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国际知识 > 国际收支函数是什么

国际收支函数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2-05-12 06:00:48

1. 国际收支调节的货币分析法的货币论的基本理论

在上述各项假定下,货币论的基本理论可用以下公式表达:
(1)MS=MD
其中,MS 表示名义货币的供应量,MD 表示名义货币的需求量。从长期看,可以假定货币供应与货币需求相等。
(2)MD=pf(y·i)
其中,P 为本国价格水平,f 为函数关系,y 为国民收入,i 为利率(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pf(y·i)表示对名义货币的需求;f(y·i)表示对实际货币存量(余额)的需求。
(3)MS=m(D+R)
其中,D 指国内提供的货币供应基数,即中央银行的国内信贷或支持货币供给的国内资产;R。是来自国外的货币供应基数,它通过国际收支盈余获得,以国际储备作为代表;m 为货币乘数,指银行体系通过转碾存贷创造货币、使货币供应基数多倍扩大的系数。货币基数又称强力货币。若将m 忽略,可得:
(4)MS=D+R
(5)MD=D+R
(6)R=MD-D
上述第6 式,是货币论的最基本方程式。这个方程式告诉我们(1)国际收支是一种货币现象;(2)国际收支逆差,实际上就是一国国内的名义货币供应量(D)超过了名义货币需求量。由于货币供应不影响实物产量,在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多余的货币就要寻找出路。对个人和企业来讲,就会增加货币支出,以重新调整它们的实际货币余额;对整个国家来讲,实际货币余额的调整便表现为货币外流,即国际收支逆差。反之,当一国国内的名义货币供应量小于名义货币需求时,在价格不变的情况下,货币供应的缺口就要寻找来源。对个人和企业来讲,就要减少货币支出,以使实际货币余额维持在所希望的水平;对整个国家来说,减少支出维持实际货币余额的过程,便表现为货币内流,国际收支盈余;(3)国际收支问题,实际上反映的是实际货币余额(货币存量)对名义货币供应量的调整过程。当国内名义货币供应量与实际经济变量(国民收入、产量等)所决定的实际货币余额需求相一致时,国际收支便处于平衡。

2. BP曲线的影响BP曲线变动因素

1.影响BP曲线的因素
对于国际收支平衡曲线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国内价格水平,汇率。在IS-LM模型的框架下,显然国内价格水平是假定不变的。因此,汇率作为一个重要的参数,对国际收支状况的影响就十分重要。事实上,凡能影响汇率的因素(如利率、实际国民收入、价格水平等)都会使BP曲线移动。
2.各因素对BP曲线的影响过程
在此基础上,以利率变动为例,如图4所示
图形文字说明:
(1) 假定最初外部均衡实现于BP曲线上的A点(Y * ,i1),由于外部已经达到均衡状态,所以必然有一均衡汇率e1与(Y * ,i1),相一致。初始给出图中BP1曲线,i1,Y * 点
(2) 假定利率由i1下降到i2,而实际国民收入仍为Y * 不变。
(3) 由于利率下降,导致金融资产流出增加,流入减少,资本项目出现逆差。
(4) 由于假定Y*不变,则经常项目余额不变,因此总的国际收支出现逆差,这时外汇市场上本国货币的供给大于需求,本币将贬值,汇率上升(直接标价法)。
(5) 汇率上升有利于本国出口增长,抑制进口,从而出现经常项目顺差,直到汇率下跌使经常项目顺差与资本项目逆差完全相抵时,国际收支重新实现均衡,这时新的均衡汇率e2(做成可以点击的效果,点击后给出图中的剩余部分)出现。
(6) 与已降低的利率i2和Y * 的组合点B相比,这时BP1曲线移到BP2。如果利率上升,将出现完全相反的情况。

3.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1.国内生产总值(GDP):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2.上述定义含有的意思:

1)GDP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

2)GDP测度的是最终产品的价值;

3)GDP是一定时期内(往往为一年)所生产的而不是所售卖掉的最终产品价值;

4)GDP是计算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因而是流量而不是存量;

5)GDP是一国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从而是一个地域概念,而与此相联系的国民生产总值(GNP)则是一个国民概念;

6)GDP一般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

3.国内生产总值GDP;国内生产净值NDP;国民收入NI;个人收入PI;个人可支配收入DPI。

4.名义GDP(或货币GDP):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5.实际GDP:是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6.GDP折算指数:是名义的GDP和实际的GDP的比率。

7.用支出核算GDP:通过核算在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购买的最终产品的总支出即最终产品的总卖价来计量GDP。

8.消费(指居民个人消费)支出(用字母C表示)包括购买耐用消费品(如小汽车、电视机、洗衣机等)、非耐用消费品(如食物、衣服等)和劳务(如医疗、旅游、理发等)的支出。

9.投资:增加或更换资本资产(包括厂房、住宅、机械设备及存货)的支出(用字母I表示)。

10.净投资:总投资中扣除了资本消耗或者说重置投资部分。

11.存货投资:是企业掌握的存货价值的增加(或减少)。

12.自主投资:利率r为零势能有的投资量。

13.储蓄-投资恒等式:国内生产总值总等于消费加投资,即Y=C+S;国民收入=工资+利息+租金+利润=消费+储蓄,即Y=C+S,由上而得的公式I=S。

14.折旧:包括生产中资本物品的物质磨损和资本老化带来的精神磨损。

15.政府购买(即政府对物品和劳务的购买):指各级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如政府花钱设立法院,提供国防,建筑道路,开办学校等方面的支出。

16.净出口:进出口的差额。用X表示出口,用M表示进口,则(X—M)就是净出口。

17.最终产品: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

18.中间产品:用于再出售而供生产别种商品用的产品。

19.政府转移支付:指政府在社会福利保险、贫困救济和补助等方面的支出。

20.个人可支配收入:缴纳个人所得税以后的个人收入。

21.均衡产出: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也就是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支出。

22.消费函数(消费倾向):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是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的多。

23.储蓄函数:储蓄随收入增加而增加的比率递增的关系。

24.边际消费倾向:增加的消费和增加的收入之比率,也就是增加的一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的消费部分的比率。

25.平均消费倾向: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在收入中的比率。

26.边际储蓄倾向:储蓄曲线上任一点上的储蓄增量对收入增量的比率。

27.平衡储蓄倾向:任一收入水平上储蓄在收入中所占的比率。

28.棘轮效应:消费者易于随收入的提高增加消费,但不易随收入之降低而减少消费,以致产生有正截距的短期消费函数。

29.示范效应: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要受周围人的消费水准的影响。

30.政府购买支出乘数:指收入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购买支出变动的比率。

31.税收乘数:指收入变动对税收变动的比率。

32.政府转移支付乘数:指收入变动对政府转移支付变动的比率。

33.平衡预算乘数:指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是国民收入变动对政府收支变动的比率。

34.资本边际效率(MEC):是一种贴现率,这种贴现率正好使一项资本物品的使用期内各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这项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或者重置成本。

35.投资边际效率(MEI):由于资本品供给价格上升而缩小的利息率的数值

36.偏好(流动偏好):人们持有货币的偏好。

37.加速数:产出增量与投资之间的关系。

38.加速原理:说明产出变动和投资之间关系的理论。

39.投资税抵免的政策:即政府规定,投资的厂商可从它们的所得税单中扣除其投资总值的一定百分比。

40.产品市场的均衡:指产品市场上总供给与总需求相等。

41.IS曲线:是一条反映利率和收入间相互关系的曲线。这条曲线上任何一点都代表一定的利率和收入的组合,在这样的组合下,投资和储蓄都是相等的,即i=s,从而产品市场是均衡的。

42.LM曲线:是这样一条直线,在这条直线上,任一点都代表一定利率和收入的组合,并且在这样的组合下,货币需求与供给都是相等的,亦即货币市场是均衡的。

43.LM曲线的凯恩斯区域:第二版课本第552页

44.LM曲线的古典区域和中间区域:第二版课本第552页

45.增加政府支出和减税,都属于增加总需求的膨胀性财政政策,而减少政府支出和增税,都属于降低总需求的紧缩性财政政策。

46.货币的需求:就是人们在不同条件下出于各种考虑对持有货币的需要。

47.货币的交易需求:出于交易动机(指个人和企业需要货币是为了进行正常的交易活动)的货币需求。

48.货币的投机性需求:预计债券价格将下跌(即利率上升)而需要把货币保留在手中的情况。

49.交易动机:指个人和企业需要货币是为了进行正常的交易活动。

50.谨慎动机或预防性动机:指预防意外支出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如个人或企业为应付事故、失业、疾病等意外事件而需要事先持有一定数量货币。

51.投机动机:指人们为了抓住有利的购买有价证券的机会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

52.凯恩斯陷阱或流动偏好陷阱: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有手中。

53.狭义的货币供给:指硬币、纸币和银行活期存款的总和(一般用M1表示)。

54.广义的货币供给:指硬币、纸币、银行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的总和(一般用M2表示)。

55.意义更广泛的货币供给:指硬币、纸币、银行活期存款、银行定期存款、个人和企业所持有的政府债券等流动资产或“货币近似物”。

56.财政政策: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57.货币政策:政府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

58.凯恩斯极端:如果出现一种IS曲线为垂直线而LM曲线为水平线的情况,则财政政策将十分有效,而货币政策将完全无效。

59.古典主义极端:如果出现一种IS曲线为水平线而LM曲线为垂直线的情况,则财政政策将完全无效,而货币政策将十分有效。

60.挤出效应: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作用。

61.货币幻觉:人们不是对实际价值作出反应,而是对用货币来表示的价值作出反应。

62.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混合使用的政策效应:

政策混合产出利率

1)膨胀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不确定上升

2)紧缩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减少不确定

3)紧缩性财政政策和膨胀性财政政策不确定下降

4)膨胀性财政政策和膨胀性财政政策增加不确定

63.充分就业:在广泛意义上是指一切生产要素(包含劳动)都有机会以自己原有的报酬参加生产的状态。

64.失业率:指失业者人数对劳动力人数的比率。

65.劳动力参加率:劳动力与人口的比率。

66.摩擦失业:志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难以避免的摩擦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业,如劳动力流动性不足、工种转换的困难等所引致的失业。

67.非自愿失业:指愿意接受现行工资但人找不到工作的失业。

68.自愿失业:指工人不愿意接受现行工资水平而形成的失业。

69.结构性失业:指经济结构变化等原因造成的失业。(可看作是摩擦性失业的较极端的形式)。

70.周期性失业:指经济周期中的衰退或萧条时因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业。

71.自然失业率: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让劳动市场和商品市场自发供求力量作用时,总需求和总供给处于均衡状态下的失业率。

72.自动稳定器(内在稳定器):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须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73.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为确保经济稳定,政府审时度势而主动采取的变动支出水平或税收以稳定总需求水平,使之接近物价稳定的充分就业水平的一些财政措施。

74.补偿性财政政策:交替使用的膨胀性和紧缩性财政政策。

75.年度平衡预算:要求每个财政年度的收支平衡。

76.周期平衡预算:指政府在一个经济周期中保持平衡。

77.充分就业预算盈余:指既定的政府预算在充分就业国民收入水平即潜在的国民收入水平上所产生的政府预算盈余。

78.功能财政:是凯恩斯主义者的财政思想,他们认为不能机械地用财政预算收支平衡的观点来对待预算赤字和预算盈余,而应从反经济周期的需要来利用预算赤字和预算盈余,这种思想是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的指导思想。

79.货币创造乘数:不考虑超额准备金时,它是法定准备率的倒数;考虑超额准备金时,它是法定准备率加上超额准备率的倒数。

80.基础货币: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总额(包括法定的和超额的)加上非银行部门持有的通货(硬币和纸币)。(由于它会派生出货币,因此是一种高能量的或者说是活动力强大的货币,故又称高能货币或强力货币)。

81.存款准备金:经常保留的供支付存款提取用的一定金额的货币。

82.法定准备率:在现代银行中,由政府规定的准备金在存款中起码应当占的比率。

83.贴现率: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的利率。

84.公开市场业务: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策行为。

85.道义劝告:指中央银行运用自己在金融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和威望,通过对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劝告,影响其贷款和投资方向,以达到控制信用的目的。

86.债券:⑴广义的:包括商品证券(如提货单、购物券等)、货币证券(如支票、商业票据等)以及资本证券(如股票、债券等)⑵狭义的:仅指资本证券,代表对一定资本所有权和收益权的投资凭证。

87.证券交易的程序:开户、委托、竞价、成交、清算交割、过户

开户:一指为投资者开设证券交易专用账户(证券账户),二指为投资者开设资金账户。委托:指投资者将证券交易的要求告知券商,券商受理后代为进场申报,参加竞价成交的过程。成交:指买卖双方的价位与数量合适,达成交易的过程。清算与交割是买卖双方结清价款的过程。过户:投资者到证券发行机关或指定代理机构变更证券所有者的手续。

88.“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指排出利息率、信贷流泪、自由准备金等因素,仅以一定的货币存量作为控制经济惟一因素的货币政策。

89.总需求:指经济社会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

90.总需求函数:被定义为产量(收入)和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

91.利率效应:宏观经济学中,将价格水平变动引起利率同方向变动,进而使投资和产出水平反方向变动的情况。

92.实际余额效应:价格水平上升,使人们所持有的货币及其他以货币固定价值的资产的实际价值降低,人们会变得相对贫穷,于是人们的消费水平就相应地减少的效应。

93.潜在就业量(充分就业量):指一个社会在现有激励条件下所有愿意工作的人都参加生产时所达到的就业量。

94.潜在产量(充分就业的产量):指在现有资本和技术水平条件下,经济社会的潜在就业量所能生产的产量。

95.宏观生产函数建立了在一定资本存量和技术水平条件下,总产量和总就业量之间的关系。

96.劳动市场均衡的状态在宏观经济学中被称为充分就业的状态。

97.长期总供给曲线:一条位于经济的潜在产量水平上的垂直线。

98.古典模型的一个重要结论:在古典供给条件下,名义货币的增加将促使价格水平上升同一比例而利率和实际产出维持不变。在宏观经济学中,将货币存量的变动只导致价格水平的变化而实际变量(产量、就业)无一发生变化的这种情况,称为货币是中性的。

99.绝对优势理论:各国所存在的生产技术上的差别以及由此造成的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别,是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的基础。各国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其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其结果比自己什么都生产更有利。

100.比较优势理论:国际贸易的基础并不限于生产技术上的绝对差别,只要各国之间存在着生产技术上的相对差别,就会出现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的相对差别,从而使各国在不同的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使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成为可能。

101.资本密集型产品:产品的生产技术性较高,需要大量的机器设备和资本投入。

102.劳动密集型产品:产品的生产主要是手工操作,需要大量的劳动力。

103.最惠国待遇:指一国对所有缔约国的贸易待遇必须是同样的,如果一国给任何一国降低豁免关税或提供优惠政策,该国也必须给其他的缔约国同样的待遇。(最惠国待遇可以有条件,也可以无条件)

104.国民待遇:指一国给予所有缔约国的人民和企业与本国公民和企业在经济上同样的待遇,这种待遇主要包括税收、知识产权的保护、市场的开放等,以保证缔约国产品与本国产品以同样的条件竞争。

105.金本位制:指把各国通货用黄金联系在一起,导致了各国通货之间固定汇率的这样一种国际金融体系。

106.倾销(低价外销):一是出口国以低于其国内市场的价格向国外销售,二是出口国低于生产成本销售。

107.进口关税:指产品运抵一国时所须缴纳的税款。

108.进口配额:是一国对待定产品进口数量和金额的限制。

109.未抵消影响的外汇干预:中央银行允许本国货币的买卖对基础货币产生影响的干预。

110.汇率:是一个国家的货币折算成另一个国家货币的比率。它表示的是两个国家货币之间的互换关系。

111.实际汇率:用同一种货币来度量的国外与国内价格水平的比率。

112.固定汇率制:指一国货币同他国货币的汇率基本固定,其波动限于在一定的幅度之内。

113.浮动汇率制:指一国中央银行不规定本国货币与他国货币的官方汇率,听任汇率由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自发地决定。

114.同一价格定律:同一种商品在两个国家的货币购买力应相同。

115.净出口函数:第二版690页

116.国际收支平衡(外部平衡):指一国国际收支差额为零,即BP=0。

117.国际收支平衡表:在一定时期内,对一国与他国之间所进行的一切经济交易加以系统记录的报表。国际收支平衡表总体上由三大部分组成:经常账户、资本账户及官方储备。经常账户既记录商品与劳务的交易,也记录转移支付。资本账户记录国际间的资本流动。官方储备又可称为官方的黄金和外汇储备,由一个国家官方的货币机构所持有。

118.J曲线:经常账户收支变动的轨迹。

119.BP曲线:在其他有关变量和参数既定的前提下,在以利率为纵坐标,收入为横坐标的直角坐标系内,国际收支函数的几何表示即为国际收支曲线或称BP曲线。(国际收支函数的表达式在第二版697页)

120.经济增长:通常被规定为产量的增加,这里,产量既可以表示为经济的总产量,也可以表示为人均产量。

121.人力资本:体现在个人身上的获取收入的潜在能力的价值。

122.有保证的增长率:令企业家感到满意的收入增长率Gw。

123.不稳定原理:实际增长率与有保证的增长率之间一旦发生了偏差,经济活动不仅不能自我纠正,而且还会产生更大的偏离。

124.经济增长的黄金分割律:若使稳态人均消费达到最大,稳态人均资本量的选择应使资本的边际产品等于劳动的增长率。

125.新经济增长理论:只用规模收益递增河内省技术来说明一国长期经济增长和各国增长率差异而展开的研究成果的总称。

126.经济周期(商业循环):指经济活动沿着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所经历的有规律的扩张和收缩。

127.通货膨胀:一个经济中的大多数商品和劳务

128.消费价格指数(CPI)=一组固定商品按当期价格计算的价值/一组固定商品按基期价格计算的价值×100

129.通货膨胀率:定义为从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价格水平变动的百分比。

130.温和的通货膨胀:指每年物价上升的比例在10℅以内。

131.奔腾的通货膨胀:指年通货膨胀率在10℅上100℅以内。

132.超级通货膨胀率:指通货膨胀率在100℅以上。

133.恶性通货膨胀状态:一国当年通货膨胀率达到1000℅以上。

134.平衡的通货膨胀:每种商品的价格都按相同比例上升。

135.非平衡的通货膨胀:各种商品价格上升的比例并不完全相同。

136.需求拉动通货膨胀(超额需求通货膨胀):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着的上涨。

137.成本推动通货膨胀(成本通货膨胀或供给通货膨胀):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着的上涨。

138.工资推动通货膨胀:指不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造成的过高工资所导致的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

139.结构性通货膨胀:在没有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的情况下,只是由于经济结构因素的变动,也会出现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上涨。

140.动态总需求曲线(DAD):该曲线表达通货膨胀率与总需求变化之间的关系。

141.动态总供给曲线(DAS):指产出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关系的几何表示。

142.牺牲率:指(作为反通货膨胀政策结果的)GDP损失的累积百分比与实际获得的通货膨胀的降低量之间的比率。

143.收入政策:对工资与物价的控制。

144.单一的政策规则:以货币供给量作为货币政策的惟一控制指标,而排除利率、信贷流量、准备金等因素的政策建议。

145.理性预期:在有效地利用一切信息的前提下,对经济变量作出的在长期中平均说来最为准确的,而又与所使用的经济理论、模型相一致的预期。

146.自然率假说:主要系指自然失业率而言。按照自然率假说,任何一个资本主义社会都存在着一个自然失业率,其大小,取决于该社会的技术水平、资源数量和文化传统,而在长期中,该社会的经济总是趋向于自然失业率。

147.李嘉图等价定理:在某些条件下,政府无论用债券还是用税收筹资,其效果是等价的或相同的。

148.菜单成本:厂商改变价格,需要重新印刷它的产品价格表,向客户通报改变价格的信息和理由;所有这一切都会引起一笔开支或费用,正和饭馆由于价格改变而重新印制新菜单价目表一样。

149.效率工资:为了保持工人的劳动积极性,厂商愿意支付比平均工资稍多一点的工资。
转载自网络文库,

4. 国际收支弹性分析法的基本内容

弹性分析法首先假定:①其他条件不变,只考虑汇率变动对商品进出口数量和总额产生的影响;②贸易商品的供给弹性无穷大;③充分就业,收入一定,进出口商品的需求就是这些商品及其替代品的价格函数;④不考虑资本流动,国际收支等于贸易收支;⑤由于出口总值等于出口价格乘以出口数量,进口总值等于进口价格乘以进口数量,进出口值皆以外币表示。在上述前提下,贬值能否成功地改善贸易收支,取决于商品进出口供给和需求弹性。贬值改善贸易差额的充要条件用公式表示就是:
(1)
式(1)中,εx代表出口的供给弹性;ηx代表出口的需求弹性;εm代表进口的供给弹性;ηm代表进口的需求弹性。式(1)被称为马歇尔—勒纳—罗宾逊条件,简称马歇尔-勒纳条件。由于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一般规定为正数,因此从式(1)中可以推论,仅当出口需求缺乏弹性时,马歇尔—勒纳条件才没有得到满足,在这种情况下,贬值反而会使贸易差额恶化。马歇尔—勒纳条件有两种特殊的情况。第一种是小国出口的需求弹性和进口的供给弹性无穷大,即,对式(1)取ηx和εm趋向无穷大的极限得出:
(2)
式(2)完全能够满足马歇尔-勒纳条件,因而,贸易差额可以改善。第二种特殊情况则是人们通常所说的马歇尔—勒纳条件。在这种情况下出口和进口的供给弹性都趋于无穷大,即 ,对式(1)再次取极限,则有:
(3)
或ηx+ηm>1。从而,只有当出口与进口的需求弹性之和大于1时,贬值才会改善贸易差额。
但是,满足式(3)或ηx+ηm>1并不能马上导致贸易差额的改善。贬值后,商品进出口价格变动并不能立即引起贸易额的变化。因为掌握市场信息、扩大出口或削减进口等都需要一定时间,即存在着所谓“时滞”问题。由于时滞的存在,贸易量对贬值引起的商品价格变化调整缓慢,这种现象产生了如图所示的所谓J曲线。图中的横轴用时间t来表示,纵轴用经常项目差额ΔTB表示。假定在t0实行贬值,但是贬值引起的价格变化并不能立即反映在贸易合同上。由于进口以外币结算,进口数量还未能减少,因此用本币表示的进口额反而增加;由于出口以外币结算,出口数量还不能增加,因此用外币表示的出口在贬值后反而减少,贸易差额在贬值后反而恶化。这个过程一直持续到某个时期t1。从t1开始,贸易额相对贬值引起的价格变化和调整才开始有所反映,到t2点,贸易差额开始由逆差转变为顺差。因此贸易差额的变动经历了先恶化后改善的过程。这种过程 曲线形状极象字母J,因此贬值后由于时滞的作用贸易差额的变动现象称为J曲线效应。

贬值也对贬值国的贸易条件发生影响。贸易条件就是一国出口物价指数与进口物价指数之比。一国出口价格水平相对于进口价格水平下降,意味着贸易条件的恶化;反之则表明贸易条件改善。贬值对贸易条件的影响是不确定的,可用一个简单的公式来表示:
该式表明,贬值对一国贸易条件的影响,要视进出口商品的供给弹性之积大于还是小于进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之积而定。如果两个需求弹性之积小于两个供给弹性之积,贬值就会使贸易条件恶化;如果它们相等,贬值后贸易条件不变,只有当进出口需求弹性之积大于其供给弹性之积时,贸易条件才会改善。

5. 几种国际收支理论怎么理解(学经济或金融的进)

推荐您阅读以下关于金融经济方面的书籍:
1、佛兰克.J.法博齐、佛朗哥.莫迪利亚尼:《资本市场机构与工具》,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2、艾伦.加特: 《管制、放松与重新管制》,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3、查理斯R.吉斯特:《金融体系中的投资银行》,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4、洛伦兹.格利兹:《金融工程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5、詹姆斯.托宾、斯蒂芬.S.戈卢布:《货币、信贷与资本》,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6、詹姆斯.C.范霍恩:《金融市场利率与流量》,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7、埃德加.E.彼得斯:《资本市场的混沌与秩序》,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8、劳伦斯.哈里斯:《货币理论》,中国金融出版社,1986。
9、博迪.默顿:《金融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10、佛朗哥.莫迪利亚尼:《莫迪利亚尼文萃》,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
11、莫顿.米勒:《金融创新与市场的波动性》,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
12、卡尔.E.瓦什:《货币理论与政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13、哈利.M.马科维兹:《资产组合选择和资本市场的均值分析——方差分析》,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14、威廉.夏普:《投资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15、斯科特.梅森、罗伯特.默顿、安德鲁.佩罗德、彼得.图法诺:《金融工程学案例——金融创新的应用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16、菲利普.莫利纽克斯、尼达尔.沙姆洛克:《金融创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17,富兰克林.艾伦、道格拉斯.盖尔:《比较金融系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18、蒂米奇.威塔斯:《金融规管》,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19、北京奥尔多投资研究中心 :《金融系统演变考》,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20、凯文.多德、默文.K.刘易斯:《金融与货币经济学前沿问题》,中国税务出版社,2000。
21、戴维.里维里恩、克里斯.米尔纳:《国际货币经济学前沿问题》,中国税务出版社,2000。
22、劳伦斯.S.科普兰:《汇率与国际金融》,中国金融出版社,1992。
23、J.奥林.戈莱比:《国际金融市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24、哈雷尔.弗雷克斯、让.夏尔.罗歇:《微观银行学》,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25、希拉.郝弗南《商业银行战略管理》,海天出版社,2000。
26、蒂莫西.W.科克:《银行管理》,中国金融出版社,1991。
27、V.N.巴拉舒伯拉曼亚姆、桑加亚.拉尔:《发展经济学前沿问题》,中国税务出版社,2000。
28、大卫.格林纳韦:《宏观经济学前沿问题》,中国税务出版社,2000。
29、格哈德.伊宁:《货币政策理论——博弈论方法导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30、约翰.Y.坎贝尔、安德鲁.罗、艾.克雷格.麦金雷:《金融市场计量经济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31、罗纳德.麦金农:《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上海三联书店,1980。
32、罗纳德.麦金农:《经济市场化的次续——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的金融控制》,上海三联书店,1996。
33、格利和肖:《金融理论中的货币》,上海三联书店,1990。
34、戈德史密斯:《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上海三联书店,1990。
35、阿沙夫.拉辛、埃弗瑞.萨徳卡:《全球化经济学——从公共经济学角度的透视》,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6. 国际收支是什么

国际收支余额是指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加总。

经常项目指本国与外国进行经济交易而经常发生的项目,是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最主要的项目,包括对外贸易收支、非贸易往来和无偿转让三个项目。

资本项目指本国和外国之间以货币表示的债权债务在国际间的变动,换言之,就是一国为了某种经济目的在国际经济交易中发生的资本跨国界的收支项目。资本项目包括居民和非居民间资产或金融资产的转移。

7. 我想问一下国际收支平衡表 国内国际平衡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国际收支平衡表所列的全部项目中,除了误差与遗漏项目之外,其余所有的项目都代表着实际的交易,涉及到外汇的收支,关系到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平衡与否,也关系到一国国际收支的平衡与否。因此,在考察一国的国际收支是否平衡时,必须考察除误差与遗漏项目之外的其余所有项目所代表的交易活动的总结果。
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上的各个项目可以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自主性交易(Autonomous Transactions),或称事前交易(EX—Ante Transactions),它是经济实体或个人出自某种经济动机和目的如追求利润、资产保值、逃税避税、逃避管制或投机等而独立自主地进行的交易活动。自主性交易具有自发性,因而交易的结果出现平衡是偶然的,出现不平衡是必然的。当出现不平衡时,会使外汇市场出现供求不平衡和汇率的波动,从而会带来一系列的经济影响。一国货币当局如不愿接受这样的结果,就要运用另一种交易来弥补自主性交易不平衡所造成的外汇供求缺口。另一种交易就是调节性交易(Accommodating Transactions)。它是指中央银行和货币当局出于调节国际收支差额、维护国际收支平衡、维持货币汇率稳定的目的而进行的各种交易。它是在自主性交易收支不平衡之后进行的弥补性交易(Compensatory Transactions),因而亦称为事后交易(Ex—Post Transactions)。通常将经常账户和资本金融账户的各个项目归属于自主性交易,而储备与相关项目则归属于调节性交易。
从理论上说,一国国际收支的自主性交易所产生的借方金额和贷方金额相等或基本相等,就表明该国的国际收支平衡或基本平衡;如果自主性交易所产生的借方金额与贷方金额不相等,就表明该国的国际收支不平衡或失衡。
应该说,绝对的国际收支平衡是没有的,一般地说,收略大于支,产生的储备额为该国年进口额的25%.不同的国家有所不同,发展中国家国际收支平衡能力较弱,应对紧急的国际经济变化能力较弱,要求的盈余额高一些. 1.国际收支分为狭义的国际收支和广义的国际收支。
狭义的国际收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常为1年)内对外收入和支出的总额。
广义的国际收支不仅包括外汇收支,还包括一定时期的经济交易。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国际收支的定义为:国际收支是一种统计报表,系统的记载了在一定时期内经济主体与世界其他地方的交易。大部分交易在居民与非居民之间进行。
(1)国际收支是一个流量概念。
(2)所反映的内容是经济交易,包括:商品和劳务的买卖、物物交换、金融资产之间的交换、无偿的单向商品和劳务的转移、无偿的单向金融资产的转移。
(3)记载的经济交易是居民与非居民之间发生的。
[编辑本段]
国际收支平衡表
国际收支平衡表是指根据经济分析的需要,将国际收支按照复式记账原理和特定账户分类编制出来的一种统计报表。它集中反映了一国国际收支的结构和总体状况。
编制国际收支平衡表时,需要对各个项目进行归类,分成若干个账户,并按照需要进行排列,即所谓的账户分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出版的《国际收支手册》(第五版)提供了国际收支平衡表的账户分类标准,即分为经常账户,资本和金融账户两大帐户,各国可以根据本国具体情况对其进行必要的调整。
1、经常账户
经常账户记录实际资源的流动,包括货物和服务、收益、经常转移等三项。
1)货物和服务。货物是指通过海关的进出口货物,以海关的进出口统计资料为基础,载货物所有权发生变化是被记录下来,进出口均采用离岸价格(FOB)计价。服务包括运输、旅游、通讯、建筑、保险、金融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专有权使用费和特许费、各种商业服务、个人文化娱乐服务以及政府服务。
2)收益。收益包括职工报酬和投资收益两类。职工报酬是指本国居民在国外工作(一年以内)而得到并汇回的收入以及支付外籍员工(一年以内)的工资福利。投资收益包括直接投资项下的利润利息收支和再投资收益、证券投资收益(股息、利息等)和其他投资收益(利息)。
3)经常转移。经常转移主要包括侨汇、无偿捐赠和赔偿等项目,包括实物和资金形式。
2、资本和金融账户
资本和金融账户记录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包括资本账户和金融账户。
1)资本账户。资本账户包括资本转移和非生产、非金融资产交易。资本转移主要包括固定资产转移、债务减免、移民转移和投资捐赠等。非生产、非金融资产交易是指不是生产出来的有形资产(土地和地下资源)和有形资产(专利、版权、商标和经销权等)的所有权转移。
2)金融账户。金融账户记录的是一经济体对外资产负债变更的交易,包括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其他投资和储备资产等四类。(1)直接投资。直接投资是投资者寻求获取在本国以外经营企业的有效发言权为目的的投资。(2)证券投资。证券投资包括股本证券和债务证券两大类证券投资形式。债务证券又可以细分为中长期债券、货币市场工具和其他衍生金融工具。(3)其他投资。其他投资是指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外的所有金融交易,分为贸易信贷、贷款、货币和存款、其他资产负债思想。(4)储备资产。储备资产是指中央银行等货币当局拥有的对外资产,包括货币黄金、外汇、特别提款权和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
此外,国际收支平衡表还设置了净误差和遗漏一项。净误差和遗漏是基于会计上的需要,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借贷双方出现不平衡时,设置的用以抵销统计偏差的项目。
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是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收支手册》(第五版)基础上编织而成的,主要不同是将储备资产单独列项,因此该表包括经常账户、资本和金融账户、储备资产、净误差和遗漏等四大项。
[编辑本段]
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分析
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分析
1、国际收支分析方法与内容:
(1)分析国际收支平衡表上所记载的逐个项目和内容,尤其是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内容。
(2)分析国际收支平衡表上各项目的差额及它们与总差额的关系
(3)从静态到动态连续分析几个时期的国际收支平衡表
(4)分析比较几个不同国家的国际收支平衡表
2、意义:国际收支是经济分析的主要工具,一国的国际收支记录了他与世界各国的经济金融往来的全部情况,反映了该国的对外经济特点及变动对国际金融的影响。因此,认真全面的对国际收支平衡表进行分析,对了解国内外经济状况,制定相应的措施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
[编辑本段]
国际收支与宏观经济
(一)国际收支与国民帐户
(二)要素收入同宏观经济帐户的关系
(三)国际收支同国内货币流通的关系
[编辑本段]
国际收支的调节
一、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判别
判断国际收支是否平衡,通常的做法是将国际收支平衡表记录的国际经济交易,按照交易主体和交易目的的不同划分为自主性交易和调节性交易。按交易主体和交易动机来识别国际收支是否平衡,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思维方式和基本框架,在理论上是正确的,但在实践中却存在着一定的技术性困难。实践中,国际收支是否平衡的观察,通常是在自主性交易和调节性交易对比的基本框架下,具体对国际收支的几个主要差额进行比较分析。
二、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与调节的必要性
国际收支失衡的主要原因有:周期性失衡;结构性失衡;收入性失衡及货币性失衡。
国际收支失衡调节的必要性在于:持续的巨额国际收支逆差,会耗费大量的国际储备,导致国内通货紧缩和生产下降;会削弱该国货币和国家信用的国际地位;如果逆差主要是由资本流出引起的,则会造成本国的资金短缺,利率上升,从而使该国消费和生产下降;如果逆差主要是由进口大于出口引起的,则会导致本国开工不足,失业增加,国民收入下降。持续的巨额国际收支顺差,会导致本币汇率上升,抑制出口,削弱本国商品的国际竞争力;会使国际储备大量增加,国内货币供应量增加,引发通货膨胀;如果顺差主要是由出口大于进口引起的,会减少国内生产资源,影响本国经济发展;容易造成与主要贸易伙伴国之间的摩擦,不利于国际经济关系的正常发展。
(一)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分类
国际收支不平衡是绝对的、经常的,而平衡则是相对的偶然的。
1.周期性不平衡,由于国际间各国所处的阶段不同而造成的不平衡。经济周期一般包括四个阶段,危机---萧条---复苏---繁荣。当一国处于繁荣阶段,而贸易伙伴国处于衰退阶段,易造成本国的贸易收支赤字。
2.结构性不平衡,由于国际市场对本国的出口和进口的需求条件发生变化,本国贸易结构无法进行调整所导致的国际收支不平衡。
3.货币性不平衡,由于一国的价格水平、成本、汇率、利率等货币性因素而造成的国际收支不平衡。
4.收入性不平衡,由于一国国民收入相对快速增长,导致进口增长超过出口增长而引起的国际收支失衡。
(二)关于国际收支的调节理论
主要集中于一国国际收支的决定因素和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的适当政策。
1.弹性论
又称为弹性分析法,其代表人物为英国经济学家罗宾逊。该理论研究收入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汇率变动对一国国际收支调整的影响,不考虑国际资本的流动,将商品和劳务收支作为国际收支。
其基本原理:汇率变动通过国内外商品之间本国生产的贸易品和非贸易品之间的相对价格变动,来影响一国的供给和需求,从而影响国际收支。
该理论假定:出口商品和进口商品的供给弹性无限大。货币贬值后,本国出口数量随出口的增加而增加-出口本币价格不变,出口收入升;而本国进口数量随进口需求减少而减少,进口的本币价格上升,进口的本币可能上升也可能下降。
该理论认为,只有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与进口商品的需求弹性之和大于1,贸易收支条件才能改善,这是贬值取得成功的条件即马歇尔-勒纳条件。该理论假定进出口商品的供给弹性无限大是不符和实际的,实际经济生活中,汇率变化后进出口的实际变化还取决于供给对价格的反映程度。
长期内马歇尔-勒纳条件成立,而短期内,贬值后的一段时期内,贬值前签定的合同需要执行,生产的调整也要一定的时间,人们的预期进一步贬值而加速订货。经过一定时间的调整后,贸易收支条件才能改善。
2.吸收论
其代表人物为亚德历·亚历山大,该理论以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中的国民收入方程式为基础着重考察总收入与总支出对国际收支的影响。开放经济条件下,国民收入帐户可表示为
国民收入(y)=消费(c)+投资(i)+(出口(x)-进口(m)),
可变换为:
X-M=Y-(C+I)
设 X-M=B B表示国际收支差额
A=C+I A表示国内总支出
B=Y-A
当国民收入大于总吸收时,国际收支为逆差;反之,国际收支为顺差。吸收论的国际收支调节政策,主要基于改变总收入和总吸收的政策,即支出转换政策和支出增减政策。出现逆差时,表明总需求超过总供给,即总吸收超过总收入,应采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减少对贸易商品的需;但同时也会降低对非贸易商品的需求和总收入,必须运用支出转换政策消除紧缩性政策的不利影响。
3.货币论
其创始者为英国的哈里·约翰逊及他的学生。该理论建立在货币学说的基础上,从货币的角度来考察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原因。 货币论的假定有:
(1)在充分就业的条件下,一国的实际货币需求是收入和利率的稳当函数。
(2)从长期看,货币需求函数是稳定的,货币供给变动不影响实物产量。
(3)贸易商品的价格水平是由世界市场决定的。从长期看,一国的价格水平是和利率水平接近于世界市场物价水平。
货币论的基本原理包括以下几个货币需求供给方程式:
Md=Pf(y,i)`
Md表示货币需求,P国内价格水平,f表示函数关系,i是利率,y表示国民收入。
Ms=D+R
Ms表示货币供给,D指国内通过银行体系的贷款,R是通过国际收支获得赢余储备。该式表明;国内货币供给受两个机制的影响,一个是国内信贷,一个是国际收支顺差。若货币供给等于货币需求,则有
Ms=Md
Md=D+R
这个方程式包含的基本原理:国际收支是一种货币现象,即国际收支出现顺差或逆差是由国内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决定之间的均衡状况决定的;国内收支顺差表明国内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过度的货币需求由国际储备来满足;国内收支逆差,表明国内货币供给大于货币需求;国际收支问题反映的是实际货币余额对名义货币供应量的调整过程。当国内名义货币供应量与实际经济变量所反映的实际货币余额需求想一致时,国际收支处于平衡状态。货币论的政策主张有:
a.可以通过货币政策来解决国际收支不平衡。
b.货币政策主要指货币供给政策,扩张性货币政策可以减小顺差,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可以减小逆差。
c.为平衡国际收支而采取的贬值、进口限制、关税等贸易和金融政策,只有提高货币需求尤其是国内价格水平时,才能改善国际收支。但若伴随国内通货膨胀,则国际收支不一定改善。
4.结构论
其代表人物为保尔·史蒂芬等。该理论认为,国际收支逆差,尤其是长期的国际收支逆差,可以是长期的过度需求引起的,也可以是长期性的供给不足引起的。引起长期逆差的结构性因素有:经济结构老化、经济结构单一、经济结构落后。
结构论认为调节政策应主要放在改善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面,以增加出口商品和进口替代品的数量和品种供给。其主要手段有增加投资,改善资源的流动性,使劳动力和生产要素胜利地从传统部门流向新兴行业。
国际收支调节政策的措施
国际收支调节政策,当出现赤字时,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外汇缓冲政策,指一国利用官方储备的变动或临时向外筹措资金来抵消超额外汇供给或需求,这种方法可以融通一次性或季节性的国际收支赤字。该政策受到储备规模的影响,只适于规模较小的短期的国际收支赤字。
2.财政货币政策,出现赤字时,可以采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该政策可以降低商品和劳务的支出,从而降低进口;调整国内商品与国外商品的价格比,促进出口;提高国内利率,改善资本帐户的状况。其局限性:改善国际收支往往以牺牲国内经济为代价。
3.汇率政策,利用汇率变动消除国际收支赤字,主要取决于以下条件:
(1)进出口需求弹性之和是否符合马歇尔--勒纳条件。
(2)本国是否有剩余的生产能力可以利用,以便增加出口商品的生产能力。
(3)贬值带来的本国贸易商品和非贸易商品的相对价格优势能否维持一段时间,汇率贬值引起的通货膨胀能否为社会接受。
(4)直接管制,包括外汇管制和贸易政策管制,管制是否引起贸易伙伴国的报复。

8. BP曲线的国际收支均衡线推导

(1)在一国的国际收支达到平衡的时候,即指该国官方储备差额等于零,经常项目收支差额与资本项目收支差额之和应为零,用公式表示即:
BP=(X-M)+(AM-AX)=0 或 M-X=AM-AX (17. 1)
其中X表示出口;M表示进口;AX表示金融资产流出(Asset Export);AM表示金融资产流入(Asset Import);(M-X)为经常项目的逆差;(AM-AX)为资本项目的净流入。(17. 1)式表明两值相等时,国际收支达到平衡。
(2)由于进口量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本国实际国民收入的高低,即M是本国实际国民收入的递增函数,函数表达式可写成:M=M(y);出口X则主要由外国实际收入决定,与本国收入水平无关,因此,这里出口变量X可视为不变;
(3)资本项目则主要受利率变量i的影响,本国利率水平相对越高,金融资产的流入就越多,而流出则越少,表示成函数形式,即:AX=AX(i) 及AM=Am(i) 。从而我们可以得到经常项目的逆差NM=M(y)-X,可见NM是本国国民收入的递增函数;而资本项目的净流入NF=AM()-AX 是本国利率的增函数。
(4)将(2)(3)的条件带入(1)的讨论,于是我们可以根据(17. 1)式得到公式:
M(y)-X= AM(i)-AX(i)(17. 2)
显然(17. 2)式可以确定满足国际收支平衡的各种可能的I与Y的组合,即条件的I与Y的组合的轨迹称为国际收支平衡线,简称BP曲线。
用图形表示BP曲线的推导过程如图3所示。

9. 什么是国际收支乘数论

国际收支调节的乘数理论是由马克卢普、哈罗德等经济学家在运用凯恩斯乘数原理的基础上创建的。乘数论的理论核心是考察收入变动对国际收支状况的影响,认为在非充分就业、价格稳定、不存在资本跨国移动的假定前提下,进口支出是国民收入的函数,自主性支出的变动通过乘数效应引起国民收入的变动,进而影响进口支出,且影响程度取决于一国边际进口倾向和进口需求弹性的大小以及开放程度的高低。

上式中,表示国民收入,表示边际消费倾向,表示边际进口倾向,表示自主行消费,表示投资,表示政府支出,表示出口,表示自主性进口。

乘数理论认为,外贸乘数对一国国际收支的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当出口导致国际收支顺差时,如果外贸乘数较大,则国民收入增幅相应较大,进口增幅相应较小,进而有助于维持国际收支顺差状态;如果外贸乘数较小,则国民收入增幅相应较小,进口增幅相应较大,进而将在较大程度上抵消国际收支顺差。其二,当出口缩减导致国际收支逆差时,如果外贸乘数较大,则国民收入下降较快,进口减幅较小,因而不利于改善国际收支逆差状况;反之,如果外贸乘数较小,则国民收入减幅相应较小,但进口减幅则较大,因而有助于改善国际收支逆差状况。

10. 国际收支平衡的公式

国际收支平衡即净出口(卖)与净资本流出(买)的差额为0
国际收支净额=净出口-净资本流出 (BP=NX-F) =0就是平衡了
来自:网络

阅读全文

与国际收支函数是什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华义乌国际商贸城雨伞在哪个区 浏览:776
俄罗斯如何打通飞地立陶宛 浏览:1150
韩国如何应对流感 浏览:934
在德国爱他美白金版卖多少钱 浏览:972
澳大利亚养羊业为什么发达 浏览:1412
如何进入法国高等学府 浏览:1488
巴西龟喂火腿吃什么 浏览:1420
巴西土地面积多少万平方千米 浏览:1280
巴西龟中耳炎初期要用什么药 浏览:1243
国际为什么锌片如此短缺 浏览:1647
巴西是用什么规格的电源 浏览:1470
在中国卖的法国名牌有什么 浏览:1371
在菲律宾投资可用什么样的居留条件 浏览:1283
德国被分裂为哪些国家 浏览:892
澳大利亚跟团签证要什么材料 浏览:1225
德国大鹅节多少钱 浏览:887
去菲律宾过关时会盘问什么 浏览:1212
澳大利亚女王为什么是元首 浏览:1041
有什么免费的韩国小说软件 浏览:770
申请德国学校如何找中介 浏览: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