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当前国际秩序的主要特征
主导价值观、国际规范和制度安排是国际秩序的构成要素,本节将通过描述当前国际秩序的这三个要素的现状来分析当前国际秩序的基本特征。
1西方价值观的主导地位
西方现代价值观中的自由、平等、民主是制定当前国际规范的主导性原则。冷战时期共产主义价值观曾与西方价值观进行过抗衡,但冷战结束后,西方价值观在国际社会长期占据主导地位。虽然儒家文明、伊斯兰文明、佛教文明等传统价值观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社会影响力大于西方文明,但它们对于国际规范制定的影响力都无法与西方现代价值观相比。《联合国宪章》被认为是当前国际秩序的基础,而这个宪章体现的基本上是美国在二战胜利时的价值观,因为美国通过二战获得了最大的国际规则制定权。
近年来,西方价值观开始受到国际社会的质疑。2003年,美国不顾国际社会的普遍反对发动了伊拉克战争,从而使美国的国际战略信誉大幅下降。2008年的金融危机,暴露出美国金融机构的欺骗行为和其政府对金融机构监管不力,这使得美国的经济信誉下降。
与此同时,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快速上升,国际社会开始关注以什么价值观指导建设国际新秩序的问题。在肯定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共同价值观的同时,中国政府还提出了互商互谅、多边主义、共建共享、包容互惠、和而不同等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价值观。不过这些新价值观目前还未获得国际主导地位。
2双重标准的国际规范
当前国际规范的特点是西方中心主义的双重标准。
冷战时期,美国和苏联是世界主导国,且都是霸权国,因此由它们制定的国际规范带有双重标准特点。这种双重标准表现为对盟友采取道义原则,即以非武力的方式解
⑵ 当前国际秩序是怎样的如何认识中国在国际秩序演变中的作用
摘要 中国在国际秩序的演变过程中,担负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自20世纪至今,中国扮演在国际秩序演变中的作用,从被迫遵守者的角色,变成了秩序的参与者,再到秩序的重要参与者,发展到今天的新秩序的塑造者之一。
⑶ 当今的全球治理秩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当前,全球治理结构出现了新态势,表现在全球治理机制日益碎片化,全球治理主体日益多元化,全球治理价值日益分散化及全球治理结果日益模糊化。其中,作为治理主体之一,新兴大国的群体性崛起对治理结构变迁的影响最为关键。全球治理结构的新境况对既有的国际秩序产生了严重冲击,体现在大国主导的秩序结构变迁、国际组织数量和范围的扩散、国际法规则功能与价值领域的扩大以及国际事务协同解决的增加等方面。中国与国际秩序的关系在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更受关注,通过探讨新时期中国的全球治理主张,有助于从容应对处于演进中的国际秩序。改革传统的全球治理机制,稀释西方发达国家长期主导的权利。
⑷ 当前国际形势的变化有哪些突出特点
当前国际形势的变化突出特点有:
1、全球性经济危机与社会危机叠加发生,国际政治经济秩序面临深刻调整。
2、国际力量对比旧的平衡被打破,在新的力量平衡构建过程中,大国关系走向出现了不确定性。
3、全球性的两极分化加剧,政治激化导致对抗性因素上升。
4、西方国家面临体制结构调整震荡。
5、伊斯兰国家对社会现代性的诉求与其原有的文化、宗教、体制发生了尖锐的冲突,引起地区规模级的持续动乱并严重外溢。
6、全球工业化进程推动人类海洋工业文明时代来临,基于物质资源的海上争夺与对抗凸显。
7、地球生态恶化,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给社会造成的负荷几近极限,生态危机正向社会危机转化。
8、网络媒体的消极作用持续发酵,网络空间日益成为国家安全的新挑战。
9、国际公共认知能力严重滞后,国际社会对全球治理的新情况、新需求准备不足,反应不力,举措失当。
10、非常态下的利益冲突难以调和,国际社会的诸多矛盾在非常态氛围中存在激化、失控的危险。
(4)当前的国际秩序如何扩展阅读:
1、全球性经济危机与社会危机叠加发生,国际政治经济秩序面临深刻调整。
金融危机爆发至今多年,但余威犹在。世界范围内的萧条之后人们并没有看到传说中的蓬勃复苏,金融危机逐渐转化为债务危机,在经济持续低迷的作用下,各国政治和社会也遭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
当原有体系不能再通过有效的输出来控制世界的时候,新兴力量便孕育而生,国际力量此消彼长会进一步加快。当前,多中心国际秩序已显现,世界权力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尤其是美国单方面主导国际秩序的能力在削弱,加速了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重组。
2、国际力量对比旧的平衡被打破,在新的力量平衡构建过程中,大国关系走向出现了不确定性。
危机时代全球原有平衡被打破,世界各主要国家受到金融危机影响程度不同,导致国际格局正发生深刻变化,传统西方大国(美欧日)集体下沉,新兴国家群体性崛起,其中以金砖四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表现最为亮眼,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强劲的增长态势对世界经济的贡献举足轻重,也推动了世界权力重心的东移。
3、全球性的两极分化加剧,政治激化导致对抗性因素上升。
经济全球化在推动生产力向前发展的同时也加深了全球的两极分化,发达国家利用资本、技术优势,通过不平等的国际贸易控制、盘剥发展中国家,数字鸿沟愈来愈大。
随着科技革命的到来,资本所具有的内在扩张性特质更加显现,发达国家的优势地位日益被强化,而原本弱势的发展中国家越发处于不利地位。
4、西方国家面临体制结构调整震荡。
西方国家正在经历的经济衰退、政治动荡、社会抗议等种种困境表明西方正经历二战以来最严重的危机。此轮危机把西方国家的制度缺陷和结构性矛盾暴露无遗,而新自由主义、紧缩财政等并未带领西方走出困境。
信任危机冲击社会稳定,社会极端思潮抬头,此起彼伏的民众抗议既是民众表达对就业、移民、医疗、福利等制度的不满,也是西方社会中产阶级萎缩、贫富分化加重的表现,体制矛盾最终酿成体制危机。西方国家的体制机制正在面临巨大的变革压力。
5、伊斯兰国家对社会现代性的诉求与其原有的文化、宗教、体制发生了尖锐的冲突,引起地区规模级的持续动乱并严重外溢。
伊斯兰国家在经历风暴洗礼后并未走出阴影,埃及、利比亚再次陷入危机,叙利亚、伊朗局势依旧胶着,中东局势远未明朗。
全球化密切了中东和世界的联系,也触动了伊斯兰国家政治民主化这一敏感神经,国家政治民主化、现代化的呼声鹊起,政府面临的压力骤增,但由于担心政权合法性受到质疑,政治和社会改革的议题始终停留在讨论层面,制度构建和创新缺乏原始动力。
如何处理民众日益强烈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诉求不仅是伊斯兰国家面临的困境,也是其他国家相当长时间内不得不面临的严峻挑战。
6、全球工业化进程推动人类海洋工业文明时代来临,基于物质资源的海上争夺与对抗凸显。
陆地资源逐渐枯竭,人类将目光投向了新能源,而深海的油气资源、可燃冰、海滨砂矿、多金属结核等,储量之大远超当今人类需求。
对能源需求的激增促使海洋科技突飞猛进,人类对海洋资源的勘探开发进入新阶段,各国不断上演“蓝色圈地”运动,海上竞争愈演愈烈,各种利益矛盾凸显。
国际海洋争端日趋复杂迫使各国调整各自的海洋战略,中国的“海洋强国”战略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的,这既符合中国国情,也能在海洋工业文明时代更好地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和国土安全。
7、地球生态恶化,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给社会造成的负荷几近极限,生态危机正向社会危机转化。
在当前人类面临的三重危机中,金融危机是短期危机,在一段时间内可以得到恢复和改善,而生态危机和能源危机是更为严重的长期危机,并不能通过政策刺激消除,需要人类重新审视在自然中的地位和作用。
8、网络媒体的消极作用持续发酵,网络空间日益成为国家安全的新挑战。
信息技术的发展催生了人类活动的第五维空间,网络已经嵌入了人类的整个社会运行,关乎社会系统能否正常运转,这意味着网络赋予了国家安全新内涵,可以说,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
9、国际公共认知能力严重滞后,国际社会对全球治理的新情况、新需求准备不足,反应不力,举措失当。
气候变化、非传统安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等全球性问题对全球治理的需求空前高涨,而国际社会对全球治理的供给却明显下降。
究其原因:一是世界经济的持续萧条使得各国政府无力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全球治理中,各国的关注点更多地放在解决国内民众的利益诉求上,内部治理的挑战要远远大于全球治理的需求,各国政府既无意愿也无能力在全球治理方面有所作为,对未来经济的悲观预期是全球治理推进的巨大阻力,各国政府口惠而实不至便源于此。
二是“反全球化”浪潮不绝于耳,此轮金融危机又给“反全球化”提供了最好的理由,而现有国际机制又不能有效解决全球性问题,致使全球治理碎片化,由于主体利益的差异性使得在行动的认同上很难达成共识,造成治理成本增加。
同时,全球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如社会失衡、贫富差距、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等使得全球化的推动者也对全球化犹豫不决,给全球治理体系带来新挑战。
10、非常态下的利益冲突难以调和,国际社会的诸多矛盾在非常态氛围中存在激化、失控的危险。
国际社会的矛盾源于国家间的利益对抗,当矛盾各方在利益方面的政治关系发生激化,甚至是出乎意料的非常态发展超出内政的心理承受程度,必然会引发内外政治局势的剧烈变化。
基地组织的兴起及在全球制造恐怖袭击与非常态下的利益冲突不无关系。
随着人类需求的不断增长,资源的稀缺性不断显现,加大了利益冲突的风险,再加上经济的不平衡和文化的差异造成国际人权意识的分歧,国家间的“战略互信”很难构建。
⑸ 当前的国际秩序是怎样
中国在国际秩序的演变过程中,担负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自20世纪至今,中国扮演在国际秩序演变中的作用,从被迫遵守者的角色,变成了秩序的参与者,再到秩序的重要参与者,发展到今天的新秩序的塑造者之一。在1941年珍珠港事变之前,中国是国际秩序的被迫执行者(这种被迫执行在很多时候,是以牺牲中国的国家利益为代价的)。因为清朝灭亡后国内连年内战,中国的国力损耗过巨,全世界主要的强国几乎都要求虚弱的中国遵守其自清朝以来其为中国制定的国际秩序准则。1941年珍珠港事变之后,中国的国际作用开始凸显。为了牵制日本的力量,英国、美国、前苏联开始重视中国的作用。中国开始在国际秩序中,扮演重要参与者的角色:抵抗了日本对外扩张的主要陆上军事力量。这时候的中国,担任了秩序参与者的角色。1957年朝鲜战争结束之后,中国开始在东亚、东南亚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在越南战场先后同法国、美国交手之后,中国开始成为国际秩序的重要参与者。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席位之后,这一角色的作用,愈发凸显。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至今,尤其是亚洲开发银行的建立,中国从规则的重要参与者,完成了向规则制定者角色的转变。亚洲开发银行的成立,是中国开始主导某一层面的地区经济事务的开始,也是中国成为世界秩序的制定者的角色之一的标志。
⑹ 当前国际秩序是怎样的
现在的国际秩序还是“以联合国为核心,以国际协商为准则的雅尔塔体系”的延伸。
雅尔塔体系是1945年为了压制德意日法西斯而建立的,至今已过去了七十年的时间。联合国依然担任着处理国际纠纷的作用,《联合国宪章》依然是联合国193个会员国都遵守的准则。联合国安理会的五个常任理事国,也仍然是维持战后秩序的核心。这七十年里,虽然有过冷战,美苏争霸,苏联解体。后冷战的“一超多强”格局。但是雅尔塔体系的根本并没有被动摇。国际协商成为处理国际间矛盾的准则。虽然70年里小仗不断,但大国间都心怀某种默契,并没有新的世界大战。“和平与发展”依然是当今世界的主流。
所以我们还是有理由认为,雅尔塔体系依然是当今国际秩序的主流。
⑺ 我国当前的国际局势
一、我国当前的国际局势种种特点:
1、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谋和平、求合作、促发展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越来越多的国家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提倡多边主义和发展模式多样化。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合作深入发展,给各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更多机会和更大空间。但是,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地区问题大大存在,局部冲突时时隐藏。毒品走私、跨国犯罪、环境污染、严重传染性疾病和重大自然灾害等是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威胁,面对机遇和挑战,世界各国应顺应历史潮流,加强协调合作,共同应对挑战,让世界少一些战火,多一些安宁幸福的生活。
当前国际局势多极化发展明显,总体来讲是稳定中夹杂着动荡,虽然美国称霸一方的局面没有得到彻底改变,但是世界上很多其他的国际政治力量也逐步发展成为了世界多极中的一极,比如有迅速崛起的中国,国力得到大大恢复的俄罗斯及不断壮大崛起的印度及欧盟等等。可以说世界多极化发展的趋势日趋明朗。另外,在世界多极化发展的大趋势中,我们可以断定和平与发展仍然是世界发展的主流趋势,但是国际局势还是呈现出了稳定中有动荡的局面,尤其是局部性的动荡与紧张还是不断出现,甚至说很多地域性的动荡和不稳定还在有所加剧,这样的国际局势也严重影响到了世界和平与发展。
2、世界经济全球化及区域经济合作化的影响。
随着当前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和新材料技术及生物技术等高科技的日益突破,各种重要的生产要素当前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有效配置和优化,经济全球化及区域经济合作化也得以深入发展,这将会为各国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良好的发展机遇。另外,经济区域合作化也不但对于提高国家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和自身地位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还非常有利于促进全球经济的多元化及多极化发展。当然经济全球化及区域经济的合作化也给世界各国增加了风险和挑战,同时还加剧了部分国家内部的贫富差别,甚至因此还会产生严重的社会冲突。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一贯强调文明对话的重要性,主张各国在面对冲突或问题的时候都能相互了解和友好合作,都能通过谈话来解决争端。
3、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国际地位得提升中国在改革开放三十年后,我国的经济得以持续稳定发展,这对整个世界的经济增长起到了非常大的拉动作用。
同时这也为世界的和平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因此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是越来越大,国际地位也得以稳步提升。处于深刻变化和多极化发展格局下的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发展综合国力,目的就是在后来的国际秩序中能占有一席之地,中国也不例外,面临机遇的在今后的一个相当长时期里,中国始终都会以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为目标,积极构建平等互利及和睦友好的周边环境,最终为能在中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当前国际局势发展对我国带来的影响。
当前国际形势发展的新趋势也直接对我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最为直接的有二个方面。首先就是当前国际形势的新发展使得我国面临的经济竞争越来越大。随着经济全球化及区域合作化的深入发展,中国的经济发展面临机遇的同时也更面临很多的挑战。特别是在过去时间不久的世界经济危机浪潮中,中国的经济虽然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和影响,但是中国的经济还是实现了高速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的国家就开始把中国当成了自己的强劲竞争对手,因此中国的经济发展就面临了很大的压力,面临的经济竞争也是日趋激烈和残酷。其次,当前国际形势的新发展使得我国的国际安全环境受到了威胁。一方面就是世界军事强国,特别是美国及其盟国都在进一步对军事进行扩张,增加军费开支,这使得世界和平与安全受到了很大的潜在的威胁。
三、面对我国当前的国际局势的策略:
面对当前国际形势发展形势及其对中国带来的影响,中国的发展对策从当前的国际形势发展来看,世界正逐步进入到了经济动荡和格局不断调整革新的新阶段。并且我们还要看到整个国际形势的发展趋势是总体稳定,但是局部动荡和挑战也日益增多,对于中国来说必须要采取相对应的策略来应对。
1、中国必须要正确把握国际形势的新发展趋势和特点,做到应对国际经济挑战。
在日趋复杂的国际局势中找准我们国家的身份定位是非常重要的,中国在飞速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清醒认识到虽然说国际政治力量对比和国际政治体系结构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是我们要看到整个世界的政治及经济秩序并没有得到彻底改变,很多新兴的国家和地区正处于不断成长的时期。还要认识到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中不能轻视西方国家的政治和经济力实力,要看到西方发达国际至少在目前还有很强大的核心竞争力。同时我们要认识到中国的发展道路和中国的发展模式是在不断完善和调整中发展起来的,并且整个发展过程也是非常复杂多变的。
基于以上的分析和认识,中国必须做到趋利避害,采取有效措施来应对可能面临的发展困境,从而积极推动新的国际经济政治秩序的重新构建,最终达到进一步巩固和提高我们国家的国际地位的目的。具体来讲,中国必须要积极参与到需要中国参与和帮助的各种国际救援中,从而树立起良好的国际形象和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另外,中国对外来讲还必须要主动参与到众多的国际新规则制定过程中来,对内来讲仍然必须要始终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动摇,这样可以从国际和国内两个方面来为我国的发展保驾护航。
2、中国要抓住发展的机遇,同时要尽力化解各方面的矛盾。
当前的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促使了很多的发展中国家正迅速崛起,使得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兴起,国际经济和政治格局也日益走向多极化。这不但对于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非常有利,而且也非常有利于保持世界的多样性。从我们国家的发展角度来看,我国可以获得一个相对良好和稳定的外部发展环境,有利于我国通过独立自主的方式来处理本国事务。
但是另外,我们还要看到,目前的国际形势发展也使得各国都面临一个非常严峻的利益碰撞期,中国在崛起的过程中也不例外,新兴大国的及周边国家对我国的防范意识和态度使得我国发展面临一个非常敏感的矛盾期,为此中国必须要始终坚持共产党领导,同时努力化解来自各个方面的矛盾。比如要积极化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西方意识形态之间存在的矛盾,要积极化解中国崛起同西方遏制之间的矛盾,要积极化解中国发展同新兴大国关系利益调适磨合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等。
3、中国必须要大力实施科技兴国的战略,努力提升本国的科技水平。
从而为我国的发展提供科技保障从一定程度上来讲,一个国家的科技实力水平就决定了其在国际中的实际地位,虽然说我国的科技发展自从改革开放后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也有着自己的独特优势,但是我国的科技发展在当前世界科技革命日新月异的时代背景下还是显得有所不足,所以我国必须要大力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努力提升我国的科技竞争力水平。
我国可以成立由我国着名的战略科学家和经济专家组成的专家组来对我国的科技政策和重大科技计划进行决策和监督实施,从而不断加强宏观调控,强化科技投入。
中国必须要扩大优惠政策来吸引国际着名专家和学者,以便能解决我国当前技术人员缺乏的问题。最后就是中国必须要积极建设和创新科技发展体系,以便能有效应对知识经济发展及技术创新带来的挑战。
总之,通过大力实施科技兴国的战略不但可以大大提升我国在发展过程中的综合竞争力及实力,而且还可以为我国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坚实有力的科技保障。
⑻ 当前国际局势发展趋势
“
西方主导了500年的国际大格局在二战结束时开始发生变化。非西方力量经过70多年发展而逐步壮大,已经超越了临界点。估计大约再过30年,非西方力量将与西方力量并驾齐驱,共同形成总体稳定和基本均衡的国际大格局。但当前,世界经济进入徘徊期,国际力量对比进入盘整期,国际机制建设进入爬坡期,困难和挑战较前更多也更为严峻。因此国际社会、特别是国际主要力量需要排除干扰,透过表象抓住本质,充分认识国际形势的基本走势,准确界定各自的和共同的战略方位,坚持多边主义,反对单边主义,推进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体系、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建设。
本文作者系盘古智库顾问委员会高级顾问、上海国际问题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席杨洁勉,文章来源于《现代国际关系》2019年03期。
”
500年前的地理大发现和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发轫催生了欧美(西方)主导的近代、现代国际大格局,这一状况直到二战结束后才开始发生变化。非西方力量经过70多年发展而逐步壮大,已经超越了临界点。估计大约再过30年,非西方力量将与西方力量并驾齐驱,共同形成新的国际大格局。但是,当前正是充满曲折、矛盾、竞争和斗争的迂回爬坡期。国际体系基础发生变化,国际秩序面临严峻挑战,全球治理相对滞后,因此更需要国际社会特别是国际主要力量充分认识国际形势的基本走势,准确界定各自和共同的战略方位,坚持多边主义和反对单边主义,争取建立总体稳定和基本均衡的国际大格局,进而推进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体系、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建设。
1
当前国际大格局的基本特点
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大格局是国际体系和国际关系的基础,也是我们观察、分析和理解世界变化的重要切入点。
(一)国际格局的定义及时代意义。
国际格局指主要国际力量或主要国际行为体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乃至相互制约所形成的一种较为稳定的结构状态和力量对比态势,一般指综合实力的对比(即本文所述的“国际大格局”),但有时也可分为政治格局、经济格局、安全军事格局等。
当前国际社会对国际大格局的表述和定义尚未完全角成共识。美国较多采用“世界力量中心”或“世界力量对比”的说法。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早在1971年7月6日的一次演讲中,就把美国、苏联、欧洲、日本和中国列为“世界五大中心”。当年认同尼克松“世界五大中心”之说的基辛格在近半个世纪后对世界主要力量有了新诠释。他在《世界秩序》一书中把美国列为领导力量,欧洲、中国和亚洲列为重要力量,还从非国家的多种文明和科技发展等方面看待世界的重要力量。欧盟认为,当今世界是欧、美、中三大力量并立的格局。俄罗斯和中国以“多极化”来概括当前国际格局,指出:“双方相信,当前国际体系正在朝着多极化演变。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崛起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二)国际大格局具有相对稳定性。
国际格局一旦形成,将会持续相当长的时期并发挥其影响。正确认识国际大格局的相对稳定性有利于坚持战略方向,增强战略定力。
第一,国际力量多极化是一个长期发展的历史进程。上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国际力量对比开始从美苏两极向多极化发展,这一趋势延续至今。冷战结束近30年来,国际主要力量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正在走向从量变到质变的临界点。一方面,政治安全上的西强东弱和经济科技上北强南弱的基本态势尚未发生根本的转变,西方在力量对比上仍处于相对优势。另一方面,政治外交上的东升西降和经济金融上的南上北下的国际力量对比趋势也在继续,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力量的优势正在逐步丧失。继中国和印度等发展中大国崛起之后,非洲大陆崛起的势头也相当强劲,正在同亚洲崛起相互呼应,在气势上直逼美欧。而且,非西方力量的上升正在从经济和政治领域迅速向科技、文化、教育、舆论等诸多领域迅速拓展。
第二,时代的主题和时代命题仍将长期保持不变。在上世纪80~90年代,中国领导人以杰出政治家的战略远见提出了和平发展的时代主题和时代命题问题。数十年来,尽管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但和平发展依旧是时代主题和时代命题。从时代主题方面讲,国际社会的主流要求不是战争和意识形态斗争,而是谋和平、求发展、促合作。美国和俄罗斯在叙利亚有武装对抗,美国和中国在经贸问题上有斗争,但当今世界与爆发一战、二战和冷战前夜的世界具有本质的不同。世界大战或主要力量大规模武力对抗的可能性依旧很小,一些武装、宗教和种族冲突仍在可控范围之内。乌克兰的舰艇在刻赤海峡遭到俄罗斯扣押,但美国的舰艇在大西洋航行不会遭到俄罗斯潜艇的攻击。从时代命题方面讲,天下远非太平,国际社会面临的战争、动乱、贫困、大规模疾病、气候变化、环境保护等全球性挑战正在以新的内涵和形式向纵深发展。而且,全球治理机制的赤字和滞后更是增加了时代命题的紧迫性和严峻性。
第三,科技进步和创新正在积聚巨大的促变能量。在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机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气时代”)、第三次工业革命(“信息时代”)之后,世界正在开启以人工智能、清洁能源、机器人技术、量子信息技术、虚拟现实以及生物技术为主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科技对经济的促进和催化作用可望达到历史的新高。正如中国领导人所指出的那样:“当前,从全球范围看,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创新驱动是大势所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一些重要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已经呈现出革命性突破的先兆。……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世界主要国家抓紧制定新的科技发展战略,抢占科技和产业制高点。”确实,当前的科技创新正在为世界经济注入新的动力、新的消费和新的发展,其产生的促变能量怎么估计也不会过高。
(三)充分认识国际大格局变与不变的双重特点。
国际大格局态势和趋势的相对稳定性说明,国际形势发展具有自身发展的周期和规律,都需要经过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决定当代国际大格局的一些主要因素具有内在自动和外部互动的持续性,它们的存在和发展维护了转型过渡期的相对稳定,避免了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的崩盘,为新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赢得了时间和空间。
前瞻和清醒地认识国际大格局,不仅能更加科学客观地界定内政外交的战略目标,而且还能为国际社会贡献更多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促使国际社会在顺应时代潮流中形成更多合作的正能量。而且,我们还要充分认识到国际大格局绝非任何一国之力所能单独担当,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共同建设。
需要指出的是,在国际关系中,不变是相对的,变化是绝对的。对此,我们一定要有战略耐心和战略定力,既要遵循历史发展的规律和持之以恒的不懈努力,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善用历史机遇期。特别是在面临重大变化时,更要与时俱进,从容和有效地应对,在变化中胜出。
2
国际大格局变化的动因
国际大格局的变与不变只是表象,我们需要透过表象认清其本质,并进而达到正确认识和有效应对的目的。正确认识国际大格局的态势和趋势是坚定人类社会向前发展信心的基础,准确把握这些态势和趋势又能坚定战略定力和坚持战略目标,从而在千变万化的国际形势中促进国际大格局朝着总体稳定和基本均衡的方向继续前进。
(一)世界经济在曲折中发展。
物质是世界的第一属性,经济发展是国际社会稳定的压舱石。近30年来,世界经济的发展既有增长的有利因素也有举步维艰的困难。一方面,在上世纪90年代的信息革命、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时显现的国际合作意识和当前的科技创新等都为世界经济注入了动力,在总体上避免了世界经济的大衰退,并使美国、中国、印度等主要经济体维持了一定速度的增长。此外,国际社会虽然在世界贸易组织的功能和改革方面屡屡受挫,但创建了二十国集团峰会及有关机制以取代原有的西方七国集团而成为国际经济合作的主要平台。另一方面,世界经济在其最具活力的亚洲发生了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和日本“失去的20年”,2008年爆发于美国的次贷危机终又演变为全球金融危机。10年来,世界经济增长乏力,贸易投资等也深受影响。世界经济有进有退,曲折前进。
(二)大国的动态平衡。
与二战后和冷战后相比,当前的大国力量对比的差距正在缩小。在政治方面,美国的领导力和主导力都在下降,欧洲的自主和自强意识在增强,俄罗斯力图重振大国雄风,中国的国际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在经济实力方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全球经济体2018年排行榜前十名依次为:美国(20.412万亿美元)、中国(14.1万亿美元)、日本(5.167万亿美元)、德国(4.211万亿美元)、英国(2.936万亿美元)、法国(2.925万亿美元)、印度(2.848万亿美元)、意大利(2.181万亿美元)、巴西(2.138万亿美元)、加拿大(1.798万亿美元)。在国际机制方面,许多大国认识到相互的利益交汇和共处共生的客观现实及需要,因而接受现有国际机制最低限度的约束,维持着国际政治、安全、经济的基本秩序,注意发挥国际机制的作用,如维持气候变化《巴黎协定》和伊朗核协议。
(三)社会思潮的正向动力和逆向阻力。
当前,一些国家朝野的思潮和动向都有新的表现和影响。美国民粹主义把特朗普送进白宫,特朗普政府在“美国优先”的口号下,相继(威胁)退出《巴黎协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伊朗核协议和《中导条约》等,从而在全球范围内冲击了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也影响到许多国家和人民在世界范围内合作共赢的思想和意愿。英国的“脱欧”正在对战后区域一体化领头羊的欧洲形成强大的冲击。此外,中东地区的极端主义导致暴恐主义的思想和行为有恃无恐,致使“伊斯兰国”应运而生并为害世界。但是,我们仍需坚持两点论。在美国特朗普政府“退群”中要看到国际社会对其举动的批评和抑制,在英国“脱欧”中要看到英国国内的辩论和欧盟对地区主义的坚守,在中东地区的“伊斯兰国”现象中要看到极端暴恐
⑼ 当前国际战略形势现状是什么发展趋如何
一、关于国际形势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这个大变局加速演进,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国际贸易和投资大幅萎缩,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发生深刻调整,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
但是,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改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潮流也不可能逆转。
我们要为人民福祉着想,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用实际行动为建设美好世界作出应有贡献。
二、关于多边主义
多边主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多边机制运作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推进全球治理的必然要求,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有效途径。
中国坚定维护多边主义,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坚定维护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
三、关于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促进了商品和资本流动、科技和文明进步、各国人民交往。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
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改变,从长远看,经济全球化仍是历史潮流,各国分工合作、互利共赢是长期趋势。
四、关于中国担当
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
中国外交的总目标是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将继续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多边主义的践行者、联合国事业的坚定支持者、全球公共产品的提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