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国民法学的泰斗有哪些有哪些经典着作
中国民法学的泰斗有:
1、江平(1930—— ),最负盛名的民商法专家,原中国政法大学校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编纂负责人,被誉为“中国民法三杰”之一。
江平教授1930年12月出生,浙江省宁波市人。1948年至1949年就读于北京燕京大学新闻系;1951年入莫斯科大学法律系,1956年毕业;现为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民商法博士生导师。
2、梅仲协
梅仲协 (1900-1971) 字祖芳,浙江永嘉人。法国巴黎大学法学硕士,1933年后在国立中央大学(南京大学前身)和中央政治学校担任民法讲席,曾任中央政治学校法律学系主任,抗战期间重庆东吴大学教授。
3、谢怀栻
谢怀栻,男,汉族。湖北省枣阳县(现为市)人。1919年8月15日生。1938年在重庆入中央政治学校大学部法律系,1942年毕业。次年参加高等文官考试司法官考试合格。
1944年后历任重庆、台北、上海各地法院推事。1948年任上海国立同济大学法律系副教授,兼任上海大夏大学教课,讲授民法、民事诉讼法。
1979年到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民法研究室工作,任副研究员、研究员,担任过硕士生导师,兼任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教授,于1988年退休。
4、佟柔
佟柔(1921年6月20日——1990年9月16日)男,满族,辽宁省北镇县人,中共党员。生前任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民法专业博士生导师。
国内法学界,尤其民法学界,公认佟柔教授是新中国民法的开创者、民法理论的奠基人,是民法学的带头人,称赞他是中国民法的权威或“泰斗”。
日本有的法学家誉其为“中国民法之父”,美国有的法学家称他是“中国民法先生”。
5、史尚宽
史尚宽先生(1898—1970),字旦生,安徽桐城人,生于1898年农历元旦,性厚重而颖悟,十一岁能文章,十五岁留学日本,由京都第三高等学校而东京帝大法律系,获法学士学位。
史尚宽先生的“民法全书”对民国的立法时间产生了重大深远的影响,对后世的法学的研究也具有深远的意义。
中国民法学经典着作:
《民法要义》、《公司法概论》、《公司法教程》、《国际私法新论》、《中国票据法释义》、《法学绪论》、《中国司法大辞典》等。
‘贰’ 周鲠生的人物经历
周鲠生,原名周览,1889年3月18日出生于湖南长沙的一个贫寒教书先生冢庭。他4岁丧母10岁丧父。幸其父生前深受家馆东主苏先烈(当时任长沙知府)的敬重,加上周览幼时天资聪颖,深得苏先烈的器重,才得以留在苏家家馆中继续伴读。无父无母、寄人篱下苦读了三个春秋之后,13岁的孤儿居然以文章名列榜首考取秀才,“神童周览”一时传为佳话。后来,谭延闿在长沙废科举,办新学,创立湖南省立第一小学(即湖南第一师范前身),并且亲任学监(即校长),周览是首批考取该校的年龄最小的学生。由于他先天营养不足,后天失调,靠微薄的官费读书,又无父母周济,常是衣不暖体,食不果腹,体质瘦弱,经常晕厥,然而他好学不懈,各科成绩名列前茅,文赛必得奖。周览虽然平日沉默寡言,但秉性耿直,在关键时刻;下畏权势,仗义执言。在一次抗议学校当局欺压学生的学潮中,因带头“闹事”,被谭延闿开除出校。然而谭又惜才,随又批准“才子周览”官费留日。1906年,17岁的周览告别故乡只身东渡日本,在早稻田大学攻读政治、法律、经济等学科。
在日本留学期间,周览愤于清室腐朽,国弱民穷,一面发愤读书,一面积极投入反清活动,参加了孙中山、黄兴等人组织的同盟会。
辛亥革命前,周览回国参加革命。在这期间,周览与出身湖南望族的黄芳君结为伉俪。黄家长辈明知周览是个“上无片瓦,下无寸土”、孑然一身的清寒青年,但出于爱才,却托苏先烈和谭延闿为媒,将长女许配与他。周的夫人黄芳君,虽出身富贵人家,却贤惠能干,刚强开朗,婚后即离开富裕的娘家与周览自立门户,伺甘共苦。她勤俭持家,因此使周览一生全无家累和后顾之忧,一心投入民主革命和教学、科研事业之中。周览婚后不久,即赶到辛亥革命的首义之区武汉,与李剑农、杨端六、皮宗石任凯南等在汉口创办,《民国日报》,宣传民主革命。由于该报积极反对袁世凯称帝,报社遭到查封,编辑人员被通缉。周只身逃到上海,得到黄兴的支持和协助,并获湖南省官费,于1913年再度离开故国,赴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
在英国留学期间,周览改名周鲠生。在8年的欧洲留学日子里,他不仅取得了爱丁堡大学政治硕土学位,而且获得一枚金质奖章。随后他又去法国深造,获得法国巴黎大学国际法学博士学位。
1921年,周鲠生从欧洲回国,即在上海商务印书馆任总编辑;第二年应蔡元培的邀请,赴北京大学任教授兼政治系主任。1923年,周鲠生写就《领事裁判权问题》,从国际法角度认证侵害国家主权的领事裁判权“断乎不能任其存在”。鉴于列强以中国“刑法严酷”、“监狱状况恶劣”、“司法行政不分”、“歧视外人,法律上不以平等待遇”等为由反对,周鲠生认为撤废领事裁判权要改良司法的不合理之处,中国不仅“要有完善的法律”,还需在“法庭之改良普及”、“法官选任制度与律师社会之改良”以及“改良并提高法律教育”等方面,“加一番发奋去做”,与英美等国谈判撤废领事裁判权才有可能,对于北京政府推行“修约”运动起了积极的作用。1924年(民国13年)末,参加不平等条约改正运动,出版《不平等条约十讲》。
1923年,当周鲠生在北大任教时,就提出要学习俄国十月革命,在外交上进行革命性创举,打破羁绊中国的“不平等条约体系”之网。
1926年北伐开始后,他放弃北大教职,南下赶赴广州参加革命,后随北伐军来到武汉,旋又转至南京。1926年冬,北伐革命军打到长江流域,周鲠生应武汉国民政府外交部长陈友仁之邀,担任外交部顾问,宣传收回国权。1927年1月,他参与协助国民政府以革命外交之手段,收回了汉口、九江英租界。同年8月,周鲠生根据在武汉参与外事的经历,写就《革命的外交》一书,认为对待老练的帝国主义,就应该采取“主动的、攻势的”外交,并且要“利用民众势力”来“打破一切传习成见和既存的规则”,“对于既存的国际规则、惯例,或条约的束缚,都要一概打破”。这是他对当时的革命外交实践的精辟总结。南京政府成立时,他拒绝受任立法院立法委员,到国立东南大学(翌年改为国立中央大学,即南京大学)任教授兼政治系主任。其后,应国民政府之聘,从事宪法制定事务,但因反对蒋介石,数月后辞任。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大学院长蔡元培任命他和李四光、王星拱、刘树杞、麦焕章、黄建中、曾昭安等人筹建国立武汉大学。1929年9月,在武汉大学担任教授、法律系主任兼政治系主任。期间,曾出版《国际法大纲》。在周鲠生的整个生活中,教授国际法、研究国际法占据了他的大半个生涯,他相继在北京大学、东南大学和武汉大学任教时,开出的课程有五六门。即使在他担任武大教务长和校长时,也从来未脱离教学工作,每周至少讲两小时课。
由于他学识渊博,勤于钻研,他所用的教材都是他自己的着作和不断研究出的新成果,因此他的课堂里总是座无虚席,甚至窗外都挤满了学生。在1921年到1945年这二十几年里,周鲠生写出了十几本专着和上百篇重要学术论文,对培养我国政法界人才和推动该领域的学术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他的《国际法大纲》一书曾经是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法学部国际法科的指定参考书。他的《赢得太平洋上的和平》一书1944年在美国出版后引起国际法学界的兴趣和重视。
1930年,周鲠生又提出国民外交理论,认为一国的外交政策应受“国民直接的或间接的(经国民代表机关)支配”。虽然在周鲠生之前有诸多文献和国际条约已涉及国民外交观念,但周鲠生首次从理论高度对外交民主化意识进行确认、概括和总结。他在中国外交学理论方面已显现权威性。 正当周鲠生和李四光、王星拱、刘树杞等人创办武汉大学稍有头绪之时,1931年9月传来了日寇侵占我国东三省和消息,顿时,全校师生群情激愤,周鲠生在一次全校总理纪念周会上演讲,指斥政府不抵抗和退让的行径,认为不可相信美国能为中国说话,它出面调停的结果将对中国不利,并预料中日问题不是一时所能解决的,要求青年学生要做多方面的准备。随着日寇的侵略步步深入,在中华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周鲠生以国际法为武器,积极站在宣传抗战的前列。
1932年,英国李顿爵士率领“国联调查团”来我国调查“九·一八”事变,某些团员偏袒日本帝国主义,说事变的发生起因于我国同胞抵制日货,是反日运动所造成的。周鲠生参与这次对调查团的谈话,他引经据法,结合实事,全团为之折服,为调查团后来撰写比较客观的报告,起了较好的作用。他在抗战中仅为武大师生演讲的讲稿已公开发表的不下30篇,现择其要者列之:《日本对华侵略政策》《东省事件与国际联盟》《国民对东省事件应有之觉悟》《东省事件怎样解决》《国际调查团与国联委员会》《国际裁军会议》《东省事件之国际形势》《东省事件的新局势》《外交与国防》《对日外交》《中国与国联》《欧洲政局与远东和平》《时事报告》《中国外交史之一页《外交之检讨》《对日抗战中之外交》《世界危机与中国》等。通览这些演讲稿的内容,有如下几个特点:第一,对日本强盗无比愤恨,对祖国和人民深切的爱。第二,对日斗争要讲究策略和斗争手段,充分利用列强之间的矛盾和世界舆论工具,牵制和打击日本。第三,预料中日战争的持久性和艰苦复杂性。第四,动员一切力量,不分阶级,团结一致,誓死抵抗,反对妥协投降。第五,抗战工作要艰苦踏实,应持多做少说主义。第六,深刻揭示中国被日本侵占的根源在于积弱太深。第七,强调指出中国的抗日战争不仅是为了中国的独立和民族的生存而战,同时也是为世界的正义和公理而战。他说:“中国的抗战不过打了前锋而已。有人觉得这是傻事,我们还得知道世界上伟大的事业,神圣使命,都非有几分傻气不能成功的。”第八,揭露美英参战的目的是为了他们自己的利益。
1932年7月,周鲠生多次前往蒋介石官邸讲解国际法和中国外交。7月20日,他为蒋介石分析国际形势;22日,谈领事裁判权与租界问题;26日,为蒋介石讲解国际联盟、第一次世界大战议和方针以及威尔逊的和平计划等。1936年,周鲠生升任武汉大学教务长,他一面继续培养中国的外交人才,一面逐步成为国民政府最高当局的外交咨询顾问。
在抗战中,周鲠生不仅运用国际法学到处演讲鼓励抗战,而且身体力行地组织民众抗战和捐款捐物支援抗战。1933年8月,他被选为武汉大学东省事件委员会委员,武大发出的抗战电文多出自他手。
1938年初,蒋介石设立军事委员会参事室作为幕僚机构,周鲠生被任命为参事。3月6日,蒋介石在日记中选定周鲠生为其智囊团人选。3月7日,周鲠生参加由蒋介石亲自主持的军委会参事室座谈会,参与商讨抗战外交与国民精神动员。7月21日,周鲠生以参事身份拟定《外交方略》,提供中枢决策参考。周鲠生认为,就国际形势而言,苏俄“无论如何反日,亦决不肯居首开战端之名”;英国也已于1938年“决然走上现实主义妥协政策之路”,“在远东开始妥协外交活动之日不会很远”;美国“仍然受孤立主义派势力之牵制”;至于国际联盟,则因为其内部英法“不肯积极负责执行国联决议”,构成国联“对国际事情行动无力之大原因”。针对种种不利的国际形势,周鲠生为中国外交开出的药方是不能做一国单独出兵援华的准备,要注意避免成为妥协外交的牺牲品,应该在持久抗战的局势下,策动一种基于英美合作之上的国际或联合的干涉行动。他认为,在世界上侵略与民主两大集团初现端倪的时刻,“中国的利益与命运与世界民主国相联系”,对德意两国日益有害于我的政策,“决不能作与吾有利之期望”。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验证了他的预断。
1939年4月,周鲠生与钱端升等人奉派前往美国,争取美国对华援助、对日禁运,以及探寻美国的外交走向,并将其见解直接反馈决策层。1939年5月,他参加了国际反侵略运动大会中国分会,被推选为理事。同年,他作为中国代表团顾问,出席在美国举行的旧金山举行的会议。12月上旬,周鲠生四次致书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王世杰,提及“(日美商约期满后)防止日美新订商约,并促成美国对日禁货”以及“取得(对华)新借款”,应为中国外交的重中之重。他积极开展活动,会晤资深民间人士、探听美国朝野动向。在太平洋国际学会开会前后,周鲠生积极会见对华府有影响力的哈佛大学校长Lowell、政治学教授Holcombe,基本摸清了美国朝野的对华倾向以及对于中日问题的主张,大致可分为三派:“国际主义者”倾向于国会实行对日禁运法案;“折衷派”主张不由国会通过对日禁运法案,避免引起美日战争;“孤立派”主张“美国从远东政治上退出”,“不管中日之争执”。1940年1月,周鲠生将美国援华制日活动的详情,尤其是陆军部长史汀生发表在《时代》上对日禁货的公开函向王世杰作了汇报,指出美国媒体对华同情的声音占了上风。2月上旬,周鲠生应胡适之请,继续留在美国进行外交活动;3月,他致函王世杰,提议“招请美国有力人士到(中国)国内观察”,希望政府提出西南经济建设计划,吸引美国实业家直接对华投资。其后数年,周鲠生在美国讲学并继续观察美国的外交动向。1944年7月,周鲠生担任旧金山筹备联合国会议中国代表团顾问。 1945年7月初,抗战即将胜利的前夕,国民党政府教育部议定调王星拱为广州中山大学校长,决定由周鲠生接任武大校长。周鲠生受任校长时,面临最紧迫的两大难题:第一,由于武大进步力量强大,斗争激烈,被特务密告的人和事颇多,校长左右为难。第二,抗战胜利在即,迁校复员武昌成了当务之急。周鲠生对于第一个难题的态度是效法蔡元培先生,决不无故开除一个学生。然而第二,抗战期间的珞珈山校舍,先是被日军野战部队占用,后又为日军野战医院和文职官员霸占。日寇投降后,珞珈山校舍表面上看依然宏伟,然而校舍内部设施却被破坏无遗:师生员工急不可耐地盼望着东还珞珈山。东还与西迁相比较更为困难:一是学校人员增加了两倍以上,师生员工总数已达3290人,还有大量的图书档案、仪器设备要装运,仅公物就有939吨。加上物价上涨了两千倍,西迁乐山时仅用2.7万元(法币,下同),经过十年的货币贬值,东还珞珈山却要29.2亿元;二是交通工具紧张,飞机、轮船等主要交通工具多为国民党行政官员和军队征用,学校复员只有靠木排和徒步。由于周鲠生校长的精心筹划安排,总算一个个地解决了。1946年3月10日,第一批物品从乐山启航,同年6月20日首批人员起程。师生们历尽艰辛,终于全部平安东还;1946年10月31日,先期达到珞珈山的师生在学校礼堂举行了“武大成立十八周年暨三十五年度开学典礼”。
此时,周鲠生校长立即着手恢复农学院和设立医学院的工作。武大农学院在抗战前已初具规模,西迁时奉命并人中央大学农学院。这次恢复,聘请叶雅各为筹备主任:早在935年,武大在东湖磨山一带购置了5000多亩农田果园和林场。八年沦陷,大半荒芜,叶雅各主持了垦荒兴种修整,才使磨山林场重披绿装,到解放前夕,武大衣学院已发展到农艺、森林、园艺、农化四个系。1946年10月.武大又着手设立医学院,聘任李宗恩(李为英国留学生,皇家医学会会员,抗战时任贵阳医学院院长)为筹备主任。医学院下设解剖学等18个学科,并在武昌东厂口设立附属医院,开办医护学校等。科学研究方面也出现活跃的好势头。在经费困难的情况下,仍然创办和恢复了一度被停办的刊物。武大图书一向丰富,但是经过西迁东还的千里辗转,加上日寇敌机的轰炸破坏,损失严重,但在曾昭安教授主持下进行了一次大清理,此时图书仍有154455册之多,为教学科研提供了较好的条件。武汉大学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努力,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不断提高,得到国内外的称誉。1948年2月20日,教育部国际文化教育事业处函告学校:英国牛津大学已认可武大毕业生在牛津之研究生地位,即武大毕业生前往牛津学习凭武大审查成绩即可人学。享有同等待遇的还有北大、清华、南开、中央、浙大及协和医学院。1948年底,中央研究院选举1949年度院士时,武大曾选出九个候选人。随着武大学术地位的不断提高,学校对国外的学术交流活动也日益频繁。
武大迁回珞珈山后,学校经费拮据。国民党为了打内战,一再紧缩教育经费。1947年3月24日,周鲠生校长在全校大会上报告说:“学校经常费每月只有一千一百余万元,而 1947年2月全校仅水电费一项就开支二千六百万元”。一个月全部费用还不敷水电开支,教学科研的困境就可想而知了。加之当时物价继续上涨,1948年元月份校内人员乘车买票只要一万元,8月份就涨到六十万元。由此可知当时全国经济形势之混乱,也更看出周鲠生此时办学之艰难。但是,周鲠生服膺伟大的教育家蔡元培的办学精神,认定办好一所大学,首先要有优秀的师资。所以他求贤若渴,广揽人才,摒除门户之见,宗派之别,不管是英美派,还是德日派,对于有真才实学的学者专家,他都聘用。1939年到1945年,他在美国讲学期间,就十分注意在留学生中选拔人才。对选中的留学生总是亲自登门邀请。仅1945年到解放初,从美国留学生中应聘来武大的青年教授就达到50多人,如张培刚、韩德培等,使武大新老学者荟萃,人才济济。据统计,1948年武大教员297人,比1946年增加近100人。其中教授134人,比1946年增加32人,副教授增加了26人。孟昭礼、李儒勉、周如松、陈逵、李剑农、韩德培、张培刚、吴保安、赵理海、许宗岳、陈翼枢、曾启新、赵国华、余家洵、石琢、林侔圣、方善桂、任华、吴宓、汪奠基、周辅成、韩家学、查谦、周金黄、桂质廷、高尚荫、曹诚克、黄培云、吕保维、鲁慕胜、陈华癸、李宗恩、袁浚、章文才等知名学者专家都是这个时期应周鲠生校长之邀请来到武大任教的。有一次北大校长胡适来武大讲学,看到武大积聚了这么多的年轻教授,十分感慨地对周鲠生说:“你真配当大学校长,你很爱惜人才。”周鲠生不仅善于选拔和爱惜正规学校培养的学生,还特别爱惜自学成材的青年人。早在1933年他任武大教务长时,在全校作《考试与教育》的演讲时就对自学成材作了深刻的阐述,号召师生们摒除世俗的偏见,看重自学成材的青年。我国着名法学家李铁铮在他的《敝帚一把》中还详细地记述了周鲠生先生怎样引导他这个青年走上自学成材之路。
周鲠生不仅爱护人才,珍惜人才,而且还十分强调尊重人才。在他任武大教务长期间,恰逢武大开展纪念张镜澄教授执教20周年活动和1935年追悼已故前代校长刘树杞活动。按惯例,每当这些活动,全校师生有钱出钱,有物出物,各买些人参、银耳补品之类的物品以表对恩师和好友的敬意。周鲠生认为这种表敬意的时间不会长久,为了久远地志先生德业之盛,他和王星拱等倡议设立纪念奖金,既有利于志先生德业之盛,也有利于鼓励后之学者能继先生之志而;有所造于斯学,较之鹿洞之碑,鹅湖勒石更有意义。
‘叁’ 民国宪政专家哪几位
宋教仁(1882年4月5日—1913年3月22日),字得尊,号遁初,一作钝初、遯初、敦初,别号渔父,化名犟斋、宋錬、中岛等,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仙瑞乡上坊村香冲(今漳江镇教仁村香冲组)人。中国近代革命先驱者之一,被称作为“中国宪政之父”
‘肆’ 法学名人
古罗马五大法学家
公元 426年颁布并在东、西罗马帝国同样生效的《引证法》正式承认盖尤斯、J.保罗(?~约222),D.乌尔比安(约170~228)、A.帕比尼安(约150~212)和H.莫迪斯蒂努斯(?~约 244)五大法学家的解答具有法律效力;并规定凡法律问题未经明文规定的,悉依五大法学家的解答加以解决;如他们的解答并不一致,取决于多数;人数相同时则以帕比尼安的解释为准。 1、盖尤斯(约公元130~180年),罗马帝国前期着名法学家,代表作为《法学阶梯》,该书是唯一一部流传至今的古代罗马法学家的文献,成为查士丁尼编纂同名法典的范本。 2、帕比尼安(约公元140~212年),帝国前期罗马的着名法学家,担任过申诉官、帝国高级法院院长和被认为是副皇帝高位的近卫都督之职,行使军事和司法大权。其代表作有37卷《法律问答集》、19卷《解答集》、19卷《解说书》。其学说具有极高的权威性,直至4世纪,君士坦丁皇帝仍命令属下整理他的学说。在《学说引证法》中并明确规定,在五大法学家的意见相左时,以帕比尼安的学说为准。 3、乌尔比安(约公元170~228年),担任过帝国高级法院法官助理、帝国议事会成员,近卫都督,做过皇帝的法律顾问。乌尔比安是公认的古代罗马最伟大的法学家之一,是罗马法学的集大成者,查士丁尼的《学说汇纂》摘录的9142段法学家的着述中,其中乌尔比安的着作就有2464段。最先提出公法与私法的划分也是乌尔比安。
4、保罗(约公元222年去世),担任过帕比尼安法院的陪审法官,最着名的着作是关于告示的80卷注释书,在《学说汇纂》中摘录了他的2081段作品。
5、孟代斯梯安(又译为莫迪斯蒂努斯,约公元244年去世),是乌尔比安的学生,也是五大法学家中名气最小的一位。《学说汇纂》中有关他的着作,只有344段。
马克昌,我国着名法学家、中国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名誉会长、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
着名法学教授、博导马克昌
1926年8月生,河南西华县人,法学家。1950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法律系,后入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研究生班,师从前苏联刑法学家贝斯特洛娃教授专门从事刑法学研究。1952年返回武汉大学任教。曾于1977年受委托担任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案的主犯吴法宪的辩护人,并参加过199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修订工作。现任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法学会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会副会长、最高人民法院特邀咨询员。与人大高铭暄教授合称为我国刑法学界的“北高南马”。曾任武汉大学法律系主任、法学院院长、中国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副总干事长和副会长、中国法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法学会名誉理事、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法学学科小组成员等职。独着的《比较刑法原理——外国刑法学总论》获第六届国家图书奖;主编的《犯罪通论》和《刑罚通论》分别获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一等奖和二等奖;主编的《经济犯罪新论》获中国图书奖;任主编之一的《刑法学》和副主编的《中国刑法学》分别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和特等奖;主持完成的“着重提高研究生素质,培养刑法学高层次人才”项目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中国着名法学家赵中孚
1929年7月出生。1947年汇文中学毕业后考入朝阳大学法律系。1949年5月参加工作,先后在华北人民政府司法部主办的学习队、中国政法大学三部、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本科、研究生班学习。1950年冬开始在民法教研室任教,历任教员、讲师、副教授、教授、民(商)法教研室主任、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法学院院务委员会暨学位委员会委员。兼任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经济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市法学会副会长暨民商法学研究会会长、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暨深圳仲裁分会仲裁员、南京市仲裁委员会仲裁员、河北省人大常委法律咨询委员会成员、北京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和贵州大学法律系兼职教授、天津民主法制建设研究中心学术指导、中国行为法学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在半个世纪的教学岗位上,为校内外本科、研究生、高级法官班、台港澳律师培训班、香港树仁学院和城士大学等不同层次的学员讲授系统或专题的多门民商法课程。参加我国民法典(第2、3次)、民法通则、企业破产法、妇女权益保障法、收养法、担保法、合同法等法律的起草、研讨或建议。培养了本专业的硕士40余人,联合培养博士5人,单独培养包括港台和外国在内的博士19人,指导尚未答辩的博士生20人。先后主持国家社科项目、博士点项目和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项目。
中国着名法学家韩德培,法学界最年长的明星
“中国当代法学10人”中惟一存世者 现代意义上的法学在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那时的中国方始引进西方现代法律科学。在《中国大网络全书·法学卷》(上),可以找到名列其上的10位中国当代最着名的法学家,然而他们中间的绝大多数人都已经作古,今天惟一健在的只有韩德培老先生,至今仍在为之辛勤耕耘。
2000年1月8日,武大为韩德培先生举行了隆重的九十华诞纪念活动和法学思想研讨会。
2009年5月29日晚9时,一代法学泰斗与世长辞。
武汉大学将在2009年11月隆重举行“韩德培教授百岁华诞暨武汉大学法科恢复重建30周年庆祝活动”
1.史尚宽先生是民国时期的着名的法学家,不仅从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民法典的起草,担任了民国时期的"立法委员"、"考选部部长"等职务,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而且"余复从事着述",涉猎的领域广泛,几乎包含了法学的大部分领域,其中主要有民法、刑法、宪法、行政法和劳动法等。
2.商秧,是中国历史上着名的法学家之一,同时他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功臣之一。
3.张释之(生卒年不详),字季,汉南阳郡堵阳(今南阳市方城县)人。西汉廷尉,中国历史上着名法学家。公元前179年,被选为骑郎,后成为协助皇帝处理司法事务的最高审判官。他处理案件深究事理,不枉不纵,不偏不倚,敢于用法律去限制包括皇权在内的一切特权,提出了“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
4.韩 非: 河南新郑人,战国后期着名的法学家、思想家、散文家,法家的集大成者。
5.肖蔚云先生是中国着名法学家,1927年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毕业后留校任教。曾留学苏联4年。先后担任香港、澳门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委员,澳门基本法委员会委员,是北京法学会名誉会长、中国宪法学研究会名誉会长。
太多了都列举不完。你可以网络再搜搜看哈O(∩_∩)O~
‘伍’ 目前世界上着名的法学家都有谁
格老秀斯、孟德斯鸠、杰里米·边沁、萨维尼、霍姆斯、韦伯、庞德、哈特、德沃金、波斯纳
以下是我网络的一些节选,
格劳秀斯,荷兰人,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先驱,国际法学创始人,被人们同时尊称为“国际法之父”与“自然法之父”.其名着《战争与和平的权利》(1625年)不仅是重要国际法着作,而且是西方资产阶级人权学说的基础自然法或自然权利理论的开创性着作.曾任律师、司法官和外交官,1618年因卷入荷兰政治、宗教冲突而被监禁,1621年脱狱成功,避居法国,长期从事写作.自1634年起任瑞典驻法使节,1645年从瑞典返回时病死于途中.他的研究范围相当广泛,涉及法学、政治学、文学、语言学、史学等,但使他享有盛名的是在法学方面.在他的法学着作中,有一本是他在被监禁期间所写的关于荷兰古代法和罗马法的书,名为《荷兰法律导论》,其他三本都是关于国际法的着作.
孟德斯鸠,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法学家.孟德斯鸠不仅是18世纪法国启蒙时代的着名思想家,也是近代欧洲国家比较早的系统研究古代东方社会与法律文化的学者之一.他的着述虽然不多,但其影响却相当广泛,尤其是《论法的精神》这部集大成的着作,奠定了近代西方政治与法律理论发展的基础,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欧洲人对东方政治与法律文化的看法.
杰里米·边沁(Jeremy Bentham,1748年2月15日——1832年6月6日)是英国的法理学家、功利主义哲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改革者.他是一个政治上的激进分子,亦是是英国法律改革运动的先驱和领袖,并以功利主义哲学的创立者、一位动物权利的宣扬者及自然权利的反对者而闻名于世.他还对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有重大的贡献.
萨维尼(Savigny,Friedrich Karlvon;1779~1861) 德国法学家.历史法学派主要代表,该派首创人G.胡果(1764~1844)的学生.贵族家庭出身.1800年开始先后在马尔堡大学和巴伐利亚州兰茨胡特大学任教.1810年柏林大学创办后他到该校任教,达30年之久,在此期间曾一度兼任柏林大学校长和普鲁士王子的法学教师,并创办历史法学派刊物.1842~1848年任普鲁士政府的修订法律大臣.
奥利弗·温德尔·霍姆斯(1841年-1935年)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曾加入美国联邦军参加内战,1866年成为律师,1882年成为哈佛大学法学院教授和马萨诸塞州最高法院法官,1899年出任该法院首席法官,1902年至1932年担任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霍姆斯被公认为美国实用主义法学、社会法学和现实主义法学的奠基人.他在《普通法》一书中针对法律形式主义倾向,提出了着名的“法律的生命在于经验而非逻辑”的法律经验论和“法律是对法院将要做什么的预测”的法律预测论,阐述了有限遵循先例原则,为法官自由裁量权和判例法提供了法理支持,揭示了美国普通法的精神,吹响了美国法哲学的号角.
罗斯科·庞德(Roscoe Pound,1870年--1964年)是美国20世纪着名法学家.1870年,庞德出生于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的Lincoln.庞德在内布拉斯加大学(University of Nebraska-Lincoln)学习植物学,分别于1888年和1889年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1889年,他到哈佛大学法学
院学习,一年后转到西北大学法学院,在那里读完了法律学位.他返回内布拉斯加州开业当律师,继续他的植物学研究.1898年,他在内布拉斯加大学获得了植物学博士学位.
罗纳德·德沃金(Ronald.Myles.Dworkin ,1931—— )是当代最着名、最活跃的法理学家之一.德沃金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先后在哈佛学院、牛津大学和哈佛大学获得学士学位,在耶鲁大学获得硕士学位.罗纳德·德沃金被公认为当代英美法学理论传统中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总的来说,德沃金所展现的是一种由政治自由主义指导的法理学.他的每一部重要的着作都引起广泛的讨论,其中既有赞同者,亦有批判者.
波斯纳(Richard Allen Posner,1939--)是70年代以来最为杰出的法律经济学家之一.他将人们从互相自愿的交易中各自获得利益的简明经济理论和与经济效率有关的市场经济原理应用于法律制度和法学理论研究,为法律经济学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从而对法学一般理论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陆’ 我国着名的法学家都有谁
1.史尚宽先生是民国时期的着名的法学家,不仅从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民法典的起草,担任了民国时期的"立法委员"、"考选部部长"等职务,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而且"余复从事着述",涉猎的领域广泛,几乎包含了法学的大部分领域,其中主要有民法、刑法、宪法、行政法和劳动法等。
2.肖蔚云先生是中国着名法学家,1927年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毕业后留校任教。曾留学苏联4年。先后担任香港、澳门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委员,澳门基本法委员会委员,是北京法学会名誉会长、中国宪法学研究会名誉会长。
3.商秧,是中国历史上着名的法学家之一,同时他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功臣之一。
4.张释之(生卒年不详),字季,汉南阳郡堵阳(今南阳市方城县)人。西汉廷尉,中国历史上着名法学家。公元前179年,被选为骑郎,后成为协助皇帝处理司法事务的最高审判官。他处理案件深究事理,不枉不纵,不偏不倚,敢于用法律去限制包括皇权在内的一切特权,提出了“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
5.韩 非: 河南新郑人,战国后期着名的法学家、思想家、散文家,法家的集大成者。 中国现代着名法学家法学理论
张文显 朱苏力 贺卫方 葛洪义 舒国滢 沈宗灵 孙笑侠 卓泽渊 李步云 刘作翔 付子堂 孙国华 信春鹰 郭道晖 郝铁川 吕世伦 石泰峰 王晨光 朱景文 李林 李龙 刘瀚 谢晖
法律史
曾宪义 张晋藩 武树臣 何勤华 陈盛清 范忠信 邱远猷 吴建璠 杨一凡 杨永华 俞荣根 韩延龙 怀效锋 霍存福 刘海年 倪正茂 高恒 蒲坚 朱勇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
周 叶中 许 崇德 韩 大元 胡 建淼 胡 锦 光 江 必新 姜 明安 罗 豪才 马 怀德 陈 云生 方 世荣 张 庆福 张 树义 莫 纪宏 浦 增元 童 之伟 王 名扬 王 叔文 吴 家麟 肖 蔚云 杨 海坤 袁 曙宏 张 光博 朱 维究
刑法学
高铭暄 马克昌 赵秉志 张明楷 陈明华 陈兴良 曹子丹 储槐植 顾肖荣 何秉松 梁华仁 罗大华 欧阳涛 曲新久 阮齐林 苏惠渔 康树华 张智辉 周道鸾 卢建平 王作富 何鹏 姜伟 孙谦
民商法学
江平 梁慧星 吴汉东 王利明 孙宪忠 王卫国 赵旭东 郑成思 魏振瀛 崔建远 刘春田 刘凯湘 石少侠 司玉琢 覃有土 顾功耘 郭明瑞 龙翼飞 吴焕宁 夏吟兰 徐学鹿 杨大文 杨立新 杨振山 马俊驹 沈四宝 巫昌祯 关怀 范健 尹田
诉讼法学
江伟 陈光中 徐静村 樊崇义 龙宗智 陈瑞华 陈卫东 卞建林 陈桂明 顾培东 景汉朝 刘家兴 沈达明 宋英辉 谭世贵 汤维建 田平安 汪建成 王国枢 王亚新 杨荣馨 张卫平 周国均 左卫民 谭兵 李浩 常怡 严端 崔敏
经济法学
杨紫烜 李昌麒 刘隆亨 刘文华 漆多俊 邵建东 史际春 徐杰 张守文 种明钊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吕忠梅
国际法学
韩德培 曾令良 梁西 余劲松 陈安 董立坤 龚韧刃 黄进 李双元 刘楠来 饶戈平 芮沐 张乃根 周忠海
军 事法学
丛文胜 顾德欣 李昂 图 们 张建田
‘柒’ 法学界有哪些名人多介绍!
1、江平,中国着名法学家,1930年12月出生,浙江宁波人,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民商法学博士生导师。江平教授被收入《英国剑桥世界名人录》,并被收入中国多种版本的着名学者、着名法学家名录。
‘捌’ 有哪几位中国人担任过国际法院的法官
1、王宠惠
王宠惠(1881.10.10.-1958.3.5),字亮畴,祖籍广东省东莞市,出生于香港荷李活道75 号的道济会堂。王宠惠是近代中国第一张新式大学文凭的获得者,曾任中华民国外交部长、代总理、国务总理,并为海牙国际法庭任职中国第一人。
2、郑天锡
郑天锡(1884-1970,Cheng Tien-Hsi),字云程,号茀庭,广东香山县人(今中山市三乡镇雍陌村) 。中国着名法学家、外交家。 伦敦大学法学系毕业,曾任大理院大法官,多所大学法学教授,司法官次长,国际联盟法官,民国最后一任驻英大使。
3、徐谟
徐谟(1893-1956),字叔谟,笔名平章,江苏苏州人,原籍江苏吴县人,曾任国际法院法官,是首位出任国际法院法官的中国人。
4、顾维钧
顾维钧(1888年1月29日-1985年11月14日),字少川,汉族,江苏省嘉定县(今上海市嘉定区)人,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是中国近现代史外交家。
1912年回国后,任袁世凯总统英文秘书、内阁秘书、外务部顾问和宪法起草委员等职。后任中华民国国务总理摄行大总统职,国民政府驻法、英大使,联合国首席代表、驻美大使,海牙国际法院副院长;被誉为“民国第一外交家”。
5、倪征燠
倪征燠[yù](1906年7月—2003年9月2日),中国第一位国际大法官,我国着名的法学家。1984年,倪老以他高尚的品格和资深的阅历当选为联合国国际法院法官,成为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享受到国际司法界最高荣誉的国际法官。
6、史久镛
史久镛,男,着名国际法学家。1926年10月9日生于浙江宁波。早年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获政治学学士学位,后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修法学,获国际法学硕士学位,1951年毕业后留校从事国际法学研究。
1994年2月6日,任联合国国际法院大法官,2000年2月至2003年2月任国际法院副院长,2004年2月6日当选联合国国际法院院长。这也是自联合国国际法院1946年成立以来首位中国籍法官担任院长。
7、薛捍勤
薛捍勤,女,中国山东省人,资深外交官和国际法专家,2010年5月12日当选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主席,2010年6月29日当选国际法院法官。
‘玖’ 中国有哪些着名的国际法专家
我国着名的国际法专家有:顾维钧、梅汝璈、周鲠生、倪征燠、厉声教、王铁崖、史久镛、李浩培、薛捍勤(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