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韩国资讯 > 韩国周边的中医药如何与世界交流

韩国周边的中医药如何与世界交流

发布时间:2022-06-10 19:20:25

⑴ 用SWOT分析方法来分析我国中药进入国际市场的优势,劣势,制定一个市场营销策,可复制粘贴,可原创,

随着全球回归自然的潮流,疾病谱和医疗模式的改变,中药日益受到世人的关注,市场需求日益增加。从国际中药市场的现状看,目前国际上中草药市场的年销售额约300亿美元,且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但我国的中药却仅占国际市场份额的3%~5%,且其中大部分为低附加值的中药材,这与我国为中药发源地的地位极不相称。因此,如何使中药迈出国门走向世界,变成我国真正有竞争优势的支柱产业已成为我国中药产业发展的当务之急。为此,本文应用SWOT分析方法对我国中药国际市场拓展的优势-S(Strengths)和劣势-W(Weaknesses)以及所处环境的机会-O(Opportunities)和威胁-T (Threats)进行分析,探寻相应的发展策略。

一、对我国中药国际市场拓展的SWOT分析
优势(S)分析
中药产业是我国在国际上拥有潜在优势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少数领域之一。我国中药产业已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结构完整的产业体系,以中药农业为基础、中药工业为主体、中药商业为枢纽和中药知识产业为动力,相互支持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我国发展中药和天然植物药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不仅体现在我国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天然药物资源、独到的中医药理论体系、数千年积累的临床实践经验、丰厚的中医药文化底蕴、中医药人才优势及政府对中医药的重视和支持等,而且还体现在中药在慢性疾病、疑难病及一些西医、西药不能治疗或疗效不理想的难治性疾病的治疗和保健方面具有的独特优势。
劣势(W)分析
目前,我国建立的中药质量标准和质量控制体系还不完善,缺乏一系列完整的能被国际公认的质量标准和质量控制体系。同时又由于缺乏明确的有效成分含量的检测方法,重金属含量、农药残留量、有毒物质含量严重超标以及包装材料质量等问题,我国中药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难以得到国际市场的认可。
此外,我国中药科技开发和技术创新能力很弱,传统剂型仍占很大比例,新剂型应用相对较少,能够形成规模效益的单个科技含量较高的新品种很少,单个品种和同类品种低水平重复现象严重,这些都严重阻碍了我国中药产品走向国际市场的进程。长期以来,我国中药主要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国际市场占有率很低。
机会(O)分析
由于新的化学药物开发难度越来越大,从化学合成物中发现新药的成功率越来越低以及近年来化学药物的毒副作用日益显现、药源性疾病日益增加等不利因素的存在,使人们开始把眼光投向传统医药领域,中药在国际上的地位不断提高,国际社会对天然药物的需求不断增加。
我国已加入WTO,根据自由贸易协定,各成员间的关税壁垒和人力限制将被取消,我国中药可以凭借资源优势、劳动力优势、价格优势进入各国市场参与公平竞争,这为我国中药产业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而且,近年来,世界各国对中草药产品法律法规的限制均有所松动,许多国家表现出对中药不同程度的接受趋势。中药作为治疗药物已引起全世界医药界的重视和关注,并逐步为国际社会所接受。我国中药正面临着开拓国际市场的重要契机。
威胁(T)分析
首先,中药出口面临着其他国家传统药物的有力竞争。我国的中医药仅为全世界诸多传统医药学的一种,来自欧洲、拉丁美洲、澳大利亚和亚洲其他国家的植物药也同样占有一定的市场。目前,韩国的中药在国际市场的份额早已超过中国,而日本的“汉方药”年生产总值已超过1000亿日元,仅津村“顺天堂”一年的产值就相当于我国中药产品的年出口总额。除此之外,日本在新的植物药制剂开发方面也取得了显着的成效,如救心丸、牛黄清心丸、正露丸等,成功地打开并占领了国际市场。
其次,跨国制药企业已经实质性地进入了天然植物药行业:一方面通过购并现有天然植物药企业占有市场;另一方面又加大研发投入,开发自己的天然植物药产品,如葛兰素史克(GSK)开发并推出了天然植物药睡眠改善产品“Alluna Sleep”。
再次,我国中药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比较淡薄。长期以来,我国对中药的知识产权研究和重视不够,许多中药产品未申请专利,或作为商业机密进行保护,致使一些有价值的古方、验方、祖传秘方以及蒙药、藏药等特殊品种长期流落民间,有的甚至被一些发达国家的医药企业无偿利用。以韩国为例,其利用我国传统处方所开发的制剂,在国际医药市场的占有率为10%,仅“牛黄清心丸”一个品种的产值就达0.7亿美元,并在我国申请了“牛黄清心丸”的发明专利。

二、我国中药国际市场拓展的对策建议
通过对中药国际市场拓展的SWOT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到新时期中药国际市场拓展有独特的优势,也有其劣势,新的形势下中药国际市场的拓展充满了机会,但也存在一定的威胁。我国中药产业必须正确认识新形势下国际市场拓展所面临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做到利用优势,克服劣势,把握机会,化解威胁,只有这样中药才能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在全球范围内大力宣传和普及中医药知识
中药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使用的药物,中药要想真正走出国门,其前提条件是中医药知识在国内外的普及。为此,可以采取如下措施:加强与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的交流和合作,定期举办中医药的学术研讨和中医药博览会,大力宣传中医药;通过在国外开设中医药学校,传播中医药文化和知识;通过在国外建立示范中医院或名医坐堂的中药店,以医带药。例如我国中药行业的老字号同仁堂,通过海外开店、中医坐诊与销售中药相结合,给海外消费者一个直接了解中药的环境,增强其对中药的信任;中药的疗效反过来又提高了中医药在消费者心中的影响力。总之,通过各种途径在全球范围内大力宣传和普及中医药知识,让世界了解中医药,从而为中药国际市场的拓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完善中药的相关标准与规范并大力推进实施
应参照国际相关标准,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建立健全中药安全性的保证体系,加强中药质量控制技术的研究,建立和完善中药种植(养殖)、研究开发、生产、销售的标准和规范,从而保证中药产品安全、有效、质量可控。通过推行和实施《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药品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LP)、《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GC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和《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等,规范中药研究、开发、生产和流通过程,不断提高中药行业的标准化水平,逐步建立中药标准产业链,为中药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打下良好基础。完善中药的相关标准与规范并大力推进实施是实现我国中药企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中药打人国际市场的通行证。
加强中药学基础性研究并研制开发适应国际市场需求的新剂型
中药本身具有其自身的复杂性,而在中药配伍理论指导下形成的方剂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在目前的研究水平上,尚无法阐明中药的药性理论、物质基础、作用原理、配伍规律等,因而必须进一步加强中药学的基础性研究。通过基础性研究使上述问题得到解决,加强中药的科技含量,保证中药疗效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我国政府应大力支持中药基础性研究的科研课题,用科学证明中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在剂型开发方面,应突破中药就是“丸、散、膏、丹、汤”的传统中药制作方法和观念,向高效、优质、安全、稳定的“三效”(高效、速效、长效)、“三小”(剂量小、毒性小、副作用小)、“三便”(贮存、携带、服用方便)的现代化剂型发展。既要保留药材的质、气、味,满足中医辨证论治、随症加减的需要,也要符合现代药品使用的趋势,努力向小丸、微丸、口服液、胶囊、软胶囊等方向改进,尝试中药缓控释制剂的研究,并注意改善外观包装,使之更易被国际市场接受。
提高中药国际市场营销水平
中药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开展国际市场营销的方式主要有直接投资、对外合作和出口药品等3大类。中药进入国际市场,面临的不仅是消费群体和竞争市场的变化,中药被纳入的监督管理体系也发生了变化。无论中药是以药品身份还是以食品身份进入国际市场,均要做到符合进口国的相关法律法规。因此,企业要重视研究各个国家关于中草药产品、食品及保健品等的法律、法规,结合自己产品条件和特点,找准目标市场,明确市场定位,分种类、分档次,采取恰当的方式进入国际市场。
又由于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存在较大的社会文化差异,各国对中草药的需求不尽相同,企业必须重视对国际目标市场的调研,真正了解国际市场的需求。根据不同的市场需求开发适宜的中药品种及包装,然后再选择有效的经销渠道和促销方式打入国际市场。在中药走向国际市场的进程中,尤其应充分发挥中药在慢性疾病、疑难病及一些西医、西药不能治疗或疗效不理想的难治性疾病的治疗和保健方面具有的独特优势。
此外,为尽快进入国外市场,那些已经走出去的中药企业可以考虑收购或者并购中国以外国家或地区的现有药品批发企业或药厂,利用他们已经建立的市场销售渠道和营销经验把传统中药打入国际主流传统药品市场。
增强中药企业国际竞争力
目前,我国中药企业规模较小,缺乏和世界上大的跨国医药公司竞争的实力。针对我国中药企业目前的状况,可以通过兼并、收购、联合等方式组建一些可参与国际竞争的大型中药企业集团,发展规模经济;引导中小型企业走专业化分工或集约化生产的道路,从而增强我国中药企业的竞争力。考虑到开发国际市场的高风险性,企业间联合可以有效地降低和分担风险,充分利用各自的生产、营销网络等优势,共同开拓国际市场。
另外,在天然植物药方兴未艾的国际大背景下,推动国际天然植物药市场迅速成长对我国与欧美日等国有着共同的利益,因此可以采取中外联盟合作的方式。我国中药出口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在参与国际竞争方面又存在明显的不足,在相互竞争的同时,优势互补、联盟合作对中外双方均有现实的意义。中外联盟合作战略是我国中药出口企业在当前环境下迅速壮大实力,尽快走向国际市场的现实途径,也是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的必然选择。
加强中药知识产权保护
有效地保护中药知识产权是促进中药现代化、国际化的重要保障。医药产业的特点之一是其对知识产权保护的高度依赖,知识产权保护是发展中药产业,拓展国际市场的重中之重。面对复杂的国际医药市场的激烈竞争和严峻挑战,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提高中药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加强中药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为使中药走出国门,必须重视国际知识产权研究,收集、研究、掌握国际上有关中药(植物药)相关信息和动态,在世界范围内积极进行专利申请和中药的商标注册,使更多的中药产品获取驰名商标,成为知名品牌,进而在国际市场上占有越来越多的市场份额。

⑵ 中药材起源于中国,为什么被日本卖向全世界

近年来,几乎每隔一段时间,网络媒体和微信朋友圈都会被“日本的中药侵略战”、“神奇的日本汉方药XXX”等网文刷屏。这些文章往往盛赞日本的汉方药风行世界,技术如何先进,质量如何优异;此外,文中还指出“日本汉方药出口量占世界中药市场的80%以上”,“日本改造中药‘六神丸’,开发为汉方药‘救心丹’,年销售额上亿美元”……这样的报道令许多国内中医药界人士感到不安和忧虑。事实果真如此吗?多位专家对此持不同意见,认为这种过分夸大日本汉方药影响的做法,有哗众取宠之嫌。

数说现实中的汉方药

汉方医学是日本化了的中国传统医学,汉方药是在汉方医学理论指导下应用的药物,与我国的中药同源异流,同根异枝。

在很多报道中,汉方药占据国际市场的主流。如今国人出国出境渐多,经常出国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在日本以外,从美国、欧洲到日本周边的韩国、东南亚、香港、台湾,包括中国大陆都很难见到汉方药的影子。那么,传说中占据国际市场主流的汉方药到底出口到了哪里?

其实,根据日本厚生劳动省《药事工业生产动态统计年报》显示,1992年汉方药的产值达到17亿美元,为历史最高峰,后因“小柴胡汤”事件影响而陡然下降,2000年以来基本维持在每年10亿美元。汉方药生产企业中,津村制药一家独大,长期占据75%以上的市场份额,其他如钟纺、小太郎、帝国等规模都不大。因此,了解津村制药的现状,基本就能掌握汉方药的大体情况。

其次,中医药界夸大甚至神化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对中国的科技领先优势,几十年来一直是中国知识界、媒体界的传统。在过去,这样的观念有其合理之处,毕竟中国跟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确实很大,而且几乎是全方位的。如今,此消彼长,天翻地覆,中国在产业链的很多领域、环节都取得了非常大的成绩,有很多方面已经开始在世界领先。但很多人对这一变化却缺乏足够的认识和感知,观念还停留在过去,神话汉方药,如同夸大日本电饭煲、马桶盖的神奇一样,成为另外一种“日吹”。

如果不能正视自己的弱点,那么就不能取得进步。但如果我们不能看清楚自己的优点,那么我们前进的方向就会出现错误。过分夸大汉方药,反映出对中医药缺少自信和自觉,发展理念和发展决心不坚定。客观分析、理性看待汉方药的不足,摒弃夸诞虚饰之词,是应该甚至必须的。

⑶ 日韩中药的起源

日本在我国的经方“六神丸”基础上开发的“救心丸”,年销售额达上亿美元并返销我国;韩国的“牛黄清心液”源自我国的“牛黄清心丸”,年产值接近一亿美元……近年来,日本和韩国对我国传统中药的开发,让我国的中药界人士认识到了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和迫切性。除此之外,许多有识之士也提出了这样一些问题:这些原本在国内业绩一般的传统中药为何在两个东亚邻国却产出了如此大的力量?在中药的国际博弈中,我国的优势何在?又该向日本和韩国学习一些什么?(本文中所称中药即我国生产的中药与日本的汉方药与韩国的韩药的通称——编者注。)

▲日韩中药:“小规模”产生“大能量”

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提供的资料显示,虽然日本和韩国的中医药都是我国中医药与当地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且在中药产业的规模、中药生产和研究开发的深度和广度方面远不及我国,但近几十年来,特别是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韩国和日本的中药产业发展很快,并在国际市场上与我国呈现出竞争的态势。

目前,日本是除中国以外,最大的中药生产国与消费国。1976年以前,日本汉方药年产值不足100亿日元。1976年,随着汉方药被纳入国家医疗保险,汉方药产业、中药材种植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日本目前有汉方药厂200多家,处方用汉方药每年以15%的速度增长,年销售额高达15亿美元,被日本政府批准适用“国民健康保险制度”的中药大约有148种。目前日本汉方药年生产总值已超过1000亿日元,在国际市场上的中成药、中药保健品贸易中,由日本生产的占很大份额。

90年代以来,韩国中药产业发展势头强劲。目前,在韩国国民医疗支出中,中医药占15%,这一比例仅次于我国。韩国的中草药原料种植业较为突出。2004年韩国高丽参出口额超过3.5亿美元。与我国中药注重原料种植相比,其对原料的加工操作规范,标准严格,且包装宣传到位,相同等级的参类产品单价是我国的25倍。

日本和韩国中药产业缘何能以相对较小的规模产生如此大的能量?对此,全国政协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副秘书长、北京中医药大学前校长龙致贤教授举了一个例子:“牛黄清心丸是我国的传统中成药,韩国在此基础上又开发出口�汉臀⒔耗业男录列停�谑谐∩先〉昧顺晒Α薄A�孪椭赋觯��返目萍己�俊⒏郊又蹈呤侨蘸�谑澜缰幸┟骋字姓加邢然�母�驹�颉?lt;/P>

龙致贤指出,我国的中药国际贸易的绝对数量并不低,但产品的科技附加值低,以中药材、饮片或用于生产中成药及保健品的植物提取物居多。日韩等国从我国进口中药原料后,将之加工成质量要求符合国际标准、剂型先进、包装精美的中成药或保健品,便可获得高额利润。事实上,我国是日本汉方药业厂家的主要原料产地。根据日本汉方生药制剂协会汇编的资料,1998~2001年,日本常用生药(150种)的国产及进口量合计为4.4万吨~6.1万吨。进口生药量占总量的94.6%~97.1%,其中大部分来自中国。

其次,韩国和日本均开发出了中药的拳头产品,出现了一些实力强大的拳头企业。以韩国的人参为例,由于资源的问题,韩国的人参有很多是从我国东北进口的。但在人参产业开发方面,韩国的做法颇值得我们学习。他们将人参产业分为元参和制剂两类,元参又根据不同的加工方法和质量分为天参、地参、良参、切参、尾参等,分门别类地进行开发;并且将人参资源充分利用,吃干榨尽,开发出高丽参精、丸、粉、胶囊、茶、锭、颗粒等几十种制剂,还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下脚料制成人参糖、饮料、化妆品等,集中的开发开成了优势品种。

日本的情况同样如此。目前日本生产的汉方制剂有147种,产品种类有903个。其中,小柴胡汤、柴胡桂枝汤、补中益气汤、加味逍遥散、小青龙汤、六君子汤、当归芍药散等十种汉方药制剂的产值占全部汉方制剂的51.05%。目前日本拥有汉方制药厂42家,津村、钟纺、大衫、帝国、本草等几家较大的汉方药制药企业,占汉方药全部产值的97%以上。生产厂家的集中,保证了生产规模,提高了生产质量,也使企业有较多的资源进行产品研发。

▲中国中药:家大业大后劲足

龙致贤认为,在目前的中药国际竞争中,日本和韩国虽然抢去了一些风头,但我国在中药资源、中药人才储备、中药科研的深度与广度、中药产业规模等方面的优势明显,为我国中药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强劲的后劲。

从产业规模来看,据统计,2005年我国实现中药工业总产值(现价)1169.67亿元,产品销售收入1086.25亿元,利润总额102.09亿元,在全国医药工业占比分别达到26.4%、25.8%和29.0%。截至2005年年末,我国共有中药企业1636家,占全国医药行业企业(5053家)的32%。其中,中药企业1283家,中药饮片企业353家,另外还有数千家保健品厂。

目前我国生产的中药剂型已达40多种,特别是中药针剂、粉剂、软胶囊、缓释剂、气雾剂等先进剂型的应用,促进了产品结构的调整,提高了产品质量。中成药产品结构得到调整,生产条件有所改善,工艺技术、装备水平及产品质量有较大提高,一批名优产品、着名商标及一批产值过亿元、利税达千万元的企业已经涌现。

从中药研发来看,建国以来,我们培养了一大批中药科研人员,形成了具有较高水平的科技队伍。目前我国有94所中医药科研机构,近年来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等一批综合性大学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更多地参与到了中药的研发中,壮大了中药科研队伍,形成了多学科参与中药科研的局面。

而且,我国初步建立了技术较先进、与国际通行规范较为接轨的药物创新体系雏形。国家对于新药筛选中心、新药安全评价研究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平台、新制剂和新剂型研究技术平台等给予了大力支持,逐步形成了国家中药创新体系。

龙致贤指出,目前我国中成药产业若想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必须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法,加强中药研发。

其一是加强中药的知识产权保护,有效地保护好我国中医药的宝贵财富。他指出,中药特别是复方中药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其利用现有知识产权保护方式的独特性,对于如何处理知识产权侵权事件等内容,没有明确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申请专利的积极性,制约了企业在科研方面的投入。

二是不断进行科技攻关,深入研究有效部位及有效成分,并能说明其作用机理,特别是中药毒副作用的机制。目前,我国已对190余种常用中药进行了一定深度的现代研究,其中不少毒性成分已被证实在何种情况下可“变毒为宝”,成为良药,但相比临床上常用的四五百种中药来说,还远远不够。

三是进一步提高产品的质量标准。他强调,中药有了GAP、GMP标准,但是尚不能全面反映中药产品的质量,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

四是在国家有关部门的统一管理下,集中有限的科研人员与经费系统地进行拳头产品的开发。

五是加强临床研究,提高疗效,减少毒副作用,保证中药有效、安全、方便地应用。

龙致贤指出,我国是中药的故乡,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中药资源库与最庞大的中药消费群体,因此只要潜心进行科技攻关,必然成为世界中药产业的中心。

⑷ 韩国地毯式筛查成防疫关键,韩国在疫情中借鉴了中国的哪些经验

韩国地毯式筛查成防疫关键,韩国在疫情中借鉴了中国的哪些经验?新冠状病毒十分可怕,现在已经在全世界蔓延,韩国很聪明的模仿中国,他们借鉴了几个方面的经验,下面给大家全面的阐述一下:

三、韩国学习中国的治疗方案,从而提高了治疗的有效性:

从新冠状病毒疫情之后,我国采取了中医药结合的方法,这对于患者来说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韩国和中国医护人员交流,使用了相关的方法。

⑸ 韩医学的发展前景

近年来,随着中韩两国外交关系的正常化,以及中医药学在世界声誉的提高,韩国医学家逐步认识到韩医的根在中国。因此,不少韩医师通过韩医学会要求和中国中医药学者交流,并来华进修和学习中国的传统医药技术。韩国国家保社部也制定了凡在中国学习取得中医大学教育及毕业文凭的人员均可以参加韩国开业医生执照考试的政策。目前来华进修、学习中国传统医学技术已成为韩医学界的热点。中医学在韩国又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中药市场也在传统的基础上更加繁荣,“中药学”已在韩国兴起。因此,可以预计,随着中韩两国医学交往的日益增加,现代中医药学理论的不断传入,韩国传统医学必将得到更大的发展,从而达到更好的与西医并肩为韩国人民健康服务的目的。同时亦使韩国的医疗卫生事业更加繁荣昌盛。
韩国《职业杂志》今年发表的《2010年最有前景的10种职业》的调查表明,“韩医”是“2010年最有前景的职业和韩国人最希望从事的职业”。“韩医”在韩国社会地位较高,收入也相当可观。

⑹ 关于中医药国际营销战略研究的问题

建议您看看这篇文章,基本可以解决你的问题,中医药国际营销应该细化,医、中药、中药材个类别角度不同,还要看具体定位在什么国际区域。
中国已沦为日韩中药材基地岁末,英国再次向中药发难。英国严格实施欧盟规定以来,在英销售的200多种中成药中,尚无任何一个中成药成功获得注册,这也意味着,2014年4月30日以后,目前在英国市场上的中成药存货将全部下架。此前,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发布的《药中药:海外市场中药材农药残留检测报告》称,对美国、英国等七个国家的产自中国的中药材产品进行了抽样检测,发现样品中含有多种农药残留,同仁堂、云南白药、胡庆余堂、天士力等全国九大中药品牌纷纷中枪。然而,迄今为止,国内中药企业尚未针对海外市场做出有效的回应,以缓解海外市场对中药的信任危机。此消彼长。就在国内中药企业海外市场遇阻的同时,日本、韩国、美国等国家,却大批量地从中国进口粗加工的中药原料精加工成中成药,获取巨大的利润。目前业内公认的是,韩国、日本、美国等国外的企业直接垄断了中成药国际市场约90%的份额。中国沦为日韩中药材基地?世界中药市场,日本、韩国所占份额高达80%~90%,日本中药制剂的生产原料75%从我国进口。国内中药企业喊了多年的“中药国际化”或正在演变为“中药材国际化”。据了解,目前全世界中成药市场每年销售额达到300多亿美元,而在全球拥有绝对中药材资源优势的中国却只占了5%的份额。前不久召开的全国医药外贸形势发布会透露,目前,我国中药产业年规模已达4100亿元以上,但2012年中药类产品出口仅为24.99亿美元。其中,中药材及饮片出口为8.58亿美元,中成药出口仅2.65亿美元,提取物出口11.64亿美元。中成药国际出口仍然面临困难,而且再度出现了300万美元的逆差。而世界中药市场,日本、韩国所占份额高达80%~90%,日本中药制剂的生产原料75%从我国进口。这些国家从我国进口粗加工中药原料再进行精加工后,制成符合国际标准的片剂、胶囊等。鉴于中药材的国际化已远远超过中成药,我国四大药都之一 ——安国中药材种植基地,每年都举办中国国际药材节。负责搭建展会平台的徐先生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预计到2015年,安国中药材出口将达到5000万美元,其中80%是销往日韩等国家的制药公司。有数据统计,目前日本是除中国以外,最大的中药生产国与消费国。如今日本有汉方药厂200多家,处方用汉方药每年以15%的速度增长,年销售额高达15亿美元,被日本政府批准适用“国民健康保险制度”的中药大约有148种。目前日本汉方药年生产总值已超过1000亿日元,在国际市场上的中成药、中药保健品贸易中,由日本生产的占很大份额。一位长期关注中药海外市场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日本最大的汉方药制药企业——津村药业,是我国中成药国际化最大的竞争对手。这家企业在2001年成立上海津村制药有限公司,2005年大规模进行美国 FDA申请,无论是在日本国内市场,还是在美国市场,津村都奠定了极其稳固的市场地位。而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韩国中药产业发展也势头强劲。目前,在韩国国民医疗支出中,中医药占15%,这一比例仅次于我国,与我国中药注重原料种植相比,其对原料的加工操作规范,标准严格,且包装宣传到位,相同等级的参类产品单价是我国的25倍。西化还是坚守传统?在效仿日韩与坚守传统方面,业界仍有争议。对于津村药业,国内中药企业并不陌生,其汉方药中的草药,大约80%需从我国进口,津村药业已先后在我国建立了70多个GAP药材种植基地。在基础研究方面,津村药业也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在药理、毒理、剂型成分分析的标准化、规范化等方面的研究,津村药业在全面传承了中医药的精髓之后,又科学化地将其与西方医药学接轨。反观国内中药企业,首先在中药材基地的源头方面,就远不如津村药业的布局。同仁堂十几年前进行了药材种植基地的布局,目前同仁堂在国内拥有8个GAP基地,是我国拥有GAP基地最多的中药企业,但较之于津村药业70多个基地,可谓悬殊。前瞻产业研究院研究员官营铜告诉本报记者,我国中药行业必须完善质量标准和安全准入制度,这或许是破解药材安全难题的途径之一,而加大GAP建设,则是源头的重中之重。在试水海外之路上,中国药企也走得没有津村药业那么顺当。二十多年以来,许多国内知名中药企业试水海外,巨额资本投入海外市场大多都折戟于初步阶段。三九集团、同仁堂等佼佼者的中药出口也仅限于华人圈。不过,近几年来,国内一些中药企业在努力突破海外市场的准入门槛上,还是取得了一些进展。目前中国有复方丹参滴丸、血脂康等10种中药处方药正式向美国FDA申请检测认证,其中有7种进入Ⅱ期临床试验,其余3种正启动Ⅰ期临床试验。11月初,扶正化瘀片在美成功完成二期临床试验,也让国内中药企业倍受鼓舞。而在效仿日韩与坚守传统方面,业界仍有争议。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中药部副主任于志斌对中药出口额占海外市场5%这一份额并不认同,他表示,中药包括中药饮片、中药材、中成药等各种产品,各个国家计算口径不同,现在全球还没有统一的官方数据。对于中药国际化问题,于志斌认为应该由中国按照中医文化来制定标准,不能完全走西药的路子。对于天士力、扶正化瘀片等突围美国FDA,他表示钦佩但并不支持所有的企业都去这么做,“显而易见的是,过于高昂的临床代价将阻碍中医药国际化进程。”于志斌表示,中药经国人服用了几千年,有来之不易的临床经验。目前中药国际化的艰难主要还是基于海外对中医文化的不了解,未来中药应该效仿当年西医药进入中国时的路子,带上中医出国,与中药一起走出国门。“未来中药的国际化必然是制药工业贸易与服务贸易的一体化进程。”

⑺ 中医中药在国际上推广很难,与东西方文化认同的巨大差异有关吗

中医中药在国际上的推广很难,与东西方文化认同的巨大差异有关吗?

中医中药是一套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人体与自然环境相结合的“天人合一”的哲学理论,是研究人体五脏六腑阴阳平衡,五行生克关系健康调理的一整套学术理论,是中华文化的经典国粹。

中医在美国的医学界也得到进一步的证实,他们逐渐认识到中医治疗疾病的安全有效,并且有很多美国人愿意接受中医治疗疾病,美国已经有34个州承认了美国中医执照考试。美国针对中医、中药和针灸的研究项目已经发展到几十种。

欧洲的中医中草药市场,已经占居世界消费市场的44.5%,有六成以上的欧洲人在使用中医药治病,他们还培训了十多万名中医药人才,在德国看中医的人成了贵族人群,还称“贵族疗程”!

⑻ 求救,急需关于韩国的中医发展历程

韩医 是韩国人在中国唐朝来学习的 然后在本国不断的发展变化 你的问题太大了 还是建议你查阅《中国医学史》或者求教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医学史教研室 车离教授 常存库教授 程伟教授 他们都是国内关于这一领域的泰斗 尤其是车离教授 是他把《中国医学史》研究到了 国际顶级层次 并且该学科是国内中国医学史专业博士学位授予点

⑼ 怎么才能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

让中医药走向世界,需要深入发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中医药是我国先民在天人合一哲学理念指引下,经过长期实践而形成的伟大发明创造,几千年来一直护佑着中华儿女的健康繁衍。据《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统计,从战国至1949年,存留于世的中医药图书共计12124种。加上陆续发现的中医药出土简帛文献和传世的孤本、秘本,中医古籍数量相当可观,深入挖掘大有可为。同时,要挖掘传统文史哲和科技典籍,特别是《道藏》中与医药养生相关的宝贵资源。这些都是“物”的资源。此外,还要重视“人”的资源。

中医药走向世界,还需要实现产业化和现代化。我们要清醒看到,虽然近年来中医药国际化取得很大成绩,但目前仍只有部分国家承认中医药的合法地位,而且大部分只认可针灸而不认可中药。这就需要改革中医药体制,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加快中医药产业化进程。让科研先走出去,让数据说话,让更多外国人了解中医药机理。将传统中药优势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加大研发投入,促进中药现代化。只有研发出既符合中医理论、作用机理又确切的中药产品,才能让外国人从心存犹疑到心服口服。

⑽ 中医药国际化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有哪些

现在人类合成的新药开发潜力正在变小,而从天然产物中获取有效成分的方法逐渐兴起,从而使中草药越来越受到重视,中药的国际化已成必然,作为中药的发源地,传统的中药大国中国在将中药进行国际化营销的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问题:
1.中药现代化成果不明显。中国使用中药大多遵循传统的用法,对中药的现代化加工,如提取、分离、精制等由于仪器、技术的限制落后于日本、韩国等国家。
2.很多中药不符合国际检验标准。如重金属、农残超标等
3.中药的品种混乱。品种鉴定工作不到位
4.缺乏统一有效的管理手段,管理力度不够。
5.科技水平发展有限。造成原理解析困难,不易被接受。

阅读全文

与韩国周边的中医药如何与世界交流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华义乌国际商贸城雨伞在哪个区 浏览:775
俄罗斯如何打通飞地立陶宛 浏览:1150
韩国如何应对流感 浏览:934
在德国爱他美白金版卖多少钱 浏览:972
澳大利亚养羊业为什么发达 浏览:1412
如何进入法国高等学府 浏览:1488
巴西龟喂火腿吃什么 浏览:1420
巴西土地面积多少万平方千米 浏览:1280
巴西龟中耳炎初期要用什么药 浏览:1243
国际为什么锌片如此短缺 浏览:1647
巴西是用什么规格的电源 浏览:1470
在中国卖的法国名牌有什么 浏览:1371
在菲律宾投资可用什么样的居留条件 浏览:1282
德国被分裂为哪些国家 浏览:892
澳大利亚跟团签证要什么材料 浏览:1225
德国大鹅节多少钱 浏览:887
去菲律宾过关时会盘问什么 浏览:1211
澳大利亚女王为什么是元首 浏览:1041
有什么免费的韩国小说软件 浏览:770
申请德国学校如何找中介 浏览:677