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加沙属于哪个国家为什么没国家去帮"哈马斯"啊
加沙,这个地中海东岸一个面积仅360多平方公里的地带,再次成了全世界的焦点。作为一名曾经的驻巴以记者,从2005年到2007年两年多的时间里,我多次出入加沙,而每一次都是伴随着当地的政治变故,要么是以色列的封锁和空袭,要么是围攻,要么是加沙内部哈马斯和法塔赫之间的纷争和冲突。
体验加沙的贫困和战乱
外国记者进入加沙只有一个通道,那就是加沙地带北部边境的埃雷兹检查站。虽然加沙和以色列只有一墙之隔,但两边却是两重天:以色列这边富足丰饶,地里的庄稼整齐而葱郁;过了检查站,则是一片荒芜,只有沙土和破烂的房屋。检查站这边是以色列的重兵把守,他们拥有先进的武器和设施;而那一边,则是巴勒斯坦安全部队,他们只能用手抄的方式来收集进出加沙的人的信息,他们最先进的办公设备就是一部用来跟以方联络的步话机。即使是这样简陋的人员和装备配置,在2007年上半年哈马斯占据加沙后,也消失得无影无踪,甚至检查站加沙一边的建筑也被当地居民一驴车一驴车地拆走了。
进入加沙地带任何一个城镇,你都有同样的感觉,那就是拥挤和贫困。遍地的垃圾、杂乱的房屋、嘈杂的交通和无事可做的大人小孩。路边的垃圾堆里,都是些烂菜叶子、破烂家具,或病死的牲畜。当地处理垃圾的惟一方式就是堆积和焚烧,因此空气中永远弥漫着腐臭和燃烧的味道。
这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方之一,150万人生活在这个狭长地带,而且大部分都聚集在几个城镇里。在难民营,人们甚至要侧着身子才能穿过房子之间的小巷,走到自己的家门口。有的人家10来口人挤在同一张床上。
因为封锁和战乱,当地百姓生活在贫困之中,很多人依靠救济生存。医院也经常缺乏最基本的药材和医疗设施,甚至电力也无法保证。
含泪喝下加沙人的咖啡
尽管生活环境非常恶劣,但若把政治放在一边,加沙人是我看到的最纯朴的人们。不管他们属于什么派别、贫富如何,加沙人总是那么热情和友好。我在巴以两年中,加沙给我留下了最多温暖和感动的时刻。2006年6月,以军在加沙发动大规模军事行动时,我和同事躲进了加沙北部贝特哈嫩镇的一户人家里,窗外不远的地方,以军坦克发射的炮弹不断传来爆炸声。主人马斯里把7个孩子安顿好后,冒着被炮弹击中的危险,把我们送到加沙城。
在此之前,我还去加沙地带贝特拉西耶镇,采访一家在以军炮轰中失去一个孩子的家庭。以军坦克炮弹正好落在这家人的客厅里,孩子们都躲在那儿,一个女孩被炸死,其他几个孩子都不同程度受伤。房子几面墙也都倒塌了,一家人挤在一间密不透风的屋子里睡觉。而当我们到他家之后,主人硬是让孩子们去向邻居借咖啡,以招待我这个“客人”。我是含着眼泪把那杯咖啡喝下去的。
哈马斯善于笼络人心
但是一旦把政治牵扯进来,加沙人也是充满仇恨的。他们的仇恨随着以军一次次对加沙的经济封锁和军事打击而不断加深,同时促进了当地百姓对哈马斯的支持。在外人看来,哈马斯是一个强硬的激进组织,很多西方国家还给它冠以“恐怖组织”的称号,但在加沙内部,哈马斯却是最大的慈善组织。他们办学校,开医院,资助困难家庭,社会性极强,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在百姓中声望很高。在加沙的多个派别中,哈马斯最具组织性和纪律性。而且由于其严格的宗教信仰,他们一般很和善,甚至很有教养。哈马斯目前在加沙的最高领导人伊斯梅尔·哈尼耶是大学教授。我经常采访的哈马斯发言人巴尔胡姆则能说阿拉伯语、英语、法语。在加沙内部武装派别争斗的时候,甚至很多外国记者都愿意跟在哈马斯成员身边,因为感觉更安全。
② 为啥以色列要扶持不断袭击以色列平民的哈马斯
和中东唯一的发达国家以色列相比,盘踞在狭窄加沙地带的哈马斯抵抗组织,实在是非常弱小。
它的武装力量根本难以和以色列抗衡,只是靠游击袭扰刷存在感。或是鼓动妇孺儿童上前,拿石块袭击,挑衅以色列士兵,自己则躲在后面拍摄视频。一旦以色列士兵被激怒还击,就利用视频来大造舆论,博取国际同情。
哈马斯还利用火箭弹袭击以色列平民区,并且口气挺大地扬言,要让以色列从中东消失。
(加沙地带的难民)
三、领土再扩张的策略。
我们知道,以色列一直想吞并约旦河西岸,但是又不想要那里的巴勒斯坦人。留着加沙最大的好处,就是一点点挤压约旦河西岸巴勒斯坦人的生存空间,逼迫他们向加沙地带迁移。
让哈马斯控制加沙地带,甚至放任其壮大,目的就是要提高哈马斯在巴勒斯坦人心中的地位,让它逐渐替代约旦河西岸的巴勒斯坦政府。
而一旦这个目的实现,那么巴勒斯坦人也就彻底亡国了。因为哈马斯在国际上被定义为极端恐怖组织,不会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到时,整个巴勒斯坦民族成为世界的公敌,以色列的任何行动都将成为正义之举。
所以,以色列现在没事时,就挑逗一下哈马斯,以此来凸显它的主心骨作用。并让它保持可控的实力,放任其鼓动民众,挑衅以色列。
这个道理,如果巴勒斯坦人不能认清楚,还一昧地搞内讧。那么以色列完全吞并约旦河西岸,也只是时间问题。到那时,数千年前犹太人的流浪命运,可能将会在巴勒斯坦人身上再次上演。
③ 中东小当家以色列,为何不敢剿灭哈马斯
哈马斯的实力还是很强大的,剿灭哈马斯对以色列也有弊端,所以以色列不会剿灭哈马斯。中东的局势一直是很复杂的,至于剿灭哈马斯家族很大程度上牵扯各方面的利益。哈马斯的实力也是和很长打,所以剿灭哈马斯会耗费很多的精力。
哈马斯在巴勒斯坦的地区实力是很强大的,在近几年有得到了伊朗国家的支持,所以以色列是很难剿灭哈马斯。哈马斯并不是主权国家剿灭了哈马斯会受到国际社会谴责,所以以色列才没有剿灭哈马斯。
④ 巴以冲突的实质是什么哈马斯和巴勒斯坦究竟是什么关系
近来,以色列持续袭击巴勒斯坦加沙地区,引发巨大的人员伤亡,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巴以问题再次被推上了风口浪尖,世人的眼光再次聚焦这一地区……
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争端有着其深刻的历史渊源,犹太人于公元前11世纪在这一地区建立了以色列国。后来,由于外地的入侵和战乱,犹太人被迫背井离乡,流散世界各地……
公元7世纪,阿拉伯帝国占领巴勒斯坦,当地居民与陆续迁入的阿拉伯人融合在一起,形成最早的巴勒斯坦人。从此,他们世世代代居住了下来。19世纪末,在美英等西方国家的支持下"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大规模兴起,流落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份份踏上回归之路,返回巴勒斯坦地区定居。从此,阿犹两族开始土地争夺大战
……
1947年4月,在美、英、苏、法等国的操纵下,联合国大会不顾阿拉伯国家的反对,做出了分治巴勒斯坦的181号决议,规定在巳勒斯坦地区同时建立犹太国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巴勒斯坦。引发了周边阿拉伯国家的不满,由此,爆发了五次中东战争。以后开始了巴以和平进程谈判,但收效甚微……
特别是2001年3月以色列沙龙政府上台以后,采取了一系列强硬政策,巴勒斯坦一些激进组织针对以色列人制造了一系列“恐怖活动”,致使以色列采取了强烈打击报复,巴以双方陷入报复与反报复的恶性循环……
这是我对此问题的回答,希望能让您感到满意
在新的一年里祝您合家幸福,牛气冲天!
⑤ 为什么中国支持哈马斯
中国不支持哈马斯,支持的是阿巴斯所在的派别。中国为巴以冲突出声,支持的是巴勒斯坦人。
⑥ 请问对于哈马斯你们有哪些看法
他们是自由战士,他们追寻自由。要收复所有在1967年战争中失去的土地,并且用尽所有办法建立自己的国家。还是很佩服他们的。
⑦ 哈马斯是什么派
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简称哈马斯(Hamas),由“伊斯兰”、“抵抗”、“运动”三个阿拉伯语缩写而成。哈马斯成立于1987年12月,创始人为谢赫·艾哈迈德·亚辛。集宗教性、政治性为一体的哈马斯主张用武力消灭巴土地上的犹太复国主义者,反对同以色列媾和,主张建立一个以耶路撒冷为首都的独立的巴勒斯坦国。哈马斯拥有正式成员2万多人及下属军事组织。哈马斯成立后,多次制造针对以色列目标的自杀式爆炸事件。1989年,以色列宣布哈马斯为非法组织,并将其精神领袖亚辛逮捕入狱。1993年,巴以双方在华盛顿签署了巴勒斯坦自治《原则宣言》,允许巴勒斯坦人在加沙-杰里科地区先行自治。哈马斯对此持反对态度,依然坚持对以色列的武装斗争。随着巴以和平进程的发展,哈马斯曾一度改变斗争策略。1996年3月,哈马斯宣布将放弃暴力活动,在自治区内进行政治斗争。同年5月,内塔尼亚胡出任以色列总理后,在巴以和谈问题上采取强硬政策,致使巴以最后阶段谈判停滞。哈马斯宣布恢复武装斗争。2000年9月底巴以大规模流血冲突爆发后,哈马斯制造了一系列针对以色列的自杀式爆炸事件。作为报复,以色列对哈马斯实施了“定点清除”和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使哈马斯遭受重创。亚辛以及他的接班人兰提西等哈马斯领导人先后被以色列“定点清除”。“9·11”事件后,美国和欧盟先后宣布哈马斯为“恐怖组织”,并冻结其财产。澳大利亚随后也宣布冻结哈马斯领导人的财产。近年来,哈马斯在表示不放弃武装斗争的同时,开始逐渐调整自己的立场,以更加务实灵活的策略来参政议政。2005年3月,哈马斯首次正式宣布参加巴立法委员会选举。哈马斯领导人表示,哈马斯在加入巴立法委员会和参与制定政策之后将会更加“开明”,也更愿意和美国等进行接触和对话。哈马斯自成立以来一直关注慈善救济工作,因此得到巴勒斯坦民众的广泛支持。在2005年巴勒斯坦举行的四个阶段地方选举中,哈马斯在第一和第四阶段均领先于其他党派。在此次选举中哈马斯首次成为巴勒斯坦地区执政党,由哈尼亚出任总理职务。
⑧ 以色列 巴勒斯坦 哈马斯 他们是是什么关系
以色列曾占领巴勒斯坦。集宗教性、政治性为一体的哈马斯主张用武力消灭巴土地上的犹太复国主义者,反对同以色列和平共处,主张建立一个以耶路撒冷为首都的独立的巴勒斯坦国。
1967年6月5日,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以色列在这次战争中占领了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即整个巴勒斯坦。很多巴人被迫流落到周围阿拉伯国家和世界各地,沦为难民。
1969年阿拉法特担任巴解执委会主席。
1978年9月,埃及、以色列和美国签署了戴维营协议,被占领土的巴人获得了有限的自治权,巴解组织则拒不接受自治。
1988年11月15日在阿尔及尔举行的巴勒斯坦全国委员会第19次特别会议通过《独立宣言》,宣布在巴建立首都为耶路撒冷的巴勒斯坦国。宣言明确巴接受1947年11月29日联大通过的第181号决议(分治决议)。巴的边界问题留待以后通过谈判解决。
1988年12月,阿拉法特承认以色列的生存权,秘密谈判之后,以巴签署了和平协定,提出了巴自治计划。
1994年5月4日,巴以在开罗签署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关于在加沙和杰里科实行有限自治的协议,5月12日,巴民族权力机构成立。同年7月12日,阿拉法特结束了27年的流亡生活返回加沙。
1994年5月,根据巴以达成的协议,巴在加沙、杰里科等地实行有限自治。1995年以来,根据巴以签署的各项协议,巴自治区逐渐扩大,巴逐渐收回并控制着包括加沙和约旦河西岸的约2500平方公里的土地。
1994年5月12日,成立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
巴以和谈目前在耶路撒冷的归属、犹太人定居点、巴勒斯坦难民回归、巴以边界划定等棘手问题上没有达成一致,冲突仍在继续。
2007年6月,哈马斯在同法塔赫的冲突中夺取了加沙地带。此后,两大派别各自为政。其中,哈马斯占有加沙,而法塔赫则管治西岸,受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监督。
2019年4月14日,巴勒斯坦新政府宣誓就职, 哈马斯抵制。
(8)国际社会哪些支持哈马斯扩展阅读:
巴勒斯坦已故领导人阿拉法特及其手下的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法塔赫),在上个世纪末和以色列和谈——“以土地换和平”。如今,巴勒斯坦在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区的这块“自治”土地,面积不到当初联合国判给他们领土的四分之一,而且是在以色列枪口监控下的。
哈马斯认为,这种自治不但是奴隶般的屈辱,也等于是慢性的灭绝,阿拉法特背叛了巴勒斯坦人民的解放事业。
哈马斯并不认可以色列对巴勒斯坦土地的占领,依然坚持武装斗争。这样一来,早先曾并肩战斗的哈马斯和法塔赫,就反目为仇。哈马斯在巴勒斯坦的选举中获胜,成为合理合法的执政党后,法塔赫仍手握安全部队的军权,认为巴勒斯坦要统一,应该解散哈马斯或者并入法塔赫。
哈马斯坚决不同意。这又成为双方冲突的一个导火索。2007年,法塔赫领导人、总统阿巴斯宣布解散哈马斯执政的政府,但加沙地区依然在哈马斯控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