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那些国家和组织参加“第三国际”
共产国际成立以后,为了在群众中明确地与第二国际划清界限,又称“第三国际”。来自21个国家35个政党和左派组织的52名代表出席会议。中国、朝鲜等东方国家的工人组织派代表列席会议。
⑵ 第三世界指的是哪些国家
中国当然是。
第三世界
维基网络,自由的网络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第三世界是指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在国际政治经济关系中地位比较低的国家和地区。在地域上大多处于已开发国家的南边。第三世界国家也称为发展中国家,南方国家。
目录 [隐藏]
[编辑]
词意变化
此名词最先由经济学家Alfred Sauvy于1952年8月14日的法国杂志Le Nouvel Observateur中提出。原本是指法国大革命中的Third Estate(第三阶级)。冷战时期,一些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国家为表示并不靠拢北约或苏联任何一方,用“第三世界”一词界定自己。很多不结盟运动的成员国属于第三世界。
另外,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在1974年2月22日同赞比亚共和国总统卡翁达谈话中曾提出:“我看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澳洲、加拿大,是第二世界。咱们是第三世界。”这是另外一种定义。
现在,这个词主要指那些具有很小联合国人类发展指数(UN Human Development Index)的国家,不管他们属于那种意识形态。这些国家在学术上也被称为南部国家, 发展中国家, 不已开发国家和主体世界(Majority World)。
[编辑]
发展历程
第三世界是在二战以后发展起来的。万隆会议、不结盟运动、七十七国集团是第三世界形成和发展的三个标志。
[编辑]
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
[编辑]
发展经济学意义上的发展中国家
[编辑]
发展中国家的外部不均衡
外贸的不均衡结构
缺乏外汇
起伏波动的出口收入
债务问题
经济依赖性
[编辑]
发展中国家的政治
[编辑]
发展中国家的对外关系
[编辑]
第一世界,第二世界,第三世界,把世界上的国家大致分成三大类。这三个词不是同时出现的。二战后,人们常把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员国和华沙条约组织的成员国当成两大类国家,并以自由世界和苏维埃集团。这时,还没有第一,第二“世界”的概念。很快人们意识到,还有很多国家不属于这两类。在公元二十世纪50年代,用第三世界代指它们。于是,就有了第一世界,第二世界。
最终,把在西欧的国家,以及在美国“影响”下的国家作为第一世界。除了北美和西欧,第一世界的国家还包括其他工业化资本主义国家,如:日本以及前英国殖民地国家,如澳洲,新西兰和南非。
还有一些国家不完全符合第一世界的定义,如:瑞士,瑞典,爱尔兰共和国。这些国家是中立国。芬兰受苏联的影响,但它不是共产主义国家也不是华沙条约成员国。奥地利受美国的影响,但是在1955年重新变成了完全独立的共和国。因此它是中立的。土耳其在1952年加入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但是并不是工业化国家,也不完全位于西欧。西班牙一直到1982年冷战快结束时,在独裁统治者佛朗哥死去时才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91年苏联解体后,第二世界的说法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同时,第一世界也开始包括所有的已开发国家。
另外,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在1974年提出:“我看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加拿大,是第二世界。咱们是第三世界。”“第三世界人口很多。亚洲除了日本都是第三世界。整个非洲都是第三世界,拉丁美洲是第三世界。”
后来,邓小平在联合国大会上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从国际关系的变化看,现在的世界实际上存在着互相联系又互相矛盾着的三个方面、三个世界。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和其他地区的发展中国家,是第三世界。处于这两者之间的已开发国家是第二世界。”
这个定义在汉语文献里(特别是中国大陆地区)流行很广。
近几年来,很多发展中国家也已经工业化了,第四世界的说法开始出现,用来代指那些不属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缺乏工业化基础的国家。
第二世界
维基网络,自由的网络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寻
这篇文章的中立性有争议,内容、语调可能带有明显的个人观点或地方色彩。
请在编辑之前察看讨论页。
A map of countries often considered to make up the "Second World."第二世界,有两种含义。
根据毛泽东的三个世界的划分,是指介于第一世界和第三世界间的已开发国家。这个含义主要见于汉语文献。
在英语中指东欧国家或者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如中国和南斯拉夫。这个含义,在1991年苏联解体后,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⑶ 历史上的第一,第二,第三国际是什么
第一国际 First International 1864年建立的国际工人联合组织。即国际工人协会。第二国际成立后,始称第一国际。K.马克思是创始人之一和实际上的领袖。它是在19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欧洲工人运动和民主运动重新高涨的形势下产生的。反压迫反剥削的斗争实践使各国无产阶级认识到,以往分散的斗争常常使他们遭到同样的失败,无产阶级必须在国际范围内联合起来,用无产阶级的国际团结去对抗资产阶级的国际联合。 第一国际是无产阶级解放斗争史上的重要里程碑。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国际把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传播到各国工人中去,促进了科学社会主义同各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历史进程,使各国工人逐渐摆脱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为马克思主义在国际工人运动中取得主导地位作好了准备。第一国际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在各国建立无产阶级政党而斗争的重要阶段 。在巴黎公社后形成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工人运动面临的直接任务是在各个民族国家的基础上建立群众性的社会主义工人政党。马克思和恩格斯考虑到,在新的历史形势下,国际的组织形式已经过时,它的继续存在会成为工人运动的一种桎梏,必须让国际这种组织形式退到后台去,而过渡到新的组织形式。国际于1876年在美国费城召开的代表会议上正式宣布解散。 第二国际 Second International 1889~1914年各国社会主义政党的国际联合组织。其名称起自20世纪初,是相对于第一国际(国际工人协会)而言。 第二国际前期活动中,由于对改良主义派批判不力,以致这种思潮日益滋长,进而发展为从理论上系统修改马克思主义革命原理的修正主义派。在第二国际内部,因对时代和无产阶级革命的认识分歧而形成3派:右派,即修正主义派,以E.伯恩施坦为代表;左派,即坚决反对修正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派,以V.I.列宁、R.卢森堡和K.李卜克内西为代表;中派,即对修正主义采取调和折衷态度的中间派,以K.考茨基为代表。修正主义派在第二国际几个主要政党领导机构中日益占居上风。第二国际使社会主义运动由西欧、北美扩展到东欧、拉美和东亚。在第二国际中最强有力、最有影响的是德国社会民主党。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党的议会党团在议会中投票赞成战争拨款,支持政府“保卫祖国”,促使各交战国无产阶级互相残杀,从而背叛了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原则。在德国社会民主党带头之下,第二国际大多数政党纷纷表态支持本国帝国主义政府,这标志着第二国际瓦解。战争期间第二国际在组织上停止活动。战后,1919年恢复活动的第二国际已经完全蜕变为主张改良主义并与革命的第三国际相对抗的组织 第三国际 第三国际 即“共产国际”。全世界共产党和共产主义组织的国际联合组织。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第二国际陷于破产,列宁为团结各国的革命左派、建立共产国际进行了一系列工作。十月革命的胜利,各国革命运动的发展和各国共产党的建立,进一步为第三国际的建立奠定了基础。1919年3月2日于莫斯科召开有30个国家的工人政党和组织代表参加的国际共产主义代表大会,通过了列宁起草的《共产国际宣言》、《共产国际行动纲领》和《关于资产阶级民主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提纲》,宣告第三国际成立。第三国际的任务是宣传马克思主义,团结各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为推翻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剥削制度而斗争。总部设在莫斯科。凡参加第三国际的各国共产党都是它的支部,以后随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原有组织形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经各国共产党一致同意,于1943年6月正式解散。
希望采纳
⑷ 第一国际,第二国际,第三国际,分别建立于何时,如何建立的,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何改动,意义是什么
第一国际
第一国际即“国际工人联合会”(International Workingmen's Association),1864年英法德意四国工人代表在伦敦开会成立,马克思代表德国工人参加该组织的工作,并逐渐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作为组织指导思想。由于会名太长,有时人们取它的第一个单词“International”,简称为“国际”,历史上即称为“第一国际”。
1871年,第一国际法国支部参加并领导了巴黎公社运动,但是随着巴黎公社的失败,组织也日渐衰弱,1876年正式宣布解散。
第二国际
第二国际即“社会主义国际”“社会党国际”,1889年在巴黎开第一次大会,通过《劳工法案》及《五一节案》,决定以同盟罢工为工人斗争的武器。欧战时各国的国家社会主义派违背了“非战”的决议,反而帮助资产阶级去从事国际战争,于是第二国际几同无形消失。及欧战终了,各国社会党会议,通过《拥护国际联盟案》,并筹备恢复第二国际。1920年在日内瓦召开大会,第二国际才恢复起来。
第二国际并未正式宣布解散,只是停止活动,但列宁在1914年8月4日德国社民党议员在德国国会投票通过军事预算案消息后,宣布:“第二国际已死,第三国际万岁!”
第三国际
* 第三国际成立于1919年,在莫斯科成立,当时俄国无产阶级已经革命成功,建立苏维埃政府。第三国际本名“共产国际”,以别于第二国际底本名“工人国际”。第三国际初成立时各国支部差不多皆为第二国际原有的支部分裂出来的,即第二国际中的革命派发展为第三国际,正式抛弃改良主义,而号召世界革命。
* 第三国际的领导是保加利亚人基米特洛夫,真正权力中心在斯大林。
* 1943年5月15日,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主席团为适应反法西斯战争的发展,并考虑各国斗争情况的复杂,需要各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地处理面临的问题,作出《关于提议解散共产国际的决定》。同年5月22日,向全世界公布了这个决定。同年6月10日,鉴于共产国际在某种程度上是为了反对协约国而创,而美国此时成为苏联拉拢以反对法西斯德国的非常重要对象,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决定共产国际正式宣告解散。
第四国际
第四国际全称为第四共产国际,由流亡海外的苏俄领袖托洛茨基创建,与斯大林所控制的第三国际相抗衡,在托洛茨基遇刺身亡后,第四国际不断分裂,今日的世界上有诸多国际托派组织继续沿用这个称号。
(望采纳谢谢)
⑸ 什么是第三国际
第三国际(俄语:Третий интернационал)又名共产国际(俄语:Коммунистический интернационал;简称“Коминтерн”),是一个共产党和共产主义组织的国际组织。1919年3月在列宁领导下成立,总部设于苏联莫斯科。1943年5月15日,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主席团作出《关于提议解散共产国际的决定》,并于5月25日公开宣布《解散共产国际的决议》,声言这是为了适应反法西斯战争的发展,便于各国共产党独立处理问题。5月26日,中共中央发表决定,完全同意解散共产国际。
中文名:第三国际
外文名:Третий интернационал
成立时间:1919.3
解散时间:1943.5.25
总部:莫斯科
第一任主席:季诺维也夫(1919-1935)
第二任主席:季米特洛夫(1935-1943)
性质:共产党和共产主义组织的国际组织
别名:共产国际
⑹ 第几国际是什么意思分别指的是什么
第一国际:国际工人协会,1864-1876,总不在伦敦
第二国际:国际工人代表大会,1889由恩格斯号召组织成立的,1914随着一战爆发,各国共产党组织纷纷支持本国的战争,第二国际解散。总部巴黎
第三国际:共产国际,1919由列宁组建,1943斯大林将其解散。设于莫斯科
所谓第一国际,就是“国际工人协会”,简称“国际”,在历史上被称为第一国际,第二国际指国际工人代表大会,也称“国际”,为区别于1864年的“国际”,所以又称为“第二国际”。后来的“第三国际”是指“共产国际”,因为都有无产阶级性质,所以有时候把“共产国际”称为“第三国际”。
⑺ 第三国际的成立有何历史意义
共产国际成立以后,为了在群众中明确地与第二国际划清界限,又称“第三国际”,以示鲜明的区别。
来自21个国家35个政党和左派组织的52名代表出席会议。中国、朝鲜等东方国家的工人组织派代表列席会议。会议通过《共产国际宣言》、《共产国际行动纲领》、《共产国际章程》(草案)等文件。章程规定,共产国际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建立起来的各国共产党的联合组织,是统一的世界共产党;各国共产党都是它的支部,受它领导。
共产国际是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的无产阶级国际革命事业的直接继承者。它的建立使各国无产阶级有了一个团结的中心,进一步推动了各国新型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建立,促进了各国革命事业的发展。至1922年,在欧洲,连同俄共(布)在内,已先后建立28个共产党;在亚洲,有7个国家,南北美洲有7个国家,大洋洲和非洲各有2个国家,建立了共产党。共产主义运动遍及全世界。
在共产国际的指引下,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斗争风起云涌。1919年3月,匈牙利工人武装起义,曾经一度成立了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4月,德国的巴伐利亚人民起义,也一度建立起苏维埃政权。5月,中国爆发了轰轰烈烈的“五四”反帝爱国运动。接着,土耳其爆发了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
在共产国际的指引下,各国的革命者纷纷组织起来,建立了共产党的组织。美国共产党成立于1919年;西班牙、法国、英国的共产党成立于1920年;意大利和中国的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
⑻ 什么是“第一国际”“第二国际”“第三国际”
第1国际:又马克思恩格斯建立,1864年建立的国际工人联合组织。即国际工人协会。第二国际成立后,始称第一国际。K.马克思是创始人之一和实际上的领袖。它是在19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欧洲工人运动和民主运动重新高涨的形势下产生的。反压迫反剥削的斗争实践使各国无产阶级认识到,以往分散的斗争常常使他们遭到同样的失败,无产阶级必须在国际范围内联合起来,用无产阶级的国际团结去对抗资产阶级的国际联合。
第二国际
SecondInternational
1889~1914年各国社会主义政党的国际联合组织。其名称起自20世纪初,是相对于第一国际(国际工人协会)而言。
第二国际前期活动中,由于对改良主义派批判不力,以致这种思潮日益滋长,进而发展为从理论上系统修改马克思主义革命原理的修正主义派。在第二国际内部,因对时代和无产阶级革命的认识分歧而形成3派:右派,即修正主义派,以E.伯恩施坦为代表;左派,即坚决反对修正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派,以V.I.列宁、R.卢森堡和K.李卜克内西为代表;中派,即对修正主义采取调和折衷态度的中间派,以K.考茨基为代表。修正主义派在第二国际几个主要政党领导机构中日益占居上风。第二国际使社会主义运动由西欧、北美扩展到东欧、拉美和东亚。在第二国际中最强有力、最有影响的是德国社会民主党。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党的议会党团在议会中投票赞成战争拨款,支持政府“保卫祖国”,促使各交战国无产阶级互相残杀,从而背叛了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原则。在德国社会民主党带头之下,第二国际大多数政党纷纷表态支持本国帝国主义政府,这标志着第二国际瓦解。战争期间第二国际在组织上停止活动。战后,1919年恢复活动的第二国际已经完全蜕变为主张改良主义并与革命的第三国际相对抗的组织
第三国际 即“共产国际”。全世界共产党和共产主义组织的国际联合组织。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第二国际陷于破产,列宁为团结各国的革命左派、建立共产国际进行了一系列工作。十月革命的胜利,各国革命运动的发展和各国共产党的建立,进一步为第三国际的建立奠定了基础。1919年3月2日于莫斯科召开有30个国家的工人政党和组织代表参加的国际共产主义代表大会,通过了列宁起草的《共产国际宣言》、《共产国际行动纲领》和《关于资产阶级民主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提纲》,宣告第三国际成立。第三国际的任务是宣传马克思主义,团结各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为推翻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剥削制度而斗争。总部设在莫斯科。凡参加第三国际的各国共产党都是它的支部,以后随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原有组织形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经各国共产党一致同意,于1943年6月正式解散。
⑼ 第一国际第二国际第三国际具体什么意思
国际工人协会(英语:International Workingmen's Association,缩写为IWA),史称第一国际(First International),是1864年建立的国际工人联合组织。马克思是创始人之一、实际上的领袖。由于会名太长,人们取它的第一个单词“International,国际”,第二国际成立后,始称“第一国际”。
第二国际(英语:Second International),正式名称是社会主义国际(Socialist International),是一个由世界各国工人政党组成的国际联合组织。1889年7月14日,在巴黎召开了成立大会,通过《劳工法案》及《五一节案》,决定以同盟罢工作为工人斗争的武器。组织后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而解散。
共产国际(俄语:Коммунистический интернационал,缩写为Коминтерн),通称第三国际(Третий интернационал),是一个共产党和共产主义组织的国际联合组织,1919年3月在列宁领导下成立,总部设于苏联莫斯科。
第一国际是在19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欧洲工人运动和民主运动重新高涨的形势下产生的。1848年革命后,欧洲资本主义飞速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资本主义各国的联系越来越具有国际性质。与此同时,全世界劳动人民遭受的压迫日益加剧,无产阶级和被压迫人民的反抗斗争不断加强。反压迫反剥削的斗争实践使各国无产阶级认识到,他们有着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敌人,而以往分散的斗争常常使他们遭到同样的失败,无产阶级必须在国际范围内联合起来,用无产阶级的国际团结去对抗资产阶级的国际联合。这种国际主义意识促进了国际工人协会的产生。
第二国际所作出影响最大的动作包括宣布每年的5月1日为国际劳动节,宣布每年的3月8日为国际妇女节,并创始了八小时工作制运动。1916年,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内部分裂,该组织陷于瓦解。一战结束后,原第二国际左派组建了共产国际(第三国际),中派组建了社会党国际工人联合会(维也纳国际、第二半国际),右派重组了社会主义国际(伯尔尼国际、黄色国际)。
第三国际为自己规定的任务是团结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推翻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统治,确立世界范围的无产阶级专政,建立世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彻底消灭阶级,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第三国际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成员最多时包括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共产党组织、400多万党员,召开过7次代表大会、13次执行委员会全体会议。
1943年5月15日,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主席团作出《关于提议解散共产国际的决定》;并于5月25日公开宣布《解散共产国际的决议》,声言这是为了适应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发展,便于各国共产党独立处理问题。
参考自:第一国际-网络第二国际-网络第三国际-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