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国际收支不平衡如何得到调整
影响到生产、贸易因素都会影响到国际收支,或者影响贸易账户,或者影响金融账户。 比如偶然的因素 气候变化 战争 导致一国生产受影响 产量降低 因此进口对出口少 就是逆差了。 经济结构落后 产品单一 等等 比如我国现在进行的供给侧改革 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 还有周期性因素 经济危机生产过剩 为了输出商品 此时也会发生顺差。 还有一些货币性因素 比如汇率 利率 物价 会影响进口口而造成国际收支失衡。
还有超发货币 物价上升 老百姓去买国外商品了 就会造成逆差。收入上升 需求上升 物价上升 也会造成逆差。 国际间的热钱流动 追求投机利润 甚至故意的攻击一个国家 叫做冲击性失衡 比如98年索罗斯对泰国。
调整的话 金本位和纸币本位下(固定汇率或者浮动汇率)都有自动调节机制。比如纸币本位固定汇率(跟我们国家一样)下的利率效应 现金余额效应 收入效应 都是对上述不平衡因素发生的逆调整。赤字出现时 货币供应减少 收入减少 物价下跌 利率上升 通过进出口 作用到资本账户和经常账户 最后调整国际收支。 但是美国等一些大国是浮动汇率 他们的调整靠汇率的自动变化 货币供应变化会作用到汇率上 相应升值贬值 当然要满足马歇尔勒纳条件 而实施浮动汇率的大国的出口产品一般弹性是满足条件的(不满足条件也不敢轻易浮动汇率 否则国际收支一旦失衡会很麻烦 这就牵扯到一个汇率机制的选择问题)这样通过汇率变化改善了国际收支。
但是国家一般也会采取政策,辅助自动调节机制的运行,加快这些机制发生作用的速度,更快更好的恢复平衡。比如外汇缓冲(融资)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需求管理政策) 汇率政策(支出转换政策) 直接管制 国际经济金融合作可以消除国际收支逆差或者顺差带来的影响,改善进出口,削弱通胀通缩,解决债务困境,减少贸易摩擦,巩固国际地位。
⑵ 请谈谈若一国发生国际收支不平衡,如何加以调节
简单说,盈余的话,就把钱储备起来。赤字的话,就举债。
⑶ 如何调整中国国际收支失衡状态
首先要指出的是我国目前的状况是大量的盈余
其次可以通过提高汇率来调整,不过提高利率会导致出口丧失竞争力,而进口变得更便宜,这样盈余就可以被调整了。
还有就是提高利率,汇率是人民币对外的价格,利率则是对内的价格,两者是会互相影响的。
还有就是减少对进口商品的税收使他们更有竞争力,这样会有很多的进口进来
⑷ 论述国际收支为什么会失衡和国际收支失衡调节的弹性方法
国际收支失衡必然会直接或间接地引起其他经济变量的变化,后者又反过来引起国际收支失衡缩小的趋势。补充:1、在金本位制下,存在价格铸币流动机制,即国际收支差额会引起黄金的国际流动,导致该国货币供应量相应变动;这会改变各国的物价水平和商品国际竞争能力,并最终使国际收支趋于平衡。价格铸币流动机制:国际收支逆(顺)差→黄金外(内)流→货币供应量减少(增加)→商品国内价格下降(上升)→出(进)口增加→逆(顺)差得到纠正。2、在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国际收支市场调节机制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第一、国际收支收入调节机制,即国际收支差额会影响国民收入,并通过进口的变化促使国际收支恢复平衡。收入调节机制:逆(顺)差→国内生产下降(增加)→国民收入减少(增加)→社会总需求减少(增加)→进口支付减少(增加)→逆(顺)差得到改善。第二、国际收支货币调节机制,即国际收支差额会影响货币供应量,引起利率和价格的变化,从而促使国际收支恢复平衡。货币调节机制:逆(顺)差→外币支出增加(减少)→储备减少(增加)→进口减少(增加)→逆(顺)差得到纠正。3、在浮动汇率制下,国际收支市场调节机制主要表现为国际收支汇率调节机制,即国际收支差额会引起汇率的变化,并通过后者调节国际收支。汇率调节机制:逆(顺)差→对外汇需求增加(下降)→外币升(跌)本币跌(升)→进口(出口)产品贵→进口减少(出口增加)→逆(顺)差得到纠正。1、在现实生活中市场存在不完全性,影响其国际收支调节作用的发挥。2、国际收支市场调节机制见效较慢。3、市场调节机制无力解决社会制度和生产力国际差异等因素造成的国际收支失。4、在市场调节机制发生作用的过程中,国民收入、价格、利率、汇率、货币供应量等变量的变化可能给一国经济带来消极影响。5、各国政府都在不同程度上积极调节国际收支,这有时使国际收支市场调节机制受到限制。
⑸ 论述调节国际收支失衡的政策与措施.
国际收支的政策调节是指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国家通过改变其宏观经济政策和加强国际间的经济合作,主动地对本国的国际收支进行调节,以使其恢复平衡。人为的政策调节相对来说比较有力,但也容易产生负作用(如考虑了外部平衡而忽视了内部平衡),有时还会因时滞效应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国际收支的政策调节措施有以下几点:
外汇缓冲政策。外汇缓冲政策是指一国运用所持有的一定数量的国际储备,主要是黄金和外汇,作为外汇稳定或平准基金(Exchange Stabilization Fund),来抵消市场超额外汇供给或需求,从而改善其国际收支状况。它是解决一次性或季节性、临时性国际收支不平衡简便而有利的政策措施。
财政政策。财政政策主要是采取缩减或扩大财政开支和调整税率的方式,以调节国际收支的顺差或逆差。
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主要是通过调整利率来达到政策实施目标的。调整利率是指调整中央银行贴现率,进而影响市场利率,以抑制或刺激需求,影响本国的商品进出口,达到国际收支平衡的目的。
汇率政策。汇率政策是指通过调整汇率来调节国际收支的不平衡。这里所谓的“调整汇率”是指一国货币金融当局公开宣布的货币法定升值与法定贬值,而不包括金融市场上一般性的汇率变动。
直接管制政策。财政、货币和汇率政策的实施有两个特点,一是这些政策发生的效应要通过市场机制方能实现,二是这些政策的实施不能立即收到效果,其发挥效应的过程较长。因此,在某种情况下,各国还必需采取直接的管制政策来干预国际收支。
国际借贷.国际借贷就是通过国际金融市场、国际金融机构和政府间贷款的方式,弥补国际收支不平衡。国际收支逆差严重而又发生支付危机的国家,常常采取国际借贷的方式暂缓国际收支危机。但在这种情况下的借贷条件一般比较苛刻,这又势必增加将来还本付息的负担,使国际收支状况恶化,因此运用国际借贷方法调节国际收支不平衡仅仅是一种权宜之计。
国际经济、金融合作(国际经济合作、国际金融合作).如前所述,当国际收支不平衡时,各国根据本国的利益采取的调节政策和管制政策措施,有可能引起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和矛盾。因此,除了实
施上述调节措施以外,有关国家还试图通过加强国际经济、金融合作的方式,从根本上解决国际收支不平衡的问题。
⑹ 国际收支不平衡的主要原因及其调节的政策措施
产生国际收支失衡的主要原因 (一)结构性失衡 因为一国国内生产结构及相应要素配置未能及时调整或更新换代,导致不能适应国际市场的变化,引起本国国际收支不平衡。 (二)周期性失衡 跟经济周期有关,一种因经济发展的变化而使一国的总需求、进出口贸易和收入受到影响而引发的国际收支失衡情况。 (三)收入性失衡 一国国民收入发生变化而引起的国际收支不平衡。一定时期一国国民收入多,意味着进口消费或其他方面的国际支付会增加,国际收支可能会出现逆差。 (四)货币性失衡 因一国币值发生变动而引发的国际收支不平衡。当一国物价普遍上升或通胀严重时,产品出口成本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下降,在其他条件不变、变的情况下,出口减少,与此同时,进口成本降低,进口增加,国际收支发生逆差。反之,就会出现顺差。 (五)政策性失衡 一国推出重要的经济政策或实施重大改革而引发的国际收支不平衡。 (六)贸易竞争性失衡 由于一国商品缺乏国际竞争力所引起的失衡 (七)过度债务性失衡 一些发展中国家在发展民族经济的过程中,违背了量力而行的原则,借入大量外债,超过了自身的承受能力,同时一些发达国家实施高利率政策和保护主义措施,结果使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进一步恶化,国际收支逆差不段扩大
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自动调节,二是人为调节。 (一)自动调节 指国际收支在失衡后一定时期内可自动恢复均衡
1.金本位制度下的自动调节机制
其基本思想是:各国只要遵循游戏规则,一国国际收支失衡,可以通过黄金的自由输出入和物价的涨跌而自动取得平衡。 所谓游戏规则: (一)规定货币含金量并以铸币平价决定汇率; (二)黄金在国际间自由流动; (三)各国不采取任何抵消黄金流出入对本国货币供应量影响的货币政策 (四)自由商品市场,不以任何政策加以干预,物价上个具有完全弹性,各国之间处于完全竞争、充分就业状态。 2.纸币流通制度下的自动调节机制 (1)固定汇率下的自动调节机制 (2)浮动汇率下的自动调节机制 (二)人为调节
编辑本段审批程序
在纸币流通制度下,国际收支自动调节机制因为要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其正常运作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其效应往往难以正常体现,尽管人为的调节也具有一定的负作用,但各国都在不同程度上予以运用。 1.支出变更政策:指通过改变社会总需求或经济中支出的总水平,进而改变对外国商品、劳务和金融资产的需求,以此来调节国际收支失衡的一种政策。它主要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2.汇率政策:指一个国家通过调整汇率改变外汇的供求关系,由此影响进出口商品的价格和资本流出入的实际收益,进而达到调节国际收支失衡的一种政策。 国际收支失衡
汇率政策的运用受到一些条件的约束,比如:进出口商品供给和需求的弹性。 3.资金融通政策:指一国通过动用官方储备和使用国际信贷便利而调节国际收支失衡的一种政策。主要用于解决临时性的国际收支失衡。 4.直接管制政策:指一国对国际经济交易直接采用严格的行政管制,主要包括外汇管制和贸易管制。 直接管制的弊端:阻碍了市场机制,容易受到国际社会的指责,是暂时的政策管制,使庇护者有依赖性,会阻扰将来政策的改变。 5.国际经济金融合作政策 总之,调节国际收支失衡的政策是多样化的,每一种政策都有其各自的特色与调节功效,一国可根据具体情况予以取舍。取舍的基本原则是: 第一,应根据国际收支失衡的具体原因选择调节政策; 第二,应多通过政策搭配方式来调节国际收支; 第三,选择调节国籍收支失衡的政策,应尽量不与国内经济发生冲突或尽量减少来自他国的压力,以免影响国际间正常的经济关系。
⑺ 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手段和政策措施
国际收支的调节政策有哪些?
国际收支的自动调整机制虽然有其优点,但它们只能在某些条件或经济环境下才会发生作用,而且作用的程度和效果无法保证,所需要的过程也比较长。因此,当国际收支出现失衡时,一国当局往往不能完全依靠经济体系的自动调整机制来使国际收支恢复均衡,而需要主动采取适当的政策措施。为方便起见,我们下面主要以国际收支赤字为例来说明一国政府的政策选择。对于国际收支盈余,则可以反过来叙述。
当一国国际收支出现失衡时,政府面临着三个层次的政策选择。首先他们必须决定是通过融资来弥补国际收支赤字,还是通过调整来消除赤字,或是寻求弥补与调整的某种适当的组合。前者是指当局通过借款或动用外汇储备向外汇市场提供外汇,以弥补外汇市场的供求缺口;后者是指当局通过各种调整政策来消除外汇市场的供求缺口。其次,如果确定用调整手段,则在确定调整程度后,当局必须决定是用支出变更政策还是使用支出转换政策来达到增加外汇收入,减少外汇支出的目的。前者是指改变支出的水平,后者是指改变支出的结构,即改变支出在外国产品与本国产品之间的比重。再次,转换政策可以通过贬值或贸易政策
得以实现,即通过提高外币的价格来诱使进口数量的减少,出口数量的增加,或通过外汇管制和进口配额等来直接限制进口的数量,通过出口补贴、出口退税等措施来奖励出口。因此,一国在实施支出转换时,还必须在这两类手段之间进行权衡。
(1)外汇缓冲政策
指一国运用官方储备的变动或临时向外筹借资金来抵消超额外汇需求或供给。通过这一政策来融通一次性或季节性的国际收支赤字,是一种既简便又有益的作法。它能够使本币汇率免受暂时性失衡所造成的无谓波动,有利于本国对外贸易和投资的顺利进行。然而,一国官方储备规模毕竟是有限的,因此不能完全依靠这种资金融通的办法来弥补那些巨额的、长期的国际收支赤字。否则将遭致外汇储备的枯竭或外债的大量累积,对于赤字问题的解决还是无济于事。当那些长期性国际收支赤字出现时,调整政策的实施是不可避免的。但在调整期间,适当地运用这一政策来作为辅助手段,放慢调整速度,就可以为调整创造宽松的环境,使国内经济避免因调整过猛所带来的难以承受的震动。
(2)财政和货币政策 .
当一国出现国际收支赤字而需要进行调整时,当局可以实行紧缩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在财政政策方面,可供采用的措施主要是减少财政支出和提高税率,在货币政策方面,当局可以调高再贴现率,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或在公开市场卖出政府债券,等等。紧缩性财政货币政策可以通过三个渠道来影响国际收支:第一,它通过乘数效应减少国民收入,由此造成本国居民商品和劳务支出的下降。只要它能够降低本国的进口支出,就可以达到改善国际收支的目的。这一收入效应的作用大小显然取决于一国边际进口倾向的大小。第二,它通过诱发国内生产的出口品和进口替代品的价格下降,提高本国贸易品部门在国际和国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刺激国外居民将需求转向本国出口品,也刺激国内居民需求从进口品转向进口替代品,从而获得增加出口,减少进口的效果。这一相对价格效应的大小取决于进出口供求弹性。第三,紧绍性货币政策还会通过本国利息率的上升,吸引国外资金流人的增加,本国资金流出的减少改善资本账户收支。这一利率效应的大小取决于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与国内外资产的替代性高低。
然而,这类政策的局限性在于,国际收支的改善是以牺牲国内经济为代价的,往往与国内经济目标发生冲突。紧缩性政策在减少进口支出的同时也抑制了本国居民对国内产品的需求,由此会导致失业和生产能力过剩。如果所造成的负担主要落在投资上,还会影响长期的经济增长。因此,特别在本国经济业已不振,失业已经严重的情况下,国际收支赤字的出现,常常使当局的宏观经济政策陷入左右为难的泥潭。只有在国际收支赤字是因总需求大于充分就业条件下的总供给引起的情况下,采取紧缩性经济政策才不至于牺牲国内经济目标。因此,这类政策适宜于用来纠正国际收支的周期性赤字。
(3)汇率政策
指运用汇率的变动来消除国际收支赤字。一国通过汇率的贬值改善国际收支的效果,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①进出口需求弹性之和是否大于1。②本国现有生产能力是否获得充分的利用,这是因为贬值后的需求转换还需要依靠本国贸易品(出口品和进口替代品)部门供给的增加来满足。③贬值所带来的本国贸易品与非贸易品(包括劳动)的较高相对价格之差是否能维持较长的一段时期。在充分就业的条件下,贸易品供给的增加主要依靠生产资源从非贸易品部门释放出来;汇率贬值所引起的国内物价上涨,是否能为社会承受,也是汇率贬值政策实施时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在经济处于满负荷运行状态的情况下,汇
率贬值政策必须结合紧缩性政策来实施,否则将遭致严重的通货膨胀,且不易收效。
(4)直接管制
实行贬值政策和紧缩性财政货币政策来纠正国际收支的长期性失衡,必须通过市场机制才能发挥作用,而且还需要经过一段较长的时间。对于结构性变动所引起的国际收支失衡,以上政策实施也都难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尤其在出现国际收支结构赤字的情况下,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对国际经济交易采取直接干预办法,即实行直接管制。
直接管制包括外汇管制和贸易政策。从实施的性质来看,直接管制的措施有数量性管制措施和价格性管制措施之分。前者主要针对进口来实施,包括进口配额、进口许可证制、外汇管制等各种进口非关税壁垒。后者既可用于减少进口支出,主要指进口关税,也可用来增加出口收入,如出口补贴、出口退税、外汇留成、出口信贷优惠等。从实施的效果来看,数量性管制措施能够在短期内迅速削减进口支出,立竿见影,而价格性管制措施的作用渠道则基本上同于汇率政策。
直接管制和汇率贬值同属支出转换政策,但前者属于择类性控制工具,而后者属于全面性控制工具。其实施通常能使改善国际收支收到非常迅速的效果。直接管制措施的特点是比较灵活,可国可以对维持生产和生活水平所必需的中间产品和消费品进口、扩大生产能力所需的资本品(机器设备等)进口不实行限制,或者限制程度轻一些,而对奢侈品进口则严加控制,同时在出口方面可以重点奖励重要的或非传统的产品生产和出口。因此,适当地运用直接管制措施,可以在纠正国际收支赤字的同时不影响整个经济局势。但是,采用这种调整政策来维持国际收支平衡,仅仅是变显性赤字为隐性赤字。一旦予以取消,除非经济结构相应得到改善,否则国际收支赤字仍然会重新出现,因此许多国家采用直接管制措施,主要是用以配合产业政策的实施。再者,直接管制还十分容易引起贸易伙伴国的报复。一旦对方国家也实行相应的报复性措施,往往导致国与国之间的“贸易战”,使原先实行直接管制措施的国家前功尽弃。另外,实行直接管制,也容易造成本国产品生产的效率低下,对外竞争能力不振,引起官僚作风和贿赂风气的兴起。因此,西方国家对采用这项措施一般比较谨慎。
⑻ 简述国际收支失衡的政策调节。
国际收支失衡是与 “国际收支平 (均)衡” 相对而言。国际收支失衡 (不平衡)是一国经常发生的,不可避免的。这种国际收支失衡表现为顺差或逆差。
如果,一国的国际收支出现过大的顺差或逆差都会对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因国家、时期不同而异,主要有以下原因: 第一,受经济周期性变化的影响。
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存在着周期性,周期性的不同阶段对国际收支有不同的影响。
一般说来,繁荣时期,由于生产的高涨,进出口大幅度增加,经常项目可能出现顺差,外汇储备相应上升,而在萧条时期,随着生产下降,出口减少,导致国际收支恶化。
第二,受经济结构的影响。经济结构指一国国内各生产部门间客观上形成的一定比例关系。这种经济结构状态是由该国的地理环境、经济条件和技术水平等因素所造成。
(8)国际收支失衡怎么调节扩展阅读:
主要原因
产生国际收支失衡的主要原因
(一)结构性失衡
一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往往取决于贸易收支状况。如果世界市场的需求发生变化,本国输出商品的结构也能随之调整,改该国的贸易收支将不会受到影响;相反,如果该国不能适应世界市场的需求而调整商品的输入结构,将使贸易收支和国际收支发生不平衡。
由这类因为一国国内生产结构及相应要素配置未能及时调整或更新换代,导致不能适应国际市场的变化,而引起本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称为结构性不平衡。
(二)周期性失衡
西方国家经济受再生产周期规律的制约。在再生产周期的各个阶段,由于人均收入和社会需求的消长,会使一国的国际收支产生不平衡。
由于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发展,主要西方国家经济周期阶段的更替会影响其他国家经济,致使各国发生国际收支不平衡。
这类跟经济周期有关,一种因经济发展的变化而使一国的总需求、进出口贸易和收入受到影响而引发的国际收支失衡情况,称为周期性不平衡。
⑼ 论述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以及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手段
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结构性失衡
因为一国国内生产结构及相应要素配置未能及时调整或更新换代,导致不能适应国际市场的变化,引起本国国际收支不平衡。
(二)周期性失衡
跟经济周期有关,一种因经济发展的变化而使一国的总需求、进出口贸易和收入受到影响而引发的国际收支失衡情况。
(三)收入性失衡
一国国民收入发生变化而引起的国际收支不平衡。一定时期一国国民收入多,意味着进口消费或其他方面的国际支付会增加,国际收支可能会出现逆差。
(四)币性失衡
因一国币值发生变动而引发的国际收支不平衡。当一国物价普遍上升或通胀严重时,产品出口成本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下降,在其他条件不便、变的情况下,出口减少,与此同时,进口成本降低,进口增加,国际收支发生逆差。反之,就会出现顺差。
(五)政策性失衡
一国推出重要的经济政策或实施重大改革而引发的国际收支不平衡。
调节国际收支的手段主要有:
财政政策 采取扩大或缩减财政支出和调整税率的方式来调节国际收支的顺差或逆差。当国际收支大量顺差、国际储备较多时,采取增加财政预算、扩大财政支出、降低税率、刺激投资等手段,可以提高消费水平,促使物价上涨,增加国内需求和进口,减少顺差。当国际收支大量逆差时,则可采取削减财政预算、压缩财政支出、增加税收、紧缩通货等措施,迫使国内物价下降,增加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能力,减少逆差。
金融政策 采取利率调整、汇率调整和外汇管制等政策来调节一国的国际收支:①利率调整。提高或降低银行存款利率和再贴现率,可以吸引或限制短期资本的流入,调节国际收支失衡。当国际收支出现大量顺差时,可以降低利率,促使资本外流和扩大投资规模,使顺差缩小。当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可以提高利率,吸引外资流入,控制投资规模,使逆差缩小。但是,提高利率会使本币汇率上升,容易影响国内投资,抑制商品出口,从而发生贸易收支逆差或使逆差扩大,从根本上影响国际收支的改善。因此,只有在币值严重不稳,国内经济和金融状况不断恶化时才采取调整利率的措施。②汇率调整。通过货币法定升值或贬值,提高或降低本币的汇率,可以改善国际收支。货币升值后,本国商品的国际市场价格就会相应提高,进口商品的国内价格就会下降,在客观上起到鼓励进口、抑制出口的作用,从而使顺差减少;相反,货币贬值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逆差。但运用汇率手段调节国际收支失衡,往往会遭到其他国家的抵制。③外汇管制,指一国政府机构以行政命令的方式,直接干预外汇的自由买卖或采取差别汇率。当一国国际收支逆差扩大、外汇入不敷出时,制定严格的外汇管制条例,对外汇买卖、外汇的收入和支出实行严格管制,控制外汇的支出和使用,防止资本外逃,可以达到改善国际收支的效果。
贸易管制政策 贸易管制政策的着眼点是“奖出限入”。在奖出方面,主要是实行出口信贷、出口信贷国家担保制和出口补贴。出口信贷是由进出口银行为扩大出口向本国出口商或他国进口商提供的贷款。出口信贷国家担保制是由国家行政当局对本国出口商向外国进口商提供的买方信贷提供担保,一旦进口商拒付货款或无力偿还贷款而使本国出口商受到损失时,由国家负责补偿损失。出口补贴是国家行政当局为提高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对本国出口商提供现金补贴或税收方面的优惠。在限入方面,主要是实行关税壁垒、进口配额制和进口许可证制。关税壁垒是指贸易进口国为限制或阻止某种商品的输入而对进口商品征收高额关税的措施。进口配额制即贸易进口国为限制进口而对某些商品的进口规定最高的数量或金额。进口许可证制度是贸易进口国为限制进口而对某些商品实行进口控制的手段。它规定,某种商品只有在领取许可证时才能获得进口所需的外汇。
国际借贷 通过国际金融市场、国际金融机构筹资或政府间贷款,可以获取资金弥补国际收支逆差。但在国际收支严重不平衡的情况下,获得国际贷款的条件往往很苛刻,势必增加还本付息的负担,使今后的国际收支更加恶化。因此,国际借贷只能作为调节国际收支失衡的权宜之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