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国际知识 > 国际通用的里氏震级是如何定义的

国际通用的里氏震级是如何定义的

发布时间:2022-04-12 11:01:26

㈠ 地震中的评价级别里氏是什么意思

源于网络 里氏震级表地震有强有弱,用以衡量地震强度的标尺就是震级,震级通过地震仪器的记录计算出来,其大小与地震中释放能量有关,能量越大震级越高。
目前通用的震级标准,最初由地震学家查尔斯·里克特1935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技术学院公布。这个震级表以他的姓氏命名,即里克特震级表,简称里氏震级表。这种简单而实用的震级标准,最初只用于测量南加州当地的地震,但随着日后在全球普及,里克特也名扬天下。
里克特把地震震级从低到高分为1至10级。接近于震级表高端水平的地震很难测量,因为它们先有发生,高于里氏8级的地震平均每年只发生一次,科学家们没有更多的机会去分析这种顶级地震。
诞生于近70年前的里氏震级表,至今仍是最为通用的地震分级标准。在地震表上,每个级别都比上一级地震的运动和强度增加10倍。
中度地震始于里氏5.0级,超过里氏6.0级就是强烈地震,可以造成现代建筑的损坏。达到里氏7.0级或者更高,就是大型地震,所造成损害范围通常达到数百公里。
目前,科学家开始倾向于使用更加精确的测量法,比如“地震瞬间”,把一次地震释放的能量量化。由于地震的不确定性,科学家们一般会在地震之初估算出一个震级,然后在获得更多数据后更新。
里氏震级相比较通用的其他标准来说,更客观、更从量的基础上测定地震强度。它并不表明地震的影响,但通过地震仪能够精确给出以释放能量为标准的地震等级。
里氏震级表的由来
早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意大利和瑞士的科学家都曾提出过划分震级的方法。但这些标准都是按照地震造成的破坏程度为依据,应该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烈度”,并非真正表示地震的强度。
1039年,美国人里奇特和古登堡在分析加州发生过的地震时,试图建立一种能直接反映地震实际强度的分级法,级分成大、中、小三类。里奇特在研究时发现:越是强的地震,留下的曲线振幅就越大。后来古登堡建议,如果某次地震使距离震中100千米处的标准地震仪的划针摆动1微米,即记录下的曲线振幅宽1微米,这次地震就定义为一级;如果曲线振幅宽达10微米,地震强度则要定为二级。依此类推,曲线振幅每扩大到前一级的10倍,就说明震级高了一级。这就是现在国际上惯用的“里氏震级”的由来。

㈡ 里氏震级是如何划分的

震级

震级是指地震的大小,是表征地震强弱的量度,是以地震仪测定的每次地震活动释放的能量多少来确定的。震级通常用字母M表示。我国目前使用的震级标准,是国际上通用的里氏分级表,共分9个等级。通常把小于2.5级的地震叫小地震,2.5-4.7级地震叫有感地震,大于4.7级地震称为破坏性地震。震级每相差1.0级,能量相差大约30倍;每相差2.0级,能量相差约900倍。比如说,一个6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美国投掷在日本广岛的原子弹所具有的能量。一个7级地震相当于30个6级地震,或相当于900个5级地震,震级相差0.1级,释放的能量平均相差1.4倍。

按震级大小可把地震划分为以下几类:
弱震震级小于3级。如果震源不是很浅,这种地震人们一般不易觉察。
有感地震震级等于或大于3级、小于或等于4.5级。这种地震人们能够感觉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
中强震震级大于4.5级、小于6级。属于可造成破坏的地震,但破坏轻重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多种因素有关。
强震震级等于或大于6级。其中震级大于等于8级的又称为巨大地震。

地震三要素:
发震时刻、震级、震中

地震烈度

同样大小的地震,造成的破坏不一定相同;同一次地震,在不同的地方造成的破坏也不一样。为了衡量地震的破坏程度,科学家又“制作”了另一把“尺子”一一地震烈度。在中国地震烈度表上,对人的感觉、一般房屋震害程度和其他现象作了描述,可以作为确定烈度的基本依据。影响烈度的因素有震级、震源深度、距震源的远近、地面状况和地层构造等。
一般情况下仅就烈度和震源、震级间的关系来说,震级越大震源越浅、烈度也越大。一般来讲,一次地震发生后,震中区的破坏最重,烈度最高;这个烈度称为震中烈度。从震中向四周扩展,地震烈度逐渐减小。 所以,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它所造成的破坏,在不同的地区是不同的。也就是说,一次地震,可以划分出好几个烈度不同的地区。这与一颗炸弹爆后,近处与远处破坏程度不同道理一样。炸弹的炸药量,好比是震级;炸弹对不同地点的破坏程度,好比是烈度。
例如,1990年2月10日,常熟-太仓发生了5.1级地震,有人说在苏州是4级,在无锡是3级,这是错的。无论在何处,只能说常熟-太仓发生了5.1级地震,但这次地震,在太仓的沙溪镇地震烈度是6度,在苏州地震烈度是4度,在无锡地震烈度是3度。
我国把烈度划分为十二度,不同烈度的地震,其影响和破坏大体如下:

小于三度人无感觉,只有仪器才能记录到;
三度在夜深人静时人有感觉;
四~五度睡觉的人会惊醒,吊灯摇晃;
六度器皿倾倒,房屋轻微损坏;
七~八度房屋受到破坏,地面出现裂缝;
九~十度房屋倒塌,地面破坏严重;
十一~十二度毁灭性的破坏;

例如,1976年唐山地震,震级为7.8级,震中烈度为十一度;受唐山地震的影响,天津市地震烈度为八度,北京市烈度为六度,再远到石家庄、太原等就只有四至五度了。
1960年5月22日19时11分发生在智利的8.9级地震是世界上有仪器记录的最大地震。

㈢ 里氏震级什么意思

里氏震级是由两位来自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地震学家里克特(Charles Francis Richter)和古登堡(Beno Gutenberg)于1935年提出的一种震级标度,是目前国际通用的地震震级标准。它是根据离震中一定距离所观测到的地震波幅度和周期,并且考虑从震源到观测点的地震波衰减,经过一定公式,计算出来的震源处地震的大小。

㈣ 里氏震级什么意思

里氏震级(Richter magnitude scale)是由两位来自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地震学家里克特(Charles Francis Richter)和古登堡(Beno Gutenberg)于1935年提出的一种震级标度,是目前国际通用的地震震级标准。它是根据离震中一定距离所观测到的地震波幅度和周期,并且考虑从震源到观测点的地震波衰减,经过一定公式,计算出来的震源处地震的大小。

㈤ 地震的级别怎么定的,里氏是怎么定的(它的由来)

地震有强有弱,用以衡量地震本身强度的“尺子”叫震级。震级可以通过地震仪器的记录计算出来,它的单位是“级”。其大小与地震释放的能量有关,地震能量越大,震级就越大。震级标准,最先是由美国地震学家里克特提出来的,所以又称“里氏震级”。震级每相差2级,其能量就相差1000倍。一个8.5级地震通过地震波释放出来的能量,大约相当于二滩电站连续发电近6年的电能总和。由此可见.大地震释放出的能量是十分惊人的。 一般认为,迄今为止世界上记录到的最大地震是1960年5月22日智利的8.9级地震。由于岩石的强度和破裂的规模都是有限的,所以地震的震级也是有限的。人们至今还没有记录到9级或者更大的地震。如果有人说某日某地将发生9级、10级或者12级的大地震,那显然是不可信的。 按照震级的大小,也可以对地震进行分类,我国通常分为以下几类: 微震 —— 震级小于3级的地震; 弱震 —— 震级等于或大于3级、小于4.5级的地震; 中强震—— 震级等于或大于4.5级、小于6级的地震; 强震 —— 震级等于或大于6级的地震。也有人把震级等于或大于7级的地震称为大震。 对浅源地震而言,一般说来,震级在3级左右的地震就能被人感觉到,震级在4.7级以上的地震就可能造成破坏,震级在6级以上就可能造成较大破坏,7级以上的地震则有可能造成严重破坏。 地震发生的次数与震级存在一定的统计关系。震级越大的地震,发生的次数越少;反之,震级越小的地震,发生的次数越多。全世界每年用地震仪可以测出大约500万次地震,平均每隔几秒钟就有一次,其中3级以上的大约只有5万次,仅占1%;中强震和强震就更少了;全世界7级以上的大震每年平均约有18次,8级以上的地震每年平均仅1次。 地震发生时,通常用地震烈度来描述地面遭受地震影响和破坏的程度,简称烈度。烈度的大小是根据人的感觉,室内设施的反应,建筑物的破坏程度以及地面的破坏现象等综合评定的,它的单位是“度”。用来划分地震烈度标准的是地震烈度表。 我国现行的《中国地震烈度表》,最低为一度,最高为十二度。一度时人完全感觉不到;三度时少数静止中的人有感;四至五度睡觉的人会惊醒,悬挂物摇晃;六度时,房屋损坏,墙体微细裂缝;七至八度房屋破坏,地面裂缝;九至十度房屋倒塌,地面破坏严重;十一至十二度为毁灭性的破坏。

㈥ 震级是怎么算出来的用什么标准衡量

震级是以地震仪测定的每次地震活动释放的能量多少来确定的,震级的标准衡量是里氏标准。

我国使用的震级标准,是国际上通用的里氏分级表,共分9个等级,在实际测量中,震级则是根据地震仪对地震波所作的记录计算出来的。地震愈大,震级的数字也愈大,震级每差一级,通过地震被释放的能量约差32倍。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而在不同的地方会表现出不同的强度,也就是破坏程度。影响烈度的因素有震级、距震源的远近、地面状况和地层构造等。

(6)国际通用的里氏震级是如何定义的扩展阅读:

里氏震级的出现,第一次把地震大小变成了可测量、可相互比较的量,为地震学的定量化发展奠定了基础。迄今为止,伍德—安德森地震仪早已绝迹,成为博物馆的陈列品。但为了保持地震记录的对比和延续性,很多小地震仍会通过仪器的模拟仿真,计算出里氏震级。

地震按震级大小的分类情况:弱震是震级小于3 级的地震;有感地震是震级等于或大于3级、小于或等于⒋5级的地震;中强震是震级大于⒋5级,小于6级的地震;强震是震级等于或大于6 级的地震。其中震级大于或等于8 级的又称为巨大地震。

㈦ 为什么地震报道总说里氏几级几级,里氏是什么意思

概念简介
里氏震级(Richter magnitude scale)是由两位来自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地震学家里克特(Charles Francis Richter)和古登堡(Beno Gutenberg)于1935年提出的一种震级标度,是目前国际通用的地震震级标准。它是根据离震中一定距离所观测到的地震波幅度和周期,并且考虑从震源到观测点的地震波衰减,经过一定公式,计算出来的震源处地震的大小。

发展历史
里氏震级原先仅是为了研究美国加州地区发生的地震而设计的,并用伍德-安德森扭力式地震仪(Wood-Anderson torsion seismometer)测量。里克特设计此标度的目的是区分当时加州地区发生的大量小规模地震和少量大规模地震,而灵感则来自天文学中表示天体亮度的星等。

为了使结果不为负数,里克特定义在距离震中100千米处之观测点地震仪记录到的最大水平位移为1微米(这也是伍德-安德森扭力式地震仪的最大精度)的地震作为0级地震。按照这个定义,如果距震中100千米处的伍德-安德森扭力式地震仪测得的地震波振幅为1毫米(10^3微米)的话,则震级为里氏3级。里氏震级并没有规定上限或下限。现代精密的地震仪经常记录到规模为负数的地震。

由于当初设计里氏震级时所使用的伍德-安德森扭力式地震仪的限制,近震规模 ML 若大于约6.8或观测点距离震中超过约600千米便不适用。后来研究人员提议了一些改进,其中面波震级(MS)和体波震级(Mb)最为常用。

缺点和改进
里氏震级的主要缺陷在于它与震源的物理特性没有直接的联系,并且由于“地震强度频谱的比例定律”(The Scaling Law of Earthquake Spectra)的限制,在8.3-8.5左右会产生饱和效应,使得一些强度明显不同的地震在用传统方法计算后得出里氏震级(如(MS)数值却一样。到了21世纪初,地震学者普遍认为这些传统的震级表示方法已经过时,转而采用一种物理含义更为丰富,更能直接反应地震过程物理实质的表示方法即矩震级 (Moment magnitude scale,MW)。地震矩规模是由同属加州理工学院的金森博雄(Hiroo Kanamori)教授于1977年提出的。该标度能更好的描述地震的物理特性,如地层错动的大小和地震的能量等。

震级与能量
改进后的里氏震级直接反映地震释放的能量。其中级能量2.0×10^13尔格(2.0×10^6焦耳),按几何级数递加,每级相差31.6倍(准确地说是根下1000倍,即差两级能量差1000倍)。

目前世界上已测得的最大震级为1960年智利大地震,里氏8.9级(后修订为里氏9.5级)。另外引发2004年印度洋海啸的地震美国一监测机构称里氏震级为9.0级。

震级与烈度
地震震级与地震烈度是不同的概念。

地震烈度是指某一地区地面和各类建筑物遭受一次地震影响破坏的强烈程度,是衡量某次地震对一定地点影响程度的一种度量。同一地震发生后,不同地区受地震影响的破坏程度不同,烈度也不同,受地震影响破坏越大的地区,烈度越高。判断烈度的大小,是根据人的感觉、家具及物品振动的情况、房屋及建筑物受破坏的程度以及地面出现的破坏现象等。影响烈度的大小有下列因素:地震等级、震源深度、震中距离、土壤和地质条件、建筑物的性能、震源机制、地貌和地下水等。例如,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震级越高,烈度也越大。地震烈度(例如麦加利地震烈度)是表示地震破坏程度的标度,与地震区域的各种条件有关,并非地震之绝对强度。 网络上抄的,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㈧ 里氏震级是怎么回事如何确定的

什么是里氏震级呢?

地震有强有弱,用以衡量地震强度的标尺就是震级,震级通过地震仪器的记录计算出来,其大小与地震中释放能量有关,能量越大震级越高。

目前通用的震级标准,最初由地震学家查尔斯·里克特1935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技术学院公布。这个震级表以他的姓氏命名,即里克特震级表,简称里氏震级表。这种简单而实用的震级标准,最初只用于测量南加州当地的地震,但随着日后在全球普及,里克特也名扬天下。

里克特把地震震级从低到高分为1至10级。接近于震级表高端水平的地震很难测量,因为它们鲜有发生,高于里氏8级的地震平均每年只发生一次,科学家们没有更多的机会去分析这种顶级地震。

诞生于近70年前的里氏震级表,至今仍是最为通用的地震分级标准。在地震表上,每个级别都比上一级地震的运动和强度增加10倍。

中度地震始于里氏5.0级,超过里氏6.0级就是强烈地震,可以造成现代建筑的损坏。达到里氏7.0级或者更高,就是大型地震,所造成损害范围通常达到数百公里。

目前,科学家开始倾向于使用更加精确的测量法,比如“地震瞬间”,把一次地震释放的能量量化。由于地震的不确定性,科学家们一般会在地震之初估算出一个震级,然后在获得更多数据后更新。

里氏震级相比较通用的其他标准来说,更客观、更从量的基础上测定地震强度。它并不表明地震的影响,但通过地震仪能够精确给出以释放能量为标准的地震等级。

㈨ 地震的震级是如何确定的啊里氏是什么

震级(earthquake magnitude)根据地震波记录测定的一个没有量纲的数值,用来在一定范围内表示各个地震的相对大小(强度)。需要说明的一点是一场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它代表地震本身的强弱,由震源测得,只同震源发出的地震波能量有关;其他描述地震相关的量如烈度则是另外的标准测量量。
震级作为一个观测项目,是美国地震学家C.F.里克特于1935年首先提出的。最初的原始震级标度只适用于近震和地方震。1945年B.谷登堡把震级的应用推广到远震和深源地震,奠定了震级体系的基础,利用宽频带地震仪记录远震传来的面波,根据面波的振幅和周期来计算震级。中国的面波震级计算公式为:

式中A为两水平分向地动位移的矢量合成振幅,以微米为单位;T为相应的周期,以秒为单位;σ(Δ°)为面波震级起算函数,只与震中距Δ°(测点与震中间的大圆弧度数)有关;Cs为台站校正值。

面波震级标度Ms比较适用于从远处(震中距大于1000千米)测定浅源大地震的震级,而且各国地震机构的面波震级测定结果也比较一致,因此世界各国在公布1931年新疆8级地震和交换有关震级的信息资料时 ,一般都使用面波震级。即通常所说的里氏震级。另外,为解决巨大地震的面波震级饱和问题,有人提出用震源物理中的地震矩概念推导出一种新的震级标度——矩震级MW。智利大地震的面波震级 Ms=8.5,但矩震级MW=9.5,成为人类已知的最大地震。矩震级已在地震观测中开始试用,但其方法还在进一步研究和完善。它可作为面波震级的有益补充,但不能完全取代面波震级。
里氏震级(Richter magnitude scale)是由两位来自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地震学家里克特(Charles Francis Richter)和古登堡(Beno Gutenberg)于1935年提出的一种震级标度,是目前国际通用的地震震级标准。它是根据离震中一定距离所观测到的地震波幅度和周期,并且考虑从震源到观测点的地震波衰减,经过一定公式,计算出来的震源处地震的大小。

㈩ 什么是里氏震级

地震破坏的轻重程度用烈度来表示,而地震能量的大小则根据地震仪观测记录的地震波的强弱程度来计算,计算出来的结果就是震级。

1960年5月21日(星期六)早晨6点多钟,南美洲智利阿劳科半岛南端太平洋深海沟,突然发生一次7.9级强烈破坏性地震,居民们刚起床不久就被震得昏头转向,房倒屋塌,死伤甚众,幸存者慌忙逃离残破的房舍,半小时后又发生一次同样强烈的地震。第二天是个灾难更为深重的星期天,快到下午3点又发生一次更大的地震,11分钟后使地球发抖的特大地震惊天动地地发生了。智利从南到北600公里海岸的城镇变成废墟,沿海土地下沉一两米,地下沙水冒出地面淹没大片土地,再加上接踵而来的暴雨造成的河水泛滥、平静了五十多年的普惠火山持续几个星期的喷发、大海啸的反复洗劫和不断发生的强烈余震,使智利人民和太平洋沿岸各国人民陷于严重的震灾和水患之中。一个月内共发生225次强烈地震,其中10次超过7级,3次超过8级,最大一次地震达到9.5级,这是世界上震级最高、强烈地震次数最多的大地震群。

震级是表示地震能量大小的一个科学标度。1935年,美国地震学家里克特首先创立震级概念和测定方法,他使用伍德—安德生式扭力摆地震仪,观测美国加州南部1000公里范围内的地震。这种地震仪可以把地震波的振动放大2800倍。在距离震中100公里的地方,当地震仪记录下来的地震波水平平均振幅为1微米(即0.001毫米)时,里克特规定这样大小的地震为零级地震;以它为标准推算比它大或比它小的其他地震的震级,称为里氏震级。因为里克特观测到的地震波是在地球内部向四面八方传播的地震纵波和横波(统称为地震体波),用它们测定的震级就叫做里氏体波震级,用英文字母ML表示。

1945年,美国地震学家古登堡在观测1000公里范围以外的远地震时,发现地震波中振动周期20秒左右沿地表层传播(不通过地球内部)的地震面波最强烈。后来对于1000公里以外地震的震级就用地震面波来测定,因为其基本原理和方法仍然是里克特创立的,所以这样测定的震级称为里氏面波震级,用英文字母MS来表示。

观测分析和理论研究证明,震级与地震波类型、地震台地基条件、震源情况、地震波传向地震台的方位、地震波传播途中遇到的地质构造情况、地震台使用的地震仪类型及性能等因素密切相关。每次地震只应该有一个震级数值,但由于各地的上述具体情况不同,国内外各地地震台测定的同一次地震震级数值就有差异。例如,1976年7月28日河北省唐山大地震,美国地震报告定为7.9级,美国地质调查所测定为8.2级,美国帕斯登纳地震台测定为7.6级,美国帕默地震台测定为8.2级,美国檀香山地震台测定为8.0级,美国夏威夷地震台测定为8.1级,日本地震报告定为8.0级,日本长野地震台测定为7.5级,瑞典乌普萨拉地震台测定为8.1级,日本气象厅测定为7.5~8.2级,原香港英国皇家地震台测定为8.0~8.2级,原苏联莫斯科地震台测定为7.7级等等,最大相差0.7级。由于唐山大地震很大,我国地震台使用的微震仪记录全部超出限度,不能用来测定震级,只能使用少数强震仪的记录来测定,西安地震台测定为7.8级,兰州地震台测定为7.7级,成都地震台测定为7.9级,渡口地震台测定为7.6级,最大相差仅0.3级。根据以上各地震台测定结果的平均数值,唐山大地震的震级即定为7.8级,这与用其他方法估算的结果基本相同。

各种震级可以通化为一个基本的物理量——地震波能量E。1956年,古登堡给出里氏震级与地震波能量的关系,各级地震的地震波能量大致是:震级相差1级,地震波能量相差31~32倍。最小的-7.9级地震与迄今观测到的最大的9.5级地震,地震波能量相差100多亿亿亿倍。全世界每年地震波释放出来的总能量平均为约1018焦耳。1960年智利特大地震群的地震波能量超过1019焦耳,超过全世界年平均释放的地震波能量的数十倍,相当于1945年美国投向日本广岛原子弹威力的5000万倍,足以影响地球自转速率、地极运动,激发地球的自由振荡,所以地震那几天,整个地球颤抖不已,太平洋的海水振荡了一个星期之久,如此巨大的地震波能量,实际上还不到地震释放总能量的1%。在震源处,绝大部分地震能量主要以热能、机械能、化学能、电磁波能、位能、势能等多种形式释放转换掉,但这些能量至今还无法直接测定。

阅读全文

与国际通用的里氏震级是如何定义的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华义乌国际商贸城雨伞在哪个区 浏览:778
俄罗斯如何打通飞地立陶宛 浏览:1153
韩国如何应对流感 浏览:934
在德国爱他美白金版卖多少钱 浏览:972
澳大利亚养羊业为什么发达 浏览:1414
如何进入法国高等学府 浏览:1488
巴西龟喂火腿吃什么 浏览:1421
巴西土地面积多少万平方千米 浏览:1281
巴西龟中耳炎初期要用什么药 浏览:1247
国际为什么锌片如此短缺 浏览:1647
巴西是用什么规格的电源 浏览:1474
在中国卖的法国名牌有什么 浏览:1371
在菲律宾投资可用什么样的居留条件 浏览:1284
德国被分裂为哪些国家 浏览:893
澳大利亚跟团签证要什么材料 浏览:1227
德国大鹅节多少钱 浏览:889
去菲律宾过关时会盘问什么 浏览:1213
澳大利亚女王为什么是元首 浏览:1042
有什么免费的韩国小说软件 浏览:770
申请德国学校如何找中介 浏览: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