产出适销对路、为消费者所欢迎的产品,企业就具备了竞争力。 服务竞争。在经过若干年的发展以后,不少企业意识到,只靠产品,难以在市场上得到消费者的承认,于是企业之间的竞争就从产品竞争发展到服务竞争。即哪一个企业的服务更到位,能够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服务,它就具有更高的竞争力。 文化竞争。进入21世纪,企业之间的竞争又从服务竞争上升到文化竞争。如何在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上,从“做得到”发展到“做得好”,这就要考验企业是否具有良好的文化内涵。而国内外优秀企业的实践证明,文化在企业竞争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国内外优秀企业,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优秀企业文化。在这些企业的长期发展中,企业文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企业文化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 企业文化具有异质性和难以模仿性,具体表现在: (一)企业文化是在发展中形成的 存在决定意识,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就是在企业图生存、求发展的环境中逐步形成的。例如大庆的为国分忧、艰苦创业、自力更生的精神,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面临国外封锁、国内经济困难、石油生产具有的分散性及一定危险性等环境下形成的。 (二)企业文化发端于少数人的倡导与示范 文化总是只有少数人提出反映客观需要的文化主张,倡导改变旧的观念及行为方式,成为企业文化的先驱者。少数领袖人物和先进分子的示范,启发和带动了企业的其它人,形成了企业新的文化模式。 (三)企业文化是坚持规范管理的结果 企业文化实质上是一个以新的思想观念及行为方式战胜旧的思想观念及行为方式的过程,因此,新的思想观念必须经过广泛宣传、反复灌输才能逐步被员工所接受。例如日本经过几十年的宣传灌输,形成了企业员工乃至全民族的危机意识和竞争的精神。因此,不同企业由于其面临的经营环境、所处行业、发展历史等因素的差异,其企业文化必然不同。 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和精神力量,企业文化是影响着企业核心竞争力消长的长期性、基础性和战略性要素,是企业管理的一面镜子。核心竞争力是在独特的企业文化基础之上形成和累积起来的,人才、文化和过程是其载体。通过长期学习培育积累企业文化才会与产品、品牌、专利等一起逐渐形成,并演化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和有机构成部分。企业文化与核心竞争力是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关系。缺乏优良文化的企业不会铸造出持久的一流的核心竞争能力,反过来,企业一流竞争力的拥有和维系往往根植于优秀的企业文化。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文化成功的最高、最集中体现。同时,建立在优秀文化基础上的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和发挥作用为企业文化的培养和弘扬提供扎实而充沛的物质保证。 企业文化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途径 (一)提炼企业精神 优秀的精神文化是企业文化体系的核心,企业只有根据自己的特点,提炼出本企业的优秀理念,然后才能从核心上体现出企业的个性。因此要培育和创造一种符合企业实际、催人向上、开拓创新、勇争一流的企业精神。 企业精神指的是一个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生长培育起来的,并成为全体职工的一种群体意识。树立强大的精神支柱,统一员工的要求,激发员工的创业热情,形成企业自身特色的企业精神,才能为企业的发展指明方向,并以一种无形的方式沉淀下来形成企业的一种行为规范。 (二)构建制度文化 企业文化的建设一定要有制度保证,而在这种制度保证中要做到制度文化的创新,企业要根据自己的理念,不断推出适应新的竞争形势的管理制度,例如人本管理的模式、学习型组织的创建和流程再造等等,用优秀的制度来保证文化建设的实施。美国学者C.K.Prahalad和G……Hamel在最早提出核心竞争力时就特别强调要以知识和技术的拥有、协调和结合为前提获取提升企业竞争优势的意义和作用。 (三)倡导行为文化 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企业家要积极倡导优秀的行为文化,并且身体力行。行为文化的倡导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企业家要有全新的管理行为,在自己的管理行为中处处体现出本企业的文化特点,体现出企业的文化品位;而员工要有全新的工作行为,要用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开拓创新的行为,来具体实践企业的文化,使社会公众通过企业员工的行为,更好地认识该企业的文化内涵。 企业的物质形态,往往也反映出一个企业的文化特点。这种物质形态表现在整洁的厂容厂貌、现代化的工作设施和环境、具有先进理念的办公环境和优质的产品等等,在企业的“硬件”中反映出企业的文化追求,使员工处于良好的文化氛围之中。 (四)坚持以人为本 企业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经济组织,人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一个企业的命运最终肯定是由作为生产力要素中最具活力的人的因素来决定。作为企业主体的广大职工群众,不仅仅是企业物质文化的创造者,也是企业精神的创造者,能否最大限度地发挥广大员工在企业中的主体作用,直接关系到企业文化建设的成败。企业文化建设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把人作为管理的主要对象,充分的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满足员工要求,发挥每个员工的积极因素,以求得企业和个人的共同发展。要使员工利益与企业利益保持一致性。员工的切身利益能否得到保证,是员工主体利益能否得以实现的重要标志。市场经济是人才的经济,特别是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实体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实践证明,谁拥有足够的优秀人才,谁就拥有竞争的决定性优势。“以人为本”重在提高人的素质、重在尊重人,要尊重人的尊严、尊重人的劳动,要满足人的生存欲望,满足人的发展欲望。 (五)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 一方面要通过CIS(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战略管理模式建立包括识别、规划、培育、部署和维护在内的企业形象管理维护体系,便于员工公众对企业形象、独特文化了解和认同,如“IBM就是服务”、三星的“一切都要变”等均是这些知名企业独特而明显的文化特质表现。另一方面要考虑到自己的社会责任,注重用企业的良好行为来净化社会风气、推进社会伦理的建设,促进社会健康、平衡的发展。企业要注重自己的社会形象,实际上是一种企业和社会双赢的行为,是企业运用自己的优秀文化来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最后要注重品牌效应。 对一个企业来说,对企业形象起至关重要作用的是企业的产品信誉。也就是说,名誉卓着、质量上乘的产品是企业形象的最好代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要以优质的品牌产品赢得顾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