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关村中学怎么样
中关村中学是一所不错的学校,具体情况如下:
一、学校规模
北京市中关村中学(中国科学院中关村学校)诞生于1982年,为解决中科院在京科研人员子女入学困难,时任全国政协常委的汪德昭院士及一大批着名科学家向党中央、国务院倡议,在中关村这个中科院研究院所聚集地创办一所高水平的中学。
学校校园环境优美,教学设施现代,各类实验室齐全,教学环境多媒体化,还建有艺术、体育、科技活动场馆、图书馆、校园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中心、学生电视台,及独具特色的天文台、地学室、野生动物标本馆等。
二、师资力量
截至2020年8月,学校中、高级教师占教师总数的88%,其中特级教师5名,全国优秀教师1名,市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9名,区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57名,区班主任带头人4名。
三、学生成绩
学校每年中考都有100多人被市级高中示范校录取,高考成绩稳中有升。2014届高考650分以上共计20人(区理科1077人,文科156人),630分以上共计62人(区理科1806人,文科363人)。理科重点上线率94%,文科重点上线率93%,文理科本科上线率均达到100%。
四、国际交流
学校注重国际交流与合作,广泛开展对外交流活动。每年选派优秀学生赴美国、澳大利亚、芬兰、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进行交流互访,为学生感受异国文化、拓宽国际视野,现被区教委命名为“国际理解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校。
五、学校荣誉
近年学校荣获“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全国学校规范化管理示范单位”“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先进单位”“全国科学教育实验基地”“全国科技教育示范校”“全国红十字会模范校”“北京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北京市基础教育改革先进校”“北京市高中课改样本校”等荣誉。
‘贰’ 中关村为什么那么发达在中国的哪个位置是怎么发起来的呢
科技啊 !在北京海定区!计算机产业发达!
‘叁’ 中关村外国语学校的校风怎么样师资如何与北外附校相比哪个好一些
北京市中关村外国语学校是由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批准的[教社字F30028],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一所寄宿制(兼收走读)民办学校。学校设有小学部、中学部、国际部。一校两址(海淀、昌平均有校区)全部为海淀区学籍。
办学背景以及学籍管理优势
中关村外国语学校得到了教育部、北京市人民政府、北京市教委、海淀区政府、海淀区教委的关心和支持。学生的学籍、成绩考核全部纳入海淀区教委管理,教师接受海淀区教研科研指导,教学管理、师资建设、质量监控都具有海淀特色。
学生毕业升学有保障
对于北京市中关村外国语学校国际部的高中毕业生升学率相信也是大家比较关注的,目前学校国际部已经实现了毕业生99%以上顺利申请到国外大学的申请率,大家选择国际部也更有保障。
可以跨区入学就读
北京市中关村外国语学校国际部具有跨区就读名额,北京其他外区的学生也可以申请就读国际部,目前跨区名额比例在本区70%,跨区30%,外区学生也可以有机会来海淀区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学校招生对象要求
北京市中关村外国语学校在招生对象上,青睐招收将来小学初中考虑双语教学的家庭,高中或本科有出国留学意向的家庭申请报名就读。针对高中申请学生,北京市中关村外国语学校是要求学生具有明确出国留学意向的,通过在学校的国际高中学习,将来为申请国外大学做准备。
学费收取信息(仅国际部)
小学学费:78000元/年
初中学费:78000元/学年(总费用92800)
澳洲高中:118000元/学年 (总费用132800)
新加坡高中:学费:85000/学年(总费用99800)
注:以上收费标准均为北京中关村外国语学校国际班的收取情况
北京市中关村外国语学校国际部招生已经正式启动,意向报名的家庭可以提前查看招生简章了解:北京市中关村外国语学校招生简章(http://guoji.yuloo.com/slschool/zgcwgy/jianzhang/?zstt-xyy)
‘肆’ 有哪些比较靠谱且学费较低的国际学校
一,北京中加学校
北京中加学校是一所国际学校,它集小学,初中,高中为一体。学段不同,学费也不同,小学学费最低,高中学费最高。中加学校是北京市比较靠谱且学费比较低的学校。要知道,北京很多学校的学费都是一年几十万,甚至一年学费超过百万的学校也有。而中加学校,高中部的学费是一年十万,这样对比起来,中加学校的学费其实并不算贵。
四,北京爱迪国际学校
北京爱迪国际学校是爱迪教育集团投资成立的一所学校。北京爱迪国际学校也是最近北京众多国际学校中涌现的一批黑马,它跟其他三所学校一样,都是在北京性价比较高的国际学校。北京爱迪国际学校这两年来发展非常好,定位很明确,它培养的学生主要走向欧美国家,如美国,英国等。北京爱迪国际学校的教学环境好,学风正,近几年来也培养了很多优秀的学生。所以家在选择为孩子选择国际学校时,可以把爱迪国际学校作为考虑对象之一。总之,以上四所学校都是相对来说性价比较好的学校,家长都可以考虑考虑
‘伍’ 中关村国际商城在哪里
中关村国际商城就是现在的永旺国际中心,该项目包括四期,一期就是永旺,二期是珠江摩尔国际,三期是SHOPPING MALL和奥特莱斯,四期是酒吧村,建成之后面积达到87平,是集吃喝玩乐于一体的商业综合体。用完国际中心位于八达岭高速和北清路交叉处,从八达岭高速的北清出口出来左拐就能看见了!
‘陆’ 北京中关村国际商城发展有限公司怎么样
北京中关村国际商城发展有限公司是2001-12-12注册成立的其他有限责任公司,注册地址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北清路1号院1号楼。
北京中关村国际商城发展有限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110000733445621B,企业法人翟学军,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北京中关村国际商城发展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是:房地产开发;销售自行开发的商品房;商业管理;投资管理;投资咨询;货物进出口、技术进出口、代理进出口;设计、制作、代理、发布广告;物业管理;热力供应;机动车公共停车场服务。(企业依法自主选择经营项目,开展经营活动;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依批准的内容开展经营活动;不得从事本市产业政策禁止和限制类项目的经营活动。)。
北京中关村国际商城发展有限公司对外投资2家公司,具有0处分支机构。
通过爱企查查看北京中关村国际商城发展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资讯。
‘柒’ 北京的中关村是什么样的地方
中关村
中关村的由来
中关村在几十年前是一片荒凉的坟场,大多是太监的坟墓。明朝时,太监们就开始在中关村一带购买“义地”,形成了太监自己的墓葬地,年老出宫的孤苦太监就寄居在这里,他们生活上依靠富裕大太监的捐赠,平时则给埋葬在这里的太监扫墓上坟,烧香祈福。因明清时期称太监为 “中官”,所以这里被叫做“中官坟”。
也有一说认为从明朝开始,太监多在此建庙宇和养老的庄园,也因当时人称太监为“中官”,故称此地为“中官村”。今天北大物理楼楼北的院落中,就有太监祭祀的刚秉庙,还有一个叫“刚秉”的太监像。
随着历史的变迁,还出现了一些与“中官”谐音的叫法,如钟关、中关及中官儿、中官屯等。
中关村是怎么从“中官”演化为“中关”的也有不少传说。一说是1913年在《二万五千分之一京西图》上已经见到“中关”地名的使用。对于这一称谓,人们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清朝末年有关人员编制地图时,因为“中官”寓意太监不太好听,故将其“雅”化为“中关”。又有人说是慈禧太后过生日时,曾在此地搭建一座城关,用于祝寿,因此得名。
中关村正式得名是在解放后。解放后选择这里建中国科学院,觉得“中官”二字不好,才在北师大校长陈垣先生的提议下改名为“中关村”。
中关村科技园区简介
中关村科技园区是1988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的中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作为市政府派出机构对园区实行统一领导和管理。
1999年6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北京市政府和科学技术部关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的请示,原则同意请示中关于加快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的意见和发展规划,这是中国政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增强我国创新能力和综合国力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国家中央领导曾先后多次到中关村科技园区视察、指导工作。
中关村科技园区覆盖了北京市科技、智力、人才和信息资源最密集的区域,园区内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科院校39所,在校大学生约40万人,中国科学院为代表的各级各类的科研机构213家,其中国家工程中心41个,重点实验室42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0家。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中关村科技园区现已形成一区七园的发展格局,包括海淀园、丰台园、昌平园、电子城科技园、亦庄科技园、德胜园和健翔园,其中海淀园的主要功能是高新技术成果的研发、辐射、孵化和商贸中心,其他六园主要功能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基地。海淀园位于海淀区,规划占地面积217平方公里;丰台园位于南郊的丰台区,昌平园位于北郊的昌平区,作为高科技产业基地,两园面积各占地5平方公里;亦庄科技园位于北京东南郊京津唐高速公路起点,面积7平方公里;电子城科技园位于首都东北郊酒仙桥,面积10.5平方公里;德胜科技园座落在北京市西城区,规划区面积约6平方公里;健翔园座落在北京市朝阳区,面积约4.2平方公里,七个科技园共同构成了沿京城四环路布局的颇具特色和充满活力的高科技产业带。
目前七园内有各类高新技术企业万余家,其中有联想、方正等国内知名的公司,还有诺基亚、惠普、IBM、微软为代表的1600余家外资企业,跨国公司在园区设立的分支机构已达到112家,其中包括研发机构41家。
中关村科技园管委会近年来致力于园区的基础建设,在硬件建设环境方面,加大规划和投资力度,在中心区通过多元化投融资方式,加速建设了中关村科技商务中心区,中科院科学城、北大科技园和清华科技园。在发展区重点规划建设了中关村软件园、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北大生物城、上地信息产业基地、永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等多个专业化产业基地。为高新技术企业快速发展提供产业化空间。
园区内还有风景如画的颐和园、圆明园、香山等历史名胜和自然风景区非常适宜人的工作、生活、居住。
作为我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过去的十几年里,中关村科技园区经济发展始终保持30%的增长速度。2004年,园区高新技术企业预计实现销售收入3600亿元,同比增长25%;上缴税金133亿元,同比增长11%;生产总值760亿元,同比增长25%,相当于当年北京市地区生产总值的18%,成为北京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源,涌现出了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企业。目前园区拥有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4000家,新诞生高新技术企业4268家,一批符合市场经济运行机制要求的高新技术企业群体的形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近几年来,园区吸引了一大批以留学人员为主体的国际化人才和创业团队,一批高端科技项目和成果出自留学人员企业。留学人员创业企业累计达到2500多家,从业留学人员近6000人。
中关村科技园区内的各类孵化器已成为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的摇篮。目前,园区内拥有中关村国际孵化器、丰台科技创业中心(设有国际科技企业孵化器IBI)、海淀留学人员创业园、清华科技园等各类孵化器39家。
中关村科技园区十分重视发展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积极参与国际经贸活动,充分利用国际各类资本发展高科技产业。到2004年底,园区拥有三资企业1600多家,约占企业总量的11.4%。
21世纪是知识资本发挥巨大作用的时代,中关村科技园区将以其丰富的科技智力资源以及规范的市场运作和有效的政府调节,在经济技术全球化浪潮中,实现跨越式发展。
中关村科技园区热忱欢迎国内外有识之士前来创业、投资与合作,共同创造美好明天。中关村拥抱未来!
‘捌’ 中关村是啥意思
中关村”名称由来的谜底
来源:http://www.19701980.com/bbs/thread-4681-1-5.html
中国科学院在科学城的优先工程是近代物理、地球物理和应用物理三所的三个大楼,都是自然科学方面的。当时科学院还有四个社会科学方面的研究所,即近代史所、经济所、语言所和考古所。院领导为了让这几个所离人民大学近一些,打算把它们统统从城里迁出来,于是在近代物理所西南角上盖了四排二层小楼,一个小楼一个所,所以称“四所”。盖这几幢楼,比较简单。1953年4月,近物所刚刚起楼顶,四所才动工。待到这一年的10月,近物所还在装修内部时,四所已经竣工了。
为四所盖了楼,四所中只来了经济所(语言所有人来过,时间不长就撤回城里),因此至今人们统称此处为“经济楼”。实际上,在中国科学院早期,这里充当了“中转站”。许多研究所的历史上都有在这里周转过渡的一页。尘埃落定之后,最南面的楼是微生物所的行政楼,北面三座多归化学所。
国民党统治时期的教育部下面有个地理研究所,解放后由院接收,暂留南京(所本部于1958年迁京),归属该所的《中华地理志》编辑部则在北京工作。1953年10月,刚刚受命出任编辑部秘书的丘宝剑,奉命率“部”开进“四所”,住进了最南面的那一座。在距离楼门口西北不到10米的地方,有一个小店。丘宝剑看到南墙上用石灰写着“中官屯”三个大字。
与邓启祥介绍的前些年在张宅东侧搭建的小偏厦有所不同,丘宝剑于1953年10-11月间所见的小店是单独一间房,位置在原张宅之南数米处,是在南墙上用白石灰写着“中官屯”三字。原有的张家地主宅和搭建的小店,可能在盖四所楼房时已被拆迁了,后来在它的北面建起了锅炉房。
编辑部联系四面八方,要尽快印制一批信封和信笺。经办此事的行政干事袁保诚没有注意墙上的字,在口头的语言传递中误把“中官屯”听作了“中关村”。结果,印好的一大批信封上,中华地理志编辑部的办公地址就是“中关村”了。三反之后,慑于“浪费”罪名的压力,信封只好将错就错地用。仿佛是当年行军队伍错传了一个口令,科学院的大批后续队伍就以讹传讹地往下传。半个世纪之后想当初,“中关村”毕竟比“中官屯”雅一些,我们感谢这个错误。了解北京掌故的人们,不是也都很赞赏“魏公村”比“畏吾村”好嘛,管它是有意改的还是流传中出了差错的!
中关村科技园区简介
中关村科技园区是1988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的中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作为市政府派出机构对园区实行统一领导和管理。
1999年6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北京市政府和科学技术部关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的请示,原则同意请示中关于加快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的意见和发展规划,这是中国政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增强我国创新能力和综合国力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国家中央领导曾先后多次到中关村科技园区视察、指导工作。
中关村科技园区覆盖了北京市科技、智力、人才和信息资源最密集的区域,园区内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科院校39所,在校大学生约40万人,中国科学院为代表的各级各类的科研机构213家,其中国家工程中心41个,重点实验室42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0家。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中关村科技园区现已形成一区七园的发展格局,包括海淀园、丰台园、昌平园、电子城科技园、亦庄科技园、德胜园和健翔园,其中海淀园的主要功能是高新技术成果的研发、辐射、孵化和商贸中心,其他六园主要功能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基地。海淀园位于海淀区,规划占地面积217平方公里;丰台园位于南郊的丰台区,昌平园位于北郊的昌平区,作为高科技产业基地,两园面积各占地5平方公里;亦庄科技园位于北京东南郊京津唐高速公路起点,面积7平方公里;电子城科技园位于首都东北郊酒仙桥,面积10.5平方公里;德胜科技园坐落在北京市西城区,规划区面积约6平方公里;健翔园坐落在北京市朝阳区,面积约4.2平方公里,七个科技园共同构成了沿京城四环路布局的颇具特色和充满活力的高科技产业带。
目前七园内有各类高新技术企业万余家,其中有联想、方正等国内知名的公司,还有诺基亚、惠普、IBM、微软为代表的1600余家外资企业,跨国公司在园区设立的分支机构已达到112家,其中包括研发机构41家。
中关村科技园管委会近年来致力于园区的基础建设,在硬件建设环境方面,加大规划和投资力度,在中心区通过多元化投融资方式,加速建设了中关村科技商务中心区,中科院科学城、北大科技园和清华科技园。在发展区重点规划建设了中关村软件园、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北大生物城、上地信息产业基地、永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等多个专业化产业基地。为高新技术企业快速发展提供产业化空间。
园区内还有风景如画的颐和园、圆明园、香山等历史名胜和自然风景区非常适宜人的工作、生活、居住。
作为我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过去的十几年里,中关村科技园区经济发展始终保持30%的增长速度。2004年,园区高新技术企业预计实现销售收入3600亿元,同比增长25%;上缴税金133亿元,同比增长11%;生产总值760亿元,同比增长25%,相当于当年北京市地区生产总值的18%,成为北京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源,涌现出了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企业。目前园区拥有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4000家,新诞生高新技术企业4268家。
近几年来,留学人员创业企业累计达到2500多家,从业留学人员近6000人。
中关村科技园区内的各类孵化器已成为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的摇篮。目前,园区内拥有中关村国际孵化器、丰台科技创业中心(设有国际科技企业孵化器IBI)、海淀留学人员创业园、清华科技园等各类孵化器39家。
中关村科技园区重视发展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参与国际经贸活动,利用国际各类资本发展高科技产业。到2004年底,园区拥有三资企业1600多家,约占企业总量的11.4%。
中关村早期变迁
“中关村”的真正得名与定名,与中科院的“入住”和随之而起的“科学城”有关。成立于1949年的中科院,是以前中央研究院和北平研究院原有机构为主要基础建立起来的。中央研究院各研究所主要分布在上海和南京,北平研究院的多数研究机构集中在北京的东皇城根和三贝子花园(今动物园),院本部机关则自1950年6月起设在北海西沿附近的文津街3号(静生生物调查所旧址)。1950年5月,中国科学院确定研究所组建方案之后,有些南方的研究所须迁进北京,在京各研究所也都要扩充实验室和办公室,摆在当时院领导们面前最紧迫的一项任务,就是要在北京选择一个能有较大发展空间的科研基地,时称“永久院址”。
在建国之初,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邀请专家讨论未来北京的建设规划时,已大致形成了将高等学校比较集中地安排在西北郊的共识。
科学院曾于1950年向政务院报告申请圈用农科所(今中国农科院)以北至燕京大学(今北京大学)以南为院址,但未得批准。1951年1月20日下午,国务院文教委员会在中南海召开会议,竺可桢代表科学院汇报1951年度工作计划时,明确提出优先考虑在北京修建近代物理所(后来发展为原子能研究所)和地球物理所(后来分化发展出卫星设计院)两座科研大楼,急需落实建楼地址。
院领导于2月1日开会,认为“若科学院不去要地,势将落空”,遂决定致函政务院,再次提出申请用地计划。
两个月后,竺可桢在4月7日记参加院长会议:“据丁瓒〔院党组副书记、院办公厅副主任〕报告谓文委会与首都计划委员会均已同意科学院在西郊农业科学研究所左近圈地事,且即可进行。新建筑即可设立其上。”具体情况是,批准将大泥湾以北、成府以南的4500亩划为科学院用地。
北京大学,原在城内沙滩一带,教学和生活用地也极为紧张。在科学院得到拨地的同时,北京大学得到批准的新校址是在科学院用地的南面,即大泥湾以南至农科所(今农科院)以北的地段上。到1951年末,政府高层已经内定了院系调整计划,北大将迁至燕园。1951年12月初,由教育部副部长兼高教司司长曾昭抡(原北京大学副校长)出面,要求将北大的用地与科学院用地对调(本年竺日记12月6日)。但此议提出为时已晚,因为科学院的建设规划已经确定,作为优先安排的重点工程———近代物理所大楼,已破土动工一个多月了。
在视察现场之后,由北京市副市长吴晗出面协调。科学院为此召开院长会议,经讨论,决定从原来拨给科学院的4500亩中划出北面1000亩左右给北京大学(本年竺日记12月8日)。
1952年2月,中关村科学城的大规模建设即全面展开。同年,北大、燕大、清华成立三校建筑委员会,确定用科学院的“割地”修建教职员工宿舍。先是第一公寓,后是连片平房,再后是第二、三公寓。这一片地,后来称作“中关园”。
科学城中第一楼
科学城中第一个现代科学实验大楼,毕竟还是近代物理研究所。该所成立于1950年5月,后于1958年7月更名为原子能研究所,因此那座楼后来被称为“原子能楼”。
尽管“永久院址”确定于1951年,但在竺可桢日记中记述新建筑所在地时,先是以清华、蓝旗营、保福寺为参照地,后来则以“西郊”代指。
“中关村”名称的由来,与“中官”居民点有关。在不同时代、不同场合,有过中宫、钟关、中关、中关村、中官儿、中官村、中官屯等多种多样的说法。这可能与这一带及其周边地区在历史上有过的太监庙、太监坟有关。中官,虽含义多歧,但在明清时期是用以称谓太监的。
康熙年间有《日下旧闻》一书,书中录有北京各地的记载和资料,但没有关于中关村的记述。在此书问世后的年代里,北京西北郊开始大兴土木,建造皇家园林,为北京增添了许多新景。干隆指令一批文人学士对《日下旧闻》进行大篇幅地增补和考订,撰成《日下旧闻考》。与《日下旧闻》相较,该书在新增的“国朝园囿”部分,把畅春园、圆明园、清漪园(颐和园)、静明园(玉泉山)、静宜园(香山)等,尽纳其中,对圆明园部分记述犹详。另在“郊坰”部分,则大量增加了有关圆明园周边地区景物的记述。其中的海淀、皇庄(今黄庄)、蓝旗营、保福寺、陈府村(今成府)等,都在圆明园的南侧,说明书作者们曾经到过今称中关村周边地区做了认真地实地考察。
书中所列的黄庄,原来可能是明代为宫廷产粮的皇庄,至清则废。保福寺,是明代兴建的寺庙,曾有名僧主持,寺中有塔、钟、碑,可能有过香火颇盛的时期。真正伴随圆明园而新起的,是蓝旗营和陈府村。蓝旗营,即保卫圆明园安全的“正蓝旗护军营房”。蓝旗,乃“八旗”之一支,是满族人在历史上形成的兵民一体的军事组织。陈府村,在明代已有道教建筑。清代成为干隆第十一子成亲王寓园所在地,地名亦因此改称“成府村”,在圆明园遭毁之前,曾盛极一时。海淀镇,在金朝时是京城通向西北方的交通要道,至元代建大都皇城后,因北上要道东移而一度转衰,到清代则又因皇家诸园林的建设而兴起,发展成为一个聚有相当数量非农业人口的商业集镇。
在周边地区人口激增的情况下,介于这些“发达地区”之荒郊野外的空隙地带,最有可能充当为死亡人口找出路的坟茔地。我们今天所关注的“中关村发源地”,就是坟茔地。最早与太监有关,但更大量地应是来自周边地区的居住者。随着时间的推移,坟茔可能改变为耕地,看坟人可能兼为农民或完全转变为农民。土改前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当地口语流传称这里为“中官儿”。在民国时代,这个居民点的边界情况是,南至今四环路南侧,东至蓝旗营西门(今科学仪器中心),北至成府路南缘,西至今中关村北路东侧。旧保甲制时期,“中官”的北部(今中关园一带)为保福寺乡五甲,南部为六甲。在今中关村北一街的通道上,当年东缘的一家小卖部和西缘的一所住宅的山墙上,都有过“中官屯”三字标记,或许那是由“中官坟”的谐音而来。
1953年10月,《中华地理志》要尽快印制一批信封和信笺。结果,在印好的一大批信封上,错用成“中关村”了。“中关村”一名,也就如此这般地开始起跑。
中关村的巨变,是共和国科学发展史的缩影。作为副院长的竺可桢经常跑中关村,他的日记也就见证了中关村社区的早期发展史。
在中关村后来的变迁中,以“中官”为基点,除了北面划出中关园而与中关村告别之外,后来在东、南两面不断展开。在国家划给科学院的用地上,分几个不同历史阶段发展了北区、南区、保福寺区、黄庄区和东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