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绍兴有什么景点乐清至绍兴坐什么车
绍兴有十大风情
水 乡 社 戏
鉴 水 乌 蓬
咸 亨 酒 韵
南 镇 祭 禹
曲 水 流 觞
台 门 遣 韵
水 乡 集 市
龙 舟 竞 渡
茶 馆 听 书
花 雕 嫁 女
之一 —— 水 乡 社 戏
文豪鲁迅对孩提时代看过的故乡社戏始终未能忘怀,称赞备至。鲁迅先后写了小说《社戏》、散文《无常》和杂文《女吊》等作品,对社戏有过动人的描绘和精辟的论述。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文人写下多少吟咏和描绘社戏的诗文。
绍兴的水乡戏台,大都构筑在土地庙之类寺庙前的河上,故称"河台"、"万年台"。东安、任家桥、凤仪、东周、宾舍等地的古戏台迄今犹存。清代童谦孟写有一首竹枝词,描写当年看社戏的盛况:"岳神赛罢赛都神,演出河台戏曲新,两岸灯笼孟育管,水中照见往来人"。鲁迅在《社戏》中说,外国人以为中国戏的"大敲,大叫,大跳",不适于剧场演出,但若在野上演出,"远远地看起来",却"自有他的风致"。《龙虎斗》、《游园吊打》是很能体现绍剧特色的戏,历来为绍兴观众所拍手称快,叫好。鲁迅把这两出戏写进《阿Q正传》、《社戏》等着名小说里,均不是他信手拈来之笔,而是充分反映了它们的人民性。连自己的姓名也写不出,甚至连圆圈都画不圆的阿Q在临刑前游街时,居然还要哼几句"手执钢鞭将你打",足以说明社戏受到绍兴人民的普遍欢迎了。鲁迅再用他的如椽之笔,以优美抒情的笔调追述儿少年代观社戏的美好回忆,一派诗情画意,引人入胜,更激起了人们对社戏的眷恋和怀念。
时过境迁,水乡社戏在传承,在发展。现在的水乡社戏以鲁迅笔下的绍兴社戏为主要形式,重现绍兴演社戏、看社戏的民俗风情和越地戏曲特色,将原始社戏风貌和现代表演艺术有机结合,定能赢得无数观众的喝彩。
之二 —— 鉴 水 乌 篷
沿着长长古纤道,坐乌篷船游鉴湖徜徉在轻缎似的湖面上,船移岸动,草绿花红,长橹出水,柳丝摇风,只见远山黛影,近岸绿萍,烟雾迷蒙,岚气氤氲,心驰天外,人在画中。坐在船底席上,手搁船舷,泼水嬉戏,岸边水草,几与眼鼻相近,小船晃悠悠起伏颠簸在浪谷波峰,那天,那山,那云,和自己的身心一样俯仰漾动,陶陶然,醉醺醺…….
乌篷船两头尖翘,船舱覆盖半圆形船篷。篷用竹片编成,中夹竹箬上涂桐油黑漆,绍兴方言称黑为"乌",故称"乌篷船"。乌篷大抵三道,除中间"定篷"外,另两扉可自由移动。晴日游湖,你可移动船篷,直立船舱放眼四望,视野开阔,水势浩渺,岸芷汀蓝,苗青花鲜,清风白云,洗心沸肩,忘情江湖,真?quot;水仙"。
船游湖中,还不时可见一道道渔范,轻舟过箔,声如琴韵;箔旁往往兀立起渔察一座,为渔翁安栖之所,入夜渔家灯火点点,映波摇荡,远远望去,宛如仙阁,星落银河。一遇到下雨天气,"船底江声篷背雨,游人听得最分明",更觉身浮云间,梦绕枕边。
乌篷船有用橹摇的,用桨划的,也有脚"躅"的,所以又叫"脚划船"。看着船头脑一边用脚躅橹,一边双手捧着酒碗喝酒,听着他用地道的绍兴话,向你述说越中掌故,往古趣闻,你会沉醉在这份风情中悠然出神。
"白玉长堤路,乌篷小划船"。坐着这绍兴特有的乌篷船,沿长长古纤道游 浮行,你可真正走进了江南绍兴的水乡风情。
之三 —— 咸 亨 酒 韵
咸亨酒店,原为鲁迅的周氏本家堂叔仁房的周仲翔等人于清光绪甲午年(1894年)合伙开设,与鲁迅故家只隔一条石板路。酒店虽小,"却有双间店面"。其"格局"在"城中遍垆"的酒乡绍兴极富代表性。且不说其主营的绍兴黄酒的代表品种,就连那当街的曲尺形柜台,高竖于柜端的"太白遗风"青龙牌,柜上一字摆开的过酒坯,用以温温的爨筒,以及供人坐喝的荸荠色的条桌长凳,均堪称清末绍兴酒店的典型风范,自酒种、酒菜、酒具,以至于酒客、酒风,无不浓缩着绍兴酒文化的醇厚韵味。
绍兴酒自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时期起源,至春秋战国已用之政治、军事,见诸史册,至明清则更是"越酒行天下",美誉播中外的全盛时代。在乡,则"家家可乞浆",在城,更是"酒垆千百所",而咸亨酒店的范式则占这"千百所"中的大部,在水街石巷随处可见,蔚为酒城一景。
虽然原型的咸亨酒店并未因其取之于《易经、坤封》的"品物咸亨"而真的"咸亨"起来,但这一儒雅吉祥的店名却与始于近代的百年现代进程中国人求富图强的民族心理契合。鲁迅取之而用于针砭时弊与"国民性"的故事背景,写成了自己最为满意的小说《孔乙已》,可谓立意精警用心良苦。店以文传,咸亨酒店遂与这位代表中华民族新文化前进方向的伟大思想家和文学家及其不朽的杰作密不可分开,并与都昌坊口的鲁迅故居、百草园、三味书屋、土谷祠等文化遗传,共同构成了解读鲁迅的原典钥匙。
之四 —— 南 镇 祭 禹
南镇祭禹,由来已久。自夏代以来,祭禹之典历代承续,而以明清两朝为盛。总的来看,历代祭禹有四种形式或四个层次:一是天子亲祭,如秦始皇、康熙帝、干隆帝;二是诸侯级祀,如越国、吴越国;三是遣官司致祭,定期或不定期,如新君即位或遇重大灾情等;四是基层一级,即"每岁有同于春秋二仲月祭"。至于黎民百姓,则向来一不祭禹,二不拜禹。只是以游嬉禹庙代之。其实,嬉禹庙的风俗较之祭禹礼制更为古老,它直接是由大禹"兴礼祀"的依据中承传而来,可以一直追溯到原始时代的某种风俗。
相传夏历三月初五日是大禹的诞辰。这一天是民间洲嬉禹庙的高潮。清康熙《会稽县志》中记载:"属生之日,禹庙游人最盛,无论贫富贵贱,倾城俱出。全民皆乘画航,丹垩鲜明,酒樽食具甚感,宾主列坐,前设歌舞。小民犹相矜尚,虽非富饶;亦终岁储蓄,以为下湖之行。春欲尽数日,游者一众,千秋观前一曲亭,亦竞游不减西园"。
改革开放以来,绍兴市深入开发利用历史文化资源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1995年4月20日,隆重举行了浙江省暨绍兴市各界公祭大禹陵典礼。2000年,绍兴市各界再次举行公祭大典,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至于民间祭禹,则自第一年公祭以来,年年不断,今天,仲春祭禹已与书法节、黄酒节一起,成为绍兴市本级的三大新兴节会,闻名遐迩。
之五 —— 曲 水 流 觞
作为修禊余兴的"曲水流觞"古已有之,魏晋以前,即有"引流引觞,递成曲水"的诗句描述其事。然而,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会稽兰亭的"曲水流觞"却因其景美、人美、文美、书美而成就了千古"书圣"及"书法圣地"的美谈和美名,显得不同凡响,不仅使"上已修禊"一俗淡化了迷信色彩,集聚了智光才情,得以人性的张扬和精神的提升,而且为后世效慕相沿成风,成为文化史尤其是书法史上的一大雅事和一座丰碑。
王羲之自永和六年由护军将军出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在定居会稽的第三年上已,与当时在绍名士谢安、郝昙、孙绰、李统、李充、许询、支遁及子侄共四十二人,在兰亭?quot;修禊"之后行"曲水流觞"这余兴,众人列坐曲水两侧,注酒于觞,浮觞于水,令觞停于前者饮而吟诗共得佳作三十七首,由王羲之编为《兰亭集》,并乘酒兴写成序文。尤为后世所重的是《兰亭集序》。"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书法成就。这篇行书作品,"飘着浮云,矫若惊龙"、"笔刀遒润,独擅一家之美,天质自然,丰神益代"。王羲之将魏晋以前中国书法质朴古拙的线条艺术,推向流美妍妙的全新境界,"增损古法,裁成今体",创造了足以体现创作主体,审美个性的今体行书,被后世公推为"行书第一","为百世学书人立极"。
上已一俗,因有此兰亭雅集和美文墨宝而流美千古,蔚为百代书家遗风,平添了光照万世的文化韵味,不仅为后世文人效慕追随,而且雅风流播,远及海外。
之七 —— 水 乡 集 市
一条老街沿着河岸延伸,悠悠长长且直且弯。鳞次栉比的商店,青石板铺砌的路面从商店的屋檐或雨廊下通过,古老的水街一半在岸上,一半在河里,赶集的人们熙熙攘攘,一半在石板路上溜达,一半在脚划乌篷船里晃悠。
每逢集市,一大早水街就喧闹起来。水街的交易一半在岸上,一半在水上。岸上有米行、着国、茶庄、染坊、当铺、药店、剃头店、裁缝店、南货店、古玩店、打铁铺……靠河边还有各种小摊,吃点心的,卖玩具的,搞修理的…….。河端口头则有卖鱼虾、水果、蔬菜的……酒楼和茶馆则大都设在离桥头不远的地方,水乡人对桥情有独钟,生意人更是把桥作为通达的象征。做完了生意,卖好了物品的赶集人,便坐在桥头的酒楼或茶馆里,饮酒、喝茶、聊闲天。
水街集市是绍兴的一大特色,遍布城乡。水乡人赶集,也喜欢与水与船作伴,而爱赶热闹可以说是绍兴人的天性,赶集总往人多的地方挤,人挤来挤去,掉到河里是常有的事。好在河湾里的水上戏台正在演社戏,看社戏的观众一半在岸上,一半在水上,河里漂满了乌篷小划船,从岸上挤到河里去的人会立即被"船头脑"捞上来,那被捞上来的"落汤鸡",顾不得换一换浑身的湿衣裳,就坐在船头看起戏来。
绍兴人赶集,不仅仅是为了购物,他们赶的是一种气氛,一种情趣,而购物只是一个理由。
之八 —— 茶 馆 听 书
绍兴人爱品茶花,茶馆便应运而生。旧时绍兴城里的茶馆,遍及大街小巷,茶馆的设置,以沿河为多。抗战前的1936年,绍兴城里有大小茶馆206家,几乎半数设在街河岸边,有的干脆设于桥头。鲁迅小说《药》中华老栓开设的那种小茶馆,城内随处可见。另外还有为数不多的大茶馆和大茶楼,如花巷的"适庐",县前街的"第一楼"、"天香阁",大江桥的"越明",新河弄的"鼎丰"等。小茶馆的顾客多为小市民,大茶馆的顾客则为上层有闲人士。旧进茶馆的掌柜很讲究泡茶的艺术,他们经常探求茶事之"五境",即茶叶、水源、火候、茶具和环境,说只有"五境"得当和配置相宜,才能煮出好茶,且相互衬托。特别是茶具,更是讲究。因为只有好的茶具,才能保持茶的清香醇味。他们尤重越瓷,认为越瓷所产生的青瓷茶碗,最能使茶透发原汗原味和芳香,并使汤色明净。
旧时绍兴的茶馆也是民间文化的传播场所,一块惊堂木在茶桌上拍得震天响,那是说书,煞是吸导映客:一把胡琴加一副板子,那是绍兴莲花落。唱到精彩处,茶客们或是鸦雀无声,或是满堂欢笑,这时候连"茶博士"(旧时对茶馆伙计的称呼)也忘记了自己的职事,站在角落里听得出神。鲁迅先生晚年在一篇杂文里对茶馆的作用概括为三条:"打听新闻,闲谈心曲,听听说书"。
现今绍兴城区茶馆业如火如荼,古老的绍兴茶馆必将遗韵永继。
之九 —— 龙 舟 竞 渡
追溯绍兴龙舟竞渡的渊源,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这一文化体育活动历史悠久,深受广大民众的欢迎是毋庸置疑的。有地方志书记载:"竞渡起国越王句践",南宋大诗人陆游更有"稽山何巍巍,浙江水汤汤….空巷看竞渡"等吟咏诗。绍兴是水乡泽国,河道纵横,江湖棋布。这是大自然恩赐给绍兴人赛龙舟的极好的竞技场所。龙舟竞渡前,一般以村为单位,筛选人员,组建参赛队伍,着装统一,并频频演练。届时(如端午节等),各参赛舟船去集水面开阔处,每条龙舟配备10名左右成偶数的划桨手,左右配对使桨。另外,舟首有一人持旗或擂鼓指挥,统一步调和节奏,舟尾还有一位舵手,握一支长橹,边摇边把握方向。当用锣声或挥旗发出竞渡开始的信号后,条条龙舟如箭离弦,争先恐后,参赛者个个周身热血沸腾,神经绷紧,使尽平生力气。一时间,起桨处如拨絮飞雪,号子声、擂鼓声和观众的助威加油声此起彼伏落,响彻支霄,场面甚为壮观,人们沉浸在激动和欢乐之中。有的龙舟率先冲过终点获胜后,船头的那位司鼓或挥旗者还会即时表演竖蜻蜓之类的杂耍,引来其他参赛者和观众的齐声喝彩。
历史上绍兴的龙舟竞渡不仅在白昼举地,也有安排在夜晚的。夜晚的龙舟竞渡未必是抢速度、争第一为唯一目的,而是利用夜幕,充分发挥灯光等作用,将文化娱乐和体育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在舟船的行驶中,由丝管弦乐伴奏,演员们或表演,或歌唱,微风吹过,分外悠扬。此时此刻,水面成了灯的世界,欢乐的世界,沸腾的世界。在灯光倒影下,一切在跳动,在激动,让人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时隔数十寒暑,人们还在咀嚼余味。
之十 —— 花 雕 嫁 女
花雕是绍兴酒的代名词,是历代名人墨客为之倾倒的传统名酒。花雕嫁女则是最具绍兴地方特色的传统风俗之一。
晋代"竹林七贤"中最为英俊挺拔、刚正不阿的乡贤桶中散,其子稽含即是记录花雕的原始圣手。稽含在《南方草木状》中详录:"南人有女数岁,既大酿酒,侯冬陵地竭时,置酒罂中,密固其上,瘗陂中。至春潴水满,亦不复发矣。女将嫁,乃发陂取酒,以供宾客,谓之女酒,其味绝美。"意思是说:南方人生下女儿到岁时,便开始大量酿酒,等到冬天池塘中的水干枯时,将盛酒的坛子封好口,埋于池塘中。哪怕到春天的积水满池塘时,也不挖出来。只有当女儿出嫁时,才将埋在原池塘中的酒挖出来,用来招待双方的客人。这种酒称为女酒,它的回味是极好的。作为上虞人,稽含在这里记录的是最能代表绍兴风俗的"花雕嫁女"的史实。此埋于地下的陈年"女酒",由于其储存的包装物为经雕刻绘画过的酒坛,故称"花雕"。酒坛外面为什么要雕花?是父母对女儿美好的祝愿,是父母藏在内心深处的一个祈求,一个希翼。女酒花雕是家中女儿出嫁时宴请之美酒,是家中女儿长大成人的见证。饮花雕之际,乃嫁女之时。此时此事,喜事,美事,福事,乐事也。
今日的绍兴,花雕嫁女之风已难觅完整之过程。然而,女儿出嫁之日,用上等好酒,用品质优良的花雕酒,仍然是真飨亲朋好友的必备之物。花雕酒蕴含的仍然是绍兴人对出嫁女儿的一种深情,一种期待,一种心愿。
绍兴市现有对外开放的旅游景区景点 200 多处,其中鲁迅故里、兰亭、会稽山旅游区、柯岩风景区、新昌大佛寺景区和诸暨五泄风景区为 4A 级旅游景区;东湖、周恩来纪念馆、沈园、诸暨西施故里景区为 3A 级旅游景区。风景名胜区 28 个,其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1 个:诸暨市浣江——五泄风景区;省级风景名胜区 7 个:鉴湖、新昌穿岩十九峰、新昌大佛寺、新昌沃洲湖、嵊州南山湖、上虞曹娥江、吼山风景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 2 处:环城河、新昌沃洲湖风景区。国家地质公园 1 个:新昌硅化木地质公园。
全市拥有旅行社82家,其中国际旅行社3家:绍兴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绍兴海外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绍兴商务国际旅游有限公司;国内旅行社79家。
旅 游 常 用 电 话
旅游投诉:96118
文旅公司投诉:0575-8338897
公路客运咨询投诉:96520
出租客运投诉:96520
‘贰’ 一担土多少方
曹州牡丹园曹州牡丹园位于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牡丹事处,紧靠220国道,距市区三公里,建于1982年,总面积73hm2,是菏泽牡丹的主要观赏游览区。园内牡丹100余万株,800多个品种,间植芍药、碧桃、夏莲、秋菊、腊梅、月季、玫瑰等数百种花木,竞相比美。每年四月中旬至五月上旬,百万株牡丹竞相开放,五彩缤纷,千姿百态,争奇斗研。国内外游客络绎不绝,形成“花四海,人如潮”的壮观场面。曹州牡丹园内景点繁多。南北两座彩色牌坊门楼,高达十余米,檐出角翘,雕梁画柱,古朴典雅,金碧辉煌。坊门正中的“凤凰戏牡丹”彩色图集下,上书“曹州牡丹园”鎏金横匾,是时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舒同书写。园中采用生产与观赏相结合的布局方式,建有亭台楼阁,以石铺的道路相连,便于游人游赏和憩息。“观花楼”、“天香阁”是园内主体建筑,新颖别致,古朴典雅,登楼眺望,园中景色尽收眼底。观花楼为仿明代建筑,坐落在曹州牡丹园南观赏区,楼内有牡丹展室,供游人进一步了解牡丹的栽培历史和牡丹文化,楼前有溥杰手书“天下第一香”和舒同手迹“曹州牡丹甲天下”的石碑。有蒲松龄笔下的人物--葛巾、玉板两个花仙的塑像,有自然奇石组成的碑苑等小品建筑。还有一株枝干虬曲的大木香树,花开时节馨香扑鼻,凭添雅趣。天香阁坐落在曹州牡丹园北观赏区,该建筑古香古色,雕梁画柱,古朴典雅,16个红木大柱擎起巍峨壮观的三层阁楼,红砖琉璃瓦外汉白玉石栏,似纱裙围楼,脊檐之上飞禽走兽,神态各异。室内用现代灯光音响营造出快乐温馨的气氛,名人书画件件是赏牡丹、咏牡丹的佳作。音乐声中登楼鸟瞰牡丹,花海人流尽收眼底。在天香阁南面,数十棵已逾百年的牡丹,已长成牡丹树,茎粗根茂,花大映尺,粉中透红,芬芳扑鼻。还有江北第一柏廊之称的龙柏走廊,数百株龙柏高两丈以上,株株苍翠欲滴。天香阁两侧的玉兰花和木香各具特色,玉波浪浑然一体,散发出浓欲的园林香气。桂陵之战遗址坐落在曹州牡丹园的东区,有桂陵纪念碑亭,有千年桂陵古井,让游人联想起当年兵家孙膑曾在此创下了“围魏救赵”的光辉战例。该园多年从事牡丹新品种选育工作,曾育出‘粉中冠’、‘冠世墨玉’、‘紫瑶台’、赵粉、等着名品种。该园除广植牡丹外,并植有芍药和多各花灌木,使游人流连忘返。牡丹是菏泽的市花。每当花开季节,连阡接陌,五彩缤纷,争奇斗艳,令人目不暇接。每年4月18日至5月5日被定为“菏泽国际牡丹花会”,有上百万的国内外游人慕名前来赏花。百狮坊百狮坊俗称张家坊,位于张牌坊街东端,清干隆43年为张蒲妻朱氏建。该坊用砖石仿木结构建造,遍体雕刻,坊上石雕不论狮子、云龙、牡丹无不注意刚健与柔和融会,动静神态协调,使其维妙维肖,栩栩如生。据说正中下坊板的孔鼻上还悬挂着一石雕鸟笼,架上石鸟,神态活现。统观整座牌坊,结构精巧,壮观宏伟,雕刻精细,剔透玲珑,繁而不乱,主次分明,堪称全国罕见的石雕艺术,人们面对这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不能不赞叹古代劳动人民的丰富智慧和伟大的创造。乘1路车即可到达。古今园位于曹州牡丹园西南侧,在菏泽城北5里王梨庄,是距城最近的花园。其前身是明代的“万花村花园”,主植牡丹、芍药。民国初年,花园被曹州府的张培荣据为己有,改名军门花园。解放后,该园牡丹栽培面积年年扩大,花色品种不断增多。1982年,重修该园,并名为“古今园”。以后又多次拨款扩建。该园民族形式的大门,古朴典雅;白色的花园围墙,颇具古代园林风格;拱桥流水,假山喷泉,相映成趣。园内面积50亩,种植牡丹优良品种300多个,另有芍药、腊梅、黄刺梅、迎春、月季、玫瑰、丁香、海棠等奇花异木几十种。培育200余年的松编牌坊——孜诵坊,壮观优美,堪称一绝;松编狮、虎,惟妙惟肖;200多年的龙头槐盘根错节;100多年的翠兰松,如雾似烟;200多年的线柏,江北独一无二;金丝吊蝴蝶树,春末花开,秋季花托成为蝴蝶状,如万条金丝垂吊着一只只蝴蝶,奇异无比。百寿坊俗称朱家牌坊,位于百狮坊西南约百米处。1765年为翰林院孔目赠儒林郎朱叔琪妾孔氏建。因前后枋心边沿浮雕百个不同篆体的“寿”字得名。雕刻内容除狮、龙、牡丹外还有鹤、凤、梅花等。其构筑精巧宏伟,雕刻精致生动,可与百狮坊相媲美。甭说那娇捷神俊的雄狮,绕柱回舞的蛟龙,满饰额枋的牡丹,单说正间上下额枋祥云间翩翩飞舞的五只透雕仙鹤和次间上额枋浮雕的引颈鸣唱、相对翱翔的鸾凤,就能产生无穷的魅力。仙鹤是幸福、长寿、爱情的象征,和变形“卍”字形云纹连在一起,寓意“福寿万年”。狮座下左右两侧浮雕的蟠螭、鹤图案,刀法简洁洗炼,造型古朴优美。狮后夹柱板上各浮雕四幅花鸟画:牡丹舞蝶,寓意富贵无媲;牡丹芙蓉,寓意荣华富贵;梅花喜鹊,寓意喜上眉梢;梅竹绶带,寓意齐眉祝寿。还有桃花春燕、山茶锦鸡、水仙海棠、秋葵玉兰等,构图新颖,雕刻精致,花卉争奇斗艳,虫羽生动逼真。仿山墓群古称“天下之中”的定陶,坐落在广阔无垠、坦荡如砥的鲁西南大平原上,而仿山就位于定陶县城北六公里,西临菏商公路,东连京九铁路,北依曹州牡丹园,属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仿山庙宇,由来已久,是先民为纪念贤帝明君曹叔振铎而建。据载,秦汉开始建祠,唐宋陆续建庙,连续40余座,至晚清时尚在,原山势陡峭,苍松翠柏遮天盖地,楼台殿阁隐于其间,方圆800余亩,南有仿山河,东有仿山湖,景色宜人,后来由于历史等众多原因,常年失修,庙宇倾废。80年代末,来自附近几省的信众,又集结仿山,化缘募捐,先后修复了百神殿、玉皇阁、大王庙、泰山庙、祖师庙等,占地58亩,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95年被县列为仿山旅游开发区,97年按照国家有关法规和政策通过治理整顿,仿山庙宇正式被省政府批准为道教活动场所。曹州书画院曹州书画院创建于1985年10月,位于世界着名的牡丹之乡——菏泽,总占地1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9000平方米,建展厅、创作楼、赵登禹纪念馆、曹州书画作品陈列馆以及全国着名的曹州碑廊。建筑既有传统的民族特色,又有现代的园林风格,院内藤廊、亭台、假山、喷泉、松竹斗奇,百花争艳,景观幽雅,宜书宜画。曹州书画院目前为全国地市级最大的书画院,曹州书画院的碑廊为全国最长的碑廊,已成为菏泽地区重要的旅游观赏景点。孙膑故里孙膑字伯灵,战国时期着名军事家。《史记》载:“膑生阿鄄之间。”据《全国孙氏族谱及孙膑故里论证会》鉴定分析考证,孙膑故里即今鄄城县红船镇孙老家村。围绕孙膑故里的开发建设,鄄城县委、县政府制订了《孙膑故里建设规划方案》。从1992年起,投资100万元,整修了“孙氏祠堂”。新建了“孙膑纪念馆”及“百名将军碑林”。孙氏祠堂坐落在孙老家村内,始建于明景泰五年(1454年),占地10余亩,正殿5间,东西厢房各3间,不幸于明崇祯年间遭兵火而毁。清道光年间重建家祠,祠堂3间,坐北朝南,占地70平方米,砖木结构,建筑形式古朴典雅,颇具民族传统风格。祠堂内设有神龛,正中供奉孙膑雕像,神龛两旁陈列孙膑后人牌位。祠堂前面有家祠碑一座,碑阳刻有“孙氏家祠序”,碑阴刻孙氏分支概况。此处为孙氏族人缅怀先辈的场所。冀鲁豫边区革命纪念馆冀鲁豫边区革命纪念馆位于菏泽市城区赵王河畔。它是在老同志的倡导和组织下,经国家批准,由河北、山东、河南三省共同筹资,菏泽社会各界大力奉献,并得到国家和贵州省资助而兴建的一座大型跨省革命历史纪念馆。总书记亲笔为纪念馆题写馆名。总理为纪念馆批拨了专项资金。会盟台会盟台旧址在今旧城镇葵丘堌堆村西。据《濮州志·会台别业记》载:濮州故城(今旧城)南五里有高大土台一个,占地二百余亩,上可容纳万人。此台前面略尖,后呈方形,因春秋时期诸侯多次在此台之上会盟而称为会盟台。春秋初期,周王室势力日渐衰弱,诸侯纷纷争霸,齐桓公雄才大略,举贤任能,励志改革,国势日益强盛,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公元前651年与诸侯会盟于葵丘,葵丘之盟奠定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从此,齐桓公以中原诸侯的霸主(盟主)身份,得以挟天子以令诸侯,会盟台也因之而名扬天下,备受后人瞩目。历山舜王庙历山舜王庙在鄄城县阎什镇历山庙村西,东距阎什镇2公里。舜,有虞氏,姓姚,名重华,字成都,虞君之后,历代传为贤明圣君,司马迁列之为五帝之一。皇甫谧云:“舜生姚墟”,据考姚墟即今山东省鄄城县麻寨乡舜城集。《史记》载: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之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历山、雷泽、河滨均在鄄城境内。舜20岁登帝位,它是一位仁爱、诚信、谦恭、勤政、爱民的帝王,后人思其功德,向往其遗风,在所耕之历山建庙以祀之,故名“历山舜王庙”。据古庙碑记载,东汉光武帝年间开始修庙立碑,其后南北朝、北魏、唐、元、明、清各朝皆有修复。元仁宗延祐五年(1318年),历山公(名千努,曾任荣禄大夫、平章政事等职)退居历山,效法舜帝造福乡里,“聚书万卷”,在历山舜王庙院内东南隅创建历山书院,教育乡里子弟。明清以后历山舜王庙和历山书院逐渐损毁。近年来,舜的后裔,海内外甄氏族人纷纷来函来人到历山庙认祖归宗,历山庙周围广大群众也自发修复历山庙,现已建成寝宫殿、三皇殿、苦奶奶庙、龙泉舜井亭、周边院墙及山门等。百花园位于古今园北的洪庙村。清末郝省谦任曹州总团练时,大修牡丹园,周围遍栽桃、梨、柿树,搜集牡丹、芍药稀有品种和各种奇花异草种于园内,并打井修塘,养殖金鱼、鲤鱼,名为“郝家花园”。花开时节,车水马龙,高朋满座,繁盛一时。后因连遭战乱,又加郝省谦遭官司,花园长期失修逐渐萧条。民国时期,已成荒野。解放初,洪庙村花农又在此种植牡丹、芍药,逐步连片成方,1958年,正式建园,名为“洪庙花园”。1982年,政府再次拨款重建,命名为“百花园”。1990年,政府再次拨款,由南京园林设计院设计,对百花园进行扩建,更名为曹州百花园。曹州百花园面积100亩,种植牡丹12万多株,560个品种,种植芍药6万余株,270多个品种,以传统稀有珍贵品种多,花色齐全,分布合理便于观赏而驰名。同时培育出牡丹新品种赛雪塔、春红娇艳、银红球、百园粉等数十种,都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因而百花园又有“品种园”之称。安邱堌堆遗址安邱堌堆遗址位于菏泽市东南12公里,佃户屯乡曹楼村东南约100米处。现存堌堆高3米,长宽各500米,四壁较直,断面暴露有文化层。经调查、发掘,遗址堆积甚厚,达4米以上,距今约4500多年,在该遗址发现龙山文化、岳石文化、早商和晚商依次叠压的文化层。与近年来在曹县莘冢集发现的龙山文化面貌基本相同,与豫东商丘地区及造律台龙山文化比较接近,应该属于河南龙山文化系统。近年来,在山东省境内京沪铁路以东地区曾发现岳石文化遗址,但在京沪铁路以西地区,有关岳石文化的遗址只有菏泽安邱堌堆遗址。该堌堆的发掘,将岳石文化的分布范围扩大到山东省的西南边缘地区。岳石文化在山东的分布从东到西连成一片。故这里的岳石文化命名为“安邱类型”。安邱堌推遗址的商文化层是从早商到晚商连续堆积的,这在全国其它商文化遗址中尚属少有,由此证实了学术界关于商文化的分期是可靠的,对进一步研究商文化,了解当时的社会面貌提供了极其重要的线索和依据。巨野永丰塔巨野永丰塔,又称梵塔,位于巨野县城东南角。据《巨野县志》载:永丰塔为唐人所建,未合尖而止,宋人续之。塔东邻建有一寺,占地20余亩,因寺内建有丈八铜佛,故名大佛寺。寺内古柏林立,遮天蔽日,游客僧人纷然而至,烟绕霞蔚,香火旺盛,是当时着名的游览圣地。巨野因大野泽而得名。相传古代有一龙常在大野泽作乱,洪水肆虐,民不聊生。托塔李天王之子哪咤将此龙镇住,洪水即退,大野泽渐涸,一望无垠的大水,变为千亩良田。龙王一气之下,状告哪咤,哪咤被治罪。后来,托塔李天王将制服哪咤三太子的佛赐宝塔断之为三,掷下天门,塔底落于西邻之县郓城,塔身落在巨野,塔顶飘往东邻之县金乡。后人为纪念哪咤,盼望年年岁岁五谷丰登,将塔命名为永丰塔。永丰塔系八棱等边四门楼阁式砖塔,现存五层,高31米,下层周长44米,上层周长36米。第一层为砖叠挑檐,其它各层则华拱两挑组成上承托檐,交叉错落,坚实牢固。每层的东、南、西、北四面各设有券门,明暗有别,或为天井,或直通塔内回廊。塔身各层高度及塔径自下而上逐层递减,收分得体。塔外西侧有后修的石台阶数级,由此台阶可进入塔内。底层设有塔心室,室内壁上镶嵌7块佛教石造像碑,门口一块纵40.5厘米,横100厘米,一排5尊佛像,像高28厘米。顺室内石阶绕转二层西门回旋而上可达塔顶,凭栏四望,全城景色尽收眼底。塔下四周碧水粼粼,水色天光,古塔倒影,甚为壮观。永丰塔四面环水,塔身故有所倾斜,明、清曾多次修缮。1990年,全县人民集资捐款18万元,对该塔进行了维修,风采更为迷人。陈台陈台位于鄄城县旧城镇杏花岗村西南,乃曹植为鄄城王时所筑之台,植在此台上读书、吟诗作赋,故名“读书台”。植后徙为陈王,后谥号“思”,故此台又名“陈思王读书台”,简称“陈台”。该台有十数级台阶,台上有读书厅、藏书室和会文亭,从住所王府到读书台通有长廊。鄄城一带属黄泛区,黄河多次决口,读书台渐被淤没。由于曹植的影响较大,读书台虽屡屡受损,却也时常得到加固、修复,只是难保当年面貌。从历代官吏、文人诗作可以看出,陈台这一古迹存在了相当长的时期。20世纪40年代,读书台尚有高出地面数尺的台基,上有残砖碎瓦。陈台现虽已夷为平地,然遗址尚可辨知,仍不断有人前往觅踪、凭吊。冉子仲弓祠先贤冉子仲弓祠位于菏泽市东7公里处。这里坐落着一个300多户人家的小村镇——张什店。该村古名茶固坡,冉贤镇,为先贤冉子仲弓故里,村中居民冉性居多。村中心丁字路口东北隅有冉子仲弓祠,俗称冉家祠堂。宽敞雄伟的广连门临街耸立,造型古朴典雅,气象庄严,望之使人顿发思古之幽情。院内现有大殿一座及楷树一株,均系菏泽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冉子名雍字仲弓,生于周景王二十一年(公元前522年),卒于周贞定四年(公元前466年),享年56岁,葬于菏泽东南60里冉山(今定陶县冉堌集)。冉村镇建祠合祀冉耕(伯牛)、冉雍(仲弓)、冉求(子有)三贤。盖三人不唯同里同宗,且均系孔子亲自认可的十哲中人,故有“一门三贤”之誉。据汉陆贾《冉氏源流考》载:“冉子乃少昊之裔,周文王之后。曹叔振铎数传至冉离。”始定居“菏泽之阳”。冉雍以德行着称,历代统治者多有封赐:汉高祖时封陶子,元帝时封陶侯,唐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封鲁侯,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封薛侯,宋真宗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增封下邳公,明世宗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改称先贤冉子。孔子后,仲弓与闵子骞等及其弟子合编《论语》20篇,又自着《敬简集》6篇。《敬简集》一书是对所引仲弓与孔子应答中的“居敬而行简……”一段话的阐发,可惜秦火之后,此书失传。祠内原有古柏数十株,苍劲挺拔,遮天蔽日,映衬得整个祠院格外肃穆庄严,游人至此吊古凭今,无不肃然起敬。大殿东南主干高5米、围3米的大楷树,相传为冉雍所植,现仍枝茂叶繁,形如巨伞。冉子仲弓祠是历史遗留下来的一份珍贵遗产,也是菏泽地区的重要旅游景点之一。青年湖公园青年湖公园似一颗明珠,镶嵌在菏泽城的西南端。现存的150余亩水面,为历史上筑城取土所形成.这里远离闹市,环境清幽,西南两面城堤环护,绿树掩映,风景宜人。经1978年以来几年初期施工,现已建起小码头、佳景亭、湖心桥等一批基础设施和景观吸引了本地和外地的游人,按照总体规划,完全建成后的青年湖公园占地500余亩,湖上曲亭回环,亭阁相连,湖中筑人工岛,建园中园,沿湖错落分布游泳池、游乐场、旱冰场、月季园、北方水乡等。巧施精雕,人工天成荟于一体,模山范水,南北风光近收眼底。是一个集娱乐、休闲、垂钓的好去处。近年游人以有诗赞曰“莫道曹州无山水,青年湖上景阑干”。凝香园凝香园也称“正春园”,位于菏泽城东岳程事处岳楼行政村。始建于元末明初,原为袁姓所有,称“袁家堂”花园,后来袁家败落,被明代万历三十八年进士,工部尚书,菏泽城东何楼村人何应瑞购得,又称“何园”,着名的“何园白”、“何园红”牡丹,为此园所出。这所花园一直繁延四百来年,据祖孙三代在这座花园当花工的刘老人讲,一九三三年冯玉祥先生隐居泰山,为美化泰山,一次就从该园买去五百株腊梅。当时就连赵楼、李集“下广”的大胡红,也从此园所购。可见那时“凝香园”花事之盛。何应瑞辞官回乡后写的七律《牡丹》,描绘了何园牡丹:“廿年梦想故园花,今到开时始到家。几许新名添旧谱,因多旧种变新芽。摇风百态娇无定,坠露丛芳影乱斜。为语东皇留醉客,好教晴日护丹霞。”直到一九三七年底,日寇侵占菏泽后才败落下来。目前只剩下10多亩,专植牡丹不足3亩,牡丹品种70多个,其他杂花40余种,如刺梅、刺桐、玉果、白果、凌霄、黄芽球、紫薇、月季、看石榴、木瓜、柿子、龙头枣、铁梗海棠等。园中有百多年的刺柏、几百年的腊梅、紫丁香,千年翠兰松和一块假山石。“凝香园”附近的何应瑞墓地古柏成林,苍郁参天。庄子钓鱼台庄子钓鱼台位于临濮乡庄子庙村北五百米左右。该台为全国十大着名钓鱼台之一且排行第二,仅次于北京国宾馆钓鱼台,是鄄城的八大景点之一。战国时期,道家学派创始人庄周曾垂钓于此,故称“庄子钓鱼台”,简称“钓鱼台”。后人曾在钓鱼台上建庙以祀庄子,其村亦以此名为庄子庙。台上旧有观,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封庄子为南华真人,故改为南华观,《庄子》一书改名为《南华真经》。因黄河决口,该台渐被淹没,清末时尚有四亩许一方高地,后被淤为平地,仅存遗址。自1985年以来,鄄城县政府、临濮乡政府和菏泽市白虎乡政府积极着手规划修复庄子钓鱼台。在当地群众的大力支持下,已恢复修建了南华观,占地二十余亩。主体建筑漆园大殿5间,为庑殿式仿古建筑,内塑庄周雕像,正中墙壁绘制太极八卦图,雄伟壮观。金山大洞秦王避暑洞又名金山大洞,位于巨野县境内,在汽车站或火车站乘出租车即到。该洞位于原神农祠以东金山东南半坡处,据考古工作者考证,开凿于西汉中期,距今已2000年的历史,洞三面削成,南北长10余米,东西宽5米,高4.5米。隧道两侧峭壁如削,上面是历代官宦、文人游览金山的题字和诗文,隧道尽处凿为洞,洞门上镌有“大明禅院”,洞有七室,可纳数百人,两旁入为三室,平道设隔眼,洞内供有古石佛像,雕艺精湛,栩栩如生。洞内阴森多湿,凉气袭人,每至盛夏,游人到此,汗不复出,如同进入春秋两季。此洞规模浩大,气势雄伟,集历史、人文、旅游于一身,是中外游客涉足的鲁西南着名的旅游胜地。谷林尧陵尧陵又称尧王墓,乃帝尧所葬之处,《吕氏春秋》云:“尧葬谷林”,其址在距鄄城县城7公里的富春乡谷林,故名“谷林尧陵”。尧,姓伊祁,名放勋,号陶唐氏,系轩辕黄帝五世孙,父帝喾,母庆都。司马迁列之为五帝之一。尧以钦明文思四德安其民,亲睦九族,更以“禅让”美德名扬天下,颇受人民敬仰和拥戴。尧15岁封唐侯,20岁为天子,建都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境),在位98年,117岁去世,葬于谷林。《大清一统志·唐尧陵》载:“陵高四丈五尺,广二十余丈,上有庙”。尧庙始修于东汉永康元年(167年),为济阴太守孟郁所建,有“汉济阴太守孟郁修尧庙碑”为证。碑文900字,《山东通志》、《曹州府志》、《濮州志》和《金石录》均有记载。其后四修尧陵:(1)东汉建宁五年(172年)济阴太守审晃修尧祠尧母灵台,立尧母灵台碑;(2)东汉熹平四年(175年)济阴太守刘合修尧庙立“帝尧碑”;(3)明嘉靖初都御史陈凤梧委知州张寰重修建尧庙;(4)清干隆元年(1736年)山东巡抚岳睿重修尧陵,其因为“自金末河决,尧祀移于东平州芦泉山之阳,然尧陵自在谷林,不在东平”(《大清一统志》)、“东平一陵,实属沿误,随委员查视,尧陵在濮州城东南六十里古雷泽之西谷林寺前,有享殿三间在焉”(《濮州改祀尧陵议》)。关于尧陵规模,《水经注》云:“今成阳(今鄄城地)城西二里有尧陵,陵南一里有尧母庆都陵,于城为西南,称曰灵都,乡曰崇仁,邑号修义,皆立庙。四周列水,潭而不流,水泽通泉,泉不耗竭,至丰鱼笋,不敢采捕。前并列数碑,枯柏数株,檀榆成林。二陵南北,驰道径通,皆以砖砌之,尚修整。尧陵东、城西五十余步中山夫人祠,尧妃也,石壁阶墀仍旧,南西北三面,长栎联荫,扶疏里余。中山夫人祠南,有仲山甫冢,冢西有石庙,羊虎倾低,破碎略尽,于城为西南,在灵台之东北。”由此可知,尧、尧母、尧妃均葬谷林。北魏时期,尧陵区还很完整。清嘉庆年间还有相当规模。据《濮州志》尧陵古图所示,尧陵为坐北朝南三进式长方形院落,四周围以砖墙。大门前有“石门”牌坊,东侧有房数间。大门外东侧有一水井,再向东是“圣母殿”。大门内为第一进院落,两侧有东西“更衣亭”。第二进院门为一正两偏,门内左右是东西朝房,中央是圆形花园,其后是一座“享殿”。殿后是第三进院落,古松掩映之下,墓丘巍然屹立,墓前竖一石碑。今尧陵墓区面积6000余平方米,地势平坦,墓区原有松柏古树300余棵,1979年淤灌时全部淹,现有近年所植柏树60余株。尧陵封土直径15米,陵前立有明嘉靖二十四年(公元1545年)八月濮州知州薛孟所立“尧陵祭文碑”和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濮州知州缪润绂书“帝尧陶唐氏墓碑”各一栋。请登录为你详细解答,玉米糁玉米面玉米粉玉米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